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soul的中文意思:周恩来告诫秘书:在我这里工作不要搞特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8:42:29

周恩来告诫秘书:在我这里工作不要搞特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9日14:16 《人物》杂志 周恩来与工作人员合影
大家联名写信要总理注意身体

  钱嘉东是个会多国外语的才子,这使得原本学理科的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事工作者。他第一次进西花厅不久恰赶上精简,10个月后又重返这所院落。从此他在这里一直工作到周恩来总理去世,前后驻守西花厅12年。钱嘉东随着周恩来出访过几十个国家,亲眼目睹了为人称道的周恩来外交风采,并且在以后的外交官生涯中受益匪浅。

  钱嘉东说:“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曾经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过,人生有这样一段经历足矣!”

  钱嘉东是最后四个秘书中唯一两进西花厅的一个,他1964年从外交部调至总理办公室,但还没等全部熟悉西花厅的一切,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那年,据说是由于某位领导的秘书一次办事不力,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毛泽东当着周恩来说了一句话:要那么多秘书干什么?秘书多了误事。当时只有总理办公室的秘书最多,于是周恩来回来后就精简秘书。这次精简的直接结果,是使得钱嘉东兴高采烈地来,莫明其妙地走。

  第一次离开西花厅的情景钱嘉东还记得。那是1965年的2月,周恩来和邓颖超要在前厅请办公室的所有同志吃午饭。那天的饭很简单,依旧是四菜一汤,其中一道是周总理最喜欢吃的狮子头,每人一个。吃完饭,周恩来和邓颖超又主动同大家一起合影,而后,“大家就散伙了”,钱嘉东被调到国务院外办。

  恰是那一年,国际上发生了许多事情,周总理需要处理的外交问题特别多。秋冬之际,领导找原在西花厅工作的钱嘉东和马列谈话,言简意赅,只有两句:“马列留下,钱嘉东你回去。”

  这次回来,钱嘉东成为周恩来的外事秘书,也让他亲身感受到周恩来的勤政精神。在钱嘉东眼里,周恩来工作起来就是个拼命三郎,他一天除了有六七个小时睡眠外,其他的时间基本都用在工作上。因为作息时间的不同,周恩来通常是在凌晨三四点钟就寝,中午时分起床,起来后一睁眼就要把秘书叫到身边——这时他最需要了解的是在他睡眠的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他边穿着衣服边开始听秘书的汇报;边刮着胡子边在脑海里调整好当天日程;坐在卫生间的马桶上他开始交办需要处理的事宜;吃着“早饭”他静心听秘书念当日参考……西花厅的秘书们把周恩来的卧室称为“一办”,把厕所称为“二办”,而他真正的办公室却委屈地成了“三办”。

  除了“三个办公室”,车上和飞机上也是周恩来经常办公的地方,钱嘉东不管是陪着他接见外宾还是出访,总是要在车上读电报、谈事情或者给他讲解外国风俗礼仪。跟了周恩来12年,钱嘉东去的国家不少,但是有很多国家他都是随着总理谈完事就走,连那些城市的街道建筑都没看清。

  周恩来勤政的表现之一是他在工作上的创新,让钱嘉东特别难忘的是乒乓外交时周总理处理难题时的睿智。那一次,为了打开中美封闭多年的大门,毛泽东决定让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但是来华的乒乓球队并非美国一支,单请他们不请别国代表团肯定会引起国外舆论喧嚣,怎么能和美国代表团畅所欲言,又让加拿大、英国等其他国家代表团满意,这成了让中国外交家们伤脑筋的大事。后来,还是周恩来想出了一个圆圈排位方式——他让各个代表团围成一个大圆圈落座,在每个代表团团长前空出一个座位。然后周恩来就沿着圆圈到各个代表团跟前坐一坐,谈一谈,而唯有到美国代表团跟前他停留的时间最长……

  随着创新的圆圈排位,周恩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橄榄枝递到美国乒乓球队手中,从此打通了大洋两岸两个大国之间的外交通道。而周恩来的勤政与创新,也成为钱嘉东外交生涯中永远的楷模。

  钱嘉东在周恩来的最后四位秘书中年龄最大,1976年离开西花厅时已经56岁。根据邓颖超“哪里来的就回哪儿吧”的建议,他重返离开多年的外交部,而后出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如今,84岁高龄的钱嘉东因眼疾已经难以辨人,但是周恩来的形象却永远活在他的记忆中。

  周恩来精神是通过自律得以体现的,勇于自我批评是伟人的伟大之巅。周恩来长期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求别人做到的事他自己首先做到,从不允许家属和身边干部走“后门”。

  纪东1961年从西安当兵进“8341”部队,7年后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连职副指导员。一次,他因为五分钟的精彩讲演被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杨德中相中,从此调入西花厅,一干就是8年。纪东陪着周恩来度过了“9.11事件”后难忘的6小时,亲眼见到林彪坠机后共和国总理从眉头紧皱到神情舒展。他还目睹了周恩来主持的最后一次国务院会议,见证了动荡之后新国务院成立的历史画面。

  纪东说:“周恩来本来就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无需走下圣坛,他本来就在我们中间,在人民中间。”

  论年龄,纪东在四人中最年轻;论资历,他是西花厅的小字辈儿。但是因为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在周恩来身边的8年中留下了不少令人震撼的回忆。

  纪东原名纪相才,但是到了西花厅后好几次打电话时别人都误认为这里是“气象台”。因为怕因为误会耽误工作,纪东向领导打报告后改了名字,却没有及时告诉周恩来。有一天,纪东在给总理的电话记录上署了自己的新名,结果很快被周恩来唤进办公室。

  “你原来那个名字挺好的,何必改呢?”周恩来认真地说。虽然纪东改名令他流露出一些不解,可是并没有对此多说。大概在周恩来看来,改名字是属于“个人问题”,没必要干涉。但是,因为周恩来那句真挚的话,令纪东对改名字的事一直后悔,现在想起来,甚至会激起心里的阵阵隐痛。

  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纪东对总理勇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的工作态度十分钦佩。1970年,周恩来批准过一个试验项目,但是后来根据国际上的有关规定和外界对此事的态度,国防科委准备关停这个项目。可是,碍于这个项目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的,国防科委的同志在汇报时绕来绕去也不明确说出停止的意见。后来,还是纪东揣摩出了那几位的矛盾心理,他凑在周恩来耳边悄悄地说:“那个试验项目的报告是您批准同意的。”周恩来一听,明白了汇报者的意思,他马上说:“当着我的面,你们不要不好意思提出来。不管谁批准的,不对都可以改。我批准的,不对也可以改嘛。”一个令国防科委领导为难的问题就这样简单解决了,周恩来严于律己勇于纠错的行为令大家都很受教育。

  “文革”期间,一些外国专家受到不公平、不礼貌的待遇,他们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些想法。纪东清楚地记得,1973年他陪周总理参加庆祝“三八”招待会,周恩来不顾自己位高权重,当场向外国专家赔礼道歉:“这个责任我们来负。作为政府负责人,我负更多的责任。”他随后还向在场的一些专家个别道歉,其情真意切的话语温暖了外国专家们受伤的心,令他们十分感动。

  周恩来的平易待人有口皆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他也偶有发脾气的时候,而这种发脾气往往是对手下人严格要求的一种形式。抗美援越期间,有一次纪东接到一个电话后写成记录放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没想到周恩来起床后到了“三办”马上把他叫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及时向我报告?”他指着电话记录问纪东。

  “为什么不到卫生间去报告,你知不知道这是军事行动?”周恩来继续斥责纪东,手都有点颤抖。批评了纪东一通,周恩来缓和下来,“跟你们这些没打过仗的人共事真难!”而后他低声嘀咕着。

  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这是周恩来为人的一个宗旨。他要求值班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毛泽东办公室来了电话,哪怕是刚刚睡着都要叫醒他,绝不能误事。

  周恩来对秘书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在我这里工作不要搞特殊,更不要认为在这里工作就高人一等,也不要用我的名字去压人。”

  离开西花厅的时候纪东只有33岁,他先是转业到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8年后因工作需要再次入伍,出任国务院办公厅警卫处长,数年后又被调到武警总部。纪东最后的职务是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警衔为少将。2002年纪东退休,现为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