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行下载samba: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6 03:58:01
  

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


摘自:于漪的blog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钻研并掌握教材,好像导演处理剧本,需要一个艰苦的再创造的过程,达到懂、透、化的要求。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对教材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指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教师掌握教材,目的是为了教学。所以,还要从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深度和广度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而不干瘪。

  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不能只见课文不顾其他。要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存,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例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

  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胜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
  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由字作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山西省部分查到;
  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
  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
  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引《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满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说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所谓深度,绝不是离开课文和学生实际故作高深,它是严格遵循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再从形式到内容,所做的不止一次的反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才会螺旋式地从表面进入深层;所谓深度,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着眼于,着眼于点拨,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分析事理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挖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深入进行了思维的严格训练,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