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里芳菲效果怎么样:重庆开县3·25井漏事故真相(凤凰周刊2006年第11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9 14:48:07
重庆开县3·25井漏事故真相
2006年05月09日 21:06 字体:
文 □ 记者 周季钢 (发自重庆)
2006年3月25日,中石油通过新华社发布信息,中石油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天然气井25日上午发生天然气渗漏事故。发生渗漏事故的罗家2号井位于开县高桥镇晓阳村一组,该井和2003年发生“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罗家16H井处在同一井场,相隔仅几米。值得一提的是,“12·23” 事故曾导致243人丧生。
25日上午,重庆开县政府获知消息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分别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疏散民众1.5万人。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局长李毅中、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市长王鸿举、中石油总经理陈耕在内的官员,都火速赶往现场,制止了事态的扩大。根据公安部消息,此次天然气泄漏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3月31日下午3点,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罗亚平出具的方案,第三次压井工作顺利完成,事故处理告一段落。截至记者发稿时止,被紧急疏散的群众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正有条不紊地返回原住处。
《凤凰周刊》记者在事发现场调查发现,事实上,早在3月2日该井场就发生套管破损、泥浆漏失的情况;事发前的一个星期,井场附近居民已经发现异样,并组织人员24小时巡逻。据了解,罗家2号井完井时间为2000年6月10日,由于担心井下压力过大,迟迟未予开采。是什么原因导致罗家2号井在6年后决意开采?开县高桥3年内两次在同一地点发生开采事故,是意外还是必然?令人关注。
压井现场,传出雷鸣般的声音
2006年3月29日,《凤凰周刊》记者驱车来到距离开县县城53公里的高桥镇。在离事发地约两公里的地方,当地警方已经在唯一一条通往镇中心和事发地的公路上布置了警戒线,禁止一切非工程车辆进入。重庆电视台的一辆新闻车在和警察协商半小时后,不得泱泱打道回府。
《凤凰周刊》记者按照当地居民事先指点的路线,顺着公路右侧的山攀爬上去。35分钟后,记者来到山顶,一股强烈的臭鸡蛋气味扑面而来。记者顺着山谷远眺,就在公路左侧的嘉陵江支流里,压井失败泄露出的水泥浆已经将河水染成白色,河水由于天然气的不断冒出而显得异常汹涌,激荡起混浊的水柱。河岸上,工程抢险人员已经为十几个泄漏点实施点火,火苗高出约2米。
40分钟后,记者来到罗家2号井所在地。此时,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记者已经明显感觉到晕眩、恶心。除了身着红色制服的中石油职工和警察之外,仅有几只狗趴在村民房屋旁,奄奄一息。
突然,一阵雷鸣般的声音从罗家2号井传来。由于实施了点火泄压,井口火光冲起高达15米。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声音叫作“音暴”,是指物体和空气间产生强烈的摩擦而发出的闷响,就像飞机起落或炮弹掠空的瞬间产生的响声,根据声音的大小,专业人士基本可以估测井喷的流量和压力的大小。
“因为已经实施点火,井下不可能再喷出有毒气体。”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压井成功,所有隐患也将消失。
当记者询问压井的进展时,该工作人员立即表示不清楚,并称“上面统一了口径”。
中石油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施哲彦表示,本次事故属于工程事故,且正在积极处理之中。该公司暂不接受媒体采访。
在高桥镇政府大楼,记者和驻守在顶楼的应急指挥部取得了联系,一陈姓指挥长表示,对现场的情况不甚清楚。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转移群众、安排群众住宿问题等。信息发布由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部设在开县政府。
陈指挥长对记者表示:“并不是不允许记者采访,关键是出于对记者的安全考虑。现场实在不安全,请尽快离开。”一位值勤的警察盘问完记者的身份后,命令记者迅速离开现场,并不许拍照,否则没收相机。
天然气泄漏真相
记者通过相关人士获取了一份名为《罗家2井“3.25”天然气泄漏情况》的材料。据称,该材料为中石油方面出具给开县方面的通报材料。
该材料显示:罗家2号井是罗家寨气田飞仙关气藏的一口预探井。该井的完井时间为2000年6月10日,完钻井深3404米,人工井底3320米,127毫米尾管射孔完成,射孔井段3211.4—3285米,射厚50米。经APR工具测试,该井日产气量为63.2万方,硫化氢含量为125.53克/立方米,底层压力为40.454—40.759Mpa,即正常大气压的400倍。压力系数为1.27。
一位中石油的员工告诉记者,之所以当时没有开采,是因为下面压力太大,一旦操作不慎,便可能引发井涌甚至井喷,“在当时看来,这是一口危险井。”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徐华仿也称:“当时将其封闭的主要原因是下面压力太大,技术上不能完全控制。”
既然是一个高危井,为什么在搁置6年之后又予以开采?是不是在底层压力高达40兆帕的情况下,已经有能力完全控制在可操作范围内?中石油的相关人士都以“不便透露”拒绝回答。
记者能了解到的背景是,在对该井开采之前,中石油于2005年6月18日正式启动了罗家寨气田飞仙关气藏开发方案,西南油气田公司把罗家寨气田作为“十一五”期间天然气快速上产的主要气田之一,罗家2号井转为开发生产井。据《中国石油报》报道,罗家寨气田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川东北地区目前发现的最大气田,探明储量为580多亿立方米,计划于2006年底投产。
据《罗家2井“3.25”天然气泄漏情况》显示,2006年2月7日,该公司对该井进行了二次完井作业,在钻磨桥塞过程中发生井漏。随即,工作人员经过吊灌循环,完成了钻磨桥塞和井下刮管工作。
2006年3月2日,工作人员在完成7套管刮管工作后,吊管起钻至2118.87米时,发现液面上涨,随即关闭了封井器,关下旋塞阀。井口此时起压,为了保护井下钻具,废止氢脆落井,采用了推注泥浆和清水工作。
就在此时,让工作人员感到不安的是,距离罗家2号井井口2.28米的罗家1号井又开始起压,工程人员判断,是罗家2号井下套管破损,造成罗家2号井流体经过嘉陵江层,蹿漏至罗家1号井,造成漏失泥浆、清水1万多方。
3月20日,工作人员曾进行过一次大型压井施工,分别注入密度1.75克/立方米高粘泥浆67立方米和1.60克/立方米泥浆25.2立方米以及49吨水泥,然而封堵并未成功。3月24日,中石油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压井注水泥施工,封堵仍未成功。次日凌晨,在距井场一公里的河面上出现了20厘米高的浊水柱。
而这一切,当地人并不知情。有人士称:“中石油显然希望能悄悄地完成封井工作。”
当地村民早有察觉
罗家2号井的异样仍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他们已经有过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
据晓阳村村民廖代春透露,早在消息披露前的一个星期,附近的农民就发现了不寻常迹象,并向该村支部书记作了汇报。村支书当机立断,安排村民3人一组,全天24小时不间断轮流值班,一旦发现情况突变,就通知乡亲撤离。
据当地媒体报道,第一个将井漏消息传出的,是一位叫周长安的老人。2006年3月25日凌晨5时左右,伴随着“砰”的一声巨响,周长安在睡梦中被惊醒,从床上滚到了床下,随后又听到河岸上传来“哗哗”的水流声,打开房门一看,只见20多厘米高的浊水柱正在外涌。周长安立即带领亲人朝外狂奔,并一路上高呼:“快跑啊,又发生井喷了!”
廖代春透露了这样一个小细节,实际上在周长安带头逃离之前,附近的村民已经决定撤离,“他们(中石油)此时还没有通知我们跑”。事发前的一个月,廖代春去重庆买了一辆长城皮卡。在廖看来,宽大且擅于走山路的皮卡意味着安全感,方便家人的不时之需。事实上,在随后的“3.25”井漏事故中,这辆车救了他们全家人的命:事发前的两个晚上,廖把车开到镇上供家人睡觉,白天再开回去。
当地媒体则报道,高桥镇政府接到井场的紧急通知和周长安报警几乎同时,并称“罗家2号井发生天然气泄漏,(政府)赶快组织附近居民转移,防患于未然。”
2006年3月25日,新华社首次公开披露开县天然气泄漏事故。根据相关报道,开县政府对1.5万群众进行了转移,中石油方面也组织专家进行了多达3次的压井,并于3月31日下午3点宣告成功。
据记者了解,从3月25日至3月31日的7天时间内,重庆市和开县当局出面,对媒体通报了近10次即时信息,而中石油相关人员只参加了第一次新闻通报会,且未回答提问。有记者询问中石油为何多次没有出现在新闻通报会上时,重庆市一位官员回答:“他们在抢险现场忙。”
2006年4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以《开县官员直言中石油傲慢与偏见》为题质问道:“中石油同一井场两年后再次发生井喷事件,暴露了其在安全监管体制方面的漏洞。特别是在事件发生1个月前,已发现险情,却未能第一时间通知当地政府、百姓,此举让开县政府官员难以理解。由于还没有形成向当地政府及时通报威胁公众安全信息制度,致使一些央企的安全漏洞不能及时弥补,对地方公共安全构成了威胁。”
重庆市政府在一份《中石油开县高家桥镇罗家2号天然气井井漏事故处理情况续报》中提出,“中石油集团公司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全面加强生产安全措施,避免同类事件发生”。
事故暴露两大问题
“你说中石油与开县政府在公布这次井喷事件时,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说明你还没有把握到问题的真正核心。”开县一政府要员向《凤凰周刊》记者表示,本次事故集中暴露出两大问题。
首先是,中央企业的安全监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据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周心权透露,中国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分为横向和纵向两大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及其下设机构负责各省市的安全生产监督,属于横向管理;一些重点行业有自己的安全监察体系,譬如煤炭行业有煤矿安全监察局,属于纵向管理。
2000年以来,石油、化工等行业由原来的政府职能部门转为公司化运作之后,由于成本和利益的权衡,安全生产监管的动力在逐步减弱,而横向监管也出现了权力不到位的现象,国家安监总局与这些央企同为正部级单位,于是就形成了空白点。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罗云也曾呼吁,第三方监管力量对石油行业进行监管,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其次,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沟通,以两次的开县事故为例,地方政府难以及时得到准确信息,使相应的应急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记者从《中石油开县高家桥镇罗家2号天然气井井漏事故处理情况续报》中看到,重庆市政府用了以下字眼:“建议中石油集团公司会同开县政府,实事求是地妥善处置疏散安置群众带来的经济负担问题,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据《凤凰周刊》记者了解,中石油在渝安全生产问题,归四川省石油管理局负责。重庆市安监局没有权力管理中石油在渝企业的安全问题,但当有事故发生后,重庆市安监局将协助其后续处理。四川是天然气大省,其天然气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水平都很高,在井控技术上有着全国最好的设备和专家。海湾战争爆发后,前往科威特油井灭火的中国救援队,主要是四川省派出的。
有分析认为,当地政府的相关意见目前仍缺乏制度支持,它更多的是一个非行政性质的请求而已。
来源:凤凰周刊2006年第11期 总第2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