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使用权英文:再造海派辉煌——新中国海派绘画的艺术价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25:10
再造海派辉煌——新中国海派绘画的艺术价值万峻池2011-11-17 15:06:22  来源:文汇报2011-04-09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上海美术界将举行一系列主题性绘画展览,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而新中国绘画,尤其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海派绘画,更是成为美术圈关注的焦点之一。事实上,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新中国海派绘画的发展进程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成果与新中国海派绘画60多年的创作实绩相比,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足以描述出60多年新中国海派绘画在社会效果、艺术价值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上海海派绘画在新中国依然享有全国美术半壁江山之誉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现代美术面向现实的一种自觉与升华。1949年后虽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移,但一向是近现代文化重镇之一的上海依然具有坚实的基础和举足轻重的地位,海派绘画的深厚积淀也依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现代美术的进程。1956年国务院审批通过了《文化部关于筹建中国画院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北京和上海各成立中国画院一所”的要求。由此可见,享有全国美术半壁江山之誉的上海美术在新中国之初的地位。而海派绘画的第二代传人在继承第一代海派传统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转换与创造的课题。

  纵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海派绘画,姚虞琴、商笙伯、冯超然、熊松泉、樊浩霖、张聿光、郑午昌、沈迈士、吴琴木、张石园、李秋君、袁松年、郑慕康、周炼霞、殷梓湘、潘志云等活跃于三四十年代的老画家,除了保持其一贯的写实、严谨,注重功力,讲究格调的特色外,彩墨之间流露出对新生活的热爱与感受,摒弃了陈旧的观念和单一的模式,卓有成效地拉近了同观众的距离,营造出雅俗共赏、情趣相谐的别情异调。对于长期沉浸于传统笔墨中的老一辈画家而言,能够有此突破是相当不容易的。值得一提的是黄宾虹,古稀之后锐意变法,在笔法墨法上作了精心的梳理、组合,凭借其丰富的阅历和精深的国学根底,创“五笔七墨”说,所作山水黝黑繁密,华滋浑厚,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推向极致,其大朴大美的画风化为后人师法的光辉典范。

  上海中国画院可以说是当时海派中国画最重要的主流创作机构。几乎囊括了海派绘画第二代精华的上海中国画院,以花鸟画家的实力最为雄厚。作为吴昌硕的入室弟子,王个移用笔厚重而古朴,深得石鼓文圆润苍辣的笔法。相对而言,来楚生的用笔则秀润灵动,特别是饱含水分的湿笔,赋予吴派花鸟以灵秀自然的韵致。他尤其注重对于花鸟自然形态的体察,作品因而显得更富有自然生趣。唐云早年的笔法洒脱率意,得“四僧”之萧散淡逸,及至晚年才追求老辣浑厚,抑扬顿挫。在第二代“海派”花鸟画家群体里,江寒汀、张大壮、张聿光、谢之光主要继承虚谷、任伯年等人的传统,形成兼工带写的一支,他们的作品多显得峭拔飘逸,澄明清静。

  上海中国画院同样也汇聚了一批海派山水的重要人物。作为吴大徵的嗣孙,吴湖帆早年以临习四王为主,此后转师董巨,由秀润的水墨转为丰腴雅逸的青绿,长于烟云渲染,得氤氲缥缈之趣,别具一格。出生于无锡的贺天健,虽也从王石谷起步,后因受宜兴一带山水启发而崇吴历、梅清一路的笔法,他是海派中较为重视写生的一位山水画家。钱瘦铁、刘海粟都醉心于清初“四僧”及黄山派,刘海粟学得石涛的汪洋恣肆和梅清的清逸古淡,并将碑派书法的中锋用笔作勾皴,形成了自己气韵充盈、雄浑厚重的画风。作为冯超然的门人,陆俨少深受冯超然“四王”一路画学的影响,笔墨秀逸而松灵。早年的两度远游为他日后的变法奠定了基础。谢稚柳早年追摹陈洪绶画风,后与张大千交往并随其赴敦煌研究石窟艺术,这为他的山水注入了典雅整饬的气质。他的山水避开“四王”而直取宋元,北格南调,尤擅青绿,显得气韵高古,雅逸脱俗。海派山水画的整体特征在于出“四王”而追“四僧”,并由此而回归晋唐宋元古雅坚实的格调。

  如果说第一代海派画家对于西画的借鉴还只是浅尝辄止,还限于个别色彩的运用以及速写式人物造型适度的汲取,那么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第二代海派画家在经过欧风美雨的洗礼之后,对于融合中西的观念与实践则显得更为鲜明与深入。主张“调和东西艺术”的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以西融中最有代表性的大师。他对中国画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把西方印象派、立体主义和表现主义的艺术语言转译到中国画,并参以瓷画、漆画、皮影等中国民间美术,形成了风格鲜明的林式彩墨绘画,而且,他运用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而转换的中国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蕴,才真正体现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审美创造。而留学于日本的朱屺瞻,以西画色彩观念入吴昌硕金石笔法,笔墨氤氲厚朴,色调迷离奇幻。无论花鸟画还是山水画,均以大写意简笔而凸显其苍茫朴拙的个性。他是从金石重彩大写意的角度,将海派中西融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进行转换与创造

  早在解放前就享有盛誉的海派大师名宿,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都面临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换。因此,新中国画院建立的本身以及建院之初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促进中国画从文化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实际上,这不仅是指那些已经进入画院的老画师,也包括了画院之外的那些著名老画家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从谢之光的《南湖革命纪念船》到吴湖帆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从贺天健的《丹井剖石图》到陆俨少的《峡江险水图》,从钱瘦铁的《红五月》到朱屺瞻的《搏斗风雨在西郊》,从唐云的《农耕图》到张雪父的《肥猪满圈》,从朱梅村的《雷州青年运河》到戈湘岚的《岁岁丰收》,这些作品所进行的现实转换,不仅体现在描绘了传统中国画亘古没有表现过的题材,而且体现在中国画家入世心理与现实情感的表达。这些作品唤起的境界,是崭新的社会风貌,境界的转换无疑也引发并直接促成了笔墨语言的重新整合与新的生机的注入。

  而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的直接性上,远在花鸟和山水之上。程十发是当时从古法变出的佼佼者。《大炼钢铁图》、《奔腾的马蹄》、《街上带来的礼物》、《傣家婚庆图》等佳作,完全是以线描设色的方式进行人物造型的,但画面表达的主题与境界都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而且画面将众多的人物组合在焦点透视的空间里。这些作品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正反映了人们对于传统笔墨表现现实人物的赞赏。而刘旦宅的《勘察队》等作品则体现出海派人物画家从传统内部推进的现实主义人物画探索。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不少海派名家是满怀热情、自觉自愿地将反映新生活、新社会、新面貌、新景观、新风俗作为其创作的主攻方向的,并取得了相当的业绩。这里比较突出的就是应野平。作为现代中国水墨山水的卓越开拓者、海派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解放后为了让自己的创作真正与新的时代相适应,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创新,自觉地将画笔蘸上了新时期的墨色。他走遍了新中国的山山水水,都市工地,用崭新的笔墨创作了一大批在今天看来仍然充满时代激情的佳作,引来了无数的称誉,今天依然被称为“红色经典”。

  新时期的海派艺术家理应有更为远大的艺术抱负

  改革开放以来,海派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日渐国际化与中国画的中国化之间应该呈现出怎样一种关系?主流的海派创作机构是仅仅在上海这国际化的前沿充分发挥其吐纳世界艺术风云的优势,还是应该担当起将海派绘画推向世界的职责?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海派绘画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为国内外更多的人所接受?对这些新时期出现的新课题,新一代的海派画家可以说近年来做了多方面的探索。新时期的海派绘画艺术家的艺术视野可以说更为开阔,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也已担当了更多的责任。虽然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笔墨当随时代,但是,从本质来说,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好与差的区别。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新一代的海派画家相对于老一辈来说,在艺术创造的高度上似乎还是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距。但是,有差距也就意味着动力,新一代海派艺术家理应有更为远大的艺术抱负,再造海派辉煌。

责任编辑:孙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