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添加用户组:小班化教学中有效教学的设计和策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2:55:57
小班化教学中有效教学的设计和策略研究 关于小班化教学中有效教学的设计和策略研究内涵的理解:    (一)小班化教学内涵的理解:     社会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而飞速发展,作为社会文化传递的载体的教育是否跟上了这种时代的节拍?现实的事实不断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己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弊端日益显露。班级规模过大就是其中之一。过大的班级规模导致教学不能充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探索缩减班级规模,形成了“小班教学”。     所谓小班化教学,就是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与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的时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估等环节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固然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小班化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学习速度,学习能力倾向,应该给予不同的引导,帮助,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并获得成功。可以说,小班化教学是小学教育教学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它是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更有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     1、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介绍     有效教学的理念最初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有效教学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之中,从而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是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认为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而教学结果是丰富的,是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就应运而生。有效教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情况下提出来的。     2﹑有效教学理念的含义     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乃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必须进一步指出的是,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那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所谓“教学”,则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具有以下三个逻辑必要条件: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内容,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取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其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念的主要内容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教”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学科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该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即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以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以对单位时间內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要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能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等问题。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如下面即将要讨论的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能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相应的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所有的每一项技能。     二、本课题相关领域的情况:     (一)小班化教学:     自17世纪初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它为工业革命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术人才。它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提升人类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现代教育亦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如今时光列车驶入21世纪,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必须以培养现代人,即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也应更新,这使得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弊端日显。研究表明:教师的视野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人。精力有限的老师只能“抓两头带中间”,即比较多地关注好与差的学生,中间的学生只能一带而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好比磁场和电场一样,人数越多、班额越大,教师的影响场越弱,课堂控制力度越差,学生“假参与”现象就越严重。而小班化教育保留了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仍以班级作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同时又避免了传统的大班额必然带来的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受到忽视的状况。     近年来,小班化教育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多个经济发达国家都已广泛实施,关于小班的班额,美国小学已降至25-30人,英国小学为30人,德国、法国小学为23人,瑞士小学为19人。关于小班化的教育效果,据美国学者对过去50年间发表的论述学生成绩与班级规模关系的近300篇论文表明:班级规模下降至30名以下,学业成绩普遍上升,学生能力普遍增强。     A、小班化教学的优势:     1.小班化教学使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实践证明,班级规模越大,师生之间情感纽带就越弱;班内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就越大,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就越难;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就不容易进行。相反,小班额的情况是:由于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同时,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当班级额度较小时,如20个左右时,座位可排列成马蹄形、圆形、V形、T形等。这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更易交流。     2.小班化教育是实现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大班教学,在教学时间上,由于班额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轻,能有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个别指导,在空间上,实行小班教学后,教师空间增大,能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有更多的机会在教室内巡回,这有助于老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在形式上,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3.小班化教育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在一个学生数太多的班级中,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首先,小班化教育环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其次,较大的学习时空有利于组织各种学习形式,比如他们可以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做诸如阅读、实验、思考、记述和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再次,小班教师实施班级管理的跨度较小,有足够的精力进行优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班风,为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4.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规模的大小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和用脑卫生。据卫生部门测试,小班教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明显低于普通班。这样的教学环境肯定比70多个学额的环境要好,学生的心境、教师的心境也会放松,更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小班化教育也更有利于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人数的减少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心理,从而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小班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传统的大班教学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是为大批量培养熟练劳动力服务的,强调培养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这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姿多彩的社会,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具有特长的专业性人才。而小班化教育则不同,其重心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它真正强调了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它确立了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人数的减少让教师在充足的时空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个性特征得到充分的释放。     当然,小班化教学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它必须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在我国许多地区还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小班化教学必须有更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否则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组织形式也有潜在的弱点:人少了,课堂气氛可能不那么热烈,学生之间的竞争力也不那么强。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因为活动增多而影响文化知识的落实,因讨论过多收不住而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小班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使得培训难度加大。面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B、“小班化教学”应遵循的课堂教学原则     1、教育均等性原则:对每一个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即教师对各类学生的关怀,教育必须平等,特别要关注问题儿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优质的教育。     2、教育充分性原则:提高活动的频率,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往的空间密度和时间宽度,使每个学生均衡地、充分得到教师的关怀辅导,使每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发挥潜能。     3、教育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增加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4、教育综合性原则:综合教育内容,加强各科的渗透关系,综合教育进程,达到合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统一,情意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统一,达到知识、能力、智能的整体优化。     C、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小班化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即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目标,为21世纪培养身心健康的创新人才。所以,小班化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都将发生革命性变革,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小班化教育,首先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老师交往,得到老师的个别化教育,能充分享受教育资源。其次,实施小班化教育,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教师应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求新、求真的探索精神。第四,在小班化教育中,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双方共同学习探索,发现规律,教学相长。当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落实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应该让每个学生享有老师同等的关怀。师生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D、小班化教学的情境创设     小班化教学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因为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教师教的轻松,而且学生学的愉快,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容易自觉地激发出来,更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班化教学,由于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性格的交叉区的范围更大,师生的交流量增多,更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1、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小班化”带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新颖多变的教学组织空间形式以及温馨的家庭式、宁静的图书馆式学习环境,使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再高度紧张、压抑,能够更加轻松自由的学习,因而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2、建立起一种能点燃学生奋斗、拼搏的教室环境。教师要实施个别化教学,首先要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学习中心。教室环境的布置要以学生为本位,为学生着想。可以采取悬挂一些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的传统形式;同时,也可以挂上一些学生自己写的激励性的语句条幅。另外,在教室的一些显著位置,放置一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荣誉榜。在教室里设立一个小书库,每周或每月在黑板报中公布一批学习标兵等,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激发进取心。     3、课桌椅的排列要力求变化。班级规模的大小还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的座位排列,比如,50个学生的大班教学只能是“秧田式”座位排列,它更适合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对于学生情感、交往乃至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则有很大局限。而小班化教学因为人数较少,其座次排列应该有别于传统式的直排方式,以便于互动、沟通。座位的安排基本上是两种形式:独立式与合作式。如开展自学思考、课堂练习等采取独立式较好,而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等则采取合作式较合适。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尝试一下其它形式,如圆形,方框形、辩论型式、马蹄形、V形、T形等等。当然,座位形式的布置要适合课堂教学,必须反对那种为形式而形式的座位布置形式。     4、教师在上课时也要适时地依据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一些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E、“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上海市在率先进行的“小班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总结出了小班化教育的十大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兴趣教学策略、自主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策略、互动教学策略、创意教学策略、评价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     1、参与教学策略     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的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一个积极而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运用参与教学的策略上,要把握住两个操作步骤。1、全员参与。2、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话敢说,有疑能质,乐于参与,同时重视对学生参与程度的指导,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主动发展。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发散性思维活动的锻炼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创设自由讨论甚至争论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小班化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列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由于学生额少,教师不用担心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每堂课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教学策略     小组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合作教学组织形式。首先,对组员构成的研究。在小组分组中大多采用异质分组合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分成好,中,差。分组时,均衡配置。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     小组教学一般有3种形式:分组讨论,分组操作,分组交流。教学进程:有步骤提出问题——个体自学——自愿结合,互帮互学——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开全班范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互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1)会组织。对学生而言,这是合作学习应首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组织的学习,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又散漫。在刚开始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学生如何与同伴一起学习,如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顺序,学习的方法,注意照顾到全体等等。一般而言,班内总有部分学生组织能力较强,教师当然可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同学的才干,但如果总是委重任于这些同学,那么,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受到影响,以至于最终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实践中,采用学习组长轮流担当的方法,真正让每一个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真正使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2)会协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反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以至于学习秩序混乱,此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谦让”,把回答的机会让给别人,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聆听;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支配,也不敢开口,此时就要教会学生“自告奋勇”。做到了“谦让”和“自告奋勇”的矛盾统一,就能协调学生间的学习关系,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序而高效。(3)会帮助。合作学习的优势之一便是互帮互学,互相促进。首先要教育学生“愿帮助”,其次是“会帮助”。在自然状态下,小学生的所谓帮助即简单地把答案告诉对方,要指导学生尽量避免这种弊端,从老师启发,辅导同学的行为中得到启发,依据实际情况帮助同伴。(4)会评价。合作学习时,由于缺少了教师的直接指导,学生的学习较易“走过场”,流于形式,此时,教会学生评价同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讨论时的评价(学会赞同,反对,补充);作业时的评价(同学间互相批改作业)。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存在着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角色的相互依赖,资料的相互依赖,身份的相互依赖。竞争是现代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从小树立竞争意识,终身有用。小班化教学提倡团队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3、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法实际上体现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它要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级教学,分散教学中的难点,注重对以前知识的复习与联系,使差生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堂下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优生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分层教学的另一含义就是在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提问,作业布置等等方面体现出来。使优中差的学生依据他们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都有所收获。克服那种课堂教学中——照顾优生,差生当陪读;照顾差生,优生又觉无聊顾此失彼的不和谐课堂状况。(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好的学生可以进行问题的深度探究,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力求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探究。(2)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制定适合他的教育模式。对比较浮躁的同学严格要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多鼓励,对善于表现的学生多让他们发挥带动作用,对接受较慢的学生适当点拨等等。(3)组织组内辅导。教师把目标落实到各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再把目标落实到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组长或学习好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以达到全面提高。     4、兴趣教学策略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以兴趣促进课堂教学。     5、自主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具体实施:(1)会预习。具体包括:会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联系实际自学,会将感觉精彩或有疑问的标注在书上,会利用各种媒体收集资料。(2)会提问。一是质疑,对不理解(思想内容),不了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词句质疑,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质疑;二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可以围绕课题,围绕课文内容,围绕中心,围绕艺术技巧,围绕思路等展开,以疑促思。促学。(3)会讨论。从自主学习的策略来看,这是指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具体包括:会积极主动地发言,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会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4)会学习,会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如怎样记,算,说,写等等。具体的学习方法是很多的,教师不仅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学生自己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因为只有当学习方法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惯时,才能发挥其作用。(5)会反思。会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自己学习上尚存的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6、活动教学策略     人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主体发展。人的主体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机制,也就是说人的主体性是活动生成,在活动中发展的。活动教学研究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理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明确学习目标,分组学习、游戏竞赛、表演评价、质疑补充。它适用于复习课和练习课。     7、互动教学策略     互动策略,主要是生生互动。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它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独自站讲台,让学生也有上台讲解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有提高学习成绩的成效。促进了多角度的交流,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为打开师生交流的局面,教师想方设法改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开发课堂教学交往的潜能。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进行小组学习,组际交流,组际互查,组际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教师具有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启发学生在交往中引起争论,激活思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加深理解,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充分利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伙伴式”的学习方法,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其特点是生生交流频率加快,学生之间相互碰撞增多,不仅能增强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发现,还可激发教师的灵感,使教师积极钻研,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注重能力的培养,发展认知水平。对学生来讲,教学中互动策略的运用,尊重和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形成了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的课堂教学局面。实践证明,通过生生互动,学生真正建立起对问题进行研究的责任,从而产生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8、评价教学策略:    (1) 即时评价:当场面批、指导,指出错误之处、即时订正。    (2) 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要求和内容。    (3) 多样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包括:教师的口头评价、通过鼓励性的身体姿势进行评价、实施多样化的奖励制度,例如一朵小红花、一个笑脸图章、写上一句鼓励的话,或是在桌子上粘上一颗颗五角星等等,丰富的奖励形式,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4) 自我评价:教师提供正确答案,让学生自评、自批,自己更正。    (5) 交互评价:师生之间、学生间交互评价,形成人际交往、沟通的生动局面。     9、创意教学策略     是指充分利用课堂生成,开展具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学生在学习上有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的责任正是要不断满足并提升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在小班化的教学前提下,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条件。     10、多媒体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引入课堂,不断拓展课堂空间,使课堂教学得以更加广阔地延伸。在小班课堂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信息化。这样做,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好基础。开设校园网,让学生不仅在电脑上学习,还能使他们体会到上网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F、教师在小班化教学中应起到的作用。    (1)教学行为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这一方面,也就是学生身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教师应更多的发挥引领作用,强调与学生互动、合作及共享的关系。    (3)在学生的多元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上多下功夫,这包括:A 学生的团队精神(互动、合作与交流;资源、信息的共享与利用)。B 重视学生发展的基础(运用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思维方式)。    (二)有效教学:     A、有效教学相关领域的历史     “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可视为“有效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对具有某种普遍适用的“教学模式”的依赖,否则“大规模”的“班级教学”就很难长久地维持。这正是自从“班级教学”产生以来,人们不懈地寻找“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的缘由。      夸美纽斯以及赫尔巴特学派所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      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的事情,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B、有效教学相关领域的现状:     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 :     公众普遍认为,教学就是“告诉学生做什么”、“使学生掌握学科内容。”他们甚至认为,“优秀教师就是充分掌握学科知识的教师。”词典把教学定义为“传授知识、讲学或讲课”。可是,包括赫斯特(Hisrst)在内的教育哲学家们不同意这些说法。他们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但是,这些行为变化不是由药物或疲劳引起的。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策略处理相同的教材,由于新的信息被纳入到其他图式之中,或者由于运用新的或修正过的图式和技能来处理那些教材,所以就产生了不同的行为变化和不同的反应。赫斯特认为,我们同样需要发展心理技能来操纵概念,帮助解决问题和扩大概念图式,以便吸收新的信息。图式的发展和扩大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释和影响我们的世界。这种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把它称作学习。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导致差生的成绩一再滑坡。当教师传递信息时,他们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掌握了信息;当教师讲课时,他们也不应该想当然认为,学生已经学会某些东西,或者正在学会某些东西。讲述不是教学,讲座不是教学。教学不光涉及到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有害的教学方法。研究表明,只有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的聪颖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轻松地吸收和理解所传授的知识。年龄小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特别需要教师认真的讲解和解释,然后在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概念。 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获得一些事实,记住一首诗,他可能根本不理解诗里的寓意,也不理解诗的语气和目的。当理解或者有意义学习发生时,才可以说学习的条件完全满足了。有意义学习是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对应物。可以通过“用脑”策略促使两者之间的相互激发。这种策略可以激发兴趣和刺激思维,这样,大脑就开始分析,使用,转换,吸收,解决问题,设计问题,处理呈现的教材。      有时候,虽然“用脑”条件得到满足,但学生仍然很少学到教师所教的全部内容或任何内容,因为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现实世界和满足自己的兴趣和需求。优秀教师会考虑这个问题。使学生想要学习是一个最难实现的目标。可是,一旦当学生想要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会早早来到教室,自觉安静下来,急于开始学习。教师要中断他们的学习也不那么容易。下课以后或放学以后,学生还会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习任务,感到满意,达到他们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为止。总之,有效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美国四大有效教学方法     1、系统直接讲授法     系统直接讲授法指在直接讲授中,学生和教师关注一种目标和需要学习的知识;学生了解当前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能使学生确切地掌握完成一个过程的方法。洛森西因(BarakRosenshine)的研究结果表明,有9种教学行为在直接讲授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上课后首先简短复习已学过的内容;2)、上课后先把学习目标简要地告诉学生;3)、小步骤地讲授新教材,学生在每一步骤后进行练习;4)、讲授和解答要清楚、详细;5)、指导学生的初步训练;6)、提出大量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争取所有学生的问答;7)、为全体学生提供高级主动训练的机会;8)、提供系统的反馈和修正;9)、针对课堂作业进行明了地讲解和练习,必要时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2、整体讲授法     整体讲授法主要由整体语言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提倡,这一运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有意义的和相关的材料。整体讲授法强调“从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棗先观看全景,然后再分成若干部分。学生掌握能够应用于多种学习情境的学习技巧。整体讲授法要求学生享有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选择学习方法和内容,学生因此可以试验新的思想和理论。最严格意义上的整体语言运动鼓励学生亲自决定所学内容。多罗西·沃森(Dorothy Watson,1989)指出:“如果课堂活动不能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就毫无意义。”整体讲授法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强调课堂变成一个学习者集体,教师向学生学习,就像学生向教师学习那样,师生间相互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望通过合作满足真正的需要,消除心中的疑虑。整体讲授法还强调真实地评价,即从过程和结果的观点看待学生的表现。这种评价包括较高的思维能力、知识的深度以及与世界的相关程度。     3、“弧光”法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名叫埃利奥特·韦金顿(Eliot Wigginton)的年轻中学英语教师以其号称“弧光”法(foxfire  approach)的成功教学方法闻名遐迩。作为美国佐治亚州某地的一名教师,韦金顿在教授初、高中英语上竭尽全力,但教科书内容与来自阿巴拉契亚地区的贫困学生联系不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韦金顿建议学生通过从当地社区寻找故事来解释英语课程,并将这些故事写成作文刊登于班级报纸上。这便是“弧光”法的由来。如今,美国全国各地形成一个教师网,把“弧光”法应用到教学中去。这种教学的特点是:尊重学生;保证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学会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在学习中培养美感。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其工作重心在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享有选择权和决定权。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在一些项目上进行合作,大家都在发挥着自己的长处(如摄影、采访、写专栏等)。     4、主题循环法     主题循环法是一种在小学里采用的整合课程法。主题循环法主要是集中于全部课程的某一个研究领域,如关于天气。阅读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并写出天气如何影响人的室外活动,作为写作的一部分;用图标表示每天室外温度的升降变化,作为数学的一部分;阅读有关受天气影响的历史事件的资料,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研究云的形成和气压影响,作为自然学科的一部分。主体循环自然会逐步形成新的主题,因为新的、相关的问题被不断地提出来。一个主题循环包括5个步骤:1).学生通过集体协商选择主题,联合提出各种问题;2).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习经验;3).根据学习经验,决定教学方法和教材;4).从创造性学习中引出新的研究领域;5).拓宽学习活动范围,引出新的主题。教师与学生一道面临着创造新知识的挑战,学生享有决定和选择的权利。因此,主题循环法既强调教师的贡献,又强调全体学生的贡献,课堂变成一个学习者的社会。由于全班学生以整体的方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主题循环法深受双语学生的欢迎。这一方法有助于保持学生的高度积极性。美国中小学实施的主题循环法允许各学科领域教学内容的整合,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其主要弊端是,任课教师需要在备课上花费大量时间。当然,教师的周密计划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且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教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 (1)基础性:包括①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②是否注重个别差异;③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④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2)发展性:①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②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③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④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①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②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好的教学?”以前,人们可能很简单地说:“好教师的教学就是好的教学”。那么,什么是好教师呢?回答可能说:“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这是否科学呢?如果我们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获得好的考试分数,那么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好的教学呢?这就面临一个挑战,即究竟怎么样的教师才能称得上为好教师,怎样的教学才能称得上为好的教学?现在,我们通常用“有效教师”、“有效教学”来替代“好教师”、“好教学”。我们在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时,要考虑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重视课堂里的师生的“互动关系”,并把“师生互动”作为有效教学的中心问题来考察。在进行课堂评估和标准化测验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五种教师行为与学生理想行为密切相关,我们称之为关键行为。因为它们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这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教学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有效教师授课时具有以下特点:(1)使要点易于理解;(2)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3)口齿清楚不含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的特殊习惯。研究显示,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清晰而直接地与学生交流,他们常常跑题,他们的讲话或者其讲话的方式削弱了内容显现的清晰度。如果能很清晰地教学,呈现材料就可以少花时间,而且学生第一次就可以正确地回答你的问题。你也就有更多时间用于教学。     2、多样化教学     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灵活地呈现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多样化的提问,“提问”是最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事实问题或过程问题,聚集性问题或发散性问题。另一方面,多样化教学表现在对学习材料、设备、展示方式以及教室空间等的运用方面。研究表明,教室里物质的质地、多样的视觉效果都能增强教学的多样性。     3、任务导向     任务导向是指把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教师必须予以回答的有:(1)我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2)我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3)我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所有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让他们享受学习。如果教师把大多数时间用于教授切题的内容,而不是把时间用在那些只是有可能需要的过程材料上,然后才让学生获得教学内容,那么,相比之下,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就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如果接下来课堂上“师生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就可能更高!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材料的时间,称为投入率,与教师教授某个论题的时间不同。它是指用于学习的时间百分比,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真的在学习,忙于教学材料并从教师提供的活动中受益。有时尽管教师可能在任务导向下教学,也可能为学生提供了最多的内容,但学生可能并没有投入学习,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积极地思考、操作或使用教师提供的内容。这种不投入可能涉及对或隐或显的情感、精神上的漠然。学生们跑下座位、谈话、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书的时候,很显然就没有投入学习。学生们的不投入方式还可能更加隐蔽,比如看起来精神集中但实际上却在走神。教学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一个事实是:在上课的时候有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在走神。在纠正这种类型的不投入可能很困难,它需要改变任务本身的结构以及对学习者的认知要求。这就要求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来安排引发学生投入学习活动。     5、确保学生成功率     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率相关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难度水平由学生的成功率来衡量,也就是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有如下三种难度水平:(1)高成功率:学生理解任务,只是偶尔因粗心而犯错误。(2)中等成功率:学生不完全理解任务,犯一些实质性的错误。(3)低成功率:学生压根不理解任务。研究表明:教师的任务导向(教学时间)和学生投入率与学生成功率密切相关。中高等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这是因为教师讲到了较多的处于学生当前理解水平的内容。而且,产生较低错误率(高成功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校的积极态度。调查研究显示,普通学生把大约一半时间花在那些能带来高成功率的任务上,研究还发现,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结果他们的成就更高,记忆力更好,对学校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调查结果暗示人们:学生应该把60%——70%的时间花在某些任务上,对所教材料他们几乎能完全理解,只是偶尔犯错。中高水平的成功率将使学生掌握课时教学内容,同时还提供了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因为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等。在策略方面,这对于自我导向学习和学会学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很多教师这个学习阶段花的时间不够充分,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达到解决问题和批判思考的目标特别关键。有效教师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组织和安排能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以上所述是促成有效教学的五个关键行为,也是有效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只有具备了这样五种关键行为,教师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     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如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一般说来,它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一个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下列这些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2、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上述的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里发生的行为按功能来划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管理行为与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和确保单位时间的效益;而课堂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指向目标和内容的,事先可以作好准备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之为主要教学行为;而另一种行为直接指向具体的学生和教学情景,许多时候都是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因而事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作好准备,这种行为称之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让教师了解这些行为类别,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非常熟练地掌握每一种技能,这既非可能,也无必要。有些技能并非依靠培养或培训方案来获得,而是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然而,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学会选择。选择教学行为的依据主要有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准备程度、时间和教师自身素养等。行为是为目标服务的,什么样的目标决定用什么样的行为。同样,内容对行为也有制约作用,如体育与数学的目标不一样,内容也不一样,所采用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不一样。学生准备程度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动机准备与知识准备,不同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同一班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准备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行为时,还要研究学生的准备程度。对每位教师来说,其他四种因素有可能是相同或差不多的,但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却不可能是相同的。因此,在选择主要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的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他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有多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他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仪来代替自己的板书,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倡导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聪明人,而不应将种种不现实的要求强加给每一位教师。     3、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因此,它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取得了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是有效的;反之,假如评价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什么进步,说明该教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少效果。从评价活动的组成来看,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确定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编制学业评价的试题、实施以测验为主的评价活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