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什么不同:金刚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40:41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篡要、注解、类颂、重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略种注释达一百多种。 本书是台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心得。
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馀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 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於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眧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 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全文
--------------------------------------------------------------------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第四品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第十七品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第十八品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法界通分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二十二品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品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第三十品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刚经》白话
--------------------
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祗树给孤独园里,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总数约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了一个甚为庞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亲自到那庞大的舍卫城去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不弃小择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乞满钵盂后,世尊又离城而出,返回祗树给孤独园,与众僧一起吃用所乞之斋食。吃毕饭后,世尊便将衣服和钵具收拾起来,去除染尘,铺好座具,结跏趺坐,端身正念。
就在这时,座下众僧中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即从其座位中站立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来到佛的面前后,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诚心静气,向佛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对佛说道:
“难得啊!世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总是善于吩咐谆嘱各类菩萨们。世尊:若有善男信女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应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证悟般若,把握真谛,最终与无上圣智契合,获得彻底地解脱?应如何降伏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断绝烦恼,进趋佛果?”
佛回答说:“好呀!好呀!须菩提: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善于吩咐嘱托各类菩萨们。你们现在认真地听着我将要为你宣说。善男信女若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就应如此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以契合无上圣智,永获解脱;应如此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须菩提闻佛已应允解答其问,便兴奋地说:“太好啦!世尊。我们都非常高兴愿听从您的教诲。”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包括大菩萨们应该这样制服他们的妄心:所有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诸如欲界中依卵壳而生出的众生、由母胎而生出的众生;因潮湿而生就的众生;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诸如色界中已离食、淫二欲、无男女之形,无情欲之动,纯由清净绝妙之物质构成的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诸如无色界四天中那些无可见之物质形体、纯属精神性的众生;如位处“识无边处天”、无有形体、但有思想活动,并以此想心相续为命的“有想”;位处“无所有处天、既无形体也无思想活动、完全入定状态的“无想”;位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那些谈不上有无思想活动的众生。所有这几大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断尽烦恼、永绝诸苦,进入绝对清净圆满、永恒妙乐常住的涅盘彼岸世界,从而使他们获得彻底得救度和最终的解脱。
我虽然如此救度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的芸芸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众生获得救度。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并分别执著、认其为真,那他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菩萨。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及彼岸世界的一切都应无所执著。例如,在进行布施时,应该破除诸相,去除执著,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具体讲既是不执著于眼睛可见之大小形状、不同境状、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执著于耳闻之声音、鼻嗅之气味、舌品之六味、身别之触觉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进行布施,既不住于六尘外境、物我两空、一心清净、远离相缚、超出物累,既不思惟权衡,斤斤计较,也无一毫希求之心,清净而布,息虑而施。”
佛又自问自答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夫俗子,执著诸相,以布施求取功德、满足所欲,所以,先施财于人而后得福于己。这种有相布施必有其尽,固而所得福德也必然有限。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诸相,内不见我之能施,外不见我之所施和受施,布施遍满虚空,无有所障,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佛又话题一转,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在你看来,东方虚空的广大程度是否可以思量到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思量,世尊!”
如来佛又问:须菩提,东方虚空不可思量,那么,南方、西方、北方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以及上至天,下至地的虚空,其无穷无尽的深广程度,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想象,世尊!”
如来佛再唤一声须菩提,并告诉他说:“菩萨不执著于诸相而进行布施的福德,其巨大与恒久的程度也像十方世界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接着如来佛便郑重其事地说道:“须菩提:初发心的菩萨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导,远尘离垢,无住而住。如此而住才是本心安住之所,才是真正的住心之法。”
即不著人我相,也不著诸法相,那么由此而证悟的解脱状态既成佛又是怎么回事呢?佛的各种殊妙之身、庄严之相又应如何对待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住而住的道理,排除须菩提及座下众弟子心中的疑惑,佛便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开口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否借助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到如来佛的真实本性呢?亦既能否说各类肉身之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如来佛设此一问的用意,于是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以如来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所说的各种身体相貌本身并非真实而永恒的东西,所以不能代表如来佛那湛然寂静、永绝体相的清净法身。”
听到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自然十分高兴,他又告诉须菩提说:“所有一切外在的形象、状貌、特征等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认识到纷繁多样的相状都只不过是非实假有的外相,并能透过这种外相而体悟到背后的实相,认识如来佛的真如法身,那才可说是见到了如来佛,也可说是证成了佛身。”
听罢这些无相度生、无住行施、离相见佛的说教之后,须菩提领悟到了非实假有的微妙法义。但因为此种义理甚难理解,须菩提遂疑众生能否皈信。于是须菩提便向如来佛问道:
世尊:“您大慈大悲,说此希有之法,座下众比丘无不尊奉。若是我佛涅盘之后大量其他众生在听闻您刚才所说的这些经句之后,能否产生坚实而真诚的信心,具备正确而纯净的信仰呢?”
如来佛听须菩提这么一问,便立即答道:“性体常明,心灯不灭。须菩提,你可不能有这种顾虑。在我入灭后五百年,会有一批受持戒律而诸恶不做,修福积德而众善奉行的人,对于我的这些言说章句产生信受之心,并以此为真实无误的教诲,从而持诵不疑、心领神会。应当知道,这些产生净信之心的众生,不只是在一佛、二佛甚至三佛、四佛、五佛的世界中种下了众善的根柢,而且已经在无数无量、成千上万的佛世界中种下了各种各样的善根。由于他们见的佛多、听的法多、修的行多,他们深知此经为最上乘之佛法,所以在听闻这些章句之后,他们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以佛智悉知,以佛眼悉见这些众生,并相信他们都会得到像十方虚空那样不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
如来佛进一步解释说:“这些众生之所以会获得如此的福德果报,是因为他们闻佛妙法而信受不疑,了知非相无住的般若玄义,从而不再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而且没有法相即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和境界的相状、特性和概念,也没有非法相即否定诸法的断灭之相。诸相尽捐,才是净信,只有无相,福德才可无量。这便是此类众生获得无量福德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心中有了相状,就必须是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分开来说即是,如果这些众生心中有了法相,他们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果心中有非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如此心存诸相,既有我执,又有法执;既为烦恼障,也为所知障,二执炽燃,二障巨烈,凡界尚不能脱,如何才能获无量福德呢?所以说,不应该执著于包括佛法在内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和概念,也不应执著于对这一切的否定,即非此一切的概念。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希望能明白我所说的一切名言概念,包括各类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等都像乘筏渡水、渡罢舍筏一样,仅是权宜之计、方便之用,绝不可以心怀观想,去计较,去费心思。这一切事物、现象、境界、特性、概念包括佛法教理等尚且应视其为假而决然舍弃,何况由此否定、舍弃而带来的否定与虚无之相,就更应该舍弃了。”
既然那些持戒修福、广种善根者能以佛所说的无相、无住妙义为真实无误的教法而受持读诵、净信无染,甚至因此而获得无量福德,那么能否就视此妙义为实,视无上圣智为佛实得,并认定佛有所说法呢?另一方面,既然佛身无相,诸法应舍,那么又如何对待眼前佛的升座说法以及所说之法呢?如来佛惟恐座下的比丘们再生迷惘,故又向须菩提设问,希其能理解佛意,为众释虑。佛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应如何理解如下的疑问,即如来佛真的独自证得了一种确定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吗?如来佛真的说过什么一定的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如果按我对佛所讲的般若义理的理解,没有一定的、绝对的佛法名叫无上正等正觉。因为此种无上圣智深妙玄奥、幽微难测,无有法相,随人证入,不能谓其一定,视其绝对。既无定法可名,如来便无所而得。与此相应,从说法方面来看,也没有一种肯定的、绝对的佛法是如来佛可说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皆是因人因时,随机教化,对症下药,无有定相可言,所以,只可以性修,不可以相取;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凡佛法者,无状无名,无体无相,皆为临时施设,非真实绝对之法。但亦不能说没有佛法。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一切圣人贤者皆以其根器深浅、修行胜劣的不同而在证悟无为之法时显出高下阶位之差别,说明佛法无定相、无实体、故言非法。同时也因为一切圣人贤者本身就是依无为之法而显示其性,并证得其果,说明佛法并非无有,故说非非法。须菩提的这一回答,深得无相的奥义,正符合如来心意。其所揭示的道理正是本经旨趣之所在。
既然不能执著于佛法,那么又该如何看待此经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先设一句: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全部拿来进行布施,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究竟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从世俗的观点来看,这种以财物布施而获得的福德是身外享用的有为福德,是可以称量计较的有相福德,并非不可言说、不可计量的真性无为福德,所以,如来才说这种福德是很多的。”
须菩提这样回答完毕,如来佛便不失实机地明示道:“如果另外又有人并不是以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而是一方面虔诚信受此经,同时,诵读解义,如理践行,甚至只信受、念持其中的四句偈,另一方面,还向其他人诵读宣传、讲解弘通。那么,此人因此而获得的福德比那位以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宝物布施而获得的福德还要多。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当知道,三世十方的一切佛及惟佛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的阿弥陀佛都是根据此经的般若妙义,体悟诸法实相,从而得以成就的。当然,此经亦如筏喻之法而不可执著。须菩提,我可告诉你,如果有人认为定有诸佛及诸佛菩提阿弥陀佛,从而也执著于本经的名言法相,那么,他所说的佛法就绝不是真实而明心见性的佛法!”
如来说佛法不可取、不可说、无实无虚、无依无得,但座下一千余名比丘是否会像须菩提那样心领神会呢?他们弃家辞亲,苦修勤学,不正是为了证得某种果位吗?为使听法者完整理解般若无相无住之理,佛又借助须菩提展开进一步的阐说。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的果位’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说已脱离六凡境界,初入圣者心流,从而名叫入流,但也正因为其已入流,已断除了对三界一切境界的错误见解,心无所取,所以,实际上他是无所而入的。具体讲,既不入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入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此无所而入,所以说须陀洹仅仅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的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斯驼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等大多数情欲和迷惑,从而只须在欲天、人间往来转生一次,即可脱离欲界,故名叫一往来,但实际上,色身虚妄,心无所得,并无往来之相。所以说斯驼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那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那含果位’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虽然说已断除了对世界事物所持的贪欲、瞋恨、愚痴各种情欲和各类迷惑,从而不再来生欲界,故而名叫不来,但实际上,内无欲心,外无欲境,已离欲界,心空无我,毫无执著,并不计不来之相。所以说阿那含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进入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除尽一切迷惑,断尽三界烦恼,情无逆顺,识境双忘,证入不可言说、不可取舍的无为寂静之体,从本质上说并无真实可取的阿罗汉,而只有作为假名的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罗汉道’,那说明他有得果之心,妄见未除,迷惑未消,尚属凡夫之列,从而必然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
“世尊,如来佛说我已经深悟无争妙趣,在所有弟子中是最能与世无争的人,是名列第一的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这样想——‘我是一位远离各种欲望的阿罗汉’。世尊:我如果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远离尘嚣、隐居幽林的寂静行者。因为须菩提已悟性空无相之理,从而不再受物役使,受境系累,心无一念,行而无行,所以假名为须菩提,如此才算是乐于远尘离俗的寂静修行。”
如来佛通过小乘四果设问,使座下众弟子们明白了四果无实、心无得念、无证而证、假名四圣的般若无住道理。对于大乘菩萨道来讲也应如此,得而无得心,作而无作想,一切不住,心清意净。所以,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你认为如何呢?如来在过去世,身为菩萨时,随本师然灯佛学法习持,那时,如来是否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什么肯定的法呢?”
须菩提心想,就连小乘之人对其所证之果、所得之法都不执著,何况大乘菩萨?于是立即回答说:“没有,世尊。佛心空万有,菩萨心寂静,清净如虚空,绝虑断纤尘。所以说,如来佛身为菩萨之时,在本师然灯佛那里虽有传授,但绝无得与不得之分,亦无法与非法之别,貌似有得而本性空寂,实无所得。”
如来佛接着又问:“须菩提:法既不得,那在你看来,菩萨是否在如法而修、依法而持,行一切善行,做无数功德以庄严佛国世界呢?”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法既无实,所用岂真。菩萨修一切善法,以慈悲利众生、以善美饰国土,使佛国庄严而美妙,但菩萨已悟般若实相之理,心不住相,无所执著,视一切为虚妄幻有。所以,身行万行而实无所行,普度众生而实无所度,庄严佛土而不见庄严之迹象。因此,所谓的庄严并非真实可辨的庄严,而只是庄严的外在名相罢了。”
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便接着他的话说道:“所以,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们都应当这样,以般若作为观照一切的工具,悟得非实假有、无相无住之理,从而在思想上清除一切外相的束缚,无所执著,心地空明清净。绝不能执著于眼睛可见的大小形状、不同境况、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应执著于耳闻的声音、鼻嗅的气味、舌品的六味、身体的触觉以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概念,而应当面对一切无所执著,并由此产生无垢无染、无贪无瞋、无痴无恼、空寂纯净的心念。”
“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若有一人,其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雄伟,在你看来,这个人的身体是不是很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佛曾说过,可见之身相并非真实之法身。法身无为,包太虚以无外,含万象而有余,非色法之所收,岂形象之可取。而世俗人所看到的身相,只是虚妄之形、空幻之骸的有为色相。所以,言其大,并非真性法身遍满虚空的真大,不过是相对之大,假名为大身而已。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不能对其产生有住之污染心,而应像佛刚才说的那样无所执著,生清净之心。”
如来佛讲述了无得无作、清净生心的般若奥义之后,觉得还应该对此经再做一对比较量,以显示其无敌之胜、无边之福,于是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那奔腾不息的恒河,辽阔而又漫长。在这千古长河之中,流水里裹带着尘沙,天长日久,那在河床中沉淀的、在河岸边淤积的沙粒便形成了一条绵亘不绝的沙带。想一想,这沙带中的沙子共有多少呢?假如将这条河中的每一粒沙子再化作一条恒河,那么就会有一河之沙数那么多的恒河。如果再把这所有恒河中的所有尘沙加在一起,那沙子是不是极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极多,世尊。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已是无量无数,何况这无量无数的恒河中的尘沙就更是多得不可胜计了。”
如来佛就此又呼了一声须菩提,说道:“我今天实话问你:如果有善男善女将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数那么多的大千世界的全部七种宝物拿来布施,这些善男信女由此而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如此布施而获得的福德必定多得难以形容,不可估量。”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种巨大无边的布施所获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但有为的财施再多也不会是无极的,他只能给人以善报而不可能使人最终解脱。如果善男信女对于此经哪怕只信受奉持其中的四句之偈,并为他人解说,从而使自己和他人都能依经悟理,依理获证,成就无上菩提,同登解脱彼岸,那么这些善男信女因此而获得的福德要胜过前面所说的无数七宝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凡是讲说此经、甚至只讲解其中四句的 地方都应当视同佛的塔庙一样,恭敬供养。如果有人能全文信受奉持、阅读记诵、须菩提,你应当知道,这个人必将会成就至高无上、稀世罕见的菩提之法,也即将由佛弟子而转入佛如来的境地。所以说,如果这个经典在哪里,哪里就是有佛,也会有可尊可敬的佛弟子。如此则佛、法、僧三宝会归于一处,相融于一经。”
听了如来佛对般若无相无住义理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以及对此经价值与殊胜的多方较量说明之后,须菩提已初领佛旨,便随即请问这一妙典的经名及依经奉行受持的原则,于是又出现了如下对话。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此神妙的经典,应以何种名称命名它呢?我们这些弟子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原则去理解、解说、行持呢?”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通过金刚一般坚固、光明、锐利的般若圣智,破除一切烦恼、束缚,消灭一切黑暗、愚痴,折断一切邪知、邪见,从而悟得中道实相,无所执著,寂然清净,由此摆脱六道轮回,渡过三界苦海,进入涅盘解脱境界。在座的各位比丘及未来的善男信女都应当按照经名中所立的这种理趣去深入领会经义真旨,离言忘相,清净生心。之所以要你们这样做,是因为本经所谓通过般若圣智度到彼岸的般若波罗蜜之法,从本体上看,也正如此法所喻示的只是一堆名言概念,属筏喻之法,是空寂而不真实的。如果认为有一定的智慧可称,有确定的彼岸可到,那就不是般若波罗蜜之法。般若波罗蜜之称只是为了方便引导现在及未来的善男信女们体悟非实假有之真理起见,才权且安立之名。”
佛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到底讲过经、说过法吗?”
须菩提面对如来佛,随声答道:“世尊,如来佛悲悯众生,化成色身,住世说法,普度群迷。但是真法不可以言传口宣,也不能以文表字诠,何况色身非真,群迷非实,一切皆不可说、不可取。所以,我认为从根本上讲,如来佛还是无所说的。”
如来佛又说:“在这辽阔广袤的大千世界之中,有一种极其细小的微尘。这些微尘遍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须菩提,如果把所有这些人们肉眼也无法看到的微尘全部合在一起,你认为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 那简直是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上述各类微尘,在如来佛看来都只不过是在一定条件下的暂时聚合,而并不是真实确定的实体,所以,不能错误地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微尘。因为其有而非实,存而非真,所以,将其权且假名为微尘。如来佛经常说起的世界,与微尘也同样是一个道理,即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虚假立名的世界。”
如来佛又以佛身为例,问须菩提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殊妙相貌来认识如来佛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不可以三十二中非凡的外在相貌去认识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常说,三十二种相貌特征只是佛的化身相貌,而非真性法身之相。化身非长久,身相亦虚假;法身常清净,湛然无外相。所以说,三十二相只是一种假相。”
举完这些例子后,如来佛说:“总之,作为度彼岸的经典、佛法无有实体;作为生死此岸的世界、微尘不真而虚;作为彼岸化身的如来亦无相可求。对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去尊奉持行。如此奉行而获得的福德是不可估量的。须菩提:举个例子来说,假如有善男信女在其无数次轮回转生过程中,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次数把自己的身躯生命用来布施;假如另外有人信受行持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并为他人讲解弘说,使皆如法受持,依理奉行,转迷成觉,超凡入圣,那么此人因而获得的福德要远远超过那些依无数生身性命进行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
此次般若法会进行到这时,如来佛已将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根本法义和甚深旨趣层层铺开,条条申明,并充分发挥,多方证实,反复较量,极力推崇。须菩提经佛如此苦口婆心,不断开导,至此总算是深刻领会了此经的精妙义趣。这位以“解空第一”而称名于众弟子中的阿罗汉,从前也只不过是证得人我之空。今天听佛这么一说,才又明白了法空之理,甚至连空也是不能执著的。经中所阐释的破一切前所未有的学说,是真正导人解脱,证达佛果的无上之道。须菩提有幸随佛,亲聆教诲,怎能不激动万分、感慨不已呢?只见他悲喜交加、泪流满面,泣声而对如来佛说道:
“真是难得啊,世尊!如来佛今天给我们在座的弟子们宣讲了这么深奥的经典。说句实话,我自从昔日随佛学法直至证得声闻智慧以来,还从未听到过这样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此经以后,能产生虔诚的信仰,并依经中之理趣悟得一切非实假有,从而远离一切分别和观念,心无所住、离无所取,那么此人即可悟得一切外相背后那非实非虚的中道产相。我们应当知道,此人信心清净而悟实相,也就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因为,实相即是佛的法身本性,悟得此性即与佛为一,即为证成佛果。当然了,世尊,这种实相就是非相,就是无相,本自无为,本性圆明,湛然清净,无形无象。所以,如来佛说的实相,只是假名的实相,而不是真正的实相,真正的实相是不可用语言来表达,不可用理性去思维的。
“世尊:我今天身临祗园,坐在佛旁,亲闻说法,当机问疑,经您耐心诱导,多方说明,所以,信乐此经,理解法义,并随之领受、行持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如果在未来之世,即佛灭后五百年,有那么一批众生听闻此经后也能生信、理解并领受、行持,那么,这些人便是最为可贵的,他们的福德与智慧也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对自我相状的执著,没有对他人相状的执著,没有对众生相状的执著,没有对寿命相状的执著。他们之所以不执著于这四种相状,是因为他们闻此经典而信解受持,懂得了自我之相实质上是虚假之相,而非真实可取之相;他人之相、众生之相、寿者之相也都是幻想,而非真实可取之相。一切相皆不真实,皆不能执著。不执著一切相状,使为尘染所覆的本来真性得以显现,就是成了佛。因为诸佛的本性就是万有的本性,也就是众生本来具有的真性。”
听完须菩提的赞叹述解,如来佛连声说道:“是这样,是这样。如果有人闻听此经后,欢喜领受,绝不惊疑;沉思静悟,毫不恐怖;勇猛精进,毫无畏惧,当知此人是非常可贵的。为什么呢?因为此经阐述的般若波罗蜜之法是各种波罗蜜中最主要和第一位的。须菩提:如来佛所说的第一波罗蜜正像它本身所阐明的无住无相之理一样,也是无有实体、本性寂静、不可执著的。说其是第一波罗蜜是从方便世俗人理解出发而虚立的假名。须菩提,正如你刚才说的,未来之世听闻此经而信受不疑的人的确是第一希有的,因为他们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你理解的很对,他们如果离开一切相,那与诸佛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以***的忍辱行为例,那时我就是离一切相的,今天我成佛实赖前世的离相修行。须菩提,说到忍辱,你应知道,所谓忍辱波罗蜜,在如来佛看来并非真实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罗蜜,而只是假名而立的忍辱波罗蜜。这种波罗蜜必须以般若为导,以无相无住为根基才能发挥作用。须菩提,记得***修忍辱行时,常在山中坐禅。一天歌利王率众多歌女上山游览,对我产生了误解,便以剑宰割我的身体。那时,我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何以为证呢?我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那我被节节支解时,必然会产生仇恨、恼火和愤怒,而我没有,反而心平气和地告诉大王,即使他将我大卸八块、碎成微尘,我依然可以忍受。那时,我还对大王产生了怜悯和爱念之情,并发誓成佛以后首先救度大王。须菩提:在过去整整五百世的前生中,我忍辱修行,能忍天下难忍之辱,能息天下难息之恨,成为一个忍辱仙人。在那些岁月里,我已完全摆脱了对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执著和分别,无一切相,离一切住,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说到这儿,如来佛随机引申、揭示真理,告诉须菩提道:“从以上所说来看,菩萨若要发愿追求无上圣智,证成佛果,就必须在远离一切相、消除一切住的情况下发此愿心,绝不应执著于可见之形象、状貌、颜色而生起其心;绝不应执著于耳闻之声、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触之觉及意识所感觉认识的一切对象的情况下去生起其心;应生其无所执著之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则绝非其应住之所;如果心中无所执著,那才是应住之处,即住于无住,无住而住。所以如来佛要求菩萨之心应不执著于事物外在的各类形象、大小状貌、不同颜色等,在摆脱这一切分别计度、心澈无尘之后在去进行布施。须菩提: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应该这样布施。请注意,刚才如来佛提到的一切相,实际上都是空无一物的假相,而不是真实可取的相;所说的众生,从本质讲也是虚假因素的临时聚合,并非真正的众生。”
为了使听法者都能闻佛所说而不惊疑、不恐怖、不畏惧,如法受持、依理悟道,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来佛是讲真话者、讲实话者、是言之有据者、不说谎话者、不说不一致话者。须菩提,如来佛所证之法和所说之法,虽说是没有实体,但绝非虚妄。它是一种微妙之法,说其实,无形可观,无相可得;说其虚,内有无量功德,用而不竭,依之可悟明真理,证成佛身,进达涅盘彼岸。所以你们不能有丝毫畏惧、疑惑之情,应欢喜领受,持修不怠,离相而修,无住而住。须菩提,打个比方来说,如果菩萨不信受如来佛所得之法,心住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现象、境界、概念,著于一切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并由此而去进行布施,那他就像人进入黑暗的地方而毫无所见。如果菩萨信受如来所得之法,心不执著于这一切而进行布施,那他就像人有明澈的双眼,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可以清晰地见到事物的一切状貌。”
这时如来佛又重开格量之门,从各个方面显示如此般若圣典的功德妙用。如来佛首先说: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信受此经,经常读诵,依理行持,那么,如来佛肯定会以他所特有的圣智和神通,完整无缺地知道这些人,无一遗漏地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毫无疑问的。
“须菩提:举例来说,如果有善男信女上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下午再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在无数千万亿年的时间内,这些善男信女都像这样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听闻此般若圣典之后,开始生信而不毁谤,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要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报。何况听闻经典之后还能抄写流通、信受持行、阅读背诵、为人解说,那福报就更大了。
“须菩提:简单地说,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它是如来佛为决心学习大乘、誓愿证悟无上菩提、进趋佛果的人而说的。所以谁如果能信受、持行、读诵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佛就可以完全知悉、完全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可以获得不可估量、不可称计、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也就是说,这些人都可秉成如来佛的无上圣智、从而成就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并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相反,那些喜欢小乘法的人和那些持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之见的人,对于此大乘、无上乘之经是不能听闻、受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的。
“须菩提: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有此经典,那么,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明白,这些地方,都是如来灵塔所在之处,皆应恭敬,围绕礼拜,用各种鲜花、香枝供奉其处。”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些善男信女们虽然在信受、持行、读诵此经,但仍为世人瞧不起,那是因为其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堕于三恶道之中,他们转生于此善道,也只能是地位低贱。不过因为他们信受、行持《金刚经》,所以,即使今世为人轻贱,但先世罪业立即消灭,而且他们必将由此获得无上圣智,证成至高果位。
“须菩提:回想起我在遇到然灯佛以前,于过去无量无数万年的时间里,曾遇到过八万四千亿亿个佛,对于这些佛,我都恭敬供养、虔诚事奉,没有慢待过一位佛。如果另外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所获得的功德与供养诸佛所获得的功德相比,供佛功德的百分也不及人家的一分,就是千分、万分、亿分,甚至多得不能再多,犹如恒河之沙、世界微尘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受持此经所获功德的一分。
“须菩提:未来之世,善男信女因受持读诵此经而获得的功德,我如果全部说出的话,或许有人听了之后,会心慌意乱、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须菩提,要知道此经之义趣是玄妙莫测、不可思议的,此经果报之巨大也是常理难测、俗智难解的。”
就在这时,须菩提又对如来佛说道:“世尊:善男信女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怎样能使他的心无住而住呢?怎样才能令他的心降伏呢?”
佛告须菩提说:“善男信女中凡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者,应该生这样的清净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使其皆成佛果。灭度了一切众生之后,心中绝不存众生是我所度的思想。为什么呢?须菩提,若这些发菩提心的菩萨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法,也根本不存在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菩萨。”
如来佛在此前曾讲述了菩萨若要发心求无上圣智,应破相去执、无住而住,现在又讲连发心求无上圣智的菩萨也是非实假有的,所以,菩萨绝不能有我能度众生或众生是我度的思想,若这种“我见”尚未根除,则其妄心就不能说已完全降伏,其本真之心也就不彻底安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如来佛又以其昔日为菩萨时发心求圣智,誓愿证佛果的往事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昔日身为菩萨时在然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无上圣智那样的微妙佛法呢?”
“没有,世尊。根据我对如来佛刚才所说般若之法的理解,我佛前世身为菩萨时在然灯佛那里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
如来佛对须菩提的回答非常满意,连声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没有一种真实的名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法为如来佛所得到。须菩提,如果如来认为自己当时确实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预示说:‘你将于未来之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因为我当时的确不认为自己真正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说如下之语:‘你将于来世成佛,名叫释迦牟尼。’”
为什么说当初如来佛没有得到什么法就可以被授记成佛呢?佛接着解释说:“因为所谓如来,也就是诸法实相真如的意思。这种真如绝形绝虑、非有非无、无得而得,所以只要达到这种认识,与此实相相契,就是如来,就可成佛。如果有人说如来当年做菩萨时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人就是说错了。须菩提,如来佛确实没有得到名叫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佛法。须菩提,如来佛所证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一种无实无虚的玄妙之法,即不能视其实有,也不能视其虚无,就像如来本身一样是万法的实相真如,是不可从相而求,不可从有而得的。正因为如此,如来佛所说的一切也都可以说就是佛法。须菩提,这里所说的一切法皆非真实无误、可取可说的法,而是虚幻假有、名言称说的法。譬如人身的高大......”
须菩提没等如来佛说完便接过话题说道:“世尊,如来佛说,人身的高大并非真实的高大,只是假名的高大。”
佛接着说:“须菩提,菩萨也是这样。如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普度无量众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叫作菩萨的法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如来又说一切法门皆无自我、无他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说这样的话——‘我将庄严佛土’那他就不算作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所谓庄严佛土者,实际上并非真正地在庄严佛土,而只是叫作庄严佛土罢了。
“须菩提,如果菩萨能理解上面所说的道理,透彻地信解受持无我之法,那么,如来佛就说他是真正的菩萨。”
既然说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佛土可净,不见彼是众生、我是菩萨,那么如来佛是否也不见诸法呢?为了消除听法者的疑问,如来佛又以五眼观照为例,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肉眼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有肉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天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天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慧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慧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法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法眼。”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有没有佛眼呢?”
“是的,世尊。如来佛有佛眼。”
如来佛就有无五眼依次设问,须菩提一一给予肯定答复。接着,如来佛话题一转又另外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恒河中那无量无数的沙子,如来佛说它们是不是沙子呢?”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如来佛曾经说过,恒河之沙就是沙子。”
如来佛又进一步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譬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如此无量无数条恒河中的沙粒就更是无法称计了。如果有如此沙粒之数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些世界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极多,世尊。”
引说出无数无量的佛国世界之后,如来佛便告诉须菩提说:“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有不可胜计的众生,每个众生又都有各种各样的心思。所有这些众生的一切心思,如来佛都能洞察无遗。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认为,所谓的各种心思实际上皆非真实本心,都只不过是从六尘影现出的虚妄之心,而且瞬息万变,攀缘不停,不得执取,所以仅仅是假名称作的心。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须菩提,所有众生的一切心思无非是追忆过去、执著现在、攀缘未来,所以要寻觅心的着落,只就这三际察看即可。然而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现在的本性空寂,三际皆不可得,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心都不是真实可得之心。”
如果说众生之心皆非真心,皆不可得,那么依心而起的积福行善又该如何看待呢?如来佛明察听众心疑,故而又设一问:
“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果有人将大千世界所有的七种珍宝拿来布施,那么此人由于这种因缘而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是的,世尊。此人由这种无量七宝布施的因缘而获得的福德是非常多的。”
如来佛说:“须菩提,此人由此所得的福德的确很多。但是,如果认为这种福德是实实在在的,如来佛就不会说他所得的福德很多。因为这种福德从本质上讲也是虚妄不真的,是不可执著的。如果悟得这一点,修福而不住于福德之相,那么,如来佛就说所得福德很多。”
佛以五眼看诸心,实际上是以佛的无为圣智观妄相,并非座上说法的如来就具有五眼,因为真正的佛是不能以肉身见,不得以外相观的。就此道理,如来佛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圆满无缺的肉身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佛不应该通过圆满的肉身特性来认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圆满无缺的物质之躯从本质上看也是不真实的,它由五蕴假合而成,内无主宰,外无恒相,生灭无常,无从可观。说它是圆满之肉身,也仅仅是虚幻不真的假象上暂立的一个名字而已。”
表现于外的物质之躯必然会有各种特性,所以如来佛紧接着又问:“须菩提:在你看来,如来佛是否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殊妙的身体特征来认识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世尊,如来佛是不能通过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来认识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佛说,身体的各种相貌特征,不论是外观的,还是隐秘的;不论是显著的,还是细微的,从本质上讲都是不真实的,它是如来为教化众生而随机变现的虚幻身相,所以说如来具备这些特征也只是从假名的角度来说的,只是认识到实际上并非具备,才可说其具备。”
须菩提的这些对答同时也使听法者明白,眼前说法的如来佛是不能眼观耳听的。那么如来是否真的在说法呢?恰在这时,如来佛又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如来佛有这样的心念——‘我当有所说法’。千万不要这么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真的在此说法,那他就是对佛进行诽谤,根本没有理解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法义。须菩提,看似我在说法,而实际上无所谓说法,只是假名其为说法。无法可说即是说法。”
这时,长老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未来之世,人们听说这种奇妙难解的佛法之后,能否相信呢?”
如来佛说:“须菩提:未来之世的那些听法者既非众生,又非不是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所谓众生,如来佛认为并非真实的众生,众缘和合而生,五蕴临时凑成,内无实体,外非真相,生灭无常,如影幻现。所以说其为众生,只是因为其由众缘聚集而生,故而为之权且安立假名而已。”
听了色相非佛、说法非真、众生非实的法义之后,须菩提觉得有必要对如来佛所证之法再作说明,于是向如来佛问道:“世尊:如来佛得证无上正等正觉而实际上是无所得吗?”
如来佛回答说:“是的,是的。须菩提,对于无上正等正觉阿弥陀佛乃至微不足道的小法,我都是毫无所得的。但是并非一无所得就没有无上圣智,恰恰是因为一无所得,才可称之为无上圣智。再次,须菩提,无上圣智之法即一无所得,湛然清净之法身。此法恒常不动,寂然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无彼此之分,无高下之别。只要排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无高下之念,无圣凡之心,无差别之虑,无有得之相,毫无执著,了无一识,并以此无住之心,持戒修福、广种善根、遍行布施、供养诸佛、庄严国土、普利群生,不论是谁都可由此既无一丝执著,又修一切善法的途径而证悟这无实无虚、绝对平等、至高无上的如来圣智。
“须菩提:刚才所说的善法,在如来佛看来,全然不是什么真实的善法。一切法都是非实假有、不可执著的,因此,所说的善法也仅仅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每个世界的中心都有一座高达8400由旬(一由旬约30里)的须弥山,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十亿个世界为一大千世界。这大千世界之中即有十亿个高大雄伟的须弥山。如果有人将七种珍宝堆集成如同所有这些须弥山那么巨大,并拿这么多的珍宝进行布施;如果有人信受这个般若波罗蜜经,甚至只受持读诵其中的四句偈,并广为他人解说,那么这种受持读诵经典之福德与前面所说的七宝堆山布施之福德相比,前者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无量、无数、无边的阿僧祗等算数及恒河之沙、世界微尘、须弥山王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
如来佛怕弟子们对无上圣智绝对平等、无有高下的说法还有疑虑,便又以如来救度众生为例,对须菩提及座下弟子们说:
“须菩提:刚才我说无上圣智本性空寂、了无可得,绝对平等、凡圣一如,只要离一切执著之心,修一切善性之法,任何人都可证悟此智而获得救度。不知你们意下如何。你们千万不能认为如来佛是这样想的——‘我将去救度众生’。须菩提,可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从真实的角度来讲,并没有什么众生可让如来佛去灭度。如果如来佛认为实有众生可度,那么,如来佛本身就是执著了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须菩提,如来佛说有我的意思,并非真实地有我,但凡夫俗子妄心横行,不明无我之理而硬是认为有我。所以说,若如来认为实有众生可度,如来就是认为有我;而认为有我,那就不是如来而是凡夫俗子了。
“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佛认为并非是真实的凡夫,而只是假名的凡夫。”
不仅凡夫非实假有,就是如来佛自身也是如此。所以,佛又接着问须菩提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可以通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观想如来佛吗?”
须菩提回答说:“是的,是的,可以借助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
听须菩提这样回答,如来佛便立即告诉他说:“须菩提:如果以三十二种身相特征来观想如来佛的话,那么转轮圣王也具备三十二种殊妙身相,他就是如来佛了。”
须菩提理解佛说此话的含义,便说:“世尊:按照我的理解,佛说这话的意思是不应以三十二种身体相貌特征来观想如来佛,因为三十二相只是有为之外相,而不是无为之法身,所以并不能代表如来佛本来清净之真性。”
这时,世尊又说了一句偈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佛怕听法者又陷入另一个极端,便接着说:“须菩提:你是否有这种念头——‘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可不能这么想,认为如来佛不因为具备完美无缺的各种殊妙身相而得到无上圣智。须菩提,你是否有这样的念头——‘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绝对空寂。’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的人,绝不能认为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特性等都是绝对虚无的断灭之相。你们应当知道,一切虽非真,但假有仍存在,正如无筏不得渡河,无指不得望月一样,无法则难以入道,无相亦难以悟性。只有既否定一切实有,又否定一切的断灭,认识到非实的本质和假名的价值,才能悟得真如实相、证得无上圣智。”
即不著色声之相,也不著断灭之相,远离边见,行于中道,这才是通达无我之法。以此为指导无住于一切而行于一切。如来佛又以福德果报为例,对须菩提说:“假如有菩萨将恒河沙数世界的七宝全部拿来布施;再假如有人懂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并对此产生坚定牢固的认识,那么,这位菩萨的功德将胜过前面那位布施菩萨所得的功德。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各位菩萨实际上并不接受什么福德。”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怎样才叫菩萨不接受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悟得一切事物、现象、概念等皆无独立永恒的实体;同时又不否定这一切事事物物的假有的价值。所以他一方面做福德;另一方面他又不贪著于福德。正因为如此才说菩萨不接受福德,不能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就彻底否定了福德的价值,要知道菩萨作为发心求证无上圣智者,他将不持绝无因果、荡空一切的断灭之见。”
如来既不可以身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那么到底应如何认识呢?如来佛对须菩提说:“如来清净无为之性体,不必通过断灭一切有为之相来认识,但也不能执著于色身应化之迹象。如果有人说,如来佛好像是来了,又好像是去了;若来也不一定来,若去也不一定去,恍恍惚惚,似是而非。一会儿见其好像是坐着,一会儿看其好像是睡着。如此认识如来佛的人肯定没有理解我刚才所说之法义理。为什么呢?因为如来应化的有为色身有来去坐卧之相,这是如来佛为教化众生的需要而应机变现的;但如来的法身本性却是无形无相、本来寂静的,它无处不在,遍布各处,所以说,如来既没有从哪个地方来,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如来的法身也就是诸法的实相真如,可以说山河大地、芸芸众生无处不有佛,无一不是佛,佛性布满虚空,灵应无方,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只可证悟,不可眼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此之故而名为如来。”
这时,如来佛又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假如有善男信女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粉碎为微尘,在你看来,所有这些微尘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认为这些尘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如来佛就不会说它们是微尘。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如来佛曾说,众多的微尘皆无真实之体性,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们并非什么真真正正的微尘,而只是勉强给它们起个名字叫微尘而已。”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如来佛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可取的世界,它由无数微尘聚合而成。本身并非独立永恒的实体,所以只是临时假名为世界罢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世界是实有的话,那么也就是认为世界是一独立完整、非散合一的整体。其实这种合一的整体也不过是由无数个极小的微尘聚合而成的。合中有散,一中有多,总中有别,并无肯定真实的一合之相,只是名作一合之相。”
听完须菩提的解释之后,如来佛说:“须菩提:这种众合为一的相状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既无实体,又非永恒;既非总体,也非个别,不可定说,不可执取。但是凡夫俗子不解佛说之义,未悟般若之理,误以此一合之相为实,由此而生起贪欲和执著,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遍起分别,广行计较,从而邪见横行,烦恼无边。”
谈到凡夫俗子的贪著与邪见,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认为如来佛在说法过程中经常提到要破除对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执著,那就是说确实存在关于四相为实的见解,即所谓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你认为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否理解了我说的道理?”
须菩提回答说:“没有,世尊。持这种看法的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如来佛所说之法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世尊所说的自我的见解、他人的见解、众生的见解、寿者的见解,只是凡夫俗子在未明般若无相无住之理的情况下而起的一种虚幻不实的见解,不光他们自身是不真实的,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对象也是虚假的,所以他们关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的见解本身也是不真实的。因此不能认为这四种妄见是真实存在的妄见,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就不存在这种妄见,凡夫的虚妄之执还是有的,所以才把对我等四相的执著名之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说到这里,如来佛又言归正传,郑重地告诉须菩提说:“凡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的善男信女,对于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一切特性、一切义理及其他一切名言可及、概念可摄者,都应该按照上面所说的非实假有、无住无执的道理去觉知、去洞见、去信解。既否定实有,又否定虚无,心中不生一尘之念,不存一法之相。”
提起法相,如来佛又说:“须菩提:凡所说的法相,如来佛认为它并非独立永恒、真实存在的可取之相,但也不是绝对虚无、毫无所用的断灭之相,法相非实而假有,所以名之为法相。”
如来佛接着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将无量阿僧祗那么多的世界中的所有七种宝物,全部拿来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善男信女发誓求证无上圣智,他们若能受持此经,甚至只受持其中的四句偈颂,阅读记诵,依其义理持行,并广泛地为他人演说,那么这些人由此所获的福将远远胜过以无数七宝布施而获的福。
“怎么才叫为他人演说呢?当你为别人讲解演说经文的时候,不要执著于演说之相状,也就是说,不要心想自己在演说,别人在听我演说,甚至不要心存演说的时间、地点、方式、过程等一系列的演说之相,也不要心想别人听我演说之后,将会有所悟,我因演说将会获巨大福报。所有这一切之相,都不可取著,因为一切相状都是不真实的假相,似在为人演说,而实无演说,无所演说。就像一切虚幻之相背后的实相真如一样,非实非虚,若有若无,清静无为,寂然不动。
“为什么说在为人演说时要心契寂然不动之真如,不著非实假有的演说之相呢?因为为人演说属于一种有为之法,即是依一定的因缘关系而起、有开始有结束之变化过程的现象。而所有的有为之法都是不真实、不可著的。”
这时如来佛颂道: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来佛说完这部经之后,须菩提长老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界之内的一切天神、人类、阿修罗等听完佛的说法以后,如获至宝,皆大欢喜,深信不疑,完全领受,并决心恭奉此经,如理修行。
金刚经说什么-1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零年的讲记。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就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
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鸠摩罗什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毫,他晚年写了。。。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象。
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
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
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
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
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
严格的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
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
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佛由三十一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
“给孤独”长者,也是拜火教的教主。
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
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
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份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制度。
我们研究佛经,会发现所谓夜里到白天,昼夜二六时中,佛都在禅定中,在如来大定中;只有中午吃了饭,才打坐休息一下。大概从下午一两点到五六点钟说法,等到天快要黑了,大家闭起眼睛又入定去了。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
有的称我“南法师”,我不是法师啊!我没有出家。
象鸠摩罗什的翻译,信、达、雅,皆兼而有之,非常难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个译本。
实际上佛有十种不同名称。。。。。。。“如来”这是对成道成佛者的通称。。。。。。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菩萨”,这也是梵文的翻译,它的全称是菩提萨舵<土垂>。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萨舵<土垂> 是有情。
一个人如果觉悟了,悟道了,对一切富贵功名看不上,而万事不管,脚底下抹油溜了,这种人叫做罗汉。但是菩萨境界则不然,觉悟了,解脱了世间一切的痛苦,自己升华了,但是,看到世上林林总总的众生,还在苦难中,就要再回到世间广度一切众生。这种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的行为,就是所谓有情,是大乘菩萨道。<坡注:《情系红尘》。>
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古人有两句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静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着,反正他不看。
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世的<坡注:济癫>,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见心不烦,只管自己。
楞严经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成道,但是有宗教热忱,愿意先来救助别人,帮助别人,教化别人做善事。任何的宗教都有这样的人,自己虽没有得度,没有悟道,却先去救别人,这是菩萨心肠,也就是菩萨发心<坡注:德兰修女>。
在家有菩萨,出家一样有菩萨,虽然形象是出家,但是他的发心、愿行、心性及所做的事,都是菩萨道,这就叫做出家菩萨。
实际上,后来禅宗五祖就曾说过,要成佛悟道,专心念金刚经就可以了。甚至不识字,不会念的,只要念一句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就行了,这是经题的要点,是大智慧成就到彼岸的意思。结果,六祖就是因金刚经而悟的;所以后世的中国禅宗,也叫做般若宗。外国也有称做达摩宗的,这都是因为五祖、六祖由金刚经直接传承,鼓励大家念金刚经这件事而来的。
这个问题太难了。一个英雄可以征服天下,没有办法征服自己这个心念;一个英雄可以统治全世界,没有办法“降伏其心”。自己心念降伏不了,此乃圣人之难成,道之难得也!
“汝今谛听”。“谛”是仔细、小心。
我们都知道,学佛最困难的,就是把心中的思虑、情绪、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心,要想它能定住是非常困难的。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因为心不能定。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因此影响了脑神经,不能休息下来。
真正的宁静,达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渐渐的进修,生理、心理起各种变化,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
所谓“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转陀罗,最后不转了,它站在那里不动了,这只是个定的比方。
“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坡注:《浮士德》>。。。。。。。所以说在人生过程上,“随遇而安”就很难了。
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处,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没有主观,没有成见,物来则应。。。。。。今天喜怒哀乐来,就有喜怒哀乐,过去不留,一切事情过去了就不留<坡注: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有个名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的。老年人常回忆,想当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寻烦恼,因为一切事不能回头的,像春梦一样了无痕的<坡注: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孔明,孔明!>。
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的中文意思是大,一切大菩萨们。
古代也有将菩萨翻成“大士”或者“开士”,表示是开悟的人。。。。。。摩诃萨是唐宋以后念的,真正梵文发音是马哈,诃字念成哈字。。。。。。客家话、广东话、闽南话比较接近唐音,国语反而距离很远了。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的要慈悲,对坏的更要慈悲。好人要度,要教化,坏人更要教化。天堂的人要度,地狱里的更可怜,更要度。这是佛法的精神,所以说要度一切众生。<坡注: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谭子著了这部“化书”,认为宇宙生命的变化自己可以掌握,人可以永远地活下去。
一种生命为“有色”,是有形象,有物质可以看见的。另有一种生命是“无色”,不是我们所知,也看不见,可是它确实的存在。譬如说鬼吧!到底有没有?当然可以告诉大家确实有的,并没有什么可怕,那是“无色”的生命,跟我们阴阳电子不同而已。
如果到贵州、云南的边界,就可以听到活鬼的故事。活鬼称为山魈,这个山魈,我们拿佛经来解释就很简单了,他是“若有色”“若无色”的众生。他有时候给你看见,有时候不给你看见,高兴给你看见就看见,不高兴就看不见。
有些生命没有思想,没有知觉,但有感觉。
人世间为什么叫做红尘呢?唐朝的首都在西安,交通工具是马车,北方的红土扬起来,半空看见是红颜色的灰尘,所以称为红尘滚滚。
红尘里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贵,普通叫做享洪福。对皇帝用的“洪福齐天”因为“洪”字不好意思写,就写个“鸿”字。
清静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鸿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更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鸿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鸿福,对鸿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罗汉、菩萨也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坡注:此乃娑婆世界之一苦因,难怪西方净土要以莲花化生。>
念空不是住,那是假住,住在空上,是不究竟的。
倚老卖老是我相,但有许多年轻人倚小卖小,那也是我相。更有许多小姐们倚女卖女的,也是我相。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坡注:?>,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弥勒菩萨下来。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忘形了;所以,人做得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坡注: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坡注:雁渡寒潭。>
人体是个小宇宙,。。。。。我们身上的大小肠,就是身体中的江河、海洋,西游记叫它是无底洞,吃下去漏出来,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静,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但是要想达到气住脉停的定境,必须先把自己身体上卵生、湿生、胎生、化生等十二种类,整个变化了才行,就是儒家所讲的变化气质。假使我们这个色身没有转化而想修持得定是决不可能的。<坡注:达摩面壁。>
如果一个人能够丢掉帝王富贵,能够放得下一切,才够资格学佛。<坡注:古来出家皇上知多少?>
有些人打坐,在坐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哪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坡注:此说法不一定对,外来信息是不能否认的,但不可住它。姑存此一家之言。>
另外一股人味;像西游记上说的,一闻就知道这里有人味,妖怪非要吃不可了。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个神仙到我们这里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坡注:在诸多遇仙的传说故事中,神仙往往都会抱怨凡人的臭味。真所谓五浊恶世也。发心来此化现度人的上师们,实属可敬可佩。>
你们初学的两腿发麻难过,坐得好的人,功夫够了,两个腿发舒服快乐,快乐得你决不愿意把腿放下来。这叫菩萨内触妙乐,身体内在奇妙的接触到从未有过的快乐。菩萨的戒律,不准入这种定,因为耽着这种禅定,就不肯去度众生了!谁都愿意享受内触妙乐。
年轻的同学要特别注意啊!最近我发现年轻的同学特别喜欢学佛修道,我都有些担心,我常常跟年轻的同学们谈,你年纪轻轻,学这个干什么?。。。。。。。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再来搞这个学佛的事。<坡注:噫!老先生此言差矣。古人云:莫到老来方学道,孤坟多半少年人。每人因果不同,业债有异,谁知道今天脱的鞋明天还穿不穿!要找早夭的年轻人,可以随手理出一大堆!既然历经千载修福报后才有幸能人生佛法兼得,便当立刻开始修行自救救人,何言年轻人暂不宜学佛哉?!先修习起来,再去弄做人的道理或儒家国学,有何不可。且佛学通之后,在习“尘学”,则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也。俺是为众生计而“爱真理有过于爱老师”,若言语有忤逆之过,甘愿痛吃辣棒,望师爷及众同修明鉴。>
福德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世间的福德,文学上称鸿福,是世间法;另一种是所谓清福,出世间法。清福比鸿福还难。。。。。。。。。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阿弥托经先提西方,药师经,金刚经都是先提东方,讲密宗的即身成就法先提北方,讲大光明法只提南方不提北方。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福慧双修就是佛境界。有些人有福报,又有钱又有富贵功名,但却没有智慧;有些人智慧很高,穷得要死,世间福报不好,也没得办法<坡注:子曰-------君子固穷>。佛境界就是福德与智慧都圆满,这叫作福慧双修,智慧资粮圆满了,福德资粮圆满了,就成佛<坡注:所罗门王虽不够圆满,但也不错了,符合转轮王条件否?>。
佛经上记载了一个故事,佛过世百年后,印度有一个有名的阿育王,年轻的时候不信佛,中年以后开始信佛。他一生修了八万四千个佛塔,其中有一个塔,唐朝以后飞到中国来了,不晓得因为地震还是其他道理,这个塔悬空飞过来,落到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这个塔里边是佛当时本身真的舍利子<坡注:以后若去浙江,不可错过>。
道家北派丘长春<坡注:诸君可别中金庸的毒把他老先生当成单纯的剑道杀手了,当心龙门派道长们不答应,道士不等于武士!>,成吉思汗一死,丘长春告诉徒弟们说要洗澡,跳进小池洗完了以后说,我那个朋友走了,我也要走,意思是成吉思汗死了,他也要死了。<坡注:此事属实否?俺懒得去查历史书了,那非我所长,盼望某一天有朋友能证实后告诉我。>
还有个佛经上提到周利盘陀伽的故事。。。。。。笨得无比,。。。。。。。。佛最后就叫他念“扫帚”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帚”,念了“帚”,忘了“扫”,学了好多年才会念。可是后来他的神通最大,还救了几次佛的命。<坡注:“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为根本,以方便为究竟”,这方便度人的大智慧,以佛为最高也。生在佛时代的弟子真是幸运儿,在我们时代成天呈脚不点地状忙于找名利的聪明人,最终成就与这位典型的“白痴大师”相比如何?灰飞烟灭!>
狗吃大便等于我们吃红烧肉一样的香,那是它的粮食。<坡注:猛看恶心,细想却可发现精辟的道理。众生总习惯以自己的立场去看世界,如同井底之蛙,总以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轴心,以为自己可怜的一点点见解是全宇宙唯一最伟大的真理宝库,其他的东西都是不可理喻的谬论。所以“狗改不了吃屎”,狗要升级,连其饮食习惯都要注意改变,人要升级,也要注意这一点,用西门庆式的生活方式去修“房中术”,只有走火入魔。当生厌离心!!南老这种奇特的思维习惯令人佩服,够大肚能容也。>
大家读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吧!讲人生心为形役。我们人都做了身体的奴役,冷起来要穿,热起来要脱,饿了要吃,吃饱了要吃泻药<坡注:七把叉>,一天到晚为身体忙。外境界的尘劳指挥我们,我们成为外境物质世界的奴隶。<坡注:科学发展极大地满足了我们的肉体,却摧残了灵魂。在纽约的见闻使我不愿去美国,因为我怕穿上那使他们不断飞转驶向死亡终点的红舞鞋。俺更喜欢清福。>
真正的佛同其它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坡注:只教游泳法,拖不了人,尤其是下定决心坚持要沉没的人。是故佛法虽无边,却度不了无缘。>
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坡注:法身是不是“聚则为形,散则为气”如《星球大战》中的大师?所以本对瓦德说:如果你消灭了我的肉体,只能使我更强大。于是就地入无余涅磐。抱歉,电脑中找不到上般下木的pan字。>
成佛可以得到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因此有些庙子塑的佛像,同样的像三尊排列在一起,代表三身;这是说过去大陆上的大庙子。唐代以后,道教兴起,也同样仿造这个情形三清排列,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是三身,这是谈到宗教的情况。其实不论东方西方,一切宗教都有相当程度的互相模仿。<坡注:有趣的是西方宗教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学说,当年把我搞的昏头昏脑,存此备考。>
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法身就是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报身是所谓的现象,法身是体。
一切众生所有的身体就是报身,一生过得非常舒服,样样好,享福一生,这是他善报所得的报身。有人很痛苦,很艰难地过这一生,这是过去生所种的不善之因,招致有这一生的这个报身。至于修道有所成就的人,这个报身就转了,道家一般的观念所讲的却病延年,长生不老,就是报身转了。报身修道完全圆满时,整个的人脱胎换骨,就具备了一切神通。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说圆满报身非常难得。
一般道家所讲的修气、修脉,打通奇经八脉,与密宗所讲的修通三脉七轮等,多半侧重在修报身开始。一般所讲的止观、念佛、参禅,多半侧重在修法身上着手。至于报身成就了,修到身外有身,这个肉体以外,同时有另一个身存在的,就是化身的作用了。
普通一般学佛的人,在理论上所走的都是法身路线,密教号称要三身成就,因为三身成就的人,学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个名称,也叫做即身成就。。。。。。。。要想即身成就啊,。。。。。。。需要所有的戒定慧,所有的修行,去转化父母所生的这个四大色身。要把色身完全转化了,才修到即身圆满成就。<坡注:要想知道梨子味,得尝到。以上几段,俺也没体会,精进不止把,到时候证悟到就知道了。>
据说莲花生大士是释迦牟尼佛过世八百年再来的,他为显教教主时,是父母怀胎而生,可是他认为显教时候,重要修行的方法没有讲完,所以再转身而来,成密教的教主并由莲花化生。<坡注:从大士法力、化生方式来看,很有可能就是如此。观世音菩萨也早经成佛,为做“客座教授”而化现为菩萨再来。不可思议。>
当时南印度一国国王夫妇没有孩子,很难过,夫妇两在御花园里赏莲花,忽然一朵莲花中央,长高长大,莲花苞中跳出来一个小孩,有血也有肉,就是莲花生<坡注:在西方净土往生时不知是否也如此>。后来他继承王位为太子,十八岁成就,肉体常存。
据密教传说,因为莲花生大士是密教的教主,不像前一生走涅磐的路子,所以骑白马腾空而去。当他亲自现身时,永远是十八岁少年相,没有变过,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这个就是说明报身的成就,修成而永远存在;也就是道家长生不死的观念,所谓与日月同休,天地同寿,这就是报身圆满。当然,报身修成了以后,自然有化身,一切神通具足。所以,要修到即身成就,才算真正学佛圆满。
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凡的。<坡注:“学问深时意气平”,自以为不可一世的“专家”“学者”们注意了。老百姓说:半瓶水响叮当,信乎。真理的表达也是极平实质朴的,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李商隐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众生的迷恋,法华经上提到一位菩萨,名叫常啼菩萨,常啼,永远在啼,这位菩萨大概喜欢哭,就是爱哭的菩萨。他觉得众生太笨太可怜了,害得他尽哭,所以叫做常啼菩萨。<坡注:因大慈大悲而哭。这菩萨为何常哭?而布袋和尚为何常笑?想想!发菩提心者去火葬场呆上一天就会想哭,为众生而哭!而去股市赌场名利场呆一个小时就会觉得可笑。>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如果你梦中看到了佛,或者佛真的站在云端上,那你就着魔了,那不是真见佛,你尽管拿石头去丢他,拿金刚经打他,你可以说:是你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跑来干什么?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智慧第一,释迦牟尼佛和许多佛菩萨,多生累劫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大家求智慧、想开悟,都是三步一拜去朝五台山文殊道场。<坡注:又一位教授担任的客座讲师。求考上大学的人,要磕头的话这下可有地方了。>
文喜禅师因为自己悟了道,愿意发心为大家做苦差事,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菩萨道。<圣富兰西斯当年也是如此,悟了否?对那些个不平常、好享乐名利的自称得道者可要当心!如当年的洪秀全等骗了多少人?!这种情况今天也很多见。>
不着相才是佛。如果落在鬼神相,一天到晚闹那些境界,自己走入着相的路线,自找麻烦还是小事,已经落入了魔道事大。<坡注:此乃真知灼见。慎之,慎之!!>
一个人不要说智慧,生来能有一点聪明,都还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要想得到无上的智慧,不是求得来的,是修来的。要修一切的善行,一切的功德,才成就无上的智慧。这个智慧是悟得的,是持戒、修福而来的,守戒累积起来,加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修福,才真正得到大福报的大智慧。
站在物质文明的发展来说,时代愈来愈进步;站在人文、道德,精神来讲,愈来愈堕落,是退步的<坡注:此点与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书》中表达的说法相同,而且连西方人自己的一些智者也认识到了>。所以我们现在讲时代进步,是站在物质文明的立场来说的<坡注: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只是使人类享受得如同金庸的花雕茯苓猪>;佛法是从人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迟五百年,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到了末法时代,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脑袋非常发达,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极聪明而没有智慧,草木都可以杀人。换句话说,灾难、病痛、战争随时存在<坡注:现在就是如此,而且长期以来都是从来如此>,这是末法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到。
2
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求无所得的果。
两家人打官司,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保佑他打赢,你说这菩萨究竟帮哪一边好呢?。。。。。这是很滑稽的。<坡注:可怜众生颠倒,自己被死亡追逐,等于身患绝症形将就木。现在遇到了救苦救难法力无边的菩萨,却要求他给自己纹眉割双眼皮!所以说佛法难“闻”而不是难“见”>
这个要特别注意!净信很难啊!它不是正信,而是净信,干净,空灵,什么妄念都没有。心境清静到极点,心地上的净土,能够生出净信。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一个生净信的人,他已经是悟道了,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这个才是净信。净信是要证得的,不是理论上了解。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都是这四相来的。从心理学上来讲,四相是四个观念,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尤其知识分子“我”的意见非常重。<坡注:鲁迅先生曰:专门家总因为了解啦自己所专的那一门而喜欢去对所有专门之外的一切事指手划脚。“我最伟大”实为半瓶子醋们的通病。>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坡注:金庸先生曰-----看破、放下、自在。>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坡注:视死如归。>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佛法是这样的伟大!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它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只要你教人做好事,这一点终归是对的。<坡注:所谓旁门也有门,左道亦是道。话虽如此说,咱还是以修光明大道为好,你看《星球大战》中的那个瓦德,多难多苦多险!>
法华经上也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
修养、学识、道德到了最高处,称为圣人。差一点的,还在修行的路上则称贤。<坡注:孔老为圣,颜回为贤,然否?>
这一劫叫住贤劫,这个贤劫共有一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将来第五位弥勒佛。<坡注:佛法的时间概念也是大的不可思议!以凡夫眼光看来,如蚂蚁看大象般不可思议,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成了佛的人告诉你,他是现在的佛,你尽管打他,这是个妖怪,不是佛。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坡注:俺认为此话大部分有理,但有些走极端,佛不自认为是佛?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家若有幸碰到平凡相的高人可别当面错过了也!>
智慧是大神通。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的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做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坡注:许多先知、圣人?如德兰修女、圣富兰西斯等?>。。。。。。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恒,二果罗汉叫斯陀恒,。。。。。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坡注:佛定的学位档次还相当多呢!>
贪恋于书也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非常广泛的。<坡注:如葛朗台贪钱、康生贪文物古玩、西门庆贪女人等等。贪即是痴。>
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坡注:许多贪玩于文学的人还以为是不俗、高档呢>,所以贪嗔<目旁>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我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慢”叫住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坡注:放下“我”慢,当下轻松洒脱。儒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最低要求能做到同行不是冤家,此人足可称道也。>
天上的生命结束了再来做人,这一种人称为再来人。<坡注:如张宝胜、大卫科波菲尔之类?此种人到人间来如同此间人到地狱受折磨抵罪也。>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
有些人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是天人中的人,他的情绪与一般人不一样,他一无所好,或者只喜欢种种花啦!爬爬山啦!对人世间的一切很淡泊。<坡注:所以说不俗即仙骨,清福乃仙人所享。反之推理,过于贪得无厌的人是否属于饿鬼习气残留?>
我们的老祖宗,不是吃了苹果变的,不是什么细菌变的,而是色界“光音天”的天人下来的。大概他们科学很发达,到太空来探险,他们一身有光,又不要吃东西,飞来飞去。可是有一次尝了一下地味,大概是盐巴,吃了以后身体变重了,飞不起来,所以就留下来了。这就是这个地球人种的开始。<坡注:不知此语所出何典,留之备考。倪匡也有类似假想。这对于解释“外星人”现象到是蛮有意思的。不知“天堂之门”的信徒们是否真找到回家的路了?若然,则他们真是视死如归也。>
一个人要把心中的贪嗔<目旁>痴慢疑洗刷干净,平等,慈悲,爱一切世人<坡注:众生>,设法除掉见思两惑。
真正讲修行,就是解开结使,转变自己心理的行为。心理行为转变了,进一步能够智慧开发,断了思想上,见解上的偏见,才叫做解脱。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中国人的老话:学问深时意气平。<坡注:那要看是什么学问,老子曰: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做“尘学”的人大抵越学越不知天高地厚,处处摆出“老子天下第一,他人皆弱智”姿态。老话能长久代代流传,必定大有载道之处。>
普通人一看到好,结使<坡注:无常的同行>就来,被好捉住了。<坡注:花艳非为喜,猿鸣何尝悲,可叹梦中人,尘心生是非。>
譬如苏东坡,以及很多人,都是大修行人转生来的,但是转一转生,他就忘记了。再如明朝有名的王阳明,据有些文献记载,就是一个老和尚转世的。
有许多人跟父母的因缘很好,但是时间很短,缘也完了,他也不需要再来,你应该替他高兴<坡注:有过早夭子的人注意了>,他是已经成就了的人,只不过欠你这一点亲情之债。但是你也欠他眼泪啊<坡注:红楼梦>!你也为他伤心哭这么一场,帐也完了,就可以了啦!<坡注:也有来追债的儿。>
罗汉有隔阴之迷,投一个胎就迷掉了<坡注:可怕>。到了三果以上,定力高的人可以不迷,自己知道。<坡注:也有些漏网的记得前生之人,机理俺不知,大概是管临投胎时洗脑工作的小鬼打盹所致罢。>
到了三果的再来人,有时候他明知而不说,因为他生死可以来去自由<坡注:!!>有些人入胎不迷,住胎的时候迷掉了,有些人入胎住胎都不迷,出胎那一刹那迷掉了,各种情况不同,都是因为三果罗汉定力程度的差别而产生的结果。
这一般人佛学都通得很喔!只能讲他佛学很通达,修持功夫不见得。<坡注:口头禅唬人专家,到老一场空。理通事迷。>
禅宗祖师有这四句话:“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坡注:可这“无一切心”实属难修到之最高境界,惠可祖师为到此地还立雪断臂呢。此诗可注“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五祖演说,那个学小乘的呀!就是学那个小偷,花了很大的功力挖个地洞逃出来,逃出来以后,还很可怜的,东躲西躲。学大乘的啊,想要跳出这个世界的牢笼,要跟牢犯、阎王、看守都变成朋友才行,学大乘就是这个样子。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坡注:逃离火宅。>
丹霞禅师<坡注:烧木佛的那个>与吕纯阳一样,是唐朝人,都是去考功名,半途改去修道。<坡注:转身难,转身难!一路直奔向坟山。>
丹霞禅师有一副对联:“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坡注:得无即成佛。>
这个然灯佛是古佛,非常远古,地球没有形成以前那么古。<坡注:佛教的时间概念一直追溯到了人类还没来到地球定居之前那么久远,无量无边。>
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坡注:雁渡寒潭。潭亦不住。一切不住。>
不死不生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坡注:道可道,非常道。>
禅是佛的心法。
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
第十一品,是无为福胜分。。。。。。无为福属于清福一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静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着经典上去修持。
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受持。
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得不得了啦。。。。。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静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磐,涅磐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修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早就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坡注: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忍受,这忍受的尽头是火化场墓地。>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坡注:穷困的孔老等>。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坡注:有钱的村牛>,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坡注:君子固穷。>
“江山无主月轮高”,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大福报的皇帝们,现在都过去了,也没有了<坡注:秦皇汉武皆尘土>。这个江山世界,谁能够做得了主啊!一代一代,一个一个都换过去了。但是几千年前那个月亮,今天出来,明天还是出来,汉朝出来,唐朝还是出来,它管你世界上的人闹些什么!以帝王之富贵,也不过是一场春梦。<坡注:事如春梦了无痕。>
“娑婆泪海三千界”,可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对于富贵的福报,看得很重,由生追求到死,到死还不肯放手<坡注:老葛朗台>。所以,常啼菩萨永远在哭,悲痛这个众生的愚痴,愚蠢。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泪海啊!个个都是可怜人<坡注:整个一死神的畜牧场>。
中国的中医学本来是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
中国的禅宗,专以金刚经为主体。
古代读书人,小孩时代就会背论语了。<坡注:现在从小就会背英语,绝大多数人到老死也没读过一遍《论语》。更有甚者,随便为一场无聊的权力斗争需要便在全国将孔老打翻、以“老二”贬称之。>
金刚经文字非常流利,很容易懂,不是理论上难懂,是修证到最难,修证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算是学佛。
有个禅宗大师叫船子诚,又名船子和尚。。。。。。。开悟后。。。。。他就跑到江苏华亭,一个小地方,做个渡船人,一只小船整天渡人过河来去,给他钱,他收两个,不给钱也没有关系。<坡注:大隐于市就是如此容易!所谓放下即自在也。>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还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
“深解义趣”。。。。。“趣”并不是兴趣的趣,而是趋向的趋。
真正的信仰并不是迷信。为什么不是迷信呢?因为是深解义趣,把道理彻底了解了来学佛,才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坡注:所谓正信者也>。假定说佛学的理不透,盲目的去信仰,盲目的去礼拜,那不能说他是不信;不过,严格的说,还属于盲目迷信的阶段。真正佛法的正信,是要达到深解义趣这四个字;先懂得理论以后,再由这个理论着手修持。所以说,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必须要深解义趣,这个信心才是绝对的正信,这一个法门,才是真正的佛法,才是宇宙中一切众生,自求解脱成佛之路。
佛在世的时候,叫做正法住世;佛涅磐以后,而有些大弟子们还在,仍算是正法住世。五百年以后,是像法住世,那时佛的大弟子们活得最久的,五百年也都要涅磐了,不住世了。自此以后,只有经典、佛像等住世,所以说是像法时代。据说像法也不过五百年到一千年,以后就是末法时代,就是尾声了!<坡注:对印度人来说的确如此,但中国古人们成功地移植佛法后形成的中国佛教体系相对保存得较完好。但从明清到现在,也是衰落得不成样子了,在中国大陆更是不堪。随着西方工业文化的侵入,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精神文明日益退化,当前情况堪忧。不少庙宇也只是一个表面上的躯壳而已,正信的佛教信众很少。许多庙宇成了供给民众烧香磕头许愿求签的地方!也许真该来一场彻底的变革了。但很可能人类整体胡作非为的业力才是普度众生推行佛法的最大障碍。>
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离一切诸相,一切相皆不着。所以,有人不着相的礼佛,就是一念之间,也不必合掌,也不必跪拜
,他一念之间,已经顶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所谓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首先,学佛的要学布施,布施就是能够舍;舍并不是叫你光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而是一切的习气都要舍掉<坡注:放下>,改变,丢掉,把整个人生转化。放下也是舍,万缘放下就是布施,这是内布施。真布施了,此心清静,才算真持戒;心不清静的持戒,那是小乘戒,是有意去操作的<坡注:因此常常难克制心魔。比如吃豆腐也要将之叫成“红烧肉”之类,说明其心中还想大嚼肥膘>。做到了此心清静,念念清静,不需要持戒了。因为他本身就是戒了<坡注:济公>。戒者,戒一切坏的行为,恶的行为<坡注:勿以恶小而为之>,此心念念在清静中,无恶亦无善,是名至善。
忍辱是六度的中心,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坡注:耶酥曰-----别人打了你左脸,将右脸也供应给他。>
大乘菩萨必须进入无生法忍,才能登上菩萨地。。。。。。。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静,一念不生处。。。。。。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静就是无生。。。。。。。切断一切万缘叫做法忍。
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才最能够成佛,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没有刺激,天天在享福,众生也不想修道,用不着嘛!生在地狱里,受苦受难都来不及,没有时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有善有恶,各有一半,所以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是成佛的捷路。<坡注:中国大陆目前的形式正是如此,最便于弘法修法。>
歌利王是过去印度一位名王,不过印度不注重历史,这种历史资料只有在佛经里才找得到。
当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说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他没有觉得这个生命是属于“我”的,这一句话特别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坡注:最终要通过火葬或墓地收回>,是暂时附属于我,并不是我真正永远地占有,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要把这个道理,不仅理解清楚,还要实际上证到,才信心清静,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这是真正的功夫。
大彻大悟是智慧的境界,并不是功夫的境界。
中国禅宗达摩祖师,在中国传道的末期,遭到其他法师们妒嫉,五次毒死他,都未成功。等到第六次毒他时,他把毒药吃下去告诉弟子们,跟你们的因缘到了,我要走了。弟子们当然不让他走,他说因缘已到,我已经吃下毒药了。另外密宗的木讷祖师,最后也是被人毒死的。这些人都知道因缘已到,杀人抵命,欠帐还钱,应该走就走了。又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等等,这些都是智慧的解脱。<坡注:前段提到苏格拉底。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所以菩萨道的忍辱是有形象的,痛苦是痛苦,烦恼是烦恼;能够把烦恼、痛苦观空而转化了,就是道德的行为,心理上的心性,这才是菩萨的功德。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注意!别人态度不好,或一句话不中听,马上起计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青年同学们注意,不要听了金刚经讲忍辱,就万事不做,自以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坡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要处处牺牲自我,必须要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的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有些菩萨们度众生,决不是说法,反而加重众生的苦头,等他吃够了苦头,受不了,他自会回头的;这也是一个度人的法门,并不一定要教他打坐学佛。<坡注:比如胡僧度西门庆,就用“伟哥”。真乃方便般若不可思议也。>
功德、智慧有成就者,才算是善男子善女人。
我们引用楞严经两句话就可以了解,“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这是佛说的,后来禅宗的达摩祖师也说过:“一念回机,便同本得”。这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道理都了解了,以此修行的,相同于佛的行;并不是说你就是佛,是等同于佛。
优昙花就是昙花。
“尘刹今吾非故吾”。。。。。离开这个现在的我,才可以找到本来常乐我净的那个真我。
世界上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所行的真是菩萨道。<坡注:比如德兰修女,只是可惜没有法施能力,没得法,自救都很有问题,也只能在世间做许多救济穷苦之类的工作了,布施无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在楞伽经里,把人的根性分类五种,有些人天生走小乘路子,喜欢修小乘法。你教他修大乘菩萨道,最上乘的法,他不能接受,也无法接受。等于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只能够到某种程度,因为他的智商不够,只能受最低的教育。学佛法也是一样,虽不是智商的问题,但是他的根器发心,喜欢走小乘的路子,弄点功夫啊,打打坐啊,打坐眼睛里看到光啊,听个声音啊,哪里气跳啊,今天脸上又发光,明天脚又发热,指甲发亮啊等等。这些就是所谓乐小法者。这种人的观念思想,已经落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他们一切只是为“我”,希望在人中做个了不起的人,而且希望自己活得长寿健康,希望自己不死;至于大乘的法门,如何见性成佛,朝闻道夕死可也<坡注:自救救人,或发愿众生度尽方自度>,他们根本不予理会。所以,佛说这些乐小法的人,对于这个经典所讲的真义,没有办法听受,没有办法读诵,更不会弘扬,为人解说。<坡注:那些个一心只练功不管人间闲事的人们注意了。>
所以我常常讲。。。。。。。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信心有逆。
敢为佛法挑担子,荷担如来正法,挑大乘法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在滔滔浊世中,要有这样的精神。要顶天立地地站起来,为人类的文化,为众生的慧命,要生存,而奋斗。这样的精神需要无比的忍辱,无比的牺牲,所以要懂得忍辱度,要懂得布施度,这就是重点。<坡注:老先生之教诲,时刻铭记在心,不敢须矣忘也。>
从前和尚穿的百衲衣,现在很少看到,过去大陆上,许多专门住茅蓬的,身上穿的衣服,就像小说上画的那个济公活佛的衣服一样,叫做粪扫衣。就是垃圾堆捡来的破布,一块一块把它缝起来,一针一针都把它密密缝起来,破了又缝,一身都是线的样子,也叫做补衲衣,衲衣就是何尚穿的衣服。
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坡注:发不发财跟个人因果有很大关系,靠学佛求发财者本身就没有学佛的资格。但要说学佛反而招惹困难也不妥当!有些自愿荷担如来救众生大业者要承受苦难考验者,另当别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
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果。把人生分三个阶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坡注:南老精辟地把“现世报应”概念给明确化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善恶报应也是讲究家族性的,比如那些为人阴损霸道者往往祸及子孙后代,反之亦然,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者也。>
许多同学常常跑来跟我开玩笑,老师啊!我前生究竟是什么变的?我又没有神通。<坡注:标准的显宗大师,因自己不会而不语“怪力乱神”。>
要把过去、现在,自己身心的业报清理完了,开悟的那一点消息才会来,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罪,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坡注:借用老师的说法曰-----“不是修行路上苦,生生世世业力阻”。>
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
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词,都出于佛经。
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坡注:六道业海梦中游,忙忙不知可回头。>
灭度就是涅磐两个字的翻译,是形容词,走入了寂灭、清静的境界;是回头是岸那个岸。这个境界也就是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要想学佛,第一个动机,就是要有这个心。
每一个人都是光光的来,光光的走<坡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来的时候很不高兴,一出来还大哭一场,走的时候自己来不及哭了<坡注:没办法哭了>,别人帮他哭,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来就是抓,捏着拳头抓。个个都想抓一把<坡注:如梦中人捉梦中鸟>,抓了一辈子,抓到临终没办法了,只好放手<坡注:如老葛朗台>。普通一个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境界,做了一辈子的事业<坡注:有人说“工作就是人生在世不得不交的房租”,可有许多人就为交这房租而折腾了一辈子>,生了一大堆的儿女,最后,实无一事可灭度者,一样都带不走。
授记是佛教专有名词,悟道的古佛,当弟子悟了道,他就在前面摸摸顶,所谓灌顶<坡注:灌顶一词在不同的环境、门派有不同的含意,不可混淆>,抚摸一下授记,说个预言,过多少年后,你在什么世界成佛,打一个标记,这就是授记。<坡注:毕业分配。>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那个电视上的明星,是不是到你面前来了?事实上他没有来,他是如来,好像来了。你打电话的时候,那个人是不是来到耳边上?他没有来,可是他是如来,好像来了。<坡注:对如来一词的解释,因无法请教鸠摩罗什大师,姑存此一家之说待考。>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以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坡注:包括科学等>,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他没有看不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乱学。佛在经典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又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可是佛说的啊!不是我说的。所以说,宗教分门户、分派别<坡注:还相互屠杀,所谓“圣战”癫狂症,古今都有>,这一种胸襟就根本不能学佛。<坡注:所谓小法者也。>
我到了基督教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坡注:其说教、行为与佛法很兼容,故俺也很喜欢他>!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坡注:西方人离基督教诲之真义越远,就离苦难毁灭越近。比如先有尼采说:上帝死了。跟着就是希特勒弱肉强食主义-----原子弹登场。>
白居易学佛有两句诗:“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坡注:粗茶淡饭和满汉全席,养出来的身体同样腐烂。>
第一种是肉眼,就是与我们一样的,是父母所生的肉眼,也就是现在我们的眼睛。。。。。。这个肉眼跟心是连带一起的。
第二种是天眼,我们普通人几乎是没有的。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它的世界。现在人讲的千里眼,是根据道家的传说而翻译的。天眼能够看到欲界系统里面的东西,包括太阳、月亮,其他星球等的人事;也可以看到银河系统外面的东西,这是属于真正的天眼。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些影子啊,星光点点啊,认为是天眼,那个不是的。
天眼有两种,一种是报得,是多生多世修持,修定,才有这一生的天眼业报;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有这个能力,因为善行的报应所得的结果。另一种是修得,是这一生修来的,因为修戒、定、慧的成就,这一生成就了天眼。
天眼不是多长出一只眼睛来,是肉眼的本身,起了另一种功能。得天眼通的人,也与我们普通人一样,但他自然会看到多重的世界。
修持做功夫的人,气脉到了后脑,视觉神经受到刺激,眼睛里经常出现许多幻象,那可不是天眼通!不要弄错。真正有了天眼通的时候,此人目光清澈如电,看得非常透彻;换句话说,物质东西不能障碍他,他的眼睛自然有透视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医生名叫扁鹊,据说他有一次碰到一个神仙,给他一个能透视的宝贝,他的眼睛就变得比X光还要厉害,可以看到人的五脏六腑,所以他的诊断就不会有错<坡注:可参考扁鹊见齐恒公的故事>。还有许多唐代以后的记载,有人的眼睛天生就会看风水,能看地下几丈深,不需要探测器,地下的水脉,他看得很清楚。
象这一类的眼还不算是天眼,只能算是报通的鬼眼。
肉眼是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所以天眼是定力所生,是定中所得的神通力量。当人的生命功能充沛到极点时,可以穿过一切物理的障碍<坡注:如穿墙、遁术等>,就是所谓的神通。神通必须要定力够了,所谓精、气、神充沛了,才能做到。
再进一步是慧眼,慧眼也离不开肉眼,也是通过父母所生的肉眼而起作用的。所谓慧眼就是智眼,是戒、定、慧的功力显现;因为修定而发慧。这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慧变成了力量,成了慧力,才有这个智眼。
慈是父性,代表男性的爱,至善的爱;悲代表了母性至善的爱,慈悲是父母所共性的仁德。是至善,无条件,平等,所以叫大慈大悲。
3
世界上有人顿悟而成佛,立地就转而具有这五种功能的话,那么他所证的佛法大致就是对的;如果在理论上认为自己悟了,而这个五眼功能没发起,那是自欺欺人之谈<坡注:在此处南老表示顿悟则须是理事兼备,留此一家之言备考>。
佛法不是虚玄的,而是一个修证的事实。<坡注:佛家最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事都叫人验证了再说。>
学佛的晚课上,每天都念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坡注:“生命一点点逝去,死亡日渐迫近”,“每呼吸一次,就死掉一小部分”;“所谓健康就是死得最慢的一种方式”。>
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坡注:如在梦中未醒之时,且暂认真作梦中事业。为而不迷。无为无不为。>
福、智二严,是佛学的名词,一个人要从凡夫成佛,必须要有智慧的庄严,福德的庄严。有真正的福德,才能得真正的智慧。有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不聪明,读书没有记忆力,领悟力也不行;这是因为福德不够!大家都是妈妈生的,为什么我的脑筋不行?难道投胎的时候把仓库里发霉的脑筋带来了吗?其实功能都是一样,只因为自己福德不够,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坡注:智慧的确不能随DNA遗传,比如说科学家艺术家等根本不能世袭,智慧乃修持<包括前世修持>而得之说方可解释同胞兄弟间极大的智能差异。>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静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人世间这一切的福报,甚至当皇帝的大福报,都是繁华散尽梦如烟,连梦都没有,梦都像烟一样的过去了。所以佛说,“以福德无故”,他说真正得一个大福报,得到什么?大福报是你证到了空性,悟道而成佛,这才是大福报,大成就。<坡注:对于等候处决的囚徒而言,最大的福报当然只能是出狱,而不是每日能大吃红烧肉之类。>
得道的人,自然有一股道相,那个道相不是在这个形象上见的。<坡注:法身?>
汉人卖到边疆的茶,都是最粗的茶,加上牛油、酥油叫做酥油茶,一半油一半茶,喝惯了的很好喝,你们没有喝惯的,一定第一口就吐掉了。<坡注:若以此种酥油茶去会会日本式繁复“雅致”的茶道,肯定十分有趣,八十格压路!>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坡注:至大无形,宇宙无形,不可思议>。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着,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坡注:是见者,即非见,是名见。是佛者,即非佛,是名佛>。
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
关于老师教学生,禅宗大师有几句话“见齐于师,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坡注:历代多少具最高智慧者,都隐于佛门之中。红尘中师云“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可作对照。这种为真理而无我的崇高品质,几乎为修行人所专有,所谓“为学日增,为道日损”,尘学中“我”字当头,故“学霸”方成一特定名词也。>
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一阐提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涅磐经。。。。。。原来佛也是这样说的,一切众生皆会成佛。<坡注:宇宙时间无限漫长,所能发生的事真是不可思议。一阐提只要保持作恶不断,即处于南辕北辙状态中也。善恶到头终有报,种瓜种豆皆收果,不可为一时之私利快活而作死后灵魂受虐无限之事也。>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劫数中第四尊佛,就是第四个梯次的佛,这个劫数叫贤劫,有千佛出世,最后成佛的是楼至佛,现在化身为韦驮菩萨的,因为他的愿力,要护持贤劫里一千个佛,待他们个个都成佛以后,他才最后成佛<坡注:伟哉,大哉,韦陀>。这是佛教对于贤劫组织的一个说法。
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坡注:生非己有,命不久存>,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
真正的这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自性是空性,空性必须要无我才能达到。当你修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就得到一个智慧,就是唯识中所讲的平等性智。无我就无人,无人就无他,无众生相,无烦恼,无一切等等。一切皆空,即无众生之相。这个唯识是表诠,金刚般若法门是遮诠,说明这个道理。
唐人罗隐的两句诗,“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人生也本来如此,像蜜蜂一样,把百花辛辛苦苦采来,酿成蜂蜜,结果呢?这个蜂蜜自己吃不到,为谁辛苦为谁甜,这是感叹人生。<坡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來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老葛朗台的蜜>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西门庆辈的蜜>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子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蜂蜜”,包括了人们所苦苦寻求的权势、金钱、名誉、勋章、名画、邮票等等,到死神来收走肉体时,方醒悟如竹篮打水,一样也带不走。>
布袋和尚就是泗州大圣,据说是弥勒佛的化身来的,。。。。。但众生还是靠方便教授法来度的。
吕纯阳最后是由禅宗悟道,是黄龙禅师的弟子,所以吕纯阳也变成佛教的大护法。他就有一句话,“众生易度人难度”。
“夜深忽闻远鸡啼”,不要灰心,远远听到鸡啼了,总归有一个人会出来的,不要看长夜漫漫,总会有天亮的时候。<坡注:......>
金刚经有五六种的翻译,反复研究,还是鸠摩罗什翻译得最高妙.后来玄奘法师重新翻译过,道理是更清楚,但是佛法的意义却模糊了。
禅宗有位祖师,。。。悟道了。。。。。说:“我眼本明,因师故瞎。”<坡注:为人师者诫!>
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
“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远靠着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
禅宗祖师有句话:“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坡注:禅宗祖师们的精辟妙语何其多也!>
福报大了就是富贵功名、钱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钟都很困难,没有经过这个环境的不知道这个味道。。。。。。。。每天不是为自己活着的,不愿意笑的时候也要笑,那个味道真难受啊!可是世界上的人,认为这个是福报,这是世间的福报,真是多福多寿多难受! <坡注:是所谓鸿福齐天也者,瞧瞧那些个忙碌得满天飞的名人政客。>
所以佛说,佛如果有这样一个观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处处着相,觉得我是佛,我是老师,你们通通是我的子民,你们都是我的信徒,那他绝对不是佛了。
说到“信徒”这个名词,是很难听的,佛教里从来没有这个名词,只有信众。用个“徒”字,那只能够牧师用。牧师翻译的“牧”字,就是指赶牛的、赶羊的、赶人的<坡注:南老这一脚可踩得“选民”们很痛> ,看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众。徒众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这样。
你要想菩萨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么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坡注:消罪因即灭罪果>,那么就自助天助了,佛菩萨与你中间的电线、电波就接得上了。<坡注:先学会游泳,再加入游泳协会。>
真做到四大相皆空,就是人我众生寿者皆空的时候,可以找到生命本来的自我了。那个自我是假称的。
真正无我就是佛境界。
全部佛经,总归起来三藏十二部,实际上有些真的,有些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什么假的,是后来佛弟子们自己修持到了,所写的经典,假托也是佛说的,这很有可能。这些笼统的算进去,佛经大概有五千多部。
后世弟子们作的论,乃至佛经的注解,。。。。。如果通通把它算在内,连后世的也都加进去,现在一共有一万三四千卷了。
最后他又告诉我们,真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持到一切放下了<坡注:金庸曰:看破、放下,自在>,连空也空了,空到了最彻底,你找到生命的本源,这个生命的本源永恒不变。
所以什么是乐?无苦即是乐,清静之乐。清静没有境界,所以这个乐不是世间看的乐,是常乐。这个时候是真正的我了,不生不灭,这是不生不灭之我,并没有像我们现在世俗的观念,有个我相的存在,所以这个我是干干净净的。<坡注:完全放下假我,即名得真我成佛;彻底放下我执,即得宇宙母亲拥抱。>
“以色见我”。佛代表自己的我,也代表我们的我,两重意义。
止以后,并不是死亡,也并不是万事不知道,而是清静到了极点,智慧大开,所有佛法的道理都懂,也都知道,这叫做观,就是净土的一种。
这个佛有三十二相,眉毛中间鼓出来一点亮光放光,这是有成就的人。印度没有成就的凡夫怎么办?女孩子们从小在两眉之间挖个洞,拿个亮玻璃嵌进去,因为东方人认为,那里有颗明珠,是智慧的成就,相法上那是不得了的<坡注:好象在那儿涂上一红点更多见,且没有感染之虞>。可是佛的特殊相,不但眉间有一点珠子样的亮光,同时还有根白毛,拉起来很长,收拢来刚刚贴在那里,是一种特殊的相好相貌,这一根白毛还会放光,所以佛经上说白毫宛转五须弥,这是讲阿弥陀佛;这些都是三十二相之一,相好庄严。<坡注:不可思议。>
十方三世同一体性,如果你理上明白了同一体性,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等于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于南无观世音菩萨,此理通了,是可以的;不通此理就是迷信。
佛经里提出来,太平盛世,全世界唯一的太平帝王,就叫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分金轮圣王、银轮圣王、铜轮圣王、铁轮圣王四种。<坡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之“金轮法王”角色定是出于此概念,可见就艺术创作而言佛教也是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从小说中看来,当年的金庸先生尚未得道,摸到的只是外相皮毛,只不知今日如何了。>
像周朝的周穆王,是最好的帝王,等于铁轮圣王。周朝历史描写周穆王曾到西方,见过瑶池金母,见过王母娘娘。为什么他能够跑到西方去见他们呢?因为他有最好的八匹神马,就是画马画的八骏图。
世间法要怎么样修成转轮圣王呢?太平盛世又怎么样才到来呢?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才产生一个太平盛世,才出一个转轮圣王。所以中国历史上孔子经常提尧舜禹三代,等于是转轮圣王的时代。<坡注:反之推理,多数众生修一切恶法,如现今西方工业文明导致的物欲泛滥、破坏生态、弱肉强食等等天良丧尽之行为,会给全人类带来什么?所以“天人”启示说:人<类>不为己,天诛地灭。要拯救地球、拯救人类,须从改变人们的思维、行为模式作手。难是难,但总要一试!>
欲界天中间三十三天的天主帝释,就是我们讲的玉皇大帝。
我从前年青的时候很狂妄<坡注:是狂妄者,即非狂妄,是名狂妄>,人家问我为什么不出家,我就有一首诗最后两句:“此身不上如来座,收拾河山亦要人。”这个世界上那么脏,也要有人来扫地啊,清理清理,弄干净一点。<坡注:大凡决心入世度众者,如孙文先生及许多上师,皆有类似誓愿。但红尘中众生颠倒迷乱,也甚堪嗟叹。耶酥被凡夫钉死之时竟说:“原谅这些无知的人,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此话穿越时空近二千年,如今听来,也令人为圣者之慈悲和众生之无知可怜而心痛不已。当年之罗马王、士兵、围观者及一切的凡人,也早就成了不知在那儿飘荡的灰尘。>
佛在华严经上也提到,只有十地的菩萨,才能转身为转轮圣王,才能使天下太平。转轮圣王是旷代一人,历史上经过上千年,或者几百年才会出现;等于孟子说五百年而后王者兴。人类社会的太平是很不容易的<坡注:因为人道众生作恶习惯远胜于行善习惯,所谓学好如登,学坏如崩者也>,必须要转轮圣王莫大的功德,才能够造成一个时代的太平。。。。。。世间法与佛的功德之间,只差了一点,就是般若智慧。转轮圣王之所以不是佛,是因为没有明心见性;转轮圣王如果明心见性了,也可以成在家佛。
所以明代禅宗憨山大师就讲:“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一个人学佛处处都是障碍,等于满地荆棘,都是刺人的。普通人的看法,荆棘丛中下脚非常困难,但是一个决心修道的人,并不觉得太困难,充其量满身被刺破而已!最难的是什么呢?月明帘下转身难。到了完全忘我、忘身,证得了空的一面,清清净净的时候,叫你不要入定,不要入清静的境界,而要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进入这个苦海茫茫中来救世救人<坡注:所谓“出山”也者>,那可是最难的,做不到的。<坡注:好比消防员冲入浓烟火海“火宅”中去救人,非大慈大悲不能为此也。>
“绝后再苏”,要大死一番,。。。。。。悬崖撒手是什么都丢光,不但人世间的一切都丢掉,连佛法也丢掉<坡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个人在高空撒手跳下来,什么都没有,一切都丢得干干净净,然后才能见到法身<坡注:是法身者,即非法身,是名法身>。
现在人类的唯物哲学就是落于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没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因为还拿不出来证据;认为人死了就是完了,这是属于断灭见,也是邪见的一种。<坡注:唯物论者的悲惨人生观---------死亡毁灭一切。>
我们在座的人,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坡注:俺以为还在南辕北辙、作恶多端者不在其中,正如正在烧杀抢盗者目前还不能算是“好人”一样,虽然说在漫长的以后时间他可能必定会变成好人,但至少现在还不是>,。。。。。一切众生,只要具备灵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萨,成就了的菩萨,叫果地上的菩萨。<坡注:菩萨即“觉悟有情”,只有“有情”、尚无“觉悟”,如何能称菩萨?请南老指正。说他们有可能将来因向善而登上“因地”后即成菩萨,还差不多。“见过于师”不敢说,但“真理大于老师的面子”应该是佛家的门规,南老、列位看官以为然否?>
关于自肯自证<坡注:好词,俺正在做这个>的问题,我们要谈到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的事。印度当时还是联邦政府,几十个国家,外加多种的外道<坡注:宗教斗争一直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佛教演变的历史,应该说是印度人的辱,中国及东南亚缅甸泰国等人的荣>,为了争辩一个佛法哲学的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大家立了契约,失败的一方就不能存在了。法师们已经没法辩论时,刚好碰到玄奘法师去了,听说这个中国和尚学生智慧很高,就请他做评判。玄奘那时还很年轻,就上高台主持,最后的问题是,既然证到了佛法,最后到达无我相,有一个相也不对,有一个知也不对,那么如何叫做证得呢?怎么可以证明已经得道了呢?玄奘法师就讲了一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坡注:哑巴吃糖糖,有甜说不出>。”这个事情就此做了结论,也保持保持住了印度当时的佛教。<坡注:中国人DNA中的智慧,最高体现就在佛学上了,历代以来出现了如此多的伟大上师,如此多的精神财富,现在国人怎如此之呆,家珍不识,反迎西方工业文化如唯物论之类以作日用,并以之为武器“批判”道释儒国学哉!外国人崇尚孔子、推其为东方圣人之时,咱家里正在鞭祖宗之尸,举国上下以“老二”贬之,是乃国耻也!!子孙不肖,莫过于斯!>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挂碍的道理。<坡注:完善自身,随缘度人。>
“如来”是个通称,任何一个成了佛都称如来。佛教到了中国以后,我们一般的观念就把它加起来称,叫做如来佛。如来本来就是佛,佛就是如来,不同的名称而已。
报身,就是我们现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说是化身。我们大家学佛修道,有些人开悟了,有些人得定,有些人烧出舍利子了,那充其量不过是法身成就,报身没有转。得到了报身成就,转成圆满报身时,不但可以无病无痛,更完全变成色界天人之身<坡注:朝游北海暮苍梧、穿墙入石皆无问题>。但是圆满报身的修持,还不是一般打打坐修修法就可以的,要悟后再起修,这是另一条路线。修成了圆满报身以后,就有千百万亿化身,现在这个肉身,就可以化很多身出去了,其实三身也只是一身。
菩萨的化身有千百类,很多菩萨化身异类众生。
关于三身,前面也曾说过,法身就是如来,报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拿理论的道理来说,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千百亿化身是用。
一个<坡注:号称>成道的人如果有保留,要你钞票送得多,头磕得够了才传给你秘密,那你千万不要去碰,至少我是不会去碰,因为他做人的道德还不够嘛<坡注:救人嘛,分什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钱无钱有名无名>!真正的道,是天下之公道,没有什么秘密,什么上天有忌讳啊,不能妄传啊!都是胡说。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心性的本来,不了解思想、感情都像水上的波纹一样是假的<坡注:如梦幻泡影>,就会被水上的波纹骗去了,而忘记了自己水的本性。
心理学研究显示,最长的梦没有超过五秒钟的<坡注:?>。人睡着做了一个梦,梦见从小到大,经过了多少事,直到最后自己死了,醒来眼泪流湿了枕头,梦中经过几十年光阴,实际上只有三秒种。<坡注:“人生如梦”,此话年轻人说时往往是如鹦鹉学舌般无心的,要在死到临头时想到此话才会是深得其味。不完全等同于梦的是在“人生梦”中自己的作为对于在肉体死灭后、灵魂“醒来”的中阴身之另一“梦境”有根本的影响,以大肆屠城为乐的杀手们将受用地狱烈焰之恶梦,一生行善之魂将经历天堂享乐之梦。真正的梦醒是因修行成功而出离六道轮回之时。>
梦中的时间、空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也了解到时空是相对的。我们在地球上过半个月,月亮上只是一夜,这个世界上一年,太阳里只是一昼夜。还有其它世界,我们过一百年,他们才过了一昼夜,我们人的一昼夜,却是许多小生物的万世万生<坡注:如细菌繁殖>,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亿化生不晓得过了多少时间;所以宇宙间任何星球<坡注:境界、世界>,时空都是相对的。<坡注:此处概念有些混乱,太阳月亮的周期变化只是从地球角度看去,跟它门自己的运行无太大关系。另外还应该补充说明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时间的结构和延展等是不同的,比如被“外星人”接走片刻的人为何会长了长胡须?传说中偶尔到了仙境的人也会体验到“天上一日,人间千年”。俺听说某君在练静功时犯戒跑到某美丽“幻境”中去玩了一会,幸好被其师父及时发现打回,元神回体时才发现自己已“死”了三天,差一点给火化了。这件事也说明了修炼时要见“幻境”不动心的一种原因。>
同一个父母生下来的兄弟姊妹,每个人个性不一样,因为父母的遗传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什么呢?自己带来的前生的种性、习气、习惯。这个重要的部分是第八阿赖耶识最重要的种子带来的。
<坡注:然也!将门不一定出的都是虎子。虎父也常有犬子。以其智商为荣的高人也多半生下智商平平的子女。肉体可遗传,灵魂却不然。>
佛经的翻译,凡夫就是平凡的人,也就是指我们一般人。一般人的习惯都要抓东西<坡注:权势财色名誉古玩我执等等>,活着的时候总要抓住东西。道家所讲的握固,说明小孩子生下来都是抓得很牢捏住拳头,活的时候手都是弯弯的,到死的时候才<坡注:不得不、极难受地>完全放开。
所以说,凡夫之人都是天生的贪著其事,都要抓,抓得很牢,因此佛说不可说。
尘沙聚会偶然成 蝶乱蜂忙无限情
同是劫灰过往客 枉从得失计输赢 <坡注:此诗蛮适合挂于官场赌场情场战场等处>
人生在世,谁对谁错?谁赢谁输<坡注:“死神”赢,连想“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都被其扼掉了>?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没有结论地走了。假使以佛法来看人生,都是没有目的地来,没有结论地回去<坡注:回哪儿去?回另一个梦中去!《三国演义》中之孔明云: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可又被玄德公三顾而拖入了致死性争霸大梦。孔兄,今日梦到哪一段了,还自知否?列位看官,醒醒!!>。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地迷信,是理性地如是信解。
众盲摸象,各执一端。<坡注:各位论证自己法门、师父等最高级者。>
中国文字很妙,鸡叫是啼,鸟叫是鸣,虎叫是啸,表示不同的声音形态。白鹤叫称为鹤唳。
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坡注:雁渡寒潭,无雁无潭。为而不迷>。
佛学认为法布施比财布施更重要。什么是法布施呢?就是精神的布施,为人类的智慧生命,文化全部的功德而作的布施。所以他说这个福德胜过财布施。<坡注:好比给溺水者们扔救生索远胜于扔面包。>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着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坡注:捆>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坡注:为而不迷>,如如不动。<坡注:梦中求醒,何其难也!当时时以“死相”掐痛自己,保持名清明自性。>
学佛就是证道,释迦牟尼及一切佛所证的,那个最高的境界叫涅磐。涅磐不是死亡,涅磐是圆满,不生也不死,不来也不去,永远是清静。纵然在动乱中,也在清静,如如不动<坡注:非亲自体验到不可真知也>。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磐。第三品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方法可使一切众生皆入涅磐中,因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坡注:大罗金仙>与佛,不过是自度的过来人;一切明师只是把整个经过的经验告诉你<坡注:只教游泳法,不能代你游>。人毕竟要自度,一切众生皆要自度,所以涅磐无法。
碰到老年人我是最怕的,只好静静地做听众<坡注:如南老之老年人当真难得一见>。他说当年怎么样,过去怎么样怎么样,都是这样。越老越想起当年事<坡注:好汉不提当年勇>,我当年怎么样威风,怎么漂亮,怎么了不起。今天说一遍,过几天来了他以为自己没有说过,说的又是这一套。
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坡注:<举手>这一说法俺有些不满,见前。南老,儒家俺有空一定好好学,甚至可排在食色之前,但先让俺吊上这根救命藤,边爬边读孔孟书,成吗?求您了,头别大。>
一切有是暂时的,并不是没有。<坡注:如唐王及杨玉环,而今何在?随风飞扬?>
《金刚经》全文诵读 拼音 注音
香赞
',1)">
lú xiāng zhà ruo
炉香乍热
fa jiè méng xūn
法界蒙熏
zhù fó hai huì xī yáo wén
诸佛海会悉遥闻
suí chù jié xiáng yun
随处结祥云
chéng yì fāng yīn
诚意方殷
zhù fó xiàn quán shēn
诸佛现全身
ná mó xiāng yun gaì pú sà mo he sà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oú ní f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jīn gāng jīng qi qing
金刚经启请
jìng kou yè zhēn yán
净口业真言
ong xiū lì xiū lì 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 sà pó hē
唵 修唎 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
jìng sān yè zhēn yán
净三业真言
ōng suō wā pó wā sù tuó suō wā dá mó sō wā pó wā sù dù hàn
唵 娑嚩婆嚩秫驮 娑嚩达摩 娑嚩婆嚩秫度憾
ān tu dì zhēn yán
安土地真言
ná mó sān mān duō mú tuó nán ōng dù lu dù lu dì wei suō pó hē
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 地尾萨婆诃
pu3 gōng4 yang4 zhēn yán
普 供 养 真 言
ong4 ye2 ye2 nang3 san1 po2 wa1 fa4 ri4 la4 hu2
唵 誐 誐 曩 三 婆 缚 袜 日 罗 斛
fèng qing bā jīn gāng
奉请八金刚
fèng qing qīng chú zāi jīn gāng
奉请 青除灾金刚
fèng qing pì dú jīn gāng
奉请 辟毒 金刚
fèng qing huáng suí qiú jīn gāng
奉请 黄随求金刚
fèng qing bái jing shui jīn gāng
奉请 白净水金刚
fèng qing chì shēng huo jīn gāng
奉请 赤声火金刚
fèng qing dìng chí zāi jīn gāng
奉请 定持灾金刚
fèng qing zixián jīn gāng
奉请 紫贤 金刚
fèng qing dà shén jīn gāng
奉请 大神 金刚
fèng qing sì pú sà
奉请四菩萨
fèng qing jīn gāng juàn pú sà
奉请 金刚眷菩萨
fèng qing jīn gāng suo pú sà
奉请 金刚索菩萨
fèng qing jīn gāng ài pú sà
奉请 金刚爱菩萨
fèng qing jīn gāng yu pú sà
奉请 金刚语菩萨
fā yuàn wén
发愿文
jí shou sān jiè zūn guī yī shí fāng fó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wo jīn fā hóng yuàn chí ci jīn gāng jīng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shàng bào sì zhòng ēn xià jì sān tú ku3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ruò you3 jiàn wén zhě xī fā pú tí xīn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jìn ci3 yī bào shēn tóng shēng jí lè guó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yún hé fán
云何梵
yún hé dé cháng shòu jīn gāng bù huài shēn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fù yi hé yīn yuán dé dà jiān gù lì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yún hé yú ci jīng jiū jìng dào bi àn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yuàn fó kāi wēi mì guang wéi zhòng shēng shuō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kai jīng jì
开经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ēi miào fa bai qiān wàn jié nán zāo yù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wo jīn jiàn wén dé shòu chí yuàn jiě rú lái zhēn shí yì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ná mó qí yuán huì shàng fó pú sà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jīn gāng bō rě bō luó mì jīng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yáo qín sān cáng fa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fa huì yīn yóu fēn dì yī
法会因由分第一
rú shì wo wén·yī shí fó zài shě wèi guó·qí shù ji3 gū dú yuán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yu dà bi qiū zhòng qiān èr bai wu shí rén jù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ěr shí shì zūn·shí shí·zhuo yī chí bō·rù shě wèi dài chéng·qi shí·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yú qí chéng zhōng·cì dì qi yi·hái zhì běn chu·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fàn shí qì·shōu yī bō·xi zú yi·fū zuò ér zuò ·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shàn xiàn qi qing fēn dì èr
善现启请分第二
shí zháng lao xū pú tí·zài dà zhòng zhōng·jí cóng zuò qi·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piān tan yòu jiān·yòu xī zhuo dì·hézhang gōngjìng·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ér bái fó yán·xī you shì zūn·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 sà·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shàn fù zhu2 zhū pú sà·shì zūn·shàn nán zi·shàn nu rén·
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2 sān pú tí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yún hé yīng zhù·yún hé xiáng fú qí xīn·fó yán·shàn zāi!shàn zāi·xū pú tí·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
rú ru suo shuō·rú lái shàn hù niàn zhū pú sà·shàn fù zhu2 zhū pú sà·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ru jīn dì tīng·dāng wéi ru shuō·shàn nán zi·shàn nu rén·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yīng rú shì zhù·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wéi rán·shì zūn·yuàn yao4 yù wén·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dà chéng zhèng zōng fēn dì sān
大乘正宗分第三
fó gào xū pú tí·zhū pú sà mó hē sà·yīng rú shì xiáng fú qí xīn·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suo you yī qiē zhòng shēng zhī lèi·ruò luan shēng·ruò tāi shēng·ruò shī shēng·ruò huà shēng·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ruò you sè·ruò wú sè·ruò you xiang·ruò wú xiang·
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
ruò fēi you xiang· fēi wú xiang·wojiē lìng rù wú yú niè pán ér miè dù zhī·
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rú shì miè dù wú liàng wú shù wú biān zhòng shēng·shí wú zhòng shēng dé miè dù zhě·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hé yi gù·xū pú tí·
何以故·须菩提·
ruò pú sà you wo xiang4 ·rén xiang4 ·zhòng shēng xiang4 ·shòu zhě xiang4 ·jí fēi pú sà·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miào xíng wú zhù fēn dì sì
妙行无住分第四
fù cì xū pú tí·pú sà yú fa·yīng wú suo zhù·xíng yú bù shī·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suo wèi bù zhù sè bù shī·bù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a bù shī·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xū pú tí·pú sà yīng rú shì bù shī·bù zhù yú xiang4 ·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hé yi gù·ruò pú sà bù zhù xiāng bù shī ·qí fú dé bù kě sī liang·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dōng fāng xū kōng kě sī liang fou·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bù yě·shì zūn·xū pú t·
不也·世尊·须菩提·
nán xī běi fāng·sì wéi shàng xià xū kōng·kě sī liang fou·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bù yě·shì zūn·xū pú t·
不也·世尊·须菩提·
pú sà wú zhù xiāng bù shī·fú dé yì fù rú shì,bù kě sī liang·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xū pú tí·pú sà dàn yīng rú suo jiào zhù·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rú li shí jiàn fēn dì wu4
如理实见分第五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kě yi shēn xiang4 jiàn rú lái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bù yě,shì zūn·bù kě yi shēn xiāng dé jiàn rú lái·hé yi gù·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rú lái suo shuō shēn xiāng·jí fēi shēn xiāng·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fó gào xū pú tí·fán suo you xiāng·jiē shì xū wàng·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ruò jiàn zhū xiāng fēi xiāng·jí jiàn rú lái·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zhèng xìn xī you fēn dì liù
正信稀有分第六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pō you zhòng shēng·dé wén rú shì yán shuō zhāng jù·shēng shí xìn fou·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fó gào xū pú ti·mò zuò shì shu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rú lái miè hòu·hòu wu bai suì·you chí jiè xiū fú zhě·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
yú ci zhāng jù·néng shēng xìn xīn·yi ci wéi shí·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dāng zhī shì rén·bù yú yī fó èr fó sān sì wu fó ér zhong shàn gēn·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yi yú wú liàng qiān wàn fó suo·zhong zhū shàn gēn·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wén shìzhāng jù·nai zhì yī niàn shēng jìng xìn zhě·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xū pú tí·rú lái xī zhī xī jiàn·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shì zhū zhòng shēng·dé rú shì wú liàng fú dé·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hé yi gù·shì zhū zhòng shēng·
何以故·是诸众生·
wú fù wo xiang4·rén xiang4·zhòng shēng xiang4·shòu zhě xiang4·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wú fa xiāng·yì wú fēi fa xiāng·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hé yi gù·shì zhū zhòng shēng·ruò xīn qu xiāng·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jí wéi zhuo wo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ruò qufa xiāng·jí zhuo wo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hé yi gù·ruò qu fēi fa xiāng·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
jí zhuo wo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shì gù bù yīng qu fa·bù yīng qu fēi fa·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yi shì yì gù·rú lái cháng shuō·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
ru děng bi qiū·zhī wo shuō fa·rú fá yù zhě·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fa shàng yīng shě·hé kuàng fēi fa·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wú dé wú shuō fēn dì qī
无得无说分第七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rú lái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ye2·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rú lái you suo shuō fa yē·
如来有所说法耶·
xū pú tí yán·rú wo jiě fó suo shuō yì·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
wú you dìng fa·míng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yì wú you dìng fa·rú lái kě shuō·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hé yi gù·rú lái suo shuō fa·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
jiē bù kě qu·bù kě shuō·fēi fa·fēi fēi fa·
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suo yi zhě hé·yī qiē xián shèng·jiē yi wú wéi fa ér you chā bié·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yī fa chū shēng fēn dì bā
依法出生分第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ruò rén man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qī bao·yi yòng bù shī·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shì rén suo dé fú dé·nìng wéi duō bù·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shì zūn·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hé yi gù·shì fú dé·jí fēi fú dé xìng·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shì gù rú lái shuō fú dé duō·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ruò fù you rén·yú ci jīng zhōng·shòu chí nai zhì sì jù jì děng·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
wéi tā rén shuō·qí fú shèng bi·
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hé yi gù·xū pú tí·yī qiē zhū fó·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
jí zhū fó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fa·jiē cóng ci jīng chū·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xū pú tí·suo wèi fó fa zhě·jí fēi fó fa·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yī xiāng wú xiang4 fēn dì jiu
一相无相分第九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xū tuó hu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wo dé xū tuó huán guo fou·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xū pú tí yán·fù yě·shì zūn·hé yi gù·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xū tuó huán míng wéi rù liú·ér wú suo rù·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bù rù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a·shì míng xū tuó huán·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sī tuó h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
wo dé sī tuó hán guo fou·xū pú tí yán·
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
fù yě·shì zūn·hé yi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sī tuó hán míng yī wang lái·ér shí wú wang lái·shì míng sī tuó hán·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ā nuo4 hán néng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
wo dé ā nuo4 hán guo fou·xū pú tí yán·
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
fù yě·shì zūn·hé yi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ā nuo4 hán míng wéi bù lái·ér shí wú bù lái·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shì gù míng ā nuo4 hán·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
ā luó hàn néng zuò shì niàn·wo dé ā luó hàn dào fou·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xū pú tí yán·fù yě·shì zūn!hé yi gù·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shí wú you fa·míng ā luó hàn·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shìzūn·ruò ā luó hàn zuò shì niàn·wo dé ā luó hàn dào·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jí wéi zhuo wo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shì zūn·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
fó shuō wo dé wú zhèng sān mèi·rén zhōng zuì wéi dì yī·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shì dì yī lí yù ā luó hàn·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shì zūn·wo bù zuò shì niàn·wo shì lí yù ā luó hàn·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shì zūn·wo ruò zuò shì niàn·wo dé ā luó hàn dào·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shì zūn zé bù shuō xū pú t·shì yào lán nà heng4 zhě·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yi xū pú tí shí wú suo xíng·ér míng xū pú tí·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
shì yào ā lán nà heng4·
是乐阿兰那行·
zhuāng yán jìng tu fēn dì shí
庄严净土分第十
fó gào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xī zài rán dēng fó suo·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yú fa you suo dé fou·fù yě·shì zūn·
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rú lái zài rán dēng fó suo·yú fa shí wú suo dé·
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pú sà zhuāng yán fó tu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bù yě·shì zūn·hé yi gù·
不也·世尊·何以故·
zhuāng yán fó tu zhě·jí fēi zhuāng yán·shì míng zhuāng yán·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shì gù,xū pú tí·zhū pú sà mó hē sà·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yīng rú shì shēng qīng jìng xīn·bù yīng zhù sè shēng xīn·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
bù yīng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a shēng xīn·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yīng wú suo zhù ér shēng qí xīn·xū pú t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
pì rú you rén·shēn rú xū mí shān wáng·yú yì yún hé·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shì shēn wéi dà fou·xū pú tí yán·shèn dà·shì zūn·
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hé yi gù·fó shuō fēi shēn·shì míng dà shēn·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wú wéi fú shèng fēn dì shí y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xū pú tí!rú héng hé zhōng suo you shā shù,rú shì shā děng héng hé,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
yú yì yún hé?shì zhū héng hé shā,nìng wéi duō fou?
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shì zūn!dàn zhū héng hé ,shàng duō wú shù,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hé kuàng qí shā?’‘xū pú tí!wo jīn shí yán gào ru,
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ruò you shàn nán zi、shàn nu rén,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yi qī bao man ěr suo héng hé shā shù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yi yòng bù shī,dé fú duō fou?’
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 。shì zūn!’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fó gào xū pú tí:‘ruò shàn nán zi、shàn nu rén ,yú ci jīng zhōng,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
nai zhì shòu chísì jù jì děng,wéi tā rén shuō,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ér ci fú dé,shèng qián fú dé。’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zūn zhòng zhèng jiào fēn dì shí èr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fù cì xū pú tí·suí shuō shì jīng·nai zhì sì jù jì děng·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dāng zhī ci3 chu4·yī qiē shì jiān tiān rén ā xiū luó·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jiē yīng gong4 yang4·rú fó ta3 miào·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hé kuàng you rén·jìn néng shòu chí dú sòng·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xū pú tí·dāng zhī shì rén·chéng jiù zuì shàng dì yī xī you zhī fa3·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ruò shì jīng dian suo zài zhī chù·jí wéi you fó·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
ruò zūn zhòng dì zi·
若尊重弟子·
rú fa shòu chí fēn dì shí sān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ěr shí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dāng hé míng ci jīng·wo děng yún hé fèng chí·
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fó gào xū pú tí·shì jīng míng wéi jīn gāng bō rě bō luó mì·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yi shì míng zi·ru dāng fèng chí·suo yi zhě hé·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
xū pú tí·fó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jí fēi bō rě bō luó mì·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shì míng bō rě bō luó mì·xū pú tí·
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
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suo shuō fa3 fou3·
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rú lái wú suo shu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suo you wēi chén·shì wéi duō fou3·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xū pú tí yán·shèn duō。shì zūn·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xū pú tí·zhū wēi chén·rú lái shuō fēi wēi chén·shì míng wēi chén·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rú lái shuō shì jiè·fēi shì jiè·shì míng shì jiè·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
须菩提·于意云何·
kě yi sān shí èr xiang4 jiàn rú lái xian·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fu2 yě·shì zūn·bù kě yi sān shí èr xiang4 dé jiàn rú lái·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hé yi gù·rú lái shuō sān shí èr xiang4·jí shì fēi xiang4·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shì míng sān shí èr xiang4·xū pú tí·
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
ruò you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yi héng hé shā děng shēn mìng bù shī·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ruò fù you rén·yú ci jīng zhōng·nai zhì shòu chí sì jù jì děng·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wéi tā rén shuō qí fú shèn duō·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lí xiāng jì miè fēn dì shí sì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ěr shí xū pú tí·wén shuō shì jīng·shēn jiě yì qù·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tì lèi bēi qì·ér bái fó yán·xī you shì zūn·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fó shuō rú shì shèn shēn jīng dian·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wo cóng xī lái·suo dé huì yan·wèi céng dé wén rú shì zhī jīng·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shì zūn·ruò fù you rén·dé wén shì jīng·xìn xīn qīng jìng·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
jí shēng shí xiāng·dāng zhī shì rén·chéng jiù dì yī xī you gōng dé·
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shì zūn·shì shí xiāng zhě·zé shì fēi xiāng·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
shì gù rú lái shuō míng shí xiāng·shì zūn·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
wo jīn dé wén rú shì jīng dian·xìn jiě shòu chí·bù zú wéi nán·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ruò dāng lái shì·hòu wo bai suì·qí you zhòng shēng·dé wén shì jīng·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xìn jiě shòu chí·shì rén zé wéi dì yī xī you·
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hé yi gù·ci rén wú wo xiāng·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suo yi zhě hé·wo xiāng jí shì fēi xiāng·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
rén xiāng zhòng shēng xiāng shòu zhě xiāng·jí shì fēi xiāng·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hé yi gù·lí yī qiē zhū xiāng·zé míng zhū fó·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fó gào xū pú tí·rú shì rú shì·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ruò fù you rén·dé wén shì jīng·bù jīng bù bù bù wèi·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
dāng zhī shì rén·shèn wéi xī you·hé yi gù·xū pú tí·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
rú lái shuō dì yī bō luó mì·jí fēi dì yī bō luó mì·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
shì míng dì yī bō luó mì·xū pú tí·rěn ru bō luó mì·
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
rú lái shuō fēi rěn ru3 bō luó mì·shì míng rěn ru bō luó mì·hé yi gù·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
xū pú tí·rú wo xī wéi gē lì wáng gē jié shēn ti·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wo yú ěr shí·wú wo xiāng·wú rén xiāng·wú zhòng shēng xiāng·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wú shòu zhě xiāng·hé yi gù·wo yú wang xī jié jié zhī jiě shí·
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ruo you wo xiāng·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yīng shēng chēn hèn·xū pú tí·
应生嗔恨·须菩提·
yòu niàn guò qù yú wu bai shì·zuò rěn ru xiān rén·yú ěr suo shì·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
wú wo xiang4·wú rén xiang4·wú zhòng shēng xiang4 ·wú shòu zhě xiang4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shì gù xū pú tí·pú sà yīng lí yī qiē xiāng·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bù yīng zhù sè shēng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
bù yīng zhù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a shēng xīn·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yīng shēng wú suo zhù xīn·ruò xīn you zhù·jí wéi fēi zhù·
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shì gù fó shuō pú sà xīn·bù yīng zhù sè bù shī·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xū pú tí·pú sà wéi lì yì yī qiē zhòng shēng gù·yīng rú shì bù shī·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rú lái shuō yī qiē zhū xiāng·jí shì fēi xiāng·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yòu shuō yī qiē zhòng shēng·jí fēi zhòng shēng。xū pú tí·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
rú lái shì zhēn yu zhě·shí yu zhě·rú yu zhě·bù kuáng yu zhě·bù yì yu zhě·
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xū pú tí·rú lái suo dé ci fa·ci fa wú shí wú xū·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xū pú tí·ruò pú sà xīn zhù yú fa ér xíng bù shī·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rú rén rù an2·zé wú suo jiàn·
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ruò pú sà xīn bù zhù fa ér xíng bù shī·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rú rén you mù·rì guāng míng zhào·jiàn zhong zhong sè·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xū pú tí·dāng lái zhī shì·ruò you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néng yú ci jīng shòu chí dú sòng·zé wéi rú lái yi fó zhì huì·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xī zhī shì rén·xī jiàn shì rén·jiē dé chéng jiù wú liàng wú biān gōng dé·
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chí jīng gōng dé fēn dì shí wu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xū pú tí·ruò you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chū rì fen4 yi héng hé shā děng shēn bù shī·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zhōng rì fen4 fù yi héng hé shā děng shēn bù shī·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hòu rì fen4 yì yi héng hé shā děng shēn bù shī·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rú shì wú liàng bai qiān wàn yì jié·yi shēn bù shī·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ruò fù you rén wén ci jīng dian·xìn xīn bù nì·qí fú shèng bi·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hé kuàng shū xiě shòu chí dú sòng·wèi rén jiě shuō·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xū pú tí·yi yào yán zhī·shì jīng you bù kě sī yì·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
bù kě chēng liàng·wú biān gōng dé·rú lái wéi fā dà chéng zhě shuō·
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wéi fā zuì shàng chéng zhě shuō·
为发最上乘者说·
ruò you rén néng shòu chí dú sòng·guang wèi rén shuō·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rú lái xī zhī shì rén·xī jiàn shì rén·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jiē dé chéng jiù bù kě liàng·bù kě chēng·wú you biān·bù kě sī yì gōng dé·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rú shì rén děng·jí wéi hè dān rú lái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hé yi gù·xū pú tí·ruò yao xiao fa zhě·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
zhuo2 wo jiàn·rén jiàn·zhòng shēng jiàn·shòu zhě jiàn·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zé yú ci jīng·bù néng tīng shòu dú sòng·wèi rén jiě shuō·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xū pú tí·zài zài chù chù·ruò you ci jīng·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yī qiē shì jiān tiān rén ā xiū luó·suo yīng gōng yang·dāng zhī ci chu·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
zé wéi shì ta·jiē yīng gōng jìng·zuò li3 wéi rao3·yi zhū hua1 xiāng ·ér sàn qí chu·
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néng jìng yè zhàng fēn dì shí liù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fù cì xū pú tí·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shòu chí dú sòng ci jīng·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ruò wèi rén qīng jiàn·shì rén xiān shì zuì yè·yīng duò è dào·
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yi jīn shì rén qīng jiàn gù·xiān shì zuì yè·zé wéi xiāo miè·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dāng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ū pú t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wo niàn guò qù wú liàng ā sēng qí jié yú rán dēng fó qián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
dé zhí bā bai sì qiān wàn yì nà(nuo2)yóu tā(tuo1) zhū fó·xī jiē gōng yang chéng shì·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
wú kōng guò zhě·ruò fù you rén·yú hòu mò shì·
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néng shòu chí dú sòng ci jīng·suo dé gōng dé·yú wo suo gōng yong zhū fó gōng dé
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bai fēn bù jí yī·qiān wàn yì fēn·nai zhì suàn shù pì yù suo bù néng jí·
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xū pú tí·ruò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yú hòu mò shì·you shòu chí dú sòng ci jīng·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
suo dé gōng dé·wo ruò jù shuō zhě·huò you rén wén·xīn ji2 kuáng luàn·hú yí bù xìn·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xū pú tí·dāng zhī shì jīng yì bù kě sī yì·guo bào yì bù kě sī yì·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jiū jìng wú wo fēn dì shí qī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ěr shí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in2·yún hé yīng zh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yún hé xiáng fú qí xīn·fó gào xū pú tí·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
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in2 zhě·dāng shēng rú shì xīn·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
wo yīng miè dù yī qiē zhòng shēng·miè dù yī qiē zhòng shēng yi·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
ér wú you yī zhòng shēng shí miè dù zhě·hé yi gù·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
xū pú tí·ruò pú sà you wo xiāng·rén xiāng·zhòng shēng xiāng·shòu zhě xiāng·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zé fēi pú sà·suo yi zhě hé·xū pú tí·
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
shí wú you fā·fa2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 zhě·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ú rán dēng fó suo·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
you fa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fou·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bù yě·shì zūn·rú wo jiě fó suō shuō yì·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fó yú rán dēng fó suo wú you fa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fó yán·rú shì rú shì·xū pú tí·shí wú you fa·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
rú lái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xū pú tí·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ruò you fa·rú lái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zhě·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rán dēng fó zé bù yu wo shòu jì·ru yú lái shìédāng dé zuò fó·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hào shì jiā móu ní·yi shí wú you fa·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shì gù rán dēng fó yu wo shòu jì·zuò shì yán·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ru yú lái shì·dāng dé zuò fó·hào shì jiā móu ní·hé yi gù·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
rú lái zhě·jí zhū fa rú yì·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ruò you rén yán rú lái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xū pú tí·shí wú you fa·fó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xū pú tí·rú lái suo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yú shì zhōng wú shí wú xū·shì gù rú lái shuō yī qiē fa·
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
jiē shì fó fa·xū pú tí·suo yán yī qiē fa zhě·jí fēi yī qiē fa·
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shì gù míng yī qiē fa·xū pú tí·pì rú rén shēn cháng dà·
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xū pú tí yán·shì zūn·rú lái shuō rén shēn cháng dà·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
jí wéi fēi dà shēn·shì míng dà shēn·xū pú tí·pú sà yì rú shì·
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ruò zuò shì yán·wo dāng miè dù wú liàng zhòng shēng·jí bù míng pú sà·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hé yi gù·xū pú tí·shí wú you fa·míng wéi pú sà·
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shì gù fó shuō yī qiē fa·wú wo·wú rén·wú zhòng shēng·wú shòu zhě·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xū pú tí·ruò pú sà zuò shì yán·wo dāng zhuāng yán fó tu·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
shì bù míng pú sà·hé yi gù·rú lái shuō zhuāng yán fó tu zhě·
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jí fēi zhuāng yán·shì míng zhuāng yán·xū pú tí·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
ruò pú sà tōng dá wú wo fa zhě·rú lái shuō míng zhēn shi pú sà·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yī ti tóng guān fēn dì shí bā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ròu ya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you ròu yan·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tiān ya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you tiān yan·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huì ya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you huì yan·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fa ya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you fa yan·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you fó ya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you fó yan·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héng hé zhōng suo you sh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
fó shuō shì shā fou·rú shì·shì zūn·rú lái shuō shì shā·
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yī héng hé zhōng suo you shā·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
you rú shì shā děng héng hé·shì zhū héng hé suo you shā shù·
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
fó shì jiè rú shì·nìng wéi duō fou·shèn duō·shì zūn·
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fó gào xū pú tí·ěr suo guó tu zhōng·suo you zhòng shēng·ruò gàn zhong3 xīn·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
rú lái xī zhī·hé yi gù·rú lái shuō zhū xīn·jiē wéi fēi xīn·
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
shì míng wéi xīn·suo yi zhě hé·xū pú tí·
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
guò qù xīn bù kě dé·xiàn zài xīn bù kě dé·wèi lái xīn bù kě dé·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fa jiè tōng huà fēn dì shí jiu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uò you rén man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qī bao·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yi yòng bù shī·shì rén yi shì yīn yuán·dé fú duō fou·
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rú shì·shì zūn·ci rén yi shì yīn yuán·dé fú shèn duō xū pú tí·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
ruò fú dé you shí·rú lái bù shuō dé fú dé duō·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yi fú dé wú gù·rú lái shuō dé fú dé duō·
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lí sè lí xiāng fēn dì èr shí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fó kě yi jù zú sè shēn jià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fú yě·shì zūn·rú lái bù yīng yi jù zú sè shēn jiàn·hé yi gù·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rú lái shuō jù zú sè shēn·jí fēi jù zú sè shēn·shì míng jù zú sè shēn·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ú lái kě yi jù zú zhū xiang4 jiàn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fú yě·shì zūn·rú lái bù yīng yi jù zú zhū xiāng jiàn·hé yi gù·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rú lái shuō zhū xiāng jù zú·jí fēi zhū xiāng jù zú· shì míng zhū xiāng jù zú·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fēi shuō suo shuō fēn dì èr shí yī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xū pú tí·ru wù wèi rú lái zuò shì niàn·wo dāng you suo shuō fa·mò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hé yi gù ruò rén yán rú lái you suo shuō fa ·jí wéi bàng fó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bù néng jiě wo suo shuō gù·xū pú tí·shuō fa zhě·
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
wú fa kě shuō·shì míng shuō fa·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ěr shí huì mìng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pō you zhòng shēng·yú wèi lái shì·wén shuō shì fa·shēng xìn xīn fou·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fó yán·xū pú tí·bi fēi zhòng shēng·fēi bù zhòng shēng·hé yi gù·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
xū pú tí·zhòng shēng zhòng shēng zhě·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
rú lái shuō fēi zhòng shēng·shì míng zhòng shēng·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wú fa kě dé fēn dì èr shí èr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fó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wéi wú suo dé yē·fó yán·rú shì rú shì·xū pú tí·
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
wo yú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nai zhì wú you shuō fa kě dé·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shì míng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jìng xīn xíng shàn fēn dì èr shí sān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fù cì xū pú tí·shì fa píng děng·wú you gāo xià·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shì míng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yi wú wo·wú rén·wú zhòng shēng·wú shòu zhě·xiū yī qiē shàn fa·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zé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xū pú tí·
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suo yán shàn fa zhě·rú lái shuō jí fēi shàn fa ·shì míng shàn fa·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fú zhì wú bi fēn dì èr shí sì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xū pú tí·ruò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zhōng·suo you zhū xū mí shān wáng·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rú shì děng qī bao jù·you rén chí yòng bù shī·
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ruò rén yi ci bō rě bō luó mì jīng·nai zhì sì jù jì děng·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shòu chí dú sòng·wéi tā rén shuō·yú qián fú dé·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
bai fēn bù jí yī·bai qiān wàn yì fēn·nai zhì suàn shù pì yù suo bù néng jí·
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huà wú suo huà fēn dì èr shí wu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ru děng wù wèi rú lái zuò shì niàn·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wo dāng dù zhòng shēng·xū pú tí·mò zuò shì niàn·hé yi gù·
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shí wú you zhòng shēng rú lái dù zhě·ruò you zhòng shēng rú lái dù zhě·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rú lái jí you wo rén zhòng shēng shòu zhě·xū pú tí·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
rú lái shuō you wozhě·zé fēi you wo·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
ér fán fū zhī rén yi wéi you wo·xū pú tí·fán fū zhě·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
rú lái shuō jí fēi fán fū·shì míng fán fū·
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fa shēn fēi xiang4 fēn dì èr shí liù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kě yi sān shí èr xiāng guān rú lái fou·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xū pú tí yán·rú shì rú shì·yi sān shí èr xiāng guān rú lái·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fó yán·xū pú tí·ruò yi sān shí èr xiāng guān rú lái zhě·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zhuan lún shèng wáng jí shì rú lái
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 rú wo jiě fó suo shuō yì·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
bù yīng yi sān shí èr xiāng guān rú lái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ěr shí shì zūn ér shuō jì yán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ruò yi sè jiàn wo yi yīn shēng qiú wo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shì rén xíng xié dào bù néng jiàn rú lái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wú duàn wú miè fēn dì èr shí qī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xū pú tí·ru ruò zuò shì niàn·rú lái bù yi jù zú xiang4 gù·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xū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mò zuò shì niàn·rú lái bù yi jù zú xiang4 gù·
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xū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
ru ruò zuò shì niàn·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 zhě·
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shuō zhū fa duàn miè·mò zuò shì niàn·hé yi gù·
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
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 zhě·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yú fa bù shuō duàn miè xiang4
于法不说断灭相·
bù shòu bù tān fēn dì èr shí bā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xū pú tí·ruò pú sà yi man héng hé shā děng shì jiè qī bao·chí yòng bù sh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ruò fù you rén·zhī yī qiē fa·wú wo dé chéng yú rěn·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ci pú sà·shèng qián pú sà·suo dé gōng dé·hé yi gù·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
xū pú tí·yi zhū pú sà·bù shòu fú dé gù·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xū pú tí bái fó yán·shì zūn·yún hé pú sà bù shòu fú dé·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xū pú tí·pú sà suo zuò fú dé·bù yīng tān zhuo2·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shì gù shuō bù shòu fú dé·
是故说不受福德·
wēi yí jì jìng fēn dì èr shí jiu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xū pú tí·ruò you rén yán·rú lái ruò lái ruò qù·ruò zuò ruò wò·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shì rén bù jiě wo suo shuō yì·hé yi gù·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
rú lái zhě·wú suo cóng lái·yì wú suo qù·gù míng rú lái·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yī hé li xiang4 fēn dì sān shí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xū pú tí·ruò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yi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suì wéi wēi chén·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yú yì yún hé·shì wēi chén zhòng·nìng wéi duō fou·
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xū pú tíyán·shèn duō·shì zūn·hé yi gù·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
ruò shì wēi chén zhòng shí you zhě·fó jí bù shuō shì wēi chén zhòng·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suo yi zhě hé·fó shuō wēi chén zhòng·jí fēi wēi chén zhòng·
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shì míng wēi chén zhòng·shì zūn·rú lái suo shuō sān qiān dà qiān shì jiè·
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jí fēi shì jiè·shì míng shì jiè·hé yi gù·ruò shì jiè shí you zhě·
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
jí shì yī hé xiang4 ·rú lái shuō yī hé xiang4 ·jí fēi yī hé xiang4 ·
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
shì míng yī hé xiāng·xū pú tí·yī hé xiāng zhě·jí shì bù kě shuō·
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dàn fán fū zhī rén·tān zhuo2 qí shì·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zhī jiàn bù shēng fēn dì sān shí yī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xū pú tí·ruò rén yán·fó shuō wo jiàn·rén jiàn·zhòng shēng jiàn·shòu zhě jiàn·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xū pú tí·yú yì yún hé·shì rén jiě wo suoshuō yì fuō·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fú yě·shì zūn·shì rén bù jiě rú lái suo shuō yì·hé yi gù·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
shì zūn shuō wo jiàn·rén jiàn·zhòng shēng jiàn·shòu zhě jiàn·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jí fēi wo jiàn·rén jiàn·zhòng shēng jiàn·shòu zhě jiàn·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shì míng wo jiàn·rén jiàn·zhòng shēng jiàn·shòu zhě jiàn·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xū pú tí·fā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ao sān pú tí xīn zhě·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yú yī qiē fa·yīng rú shì zhī·rú shì jiàn·rú shì xìn jiě·bù shēng fa xiāng·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xū pú tí·suo yán fa xiāng zhě·rú lái shuō jí fēi fa xiāng·shì míng fa xiāng·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yīng huà fēi zhēn fēn dì sān shí èr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xū pú tí·ruò you rén yi man wú liàng ā sēng qí shì jiè qī bao·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chí yòng bù shī·ruò you shàn nán zi shàn nu rén·fā pú tí xīn zhě·
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
chí yú ci jīng·nai zhì sì jù jì děng·shòu chí dú sòng·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
wèi rén yan shuō·qí fú shèng bi·yún hé wèi rén yan shuō·
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
bù qu yú xiāng·rú rú bù dòng·hé yi gù·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yī qiē you wéi fa rú mèng huàn pào ying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rú lù yì rú diàn yīng zuò rú shì guān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fó shuō shì jīng yi·zhang3 lao xū pú tí·jí zhū bi qiū·bi qiū ní·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
yōu pó se4·yōu pó yí·yī qiē shì jiān tiān rén ā xiū luó·
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wén fó suo shuō·jiē dà huān xi·xìn shòu fèng xíng·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jīn gāng bō rě bō luó mì jīng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bō rě wú jìn cáng zhēn yán
般若无尽藏真言
nà mó bó gā fá dì
纳谟薄伽伐帝
bō lī ruò
钵唎若
bō luó mì duō yè
波罗蜜多曳
dá zhí tā an gē lī dì lī shì lī
怛侄他 唵 纥唎 地唎 室唎
shù lū zhī sān mì lì zhī
戍噜知 三密栗知
fó shè yè 。 shā hē
佛社曳 莎诃
jīn gāng xīn zhēn yán
金刚心真言
an wū lún ní suō pó hē
唵 乌伦尼娑婆诃
bu què zhēn yán
补阙真言
nán mō hē lā dá dā nuō duō lā yè yē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qè lā qè lā jù zhù jù zhù mó lā mó lā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hu lā hōng hè hè sū dá ná
虎啰吽贺贺苏怛拿
hōng pō mò nuō suō pó hē
吽 泼抹拿 娑婆诃
bu què yuán man zhēn yán
补阙圆满真言
ōng hū lú hū lú shè yè mù qì shā hē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诃
pu huí xiàng zhēn yán
普回向真言
ōng suō mō lā suō mō lā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mǐ me nang sà wǎ hē
弭摩曩 萨缚诃
me hē zhuó jiā lā wǎ hōng
摩诃斫迦啰嚩吽
jin gāng zàn
金刚赞
duàn yí shēng xìn jué xiāng chāo zōng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dùn wàng rén fa jiě zhēn kōng
顿忘人法解真空
bō rě wèi chong2 chong2 sì jù róng tōng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fú dé tàn wú qióng
福德叹无穷
ná mó qí yuán huì shàng fó pú sà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mǐ me nang sà wǎ hē
弭摩曩 萨缚诃
me hē zhuó jiā lā wǎ hōng
摩诃斫迦啰嚩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