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重新分区:闽文化概论(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21:53:52

108 教育



1081 概述



福建开发较晚,教育起步也较迟。据文献所载,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建设晋安郡,刘宋时期,阮弥之任晋安太守时开始兴办学校,当时社会出现“家有诗书,市无器斗”现象。虞愿任晋安太守时,“初立学堂,教授子弟”。此外,一些中原人士移居闽地时,断断续续地办过学堂,虽然影响都不大,但为以后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但教育已有较大发展。唐宗室李椅任福建观察使时,“崇学校,励风俗”并“大启学府,劝诱生徒”。五代时,福建教育开始普及。一方面是唐代名士于唐亡后纷纷回乡创办学,如原工部尚书黄峭归乡创办了和平书院,“聘请宿儒,讲授诗书,诱掖后进”。另一方面,闽王王审知广设学校,拨出专门经费供师生膳食,并下令学龄儿童均需入学。
宋代福建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宋代福建书院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亦为全国罕见。
元明清福建教育虽因战乱、倭患等原因在某些地区间有衰微,但总的还是向前发展,并在全国名列前茅。清代福建开始出现全省性书院,如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培养出林则徐、林纾、陈宝琛等著名人物。清末福建出现了官办的全闽大学堂,洋务派办的船政学堂、外国教会办的教会学校等。

1082 兴盛的原因


福建教育由唐至近代久盛不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地方官吏的支持和倡导。地方官吏对教育是否重视,对教育的兴衰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所幸的是,主福建的地方长官,大都对教育都很重视,对推动福建的教育采取了积极措施。
  2、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这些教师主要是一些以教书为业的教育家。每个朝代都有这样一批教育家,仅宋代,就有罗从彦、李侗、朱熹、李光朝、蔡立定、黄干等,其中朱熹从事教育五十多年,提出了七大教学原则,其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对整个封建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科举的久盛不衰。我国正式开始以试策取士,始于隋,唐代开始大兴。虽然唐五代福建还处于开发阶段,人口仅七十万左右,但已有74人中进士;宋代共有7607人中进士,22人为状元,按人口比例,为全国第一,并创造出不少奇迹。以莆田县为例,曾同科文武两状元,连科三状元,囊括一榜前四名等,均为全国前所未有。元代福建有76人中进士,高于汉人南方各省。明代福建有2410人中进士,在全国仍名列前茅;其中竟然出现一榜三及第皆闽人这种绝无仅有的事。清代福建有1337人中进士,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科举业的兴旺,大大推动教育的普及。
  4、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福建的家族大都注意族人的教育, 唐代莆田林披生有九子,都明经及第,皆官刺史,故有“一家九刺史”之说。
  5、多种类型的学校。福建历代办学有多种形式,除了官办的府学、州学、军学、县学, 或官、或民、或半民半官的各种书院、私塾等外,还有多种类型的学校,以满足各种不同阶层人的需要。清末福建还出现了华侨办学。清道光年间惠安归侨郭用锡父子捐银千两办学,道光皇帝嘉封诏书,并授与“乐善好施,父子恩荣”的横匾。之后,华侨办学之风越来越盛,成为良好传统。
  6、刻书业的繁荣和藏书的丰富。闽刻书业始于五代,后随着读书应试风气与日盛行,再加上福建造纸原料丰富,所以刻书业鼎盛于宋元明,无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都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

109 建筑




1091 城市与城堡



城市是各种建筑物的荟萃之区,是建筑的综合体。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出现了城市的雏型。由于年代悠久,公元前后的城市遗址已难寻觅,就是中古前后的建筑,也大都只能从壁画和其它一些绘画中得到一些零碎的旁证。福建却不同程度地保存了许多不同年代的城市遗址,以其独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填补了中国城市建筑史的许多空白。
武夷山市兴田城村的汉城遗址,是西汉东南少数民族闽越国王城,距今二千二百多年,是目前我国江南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古汉城总面积为四十八万平方米,南北长850米,东西宽550米,东、西、北三面的崇阳溪环绕。城墙为夯土板筑,周长2896米,至今完好无缺。中国早期的四周城墙,必须是制高点,以便随时对城内外的非常行动迅速作出反应。古汉城城墙的西南、西北、东北三角,是控扼全城的制高点。登临其上,城内外景物一览无余。但古汉城的建筑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将城墙筑在山背之上,高台建筑利用山坡,排水系统利用沟谷。(二)、宫室为“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式建筑主要为民宅,俗称“吊脚楼”,即用矮柱将整座房屋架起,下部空敞部分往往作为牲畜和堆积杂物之所,上层前为廊及晒台,后为堂屋与卧室。 其规模和气势,在全国各地的汉代城址中均未发现。(三)、路面铺河卵石。(四)、方砖和土砖的广泛应用。(五)、独到的排水、用水设计。汉阳古城的遗址,为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福州是一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封无诸为闽越王,福州正式成为闽越诸侯国的都城,故城位于屏山、冶山、云步山之间,也称“冶城”,晋代的晋安郡守严高将城迁至冶山南麓,称“子城”。福州城的古代建筑除了具有我国古代建筑的一般规律外,还是具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一)、城在山中,城中有山。福州是一个典型的河口盆地,复杂的地质结构,使福州城出现了两种极为独特的自然景观。第一是内三山、外三山,民谚亦说“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二)、从北往南对称布局。福州城布局既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君权神授主题思想,注重中轴线的对称,但又注意依据地势,如宫殿、衙门虽在中轴线上,但并不在中心,而在北顶点,依山而建,接着宫殿前是官员住宅和其它次级衙门,再往南是居民区和商业区。以北面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华林寺为一端,以南台烟台山为另一端,真是可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三)、坊、巷纵横。古代福州有四十九坊,六十多条巷。但真正能代表福州古代建筑特点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这是由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自城市出现,就产生了城防问题。中国古代城市都筑有城墙。城墙上有城门、城楼、角楼、墙台(亦称马面)、敌楼、宇墙、垛口(亦称雉堞)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的城墙建筑体系。
福建古城建造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地利,视野宽阔,全以花岗石料构筑,大都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之间。惠安崇武古城三面临海,一角连陆。城墙共2455米,城墙连女墙高七米,有1304个城堞,城廊嵯峨壮伟。
官方修建的城还保护不了芸芸众生,为了抵抗倭寇和山贼,明万历之后,民间开始纷纷建城。但这些城与官方修筑的城又有区别,除了有军事防御价值外,还用以居住,规模不如官方修筑的宏伟,因此也被称为“堡”,后来一般将官方建的称为城,民间自建的称为堡。闽南沿海一带,民间修筑的古堡星罗棋布,实为中国民间建筑史上的奇观。如漳浦一县,这种结构奇特,气氛神密的方圆城堡就有近200座。堡的建筑是极为讲究的。一般第一层用花岗岩构筑,上层则以糯米、糖水、灰浆拌砂土夯成,硬度极强,历经数百年风雨和大地震也无损坏。有的堡即为一个村子。
有闽南众多的城堡中,最著名的要数位于漳浦县湖西乡的“五里三城”,即赵家堡、诒安堡和新城。其中最古老最负盛名的是赵家堡,俗称赵家城。这座雄浑古村的城堡是宋朝赵家皇室所建,至今,城内所居住的六百多人均为清一色的“皇亲国戚”。赵家堡对于领略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气息,对于研究宋代都市建筑风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活古董,当之无愧地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诏安堡”是清康熙年间太常寺卿黄性震建造的。其主要特点是呈锁形,且气势宏伟,布局极有规则。城墙长1200米,高6.7米,宽3.3米,全部用上等巨石砌成。
福建各地许多不少保留完整的各具特色的古堡,云霄明代修筑的“菜浦堡”、漳浦灶山清代修筑的“八卦堡”等皆为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与宗教神密文化关系不可多得的实物。

1092民居



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数量最大的一种类型。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建筑材料的多样、风俗习惯的不同等原因,使中国民居的形式极为丰富。因此,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对中国建筑史的贡献就越大。
福建民居犹如方言一样,一个地区一个模样,各有各的分布区域范围。但闽南民居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极为突出的,这些特色的形成与闽南特有的地域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特征主要为:(一)、对称的布局。(二)、外部材料运用以红砖、白石为多,内部材料以木构架为主。(三)、精巧的雕饰。闽南是雕刻之乡,尤以惠安石雕为全国首屈一指,木雕、砖雕也颇有名气。(四)、丰富生动的屋顶轮廊。(五)、沿街楼房多为骑楼。
闽南典型的民居建筑主要有三种类型。1、府第式是闽南民居中常见类型。闽南为官者大都喜欢在家乡修筑居室,明兵部尚书洪承畴、南宋丞相蔡确、状元梁克家、清代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被南明隆武帝封为南安伯的郑芝龙等显要的府第。2、“大厝式”是闽南民居的又一常见类型。“厝”,在闽南方言中是“大厦”的意思。这类民居不如“府第式”有气派,但也是当时的富商所建。3、“洋楼式”是闽南民居的第三种常见类型。这种民居主要是归国华侨受侨居国建筑形式影响而建筑的,但也保存了闽南典型民宅中的一部分,可谓中外结合,是一种“扬弃”。楼前屋后,多有花圃,屋顶墙壁还爬着青藤和紫萝兰,充满侨乡情调。
与闽南接壤的福建中部仙游县的民居,也颇有特色。一方面,它保留了闽南民居的一些特点,但也有自己独到的特点。(一)、多为横向布局,浅进深,宽开局。(二)、以几种基本单元组合拼接建筑群体。最主要的基本单元为一厅二房,向横向发展即为一厅四房,向纵深发展即为三座落。

1093 土楼



10931
概述 福建土楼遍布闽西南,年代悠久,有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的土楼;其造型多样,有圆、方、长方、半圆、五角、八卦、五凤、桃高型、多角等许多类;令人惊叹的是其数量极多,保存极好。据1987年不完全统计,仅永定县就有各式大小土楼2万多座,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千上万的来访者无不为土楼而叹为观止,有的建筑专家甚至认为,福建土楼“可与万里长城媲美”,“是世界生土建筑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10932 独特魅力 神奇的福建土楼是中国文化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世人争睹的文化珍品。其独特魅力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楼址选择灵活多变。中国民居受风水影响,极讲究相地,建宅多经风水师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可定夺。(二)、充满人情味的内部构造。(三)、就地取材,不费能源。福建土楼主要由泥土、石块、木料构成,其中生土(未经焙烧的泥土)是墙体的主要建筑材料。(四)、突出中心凝聚力和内围间结构的向心力。(五)、杰出的实用功能。福建土楼在通风、采光、抗震、防潮、隔热、御寒、防卫等方面有良好的性能。(六)、楼中各层次和房间作用统一。福建土楼常见的是二层到四层,以三层居多,单环者多,一般一座楼有100个房间左右。(七)、一般都有附属建筑。大型土楼,一般都在前后留有空地,用以建造花园、鱼塘、晒坪、浴室、厕所、猪舍等,许多还在楼内专建学堂,让小孩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八)、外观布局合理美观。虽然山势高低不平,但有土楼群的地方,楼与楼之间的布局间隔都极有规律,无论是瞰望还是远眺这些土楼群,都显得疏密得体,错落有致。
  10933 方楼,闽西俗称四方楼,闽南俗称四角楼,这是一种以长方或正方形造型的土楼。方形土楼形态多样,有“囗”字形、“回”字形、“目”字形等多种。闽西最著名的方形土楼群在龙岩适中村,目前仅三层以上的大土楼仍存242座。
  10934 圆楼(圆寨),有一环楼,有二环以上的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圆形土楼围绕一个圆心布局,并在这个圆心的点上设厅堂,作为全楼活动的中心。从第二层起,层层向圆心出挑,构成迥廊,每一层环都以均等距离朝向设于核心的祖堂。圆形土楼在施工上难度较大,屋面排水处理也复杂,只有其圆形直径大到一定尺寸时,这些难度才能相应解决,所以圆形土楼一般造得较大。闽西最大的圆形土楼是永定的“承启楼”,此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圆围长1915.6米,高12.42米,楼墙宽1.5米, 从外到里有三圈外高内低的环形建筑,加上中心圆形大厅,空中俯视有四个圆。闽西直径最大的圆楼是永定县古竹乡的“深远楼”,外环楼直径达80米,为三环建筑,共有房间328间,住80户,500多人。最古老的圆楼是古竹乡的“金山古寨”,为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所建,2至3米高,直径约30米,中心有一 望台。闽西最富丽堂皇的圆楼为永定县湖坑乡的“振成楼”,此楼外环楼高4层,每层48个房间,按八卦图建造成辐射状8等分,各等分之间有防火墙,既自成院落,又有拱门相通,连成整体。闽南的圆形土楼形式多样,最古老的是华安县沙建乡的“齐云楼”。闽南圆形土楼中最有建筑艺术特点的为华安县仙都乡的“二宜楼”。此楼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前后工期12年,直径为73.4米,高18米,底高4米,分内外两环,内环一层,外环四层,内外相益得彰,故称“二宜”。
  10935 五凤楼 五凤楼是与方、圆土楼造型风格完全不同的一种土楼,它主要集中于闽西一带,是客家人独有的建筑。五凤楼的主要特点是:(一)、布局中体现了明显等级差别。(二)、以“三堂屋”形式组合楼房。(三)、讲究装饰和气派。
  10936 混合式土楼 混合式土楼一种是主体为圆形,但圆中有方。如诏安县宫陂乡的“在田楼”,由内外两环混合组成,内环两层,按方形平面布局,后面两边成弧形转角,形成前方后圆平面;外环3层,按八卦形状布局成圆形,共有64间房。该楼外径达86米,是至今发现直径最大的土楼。方圆混合式土楼另一种是:楼的主体既有方形又有圆形、方、圆连成一体。永定县古竹乡的“半月楼”,是一座前方后圆的“D”字形土楼。



1094 寺观


10941概述 福建是我国古代建造各种寺观最多的地区之一,既使在佛教衰竭的宋末元初,仅福州府所辖的各县就建有佛寺一千五百座以上。虽经多年的天灾人祸,但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寺观得以保存。福建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代寺观,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两个方面价值:第一,门类齐全,年代悠久,无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有最古老的寺观保存。福州的华林寺不仅是现存江南最古老的木构佛寺,也是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莆田玄妙观的三清殿,是现存最早的木构道观;泉州的清净寺,是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建筑;泉州的草庵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遗址。这些建筑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特别是研究宗教建筑史,是极为珍贵的实物。第二,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中国的寺观建筑,特别是佛教寺院建筑,一般以殿堂为主体,代代沿袭,最后因高度程式化、规范化而显得板滞。而福建的寺院建筑却别有特色,在继承古制上有所创新,较为灵活,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宗教建筑艺术。
10942 特色 福建寺庙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依据山川地势,巧妙布局。特色之二是巧借山岩筑寺,与山川大地融为一体。特色之三形态各异的外观造型。特色之四将精美的雕饰与寺庙建筑融为一体。
10943 著名寺院 福建最著名的寺院主要有华林寺、开元寺、清净寺。
109431 华林寺 位地福州屏山的华林寺初名“越山吉祥禅院”,几经兴废,现仅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八架椽,单檐九脊顶,高15.5米,面积574平方米。华林寺大殿所以被称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主要有四个特点,使它寺无法取代:(一)、年代悠久,是我国江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二)、用料之大为全国古寺之最。古代木构建筑年年越早,开间越多,所用材料越大。特别所用的昂与驼峰,更是出奇的大,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三)、构造独特,极具早期建筑的风格。(四)、中日文化交流的佐证。华林寺大殿中保留的一些早期手法,对日本木构建筑有着深远影响。据中、日专家考证,日本镰仓时期的“大佛样”建筑,深受华林寺大殿建筑风格的影响。
109432开元寺 位于泉州西街的开元寺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寺,唐玄宗二十六年(738年),诏改为开元寺。历代又多次修建。开元寺是闽南现存众多木构古建筑中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其特点主要有二个方面:(一)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大胆突破创新。 (二)、将雕饰艺术与构造技术巧妙地融为一体。开元寺就是一个雕饰的艺术大观园,其形式之多样、技法之娴熟、材料之丰富、内容之广泛,是无与伦比的。
109433 清净寺 位于泉州涂门街的回教寺院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二年(1009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所伊斯兰教寺。寺现有平面呈方形,占地约2500平方米。这座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古建筑所以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珍宝,除了年代古老外,还在于它以中世纪伊斯兰教寺的建筑风格为主,在许多建筑部位上又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

110 经济



1101 概述



福建经济发展较晚。秦以前福建居住的是闽越族。秦代福建设闽中郡,但福建仍然是闽越族势力范围,这时福建还未得到应有的开发。汉代一部分闽越族被迁至汉地,北方汉族人民纷纷南下,由此加速了汉族和闽越族的融合,闽江流域和晋江流域开始得到开发。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开始兴修水利,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发展。唐代,随着北方汉族的多次入闽,福建开始得以开发,特别陈元光治漳,使九龙江流域漳州以南、汀江中、上游地区都得到开发。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闽江中下游和晋江下游被进一步开发,福建经济有很大发展。宋代,福建经济高度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比唐代增长十多倍),山区被大规模开发(比五代闽时增长1.8倍),农业上实行精耕细作,增加复种指数,以提高亩产量;经济作物如葛麻、甘庶、茶、荔枝等都得以大规模种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制瓷业为最。当时造船业十分兴盛,私家和官府都在福州等地设置船场。福建是宋代印刷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宋代海上交通和贸易也十分兴盛,泉州逐成中国最大商港。元代福建航运业进一步发展,泉州港盛极一时,福建成为元王朝主要对外通商口岸。经济作物在农业中比例进一步增大,如棉花(也称木棉)种植较为广泛,茶叶产区生产也倍受重视,元政府设御茶园于武夷山九曲溪。明代出现著名的私人贸易港口──漳州月港。清代,福建海商不顾统治者的禁海令,顺应商品经济的历史发展趋势,对福建的经济发展与国内外商品流通起了促进作用。随着福建人口剧增,再次掀起向台湾移民高潮。清代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出现了近代工业的萌芽。



   1102 特点





纵观福建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其最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1、经济开发的多样性。这是主要的特点。福建地狭人稠,早在宋代,福建就因人口增值太快而出现了过剩,“闽、浙之邦,土狭人稠,田无不耕”。2、海外贸易的兴盛。福建地理位置有两个特点,一是由于多山被称为“东南山国”,在我国大陆沿海各省中,福建山地所占比重最大,地势也最高;二是东临大海,漫长的海岸线长达三千三百二十四公里,其曲折程度为全国第一。长期以来,福建对外贸易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与台湾贸易交往密切,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早在魏晋南朝时,福建与台湾就有经济上的联系。到宋元时期,闽台贸易已较为频繁。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有四:(一)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宋元时期,台湾土著因缺铁而贵铁,闽地商人船到时,土著竟先将食物求易钉铁。元代福建商人将土珠、玛瑙、金珠及处洲(今浙江丽水)的瓷器运往台湾,与当地居民交换沙金、琉黄、麂皮等土特产。明代,福建商人仍运载玛瑙、瓷器、布、盐、衣服等到台交换鹿脯、鹿皮、鹿角等土特产。荷据时代,福建商人带着米、面粉、瓷器、茶、白糖、白蜡、生丝、丝绸等,到台湾交换鹿皮、鹿脯、咸鱼及胡椒等。清代,福建商人以农具、耕牛、布匹、陶瓷、纸张等运台,台湾则向福建输入粮食、砂糖、藤、鹿脯等。互通有无,以济所需 。(二)多渠道的贸易。由于诸 如“海禁”、官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闽台贸易一直是以多渠道形式进行。(三)多港口的对渡。宋代闽台贸易是在福建泉州港和台湾北港进行。明代拓展到漳州的月港、晋江的安平、惠安的獭窟、厦门附近的嵩屿、浯屿、曾厝 和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对渡。清代除了福建厦门与台湾鹿耳门港之间对渡外,又拓展了福建蚶江(泉州港)与台湾鹿港(彰化)之间的对渡,福州五虎门与台北八里坌对渡等。多港口的对渡,进一步促进了闽台贸易,繁忙之时行驶在台湾海峡的闽台货船多达千余艘。(四)郊行的兴盛。清代闽南和台湾都出现了经营海峡两岸贸易的商业组织──郊行,一般由十多家或几十家商行组成,闽台两地的郊行组织,对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4、始终活跃着规模庞大的商人队伍,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 福建商人有五个特点:(一)从商历史悠久,人数众多。(二)从商者以血缘为核心,家庭式经营较为普遍。(三)以地缘为凝聚力。福建商人在外从事商业活动时,为了互相依靠,往往组成各种商帮。最有影响的如闽南商帮和福州商帮。相对来说,闽南商帮对海外贸易活跃,福州商帮则在大陆贸易活跃。(四)面广货足。宋代,福建商人足迹已遍布全国沿海各地,明清之际,更是渗透至全国各地。(五)地位独特。古代商人地位最低,一旦从商,则不得仕宦为吏。但在福建,商人都有一定影响和势力。5、集市贸易的繁荣。集市贸易是指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民间贸易,它没有固定店铺,政府不加过问,也不派市官,它与城市贸易互补互促,推动了福建经济贸易的发展。6、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寺院经济在福建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111 科技



“海舟以福建为上”、“闽中桥梁甲天下”、建安“号为图书之府”道出了福建在造船、架桥、刻书方面的杰出贡献。除此之外,福建的水利工程、制瓷业、矿冶业、造纸业、制糖业、纺织业、制茶业、制盐业等都取得过一定成就,在中国科技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1111 闽籍科学家



  福建虽然地处东海一隅,但科技人才辈出,一些人物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宋代,有代表性的就有曾公亮、蔡襄、苏颂、宋慈等人。
  11111曾公亮,字明仲,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进士,前后居官47年,毕生为实现强兵富国的理想而奋斗。曾公亮与丁度等人奉敕修撰的《武经总要》,是我国古代一部军事科学的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军事著作之一,此书共40卷。《武经总要》记载制造火药的三个详细配方,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的文献,英国当代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对《武经总要》中火药的记载予以高度评价。记载的许多新式火器,对现代武器的产生有或多或少的启发。书中记载“指南鱼”的制作方法,是世界上利用磁场进行人工磁化的最早记载。
  11112蔡襄,字君谟,仙游人,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进士,曾任福州、泉州、漳州等地郡守。蔡襄对福建科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第一,兴修水利工程。在泉州洛阳江入海口的江面,用六年八个月时间,建造了著名的洛阳桥,开创了在江水入海口上架桥的先例。第二,促进福建茶叶的发展。第三,撰写《荔枝谱》。《荔枝谱》不仅为我国第一部果树志专著,也是流传下来的世界上最早一部果树栽培学著作。
  11113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进士。《宋史. 苏颂传》称他“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历、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苏颂对我国科技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天文学、机械制造学、药物学三个方面。苏颂撰述的三卷本《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天文仪专著,苏颂还增补《开宝本草》,并奉旨编撰了《本草图经》二十一卷,不仅为辨识近似的药物而绘制了近千幅药图,还系统地收录了大量的单方、验方,详述其炮炙、配制和用法,集中反映了北宋中期医学成就。
  11114宋慈,字惠父,建阳童游人,宋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宋慈一生四度出任刑法官,他根据自己任刑法官所积累的知识,再大量收集了前人的经验,于宋淳 七年(1247年)写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洗冤集录》成为当时刑狱官吏和元、明、清三代王朝刑法官必备之书。它比欧洲最早法医学专著还早三百五十多年,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并被译为日、法、英等近十种文字,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宋慈本人也因此被称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1112 造船技术



  造船业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古闽越族以“习於水斗,便於用舟”早在石器时代,他们就发明了独木舟。三国时期,孙吴把福建当作造船基地,东晋后期,起义军制造了一种高四层十余丈,船底舱为八个隔槽的战舰,在闽南沿海与东晋军相持。南朝时期,福建已能制造远洋木船,驶往印度和南洋。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造船中心。天宝年间,泉州等地制造了一批高大华丽的大海船,其长十八丈,次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五尺,底宽二丈,为尖圆形,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担。当时东渡日本的僧人都设法到福建购买这种大海船。
  宋代福建造船业达到新的高峰,以至宋人徐梦莘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七十惊叹“海舟以福建为上。”当时造船业以民营为主,正如《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37载:“嘉定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臣僚言:‘漳、泉、福、兴化,凡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宋代福建造船技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故吕颐浩在《忠穆集》“二论舟楫之利”中称:“南方木性,与水相宜,故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据宋代文献记载和出土的宋代海船实物,可看出宋代福建造船技术的特点:(一)船体规模庞大,载重吨位多。(二)、船型设计合理,在航行中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三)、船体结构坚固,抗沉能力强。舱壁近龙骨处都留有12×12厘米的水眼,这是福建船工的发明创造之一。(四)、船板联接紧密,用料讲究。宋代福建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水密隔仓结构要比欧州早一千多年。
  元代福建造船业随着海外贸易的频繁而更加兴旺。据《元史.世祖本经》载,泉州为元代四大海舶建造基地之一,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市舶都转运司统有海船1.5万艘,其中大部分无疑为本地所造。当时泉州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通商大港,造船业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明代福建仍然是全国造船中心之一,福建造船工业在全国继续居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朝廷曾令福建造新船:“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辛已,命福建都司造船三十七艘,”“永乐二年┅┅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清初,统治者实施“迁界”,打击了福建航运业,造船业也被殃及。后随着海禁松弛和迁界撤消,福建造船业逐渐恢复,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设计福建船政局,开始仿造新式轮船,共造出兵船三十二艘,商船八艘,最小载重五十吨,最大二千二百吨,但此时福建造船业已是强弩之末,所造兵船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全部被毁。



   1113 桥梁建造



  福建地形多山,江河纵横,又东濒大海,所以桥梁建造一直兴盛不衰,明人王世懋的《闽都疏》中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技史》中说,中国古代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区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福建古代桥梁无论在长度、跨度、重量、建造速度、施工技术、桥型和桥梁基础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在中外建桥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福建古代桥梁建造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我国现存最古的桥梁安济桥始建于隋代,而福建唐代还处于开发阶段,但已建造出高质量的桥梁。北宋汴梁的虹桥不用支柱,用木梁相接而成,既易架设又便于通航。这种被称为“虹梁结构”的跨长径木桥建筑不仅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在世界桥梁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在与福建交界的浙江地段中也发现这类桥梁,但从一些桥屋梁上所写工匠名字来看,是出于福建匠师之手。福建古代桥梁之多,居全国前例。二、因地制宜,式样不拘一格。第一,从长度上看,有全国最长的,也有最短的。如属长桥的,如泉州安平桥长八百十一丈(约2300米),把闽南的安海和水头之间原来以舟渡往来的五里海湾连接起来,被认为“天下长桥无此桥”,在1925年郑州黄河大桥建成之前的七、八百年间,它一直是我国最长一座大桥。第二,从用料上看,有以石料为主,有以木料为主,也有石木结合。有石梁桥,如始建于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的漳州虎渡桥;有石拱桥,如建于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建宁镇安桥,最大跨径十八米,至今仍通汽车。武平县西东留乡的大阳桥,始建时不详,今存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重造,桥身长数丈,宽1丈,巨石砌成的两座桥墩上有数层杉木架构,形似斗拱,风格别致。第三,从样式上看,除了以上提到的虹桥、石拱桥外,还有其它各种样式,有浮桥,如建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的建阳县东津浮桥,用三十几根铁索将三十几只大船联为一体。铁索固定在两岸石柱上,使水东与城坊连为一体。在福建各种样式的古桥中,最有特点的要算是屋桥(也称风雨桥)。即在桥上有桥屋、桥廊或桥楼。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所记:“桥上架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第以闽地多雨,欲便于憩足者,两檐下类覆以木板,深辄数尺,俯栏有致,游目无余,似畏人见好山色故障之者。”在闽西,最有代表性的屋桥,如位于连城县罗坊村口的云龙桥,此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长81米,宽5米,桥面用鹅卵石铺面,两旁排列六十四对楹柱,木栏杆外有上下两层木篷雨盖,用以遮风挡雨,桥两端有亭阁式门楼,桥中央建有高10米的文昌阁。三、大量运用先进桥梁技术。如泉州洛阳桥在技术上有三个首创;第一,首创“筏形基础”。第二,首创“种蛎固础”法。第三,首创浮运架梁法。除洛阳桥外,福建古代在桥梁技术还有许多新创造。首先,从桥梁基础方面看,创造了一种“睡木沉基”法:在水位干枯时,将墩基泥沙整平,用几层纵横交叉编成的木筏,固定在墩位处,再在木筏上垒筑墩石,随着墩身逐渐加高加重,木筏也随着下沉江底。在山区河流,河床控至最底水位以下时,则直接置于基坑上。也有用木笼填石为基,如始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的福州万寿桥,在桥墩处先下木笼,然后在笼内密填石块为基。其次,从桥墩结构方面看,石墩桥往往是外圈砌块石或条石,中间用大小不等和强度不一的碎石块作填充料,其砌筑方法是采用一丁一顺交叉叠置。
  继承了中国古代艺术传统,将实用与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注重与环境的协调。第二,附属建筑和石作雕刻工艺精湛。



 1114 雕版印刷


  福建雕版印刷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福建雕版印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我国雕版印刷发源于唐代,而唐代福建,就开始有刻书业。宋福建建安麻沙刻书规模居全国之首,与成都、临安成为我国三大刻书中心。建阳书坊被视为福建刻书代表,但著名的刻书地点还如:汀州四堡、福州泉州、莆田等。二、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福建刻书动辄百余卷以上,如《太平御览》1000卷,清陆心源 宋楼曾藏有南宋闽刻本351卷。三、多种方式的刻书途径。(一)、书坊刻书。这是福建刻书的主要方式。不少书坊由于历史悠久而有较为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还承接了为官府刻书的任务。(二)、官府刻书。官刻是指官方用公款投资所刻之书。宋代福建各类官办学校都刻有大量的书,史称州军学本、郡庠本、县学本、学宫本、书院本等。(三)、其它类型刻本。福建刻书途径还如:家塾刻书、私宅刻书、寺院刻书。四、在刻书形式上多有创新。(一)、经注合刊。(二)、书籍封面装饰和实用相结合。(三)、多有附带内容。    
请问有谁知道哪有《英美文化概论》(中文版) 谢了 要写论文!求助!文化概论~~ 三大文化 是什么? 关于(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需要英美文化概论的进!适合济南大学 中国的三大文化还是四大文化(我记不清了)是什么? 谁能卖给我《教师资格证书》要考的三本书:《高等教育学概论》《心理学概论》《高等教育方法概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练习题三 紧急:有谁有全国自学考试:新闻事业管理和文化概论的复习提纲? 谁能帮我找一份旅游学概论第十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的总结 陈序经的《中国文化的出路》《文化学概论》《东西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近代农民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回答) 中国三代文化的社会基础 “三军将士”中的三的文化意义 美国的三大文化是什么 哈尔滨市三新外语文化学校怎么样????????????????? 地理问题(涉及地球概论等等) 江苏自学考试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自考新闻学专业,《文学概论(一)》是否就是《文学概论》那本书? 求广告独立本“创新思维学”、“中国现代文学”、“法学概论”三科的重点 罗马文化哲学文学史学的三大发明家? “三会一节”对南宁文化的影响 求(嵌入式概论),(电视机基础)网上讲座 人文、人文文化、社会文化三者的含义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