天之蓝如何验真假鉴别:穴位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7:34:33
穴位保健是医学中久开不衰的一朵奇葩,是自然疗法的一种,疗效独特,百病皆宜。对人体无毒副作用,适合人民群众自我保健的需求,有时候,只需那么一点一按的动作,人体内自身能量就会被激活,就如同四两拨千斤来形容是一点都不夸张的,中国有一个成语:返璞归真。就是说越原本的东西越好,治病养生也是这样,身体有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只要调动它的“积极性”就可以了。
一、认识穴位:
1.什么是穴位?
穴位,亦称之为腧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学就是研究有关腧穴的位置,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以及用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2.认识人体穴位: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三阳五会,五之为言百也”,意为百脉于此交会。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主治疾病: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2、神庭 :(神,天部之气也。庭,庭院也,聚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上行之气在此聚集。)
 
位置: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主治疾病:癫狂痫、失眠、惊悸等神智病症;头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渊、鼻衄等头面五官病症。
 
3、太阳穴:(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主治疾病: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4、耳门穴:(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主治疾病:耳聋,耳鸣,耳,牙痛,颈颔痛,唇吻强。耳鸣、聋哑、牙痛、以及其他常见的耳部疾病等,该穴是治疗多种耳疾重要的首选穴位之一。
 
5、睛明穴:(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穴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主治疾病: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盲,色盲。迎风流泪、偏头痛
 
6、睛明穴:(人中,又名水沟,属于督脉,具有醒神开窍、调和阴阳、镇静安神、解痉通脉等功用,历来被作为急救首选之要穴应用于临床。)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主治疾病:昏迷,晕厥,暑病,癫狂,臆语,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遍身水肿,霍乱,温疫,脊膂强痛,挫闪腰疼。
 
7、哑门穴: (哑,发不出声也,此指阳气在此开始衰败。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督阳气在此散热冷缩。)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主治疾病: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8、风池穴:(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9、人迎穴:(人,民众也,指胸腹部。迎,迎受也。人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由本穴向胸腹以下的身体部位传输。)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主治疾病:(1)长期按摩人迎穴,对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具有良好的疗效;(2)配大椎穴、太冲穴治疗高血压;(3)经常用手指按压人迎穴,还有利于增进面部的血液循环,能够使脸部的皮肤紧缩,并且可以去除双下巴。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任脉之气在此吸暖胀散。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次要穴道之一)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咳喘病等。
 
2、鸠尾穴: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主治疾病: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3、巨阙穴:(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主治疾病: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4、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主治疾病: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5、气海穴:(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

吸热后气化胀散。)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关元穴:(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主治疾病: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此穴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7、中极穴: (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主治疾病: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8、曲骨穴:(中医针灸穴位之一,隶属任脉)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主治疾病:赤白带下,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
 
9、鹰窗穴:(膺,胸也。窗,空孔也。该穴名意指胸腔内的高温之气由此外出胃经。)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胸肋胀痛,乳痈。
 
10、乳中穴:(五谷生化的乳汁精微输出之所。)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主治疾病:可治女子乳腺疾病。产后按摩产妇乳中穴、乳根穴能有效促进乳汁分泌,且方便实用。
 
11、乳根穴: (乳,穴所在部位也。根,本也。该穴名意指本穴为乳房发育充实的根本。)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主治疾病:胸下满闷,食不下咽,胸痛乳痛,霍乱转筋,寒痛咳逆,臂肿痛。
 
12、期门穴:(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
 
主治疾病:胸胁胀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证;奔豚气;乳痈。
 
13、章门穴:(该穴名意指肝经的强劲风气在此风停气息。)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主治疾病: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14、商曲穴: (商曲的意思是指肾经冲脉气血在这个穴位处吸热后缓慢上行。)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主治疾病:这个穴位具有清热降温的功效;按摩这个穴位,对腹痛、泄泻、便秘、肠炎、腹中积聚等不适症状,具有显著疗效;配中脘穴、大横穴,治疗腹痛、腹胀;配支沟穴,治疗便秘;配大肠俞穴、天枢穴,治疗泄泻、痢疾。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2、厥阴俞穴:(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主治疾病:指压该穴,可以治疗疾病性气喘、止咳;此外还能使胸部伸张,使怯弱性格者缓解紧张,降低自我防卫意识,从而增加自信,克服掉懦弱的性格。
 
3、心俞穴: (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主治疾病: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亢进、晕车、头痛、恶心想吐、神经官能症等。
 
4、肾俞穴:(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主治疾病: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按摩肾俞穴降血压。坚持按摩、击打、照射肾俞穴,增加肾脏的血流量,改善肾功能。
 
5、命门穴:(命,人之根本也,以便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主治疾病: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痿,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6、志室穴: (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主治疾病:遗精 ,阳痿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7、气海俞穴: (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8、尾闾穴: (长强穴别称。)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主治疾病: 肠风下血,久痔瘘,腰脊痛,两便难,头重,洞泄,呕血,惊恐,斜视。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现多用于癔病,腰神经痛等。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主治疾病: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
 
2、太渊穴: (指肺经水液在此散化为凉性水湿。)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扁桃体炎,肺炎。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主治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4、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主治疾病: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行,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5、涌泉穴: (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乃是肾经的首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二、人体的两个长寿穴: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长寿穴”:一个是“涌泉穴”,另一个是“足三里穴”。 
涌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屈趾时凹陷处便是。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胃是人体的一个“给养仓库”,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时地消化、分解、吸收,人体的其他器脏才可以得到充足的养分,才能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况的好坏,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而足三里则能担此重任。每晚以指关节按压足三里,不但能补脾健胃,促使饮食尽快消化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还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使人精神焕发,青春常驻。

 

三、常见穴位养生的方法:

1.按摩法。

穴位按摩法是一种最常见的保健穴位的方法之一。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基

 

础的保健按摩;以经络穴位按摩为主,其手法渗透力强,可以放松肌肉、

 

解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延

 

年益寿之功效。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八

 

种: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应该知道,上述八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年轻人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如果不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令人懊恼的许多小病都会找上门来。其实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按摩按摩一些平时看起来不起眼的穴位,在休息的同时又消除了病症,岂不是一举两得?)

2.拔罐法。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

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

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

邪火等,而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

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感冒 感冒了头昏、鼻塞、肩背酸痛,这时在肩膀和后背上拔上几个火罐,立时会感觉肩背松快、头脑清醒。

 

  慢性咽炎 药物治疗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可要是时不时地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上个罐,会让你迅速不那么“堵得慌”。

 

  慢性鼻炎 在后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治疗,效果非常好。

 

  痛经 拔罐对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淤型的痛经效果明显,可在腹部的中极、归来、天枢穴和背部的肝俞、肾俞穴上拔罐。

 

  运用拔罐疗法还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家庭保健的好帮手。

 

火罐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A.拔罐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1)呼吸系统: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2)消化系统: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急性及慢性肠炎。

(3)循环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脏供血不足。

(4)运动系统: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背痛、腰椎痛、髋椎痛,髋痛;膝痛、踝部痛、足跟痛。

(5)神经系统: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颈肌痉挛、腓肠肌痉挛、面神经痉挛、膈肌痉挛。

(6)妇科方面:痛经、闭经、月经过多、白带、盆腔炎。

(7)外科疮疡方面:疖肿、多发性毛囊炎、下肢溃疡、急性乳腺炎。

(8)保健方面:中医学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培本固元。拔罐用于保健强身常用穴位:肾俞、关元、关元俞、太溪。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虚衰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B.拔罐怎么找穴位

感冒穴位图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

     症状: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肩、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附注:

 

  1.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发热、咳嗽、气喘、头痛等病症。

  2.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胸背痛等病症。

  3.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吐血、潮热、盗汗、鼻塞等病症。

  4.曲池:当肘关节成直角时,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为曲池穴。主治咽喉肿痛、热病、齿痛、目赤痛等病症。

  5.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6.外关: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主治头痛、目疾等病症。

  8.天突:位于胸骨上窝正中。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9.中府:位于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等病症。

 10.丰隆:位于外踝高点上与外膝眼连线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等病症。

 11. 尺泽: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等病症。

 12.中脘:位于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等病症。

 13.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等病症。

 14.天枢:位于脐旁2寸处。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

 15.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热病、偏瘫、失眠、眩晕、偏头痛等病症。

 16.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痛、惊悸、咳嗽、失眠、健忘、盗汗等病症。

 17.肾俞: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耳鸣、耳聋、腰痛、遗尿、遗精、阳痿等病症。

 18.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等病症。

 19.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失眠等。

 20.安眠:位于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癫狂等病

 21.肝俞:位于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脊背痛等病症。

 22.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主治下肢痿痹、腰痛等病症。

 23.承扶:位于臀横纹中央。主治腰痛等病症。

 24.殷门:位于承扶穴与委中穴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等病症。

 25.委中:位于横纹中央。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等病症。

  26.承山:位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主治腰腿拘急疼痛,便秘等病症。

  27.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主治下肢痿痹、胸胁胀痛、咽喉肿痛等病症。

  28.风市:位于大腿外侧正中,横纹水平线上7寸。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病症。

 29.肩:位于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音鱼)穴后寸许的凹陷中。主治肩臂挛痛不遂等病症。

  30.阳陵泉: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下肢痿痹、胁痛、呕吐等病症。

  31.身柱: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主治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等病症。

  32.腰阳关: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等病症。

  33.肩中俞: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等病症。

  34.天宗:位于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主治肩胛疼痛、气喘、乳痈等病症。

 

3.    艾灸保健法。

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A:艾灸可以治愈哪些常见的疾病?

举例如下:

以下就是收集的一些小毛小病由艾条治疗的一些简单实用法,我们买艾条来再应用艾灸来治愈的各种常见疾病的方法及相关的穴位,灸法等等.

 

1、.痛经

取穴:

气海穴: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痛,月经不调,白带多,经闭等。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30-40分钟。

中极穴:腹部正中线,脐下4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灸法:艾条灸3-7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血海穴:屈膝与髌骨内上缘2寸处。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白带多等。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30-40分钟。

小腿部反射区:小腿腓骨外侧后方,从外踝后方向上延伸约四横指的一竖条状区域。

主治: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

 

2、哮喘

取穴:

膻中:胸部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连线正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胁痛。艾条灸3-7分钟,艾灸罐灸20-30分钟。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喉结下4寸处。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艾条灸3-7分钟,艾灸罐灸20-30分钟。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肺痨。艾条灸5-15分钟,艾灸罐灸20-30分钟。

奇穴气喘:位于背部正中线,左旁开2寸,与第七颈椎棘突平高处。主治: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艾条灸3-7分钟,艾灸罐灸15-20分钟。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30-40分钟。

小腿部反射区:小腿腓骨外侧后方,从外踝后方向上延伸约四横指的一竖条状区域。

主治: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

 

3、感冒

取穴;

大椎:在第7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隔上。

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旁开1.5寸。

曲池:在肘窝横纹端尽处。

合谷:伸开拇指、食指二指,在第1、2掌骨间微凹处。

外关:从阳池穴上三寸,尺桡骨之间。

灸法:取上面穴位,用艾条灸10分钟,并多喝温开水。

 

4、咳嗽

取穴:肺俞、檀中、膏育俞、太渊。

肾虚加志室,气虚加足三里,有表证者加大椎、风门、列缺。

灸法:艾条灸3-7分钟;艾罐灸20分钟。

 

5、胃痛

取穴: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一横指

主治:胃痛,腹痛,腹胀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中脘穴: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痛,反胃吐酸,呕吐,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期门穴:在胸部,当乳头直下方,第六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疼痛,乳腺炎。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奇穴拇指横里三毛:位于足拇指背侧,趾甲部正中点,左右计2穴

 

6、便秘

取穴:

天枢穴:脐中两寸处。

主治:便秘,肠鸣,腹胀,消化不良

灸法:艾条灸3-5分钟,艾罐灸10-15分钟。

大肠穴: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与髂嵴高度相平。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便秘,脱肛。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艾罐灸20-30分钟。

 

7、失眠

失眠多由于思虑过度,心肾不交,血虚无以养心,或有烦恶,或多妄念,或湿痰壅遏与脾胃而起,灸疗应以百会,三阴交为主穴,,心肾不交配内关,胃不和配足三里。

取穴: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

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

主治:神经衰弱,眩晕,失眠。

内关穴:掌侧腕横纹正中上2寸,两筋之间。

奇穴虎口穴:位于手背部大指与食指指蹼之间中点处,左右二穴。

主治:头疼,眩晕,盗汗,心痛等。

灸法:艾条就3-5分钟。

手部反射区:位于中指根与掌交界线的略下方。

主治:神经衰弱及多汗。

灸法:艾条灸5-15分钟。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一横指

主治:神经衰弱

灸法:艾条灸3-7分钟,艾罐灸15-20分钟。

 

8、落枕

取穴:

阿是穴:在病变局部找压痛点。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风池穴:后脑乳突后缘1.5寸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眩晕,肩背痛,落枕等。

灸法:艾条灸3-7分钟。

气穴新设:位于项部,第四颈椎横突尖端,斜方肌外缘。

灸法:艾条灸3-7分钟。

悬钟穴:外踝上。

主治:落枕。

灸法:艾条灸3-7分钟,艾罐灸5-10分钟。

特效反射区:手背中指指跟下(桡侧)

主治:落枕,颈部酸痛。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后溪穴:握拳,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掌横纹头处。主治:落枕,腰背酸痛。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经络养生

  什么是经络穴位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意指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经络是古人在长期生活保健和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并形成理论的,它是以手、足三阴和三阳经以及任、督二脉为主体,网络遍布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它不仅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而且是人体保健、养生祛病的重要依据。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鉴于经络理论博大精深,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方法复杂,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否则,容易酿成事故。但作为养生之道,现择其易于掌握且安全有效的经络穴位养生方法加以介绍。

  1、自我点穴

  头部点穴: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太阳穴,点法和揉法结合,约1分钟。太阳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痛、目疾诸证。

  点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称水沟,为督脉穴,点胺此穴可醒脑提神,用于神志昏迷、惊风与腰脊强痛等证。

  上肢点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冲穴及小指的少冲穴,然后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点按合谷穴、列缺穴、内关穴,也可点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换左手指点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点穴按摩:以双手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足三里穴和委中穴,点法和揉法结合。

  2、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保健法

  自我艾灸时多用艾条灸,因为艾条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松,呼吸平稳,心无杂念,将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灸时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皮肤上,避免烫伤。

  悬灸上肢穴位:内关。

  悬灸下肢穴位:涌泉、足三里、三阴交。

  被动艾灸法

  被动艾灸也就是请他人帮助施以灸疗,艾柱灸与艾条灸均可以,可根据情况选用。一般艾柱灸难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学习操作;艾条灸难度相对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感觉进行选择。

  被灸者一般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全身自然放松,不要紧张,心情愉悦。然后将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来。施术者站于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体自然放松,心无杂念,轻巧操作,从容缓和,不急不躁,全神贯注。

  被动灸法多用于胸腹

  部或腰背部,养生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中脘穴、神阙穴、华佗挟脊、肾俞、命门。

  3、按摩养生法

  双手拍头

  取坐位,头身正直,然后用双手掌在头部施轻拍法,由前向后,均匀拍打,力量要轻柔有弹性,双手轻拍约20次。

  按摩后脑

  两手指交叉,抱在后颈枕下部,左右来回横向搓摩约20次,力量要轻柔适中。

  梳头浴面

  双手五指分开如爪,自前额向后梳头10次,继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颊10次。

  旋摩耳轮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后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后面10次。

  叩齿咬牙

  双手掌轻按双颊,先叩齿有声36次,后咬牙无声18次。然后下颌放松,用两大指指腹向上托叩下颌36次。

  弹鸣天鼓

  双掌掩耳,食指、中指、无名指在后枕轻轻摩擦,耳中闻擂鼓之声约1分钟,继用无名指弹滑36次。

  搅海咽津

  舌尖先左后右在口腔内颊慢慢搅动10次,古称“赤龙搅海”,至唾液满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颈咽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运目弹睛

  头部不动,眼珠向四周环视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后用力紧闭双眼,同时呼气,待气吐尽后,迅速睁大双眼,同时吸气,共3次。

  按摩颈项

  手掌自后颈慢慢按摩至前颈,中指尖点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双掌根紧按双侧腋下胁肋,自后向前按摩10次。然后左掌叠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窝部10次,继按顺时针方向向左上腹推进,而后依次达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窝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肾

  双手虎口放双侧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后双手上移至双侧肾俞穴,左右扭动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经络

  先用右掌拍打头顶10次,继用双掌随身体左右摆动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颈、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头部做轻松而富有弹性的拍打。

  敲打命门

  双手握拳,通过自由转腰时,用双拳轮换敲打前后同侧命门。

  搓手浴面

  双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热,然后快速分开,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双手掌相互搓热后,覆盖双眼,闭目熨睛。

  经络是中医的独有名词。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经络养生就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等方式,达到舒经理络、交通阴阳而最终实现驱邪治病,使机体恢复阴平阳密的和谐状态。

  经络养生的最新研究动态:

  最新经络学研究显示,人体除了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以外,每个功能单位都由对应的经络控制,如比胰岛控制,一天的不同时刻,胰岛素需求量是不一样的,胰岛素的分泌整体来说要求符合血糖的调节需要,所以胰岛的工作必须准确跟进血糖的反馈,否则容易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经络养生的目的是使得全身各个功能单位气血供求平衡,跟进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