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交换机安装:商代雕琢技术的新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20:16:05

商代工匠制作玉石器的技术,虽然就程序而言与新石器时代晚期无多大差别,但因商代王室和大贵族组织了一批工匠为他们制作以玉和宝石为原料的礼仪用品、装饰品和工艺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客观上促进了雕琢技术的进步。这些物品在造型、纹样装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在雕琢技术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不少创新。
  从考古发掘提供的资料看到:河南的偃师、郑州、安阳,湖北的黄陂,河北的藁城,北京的平谷等地的商代遗址与墓葬中都出土了一批玉器。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玉器有戈、圭、刀、琮、铲、板、柄形饰等等。它们的造型设计合理,雕琢的纹饰清晰流畅,说明工匠们的雕琢技术相当精巧。例如在一件长 17.1 厘米,宽 1.8 厘米的柄形玉器的四周,工匠雕琢的兽面纹样精细和谐,光洁度高,可视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出土商代中期的璋、戈、璜、柄形饰、小件玉质装饰品等,数量不算很多。集中反映商代制玉水平的是 1976 年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此墓出土 700 余件玉器,其数量之多、制作之精,属前所未见。这些玉器中有琮、璧、瑗、璜、圭等礼器以及在祭祀时使用的斧、钺、戈、矛、戚、锛、凿、铲、镰、各种小刀等,它们无实用价值,可能也属与礼制有关的器具。有些则是实用器,如臼、杵、杯、调色盘、簋、勺、匕、■、■等。它们大多有使用痕迹,如调色盘中往往还有朱砂等颜料。磬是商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安阳出土的玉磬或石磬,有的雕琢出装饰纹样,有的绘有彩色图案。另外,还有装饰、艺术品,如环、玦、笄、钏、珠以及玉与宝石组成的坠饰、串饰等。这些玉器的形制规矩,厚薄匀称,装饰花纹的线条流畅。如一柄一尺多长的玉戈,厚仅 O.5 厘米,脊线笔直,刃线自然,毫无缺损的痕迹。这是难度很大、具有很高水平的作品。
  妇好墓出土的 10 多件玉雕人像和人头像,或戴冠或盘发,工匠们运用写实手法把不同性别的人物及其服饰、发饰都作了比较细腻的刻划。有的交领窄袖,腰束宽带,跪坐时衣缘及踝,腹前还有“蔽体”;有的则无衣无褐、赤身裸体。人像的面部都是粗眉大眼,高颧骨,蒙古人种的特征十分明显。
  妇好墓和小屯村北的居址中还出土了一批玉雕的动物制品。它们有虎、熊、象、鹿、马、牛、羊、狗、猴、兔、鹤、鹰、鸱鸮、鹦鹉、鸽、鸬鹚、雁、鸭、燕、鹅、鱼、蛙、鳖、蝉、螳螂、螺蛳等 20 多种,造型生动、形象。此外还有龙、凤、怪兽、怪鸟等制品。这些玉雕作品的形象,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但也很有特色。如玉龙的形象为昂首张口,身躯踡曲,有欲起腾升之势。这类作品中注入了做器者的思想,采用夸张手法,集中表现它的性格特点,着力于传神。
  安阳出土的玉器中以浅雕、浮雕等平面雕居多。这些玉雕制品的制作规矩、匀称,器表的纹饰,曲线与直线结合得流畅舒展;深浅的雕线,琢磨得柔润细腻,表明琢玉者掌握了相当成熟的技法。
  安阳出土的玉、石器中,圆雕制品占有一定比重。这种制品要求雕琢者具有立体造型的能力,对雕琢的对象、玉材的选择、线条的运用等都要有很多的知识,因而比平面雕的难度要大。在这批作品中,无论是前肢交叉的蹲猴、直立扬鼻的大象,还是缓缓蠕动的龟、蚕、腾升欲飞的盘龙,由于比例恰当,技法比较成熟,它们不仅形似,而且传神,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工匠们能巧妙地利用玉料的自然色泽,把它们合理地配置于雕琢对象的特定位置而制作成“俏色”玉器,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1975 年在安阳小屯北发现的两件玉鳖,雕琢者充分利用了玉料中黑白两种颜色的反差特点,琢成的鳖背甲是黑褐色的,头和颈及腹部是灰白色的,加上黑色的四爪和圆鼓的黑眼珠,给人以栩栩如生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早在 3000 余年前的工匠们便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充分反映了他们在选材、切割与加工过程中为表现立体造型的生动、真实所作的巧妙设计与熟练的雕琢技能。当今世人看到这样的作品,也不能不为之叹服。
  把青铜与白玉这样两种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原料镶嵌在一起,能使作品产生特殊的效果。妇好墓中出土的两件玉援铜内戈,除了把玉援镶入铜内,还在内部嵌入细小的绿松石粒,用这些碎粒拼组成兽面的装饰图案。同出的铜虎形饰件,用青铜铸出张口、竖耳的老虎形象,虎的双耳包有金箔,身躯、头和尾则普遍镶嵌小绿松石块,表现出斑烂猛虎的形象。这些作品构思巧妙,技法娴熟,集金、铜、玉、石等多种工艺技术于一体,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与卓越技能的突出例证。
  商代晚期还有不少石雕制品,如妇好墓填土中放的石豆、石蝉、石熊、石磬、石牛等等。以前在安阳还出过大理石制作的鼎、簋、觯等。此外还有用绿晶、绿松石、孔雀石、玛瑙制作的装饰品,其雕琢技术都达到一定水平。
  商代玉器的玉料有青玉、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等多种,而以青玉为主。经过鉴定,都属软玉。它们的产地有的是新疆和阗,有的是辽宁岫岩,有些可能采自河南南阳。小屯村北与“俏色”玉器伴出的还有 600 多件玉石料和半成品及 200 多块砺石,它们都出自两间半地穴式房基面上。成品中除玉鳖外还有玉龟、石鳖、石虎、石鸭等圆雕制品。这座作坊究竟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但它在晚商宫殿区内,似说明当时有一部分玉器作坊是为王室贵族服务,并由他们掌管的。商代王室对玉器、宝石器及其来源相当重视,甲骨文中就有取玉、征玉的记载。晚商工匠制作的玉、石制品的数量增多、体积较大、花纹细腻繁褥,还出现了不少圆雕制品,说明当时的雕琢工艺和抛光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进步的琢玉工具。
  商代的手工业中,骨器与象牙器的制作也是一个专门行业,在偃师、郑州、安阳等地的都城遗址中都发现了制骨作坊遗址。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时,清理的灰坑中曾经出土大量有锯痕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砺石等遗物,应是个制骨作坊遗址。这里出土的骨制品有骨凿、骨锥、骨笄、骨镞、骨贝等等。从出土的骨料、半成品及成品可知,当时制作骨器主要是选用大动物的肢骨作原料,一般经过锯割、刮削成形,再予磨砺而成,其制作技术还较简单。郑州商城的制骨作坊在北城墙外的紫荆山,那里出土了不少骨料、骨制品和砺石等遗物。骨料上都有锯割过的痕迹,骨制品主要是镞和笄的成品和半成品。附近有房基。引人注目的是在出土的骨料中,除牛、鹿等动物的肢骨外,人的肢骨占了总数的一半。
  安阳殷墟的骨、牙器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出土的骨制品有铲、刀、锥、针、鱼钩等生产工具;镞、矛等兵器;笄、梳、勺、匕、叉等生活用具;珠、管、环等装饰用品以及骨雕的人物和各种动物形象的艺术品。这些物品是人们生前所用,死后被作为随葬品而放入墓穴的。成束的骨镞置于箭囊之中;若干骨笄置于木盒之内,放在死者的周围;也有用若干骨珠与骨管和玉、石、玛瑙制品组成串饰而放在死者身上的。妇好墓中一个木盒内装的骨笄就有400 余枚。
  商人无论是男是女,都用骨笄束发,其中贵族妇女使用的骨笄制作相当精致、美丽。除有实用意义外,还有装饰意义。许多骨笄的笄帽雕刻出多种图案,有的雕成夔形、凤鸟形、圆盖形等。妇好墓出土的骨笄,其笄帽就有7 种不同的形状,有的还用绿松石镶嵌。
  骨雕的人物与动物形象是骨制品中水平较高的作品。有些人物和鹿、虎、龟、蛙等圆雕制品的眼、耳、鼻、身等各部位还用加工过的绿松石镶嵌,使这些骨雕制品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商代的牙器中除了用一般的兽牙稍作加工(如钻孔)而使用外,还出现了不少精雕细刻的工艺品,如有用象牙雕成的梳、筒、杯等等。其中以妇好墓中出土的 3 件象牙杯的工艺水平最高,也最具代表性。这 3 件象牙杯都是用象牙根段雕制而成。杯体呈筒形,两件是夔形鋬,高 30 厘米,口径 10.5—12.5 厘米,壁厚 0.9 厘米。一件是带流的按有虎形鋬的象牙杯,通高 42厘米,流长 13 厘米,流宽 7.6—7.8 厘米,壁厚 0.9 厘米。这 3 件象牙杯都有鋬,它们也以象牙为原料,外形雕成夔形或虎形,并用榫接法将鋬插进杯体。这 3 件象牙杯通体雕刻精细的花纹。它们以云雷纹为地纹,浮于地纹之上的是兽面、夔龙、凤鸟和老虎图案,在两件夔鋬杯体上还用小绿松石镶嵌出兽面、夔龙等图案。这 3 件象牙杯造型美观别致,装饰的花纹纤细工整,镶嵌的图案规范匀称。它们的出土,使人们看到了 3000 年前的工匠制作的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它们使国内外许多观众赞叹不已。
  安阳殷墟北辛庄南地发现的制骨作坊址,曾经清理了一个长方形半地穴式居址,东西长 2.8 米,宽 1.95 米,西南角设有七级阶梯形通道,东北角有灶,并有不少骨器。在它的附近还清理了一个窖穴,里面堆放了很多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青铜刀、锯、钻以及粗细不等的砺石等。在不足 250平方米的面积内,出土的骨料和半成品有 5110 块。这里出土的骨制品大量为骨笄(包括笄帽)和骨锥,表明这时的骨器生产,内部已有了分工。
  每一件骨牙器的制作,大致要经过选材、锯割、加工成形、磨砺成器以及雕花、镶嵌和抛光等工序。由于青铜业的发达,这时制作的工具主要有各种大小青铜刀和锯、钻及粗细砺石等等。各地出土的一般骨牙器,诸如三棱形或圆柱形骨镞等等,都是当地的作坊生产的。但像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应是王室掌管的作坊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