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五档什么意思: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47:21

合理施肥的基本理论
要合理施肥就要掌握现代植物营养学基本理论,这些理论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规律,一个中心就是养分归还学说;三个基本规律是:最小养分学说;报酬递减规律;因子综合作用律,以养分归还学说为中心的三个理论贯穿科学施肥的整个过程。

1.平衡施肥的理论核心是养分归还学说

十九世纪中叶,现代农业化学奠基人——德国人李比希在提出了著名的矿质营养理论时指出: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引起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损耗,如不将作物从土壤中吸取的那些矿物质归还给土壤,最后将使土壤变的非常贫瘠,要恢复土壤中损耗的物质,就必须使用矿质肥料,使土壤中矿质养分的损耗与归还直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李比希的这些论点在植物营养理论中被称为“养分归还学说”。现代推行的平衡施肥技术就是在养分归还学说的指导下的一种科学施肥方法。

养分归还学说的核心是矿质营养,既作物生长需要的是矿质养分而不是其它物质。这些物质包括有机物、微生物等。这里要区别肥料和养分的区别,肥料是指可以提供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或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的一类物质;而养分仅指作物生长的必须物质,肯定是由肥料、水、空气或土壤等提供。肥料的定义比较广,而养分的定义则比较小,有有机肥、生物肥、稀土肥、光肥、气肥等,这些肥料要么为作物提供养分、要么可以改善作物的养分环境、从而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不能直接提供作物养分的肥料在施用时必须要考虑土壤养分情况和无机化肥的配合,否则就会造成养分的耗竭、地力下降。

而长期施用化肥会不会造成土壤养分下降或土壤板结呢,经过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全国七十多个试验点、十年的连续试验分析,合理施用化肥没有造成土壤地力下降或土壤板结,基本可以保持土壤原有养分和地力水平甚至还有所提高。国际最著名的瑞士洛桑土壤肥料试验站长达百年的化肥试验也证明,合理施肥不仅不会造成土壤地力、养分的下降或土壤板结,还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微生物活性。那么为什么都说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呢,这主要是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特别是长期施用单一肥料;另外还有些是某些肥料生产商(如生物肥料企业)的恶意宣传。

中-阿公司从91年投产开始,就紧紧抓住世界化肥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中国农业迫切需要的氮磷钾复合肥,加快了我国平衡施肥的推广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推出的南、北方土壤专用肥、各种作物专用肥更接近作物需要、使养分充分回归而不浪费,农民节约了投入,土壤养分得到了保持。中-阿公司在各地进行的肥料试验也证明,施用撒可富复合肥土壤各种养分不会下降,部分还会提高。

2.施肥的主要矛盾-最小养分限制因子

李比希在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之后,又指出:在各种养分因子中,如有一最小养分因子,则其他养分因子虽然丰富也难以提高作物产量,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养分支配。此即“最小养分律”。也就是说,施肥只有补充最小养分才能获得高产,不补充最小养分,增施其他养分,只能造成肥料的浪费。“最小养分律”还被比喻成“木桶理论”,即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就好比组成木桶的每一块单一木板,这个木桶装水(产量大小)的多少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子的长度决定,并且会随着各块长度的变化而改变。

土壤中的最小养分不是指养分的绝对含量的多与少,而是指对作物需求来讲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最小养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施肥及作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着的。如我国50年代和60年代,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养分限制因子是氮素,随着氮素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到70年代,磷素成为大多数地区主要养分限制因素。从80年代开始很多地区因大量使用磷肥,又出现了其他养分元素成为限制因子的情况。因此合理施肥必须弄清各地最小养分限制因子,在抓住主要矛盾,结合土壤供应养分实际情况使用肥料,才能充分发挥肥效。继续增加最小养分以外的其它养分,不但不能提高产量,而且还会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如在缺磷的土壤上片面增施氮肥,往往增产作用不大,就是没有按最小养分率的原则指导施肥的结果。

目前,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最小养分限制因子是不同的,但主要是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其中北方主要缺氮和磷,南方缺氮和钾,而一些比较狡猾的化肥生产企业也利用了这一点,在北方生产只含氮磷的复合肥,南方生产氮钾复合肥,在一个地区用1-2年不会造成明显减产,而三年后减产明显时他们已经转移市场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反正中国市场大的很,这个地方不行了在其它地方再来,伴之高额回扣和广告宣传,还给自己美其名曰“缺啥补啥”,对平衡施肥理论进行偷换概念,只考虑了最小养分因子,而把平衡施肥的核心“养分归还学说”丢弃了,不可能做到科学的平衡施肥。

3.经济合理施肥的要求-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是18世纪后期由欧洲经济学家杜尔哥和安得森提出的一条在农业上应用的经济规律,内容是:投入到一定土地上的劳力与资本所得到的报酬,随劳动力和投资量的增加而递减,即随施肥量的增加,单位肥料所增加的作物产量呈递减趋势。在施肥中,过量的施肥不仅不会增产,还可以造成减产,既施肥与产量呈抛物线形式。见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点,这几个点的意义非常大,它是合理施肥的基础。施肥曲线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产量也在增加,但增加到一定量时,产量不再增加而是维持不变,超过一定用量时,产量开始下降,最高允许施肥点,而刚达到最高产量时的施肥数量则是最大产量施肥点;而最佳经济效益施肥点指的是施肥量在这点时每斤肥料所能得到的经济效益最大,一般而言,施肥量是最大产量施肥量的60%左右时,作物的产量可以达到最高产量的90%左右,此时的施肥经济效益最高。国外施肥讲究的是经济效益,而不追求最高产量,我国由于施肥情况比较复杂,往往追求的是最高产量,特别是在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作物施肥时,更是不计肥料成本,比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施肥,一年二季作物,每亩除2-3吨有机肥外,还施化肥约600-1000公斤。我国还由于人口比较多,需要土地的多产出。

4.决定肥料效益的因素-因子综合作用律

作物生长除了肥料因素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水分、光照、温度、土壤母质、品种、耕作等因素的影响,作物产量受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然有一个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也受该种限制因子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必须与其它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各种肥料养分之间的配合施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加以综合运用。

对养分而言,因子综合作用律主要是水分和养分的关系、温度和养分的关系、品种和养分的关系、耕作和养分的关系、养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养分的利用率随温度、水分的升高而加大,但有一定的度,超过这个度由于作物生长受抑制而对养分的吸收下降;不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种类、数量不同,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也不同。

养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正相关、无关系、负相关。正相关指二种养分之间互相促进,提高利用率;负相关是指二种养分相互抑制,如铵态氮和钾离子,磷素和钙、镁、锌等金属离子。无关系是指二种养分之间没有相互抑制或促进,对肥效无影响。同样是45%的复合肥,为什么有些肥料效果好,而有些肥效差,这和养分的配比有很大的关系,即不同养分的形态、数量,如硝态氮可以促进钾素的吸收,而高浓度的铵态氮则抑制钾素的吸收,好的复合肥不仅外观质量好、分析质量好,而且内在质量好,可以充分保证作物对肥料和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利用。

除了以上的核心和基本理论外,合理施肥还有四个基本原则,它们是:一、高产优质高效益;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确保地力平衡;三、有利于食品安全;四、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