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怎么安装samba:“楚辞”重难点知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10:25:02
 

 “楚辞”重难点知识

                    

第一章 楚辞的文体、传播和结集

   一、楚辞的文体特征

  楚辞作为一种新诗体,具有以下明显的文体特征:

1、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

  楚辞的大部分作品篇章都比较长,比如《离骚》全诗有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

  而《天问》全诗有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五百多字。其他如宋玉创作的《九辩》等也都是长篇大作。与北方的乐歌《诗经》作品相比,这些作品不仅篇章比较长大,而且还有许多复杂的体制形式。如长诗《离骚》的末尾有“乱”,《涉江》、《哀郢》、《怀沙》、《招魂》的篇末也有乱,而《抽思》的体制更复杂,不仅有乱,还有少歌和倡。而这些,在《诗经》里都是很没有的。篇章体制的宏伟繁复因此成为是楚辞区别于《诗经》,独立为一种新诗体的重要文体特征之一。

2、独特的句式、语调。

  楚辞与《诗经》在篇章体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在句式和语调上则有着更明显的差异。

  (1)句式的加长

  我们都知道《诗经》作品主要是四言诗,篇幅不大,以重章叠句的形式构成。与《诗经》相比,楚辞作品句式大都比较长,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沅有芷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这些句子比起《诗经》的四言来说,句式都已经加长了。

  (2)“兮”的使用

  除句式加长之外,楚辞中还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兮”字在诗歌中的出现当然不始于楚辞,《诗经》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带有“兮”字的诗句,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但是楚辞中的“兮”字使用频率远远高于《诗经》,如在现存的屈原作品中,除了《天问》、《招魂》外,其他作品都广泛使用了“兮”字。不仅如此,楚辞中的兮字还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不具备的特殊功用。楚辞中的“兮”字有多种位置和意义,其位置有的在每一句的中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九歌》里,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春蘭兮秋鞠,長無絕兮終古”;有的在上下句之间,这种形式大多出现在《离骚》和《九章》的多数篇章里,如“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等;有的在下句末,如《橘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这三种形式中只有第三种,也就是《橘颂》中的“兮”字使用类型是沿用了《诗经》中兮字的使用方式,而其他两种与《诗经》中不同的类型,是楚辞中使用更广泛,也更有典型性的。这些“兮”字不仅有着《诗经》中的兮字所具有的表情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起着调整节奏的功能。尤其是在《离骚》、《九章》等散文化长句较多的篇章中,“兮”字的这种作用就更为突出。因为这些诗篇中一般两句构成上下对称的长句,如“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这样的长句中需要在中间位置稍加停顿,以方便诵读,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而位于句子中央的“兮”字正很好的发挥了这一作用。此外,闻一多先生还认为《九歌》中的“兮”字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如“采芳洲兮杜若”,“兮”字有“之”的意思;再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这里的“兮”字有“于”的意思。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楚辞中的“兮”字不仅使用频率极高,更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比如增强节奏、代替虚词起语法作用等,而这正是屈原的创造,是楚辞所独有的。

二、楚辞的来源

  楚辞这种独特的新诗体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来源是怎样的呢?我们根据它艺术形式的特色大致可以看出,楚辞的来源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

  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从楚辞体的艺术形式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觋、工祝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地是一个信神好巫的地区,原是神话和古老的宗教信仰巫术在荆楚大地上广泛流传。而屈原正是在这样一种有着浓厚的神化巫术色彩的文化中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仔细阅读现存的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除了《九章》之外,其他的像《离骚》、《天问》、《九歌》、《招魂》等都有着浓厚的神巫文化的色彩。如《九歌》就是屈原借用巫俗、巫歌创作出来的,《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诗中对上下四方的描绘充满了奇异的神话。长诗《天问》中更采用了大量的神话资料,以至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重要文献。而屈原代表作《离骚》虽然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但是诗中写屈原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向神巫(巫咸、灵氛)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这些都说明楚辞与楚地的神巫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以上种种可以说明,楚辞的很多艺术形式和古楚的神话巫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比如《九歌》中写到了一系列的神,但是却主要是写他们的挫折和哀伤,而不是崇拜他们的神通广大。《天问》虽然采用了某种卜问的形式,但表现的却是一种怀疑的精神,一种理性批判的精神。可见在屈原的作品中神话和种种宗教巫术活动,不过是文学的素材,文学表现的手法而已。屈原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屈原对巫俗文学的吸取改造不仅使其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

2、楚地的乐曲和民歌.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上异彩纷呈。当时的乐坛,荆艳楚舞,代秦吴越之音齐奏;桑间濮上,郑卫赵宋之声并出。在这群葩争艳的音乐天地里,楚国的音乐正是凭藉它别具风情的地方特色独树一帜、摇曳生姿。我们常说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便都是楚国的乐曲。古代诗乐不分,《诗经》的作品便都是乐歌。我们今天已经很难考证屈原的作品是否入乐,但是他的产生和体制的形成受到了楚地乐曲的影响却是肯定的。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有“乱”,《抽思》中有“少歌”、“倡”、乱等。而乱、少歌、倡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屈原的楚辞体创作正是因为因袭楚地乐曲的体制而有这些名称。

  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也是有所承袭和取鉴的,那就是流传于楚地的民歌。楚地的民歌大多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一些古文献中找到有限的几首如《孟子·离娄上》所载的《孺子歌》、刘向《说苑》所载的《越人歌》、《新序·节士篇》所载的《徐人歌》等。这些诗歌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句式灵活,音调曼长,情致婉转,在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上都与楚辞体诗歌很是接近。这正说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的民间歌诗有密切的联系。

3、《诗经》与战国散文

  楚辞体的形成还受到了《诗经》的影响与启发,比如《天问》、《橘颂》基本上是由四言句式叠加而成的,这种形式明显是在《诗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此外,战国时期是我国散文空前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楚辞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一散文高潮的影响。当时散文闳阔的篇章、汪洋恣肆的气势、自由灵活的句式,以及接近口语的虚词运用,对楚辞体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关于第二节楚辞的传播与结集,我们首先要掌握楚辞流传及编订成集的过程以及《楚辞章句》这部书。

  从现存的某些资料来看,屈原的作品可能在他生前就已经在社会上较为广泛的流传了。到了秦灭汉兴,首先是吴王刘濞文学集团,汇聚辞赋之士,学习楚辞,使得楚辞部分作品得以保存。其后的淮南王刘安文学集团与楚辞的保存和传播关系则更为密切。刘安本人就是一位楚辞研究者,他曾经做过《离骚传》。而其门下的庄助、朱买臣等也精通楚辞。他们的多次进献,使得很多流传与保存于个人手中的楚辞作品,得以汇存到宫廷之中。到西汉晚期,刘向奉命校订搜集来的遗书。他纂辑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一些汉人仿楚辞作品,包括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庄忌的《九怀》、自己的《九叹》,编成一部《楚辞》。到了东汉,王逸以刘向本为底本,作章句注释,并收入自己所作的《九思》,成为今传的十七卷本的《楚辞》。而王逸所作的《楚辞章句》则是我们今天所能读到的最早的楚辞本子。

第二章 诗人屈原的时代与生平

  本章的重点是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和屈原的生平。

一、 屈原所处时代的特征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社会情势有两大特征:

一是开始于春秋末年的变法革新运动更加扩展开来。

  东周列国的变法革新运动开始于春秋末年,这些变法活动是一种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其性质是限制和打击旧贵族的腐朽势力,澄清吏治,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以达到存君兴国以至统一天下的目的。战国时期先是魏文侯支持李悝实行变法,接着韩昭侯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发生的也比较早。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用吴起推行变法,但是不久悼王去世,旧贵族杀死吴起,改革失败,楚国也由此衰弱。二十余年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孝公死后,商鞅虽被车裂,但是新法却大部分沿用了下来。秦国也因此成为强国。

二是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

  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的百十个国家仅剩下了齐、楚、秦、燕、赵、魏、韩七个,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而在当时七雄并峙的局面中,又以西方的秦国和南方楚国最为强大,有着统一战国的可能。所以当时有“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的说法。也就是说秦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秦楚之间的斗争于是非常激烈,而楚国在腐朽的旧贵族把持下,国势日渐衰弱,在秦楚斗争中也节节败退。

  战国时期的这两大时代特征对屈原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 屈原生平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的先人原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封于屈地,因以为氏。而屈氏是战国时期楚国最为显通的公族之一。早年,屈原因为贵族的身份,出任三闾大夫之职,负责王族三姓屈、景、昭三族子弟的管理和教育。《离骚》中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冀枝葉之峻茂兮,願俟時乎吾將刈。”写的就是屈原自己的这一段经历。

  很快,屈原因为优异的品德和才学得到了楚怀王的拔擢和信任,受命担任左徒。左徒的地位和权力仅次于令尹,相当于副宰相。在担任左徒期间,屈原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美政”的理想。屈原的美政理想即是进行政治改革,对内“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造为宪令,为国家的富强而立法,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主张合纵抗秦,收复失地。这些对于楚国的前途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其余任职期间,楚国的政治和外交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但是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才能,特别是他所造的宪令,他所主张的举贤授能,触动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于是以上官大夫为首的旧贵族,处心积虑对屈原横加诬陷。在他们的馋毁之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受到排挤,不得再参与重大国事,他的“美政”也就此失败了。《离骚》中“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等句子,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蒙冤被疏后,屈原被免去左徒的官职,并一度被排挤出朝廷,离开郢都,流浪汉北,屈原的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如被疏失位之后,屈原先是满腔悲愤写下了震铄古今的长诗《离骚》,在由郢都溯江北上汉北之时,又创作了《九章"抽思》。

  楚怀王楚十三年,秦国大败楚军之后,要求怀王在武关会盟。据记载,这时屈原已经回到郢都,他与大臣昭睢认为这是秦国的骗局,劝阻怀王前往。而怀王幼子子兰则极力劝怀王前去。怀王最终听信了子兰的话,到了武关后即被秦国拘留,胁持至咸阳,并最终客死秦国。怀王被扣留之后,屈原对罪魁祸首子兰等非常愤恨,结果又遭受他们的馋害,被听信谗言的顷襄王长期流放江南。屈原这次被流放的时间很长,他在极端困苦、彷徨中走了很多地方。虽然倍受煎熬,但是忧国忧民的心志始终未变。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渡过湘水,到达汨罗附近。这时,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烧毁楚国先王的坟墓。这一重大事变,使得屈原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他不忍见国破家亡的惨剧,大约在顷襄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77年,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了自己的理想和祖国。他的绝笔辞《九章"怀沙》首句曰“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这和后世传说他死于五月初五是颇为接近的。

  屈原流传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

   

第三章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在这一章里,首先要了解关于“离骚”二字含义的几种说法:

  (1)离,遭受;骚,忧愁。(2)离,离别;骚,忧愁。(3)楚语,离,即畔,散去。骚,愁。(4)楚地歌曲名,意义同于“牢骚”。

   其次要了解《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屈原前期楚怀王当朝时期作,也有人认为是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江南时的作品。我们从作品本身考察,这首诗应是屈原前期任左徒,遭谗被疏之后所作。

  在这一章里,我们重点掌握《离骚》的主旨和它的美学内涵、艺术世界。

  《离骚》的主旨:忠冤之情和爱国精神。

  《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从开篇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是诗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嬃的责难,即“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开始到篇末是全诗的第二部分。这段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他最后的选择。

  在《离骚》的开端,屈原首先追述了自己的出身以及自己奇异的生辰和美名:“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屈原强调自己的出身,是为了说明自己与楚王本属同宗,所以他对于楚国的存亡、对于存君兴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写自己的生辰、美名,则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尊贵与灵性、自己的性格和理想。这八句位他一生的自尊自重定下了基调,也为全诗的体制结构了框架。

  接着,诗人写自己既有先天赋予的美质,又注意加强修养,增长才能,他为祖国的前途忧虑,迫切地想献身君国。“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汨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于是他劝告楚王珍惜年华,改变因循守旧的态度,振兴楚国。“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他列举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事例,表示自己不惮艰难,要帮助楚王重振楚国,恢复到前王的那种盛世局面。“豈余身之僤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但是诗人的赤胆忠心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与支持,反倒招来了接二连三的迫害和打击。小人嫉恨他“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楚王也听信谗言,不再信任他“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讒以齌怒”,甚至他为了实现理想苦心培养的人才也变节了,“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最后,诗人以坚持理想、绝不妥协的誓言,结束了自己对这一段政治生活的反思“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表明了誓死坚持自己的理想,保持人格的清白的决心。

  后半部分先是女嬃用鲧的历史悲剧来规劝诗人放弃坚持,与世沉浮。诗人觉得这与自己坚持真理的态度矛盾,于是借着向重华陈词,回顾了夏商周的兴亡史,追忆了前代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增强了自己的信念,激发了自己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战胜了世俗的诱惑之后,,开始了新的求索。诗中写他驾飞龙、历昆仑,渡白水,游春宫,上扣天门,下求佚女,他要寻求再次献身君国的机会,要寻求挽救国运的契机。但是黑暗的现实终究让他失望了。这时,灵氛巫咸都通过占卜,告诉他在楚国已经无路可走,劝他离开是非颠倒的楚国,到别处寻求自己的未来。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勉陞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这些劝说与忠告正代表了当时世俗之人的意见,也是诗人在极度彷徨苦闷中内心冲突的外现,是坚持或放弃两种思想斗争的形象化。诗人假设自己决心去国远游,可是当他翱翔天空,将要远行时,忽然又看到故多楚。爱国之情再次占据了上风,诗人还是留了下来。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

  《离骚》的美学内涵都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它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的政治理想、深厚的爱国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悲壮的献身精神,构成了诗人崇高的美的人格、美的形象。其次,《离骚》具有慷慨激昂的悲壮之美。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使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已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其三,《离骚》具有奇丽的艺术美。屈原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使《离骚》立意炫巧、结构宏阔、风格奇丽,具有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特色。

  《离骚》的艺术世界: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

  首先,《离骚》中出现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屈原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它们结撰成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使它们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取得了极强的抒情达意效果,如诗人的三次升天遨游。

  其次,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光辉。屈原借对往古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借对历史兴亡的反思,表达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鼓舞激励自己奋进不止、探索不息。

  再次,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诗人构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意象,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又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与希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这种香草美人正是《离骚》的比兴手法。

  《离骚》比兴手法是在《诗经》比兴手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有相同,也有不同。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手法是片断的,是零散的;《离骚》中的就是完整的、系统的。《诗经》是实写,是现实的;《离骚》就是虚构的,是象征的。《离骚》的比兴材料也比诗经更多,除了自然中的花草虫鱼、日常用品之外,人自身也成为比兴的材料。

第四章 情理兼备的咏史诗——《天问》

  在这一章里,希望大家掌握以下内容:

《天问》的性质和内容:别开生面的咏史诗。从整个内容来看,《天问》是一首独特的咏史之作,它的前半部分是对自然史的诘问,表现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考,对古信仰的怀疑;后半部分是对人事的提问。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发问,目的就是为了对兴亡的思考,流露出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

《天问》的艺术特色:《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第二,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一是问式的变化,有的地方是一句一问,有的地方是两句一问,有的地方是四句一问。其次,诗歌的疑问词也是变化多端的。它让诗歌显得丰富多变,而不是那么死板。另外,它的句式也是错落变化的,他是以四言为主,但四言之外有三言和七、八言。这样的变化使诗歌通篇疑问而不死板。使诗歌显示出: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这一章请大家注意以下内容:

1.《九章》的名称和篇目:《九章》是屈原的一组短篇政治抒情诗,共九篇作品,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2.《九章》的内容

  《九章》创作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其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情感也不尽一致。少年时创作的《橘颂》表现了他的眷恋故国的情怀,横而不流的、秉德无私的美质量,表现了少年的乐观精神。作于怀王时蒙冤被疏之后的《惜诵》、《抽思》、《思美人》,主要写对以往经历的追溯和身遭挫折后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过程。对楚王虽然有谴责,但仍对其改悟心怀希望;虽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失望,但并未完全绝望。《哀郢》作于郢都沦陷之后,而《涉江》、《悲回风》则是顷襄王时放逐江南所作。诗中写了诗人放逐时的苦难生活,抒发了诗人哀怨、孤独、彷徨的情感。《怀沙》、《惜往日》时屈原临近自沉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在沉冤未申、国亡无日,而又进谏无路、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从容赴死的决心。故《九章》各篇表现了诗人一生每个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是诗人平生遭际的印证。

3.《九章》艺术特点

  清人陈本礼分析《九章》曰:“盖《离骚》?《九歌》犹然比兴体,《九章》则直赋其事。”这很好的概括了《九章》的艺术特点。《九章》各篇大多采用直接直接的铺陈和倾泻来表达其复杂的心曲和凄苦的忠怨之情,这些诗歌里很少会有比兴、夸张、虚构,属于摹物纪实、感怀伤情之作。

4.《九章》的代表作品

  《九章》的九篇作品中请大家重点掌握《橘颂》、《涉江》、《哀郢》三首,熟读全诗,并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九歌》

  本章希望大家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九歌》的篇目:共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的性质:利用楚地祭祀旧礼为哀悼为国捐躯的将士而作的一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

《九歌》的艺术特色:《九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为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上。《九歌》大多篇章写的是自然神的故事,诗中所描写的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无不符合它们自然物的特点。同时诗人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使它们和原始神话中的神区别开来。其次,《九歌》还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因而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湘夫人》开头的几句即是代表。《九歌》的诗歌语言,以情味悠深见长,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令人有读之不尽、味之无穷之感。

《九歌》的代表作品:《东君》、《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国殇》。希望大家能重点掌握上列六篇,要熟读作品,并能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理解和分析。

      
          第五章 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一)《九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及风格特点

    《九章》作品写作于诗人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地点,各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与风格特点不尽相同:《橘颂》是写于诗人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为咏物言志之作,思想风格比较乐观;《惜诵》、《抽思》及《悲回风》为诗人于楚怀王时期被疏去职时所写,虽然语意悲怨,但仍有眷恋不舍之情;《哀郢》、《涉江》为诗人于楚顷襄王时期再次遭谗被流放江南时所写,感情特别悲愤,语言比较激越;《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则写于诗人晚年,其时诗人虽然壮志未减,但已濒临绝望,因此内容显得特别忧伤凄苦。通过阅读《九章》组诗,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屈原人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

(二)《九章》作品的艺术特色

     1、采用纪实手法为主。

     2、语言十分生动微妙,工于抒情。

     3、篇章结构跌宕有致,语气随着诗人感情的起伏而变化。

(三)《橘颂》

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也是最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是诗人早期的作品。全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橘树斑澜夺目的外表和坚定不移的美质作了热情的歌颂,认为它可以作为自己的师表,实际上是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肯定和歌颂,也是诗人对自己理想的含蓄的表达。

全诗大约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为开头六句,主要是通过描写橘树的生长环境及本性,表达自己的宗国之情及乡土之恋。第二层从第七句到“姱而不丑兮”,通过描写橘树的结构、形态及颜色等,表达自己对内美外修人格的赞颂和自矜自许。第三层从“嗟尔幼志”到结束,是全诗的重点,通过讴歌橘树的志向及高洁品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本诗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诗人初始的、也是一生的向往,如最为人所感动的思乡恋土的爱国精神、廓其无求的无私品德、横而不流的人格保持、闭心自慎的好修精神,一直贯穿了诗人的一生,也几乎渗透到他一生的所有作品中。全诗在艺术上的特色大约如下:

   (1)把写物的赋和寄托的比兴巧妙结为一体

     作为咏物诗,必须不即不离,贵有寄托,本诗虽然是用赋法来写,但有寄托,固全诗又是比兴。

   (2)状物细致,不仅得其形且得其神。

     诗中对橘的树、枝、叶、果、皮、肉的刻画具体入微。

   (3)风格明快、情感乐观、语言优美、句式整齐。

(四)《哀郢》

     此诗写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当时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楚王仓皇将都城东迁,老百姓则四处流亡,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全诗通过描述楚国郢都沦亡,诗人及百姓逃亡的经过与情景,表达诗人对故都的系念及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批判揭露了楚国统治阶级误国的罪行。大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孰两东门之可芜”)完全以追忆的笔调回顾诗人九年前被流放出郢都向东迁徙时路上的所见所闻,诗人徘徊留恋故都的痛苦和茫然以及对人民的担忧之情跃然纸上,感人至深。其中诗人针对郢都陷落,百姓流亡的现实,悲愤地向天问罪,实际上是向当时昏庸的楚国统治者问罪。

     第二层:(从“心不怡之长久兮”至“美超远而逾迈”)揭示造成郢都沦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乱曰部分)照应前文,写出流亡中思念故土的迫切之情。  

    在艺术特色方面,这首诗紧扣“哀”字,词悲情烈;多用呼告句与感叹句等;用词恰切生动。

(五)《涉江》

     本诗写于诗人晚年被流放江南之时,它记叙了诗人渡江南下的路线、途中情景及复杂心情,表达了诗人对时俗的愤慨及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全诗大约分为五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与明月兮齐光”)写诗人被放逐的原因和绝不屈服于流俗的坚贞态度。

     知识点:大胆的想象,象征的手法。

     第二层:(从“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至“虽僻远之何伤”)写诗人渡江南下的情景和依恋故都的悲伤心情。

     知识点:

     渡江路线:渡江(长江和湘江)——鄂渚(今湖北武昌)——洞庭湖地区——沅水——枉陼(今湖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

     第三层:(从“入溆浦余儃佪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描写被放逐地荒凉而恶劣的环境,表现诗人愿终生承受苦难的决心。

     知识点:景物描写及坚持操守的决心(“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等)

     第四层:(从“接舆髡(kun剃发刑)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引述古代忠臣贤士的不幸遭遇,重申自己矢志不渝的态度。

     知识点:“接舆髡首”“桑扈裸行”“伍子遭殃”“比干菹醢(zuhai肉酱刑)”等典故的内涵。

     第五层:(从“乱曰”至结束)总结全诗,再次表明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和不同流合污的意志。

    在艺术手法方面,本诗的主要特点如下:

   (1)借记游抒发政治激情。

   (2)山水描写的情感化。

   (3)比喻、象征、典故的运用。

   (4)大胆的想象与纪实结合,虚实相生。

附:参考译文

    我从小九喜欢民族的服装,年龄虽老却未松懈。带着光彩斑澜的宝剑,冠帽高耸入云。披挂着明珠又佩带着宝玉,世界浑浊而没人理解我,我将高高飞驰而不回头。驾驭着青虬和白蠣,我与重华游玩于玉园。登上昆仑山咀嚼着美玉,与天地一样不老,也将与日月争辉。

悲哀南蛮不理解我,清晨我将渡过长江湘江。登上鄂渚回望故乡,叹空中还拂着秋冬余风。让我的马儿漫步山皋,将我的车停歇在森林。乘船儿上溯沅水,大浆一齐激起波浪。船儿却徘徊不前,停留于回水而不前。早上从枉渚出发。傍晚停宿在辰阳,假如我的心端直,虽身处僻远又有何妨。

来到溆浦我徘徊不定,迷惑不知该去哪儿。树林深深而幽暗,正是猿候居住的地方。高耸的山峰挡住了太阳,山下却是阴暗多雨。霰雪纷纷下个不停,云霏霏涌起与屋宇相接。悲哀我终身都没有欢乐,孤独处于山中。我不能变心去追随世俗,本来就该愁苦一辈子。

接舆剃光了头,桑扈裸身前行。忠心的人不一定被信用,贤能的人不一定被任用。伍子胥遭了殃,比干被剁成了肉酱。整个前世都是如此,我又何必怨恨今人。我正道直行毫不犹豫,那必然会忧患终身。

啊!鸾鸟凤凰,一天天被疏远了。燕雀乌鸦,却在朝庭上筑起了窝。露申和辛夷,枯死在丛林中。腥臊一并得到重用,芳香不能靠近宫中。阴阳颠倒,是非不分,生不逢时。满怀诚信长久伫立,竟忘记我即将远行。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和爱国内容的组诗 ——《九歌》

(一)《九歌》的概念及名称来源

    《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其特点是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含爱国主义精神。

《九歌》的名称最早来源于神话传说,有“九天”之意。共包括十一篇作品,依次为:《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二)《九歌》的思想内容

     《九歌》作品中,《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五首写的是天神;《河伯》、《山鬼》、《湘君》、《湘夫人》四首写的是地神;《国殇》、《礼魂》两首写的则是人魂。各篇在内容上虽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而言,是一组具有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的诗篇。

(三)《九歌》的艺术特色

     1、把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凝聚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中,艺术境界高超。

     2、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写,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

     3、语言情味悠深。

(四)《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为诸神中神位最高的神。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古代祭礼的隆重场面。诗歌前四句描绘了这场祭礼的隆重性及其主祭者—巫师的繁饰盛装。第五至第八句交代了摆在祭坛上的供物,表现出祭拜者的虔诚之意及典礼的规模之大。第九至十一句则写出了在祭礼上奏乐唱歌的三个过程,展现了祭礼的热烈气氛。最后四句写祭礼达到了高潮。全诗仅十五句,但却以特有的艺术手法极为成功地再现了一场具有原始气息的宗教祭典的全过程,表达了古代楚地人民虔诚的宗教感情及其企图通过娱神活动而获得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五)《东君》

   “东君”为日的别称,亦为尊称。这是一首对太阳神的颂歌。全诗通过描写自然神(日神)光明、正义的形象,揭示古代人民对这一自然现象特有的信仰及膜拜心理,表达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及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两点:(1)人物刻画细腻(如东君出场及下山时的神情及心理描写)(2)景物描写及场面描写生动逼真

(六)《少司命》

     “少司命” 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褋(die单衣)害的保护神,也可以说是主灾祥的神。这首诗各节的意思大致如下:

     第一节:以迎神灵巫的口吻描写迎神殿堂的布置、少司命出场的情景及对少司命的温慰。

第二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她被少司命独视的亦惊亦喜的感受。

第三节:写被爱灵巫对少司命庄重行为的感慨。

     第四、五节:以被爱灵巫的口吻写与少司命离别后的无限向往、想象及失意之感。

     第六节:对少司命的热烈礼赞。

在艺术方面,这首诗具有心理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色。

附:参考译文

     秋天的兰花和麋芜,罗列生长在堂下。绿叶啊白花,香气馥郁向我袭来。是人都有好子女,司命神你又何必发愁。秋兰啊青青,绿叶啊紫茎。满堂坐满灵巫,司命独与我相视心通,来不说话走不辞行,乘坐回风车车上插云旗。悲伤之最是生离死别,快乐之最是初识相爱。荷花衣蕙叶带,忽而来忽而去。晚上休息天国郊外,你在云边等着谁?谁与你一起九河中游玩,暴风冲来水起大波浪。与你在咸池洗头,又帮你在阳谷晒干头发。盼望着美人却没来,迎风而站失意高歌。孔雀羽毛车盖翠羽旗,直登九天手持慧星。手举长剑拥少女,司命神最宜为民做评判。

(七)《河伯》

     河伯即河水神。这首诗写一对水神情侣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的场景,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断。全诗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相约同游。以河伯的口吻写其与洛水女神同游九河的情景。这一层开篇气势非凡,不仅描绘了一幅浩大的场面,而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对爱侣出游中欢快愉悦的心情。

     第二层:水殿幽会。写河伯与洛水女神在水殿幽会的情景。这一层中水殿描写神奇而美丽。

     第三层:送别南浦。以河伯的口吻写送别洛水女神的情景。这一层把恋人送别的情景写得十分动情,令人想起“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古诗词名句。特别值得一提得是,源于本诗的“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八)《湘君》与《湘夫人》

      本教材认为,《湘君》和《湘夫人》实为一首诗的前后两章,诗中出现的主人公,仅湘水女神—湘夫人一人而已。

     这是一首表达赤诚的情思、执着的追求、深长的怨望并带有一定情节性的恋歌。全诗两章君以湘夫人的口吻写成,写她对所爱之人的思念、追求以及遇合不偕的失望和愁情。全诗成功地勾勒出一个苦恋者的感情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凄楚的爱情悲剧。诗中各层意思大致如下:

    1、《湘君》

     第一层:(开头八句)写湘夫人对湘君的期待而不得。

     第二层:(从“驾飞龙兮北征”至“水周兮堂下”)写湘夫人对湘君的追寻及追寻不得的痛苦、失望及沉思。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极端失望中的决心。

    2、《湘夫人》

     第一层:(从开头至“将腾驾兮偕逝”)写湘夫人对湘君的企盼。

     第二层:(从“筑室于水中”至“灵之来兮如云”)写湘夫人在企盼湘君中产生的幻觉。

     第三层:写湘夫人在失望中的决绝。

     在艺术方面,前后两章均有以下特点:

   (1)细腻的心理描写

   (2)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手法

   (3)苍凉的格调(“爱”与“怨”)

    附:《湘君》参考译文

     湘神啊你不前来而犹豫,是谁将你留在了洲中?美丽无比打扮漂亮,去寻找驾起我的桂木舟。让沅水湘江安定无波,使长江水静静奔流。盼望那湘神久久不来,我吹着排萧苦苦思念谁。驾着龙舟向北进发,我的道路转过洞庭。薜荔装饰船舱蕙做帏帐,荪做浆兰草做旗帜。望涔阳直到水边。往来大江抒发我的精诚。抒发精诚未尽,侍女心痛为我深深叹息。涕泪横流潺湲而下,忧伤思君缠绵悱恻。桂木浆兰木舵,划动江水如砍冰击雪。如去水中摘采薜荔,如到树梢寻找荷花。心思不同媒人白费力,情感不深随便就断绝关系。水流迅急,龙船翩翩。交往不忠怨恨深,自己失约却说没空闲。早晨我驰骋于江边,黄昏我已留在北渚。只见到鸟儿停留屋顶,水儿环绕堂下。抛弃我的珏于江中,遗弃我的佩于澧水边。到芳香的洲去采来杜若,准备把它送给一位美女。时间一去不会复返,暂且徘徊而等待时机。

    (九)《山鬼》评析

     本诗写的是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全诗通过描写山鬼在追求爱情时的执着、自信及爱情受挫时的心理波折及苦恼,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苦恋者形象,描述了一个悱恻的爱情故事。大约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路险难兮独后来”)写山鬼的出场情景、穿着、神韵及心理活动。

     第二层:(从“表独立兮山之上”至“君思我兮然疑作”)写山鬼来到幽会地点而未见爱人的焦虑情景。

     第三层:写山鬼的极度哀伤与忧愤之情。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诗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景物描写均十分出色。

     附:参考译文

     好像有人在山角,披着薜荔带女萝。既斜眼流波又笑脸美好,你爱慕我美丽漂亮。乘着赤豹带着文狸,辛夷车上插桂旗。披着石兰以杜衡为带,折下芳香给思念的人。我在幽深竹林中不见天,道路险阻独独来得晚,风姿特异独立于山顶上,云海奔涌在脚下。幽晦昏暗白天如黑夜,东风飘来神灵又下雨。留下灵修沉浸在此忘回家,年岁老去谁还赞美我。挖野草在山间,乱石堆积葛藤缠。怨恨公子我惆怅忘归,君主想念我又说没空。山中之人芳香如杜若,喝着石间泉水松枝遮荫,君主思念我又突然疑惑。雷声轰鸣大雨倾盆,猿声啾啾夜晚猴鸣,风飒飒吹动摇落树叶,思念公子我白白遭忧虑。

(十)《国殇》评析

     这是一首颂悼为国捐躯将士的诗。全诗以激越的感情,壮烈的战斗场面的描写,歌颂了死于国难的楚国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在艺术上,本诗具有感情激昂,场面描写悲壮等特点。

                      

评论(0)┆引用┆阅读(2)┆圈子┆打印┆有奖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