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文化精品健康之路:文章的三个看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7:49:40
                                        文章的三个看点


    公园要有景点,文章要有看点。文章有看点,引人入胜;如没有看点,不惹人看。
      文章的看点来自客观实际,而不是作者空想的点子。南湖红船、西湖十景、是看点;常香玉德艺双馨、任长霞憎爱分明,是看点;孙悟空战妖怪、猪八戒背媳妇,是看点;猴子争王、孔雀开屏,是看点……任何文章的看点,都取决于题材的个性。
  然而,抓到了有个性的题材并不等于就有了文章的看点。文章出看点,还需要作者恰如其分地把看点“挑”出来。
      一篇文章,要让读者有看头、有想法,必须“挑”出3个看点——
      首要看点:标题。文章界有句行话:“题好文一半”。这行话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标题对于全篇文章关系重大;二是说做文章要在标题上狠下功夫。这并非夸张。有些新闻,标题的作用几乎就是文章的全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22时新华社长江前线这则电讯,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听到标题这句话就够了,就会奔走相告。评论等文章,精彩的标题不但引人入文,而且标题本身就能让读者思绪万千,诸如:《农村不富,中国就富不了》(198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多研究如何节约时间》(邵华泽文,发表于1986年3月),这些标题,不要说在当时,就是近2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魅力。人在眼神,文在“题神”。邓拓曾极言标题制作之难和重要:“谁给我做个好标题,我向谁磕三个头。”读者“看报看题”,标题不中看,整篇稿子也可能被“一眼淘汰”。所以,标题是文章的“生死看点”。作者一定要在制作标题上多花点工夫,而不要有依赖编辑的思想。许多稿件编辑改了标题,但不应因此就认为自己不必费多少工夫在标题上。再说,锤炼标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锤炼文章的主题,使主题更明确、精到,这对写作表达也很有裨益。标题出境界。但实际上是先有境界而后有出境界的标题,因此,制作标题不但要下功夫,并且要有功力。而功力又在工夫中,常下工夫,功力自增。
    关键看点:开头。历来“文争一起”。元人乔梦符主张乐府作法为“凤头、猪肚、豹尾”,意即开头漂亮,中间容量大,结尾有力。其实这三言六字不只是乐府作法,也是各种文章的常规作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定法。具体地说,什么样的文头才是“凤头”,这要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体裁而论,或开门见山,或怀抱琵琶;或登高一呼,或嫣然一笑;或小荷初露,或繁花盛开……各取所需,但也有个基本原则。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可谓文章作法基本原则的经典之论。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片言、居要、警策。简明、扼要,非常重要,与新闻写作的一般要求相仿。例如:“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长江前线电),25个字,泱泱事件概貌全出;“中国10亿人口,8亿是农民,就此可以说,农村不富,中国就富不了。”(1987年8月10日人民日报),31个字,煌煌道理浓缩其中。这些“片言”方能“居要”,“居要”只需“片言”。当然,“片言”也未必“居要”,能“居要”的必是精当之言。值得注意的是形状要防冗言。写作本文时笔者留心了几家近日的报纸,各类文章的开头,大多在120字到200字之间,也有超出200字的。这就不是“片言”而是“篇言”了。毛主席写的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全篇连标点符号在内也只有194个字。现时报纸上的那种“长头发”,实有理短的必要。能不能理短呢?笔者也留心了一下,觉得完全可以。精彩精彩,精,才能出彩。
    回味看点:结尾。文章结尾是“压轴语”,其重要性不亚于开头。好的结尾还能为全篇增光添彩。有些重要的文章或文艺作品,作者在酝酿全篇时就精心思考、设计结尾。影片《鸦片战争》开笔先写结尾:清朝几代皇帝分别磕头拜祖宗,画面上的皇帝身影越来越小,最后一个皇帝是个小孩,竟然“磕”在垫褥上睡着了。首席编剧朱苏进写出这个结尾后,导演谢晋看了非常高兴,连说“不要改了,就这样,就这样。”前面提到的“豹尾”,是说文章结尾要有力。这也是个作文“通则”。这个“有力”之力也有各种各样的力,号召力、感染力、激励力、批判力,等等;具体的文字表现,或宣示事态趋势,或告明事情结果;或结论下如锤定,或意思引而不发;或箴言警世,或余音绕梁。总之,文章写到最后不能松劲,不能淡化,不能退潮,而要进一步鼓动、浓化,推向高潮。精妙的结尾,令人掩卷深思,具有让人将文章从头回味一遍乃至几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