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 collection教程:长春的旧城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44:54

长春的旧城门

    1800年,为管理日渐增多的关内流民,清政府在郭尔罗斯前旗长春堡以东的新立城屯设治长春厅,置理事通判,实施对长春的行政管理。1825年,为避开伊通河水患,长春厅治所北移迁至宽城子(今长春市南关区一带),长春城也因此而得名“宽城子”。
    当时的宽城子,是一座“在厅北五十里,设废年无考”的古城。城内农田和宅地、作坊、店铺相互交错,并没有形成城市的街坊,只在个别地段有固定的集市或较为集中的商业店铺。长春厅治所迁来以后,修建了衙署、监狱,城内开始出现了街道。由于曾遭受过“马傻子”农民起义军的冲击,为维护社会治安,1865年长春商民捐资,环城修筑了一道简陋的城墙,并在外围挖掘了深宽各3米多的城壕,史称长春旧城。当时的城墙高3米左右,用木板修筑,设6座木板城门,即南门全安门(位于今长春大桥小学校门前),北门永安门(位于今长春大街南侧大马路附近),东门崇德门(位于今东门里路与东门路相交处东侧),西门聚宝门(位于今西三道街双桥子北侧),西南门永安门(位于今永安桥附近的全安街上),西北门乾右门(位于今平治街长春七中操场附近)。城墙的大致走向为,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南经全安街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长春七中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同长春大街交接处,再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永长路至东门里路后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全长约10公里左右,南北最长约1.9公里,东西最宽约3.2公里,就城市而论,此时的长春旧城,主要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与近代的城市规划相去甚远。
    1861年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以后,中国被迫开放营口港,从此,长春附近的粮豆和土产品经辽河南运到营口外销,来自西欧、北美、日本的洋货也从长春城扩散到周围地区,在长春旧城周围因此而很快兴起了卡伦、万宝山等十几个集镇。每年入冬以后,许多大车成群结队地从长春南下,把农产品和土特产品运往辽河边上,再把洋货和我国南方的杂货运回来,宽城子日益兴盛起来,由周围上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政治中心迅速发展成为“生聚繁庶”的经济中心尤其是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1897年,长春旧城重新修筑了城墙,将木板城墙改为砖瓦结构,高8.25米,宽6.6米,除保留了原有的6个城门外,又曾设了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北门、东双门和西双门。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加快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经初,宽城子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城内建有东西走向的三道街,南北走向的南大街(今三道街以南大马路)、北大街(今三道街以北大马路),东西走向的头道街、二道街、四道街,南北走向的大经路、永长路、东门里路等12条街路,人们在这里修市场、商行,建粮栈、客店,从事着粮食、手工业品、生活用品和牲畜的交易。当时商号大多集中在双桥西街(今西三道街),粮市、米市集中在四道街,关帝庙附近是牛马市,大南门外街是柴草市。可以看出,此时的长春旧城已基本具备了近代城市的模样。到1909年长春城形成了帝俄东清铁路附属地、日本满铁附属地和吉林省西路兵备道属商埠地和长春县所属的旧城区等4块不同隶属关系的街区。长春旧城成了长春城的一部分,宽城子一词也不再成为长春城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长春旧城的城墙和城门早已被拆除。最后一座城门崇德门被拆除,距今也有五十几年的历史了。这两幅照片上展示的就是当年的两个老城门——崇德门和聚宝门旧貌。

    崇德门通称大东门,直通城内三道街。1923年被补修为砖瓦结构,高8.25米,宽6.6米,上有望楼,楼前及两侧有雉堞,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城墙上有2.93米的女儿墙,城门门额上刻有"崇德门"三个大字。1951年前后,因东门路拓宽,崇德门被拆除。

    西大门聚宝门,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高8.25米,宽6.6米,原有望楼、女儿墙,墙上有雉堞19堵并筑有炮眼。照片上的聚宝门望楼已被拆除。作为西去长春旧城的交通要道,这里每天车来人往。你看,这辆满载货物的马车正越门而过。聚宝门在解放前就被拆除,具体时间已无从查考。
    经历了二百年的世事沧桑、历史巨变,今天的长春市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当年的城墙和城门遗迹,在高楼大厦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这两张老城门的照片留在了档案里,成为长春旧城的一个历史缩影。

(长春市档案馆    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