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加朋加利刀:古诗词修辞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5:21:31
这种手法叫“点染”!
  
  首先点明主题,然后景物渲染
  
  ——陆波赏析
  
  唐代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忧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表达作者有家难归的惆怅之意。
  
  2.运用了点染手法。先点明归思,再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这种手法叫“衬垫”!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陆波赏析
  
  唐代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衬垫。
  
  2.前人说这首诗的第三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试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第三句是典型的映衬和铺垫。作者用两岸猿啼之悲映衬自己心中的豪迈之情,表达蔑视三峡艰险的气概,同时丰富了江行的景物;另外,用猿声铺垫,靠它来缓和语势,在快速船行中插入猿啼不止,使全诗不单调,有起伏,委婉有致,不再直泻无余。比直写“乘奔御风不为疾”要含蓄有味多了,诗文就是这样写的——同一个意思,不要说穿;同一种感受,借物以传。
  
  这种手法叫“以乐写哀”!
  
  以乐写哀,备见其哀
  
  ——陆波赏析
  
  唐代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道出了思归的感伤。
  
  2.属于借景抒情手法中的“以乐景写哀情”,备见其哀。
  
  【附录】《诗经》经典之作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头两句以乐写哀,备见其哀;后两句以哀写乐,倍显其乐!
  
  这种手法叫“对比”!
  
  唯有对比现高低
  
  ——陆波赏析
  
  清代郑燮《题画竹》: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1.诗着“龙孙”指什么?
  
  答:竹笋
  
  2.本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揭示哲理的?
  
  答: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者回答: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
  
  这种手法叫“拟人”!
  
  泉眼无声惜细流
  
  ——陆波赏析
  
  宋代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绝句取景很别致。“泉”用“眼”搭配,“流”则用“细”来形容,透出一个“小”字,体现出般般景物“小巧”的特点。
  
  2.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一个“爱”字,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情味盎然,饶有奇趣,表现手法是“拟人”。
  
  3.最后两句,“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写出一种和谐的动态美,富有生活气息。
  
  这种手法叫“反衬”!
  
  黄沙百战穿金甲
  
  ——陆波赏析
  
  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表现手法:反衬
  
  2.作用:衬托将士们保家卫国的高度责任感、自豪感,歌颂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黄沙百战穿金甲”内容之丰富表现在战时之长、战况之苦、战地之恶、战事之多、战士之强、战敌之悍。
  
  这种手法叫“伏笔”!
  
  设伏于前,后必流连
  
  ——陆波赏析
  
  晏几道《鹧鸪天》: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赏析]
  
  这首词在结构上颇具特色。
  
  以长调章法入于小词,扣首则尾应,扣尾则首应,扣其中则首尾俱应。“一醉醒来”已伏下“西楼此夜寒”一笔;“鸾空怨”“燕未还”已伏下“谁堪共展鸳鸯锦”一笔。这一切,都使词人悲不自胜,两泪纵横,惟有强自宽解,以免损毁朱颜——也许在词人的内心深处,还盼望着有重聚的一天吧。
  
  【附录】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赏析]
  
  此属吟咏节序之作,然极富诗情哲理。
  
  词人由中秋思及人生,人生与中秋俱化。触类以感,慷慨悲歌,情深意长。词中运用比兴手法,将常见之景“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来概括人生矛盾,言近旨远,辞浅意深,富于哲理,令人咀嚼回味。此调不用典故,不尚澡绘,只用一、二、五、六四句排偶稍事点缀,词语显得平妥精粹,情感充盈于声调,读之使人击节可叹,极易受到感染。
  
  【附录】
  
  1.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2.钱钟书《七缀集》解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联: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3.叶燮在《原诗》中评析杜甫:
  
  “碧瓦初寒外”:设身而处当时之境,觉此五字之情景,恍于天造地设,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意能言之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不可解,划然示我以默会想象之表,竟著有内、有外、有初寒,特借“碧瓦”一实象发之;有中间、有边际,虚实相成,有无互立,取之当前的自得,其理昭然,其事自然也。
  
  “月傍九霄多”:从来言月者,只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夜宫殿当前之景象。
  
  “钟声云外湿”:斯语也,吾不知其为耳闻也,为目见也,为意揣也,其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从互理中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