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半月板手术多少钱:单宝龙: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道路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0:28:16
  生态养殖是我国养殖业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核心主张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发展健康养殖,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生态养殖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畜牧业发展模式。

生态养殖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提出了近二十年,但理解上差异很大。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广义的生态养殖和狭义的生态养殖。那什么是广义的生态养殖呢?简单的说就是“农-林-牧-渔”模型,种养结合,相得益彰,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常见的如“猪-沼-果”,“桑-猪-鱼”等。可以说这是前二十年生态养殖的主流,这种模式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生态农业”,或者是“以养殖业为基础的生态农业”。

而狭义的生态养殖则明确定位于牧场,原则上并不涉及农业林业等范围,其生态理念及生态技术实施的核心就是牧场,从而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安全牧场、食品安全牧场、环境友好牧场、生态循环牧场、低耗高效牧场。可以说狭义的生态养殖才是当前养殖业最迫切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养殖业摆脱污染、浪费、生物危机和恶性循环局面,走健康养殖业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为什么生态化革命是中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人口众多和资源缺乏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5%的人口,还要承载世界58%的生猪,25%的家禽。中国的东部、南部和中部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也是养殖密度最大的区域,土地、环境、粮食等资源极限成为最突出的矛盾。如广东省东莞市政府出于对环境容量窘迫的考虑,2009年起,该市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这也仅仅是经济发达地区迫于环境容量和资源压力而限制养殖业的一个开端。

据测算,1头猪每天排放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个万头猪场每年向周围排污3万吨,其中含107吨氮和31吨磷,这些氮和磷进入土地后,会转化为硝酸盐和磷酸盐,污染土壤和地表水、地下水。微量元素高铜、高锌和重金属元素如砷、铬、镉、铅等对周边环境土壤、水源的污染,不仅有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还可能威胁人类自身发展。畜禽养殖场产生大量恶臭气体,其中含有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另外,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细菌量增大,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自2005年起,养殖业污染就成为仅次于工业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其中尤以集约化(工业化)牧场为甚。据调查,90%的规模牧场没有粪污处理设施,粪污产生量大而任由粪污污染周边环境。

养殖业在造成严重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同时,自身亦深处生存危机中。最大的特征是老病抬头,外病传入,病源混感,防治更加困难。随着我国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导致口蹄疫、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已经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同时,由于一些疫病长期流行,病原的毒力发生变异,其症状、病变出现非典型化,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常常造成畜禽大批死亡。由于饲养环境较差,病原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加之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出现,常常导致同一畜禽感染多种病原,使病情复杂化,往往导致诊断错误,延误了疫病的治疗。同时,在防治细菌病时,长期盲目滥用抗菌药和含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细菌产生耐药性。近几年大多数牧场深陷动物死亡率高、药费高、饲料转化率低、养殖效益低的“两高两低”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问题突出。制约我国动物源性食品质量的两大问题当属动物疫病和药物残留。动物在饲养阶段感染或在加工阶段污染了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在其食品中就很可能携带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具有直接危害的成分。而兽药残留是导致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性下降的另一原因。我国动物源性产品中的药物残留主要来源于饲养过程。饲料企业、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和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口粮同步,甚至使用国家明文规定的违禁药物,导致食品中存留有害成分。食品中的兽药或饲料添加剂残留超标,食用后在人体内经过富集易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四面楚歌和难以为继是当前中国养殖业现状的典型性写照,这恰恰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养殖业在发展方向上的严重偏离。过分的追求产量和规模扩张,严重忽视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忽视了资源限制和环境压力,忽视了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中国养殖业到了一个必须变革的十字路口,而唯一的出路就是将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养殖。这是工业文明回归生态文明的时代。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自主创新之路;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产出有机食品,提升中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坚持生态养殖方向,我国畜牧业才能摆脱各类疫病困扰,从根本上解决牧场的恶性循环和生存危机。可以说,生态化革命是中国养殖业的必然选择。

二、集约化(工业化)养殖并非中国“救世良方”

在中国养殖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不少专家呼吁中国养殖业应该走集约化(工业化)之路,而对中国的庭院散养非常不屑,意欲灭之而后快。其实这是一种相当片面、相当理想化、相当急功近利的做法。全面集约化思想可能更加适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国情。这些畜牧业强国人少地多,土地资源丰富,金钱资本雄厚,科学技术发达,适合发展几千头牛、几万头猪、几十万只鸡的规模化畜牧业。这种大型集约化,我们很难照搬学习。因为中国13亿人口还有7亿多农民,因为中国人均耕地仅仅1亩,因为中国养殖业底子薄技术低规模小。所以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必须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集约化养殖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近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2008年底占畜牧养殖总量的10%左右。集约化养殖应该说为中国养殖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引进国外优良动物品种方面,提升养殖业科学技术水平方面,增加安全食品供给方面等。同时集约化养殖也给中国养殖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隐患,突出表现在引种造成的外病引入,应激造成的疫情爆发,控病造成的药物滥用,粪污的集中排放和环境污染等等,尤其是近几年中国相继爆发大规模的动物疫病,如猪的“无名高热病”、“禽流感”、“口蹄疫”,使养殖业遭受重创并面临空前的生存危机,催生了中国畜产业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觉醒。这些愈演愈烈的疫病是从哪里来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行内长期流传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零星分散饲养的落后方式造成了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因为农民素质低下缺乏知识不懂技术,不重视环境卫生,缺乏消毒隔离措施等等。事实却与之恰恰相反,造成疫情泛滥的根源正是被这些专家热衷提及的集约化(工业化)养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中国集约化(工业化)养殖业严重忽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而造成的恶果。畜禽被封闭在笼子里或畜栏内,几乎动身不得。环境充斥各种病原微生物,空气污浊,臭味难耐。牧场主把它们当成是产肉的机器,产蛋的机器,产奶的机器,被动地快速长肉、大量产蛋、产奶。但是畜禽是有生命的动物,并不同于普通工业品。在舍饲笼养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下,它们没有活动的空间,没有新鲜的空气。彻底违背了动物的自然天性,剥夺了动物的福利,危害了动物的健康。它们天天在应急状态下生存,疾病不断,致使免疫器官发育不良,抗病力下降,整个群体都成了“亚健康”易感病的弱势群体。而大型规模化又把这些弱势群体安排在“集中营”里面,为禽流感、口蹄疫等疫病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

目前中国90%以上的集约化牧场无视动物福利和生态规律,这是中国集约化牧场和发达国家集约化牧场之间最大的区别。中国集约化(工业化)养殖成为不折不扣的“造病温床”而自身也百病缠身,有传染性的,有耐药性的,有应激性的。过去偶发的疫病,现在变成常见病,许多畜禽是多病同发。现在防疫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免疫程序日益复杂。肉食鸡短短的45日龄,在免疫程序中需用五六种疫苗。从出壳的零日龄,尚未开餐就先喷雾消毒用药。“每天喂药每周注苗”是工厂化养殖场的常规工作。

为什么人家的集约化牧场几十年可以健康持续发展而我们不能呢?除了牧场自身原因,中国的大养殖环境恶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散养农民首先是疫病爆发的最大受害者,但也是疫病的快速传播者,他们的开放性养殖环境和脆弱的防疫体系受到惩罚。这是中国养殖业某种程度上的一个死结,集约化牧场负责造病,广大散养户负责传病,生生不息,恶性循环至养殖业陷入不能持续发展的生存危机中。中国发展集约化牧场本身不是错,错在发展方式上,也错在发展方向上。治本的途径是转变饲养方式,推行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真正树立“健康动物为本”的牧场理念。生态养殖以健康动物为本,顺应生态规律,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食品,使养殖业成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行业。

在生态文明的时代,生态养殖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生态养殖不是对集约化和工业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否定之否定。生态养殖也不是将集约化(工业化)养殖推倒重来,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既是对集约化(工业化)畜牧业的颠覆与革命,也是对集约化(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改变的只是养殖理念与养殖模式,将其由工业化转型为生态化。
  三、发展生态养殖要坚持多层次并存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养殖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生态养殖方向,坚持多种层次并存,坚持渐进发展之路。高度集约化的大型牧场要走生态养殖道路,小型规模牧场、养殖小区、数以亿计的农民零散养殖也必须要走生态养殖道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一片土地之上,已经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命运共同体。所以发展生态养殖是全民共同行动,没有可以独善其身的理由。

鉴于中国养殖业的复杂性,和养殖规模差异巨大行业层次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走生态养殖道路又不可以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因此发展生态养殖既要坚持多层次并存,又要注意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宝来利来公司根据多年的市场调研分析,把当前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养殖业划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大中型的集约化牧场:在大城市周边或具备集约化发展条件的区域或企业,应该提倡和鼓励适度的集约化养殖。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通用的集约化规模的标准,也就是说多大规模何种条件的牧场才可以称为集约化牧场?宝来利来公司以牧场的年营业额500万元作为一个标准,超过此标准的我们就可以称其为集约化牧场。按照这个标准,猪场的基础母猪应不低于300头,蛋鸡场的规模应不低于5万只,肉禽场的规模应不低于单批5万只,奶牛场的规模应不低于400头。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集约化牧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至2008年底中国集约化牧场数量已经达到5000家以上,未来5年还将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集约化牧场一般具备专业性强、养殖水平高、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等优势,容易接受生态化养殖方面的知识培训并敢于尝试。所以说集约化牧场是发展生态养殖的“先行部队”,具有很强的带动示范效应。是我们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

2、数目庞大的小型规模牧场:这是未来中国养殖业的主体层次,“小而专”是其基本特征。可以说小型规模化牧场从事的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法上马,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由于是小型规模化,牧场主手中拥有多少资源,就力所能及地搞多大规模。不贪大求洋,不大兴土木,不大量举债。宝来利来公司把农村中符合“小而专”特征的小型牧场都归属于这个层次。

小型规模牧场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已经成为行业主体,如山东的肉禽、蛋禽,上海的奶牛、生猪等等,这些小型规模牧场在养殖中的比重都超过80%以上。小型规模牧场多数是家庭企业特征,里里外外老板自己扛,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技术,受身边大规模牧场和所信任的专业人士影响大,相对封闭保守但认准后不会轻易改变,对服务需求强烈。这将是我们发展生态养殖的主战场。

3、政府主导的养殖小区: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鼓励乡村建设畜禽养殖小区”以来,全国各地的养殖小区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至2006年底,全国各类养殖小区已达8万个,吸纳150多万个养殖户;预计至2009年底,养殖小区数量将突破10万个。养殖小区使分散的家庭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转变,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养殖小区一般特征是“五统一”“四有”“四良”:“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设计标准、统一建筑模式、统一饲养防疫、统一服务管理; “四有”即有环保设施、有防疫程序和制度、有管理组织机构、有管理制度;“四良”即良种、良舍、良法、良料。可以说养殖小区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类养殖模式,是拥有明显“样板色彩”的另类合作社组织,具有较强的政府主导性,养殖集团与饲料企业是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是我们发展生态养殖的关键要塞和重要阵地。

4、传统的庭院零散养殖: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传统分散的、家庭式的、小规模散养方式还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畜禽品种上可以说还占据着主导地位。如肉牛和肉羊占六成,奶牛占到四成,猪、蛋鸡还有约两到三成。为什么散养如此有生命力?农民利用简易的庭院条件,自产的谷物副产品和家庭的剩饭残羹进行饲养,其现金支出较少;此外农户利用闲暇时间搞养殖的用工作价为零。农村劳动力过剩、自给式的饲料资源和灵活的经营使散养具备明显的经济合理性。

事实上庭院零散养殖是最接近生态养殖的一个层次,动物得到的福利待遇也是最高的,这与庭院养殖的半放养状态有关。广大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土鸡”、“山鸡蛋”、“笨猪肉”、“牛羊肉”等,从侧面反映了庭院养殖的生态化特征。受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的影响,散养农民更愿意接受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快速提高效益的实用新技术。鉴于这种情况,生态养殖技术在散养层次上的推广必须简便实用见效快,最好把各种复杂的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口诀,各种系统的生态技术变成简便使用的产品。

关于中国养殖业多层次发展的问题,农业部日前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中国国情基础上发展现代化养殖,实行专业化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要走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一般商品畜禽养殖逐步向农区转移;畜牧业主产区和广大农区,要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要结合草原生态保护,逐步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模式。要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发展的模式。制定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养殖工艺和规模,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 

四、立足中国国情,生态养殖任重道远

生态养殖解决的是当前中国养殖业最重大的四个问题:资源瓶颈、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与养殖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难的创新性工程。要有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乐观估计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至少10-15年。期间生态化改造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如环境和设施改进,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环境治理和粪污处理,清洁生产带来的成本提升,安全食品与有机食品的市场开发等,仅环境治理和粪污处理一项,10年至少需要1000亿元的投资。

对于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既不能坐失良机,也不能急于求成。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道路的选择既存在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中国过去30年的养殖业发展历程,输在起点上,输在过程中。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食品危机,彻底输掉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历史机遇。今天我们同样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绝不能再犯错误。虽然纠偏可能相比起步付出的代价更大,但我们必须有信心有勇气来战胜这个困难。而不能急于求成是充分考虑到中国养殖业的复杂性和多元化格局,养殖规模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所以生态化进程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先从集约化牧场开始,然后是小型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最后是庭院养殖。

生态养殖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本身也需要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过去一段时间,生态养殖理念、技术、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存在不清晰、不系统、不成熟的地方,也是造成中国生态化进程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包括从事生态养殖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大多数并不十分清楚生态养殖理论和实践体系。甚至认为牧场使用微生态制剂就是生态养殖,或者在某个小区域内搞“农-林-牧-渔”链条才是生态养殖,存在着认识上的简单化、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错误的认知和某些不和实际的宣传,导致了不少用户对生态养殖失去信任。

所以说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既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性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既要依靠全体畜牧工作者的集体奋斗,也要有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兼顾牧场近期投入和远期回报的关系,短期收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自身利益和公众利益的关系等等。生态养殖任重道远!

那么如何加速中国养殖业的生态化进程呢?

1、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正确理念。

传统和习惯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养殖业的30年,就是掠夺式发展的30年,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几乎不可逆转的生物危机和食品危机。这种传统和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枝繁叶茂。连三鹿、蒙牛等知名品牌企业都可以拿着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开玩笑,还不允许我们的养殖业用些违禁药品吗?还不允许我们采取一切措施(包括滥用激素、抗生素等)让动物长得更快,效益更好吗?没有人对自己造成的问题负责,没有社会责任,也没有道德底线。所以说现在最要紧的问题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养殖业根本就没有把这些问题当作问题对待。这是生态养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除非发生以下两种情况会促使他们改变:生态养殖给他们带来更低的养殖成本和更好的养殖效益;或者社会愿意为他们的付出买单,以政府补贴或者畜产品优质优价的方式。事实上这两种情况似乎都做好了发生的准备,一是生态养殖技术日益成熟,至少不会给牧场增加多少成本,还带来整体效益的提升;二是政府从维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开始加大对牧场改造的一系列补贴,以质论价的畜产品消费市场也正在形成中。这一切为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推广和培植生态养殖正确理念,生态养殖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将扮演重要的角色,是生态养殖“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是生态革命的领路人。集约化牧场则是生态革命的“先锋部队”,“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然后是“大部队”小型规模牧场和养殖小区,散养算是“游击队”。发展生态养殖,利国利民利己,属于政府大力提倡及政策扶持范围,既要充分借助政府力量来推广培植生态养殖理念,也要协助搞生态化的牧场积极申请政府补助资金。

中国养殖业生态化革命带来了滚滚商机,也带来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主义者”。他们打着生态养殖推广的大旗,兜售片面甚至歪曲的生态理念,实质上是为了销售产品,这对广大牧场来说是一种理念上的误导,甚至造成对生态养殖的偏见和信任危机。因此我们在推广正确的生态养殖理念的同时,还要与各种错误的宣传与误导作斗争。

2、研发和创新生态养殖系统技术。

生态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物安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物质循环、资源的高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和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是养殖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环保技术等多项技术的整合。过去人们提到的生态养殖技术,往往仅注重某个方面的研究,如“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生态化技术”,“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技术”等等,还无法上升到生态养殖系统技术的层次。但这些科学研究又为我们开发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生态养殖也是一项艰难的创新性工程。生态养殖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门实践科学,没有可以借鉴的既有成功经验,完全是探索中前行,这是因为中国养殖业层次复杂而且危机重重,在全世界属于仅有。在不同的养殖层次,不同的养殖水平,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养殖区域,生态养殖涉及的领域和技术都必须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几乎没有一成不变、四海通灵的模板和套路,而是每个牧场都要深入调研,对症下药。这些情况就决定了生态养殖是一项高度实践化的创新性工程。

宝来利来公司正在开发的生态养殖系统技术包括:无抗养殖技术,低排放低成本饲料配方技术,耐药牧场的生态净化技术,发酵床养殖技术,促免疫防应激技术、粪污无害化生物处理技术,牧场环境优化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牧场现代化管理技术等16大类100多项生态养殖技术,紧跟当前困扰养殖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既可以分步实施,也可以组合应用,具有很强的实战价值。

此外,我们还要推动生态养殖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生态养殖的标准化体系,这是中国生态养殖产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条件。目前生态养殖没有任何标准作为评估依据。我们宝来利来公司作为生态养殖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制定行业标准的担子责无旁贷。

3、制定和实施生态养殖解决方案。

过去我们公司的营销导向是产品导向,研发、生产、营销莫不紧紧围绕着产品而展开。产品导向的极端标志就是“微生态制剂万能论”,这种产品可以解决生态养殖的几乎所有问题。但现在我们要进行营销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就是从销售产品转变为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这个技术服务是围绕客户的生态养殖需求而展开的。从营销的角度理解,就是从营销产品到营销生态养殖技术解决方案。这样以来,我们现在的营销导向就成为了客户需求导向,一切服从于牧场的生态化变革需要,涉及生态养殖系统技术和多种产品,微生态制剂成为生态养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鉴于中国不同形态不同规模牧场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理想化的生态养殖技术和产品未必能够带来预期效果。因地制宜、因场制宜、因需制宜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客户就是一个个性化的生态养殖解决方案。还有充分兼顾牧场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近期投入和远期回报的关系,先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依托宝来利来公司细致到位的技术服务让生态化的优势在这个点上体现出来,这样牧场主们才乐意接受。然后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步的逐个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生态养殖的实践告诉我们,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和做法都将遭受严重挫折。即使是一个相对规范的牧场,其生态化的周期也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生态养殖解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团队作业任务,需要畜牧师、兽医师、配方师、环境专家、微生态专家、管理专家等协同作战。我们不提倡“万能问题解决者”,事实上也没有这样的人。我们为了更快速更精确的服务于客户,一是在养殖集中的区域设立生态养殖技术服务中心,二是不同的养殖品种配备不同的专家,以做到更专业化的服务。未来5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全国设立100家区域生态养殖技术服务中心,1000名具有专业素养且协同作业的技术工程师。

4、优化和增值生态养殖产业链条。

我们现阶段要完成从产品营销到方案营销的转变,未来还要在生态养殖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完成产业价值链的重塑与整合,因为生态养殖技术革命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半,只有完成整个生态养殖产业链条的重塑与整合,才算生态化的大功告成。所以大家看到宝来利来公司使命的时候,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致力于优化和增值畜产业价值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携手中国目前养殖行业的科研机构、添加剂及兽药企业、饲料企业、养殖企业、肉食品加工和畜牧设施企业,开发生态技术、生产生态饲料,建设生态牧场,销售健康食品,提高畜产业的整体价值链收益率,促进中国畜产业的健康发展,共建生态和谐社会。

现阶段中国养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完全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在整个养殖产业链条里面,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处于龙头带动位置,牧场与饲料则是龙身。牧场负责养殖和生产肉蛋奶,食品企业负责加工和销售肉蛋奶。由于龙头和龙身各行其是,相互脱离,造成食品加工企业缺乏对牧场畜产品安全优质的必要信任而没有“好产品”可销,而牧场因为畜产品不能按质论价而失去生态化变革的动力。即使是实行养殖与食品加工一体化的集团性企业,也因多数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而难以控制畜产品品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严重压低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和效益,连续几年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处于亏损边缘。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业的社会形象也一落千丈,遭受毁灭性打击。养殖产业链重塑与整合问题刻不容缓。谁来担当养殖产业链重塑与整合的历史重任呢?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畜牧品种,不同的历史阶段,大家所走的道路不尽相同。有的是食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来主导,有的是养殖联合体—合作社来主导,还有的是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来主导。宝来利来公司积极倡导的是BEA(食品)生态联盟与BEA(牧场)生态联盟来主导,是企业主导的行业非政府组织,是生态养殖生产者和加工流通者的联盟化组织。并在生态认证基础上推行统一品质,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做到整合增效、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中国养殖产业链的重塑与整合,使重塑后的中国养殖业及其相关行业重新赢回社会尊敬,使整合后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可靠的优质货源,使牧场主们生产的畜产品做到“以质论价”,从而促进畜产品价格和附加值的提升,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