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杭州教师考编条件:风水考察流坑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1:26:44

风水考察流坑行

 

  四天的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接着是实地实践考察。这次考察的目的地,定在坐落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西南30多公里、享有“千古第一村”盛誉的流坑村。

  四月15日上午8点,本期7名弟子(开班时6名,中途增加了一名),加上以前参加过本公司培训、这次特地赶来进修考察的4名弟子、连同老师一行13人,分别乘坐三部小车,直奔330公里外的流坑而去。

  流坑所以名声在外,是由于它的古建筑。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60处(其中明代19座,清代240多处),是中国古典民居建筑的标本,2001年8月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我们选择流坑为这次的考察目标,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这里有杨救贫祖师爷和其爱徒曾文迪亲手点穴的风水作品。

  专车上高速、跑国道、再走省道,至中午12点都还没有进入抚州地界。我们在吉安市永丰县佐龙镇公路边的一家农家饭店进餐,品尝农家小菜的味道,先解决肚子问题。

  饭后,继续向流坑进发,约个把小时,一块写有“流坑”字样的路牌立在路边,十分醒目,依路牌指引进入县道后,发现有专门往返于流坑的交通车,说明这个小村的名气不小,人气很旺。下午二点左右,一座三门式石牌楼映入眼幕,中门上方两行大字,上行是国家文物局前局长张文彬 “千古第一村” 的题书,下行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偏门上方分别刻的是“人杰”、“地灵”,气势十分雄伟。牌楼内向也刻有文字,正中也是两行,上行“文明有象”四字与左门上方的“腾蛟”、右门上方的“起凤”,用的都是篆体;正门下行刻的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正好与正面相配。


 

  过了牌楼不远就是流坑了,大家的热情忽然高涨起来。川流不息的乌江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这个居住有1200户人家、近6000人、古典民居鳞次栉比的流坑村。在河的另一面,有用人工开凿出来的、水道相连的七口大小池塘,从东南流向西北,长900余米,两岸垂柳飘曳,流坑人称它为龙湖。龙湖把流坑村一分为二。两水之间就是最早的流坑,现在,己发展到约四平方公里了。村外青山环抱,流坑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这个山环水抱的宜人佳境。

  年青漂亮的导游兼讲解员小董带我们游历了整个流坑,从她热情洋溢的话语中可以知道,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为自己是流坑人而感到自豪。跟着导游,映入眼前的全是青砖灰瓦、雕梁画栋、照壁山墙、圆雕堆塑,既气派又雅典,仿佛把我们带进了明清时代。从风水学和建筑学的角度上看,这些古建筑,倾注了风水师和工匠们的许多心血,可惜少有符合杨公风水理论的。有资料显示,进入清代后,居住在这里的董氏家族再也没有了后唐和南北宋时期的繁荣,这和这些阳宅不符合杨公风水理论恐怕不能没有关系。

  当晚,我们在小董家里用膳,受到小董父母的热情接待。交谈中,知道小董的父亲曾为多批为考察杨公风水作品的旅游、考察团当过向导,结识了许多风水名师,对我们的风水能力表示怀疑,并公开叫阵:“明天我要考考你们”。

  老天真会开玩笑,头天还是日炎风和,第二天忽然下起雨来,气温骤然下降,弄得我们进退两难。幸好早饭后雨停了,有放睛的迹象,我们的心情才好起来。匆匆吃完早点后,天又暗了下来,带上一部分雨具,在向导的带领下勉强上路。

  流坑四周群山叠叠,高山包围矮山,山川气势、龙脉走向十分清晰,活脱脱象军事指挥官手中的沙盘,眼前的山川是最好的道具。公司董事长兼主讲老师陈荣昌不放过这个机会,向弟子们讲上了风水形势课。讲着、走着,忽然站住了,用手往右边一指,说:“那就是一个黄蛇出洞佳穴”。董向导接口说,杨救贫在那里点有一穴。大家先是惊讶,后是赞声一片。这天的安排是先远后近,暂时放弃这个近点,返回时再作详细考察。

  董向导带我们走的是近路,一路上坑洼泥泞,这时又下起雨来,象是杨公在考验我们的诚意。一行人顺着羊肠小道,踩着厚厚的残叶,弯腰弓背,钻树荫,避荆棘,艰难地前行,雨具也用不上了,好不容易才到一个名叫荷树岭的地方,考察杨公为董氏开基袓迁建的坟茔。说也奇怪,目的地到了,这时雨也停了,真是杨公显灵。这座喝为“斗牛形”的坟墓,曾留下“寅时卯发”的传说。据现有墓碑上的说明,原有的墓碑不知何时不见了,明嘉靖壬寅年重修过,至二00九年由董氏联谊会增其旧制,再次重修,新增一碑于原碑前,面貌焕然一新。此坟龙从巳方入首,到头左转回龙顾主,穴在牛眼,新碑立壬山丙兼亥巳,明代重修古碑壬山兼子透地丙子。堂局虽然不大,水从向上丙字来右边丁字而出,其头与右边一山隔河相向,两牛相斗,其力大无疑。喝为“斗牛”,倒也恰如其分。向导老董听了陈老师以上一番讲解,佩服得伸出大拇指,因为他一直误认为过脉前的牛肩是另一头牛的头,至现在才恍然大悟。

  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过脉处验穿山。经测定此穿山龙为癸巳分金。通过两分金对比,大家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大家兴冲冲地从原路返回到杨公所点的黄蛇出洞穴。这次我们是沿来龙往前寻穴位,在过脉处回头一望,三泡成串,翻滚而来,层层脱变;打定穿山为丁卯,在蛇的七寸处找到了这座很不起眼的坟墓。约五寸厚,尺把宽,露出地面三尺来高的红色墓碑,苔迹斑斑,字迹依稀能辨,此碑与斗牛地同于明嘉靖壬寅年重修,此碑是重修时留下的。坟立丙山壬兼巳亥1度,透地壬午;水来癸,内出乾外出庚;穴坐火度,外砂三火一木,其气势比斗牛穴更胜一筹。

  第三天,阴天多云,真是天遂人意。经过头日小半天的休息和考察的收获,这日大家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

  首先来到乌江对面不远的白鹤展翅形。这是一只展翅飞翔的上山白鹤,坟立壬山丙兼亥巳三度,乌江水从向上巳字而来,卯方有田垅水来,两水合丙从向上而出。

  最后一处风水杰作是杨公与其高徒——曾文迪合做的倒插金钗形,立丙山壬兼午子,回龙顾祖,壬、寅、戌三水合壬,左转壬字而出,有旺峰两支、生峰一支、洩峰一支。

  以上四处风水作品,与公司传授的风水知识完全相符,它们给流坑董氏家族带来的好处,既有族谱记载,也有向导的证实。弟子们感到非常自豪和自信。

  这次考察发现一个使人感到纳闷的事情,即我们从碑上测出的碑向,往往与碑(谱)上记载的有出入,比如,碑(谱)上记载斗牛形是亥山巳向,我们测的是丙山壬兼亥巳;碑(谱)上记载黄蛇出洞形巳山亥向,我们测定是丙山壬兼巳亥。经反复分析,原来他们记载的是天盘上的分金。由此进一步证明杨公原来是用天盘消水立向的。

  向导老董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座据说是廖金精的黄狗交尾形,但证实是明代的作品,与廖所住的年代相距甚远。其水法虽与杨公水法相符,对杨公砂法和形法一窍不通,说明任何朝代都有庸师出,确实害人不浅。

  这次流坑之行,除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外,还有意外的收获。始终伴随我们考察的董向导对我们对四座杨公风水作品的分析判断十分折服,当起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当即就有好几位福东请陈老师验阴阳宅。陈老师有求必应,并且不讲工钱,只收红包。公司的考察之旅在流坑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 

  弟子们对这期杨公风水培训班也感到相当满意,有的感叹“不虚其行”,有的用一个“值”字概括了学习的感受,有的弟子在培训班近结束时就写出了学习感想,一面“杨公风水一脉传承”的锦旗表达了全体弟子的心声。



 


 


 



显千年文明积淀  展古代建筑精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流坑简介

  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现在,全村有1280户,5600人,耕地3572亩,山地面积53400亩,村落面积3.61平方公里,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 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 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
  流坑村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一个缩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流坑董氏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维系秩序、稳定发展。村中封建宗族活动的遗存随处可见,特别是那版本众多的谱牒和遍布村巷的祠堂,更是难得的人文景观。现在仍保存有明万历十年族谱 3本,清代各房谱牒20多个版本,各种宗庙祠堂58座。大宗祠遗址更是一绝,五根高8米、直径0 .7 米的花岗岩石柱, 傲视苍穹,被称为流坑的“圆明园”。  
    
  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明代中叶,村子在族人的规划、营造下,形成了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 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古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明代建筑怀德堂中的雀(爵)鹿(禄)蜂(封)猴(侯)砖雕壁画和永享堂照壁上镶嵌的“麒麟望日”堆塑,堪称精品。数以百计的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门头、墙壁上刻有不少题榜、名额,共计682方(处)。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流坑村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江西赣式民居的典型风格和特点,面积近7万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组群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科学价值及环境与建筑艺术价值。   
  流坑村是古村文化的经典,是我国古典民居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为数不多的人类文明的瑰宝。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历史学家周銮书到流坑考察,写下《初访流坑村》一文,掀开了这个久藏深闺的古典村落的面纱,把她公之于众。此后多年,他又组织专家、学者到流坑考察、调查,撰写了《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考察》等著作。1996年初冬,国家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相见恨晚”,认为流坑村“是我国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地区保护的一个重要发现”。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国古代文明缩影》一文,引起全国轰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的李铁映同志当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视与支持。1997年8月初,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专程考察流坑村,对流坑古村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流坑村的历史从五代一直延续到清代,延续时间之久,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之高,建筑艺术之精美,保存之完整,文化内涵之丰富,恐怕是国内其它地区的古村落所不能比拟的。”“完全可以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来也可以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挥笔为流坑题词:“千古第一村”。同年8月22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特批流坑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21处古建筑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流坑村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流坑村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年来,我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流坑古村文物古迹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工作。我们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了《江西省乐安县流坑古村落保护规划》,对古村实行分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建筑控制地带)分级(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精品建筑、一般保护建筑)保护,按上级要求完成了 33处省、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建档工作,并扎扎实实地做好了文馆、秘阁校书祠、明斋绳武先生祠等重要古建筑的维修工作。我们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流坑村实际,制定了《乐安县流坑村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依法加强了对村中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管理。我们坚持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古村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新路子,采取思想教育、村民自治、利益驱动相结合的方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认真做好古村的各项工作。我们坚持开展合理利用,使古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村中开辟了十二个景点为主要游览内容的半日游活动,办起了流坑文物陈列馆,推出了傩舞艺术表演、乌江漂流等旅游项目;修通了硬化路面公路,解决了进村难的问题;开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解决了通讯差的问题;治理了村中环境,培训了导游队伍,组织了各种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流坑古村的文物保护和旅游业正在红红火火地发展。目前,我们正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做好流坑古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流坑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不仅村里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同时在绕村而过的乌江的上、下游,还有雄、险、幽、奇的金竹瀑布,天然而成的石桥古寺;乌江两岸蜿蜒10余里的樟树林带,古木参天,环境优雅,是理想的度假好去处;乌江河水清澈见底,有急流,有险滩,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漂流活动。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流坑—金竹”风景名胜区已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流坑村正在成为一个美好的旅游胜地。乐安人民热忱欢迎各届朋友到流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更欢迎大家到流坑来施展宏图,开创新业,投入到流坑古村的保护建设和旅游开发中去!

 

上一篇:流坑:被时光隐藏的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