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厨房加盟店:14岁都能上大学:4-14岁完成基础教育 作者:袁鸿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6:16:09

 
 小说:14岁都能上大学:4-14岁完成基础教育  作者:袁鸿林
    不惑的选择

    一、早期教育——提高人生起点

    早期教育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001

    我对女儿实施的早期教育/015

    媒体形象:普通5岁女孩被称为“神童”/044

    给孩子一个人生高起点/048

    二、培养情商——奠定发展基础

    情商培养好氛围——混龄教养/056

    智商、情商的高度结合——当小老师/075

    超级情商课——应对媒体/083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记者的报道/102

    三、跳跃式教学——启发悟识能力

    打破学校教学体系,语言、思维领先/110

    我的教学特点/142

    跳跃式教学的教学日记/145

    跳跃式教学——与家长讨论/172

    四、思维引领——探究式学习开道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179

    引领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181

    探究式学习案例一——阅读凡尔纳/187

    探究式学习案例二——学习文言诗文/198

    探究式学习案例三——品评三国历史/204

    五、袁小逸模式——呼之欲出

    坦然面对争议/216

    让小逸尝试学校教育/228

    “袁小逸模式班”的酝酿/253

    袁小逸模式的教学建构与培养目标/259

    永康办学——建立袁小逸模式样板/264

    六、袁小逸模式——14岁都能上大学

    纵向结构——潜能开发、早期教育和后续教育/276

    横向结构——文本与生活相连、理论与实践结合/301

    交叉结构——智商与情商并重/328

    后记
父而师——不惑的选择

    1当孩子需要你当一个好爸爸而做点什么时,很多爸爸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也会在所不计。然而,若要当一个好爸爸,又必须同时成为一个好老师时,你又将如何选择?当已过不惑之年、女儿袁小逸未满4岁时,我便面临如此局面。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父爱涌动,使我放弃所有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父而师”的角色,坚定地办起了“现代私塾”,既教自己的女儿,也教其他孩子,作为“父而师”的双重身份,探索另一种教育——“在家上学”(homeschooling),迄今已过6年……

    我写此书并非要宣称某种成功,当然也不会宣告某种失败,目前还只是一种尝试、探索。我只期望大家在对应试教育体制失望或不满的同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比如说从体制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以“父而师”的身份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或对或错,或对中有错、错中有对。但我想,愿意往这方面探索的朋友,不妨听听我的想法,看看我的做法。那些愿意思考的朋友,也许会从中获取些许对新事物的兴趣,尽可反对、批评,但你看完以后,一定会有所启发,这是一。第二,从我的实践和思考中,你也可了解到,教育完全可以不同于现在学校的样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过程和结果。最后大家也就会想清楚体制和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学制可以不用那么长,学习可以不用那样苦累、刻板,现行的教学和教材体系可以舍弃或打乱……

    22008年9月8日,当国人的目光还在关注中国首次举行的奥运会和此后的残奥会时,在浙江省嘉兴市清河中学史无前例地突然会聚了省、市内四家媒体:浙江省的《今日早报》、嘉兴市的《嘉兴日报》《南湖晚报》、嘉兴电视台。忙碌的记者们蜂拥而至,是为了报道被称为“神童”的9岁现代私塾女孩袁小逸。这个女孩仅有的学历只是一年幼儿园小班,而实际在园时间仅为半年,但在她刚过9岁生日后,却要去学校上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就是她上学的首日。她从未上过正规学校,却为何能如此“一步登天”——超越常规孩子四五年?她能否适应学校?她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太多的问题和不少引起各方兴趣的故事,自然成为各家媒体捕捉的焦点了。

    袁小逸,女,1999年7月31日出生于广州,祖籍浙江海盐。2002年春夏间,未满3岁的她,随父母定居于海盐县城,去当地幼儿园整一年后,因严重不适应而被父母领回家自养自教。2003年春夏间,具有高学历的父亲袁鸿林,在将女儿从幼儿园领回后,放弃所有工作,毅然集中精力在海盐办起了现代私塾——“哈利快乐英语角”,专职教养女儿,同时也面向社会开设系列课程,以供社会各界人士补习各类知识之需。从那时起,这父女俩就一直成为各类媒体关注和争议的对象,乃至《人民日报》也发出专题报道和评论。中央电视台则在2004—2008年间,由“共同关注”、“成长在线”和“心理访谈”栏目先后做了三个专题节目。若将所有这些媒体资料汇总起来,足以印成一本厚厚的书了。
 一个父亲在家自教女儿的案例,为何引起媒体如此强烈而又持久的兴趣?我想,我的教育理念、模式和教学方法,我对教育的思考和探索所涉及的问题,也是时下苦恼着千家万户的大问题。

    3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最想与打开此书的读者分享的理念和经验,可总结为如下的五句话:

    第一句话:科学从事早期教育,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人生高起点。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实施早期教育,认为早期教育既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首选教育之路,也是改变一个孩子人生起点的重要途径。我还认为,早期教育不是学校课程简单的提前教育,也不是神童教育,而是个性化的超前教育。

    或许是因为对幼儿学习能力认识长期不足,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过于滞后,总之,扎实有效的早期教育,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最终不同程度地导向超前教育。很可惜,经过早期教育、具有不同程度超前的孩子,一旦进入学校,被统一标准的“模具”压铸后,绝大部分也就成为普通的“标准产品”。一些反对或不理解早期教育的学者,甚至拿这样的结果(被称为“伤仲永”)来责难早期教育的必要。这种超前教育的夭折或被平庸化——就是目前困扰教育的一种肆虐长久而又非常广泛的流行病。我决计避开这一通病未让女儿去学校,而是在我自办的现代私塾中,用自己的方式,对其进行合适的后续教育,继续贯彻个性化的超前教育。

    我对女儿的早教,开始于她1岁时,并从3岁左右起,即围绕着中外多种语言的学习和思维训练进行个性化超前教育。感觉以下方面应引起施教者重视并予以正确把握:学习与玩耍结合。在早期教育中,随着孩子的由小而大,逐渐由“玩中寓学”,过渡到“边玩边学”,发展至“以学导玩”。即便是幼儿,一味地排斥玩耍,肯定不足取。只是玩耍而不学习,显然也有失偏颇。学习和玩耍本来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不过,孩子渐大以后,在玩耍方面就不能太过放任,毕竟“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二句话:高度重视情商培养,为孩子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教育,早期教育更需要智商与情商并重,感性与理性结合。作为幼儿的教育者,自然会注意及时的认知教育——知识教育。我们通常习惯于对幼儿说“不”,或应该这样和那样,却很少解释为什么,更少让孩子真正弄懂为什么。因为在成人的潜意识中,一贯认为反正怎么解释幼儿也不会懂,幼儿的认知跟不上。我则更多地倾向于较早地提高孩子的认知,并在认知的基础上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尤其是当孩子渐大,比如3岁前后,更要开始在感性的认知基础上推进各种知识和理解事理的学习。日积月累,孩子在认知和感悟真、善、美的情境下,于人格和性情方面,便出现潜移默化。我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时,非常注重的,就是借助语言的载体和思维的互动,来揭示真、善、美,并尽量激起幼儿心灵中的涟漪。孩子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也为我进行情商教育奠定了基础。
为孩子创造混龄养育、教学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弥补独生子女教养的先天不足,对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商非常有益。引导孩子自幼学习充当小老师与学会应对媒体,可以说是我教育中特设的两门课程,其主旨就是发展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特别是通过与媒体的接触与沟通,提升认识社会与自身的能力,充分发展情商。

    第三句话:打乱学校年级制知识教学结构,实施跳跃式教学。

    在我看来,现在幼儿园与学校将知识分成等级,严格按照年龄,试图完整而由浅入深地渐次实施的教育,貌似全面、科学,实际上却十分荒谬。这种教学,一方面人为割裂各种知识的完整性和大容量的可感受性,另一方面低估了幼儿与儿童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感受性接受能力。

    打乱现有学校这种教学结构,根据孩子的实际接受能力,重新编排教学的有关知识链条,就必然导致可观的学习飞跃。杨振宁先生曾将中美教育做过很精辟的对比,在其对比表中,谈到中美教育和学生之间有如下差异:“中国:训练面窄,训练扎实,渐进式,沉静,腼腆,缺乏自信,被动,恭顺,谦虚;美国:训练面宽,训练无规则,跳跃式,活泼,大胆,自信,主动,傲慢,骄傲。”而我特别欣赏美国的“跳跃式,活泼,大胆,自信,主动”这些方面的特色,尤其是跳跃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悟性和能力。我常说,需要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从事幼儿的启蒙教育,实质上也贯穿了跳跃式教学的精神。

    第四句话:注重思维引领,着眼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中,对9岁前的孩子不搞应试教育,没有重复性的作业,也不搞标准化的考试,而注重思维引领,甚至不设知识难度的上限。9岁后,更强调用“带研究生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教学当然要注重知识学习,但更要注重能力培养。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可以转化为能力,而能力却无法离开知识。忽视知识教育,甚或极端地采用一些“反智”的做法,显然荒谬。所以,培根的话就成了格言:知识就是力量。需要补充的是,只有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才能产生力量。一些陈旧杂乱、死记硬背而又消化不良的知识,就难以转化为能力。迄今我实施的教育,主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其主要或整体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能力。比如,通过西方的拼音文字——英语的学习,启发女儿有效地自学汉语拼音,再加上通过教授一些古代文言诗文,遂形成女儿自学现代白话文的能力;而且,通过中、英、日等几种语言的学习和比较,形成女儿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而顺带习得多种语言的能力,以及通过这些语言作为载体,从而获得快速消化大量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自然构成一种“整体”的能力。而且,从速度上说,还颇为高效。我觉得,用抓基础和核心的知识、尤其注重思维引领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本人也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第五句话: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参与自我建构,为孩子开拓广阔的前景。

    我对女儿实施个性化超前教育时,将“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参与自我建构”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我一直在刻意培养女儿的独立自主能力,包括自主地游戏和学习,更注重引导她在学习中积极参与自我建构。女儿在5岁左右时,其自主性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在学习方面,她很积极主动地学习四则运算,甚至还带动其他同龄孩子一起学习;特别是从英语的学习中悟出汉语拼音的大致规律,颇有兴趣地利用拼音自学白话文,开始了自主的中文阅读,并借助拼音软件在电脑上开始写作。

    培养能力的极致,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知识结构来说,语言、思维、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本技能及信息资料等方面的学习,并提纲挈领地将其整合,十分重要。知识有一个聚合重生的过程。从已有知识中生成出新的知识,是一个创新过程。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知识层面,所生成的新知识显然不同。在知识的高级聚合过程,也即高层次的创新过程中,需要优异的知识结构、宽广丰富的知识层面,需要通古识今、学贯中西。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差异化日增的社会,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尤其需要学贯中西而极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就是我培养女儿的目标。迄今而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在几种语言的学习上,已显示出一定的个性化的优势和能力,这显然与我注重超前性的引导和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培养孩子的能力,其中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独立、自由精神,最为重要。

    当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有了一定的底子,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就成为可能。我给女儿设想的自学是,既要宽泛,又要深入。比如,借助已学的几种语言,从不同角度阅读同一课题的资料,不仅要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各种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还要多视角、多层次地比较研究。这样,既做到广泛深入,又回避了简单重复。而我将重点则放在结合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讲解上,辅导其写作和研究,尤其侧重方法;必要时也做一些补缺和串联的辅导。稍后,探究式学习将成为主调。我对此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模仿照搬国外的样式。主要是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使之贯穿于整个过程,即在资料搜集、问题分析、归纳总结、文字表述等重要环节上,都做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当然更要鼓励能有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创见。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系统联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孔子最为赞赏其学生颜回,在与他的另一个学生(子贡)谈到颜回“闻一而知十”的能力时,甚至都感叹:“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才是学习中真正要追求的境界!

    不仅仅注重学习,而且还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关注其在未来与社会的融入。书本联系生活,理论结合实践,这在如今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大抵已成为空谈。而我对此则格外看重。特别是对社会的融入,我更是高度重视。

    很多人认为,孩子不去学校,就意味着脱离社会,有成为社会边缘人之虞。在我看来,学校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折射社会而已,仅仅是个小社会,离真正的大社会实在尚远。学校围墙之外的世界更加精彩。离开了小社会,却可以进入大社会。这方面,美国的家庭学校也同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家长重视,在家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时间优势和灵活性,积极地、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广泛地与人交往,或较早地直接投入社会,并在现实社会中作为一个实在的个性角色而生存、发展。
《半月谈》:一个中国父亲的教育实验

    引言: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要的教育呢?是中国父亲勇敢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一位中国商人坚持让上小学的儿子每天睡到自然醒,他告诉儿子,“不要担心迟到,一旦老师批评,就说是你爸批准的,让老师来找我”,他认为孩子的睡眠比按时到校参加早读更重要。

    在大多数家长看来,他们的职责就是协助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存在只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但这并不排除特殊家庭教育形式的存在。童话大王郑渊洁将儿子郑亚旗从学校教育中“拽”出,自己编写了约400万字的教材在家里教孩子,用童话体形式的课本让孩子学习道德、法制、哲学、性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他为孩子定的学制是每天下午只上半天课,但没有寒暑假。就这样,从1996年到2000年,郑亚旗读完了郑渊洁编写的全部教材。

    因为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3岁的袁小逸被身为著名私塾老师的父亲袁鸿林接回家接受自行教育,由自己亲自为女儿制定课程表,其中包括英语、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以及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他认为,现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太陈旧了,很多东西学了以后根本就没有用。

    从这两位父亲的教育实验结果上来看,无疑都是成功的。如今,23岁的郑亚旗自己做起了老板,与父亲联手创办《皮皮鲁画册》,并创办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而袁鸿林的女儿,这个在幼儿园老师看来“无法和其他孩子正常沟通”的10岁女孩袁小逸则成为了年龄最小的“私塾小老师”。

    一位知名艺术品经纪人告诉我,她对艺术的美有天生的鉴赏力,她说自己喜欢有灵性的东西,而这些都源于她出生的地方,长白山广袤的林区,自然的造化,这些都是构成她当下快乐的源泉,在她眼中,童年跟大自然相处的那段日子是自己受过的最好的艺术教育。

    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某天来到泸沽湖,顿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这是他从没有生活过的环境,第一次感到人和自然离得这么近,他立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两个小孩也从内地接过来,不再接受学校教育,与他们一起在泸沽湖畔过一种与自然为伍的生活。
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10岁的法国小女孩蒂皮,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中,小蒂皮同我们印象中“可爱”或是“凶猛”的野生动物“亲密接触”、一起长大、和谐共处。

    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要的教育呢?是中国父亲勇敢做出抉择的时候了!

    会员议言:

    中国大陆基础教育机构的领导者、研究者,学校的校长、老师,如果放下身段关注一下“私塾女孩袁小逸”的成长经历,研究一下其规律,会发现很多经验可以吸取,这里或许有拯救基础教育深陷应试训练泥淖的办法。

    ——张一

    我们中小学里的后进学生,他们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他们的心灵在长久地经受“折磨”,这样的学生没有闹出不可收拾的事件已经谢天谢地。而有关老师也是被“逼良为‘猖娼’”,因为校长在给班级排名,局长在给学校排名,一环套着一环。

    ——王小波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崔勇

    小孩子或许还不知道一株小苗要长成大树要经受多少风霜雨雪的侵袭,她或许还没有深刻领会父亲的良苦用心,她或许也不知道全日制中小学校里多少孩子很少有像她那样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笑!在她爸爸博学多才而又勇于探索的前提条件下,她这棵幼苗才得以茁壮地生长。

    ——峻岭
成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案例

    文/白沙海

    今年1月,我读到了袁鸿林女儿的书《私塾女孩袁小逸》,写了一个帖子,一些观点引起了一些网友的注意。4个月后,又读到了袁鸿林的新著《14岁都能上大学》,看到上述帖子被收入书中,后来还发现帖子中的几句话被印在封底上。

    倒不是因为“知遇”而要写书评,而是因为作为一个从事了40年教育工作的人,忍看基础教育在“应试训练”的岔道上飞飙,千千万万孩子深受其害,凭良心,有些话不得不说。

    世界教育发展到今天,案例教学是最先进最成功的经验,我国教育界也早已引进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案例教学之所以优越,因为它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解剖和分析事实,探知事物发展的规律。现在,案例研究不但成为了高校的先进教学模式,也早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而《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就是本世纪来我国大陆地区成功教育案例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一)

    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是为了使孩子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健康地前进。所以,好的基础教育,应该是为了使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其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学到足以使之为社会的发展发挥出推动力的智慧与本领,即使这种推动力微乎其微。

    未来社会的发展绝非某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够决定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除了自认宿命或被宿命的外,人的发展也就应当有无限的可能性。好的基础教育就应当着眼于这种无限的可能性,而不应该画地为牢,闭门造分,不应该“像每个学校都拿着一副统一定制的模具,一定要把每个孩子都压铸成能考出100分零件”。而当今的小学六年级(因为要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所谓的名牌初中)、初中三年级(因为要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所谓的名牌高中)、高中三年级(因为要让更多的学生升入所谓的重点高校),“为了让学生的卷面分数好看一点,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残酷地耗尽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既抹杀了孩子的各种灵气,又拖累了孩子的智商发展,尤其是无益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即使原是个颇有天赋的孩子,经过这样的压铸,出来也成了平庸的标准件。”(见该书014页,以下该书的引文只注页码)以笔者多年在基层学校的观察、感受、调研、研究,完全认同《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中的有关描述和概括。
人的重要特质是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多胞胎的兄弟姐妹,思想性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教育的重要原则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车间式的学校、班级既是后工业社会教育的异化,也是特定时代教育的无奈。这是教育资源有限、教育需求无限的折中举措。近年来各地许多优秀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就是对车间式管理的改革、改进、改善。教育是对人爱的产物,无疑应当在尊重、关爱的前提下进行。教育的本质决定要最大可能地体现个性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伟大也在于此。新课标试图扬弃车间式“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就是试图朝真正的教育的回归。

    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当然不是放羊式。教育应当有一定目标与计划。这种目标与计划是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宝贵教育经验的结晶。袁鸿林先生拟定的“袁小逸模式”是:三四岁开始早教,六七岁达到小学低年级,9到10岁小学毕业,十三四岁高中毕业,十六七岁大学本科毕业,十八九岁硕士毕业,21岁左右博士毕业(004页)。现在袁小逸10岁,早已达到初中水平。现在,袁先生的早教计划,已经前移到0—3岁。确保与发展早教成果的后续教育,也在根据新情况作调整,这是充分考虑教育人性化、个性化的结果。这种调整,我在读《14岁都能上大学》一书明显感觉得到的。

    (二)

    如所周知,我国早已就“义务教育”立法。袁博士“私塾教育”的发轫之地,他的故乡浙江省海盐县,这个县的教育局副局长周锷曾质疑:“袁鸿林做法是否符合《义务教育法》?”周副局长说:“根据这项法律,凡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都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者免予入学的,由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周副局长进一步质问:“那么,袁鸿林有没有提出申请呢?”(104页)在这里,我以为,周副局长误解了《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义务教育法》之所以成为法,是为了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能够受到应有的教育。《义务教育法》体现了对每一个适龄儿童的深切关怀,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适龄儿童获得好的发展。人们怎样理解和执行《义务教育法》,却有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两种。很多乡村的做法是一定要使每一个适龄儿童和少年在学校里坐满9年,至于学得是否好,是否达到起码要求,则可以不考虑,成绩不及格也不予留级,像对待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或少年“流到”初中毕业。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实在读不满9年,但一定要缴费注册,缴费注册后允许不到校学习,有关学生自顾自外出打工,校方与教育局也眼开眼闭。这种做法,我认为就是消极执法,是一种阳奉阴违,与《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精神是南辕北辙的。笔者早年工作过的乡镇学校里,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但愿周副局长辖下的学校没有这种情况发生。
袁鸿林的私塾教育,是因为早先的幼儿园提供了违反人性的蹩脚的教育,幼小的袁小逸觉得幼儿园里没有人间温暖,极其不适应,以致生病不断。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袁鸿林才决定办现代私塾,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来进行教育,进行优质的教育。像上述的周副局长消极地理解《义务教育法》,好像袁鸿林“违法”了;而若以积极地理解《义务教育法》,袁鸿林不但不违法,还是创造性地“执法”了,因为他所创办的私塾教育,在使女儿健康成长,可望成为卓越之才的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可造就之才。

    周副局长问:“那么,袁鸿林有没有提出申请呢?”据我推测,袁鸿林在实施私塾教育之前,应该研究过《义务教育法》。依周副局长的问话看来,袁鸿林可能没有提出那样的申请。那么,或问:“袁鸿林为什么不去申请呢?”要我说,这是一个伪问题。在形而上学猖獗的地方,那样的申请能获准吗?如果提出申请被否定了怎么办?不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了吗?多年以后,袁鸿林在嘉兴市清河中学视野开阔的校长高洪亮的大力支持与诚意合作下,准备在公立的清河中学办“袁鸿林模式班”,《招生说明》也已经拟出,引起了众多渴望真正的优质教育家长的浓厚兴趣之时,高校长突然“离职”(据说到了嘉兴的一所民办学校),后来袁鸿林为了实现办班理想,“曾找过当地的教育部门,但得到的却是预料之中的官样文章式的否定”(262—264页),这后来的这样的遭遇,也恰恰说明当年不去作那样的“申请”是明智的,不然,很可能使那个“私塾”办起来千难万难。

    (三)

    “14岁都能上大学”,这个书名很抢眼球,非常有冲击力。但我要说的是其极为重要的内涵。我预料,“14岁都能上大学”,迟早要成为我们的“国策”,就像30年来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为主要特点的“计划生育”成为“国策”一样。

    我的确也写过几个帖子,讨论教育是慢的事业,那是针对弥漫在中小学校园里的拔苗助长式的奥赛等各种竞争和考试分数排名的歪风邪气而说的。按照“袁小逸模式”,4—14岁完成基础教育,随后进行高等教育。从袁小逸的成长实例看,是完全办得到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小学升初中实施考试选拔的时候,小学六年级的所谓课堂教学基本上用于复习训练。在千军万马争上所谓的重点高中的地方,初三年级的教学也基本上是升学复习训练。而普通高中的毕业班,其一整年的时间,基本上用于复习与应考训练。
 凡有毕业升学考试压力的年级,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为毕业班服务,一切资源都向毕业班效劳,一切与毕业升学考试无关的社会实践、兴趣爱好、个性发展都要停止。所以,现行的基础教育名义上虽有12年之久,去掉集中进行应考训练的年级,也不过9年左右,撇开教学质量,绝对时间还比不上“袁小逸模式”的4—14岁完成基础教育的方案。

    从另一方面看,上述“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我国有效地避免了“人口爆炸”的严重局面,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的比较健康的发展。逐渐暴露出来的新情况是:我国人口将严重老化,劳动力将严重缺乏。而14岁左右上大学,迈进成年门槛时,就是大学毕业的年龄,大部分学生即可就业,将有效缓解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青黄不接的情况。最近几年来,基础教育阶段在校人数递减,再过二三十年,健壮的劳动力将严重短缺,而“袁小逸模式”,将使大批完成了高等教育的青年提前五六年走上劳动岗位,使得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

    我们应当看到,30年来实行的小学6年、中学6年的学制,小学生入学年龄一度往后延至8周岁,这是我国人口过剩、劳动力过剩,而大范围地推迟就业年龄,缓解就业压力,那是万不得已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必要的“浪费”,就像193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大萧条,资本家将牛奶倾倒到大海里一样。有些事物的发展,尽管我们难以预料,但它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就是大势所趋。形势比人强。我们只能因势利导,因时制宜。历史的发展不允许我们再浪费人才资源,“袁小逸模式”或许为我们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方。
   教育更需要宽容

    ——读袁鸿林新著《14岁都能上大学》体会之二

    宽容原是指对他人的思想言行、社会政治、宗教制度等的认可(认为可以生存)吧?我以为宽容是现代的先进社会制度中应有的常态,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充满温情和爱的教育更应该宽容。宽容需要气量。宽容就是尊重。而教育更需要宽容。我这里要说的宽容,是指体制内的权势人物展示出自己的博爱之心,允许袁鸿林关于现代私塾的实验与探索,允许“袁小逸模式”的生存与发展。

    (一)

    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应当而且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指出,要“认识到目前教育设施在整体上的严重不足;教育必须更具针对性(relevance)”(《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5页)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6章“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一节也指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应确保每个儿童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13页)袁鸿林办现代私塾,他多次申明并非为了挑战现行的教育制度。早先只是因为女儿不适应幼儿园里的教育,才辞去所有工作,在家当全职爸爸,悉心教育培养女儿。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我们国家的公民。但我首先认为他们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有权为孩子接受怎样的教育作出正确的选择。袁鸿林夫妇送孩子进幼儿园后,发现那样的“园”里他们的“幼儿不宜”,不得已让孩子在家里上学。他们的决定与选择并没有妨碍谁。这样的决定与选择应当予以尊重。《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实施指导方针指出:“重视幼儿看护和发展对实现基础教育目标至关重要。基础教育必须符合参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兴趣和问题。”(《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3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7条也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袁鸿林凭着高知的条件,在不惑之年作出创办现代私塾的决定,将对自己的女儿的培养与教育作为研究对象。6年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通过对比,我看到其效果远远优于体制内全日制教育的海量的严重摧残学生身心的应试训练。这样的结果理当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阶段性成功经验,可以启发大家“在对应试教育体制失望或不满的同时,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道路可走”,进而了解到“教育完全可以不同于现在学校的样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过程和结果。”(《14岁都能上大学》,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001页,以下引自本书的只注页码)
 30多万字的《14岁都能上大学》,其主要内容就如作者在题为“父而师——不惑的选择”这篇序言中用5句话所概括的:“科学从事早期教育,给孩子一个不同的人生高起点”;“高度重视情商培养,为孩子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打乱学校年级制知识教学结构,实施跳跃式教学”;“注重思维引领,着眼能力培养”;“尊重孩子,引导孩子参与自我建构,为孩子开拓广阔的前景”。(003—005页)这5句高度概括出来的话,书中有大量的事实、数据来论证,恕我不加列举。一个心平气和的读者,会从书中发现很多值得重视和借鉴的东西。

    为什么袁鸿林的实验很少获得体制内领导者等的尊重?我想可能是有关的人们受到我国先前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过深。近年各地虽然出现了一些民办中小学,但是脑子里有“贵恙”的领导者,心底里是将其“打入另册”的。比如,同是校长会议,一些公立学校的校长趾高气扬,私利学校的校长则矮人三分。违背人性的、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计划经济已经被我国抛弃,但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在基础教育界依然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公立学校、全日制学校是正统的,私塾则应是取缔的对象,这种意识依然统治着一些人的头脑,成为改善与优化教育的拦路虎与绊脚石。

    (二)

    我一开始就关注媒体关于袁鸿林办现代私塾的报道,并且认为袁鸿林的做法符合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我对优秀的媒体及其素质好的从业者的客观报道十分欣赏。

    从海盐县到嘉兴市,在不“威胁”到威权的权威时,主流社会与教育体制还是有一定容忍度的。但我也看到一些脑子里有专制贵恙的媒体从业者或写手,他们摇唇鼓舌,侃侃而谈,冷嘲热讽袁鸿林的实验,大写兴师问责的文字。比如,嘉兴电视台的“小新说事”节目,就曾借其一度在市民中反响较好的背景,请来一位体制内某重点中学的副校长,不摆事实,不讲道理,就预言几年后袁鸿林的实验必然失败,在嘉兴很多不明真相的“喔育派”市民中造成负面影响。嘉兴电视台主要是用嘉兴纳税人的钱办起来的吧?应该是“公器”,对于袁鸿林办私塾这样的教育现象,某个体制内的领导者如果不服气,可以展开辩论,公开的电视辩论更好。真理越辩越明,也能进一步开启民智。遗憾的是,嘉兴电视台的那个节目,将“公器”给了一方使用,既不公平,也愚弄了民众的思维和观念。

    相比之下,《中国青年报》就比较得体。该报在发表童大焕与晏扬批评袁鸿林现代私塾的文章后,也发表袁鸿林的反批评文章,让双方摆事实,讲道理。(见217—225页)袁鸿林在书中客观地将争论双方的全文或主要观点一一披露,让读者明断。我认为这就是很好的态度和做法。如童大焕发在2004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报》的《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袁鸿林就针锋相对地指出童大焕“出于一种封建的心态”“摆一种‘父为子纲’的架子,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之于宝玉。与当下提倡的亲子教育相比,这是何等的落后。拿着这种落后的东西,当做宝贝来提倡,还要棒杀他人,可笑。”(216页)对童大焕“很多细节还没有搞清楚,便信笔写来,广征博引,胡乱生发,不够严谨,也不负责任”作了反批评。(219页)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在那里,读者仔细对比,自然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还像晏扬同样是质疑袁鸿林办私塾教女儿的内容的文章,以不同标题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现代快报》《河南商报》《齐鲁晚报》等多种报刊,袁鸿林选择《中国青年报》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办私塾教女并非挑战体制”。双方当时的文章,现在都收在书中,读者从中了解了论辩的来龙去脉,看到了各自的观点和论述,认识到谁是宽容的一方,谁在拉大旗,排挤对方。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

    宽容就是允许多样性,允许百花齐放。宽容是现代先进社会中人们应有的思想素质和处事方式。宽容是对话的先决条件。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5章中说:“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6页)在媒体朋友的提议与帮助下,袁鸿林在女儿在私塾里上学到9岁时,插班到一所公立的全日制初中的二年级就读,拓展了女儿的交往范围,也检验了5年早教和私塾教学的成果。在女儿插班就读的断断续续的一学期中,袁鸿林和学校老师和校长密切交往,“进行真正的对话”,丰富了他的实验研究,使他对早期教育与后续教育怎样有效对接,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大量的叙述和分析,说明袁鸿林的实验是非常严谨与科学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指出:“必须在正规教育系统与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之间寻求协同作用”,要相信“非正规教育组织在塑造年轻人的个性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89页)教育是人类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早在1993年12月16日我国政府所签署的《德里宣言》中说,教育“要求所有人的承诺和参与,超越不同的见解和政治立场予以通力合作”。(同上书110页)袁鸿林的实验研究,可谓上述重要文件精神的可贵实践。只有全日制一种教育形式的话,教育就永远不会有春天。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春满园!我认为,只允许一种教育形式存在,那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的残余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在徒有“实验”之名,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像样的“实验”之实的所谓“实验学校”遍地开花的今天,难道还“只许州官放火,不让百姓点灯”?为什么不能容忍富有实验研究能力的袁鸿林搞实验?

    “教育倘若努力考虑个人和群体的多样性,同时避免自身成为社会排斥的因素,那么它就能够成为促进团结的因素。”“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摈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正规教育系统常常受到不无道理的指责,说它限制个人的充分发展,因为它强迫所有儿童接受同样的文化和知识模式,而不充分考虑个人才能的多样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2章,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0页)袁鸿林的私塾教学实验,完全符合上述文献中的“先见之明”。我为中国的教育园地里“呼之欲出”的“袁小逸模式”欢欣鼓舞!
01早期教育——提高人生起点

    早期教育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

    我曾于2004年8月写过一篇名为《早期教育潜能无限——漫谈我对女儿的教育》的长文,既概要记述了对女儿5岁前的实际教育过程,也总结了在此过程中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此文与另一篇漫谈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文章收集在一起,当时印成了一本名为《哈利谈早期教育与英语学习》的小册子,用于与前来英语角咨询的家长交流。当记者采访时,为方便沟通,我曾将小册子分赠给他们。现将这篇长文转录于此:

    一女儿Angella

    女儿生于1999年7月31日。

    如果你能听懂英语,又恰好听到我与女儿的英语对话,你大概会觉得:这父女俩可能是长年生活在海外,刚返故里。如果你再有机会听我女儿拉一曲小提琴,听她读读《三字经》《论语》,听她唱唱英文或日文歌,看看她所画的国画和写的毛笔字,或者再跟她玩一局围棋、聊聊天……面对一张稚嫩可爱的小脸和自信机灵的眼睛,你一定会感到无比惊讶。她就是我女儿Angella。

    Angella,此词原意天使,是我一年前给她起的英文名,但这个英文名却比她的中文名袁小逸更为大家所知。我42岁才得此女,自然爱如掌上明珠,视若上帝所赐的小天使。然而,我心目中的小天使,在其幼儿园老师的眼中,却只是很一般的孩子。一般得就连与其他小朋友正常沟通,或在群体中正常表达都有问题。她3岁多时,海盐的某幼儿园老师在其书面评语中就是这么写的。这引起了我的警觉。

    2003年6月,在去那家幼儿园快一年时,我与妻子总结了女儿一年来的情形,并毅然终止了她去幼儿园。据记录,女儿一年中去幼儿园的时间,只有半年,另外半年不是因为生病,就是哭闹着不肯去。而在幼儿园,不仅未学到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而且还将以前背得滚瓜烂熟的几十首古诗也忘得差不多了。我们无奈地得出如此的结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我们又无奈地把她从幼儿园接回家里。

    现在回想起来,我庆幸当初做出这一决定还算不晚。否则,如强迫让女儿去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很可能会扭曲其幼弱的心灵,并种下日后损伤其身心健康的祸根。所有的幼儿对熟悉的亲人和环境都有一种自然的依恋,对陌生的人们和环境则产生一种本能的不安和紧张。而且,由于生活经历和敏感程度的不同,以及心理成长快慢的不同,导致了孩子对环境适应程度的差异,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也许我女儿的情形只是更为突出一些而已。做父母的没有权利来拔苗助长,一定要强迫她适应她当时绝无可能自然适应的环境。人们不能做出违背幼儿心理生理发育成长的自然规律的事情,即便是上帝也无权这样做。

    后来的事实证明,女儿回到家后,一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很少生病而且快乐活泼,在学习上也突飞猛进。用住在我们附近的一位年轻律师的话来说,“似乎换了一个人”。在我的“哈利快乐英语角”里,人们天天可以听到她的笑声和歌声……
如果不是考虑要把女儿接回家,并由自己亲自教,也就不会想到开设英语角。我把这个英语角视作一所“现代私塾”,既教女儿,也收学生。我曾在大学教书,但却从未教过幼儿。为了教好自己的女儿,在开设英语角的前后,我查阅了不少国内外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也不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思考着我国在幼儿教育乃至中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上存在的问题。这些学习、实践和思考最终构成了我的“现代私塾”模式和相关理念。

    首先,“学在私府”的历史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的时代,而孔子的“因材施教”、注重伦理观念和做人第一、学识其次,比较强调全面发展等观念,是人类教育理念的精华,应当得到传承。而在我国古代幼儿教育的传统蒙学中,也含有一些相当合理的内容和方法,值得借鉴。

    第二,像《卡尔?威特的教育》《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中所叙述的西方经典教育个案,日本人铃木镇一《神童作坊》的东方式经验和观念,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理论,冯德全教授的“0岁方案”,以及《学习的革命》所反映的全球现代早期教育意识,更是拓宽了我的视野,帮助我构成了自己的早期教育理念。

    第三,在各家关于早期教育的理论中,对我特别有吸引力的,是关于如何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自然发展的教育理念和相关方法的论述。在我看来,早期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应该建立在孩子心理、生理自然发展的基础之上,符合孩子自然、主动地感知外界的内在要求和兴趣,并能使孩子快乐地接受为原则。

    正是以上的理念,使我在考虑为我的现代私塾起名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快乐”二字,而哈利(Harry)则是我长期使用的英文名,故叫做“哈利快乐英语角”。它最初开在海盐城北的谢家路上,也实在是个小小的“角”。虽说是间门面,但使用面积不足20平方米,且未做装修,非常简陋。然而,它却曾是我们父女俩的欢乐屋。从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整整一年,我们在里面上课、唱歌、练琴、看碟、画画、写字、下棋、听音乐和做各种游戏,甚至有时还在里面吃饭、睡觉。

    现在说起来,我和女儿都对这间小屋不无留恋。因为,就是这间小屋,见证了我女儿一年间的巨变。

    二个性化的超前教育方案

    在我的英语角,我对女儿的早期教育出乎意料地获得成功,而且我对前来学习的其他学生(主要是中小学生,也有学前幼儿和大学在校或毕业生,以及社会上的各类人士)的教学也获得了不错的成效。英语角已赢得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许。通过长期的学习、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尤其是在早期教育方面,包括内容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当我联系后续教育进行整体思考时,便形成了我称之为“个性化的超前教育”方案。
在我看来,现行教育体制忽视了早期教育的巨大潜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导致了优秀学生的生命浪费。遵循现行教育体制,正常读完全部课程的程序和时间表应当是:六七岁开始上学,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再读3年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其中还未考虑任何间断。这个程序和时间表,对女生来说,差不多就意味着牺牲正常的个人生活,不考虑在正常年龄恋爱、结婚和生育。这种情况既不合理,也无必要。但若要改变它,最根本的就是要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最迟从三四岁开始学习包括中文、外语和算术(四则运算)等内容,在6岁时总体上达到或超过现行小学二三年级的认知程度。

    第二,科学调整和压缩现有教学课程内容,可用约3年时间完成全部小学课程并部分延伸至初、高中课程。再各用两年时间(合计4年)学完初、高中课程。再把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10年压缩至8年。其连续的程序和时间表就改变为:三四岁开始早教,六七岁达到小学低年级,九至十岁小学毕业,十三四岁高中毕业,十六七岁大学本科毕业,十八九岁硕士毕业,21岁左右博士毕业。即便再加上3年左右的工作时间(如在本科或硕士毕业后参加社会工作等),那么也能在25岁前就结束至博士的全部学业。

    第三,围绕着上述合理的时间表来改进教学体制、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关键是实施良好的早期教育,重新研究和改进现行小学至博士的课程结构,在充分开发早期教育巨大潜能的同时,真正设计好与之接轨的后续教育,特别注重给优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足够的余地。

    我认为,这种建立在早期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超前教育方案,完全可以弥补现行应试教育体制的死板僵化,避免出现对优秀人才生命浪费的现象。它可以作为现行主流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补充。需要说明的是,我的方案绝不是简单地把时间缩短,或者把知识浓缩,更不是把现行教学大纲的学科知识,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提前教给孩子而获得一个时间差。

    现行正规学校教育体制来源于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主要培养符合大工业流水作业的各层次人才。换句话说,这种教育体制的目标,就是要生产标准件式的人才,更多地强调统一的知识结构、统一的思想观念和统一的思维模式,而很少注重个性的发展。这一体制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并仍然起着教育的主流作用。
然而,当我们所处的时代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即从前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或信息时代转变时,这一度非常成功的教育体制开始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尤其是当应试教育被推到极致时,其各种流弊就日益彰显。如所谓的注重知识重到钻牛角尖,——不信,查一下有多少课程和试题对于70%—80%以上的学生来说恐怕一辈子也用不到。各种各样严酷的考试,以及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抹煞了多少个性发展的可能性。死记硬背可以得到高分,低层次重复劳动式的学习方法,成为基础教育几乎唯一的高招。所谓的素质教育,一旦与这种体制相结合,即刻变成了抹煞个性的、正宗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应当换一种思维,重新考虑摸索一种既符合个性而又超前的新模式。我带着这种理念来教女儿,而且在对早期教育的摸索中看到了新教育理念的曙光。

    迄今为止,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恐怕是相对落后的。对早期教育亦然。我的一些有限的实践,已足以使我鼓起勇气来大胆质疑所谓专家、权威的各种定论,并觉得我们在这一领域的已有认识,恐还处于近乎无知。例如,先看看我对幼儿感知能力的一种感觉:幼儿的感知能力,当处于一种主动状态时,其能力之大,简直无以言表;而婴幼儿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主动地对外界寻求感知的欲望和要求,只是我们对其感知表现形式和感知方式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对其正确应对和帮助他们达到满足。倘若我们对此能有一种科学的认识,并找到科学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幼儿主动感知外界的欲望和要求,那么我们一定会对幼儿学习能力的认识进行改写。我曾试图以顺应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的观念来教女儿英语,比如用游戏的方式,用声响和影像的感受方式来让女儿感受英语,其结果便使女儿感到愉悦,而且其习得之快、之深,更是令我惊讶不已。我也用类似的方式教女儿日语、中文,其效果也非常惊人。由此我悟到,我们完全可以将知识的现行教学结构打乱后,根据幼儿的自身规律重做选择,仅此一端,即可形成一场不小的学习革命。例如,我教女儿学中文,就不先教汉语拼音,而是着重先教古代汉语,当古代汉语都会朗读理解了,现代汉语还用得着教吗?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都需要我们去重新摸索。

    时下,英语学习成为不少莘莘学子的一大困扰。这可能与学习方法不合适有关,也很可能由于英语与我们的母语在思维和语音上相差太远有关,但根本的问题,在我看来,可能主要是学得太晚了。我女儿从两岁起就开始学唱英语歌曲,4岁不到,就开始每天学习英语约两小时;至5岁时,在听、说、读、写方面已达到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这一点并无丝毫夸张。再学一两年,她完全可以把英语当做工具来使用,就好像使用中文一样。这就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如想要改变目前全国人民轰轰烈烈学英语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则完全可以提倡从幼儿开始学习。这样,至少能做到在小学时已基本建立了很好的英文基础,中学以上便只是在使用中不断提高了。
再比如说,一般的专家都反对同时教幼儿几种语言。但我却认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结合语言学习来进行思维训练,几种语言一起教的思维训练就更具有价值。从我的教学实践来说,6岁前的幼儿,对多种语言的学习适应能力远比大于6岁的孩子或成年人强。这首先是因为语音的敏感度不同,其次是因为模仿能力和思维的兼容性也有差异。6岁前幼儿学习语言的优势启示我们,应当考虑把语言的学习(包括外语的学习)提前,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语言教学。

    而且,有趣的是,如果你的教学方法适当,6岁前的幼儿学习语言,会感到格外愉悦,犹如游戏。比如,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模仿各种读音、各种语调。当学会一种较难的外语音素的发音后,他们会颇有成就感地反复显示,极为快乐。这些学习却很难使大孩子或成年人感到快乐和轻松。因此,我认为,不要用我们成年人的眼光来评定难易,并确定是否该教幼儿。当你用科学的眼光,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生理需要,再用你充满爱的内心去体会他们的童稚之心时,你就会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了。可惜,我不是研究幼儿的专家,我只能用有限的心理学知识和一颗充满父爱的心去感悟——当然是十分用心地去感悟。

    但就我的感悟范围所及,我已感到,幼儿的学习能力远远被我们长期低估了。尤其是,我们长期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对外界的感知,本来就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一种主动的欲望和需求。换一种观念,即把我们的所谓早期教育,只当给幼儿创造一种能满足他们本能欲望和需求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帮助他们达成一种充满快乐的感知而已。正是本着这种理念,我对女儿认真实施了一年多的早期教育。在这一年多里,我女儿能学那么多东西,且能学得那么好,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更需要强调的是,她学习生活得非常愉快——比一般的孩子更为快乐。认为幼儿多学一些东西就一定多一些压力,学得越多就压力越大,求知就意味着痛苦的所谓专家意见,在我看来,那绝对是一种偏见。

    不过,看着女儿学业进步和快乐成长,除了欣慰也有隐忧。像女儿这样个性化和超前的孩子,其后续教育如何解决?放眼国内各种学校,我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学校。于是,只好设想不去学校,自己来设计女儿的后续教育。这便是提出我的教育方案的真实逻辑前提。在我看来,早期教育的成功并不难,但再好的早期教育也只能提供半成品,是否有合适的后续教育与之接轨,才是成才的关键所在。所谓“伤仲永”的现象频频出现,并不是早期教育的罪过,而是后续教育难以为继的危机。因此,早期教育只有与后续教育联系起来才真正具有意义。

    从某种角度讲,方法的得当与否会决定早期教育的成败。
有位“专家”写文章反对幼儿“过早”学习外语,特别是几门外语同时学。其中举了个例子,说有一个家庭几个人同时教一个幼儿学说英语、日语,结果导致该幼儿连母语中文都说不好,而且最后害怕说任何语言——得了恐惧性“失语症”。这种极端例子,其实并不能说明幼儿早点学外语究竟是否妥当。它只能说明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从反面证明了幼教的方法十分重要!

    在我看来,幼教方法的好坏,有时可能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但却有一些基本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要让孩子感到安全、感到愉快、感到有趣和感到容易。这四种感觉是首先要强调的。我当初决心放弃送女儿去幼儿园,首先就是因为我感受到,女儿幼弱的内心,在幼儿园缺乏安全感和愉快感。这种状况,不仅无法使幼儿学到一些东西,而且还会失去一些——如阳光的心理、健康的身体等。

    让幼儿感到安全的做法其实极为简单,但又并不容易:让孩子多和父母在一起。

    对大多数整天需要上班的父母来说,这一点简直就是一种苛求。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是我女儿最有安全感的时候,这时候她的心情是很放松的,这种心理应当是每个幼儿都具有的本能。这种本能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或者由于环境习惯等个性方面的情况而出现程度上的差异,而我女儿则表现得特别地依恋父母。这一方面可能是生活经历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其内心感觉异常敏锐。这一类的孩子就很难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而当我们满足了她的这一心理需求时,她在学习上的表现就非常出色。

    让幼儿某时某刻单纯地感到愉快和感到有趣,并不很难。但是要让幼儿每天的学习与愉快和兴趣长期联系在一起,那就太难了。但作为父母和幼儿的老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甚至去创造这种联系。比如,小孩学乐器,在长期的学习中,难免会出现怕苦、怕累、怕单调这样的厌烦情绪。尤其在最初阶段,一阵新鲜感过后,就再也不肯练了。面对这种情况,不少家长往往采用打骂、强压的办法,逼迫孩子就范。我不赞成在学习上采用强压的办法。针对女儿的小提琴学习,我则采用两招:一是灌输一种观念——拉小提琴只是玩,小提琴只是她的一个玩具,就仿佛是个特殊的八音盒而已;二是在她开始学小提琴时,我也给自己买了一把小提琴,陪她一起玩。就是在这样的观念和氛围里,帮她渡过幼儿学习乐器的最初难关。等到她拉了一段时间,对音乐有所感觉,对小提琴有所熟悉并养成习惯,一次性能拉半个小时以上时,那么这种“玩”实际上已进入比较正规的学习阶段了。有时,我曾想,让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在脖子上架着小提琴,一拉几十分钟,确实难为她了。但想到小提琴这样的高难乐器,对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对幼儿右脑以及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开发作用,也只好让她勉为其难了。我们父母唯一应做的,就是尽量想方设法,用兴趣和愉快的感觉去支撑她的器乐学习。在2004年7月31日,她的5岁生日聚会上,当着十几个小朋友,她把学过会拉的曲子,以一种欢悦而自豪的神情全部拉了一遍时,她内心的幸福感也深深地浸染了我们父母的心田。作为父亲,看到那么多小朋友的羡慕眼光,听到不少围观成年人的赞叹声时,我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感觉:自己所付出的种种辛苦努力,在这一瞬间完全得到了满足的回报。
我常常冥思苦想的,就是要如何不断地努力把一切变得非常简单容易。无论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还是思维操练,自己先要做到烂熟于心,而且还要找到一条让幼儿理解的捷径,或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它们必须是非常简单而容易的。当幼儿对学习的气氛,已感到轻松愉快,对所学内容也有了充分的兴趣时,所学内容的难度也可能会吓退幼儿。作为幼儿的老师就一定得想办法,使难变易。而幼儿学习的东西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趋艰深,这就要求老师做一项特殊的工作,使一切变得简单而容易。在此方面,我在中外语言的教学上,尝试了很多的方法和路子,也终于摸索出一种能使一切像变魔术似的变得简单易懂、并使幼儿喜闻乐见的路子。当我把英语的一些较难的语法点讲解得连我女儿这么大的孩子也能明白并接受时,我内心的那种感受就像在享受高档海鲜。要知道这些语言难点,就是不少初中生都未能真正弄明白的呀!

    我给女儿上英文课,采用的主要教材是《新概念英语》,同时也学习《剑桥少儿英语》。前者,她已学完第一册,正在学第二册。听力资料基本消化了《GoGo学英语》《迪士尼神奇英语》《小乌龟学美语》等。从她现有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来看,绝不低于普通的初中生。在短短的一年里,就获得这样的进展,其速度简直是一种奇迹。特别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刚满5岁的幼儿身上。认真总结一下,我觉得有三个方面十分重要:1.早期教育的潜能确实非常巨大,我们现有的认识还不能充分地解释,但有一点恐怕是千真万确的:3—6岁是幼儿语言飞速发展的顶峰时期。2.方法得当,十分重要。3.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也很重要,因为英语角的环境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规模外语补习学校,就好像是在纽约的华人家庭——双语通行。

    总结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如果我能发扬现有的各种优势,继续对女儿进行个性化教育,那么一年以后,我的女儿又会有怎样的进步和发展呢?两年、三年……五年、八年后呢?

    三方案实施三步走

    第一步:养成学习习惯

    方案只是方案。制定好的方案,未必容易,但好方案的实施,恐怕更为困难。从事过幼教的人,都会有深切的体会,要让幼儿学习,首先要养成幼儿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提高他们专注学习的能力。幼儿大都好动,如果未经训练,他们专注学习的时间很短。我的办法是以兴趣诱导,动静结合,逐渐延长他们的专注时间。

    起初是几分钟,经过一两个月延长至半小时左右,然后在三个月左右延长至一两个小时,中间则留有短暂的游戏或休息时间。

    我正式给女儿上课,始于2003年6月,距她4岁生日尚有一月余。那时,我专门训练她对学习的专注,比如通过画画、学唱歌等她颇有兴趣的事,来养成她静下心来专注学习的习惯,并且以她更喜爱的游戏、玩具和小零食作为奖励,不断延长其专注时间。在那个阶段,并不在乎那半小时或一小时里她能学到多少,而只关注她能否静心专注。一段时间的摸索,使我发现幼儿显示不耐烦时,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延长其学习时间:一是转换学习内容,二是短暂性间歇,做做活动。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发现,当我女儿在与另一个同龄或比她稍大几岁的孩童一起学习时,她会格外来劲。一方面有效的专注时间得以延长,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一种争强好胜的劲头,这种状态对她的学习特别有益。受此启发,我突然悟出,我国历朝侍读的习惯和制度,确有其妙处。那时恰值暑假,我专门张榜招收五六个比女儿稍大几岁的孩童陪读,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免费招待饮料、零食等。我女儿特别开心,以为是小朋友来陪她玩,学习也特别好,一个暑假下来,不知不觉学了很多。重要的是,到9月份学校开学时,刚过4岁的她已经养成天天连续听课一两个小时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一直很好。这就为我进一步施教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突出中心,全面展开

    我通过对古今中外早期教育成才案例的研究发现,他们无不是以语言学习为中心的。当然,也需要以此为中心而向各方面展开。比如《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讲述的就是关于一个5岁小女孩通晓八种语言的故事。大家更加熟知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则讲述了小卡尔?威特从小即通晓五国语言;杨振宁4岁即能认读汉字三千余等等。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的学习,之所以成为早期教育著名案例的核心,不仅因为其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成长发育的客观规律,而且也符合幼儿认知世界的必然进程。

    结合我们华人的具体情况,有两点特别需要说明:1.汉语的发声、发音和语音、语调,以及思维习惯与英语(包括其他西语)有着很大的差异。而在3—8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听力能力、语言的模仿能力,以及思维的兼容性,都处于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2.在此年龄段学习语言特别是外语,对孩子的智商开发极为有益。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实质上就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是知识点的累积和知识面的拓展。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讲,学外语就像学音乐一样,绝对有益无害,且越早越好。

    本着这样的认识,从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的整整一年时间里,我给女儿安排的学习和活动内容大致如下:

    此表的误差率不会大于10%,应该说准确地反映出我在教学内容上充分突出的中心是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的学习。其次,便是艺术的教育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音乐的学习。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研究幼儿时期右脑开发的重大价值。根据有关研究成果和尤其重要的实验结果,证明幼儿时期的音乐、绘画教育,对幼儿右脑的开发,特别是对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言,绝对有益。

    外语本来就是我的强项之一,我曾学习过英、日、法、俄、德语,其中英语因为长期使用,尤其好些,所以女儿的早教也就更为注重英语。我特别希望女儿能像运用母语似的多掌握几门外语。因此,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唱英文歌,教她认读英文字母。正式教其英文课后,也不时地让她学唱日文歌。2004年2月,我开始给她上日文课。我还计划,最迟2005年2月,我将开始给她上法语课。我希望能在其8岁前,多教她几门外语,而且,每教一门,都能让她达到听说自如,成为第二母语。
  至于母语中文的教学,我更倾向于汲取中国传统蒙学的精华,直接采用《论语》作为主要教材,只是在第一年作为基础性的过渡,选用了一些识字教材,如重点采用《三字经》作为教材。日后还将逐步选用一些其他经、史、子、集的篇章和唐宋诗词作为补充。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让幼儿直接接触像《论语》这样的典籍。开始时,幼儿在理解上会有不足,但让其熟读,并通过不断的复习,逐渐深化,直至基本理解。让幼儿读经,起初可以不求甚解,但能熟读背诵,就建立了良好的基本功。绝对不可忽视这种“童子功”,这将使他终身受用,当然,日后的理解也是必需的。从教育学的观点看,一开始,即接触传统文化精华的做法,也是直接与初、高中乃至大学的课程接轨。试想:文言的诗文都不成问题了,一般的白话文,自然是小菜一碟了。以前在私塾读几年书,大部分学生都能阅读和写作,但现在的小学生读了好几年,阅读和写作普遍不理想。我怀疑选用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恐怕有问题。比如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拼音,还不如直接认读汉字。我教女儿学中文,就先不教汉语拼音,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搞拼音,还不如用这部分时间和精力去学一门外语。我认为等女儿稍大,需要借助字典查阅生字时,再学拼音就很容易了,只需花几天熟悉一下拼音即可(当然这是对像我女儿那样只说普通话而又掌握英语的学生而言的)。但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加起来至少要花两三年的时间去重点搞拼音,实在是浪费幼儿的宝贵时间,不足为训。再比如,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文,真正值得背诵记忆的东西并不多,那些类似青菜、萝卜之类的儿歌等孩子长大了又有何用?但如果背熟了《三字经》至少对中国的文史具备了重要的基础知识,更何况熟读《论语》,除了识字,又可获得多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相权衡便知该如何取舍了。

    早期教育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得当,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真正属于必要的精华的东西,二是直截了当。《卡尔?威特的教育》就谈到,不与幼儿说儿语,不让小孩学方言,而要让孩子学习以后要用的标准语言。

    仔细琢磨这个说法背后的原则,就是一步到位地教小孩以后必要的东西,丝毫不浪费其时间和精力。而我更主张教一些必要东西中的精华,抓纲撮要,抓住核心,一步到位。用这样的思路,整理一下目前中小学所学的东西,那么我想只用其规定学制几乎一半的时间就应该完成了。而且,在我的心目中,早期教育的内容绝对不应当只是将小学或初中的东西提早到幼儿时期去教,而应当是针对整个将来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系,开发幼儿获取这一体系所需要的各项基本能力、熏陶情趣和引导欲望,并养成学习这一体系所需要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当然,在结合幼儿生理、心理发育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打破原单纯知识传授型的结构和顺序,一步到位地让幼儿感受、接触有关知识的核心部分,是十分必要的。简而言之,幼儿的所学内容,要么是该阶段十分必要的——属于能力开发性质(例如音乐、绘画),要么就是将来必要的而放在现阶段学习是最合适的——例如语言的学习和有关思维训练。
当然,选择好合适的内容,还需要合适的方法。

    第三步:确立目标,保持势头

    对女儿的未来,无论是短期(一两年内)学习还是长期发展,我都思考了很多,特别是在将近两年的早期教育实施非常成功之际,我不可回避地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我对女儿的长远培养目标是什么?第二,如何保持这两年早期教育成就的发展势头?第三,又如何处理一些相关的难题?

    虽然中国素有“3岁见大”的说法,但孩子还只有5岁,就谈培养目标是否早了一些?我想,按照“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原则,初步设定一下目标还是有益的,只是不要那么刻板、狭窄和僵化,而应当根据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

    我心目中的培养目标是在考虑了女儿自身特点和国家未来发展需求这两个方面而形成的。从现有情况看,她最大的优势在于思维敏捷,语言学习运用非常超前,记忆能力突出。而国家在这方面的需求,若干年后,预计会非常需要高层次的多种语言的同声传译,或具备多种语言工具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这就是我首先想到的。而且,确立这样的目标,需要接触的学科知识比较广博和精深,一旦改变调整,适应范围也比较宽广。

    目标既立,方向已明。仍将以英语等语言方面的学习为中心,顺势向前推进。具体计划在2004年底前结束《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学习,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同时将以《剑桥少儿英语》第二、三级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教程》第一、二级的教材为补充。预计在2005年暑假前后达到初步阅读和视听一些简易的英文资料的目标。我这样说,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一个幼儿真有那么厉害吗?但如果你问一下在英语角与我女儿一起上课的初、高中学生,没有哪一个会对此有丝毫怀疑。而且,我还要告诉你,根据她现在的接受能力,3天消化一课应当没有问题。《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共有96课,因此,从时间上算,她有可能提前约半年完成第二册的课程。届时,她掌握的主动性(能听、能说)英文词汇量,应不少于3000,并具备了初步的语法知识。同时,母语中文也不会低于初中生的读写水平。

    为达到上述早期教育3年的阶段性目标,我为她准备的精读和主要泛读书目为:

    英语:《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全国英语等级考试教程》第一、二级

    日语:《新日本语基础教程》(上、下两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中文:《三字经》《论语》《古文观止》及《续古文观止》《鲁迅选集》

    在主要学习语言的同时,在各类知识方面,我也将安排较全面地介绍科普和人文方面的概念性知识,并计划将集中提升其数学知识,基本完成小学的课程,并部分进入初中阶段的内容(如平面几何等)。

    2005年,当她满6岁后,本应该去上小学,但我已想好不去。坦白地说,我认为目前的小学基础教育与先进国家相比,很多方面非常落后,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弊病百端。就好像每个学校都拿着一副统一定制的模具,一定要把每个孩子都压铸成能考出100分的零件,这种模式非常可怕。比如,为了让学生的卷面分数好看一点,大量的重复性劳动,残酷地耗尽了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既抹杀了孩子的各种灵气,又拖累了孩子的智商发展,尤其是无益于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即使原是个颇有天赋的孩子,经过这样的压铸,出来也成了平庸的标准件。再坦白地说,由于我女儿受了早期超前的个性化教育,一些科目已经远远超过一般的孩子,恐怕有的小学老师也没法教她了。

    我也在设想,待我女儿学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后,就要教她上网,一方面了解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也让她在使用中学习各种语言。我会鼓励她先是接触类似“VOA”的慢速英语类的简易资料,进而接触标准英语类的时事、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内容,并与远程的朋友进行一些有益交流,比如加入网上有关语言的国际性笔会等。并逐步培养她广泛利用网上的信息和资源,做好自己感兴趣的有益学习和研究。

    与此同时,我也会鼓励她在我的英语角充当我的亲密助教,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辅助性教学任务。事实上,她目前已经经常在担当“领读”。尤其在《剑桥少儿英语》第一级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班中,她正十分自然地扮演着助教的角色。当然,目前还只是预演。一年或者两年后,她应当是非常合格的助教了。一定程度上的教学角色的扮演,将会十分有益地带动她自身的学习,以及保持她与同龄孩子的正常交往。这种特殊的环境和难得的氛围,正是我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绝对优势,我当然要充分地发挥它!
我对女儿实施的早期教育

    2004年10月,我还写了另一篇题为《我将课堂搬到绮园——女儿的早期教育》的文章,在我心目中,此文实际上是上文的姊妹篇,当时有的记者也在报道中使用了此文的资料。

    一我将课堂搬到绮园——女儿的早期教育

    也许是身处异乡太久,也许是生活在大城市太久,也许是有了些年纪……此次回到故里,家乡的美丽山水,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我内心引起的震撼,简直无以言表。我心里只会说:真的不想走了。我爱家乡,尤其爱家乡的南北湖和绮园。在我女儿心里,南北湖和绮园这两处也是她的最爱。带她去过一次,她就老缠着要再去。南北湖是远了点,我们住在武原镇,又没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但绮园却近在咫尺,于是乎,我们父女俩就经常出入绮园。

    到8月下旬,英语角在假期中白天的课程基本结束,因为暑假将告终,学生要开学,我也累了。白天,尤其是上午,我的时间就全归了女儿。于是乎,几乎每天早晨,我们俩都泡在了绮园。也就是说,我们既找到了休闲的处所,又把课堂搬到了绮园。

    我给女儿找了个好朋友

    还在暑假前,我的英语角来了个小男孩,英文名叫“David”,其年龄与我女儿只差不到一个月,颇得我的喜欢。他的父母也是澉浦人,我们两家已多年相交,算是老朋友了。在David之前,他们有过一个儿子,养到20来岁,却不幸淹死。夫妻俩痛不欲生,后来才下决心,又生了David,其时,其父已年届五十。得此儿子后,其父母精心育子,多年不出家门,直到去年才来海盐做点小生意。其父从David两岁不到,就以他伟大的父爱和韧性,教儿子认读汉字,积多年之功,已使5岁的儿子识字多达三千余。此事在当地媒体上有过报道。

    我很庆幸自己能得到这样好的苗子。虽说他认读的三千多汉字未必能真正掌握使用,有不少甚至都不知其意。但他毕竟通过学习,记忆了那么多汉字,有了初步的中文阅读能力,并且也养成了学习习惯——这一点就非常重要。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良好的性情和习惯,就好比一块质朴的美玉。开始,David只是跟我学英语。后来我又说服其父母让他跟Angella一起学习,这样,除英语外,还要学习国学、日语等。从8月下旬起,差不多每天上午,我都带着他们去绮园晨读。

    他们在一起戏耍、一起学习。小孩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今年中秋,我写了首诗,专记其事:

    甲申中秋?绮园
(写于绮园中秋日,时携幼童至该园读书月矣。)

    玉女金童嬉绮园,语习中外读古今。

    西风送爽闻鸟唱,碧池泛香听书声。

    课子又意课人子,秋日不觉秋上鬓。

    归得故里两三年,逝者如斯远世尘。

    作为读书的环境,绮园实在是太好了。它的绮丽、优雅、宁静,犹如仙境。秋天凉爽新鲜的空气、金色的阳光、绿色的草木、美丽的鲜花,还有可爱的池塘和池中活泼的鱼儿,再加上蝉的鸣叫和鸟的歌唱,真是乐趣无穷。每天早晨,他们都要读好几本书。首先是《论语》,有时还要读一些古诗词。其次是英语,选用《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还有日语。读半个小时左右就让他们休息一会儿,二三十分钟后再接着读书。一般来说,一个早晨真正读书的时间约有两小时,不多不少。但他们读书的效率却特别高。在如此美妙的大自然中,他们精神振奋、思绪清晰;尤其在二三十分钟的休息时,好动的孩子,更是满园嬉笑奔跑。一动一静,对他们的学习和锻炼、身体和性情都大有裨益。

    能给女儿找到绮园这样的好地方,又能找到David这样优秀的小朋友,伴她一起读书,我感到非常开心。比较一下他们俩:David的汉语基础要好些,在国学课上处于领先,而且他对日语的接受要比英语快得多,因此在日语课上还能跟得上Angella;只是在英语课上Angella遥遥领先。就这样,他们彼此互有优势,既能互相帮助,又能彼此比拼,实在是一对好伙伴。在诗中,我将他们比做玉女金童,洋溢着我的喜悦和期盼。

    我请屺老和白石老给她当老师

    从9月份起,我给女儿增加了一门艺术课——书法与国画。偶尔也在绮园对着实景教她国画。

    早在一年多前,Angella就开始喜欢上涂鸦。当时,我就买了些儿童绘画书给她,由她随意涂鸦,并不去规范,也未认真教过她。这倒并不是因为我不重视画画,而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想好怎样来教。直到9月的一天,我们一家去了Gavin家,Gavin的习画过程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一下子就悟到该怎样去教了。

    Gavin在David之前就来学英语了,但学了一个月就没再来。这孩子比Angella小几个月,接受能力很强,在我看来颇有灵气。于是,我就询问他父亲。他父亲的解释令我颇为惊讶。原来这孩子在国画方面,既有家学渊源,又颇有作画天分,其父对他期望甚高,想让他集中精力于国画。我很想去看看他画的画,也很想了解一下他们对幼儿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应约到Gavin家做客。看了他画的画,我很震惊:5岁未满的孩子,才学一年多,却能画得那么好!照这样下去,他将来一定会在绘画上有所作为。我理解他父亲的安排,但又不完全认同他父亲的观念。孩子还太小,不宜过早地囿于专业,更何况在国画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的基础,尤其是国学的基础。过早地封闭孩子未必有好处。对幼儿,我是坚决主张全面发展的。但Gavin的画,以及他们的教学方法,却给我很大的启发。
第一,教幼儿学画,未必要按学院的方式,比如,一定要从素描入手,一步步地走。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美,并感受体现美的艺术形式。尤其就国画而言,其艺术语言非常独特。应让孩子多看大师的作品,熟悉这些独特的艺术语言,并在画画的实践中体会运笔、用水用墨和形象、技法的表现。第二,起点要高,要让幼儿一开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基础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书法,这是国画不可或缺的基础。再比如说国学诗文,这也是国画的根底。很难想象没有书法和国学根底的国画会是什么样子。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教女儿练字,并选择了齐白石作为她学画的老师。

    说起国画和书法,我不由得想起国画大师朱屺瞻老先生教我练字的故事。大概是1971年的夏天,14岁不到的我,已习画三四年,拿着自己的习作(主要是素描、版画和临摹的国画)去拜师。白发银须、犹如天仙的屺老,颇为仔细地看了我带去的画后便说,素描已有些基础,但国画还一定要具备书法的基础。说着就拿起一支搁在案上的毛笔,在一张毛边纸上写了几个字,示意我如何运笔、如何藏锋,并强调要练出笔力。接着他说的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但大意是要练上几年书法,才谈得上作画。回家后,我确是大练了一阵书法,记得还专门请人在机床上车了一个小钢球,压在毛笔杆上,以练笔力。但后来由于自己的兴趣发生了变化,把习画的事给搁下了,也就未再去屺老那里请教。其实,未再去的原因,还有自己的一点误解。总以为屺老要我练几年字的说法,有点推脱的意思,恐怕他是不愿收我这个才情不高的学生了。最近我读了章涪陵的《朱屺瞻》一书,才明白屺老的为人和自己的误解。现在想来,因自己的一念之差,便失之交臂,无缘成为他的弟子,实为憾事!当时,按章书的说法,八十多岁的屺老自己仍每天练字不息。练几年字再作画的说法实在是宝贵的经验之谈。

    再回来谈女儿练字的事。其实,在一年前,我已开始不时让她拿毛笔写写涂涂,只是未去规范而已。而且,我还发现她手拿毛笔写字,手势很好,悬腕也从不发抖。看来她拿毛笔写字还是颇有天赋。最近,教她一些用笔之法,她也领悟得很快。我在想,就用屺老的经验和精神,自幼教导女儿练习书法,岂有不成之理!教女儿习字、习画一个月后,我拿着女儿不多的几张习作,去向Gavin父亲请教。

    他说,看画,已有入行的味道;但比较起来,画上的题字要胜过于画。并问我女儿习字已有多久。我只好支吾着说差不多一年吧。要不然,他怎会相信?

    从Gavin家出来后,我到处搜集画谱,尤其是齐白石的,见了就买。我特别爱看白石老的画,在其质朴明快的墨色中,笔简、形拙而神逸,平正而生奇,情真而味浓,乡情、童趣、诗意浑然天成,韵味无穷。而且我觉得,用白石老的画来教女儿,是最恰当不过了。这并不只是因为他的画,尤其是他的花鸟画,代表了中国画的最高成就之一,还因为他的画总体上所体现出的个性,非常适合儿童理解,并为他们所喜爱。也只有儿童理解且喜爱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让女儿自己从画谱中选她喜爱的,然后我适当给她做点讲解,在拿笔给她演示后,再让她自己动手画。如果一次不成,就鼓励她再画第二幅、第三幅。但艺术的东西不可勉强,只要她觉得烦了,便就打住,下次再说。
享受国学经典教育

    我的国学课注重传统文化的综合性,但实际上可分两部分:首先是读经,如正在读的《论语》,其次便是古诗文和国画。

    以前,谈到古代的人文经典,我有点担心小孩子会厌烦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然而,他们却学得津津有味。起初,速度不快,一个月只学一篇《论语》(总共20篇)。先是读,读得能上口了,我就讲解,讲完了再读,读完了再写。第二天先复习,复习过后,再学新课。讲解很关键,要有故事,要有知识,也讲文字。他们听着觉得有趣、新鲜,所以也就喜欢。他们到底能否理解,理解多少?这就要看你的标准了。但有趣的是,我女儿经常会在说话中引用《论语》上的文字——掉起书袋来了,我真的很开心。因为,这证明他们是理解了,即使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从一个幼儿的角度去理解的,但这就够了。有一次,饭吃到半碗,她就想去玩,我们制止她,她理直气壮地说,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逗得我们直笑。

    学诗文,他们就更来劲。因为快到中秋节,我就选了一首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让他们读。没想到中秋晚上看电视,恰好有文艺演出,也唱这首词,我女儿也跟着唱,非常开心。还要她妈妈跟着一起唱。以后,好几个晚上都要妈妈跟她一起唱。看来好的艺术品真有独特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这首词一直脍炙人口。我就趁热打铁,又推出另一首苏东坡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我女儿学完这首词,对她妈妈说,这首词写得“好凄凉”。我则告诉她,正因为苏东坡有这样早年丧妻的经历,他才能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名句。通过两首词,她记住了苏东坡这样的伟大作家,知道了人世间的真情,感受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美妙。谁说小孩子不能理解古代的诗文经典呢?我看,主要的问题是你是否会教吧!

    艺术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自然,其实教书育人,也同此理。过了中秋,很快就是重阳。于是,我选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让他们吟诵。当两个孩子看到从绮园的池塘跳出来的青蛙,感到非常有趣时,我就教毛泽东的《咏蛙》诗,他们喜欢得争相诵读:“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通过这首诗,他们知道了毛泽东,而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绮园秋天的菊花开得正艳,我就教他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他们望着绮园的红枫叶觉得好奇,我就教他们杜牧的《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永远都会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这样自然的教学,孩子们喜欢,我也觉得简直是一种享受,乐此而不疲。
谈到国学,我还想多说几句。我并不主张复古,尤其是对下一代,一定要教会他们向前看,看得越远越好。但在向前看、向前走的时候,不时回顾一下,也属必要。更何况文化不能隔断,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优秀者,其精华,应当得到传承。如失去了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也就不成其为民族了。“五四”以来,反传统的呼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很科学。比如鲁迅,他的革命性之坚决,他的思想之深邃,他的爱国和学问之伟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却最反对读古书,尤其反对青年人读古书。然而,离开了古书,离开了传统文化的根底,鲁迅也就不成其为鲁迅,他的文字也就不会有人去读了。我觉得让自己的孩子读点古书,领略一下古代先贤大哲的思想风采,享受一下诗词文章和历代绘画的美感和韵味,懂得一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恐怕是大有好处的。怀着这种想法,听着孩子们在绮园的琅琅书声,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至少他们不会成为新一代不懂文化、不会思想、缺乏个性、了无情趣的愚民。

    自2004年底起,我开始在网上写些帖子,围绕着女儿的早期教育,谈到一些具体的事例和想法。其中有些曾在《母婴世界》杂志上发表,现将其中的几篇辑录如下:

    二经典教育自幼始

    幼儿的早期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论语》《老子》《孟子》《大学》《中庸》等重要著作,而蒙学则有《三字经》《千字文》等。

    ……

    或许是因为我在教女儿的同时,开办了“哈里快乐英语角”,而且女儿的英语也确实出色,加上我主张几门外语同时教,以致媒体报道以后,不少人批评我过于重外语而轻国语,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然而,事实上,我却更注重我们传统的经典教育,而且我认为这种教育应该贯穿孩子的一生。经典教育能增强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培养悟性。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再加上经典教育的熏陶,孩子就有能力接触更多的信息、看更多有益的书籍,也就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我反对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黄皮白里”的香蕉人——犹如一些海外华侨的后代,忘了汉语和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只会说英语了。

    早在2001年夏,女儿两岁前,已开始接触古诗。不到半年,她就将几十首古诗背得滚瓜烂熟。
  女儿开始学古诗,并非我的刻意安排。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逛街,见到地上的书摊,女儿执意要买几本“花花书”,我只好给她挑了几本回家。其中有一本叫《幼儿学唐诗》的,她喜爱得整天拿在手里,翻来翻去。那上面的画确实不错,很吸引孩子。我也一时兴起,便就着这些画,编些故事给她讲解,又带着她一遍一遍看着文字诵读。有了这个开头,女儿就经常缠着我“讲故事”——讲解和诵读古诗。我白天外出时,她又去找她妈妈“讲故事”。没几天,她已学会自己“唱”那些古诗了——有腔有调的,非常愉悦,也非常自豪。她那聪明可爱的样子着实赢得了我们父母发自内心的赞许,邻里也给了她不少夸奖。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萌生了对她适时进行早期教育的想法,并开始注意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

    2002年春夏间,她们母女俩从重庆出发,经上海、广州,先我而来到我的故乡海盐,总算能定居下来。按常规做法,女儿被送进了当地的幼儿园。当我于同年秋天回到海盐时,一是发现女儿经常生病,二是感到女儿害怕去幼儿园。偶尔有一天,找出那本辗转几千千米仍舍不得丢弃的《幼儿学唐诗》来,女儿望着那本书上的画,一脸的茫然,已然记不得几首。这些导致我最终毅然下决心终止女儿去幼儿园,放下自己想做的事情,改为一边教自己的女儿一边开办一个现代私塾——哈利快乐英语角。这回当然是颇为认真的,也做了相当的准备。

    ……

    (原文载于2005年3月期《母婴世界》,本次节选)

    三玩也是教育——草坪往事

    自从把孩子从幼儿园领回家来由我亲自教后,玩也成了我女儿早期教育的一门主课。我特别主张小孩子要在户外、在阳光下、在自然野趣的地方多玩一玩。这源于我在养育孩子时的感悟,而又联系着一块草坪上的一些往事。

    (一)

    离我们住所和我的英语角不到百米,有一块几百平方米的草坪。这可是海盐城北社区难得的好地方。因为亦城亦乡的原因,这里的草坪不像很多大城市的草坪那么娇贵,只能看不能碰。也许是因为如此吧,草坪便成为我女儿三四岁时百去不厌、怎么也玩不够的地方。

    当时是夏天。那里栽有各种树,特别是一个紫藤围拥着的凉棚,Z形的,既吸引大人们去闲坐纳凉,也吸引孩子们去攀爬嬉闹。我每天都会带着女儿到草坪玩一阵。我们两人玩的“老鹰捉小鸡”,是她一度最喜欢的游戏。当然,我总是扮演老鹰,那只小鸡就满草坪乱跑。老鹰就追着小鸡,直追到我累了,才坐到那凉棚下喘口气,她便在凉棚周围转悠:一会儿骑骑藤秆,一会儿又荡荡藤枝,一会儿再扯扯藤叶……一刻不停。
  在绿莹莹的草坪上,我们父女俩还经常踢球,如有其他小朋友加入,女儿就玩得更疯狂了。她时不时地要在草地上故意摔倒,并顺势爬一爬或打个滚。踢球踢累了,她又会在草坪上采摘各种颜色的小野花,很耐心,很入迷,经常能在小手中捏上一大把……

    有时,我们也会带上两本书,在游戏的间隙读一读。

    有时,我们也会拿着小提琴来拉一拉。

    有时,我们也会唱唱歌……

    (二)

    不久,草坪上安装了一些社区的健身器材。

    从此,草坪对我女儿的吸引力就增加了百倍。除了气候不宜,她每天都要去上好几回。先是一定要拉着我一起去,后看我实在有太多的课要上,她就会去找小伙伴玩,有时甚至独自去那里玩。到了草坪上,她要挨个儿玩那些她称之为“大型玩具”的健身器材。有时她喜欢玩的大型玩具被他人占着,她会很耐心地等着,一等就是半小时、一小时。有好几回,晚上九十点钟,我去草坪找她,只见她一个人在那里,正在一个秋千上荡啊荡……

    我问她:这里都没人了,你怎么还在玩?

    她说:“我等了很久很久,才玩到,所以我要玩个够。”

    有一次,也是很晚了,也是只有她一个人在草坪上玩,她看到我来找她,很兴奋地说:“我已会玩所有的大型玩具了。”然后她带着我挨个玩了一遍,以证明她的“功夫”。对于她的功夫,我着实吃了一惊。比如那么高的单杠,她会先从柱子爬上去,然后吊到单杠上,再往下一跳,非常灵巧。很多动作,肯定是模仿他人的,但是已练得非常利索,而有些动作又显然是经她变通过的。因为标准地做,她的手和脚都还够不着。

    有几回,我干脆把英语课都挪到草坪去上了,因为我知道,像我女儿一般年纪的幼儿都是极喜欢这块草坪的。那几次课,主要学颜色和植物的名词,指着实物,幼儿学起来更有滋味。记得女儿对树叶的单复数leaf/leaves,就是在草坪上,左手拿着一片叶子、右手拿着几片叶子时记住的。

    有一天我惦记着还在草坪上玩的女儿,下了课后即去找她。只见她独自一人,手持一根柏树枝,很认真地清扫着一条石长椅,我挨近她,一边问,一边想坐下去:“Whatareyoudoing,Angella?”

    她却说:“Don’tsithere,Daddy.It’smyBlackBeauty.”
原来她不要我坐这条长椅,她把长椅当成了她最爱的黑骏马。——她正在做着她的游戏,模仿Jenny在为BlackBeauty洗刷的动作。那几天,她天天在看英语动画片《黑骏马》,其中的词句,经常脱口而出。

    我接着又问她:“WherecanIsitdownthen?”

    “Gothere,that’syourGinger.”她一边说,一边指着远处的长椅,并把那条长椅当做动画片中的另一匹马,指配给我。

    这是她正式上我的英语课后约5个月的时候,4岁半,已经在用英语思维了。而且是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体现出来的。

    (三)

    后来,由于已来和要来的学生太多,我的小小英语角已难以承载,只好另谋他处。这一搬,就远离了这草坪,不方便再经常去玩。但迄今女儿仍时常想念那块草坪,尽管我也曾专门带她旧地重游了三四次,以补偿她的相思之苦。

    那次,旧地重游的女儿正忘情地玩着,我则仍旧选了紫藤架下的长石凳,坐着,点上根烟,回想着女儿与草坪的趣事……

    在草坪的无数次玩,实际上既锻炼了她的体魄,也增强了她的独立性、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她的肌肉越来越坚硬,小手竟然磨出了隐约可见的茧皮,身体也明显地强壮起来,不再像去幼儿园时那样,三天两头要去趟医院。随着她的皮鞋一双一双被踢破、衣服一件一件被扯破、膝盖好了又破,她的体力却越来越好,走多长的路也不叫累。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回,屡屡摔破的膝盖刚刚结痂,又不慎摔破了,血流不止,她却不当回事,不知从哪儿撕下一片白纸自行贴上,就又接着去玩了。

    在草坪的无数次玩,也使女儿有机会结识一些小朋友,产生了友谊。我知道她曾去过离草坪不远的一个小朋友的家。有几回还把小朋友带回家来,她拿出她的玩具和零食,异常热情地款待她的小朋友。有一个同龄的小朋友叫余米芳,是她经常会提起的,说是她最好的朋友。有一次她又跟我提起余米芳,说最好能让她也来学英语。后来她再次提到余米芳时,不无遗憾地说:“她不知道Christmas,她不相信有圣诞老人,因为她不会英语!”

    (原文载于2005年6月期《母婴世界》,本次节选)
  四随机教育——早起早读

    2005—03—07

    凌晨,我正睡得迷迷糊糊,听到一声“咪——呀——呜——”自号“猫姐姐”的女儿Angella在“昭告天下”:她醒了。接着,便要求我承兑诺言,并把和她同床一起睡的Mandy也叫醒。多了个同盟军,Angella就嚷得更凶,我只好宣布起床,准备出发。洗漱完毕出门时,看了一眼钟:4∶30。

    昨天晚上睡觉前,我为了让孩子早点睡,就哄他们:“早睡早起,若能4点起来,我就带你们出去,跑步、读书,还要去永和豆浆吃早点。”听了我的话,晚上9点,他们都纷纷上床,比平时早了很多,颇为合作。当时,内心还真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哄孩子还颇有招数,根本不会想到第二天孩子们真能起得来,我还真要兑现承诺。

    一出楼道,Mandy抬头一看,说,天上还有星星呢!是啊,星星正朝着我们眨眼,好像在问我们早安。Mandy和Angella,不知是谁先唱,另一个则立即跟上: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Iwonderwhatyouare

    此时,我环顾周围,除了一个中年妇女模样的清洁工在扫大街,也只见零星几个路人经过。我心里在纳闷:我的生物钟功能很强,难道这种功能会遗传给女儿?

    可她还只有5岁半呀……

    约10分钟后,孩子们一路唱着歌、连走带跳地到了永和豆浆店。我选定了桌子,又要了孩子们要吃的两笼小笼包和我自己喝的豆浆,我们就开始读书。这次我带了《新日本语基础教程》上册,我们便从新学的第十课开始读,没读多久,所要的东西送来了。孩子们即刻抢着吃小笼包,这小笼包味道做得特别好,孩子们为了吃它,已来了无数次,恐怕还要再来无数次。吃完,我们就接着读,读完第十课,就读第九课、第八课……直到读完全部学过的10课。我们离开时,我又看了一回钟,差不多快6点了。临走时,孩子们表示,他们很喜欢起早来这里吃早点和读书,明天还要来。看着他们那么快乐,感觉到他们的读书效果也很好,我就说,只要他们起得来,我一定奉陪——这回可是认真的!当然,下午一定要睡觉。

    他们也同意,我们就这样达成了协议。
2005—03—08

    今天凌晨约4点,Louis和Victor姐弟俩已在外面叫门,Angella和Mandy便也闻声醒来,我们的早起队伍又扩大了。这是因为昨天Angella和Mandy回来一宣传,引得Louis姐弟俩心里痒痒的,也提出要参加,并要我凌晨起来时叫他们一声。但我的政策是,我不主动叫,必须自己醒来才成。这就“逼”出了一早叫门的这一幕。

    我忘了介绍:Mandy,女,5岁半,是3个多月前从上海的一家双语幼儿园退出来后上我这里来的,目前所有的学习几乎都跟Angella一样:中、英、日、法语,数学和音乐,睡觉都与Angella同床;Victor,男,4岁半,来此已有两个多月;Louis,10岁半,来此1个月不到,来之前为上海某小学五年级学生。Louis姐弟俩,除音乐不学外,其余也跟着我女儿一起学。当然,对大一点的Louis,我就要多一些个别辅导,并在网上给她买了五年级的主要课程。她的理想是当作家,目前我布置给她的第一个研究性学习任务是:读完韩寒所有已出版的书并写出评论,因为从学校退出来和想当作家这两点,他们是有共同点的。

    今天一路上缺少了英文歌声,那是因为队伍扩大后,女孩子忙于嬉笑打闹,忘了唱歌。到了永和豆浆店,吃的还是那些东西,只是数量增加了;读的还是那10课,只是声音响亮了,而且熟练度也增加了。

    回来后,一切照常,当我打完以上文字时,孩子们正在读着《论语》……

    2005—03—10

    昨天,因为下雨,也因为连续两天起得太早,有点乏了,他们都默默地酣睡至七八点钟才起床。

    但到了晚上,Angella和Mandy又提到明天还要早起。我不反对,只是说,看来不能太早,否则会觉得太累。他们也表示同意。

    今天凌晨4点,我因为醒来睡不着,便干脆起床。

    正当我独自在网上工作时,听到Angella喊:“Dad,what’sthetime?”

    “It’sabout5o’clock.”我一面看钟,一面回答。

    “5o’clock?CanIgetupandgoout?”

    “Yes,ifyouwant.”我又答。

    “OfcourseIdo.”同时她又问Mandy:“Doyouwanttogowithus?”

    睡眼蒙眬的Mandy说,今天她不想去了,明天吧。说罢,倒头便睡。最后就我们父女俩去了永和豆浆店。
今天我换了本书,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让她复习第一至第十课,先是由她朗读课文,然后由我提问,她回答。问答全部用英语。学习大概持续有一个小时,状态令我非常满意。

    回来时,我们一路唱着日语歌:《樱花》《春天来了》《红蜻蜓》……

    后记:

    以上小文以《凌晨记事》为题贴到网上后,曾有网友提出疑问,我答复道:

    古人的苦读精神值得赞赏,但我不主张仿效,我只是想说教育需要随机。尤其要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引导。小孩子不能过于娇养,适当的“反科学”,或许离科学更近。前提是孩子快乐并且主动。

    也有网友跟帖表示赞同:

    Qmom:能感觉到父亲和孩子都乐在其中。教育如果有了enjoy,有了热情,就有了色彩。

    Qianqianmama:写得好,我也正准备实施一次这样的经历,凌晨带孩子到外面,体会静夜的神秘。有这样用心的父母,把孩子教育好是不会成问题的,加油哦!

    五英语,不只是英语

    在对小逸早期教育中的知识教育这一方面,我注重的主要是双语——英文和中文,而对于数学,当时认为可以稍大一些再认真地教(见《私塾女孩袁小逸》第四章引文:《谈谈女儿的数学学习》)。在双语方面也先后写下一些文字,其中2005年2月份写的一篇关于谈论教女儿学习英语的,曾在海内外网站被广泛转帖,也曾以《英语,不只是英语》为题,发表于《成长》杂志上,现引录如下:

    (一)

    我选择将中外语言学习和相关思维训练作为我女儿的早期教育核心。

    因为在研究古今中外大量的成才个案后,我深感:语言(包括外语)的学习,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而现代科学关于人脑在幼儿时期发展的基本研究成果,则使我坚信:语言的学习,以及和语言学习相联系的思维训练,应当成为幼儿早期教育的核心。而且,在早期教育中,多门语言的施教就更具有价值,只是难度也自然更高。

    女儿在1岁时,中文已能说不少短语短句,而且口齿清楚。我反对教孩子方言、儿语,所以在家里只说普通话。当时并没有教她外语。其实妻子提过多次:你英语那么好,为什么不教她?我的回答,不是说太早就是说她还小。其实,在当时的意识中,我认定母语未学好之前不宜教外语。我也不清楚究竟是因为某些专家的意见呢,还是关于幼儿学外语导致语言混乱的报道,竟对我产生了如此恶劣的影响。但我现在却认为,如家庭或环境有条件,一至几门外语与母语同时教幼儿,不仅可行,而且更好。
无论是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还是真实的事例,都可以对此验证。我有个外国朋友,他六七岁的孩子能说4种语言:英、俄、法、以色列语。住比利时时,父亲从事贸易,每天要用多种语言与世界各地的商人洽谈。据他讲,环境加上父母的着意教育,使孩子学会上述4种语言。他还说,他们犹太商人能使用三四种以上语言的,很平常。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华人也会出现很多能使用多种语言的家庭。有报道说,在深圳的华人家庭,进行双语教育,非常成功。

    据现代科学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研究,语言的学习,从理论上讲是越早越好,在孩子牙牙学语之时,就开始教外语,那就最理想。如想让外语成为孩子的第二、第三母语,那么一定要在6岁前教,最迟不要晚于8岁。在13岁后学外语,除非有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又特别下工夫,否则很难有优异的成效。

    据新近的一期英文《自然》杂志,有关科学家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说两种语言可以改变大脑结构。这一发现解释了孩子比成人能更好地掌握第二语言的原因。他们发现,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语言区有更多的灰质,学习语言越早,大脑灰质区的面积越大。伦敦学院神经学家安德里亚?迈克雷说:“相对于只说一种语言的人,能说两种语言的人在大脑区域的灰质增加了。一个人在生命早期就开始学习第二种语言,这一现象会非常明显,而大脑灰质区大小与对语言的熟练程度有关系。”研究结果还显示,35岁后学习另一种语言也能改变大脑结构,但这种改变不如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的人明显。迈克雷表示:“这说明早学语言比晚学好,因为在早期学习,大脑更容易通过改变结构来适应新语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力逐渐减弱。”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也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实质上就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也是知识上点的累积和面的拓展。

    从孩子的全面发展来讲,学外语就像学音乐一样,绝对有益无害,且越早越好。

    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从现有资料来看,幼儿学习语言失败,多半是方式方法不当,而并非不该学习。

    (二)

    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施教,关系到幼儿语言学习的成败。

    某电视台主持人问我女儿,爸爸是怎样教她英语时,她答道:“他先教我语音,再教我读。”她说的是真话,也是最简明的总结。

    我认为,学英语,第一位的是语音,对此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教女儿英语,最初主要是教唱歌,也认读字母卡,说几句简单的口语。记得教的第一首歌是《音乐之声》中的《Do,Re,Me》,第二首歌是《雪绒花》……后来买了好几张歌碟,一首一首往下教,太难的就让她听。哪个孩子不爱唱或不会唱歌呢?愉悦的歌声和着优美的乐曲,几十首歌唱下来,也就建立了一定的语音基础。从这个角度讲,英语确实是可以轻松唱会的。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正式给她上课。我特别注重孩子的听、唱、读、说,并且不厌其烦地随时纠正她的语音。因为英文的很多音素,中文没有,小孩子有时就含糊过去,比如th的发音要用舌头伸出来摩擦门齿。我教那么多孩子,没有一个例外,都需要反复纠正,才能养成习惯。再比如说,中文更多用口腔的前半部发音,而英文大部分要压到口腔的中、后部去发音,舌头的运动和口型的大小等,这都需要经常提醒。中文靠四声来辨音,而英文听词,就要靠元音的轻重、长短来搞清,在句中更有强弱的变化需要注意。中文读起来一字一韵,英文读起来流水不断。而这些感受就要靠朗读来培养,我的语音很纯正,所以女儿主要是模仿我,跟着我读;慢慢快快,快快慢慢,来来回回地朗读。等语音没问题了,语速也有了,听力也就上来了。输入到一定的时候,她自然就会脱口而出纯正的英语。

    我总觉得,语音不好,听力难上,更免谈开口能说,那样学英语,一辈子都会很累。

    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他们对声像刺激的特别敏感,因而记忆容易、深切的特点,充分使用外语原声声像资料,应当是首选的方法。这种方法,我称之为感受。视听资料,由浅入深,我主要用过《GOGO学英语》《迪士尼神奇英语》和《小乌龟学美语》等。这些,以及更多的迪士尼系列动画片,都是小孩子特别爱看的。在女儿视听时,我会适当讲解。讲透单词的词义,介绍使用的语境,放在意群或句子中讲,而不注重中英单词的对译。小孩子学中文,学说话,不是一字一字学。至少,他会抓意群。在我看来,一开始就用意群,或用短句,好过用单词。在最初,用单词也是把它当最小单位的意群。这样,孩子一开始就会感受到:

    语言是一种信息。随着他对英语这种信息的熟悉,有了纯正的语音,就能很好地感受到语言。只要他在感受,你就成功了,不用逼他去背。注意创造环境,让他反复感受。孩子学说汉语不是背出来的。让他反复朗读,实际上也是让他去感受。看动画片,很多话,孩子自己就根据情节猜出意思来了——他就感受到了。孩子对外语的感受能力很强,远远超过成人。所以,我用的教材有时会用成人的,而且会同时使用几种教材——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我差不多同时使用的,主要有《少儿剑桥英语》和《新概念英语》。剑桥的书有很多画,色彩丰富,字也印得大,又有不少的说唱资料,小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唱唱,颇有兴趣。但问题是零散杂乱,不如《新概念英语》,语言经典,一课接着一课,读起来特爽。尤其是当孩子进入文字认读阶段,过多的图画,反而成了干扰。

    (三)

    从女儿看着书本朗读开始,朗读就是我英语教学的主纲。

    结合英语角的教学实践,我把我的朗读方法总结成“哈利快乐英语朗读三步法”:1.简单短句,着重单词元音长短、轻重和强弱在句中的差异和使用,感受纯正的英美语音,解决语音音素的问题;2.一般句子,着重连读、失去爆破(或省音)、变音等技巧,重点感受意群,并开始加快语速,形成语流;3.复杂长句,着重语调、运气、共鸣,重点感受思维方式和句法结构,并尽量把语速加快至(或接近)标准英语(StandardEnglish)的语速,实现与英美原声的接轨。
我的朗读法,只强调反复的读和听,并不要求背诵,而主张深切的感受——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读熟了自然能背也不错,但还是要看着书反复读,几乎没有笔头功课。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才符合像英语那样的拼音文字,很适合小孩子初学者的入门。我一再强调,连单词都不用背,因为通过自然字母拼音法的学习,把读音与字母组合联系起来,记住了读音,也就记住了单词。我国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撇开语音,专讲语法,死背单词。结果学习多年,好一点的学生只是能够应付考试试卷,听说还是不行,差一点的就几乎是一无所得。这种残废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必须摈弃。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于象形文字中文,而用学中文的方法对付英语,自然文不对题,事倍功半,学生学得很累,所得甚少。这实在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上的最大误区。

    采用我的这种读法,无论幼儿还是大点的孩子,普遍感到快乐,没有压力。纯正的语音,畅快的语流,英语思维的语感,就从反复不断的朗读中,很快感受到,并很快能输出。从发音准确,到一课又一课的流利朗读,再到听懂、记住和脱口而出——感受到的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感。就拿女儿来说,从来不知背单词为何物,也很少动笔写,却也不知不觉就能拼读单词,能够在正式上课一年半后,读完剑桥的预备级、一级,读完《新概念英语》的第一册,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同时还在读PETS一级),不仅能认读,理解,而且能听能说能唱,语音纯正。我觉得,英语已开始成为她的第二母语。

    (四)

    学习语言,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有理解。

    在理解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很多难点。采用生动形象和简单本质的理解,对幼儿来说才容易接受并记忆。比如,理解英语名词的可数和不可数,我的讲解如下:一张木头做的桌子,你拿把斧子把它劈开,劈到最后,就成了木柴,不能再叫桌子了——这种分下去却不能叫原来名字的东西就是可数名词;一杯牛奶,你喝一口到嘴里,或拿一个勺子舀一点出来,无论你怎么分,它还叫牛奶——这种你怎么分都还叫原来名字的东西就是不可数名词。这种形象的说法,女儿一下子就领会记住了。

    学习语言肯定会有很多重复性的练习,好在幼儿并不厌烦这种练习。通过不断的重复,从不会到会,又从会到熟练。每个阶段,都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前进,同时又要让他们颇有成就感。因此需要在难易程度上始终把握好一个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不断的重复中,逐渐添加新的知识,纵向横向地延伸出去。这个时候,语言课实际上也就成了百科知识课了。对于幼儿,这种设计是最为自然而又科学的。比如,当学到讲时间,学到各种数字时,我们也用英文来做算术;当学到气候季节,我也介绍宇宙天体。这样,一本看似枯燥的英文书,我却能把它变得像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故事书。我想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女儿最喜欢上我的英文课了。
 当然,在对幼儿教学中,也要设法游戏化。比如幼儿都很喜欢我的打牌学习法:用扑克牌大小的英语字母卡来玩“抢牌”,先读出字母,然后说出以该字母开头的单词;说得快且说得多为赢。女儿在英语角玩“抢牌”游戏,做到“打遍天下无敌手”——输给她的就有好几位好斗的初中生。我甚至用做游戏的形式,教女儿学语法。比如,学习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我设计了“凤凰(主动语态中的主语)变小鸡(被动语态中介词by后面的宾语)”的游戏,反之,则叫做“小鸡变凤凰”。来回变那么几次,女儿既理解了句子,又感受到学习如同做游戏的乐趣。我还培养她在英语角当小老师,这样可以在教和学中互动,也可加强她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对此她也很乐意,有点像做角色游戏。当记者问我女儿最喜欢学什么时,她毫不犹豫地说:“英语——因为我现在已能教小朋友啦!”

    家长如果有足够的教育机智,便能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善于不断创设学习环境,善于寓教于乐,那么,孩子学起来并不会感到压力,反而是快乐!能够享受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乃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能否让孩子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关键在于家长的引领。

    (五)

    对我女儿而言,英语已不只是英语。

    幼儿学习语言,不仅是因为所学语言作为工具,本身已很有价值,而且对思维训练则更有价值。这就如同学习音乐,音乐带给孩子的东西会超出音乐本身。因为在学习汉语的同时,又学英语,甚至还有其他语言,就会处于两种、多种语言之间各种思维的互相切换、转换,所以对思维训练就非常有价值。拿英语来说,它的语速非常快,其思维方式和汉语不同,两者的语序时常恰好是互相颠倒的。如果幼儿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建立,或正在形成过程中,用各种语言——即各种思维形式对他进行训练的话,那么,对于思维反应的敏捷性、思维形式的多样性、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以及思维空间的打开、思维上的创造性,都会非常有利。

    所以,我不只是把它当成学一门英语而已,除了语言本身,通过多种语言的转换,幼儿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女儿正式上英语课半年之后,我又给她开了日语课,学习的方法大致如同英语,只是用时较少,进度稍慢。等她基本过了语音关,我选了日本人编的《新日本语基础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为主要课本。因为里面有日、英文的对照单词表,我在训练她用英文和日文相互切换,而不是只通过母语中文来理解。按计划,过了今年春节,我将给她开第四门语言课——法语。两门东方语言(中、日)和两门西方语言(英、法),它们彼此之间的语音语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大,对进行思维训练很有价值;它们的实用性也很强。在我内心,希望女儿无论今后从事何种专业,都能做到学贯中西,有所贡献。在我看来,现今的研究者或学问家,无论在哪个领域,离开了多种语言,是难以成为大家的。

女儿经过早期中外多种语言的训练,究竟收获如何,客观地说,还有待时日的验证。但直观地说,我觉得她已在思维方式上、理解能力上、表达反映上、情趣爱好上,乃至综合气质上都体现出一种非同一般的境界。当然,这种境界的出现,还和其他方面的学习有关,比如音乐、绘画艺术的熏陶等。而在语言上的收获,比如说在英语上,虽已颇为超前,但却还是一种显性的东西而已,与内在隐性的东西相比而言,似已无足道之矣。

    袁鸿林教孩子学英语——方法入门篇

    2009—05—27

    一、学好英语,首要的是建立语音形象,从语音入手

    小女孩袁小逸的英语听说能力曾让老外感到震惊。老外不相信她未去过专业的外语学校或从未接受过老外的辅导。也曾有人猜测她曾在美国生活过。老外非常赞赏袁小逸的一口标准漂亮的美语,而他爸爸袁鸿林则认为,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语音。因为:听力、记忆、口语,甚至语法,都与语音密切相关。学好英语,首要的是建立标准的语音形象。现在就请袁鸿林公开他教孩子学英语的一些秘诀。

    二、袁鸿林引导孩子英语入门

    1.学习唱歌,练习口型

    教幼儿、少儿学英语,建议从唱歌入手。中国人说母语中文,口型较小,发音部位在口腔的前部,而英语的发音,却要压到口腔的中、后部,口型较大,尤其是美语,口型更大。通过唱英语歌,可以纠正英语学习中的口型和部位的错误,因为唱歌时母语中文的干扰较少。几十首英文歌曲唱下来,一般孩子都会对英语口型和发音部位有很好的感受,为而后的准确朗读形成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是可以唱会的。

    2.积极跟读,练习发声发音,熟悉语音语调

    我们在缺乏英语生活真实语境的情况下,要学好英语,最简单的方法,便是跟着标准的语音反复朗读。朗读是在不断的模仿中进行,朗读能使你自己的声音发出后,再传回自己的耳朵,实际上形成一个输入输出的回路,尽管只是一个最简单的输入输出,但大道至简,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实用的方法。朗读要讲究语速,更要讲究技巧,技巧加语速,再加熟练,能使你的英语就像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一样。跟读有两种,一种是嘴巴跟着眼睛读——先看后读,另一种是嘴巴跟着耳朵读——先听后读。幼儿往往先接受“听而读”,然后再“看而读”。大一点的孩子,则相反。但这两种方法不可偏废。
3.掌握朗读基本技巧与语速

    讲到技巧,袁鸿林总结了“三大法宝”。

    第一大法宝是“连读”。举例:

    Thereisarefrigeratorinthekitchen.

    Therearesomemagazinesonthetelevision.

    Thepicturesareonthewall.

    第二大法宝是“失去爆破”。举例:

    Lookatthatman.

    Shutthedoor,please.

    Readthisbook.

    第三大法宝是“变音”。举例:

    Nicetomeetyou.

    Andyou?

    Thearmchairsarenearthetable.

    读英语不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至少应有“意群”的概念,一个单词在词典上的发音,到了具体句子中,会因为强弱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and,在强读时会读成【nd】,弱音时会读成【n】,甚至【n】的音。现在很多中国人读英语句子,似乎是“单词加单词”的读法,如果不予纠正,无论练多长时间,都无法获得真正的英语语感和语流,难以摆脱哑巴英语。

    讲到语速,我们要特别强调,学英语必须要有语速,听不懂,很大的原因是不适应英语的高语速。如果你能读得与英美人一样快速,也就是说你已适应这种高语速,那么听力的难度就会降低而被克服,因此,练朗读,实际上也就是在练听力。不会说,是因为听不懂,所有的哑巴都是聋子。你想要听得懂,又想要说得好,其秘诀也就深藏在这个练读之中。抓紧练读吧,小朋友,一定要多读,要在语音准确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那些技巧,更要把速度练上去。没有语速的英语是没用的英语。准确、熟练加技巧,会让你的英语像英美人一样快、一样好。当你的英语语音、语速与英美人一样时,你的听说能力,也就自然发展起来了。
4.学会字母组合的拼读法,不用背单词

    英语与中文的象形不同,是分音节的拼音文字,字母本身已经告诉你如何拼读。因此,用传统学中文的方式死背英文单词,无疑是十分落后的笨办法。一般用这种方法的学习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尝够了“背了忘、忘了背”的痛苦,却又走不出“反复背、反复忘”的怪圈。袁小逸自幼学习英语,从未背过一个单词,却轻松地记住了数千个单词。其诀窍,就是先分清音节:主要是开音节,闭音节,并分清轻音、重读、强读与弱音,即音节的“轻、重、强、弱”,再确定该音节的“长、短”音。汉语发音靠“四声”,英文不用“四声”,但却有“轻、重、强、弱”和“长、短”音,在朗读中注意字母组合的不同而发音不同的规则,便可以看到单词即能进行拼读,而能准确读出的单词,也就自然记住。因此,记忆单词也就完全不用死背。

    我谈曲刚与英语学习

    2005—04—25

    在哈利快乐英语角的墙上,只有两张关于英语的贴图:

    ——曲刚?快步英语?语法大表

    ——曲刚?快步英语?语音大表

    这体现了我对曲刚的赞赏。

    曲刚很年轻,算不得英语研究或教学界的权威,甚至都不是英语专业出身的。但他对英语真有钻研,也真有理解,特别是对于语法那一块,对学习有用,对教学也有用。我在教学中借鉴了曲刚的方法,我也常常向我的学生推荐曲刚。

    2004年的时候,我读到了曲刚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著作。认同之余,我在课堂上介绍了他的《一张大表讲清英语语法——曲刚?新英语语法理论》,还采用他的《曲刚?快步英语?造句卡(积木式英语造句卡)》作为晨读的教材。我觉得效果还是很好的。

    在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的感悟就是,一定要重视语感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语感?又如何培养?传统的教学,包括一些大家,都认为主要是通过背诵,由背诵而得正确的第一反应,就似乎有了语感。我觉得,这有点似是而非。
 曲刚提出了把语感量化,让你看得到,摸得着。他从造句出发,通过数学的方法(如排列、组合、归纳、演绎等),将语言解析,形成零件——或积木块,再将他们重新拼装起来,一拆一装中,既有量化的感觉,也有语言思维的条理。比如,它把句子结构按规律,分成了十八个句子零件。在我的训练中,更是以意群代之。去掉那些复杂的语法名称,再让学生切实感受。

    他的“根零件”的概念很好——这里又沾上了计算机语言。语言再复杂,都有其根。

    英语的

    ——主谓宾

    ——主系表

    ——therebe

    三大句子结构,既包含了一切,又衍生出一切句型。

    对学生输入句子结构,再让他们利用零件,进行组装——用各个意群往句子结构中填充。分步进行,先抓主干,再加细节。通过这些搭积木式的操作,逐渐建立起英语的思维习惯。

    曲刚的语法新解,自有其不够完善的方面,但确有其实用的价值。他曾设想将其用于中小学生学习,能使他们掌握本应为大学生所学的句子。而我则用这样的方法,让幼儿感受到本应为大学生所感受的句子。

    而在中文母语方面的学习,我则有一篇发在网上的帖子专门谈到:

    闲聊教女儿学中文

    (一)

    认真教女儿中文是在她开始学习英文之后的4岁,用时也比教授英文的时间为少。

    先是让女儿诵读《三字经》,认了一些方块字,接着诵读《论语》,并附之以鲁迅的短文和一些古诗词。这些对成人也不算容易的东西,会不会使孩子觉得太难而失去兴趣?或是学得苦不堪言?我想,很多人会这样问。

    然而,女儿,也包括一些差不多同龄的其他孩子,却学得情趣盎然,进展也快。
我采用的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我国传统私塾长期采用的方法,我称之为让孩子直接感受语言。既然是感受,“子曰诗云”和“青菜萝卜”,对孩子来说,差不多是一码事:至少都得从头来认读方块字,感受方块文字符号蕴含的意思。但当孩子有了对文言的最初感受,达到的效果却远高于使用现在的小学生所学的课本。

    至少从效果来看,孩子可以在不用教的情况下,自己轻而易举地阅读白话文。

    在女儿独立阅读中文前,有一个过渡,即她很奇异而又自然地自学了汉语拼音。

    我给她买的一些少儿读物,常会带有拼音。由于已先认了一些中文字,尤其是通过英文的学习,感受到了西方文字的拼音规律,突然有一天她自己对汉语拼音感兴趣了,并借助这些拼音,能把不认识的字也读出来,搞懂了句子的意思。这一发现对于她来说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连续好几天,她天天在琢磨汉语拼音,并很快全部学会。而且还带着同龄的Mandy一起学,很快,Mandy也学会了。接下来几个月,她天天要读带有拼音的小人书,真正开始了独立的阅读。读到她觉得很精彩的故事,还忍不住要讲给我们听。这些大概是今年暑假前(6岁不到)的情况。

    我主张小孩子几门语言一起教,但实践中却有个具体问题,即先由哪种语言突破阅读和写作关?我一直将较多时间放在英语的教学上,设想女儿先在英语上达到阅读和写作水平。但一些意外的事情改变了我的主观想法。一年多前,我集中招收了一些和女儿同龄或相差不大的孩子,进行全天教学,这些孩子的英语程度当然达不到女儿的程度,因此,给我带来教学上的难度,特别是难于同步学习。其次,女儿那时对古汉语特别感兴趣,接着又悟通了汉语拼音,开始喜欢汉语的阅读。正是为了保护她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我被迫但还是非常情愿地对她让步——转向汉语。当时我主要采用集中阅读识字的方法,而且根据英语教学上的感悟,强调将字、词置于文章中来学习。除了选学一些文言,还特别选了鲁迅的文章来诵读,结果奇迹出现了。包括我的女儿、Mandy、Sheila、Jackson等一些5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里大量认字,并很快进入自己阅读。当时选读的鲁迅短文如《夏三虫》《一件小事》《孔乙己》《战士与苍蝇》等文章,一般每日诵读一篇,每篇连续读两三遍,三五天即能认读完。花时并不多,效果却很好。

    如要认真计算,每天认读两百字、词(因为同时还在学英、日文单词)的速度,庶几近之,并无夸张。只是为时不长,约两个月,女儿及其他的几个孩子都开始进入中文的独立阅读了。

    当小孩子在对汉语有了一些感知,如对部首、字形、对汉字形声会意等功能有了初步了解后,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能做到大量识字并进入阅读。这也许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记得当时这些孩子都很争强好胜,在一种愉悦争先的情境中,他们的认读进度十分惊人。这种情况,为时不长,也无须很长。认字是为了阅读,能推动孩子进入阅读,认字这一环节也就大功告成。孩子的认字以及其他的学习,当然不可能短时全部完成,他们还需要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接着,或许是因为所认的字越来越多,也或许是对阅读越来越有兴趣,没有拼音的书籍她也要看了。她经常捧着的书是大本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可以静静地读上一两个小时。她还学着某个大姐姐的样子,时不时把她认为是生疏的字、词,用特意买来的橘黄色透明彩笔涂一下,以便回头查检字典。她看书速度并不快,而且还要经常反复阅读同一篇东西,犹如醉心于把玩一个心爱的玩具。

    学会拼音后,她就饶有兴趣地开始翻检《新华字典》。我还给她买了一本有英文释义的《新华字典》,有时也见她在看英文对某个汉字的解释。女儿喜欢字典,常用的中文字典还有《小学生多功能图解字典》《成语小词典》等。最近,还一个劲地夸我给她新买的《现代汉语词典》非常好,能帮助她找到想要的词。

    我一再主张只教古文,白话文是不用教的,完全可由小孩子自己阅读学习。唯一例外的,是鲁迅的著作,我也将其作为需要讲解的教材。这不仅因为鲁迅的文章,文思深邃,处处体现着人格的伟大和洞察的深刻,而且文笔绝妙,即使白话文,遣词行文也颇推敲讲究,构思谋篇则更富有深意奇境。把鲁迅的文章,作为古文和白话文的衔接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本人读书不算少,真正读完个人全集的,唯有鲁迅。

    对此,有很多人质疑。有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也忍不住留言对此表示反对。她的大意是,很反对我认为“儿歌没有用,小孩子不用去学”。对这位小朋友的留言,我很认真地作了回答:“××小朋友:你好!很高兴看到你提出的不同意见。在英语角,我就常常鼓励小朋友批评老师,只要是讲道理的就行。我主张教小朋友学中文应当把精力放在古汉语上,包括古诗词。古文有了基础,现代汉语就容易看懂,能看懂的东西,就自己看,不用老师教。至于儿歌,‘韵味和节奏很美’,一看就明白,拿来把玩就成,更没必要刻意来学。小朋友的学习时间很宝贵,一定要学有用的东西,甚至最有用的东西。一些不一定有用、但好玩的东西,我不反对小朋友拿来玩一玩,但随意玩和认真学还是不同的。祝你玩得开心,学得认真!”

    “玩得开心,学得认真。”这也是我对女儿的要求。我开始时主张用《古文观止》作教材,不过要将原书的编次打乱,重新安排,以便教学。而且,时不时还要从唐诗宋词中另选些东西来补充,因此有点不便。后来看到原建平编著的《文言文全解》(初、高中各一册),觉得选得很不错,译、注、讲解之外,还附有练习,用起来颇为方便,于是就改用了她的书。这套书实际上就是把初、高中课本中的文言部分,抽出来单独汇编成书。这倒无形中成了我与学校教育的“接轨”。想到此,自己也想发笑。不过这的确是女儿要认真学习的教材。

    此外,我偶尔也会拿些其他的书,让女儿读一读,那多半是属于“玩”之类的。
比如有一套邓捷主编的《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共六本,每年级一本。现在女儿就拿它来自己玩,而且玩得很开心。时有不会做的练习,她也会来问我,我便帮她一下。因为是让她玩的书,所以就充分让她自己发挥,也不规定进度。

    教小孩子读文言,先是让其跟着指读,然后讲解大意,再就选些字来重点讲。无论讲大意还是讲文字,都追求小孩子感兴趣和爱听为主,当然也找机会引申出去,尽量让小孩子多了解一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也让女儿动动手,抄抄文章或生字。不要指望小孩子一步到位,只要每次学习都有收获就成。我不主张拿背诵作为一种考核的标准,当然读多了,小孩子有时会自然成诵,这也很好。我就发现,女儿特别喜欢的篇章,很多能背出来,尽管我没这个要求。多次反复,对小孩子是很有效的方法,越熟,小孩子就越喜爱,理解也就会逐步深化。熟悉、理解、喜爱,结合在一起,便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爱好。比如我女儿对曹操的诗、苏东坡的词,就情有独钟。诵读《宋定伯捉鬼》之类的文章,她也声情并茂,自觉非常有趣。

    我领着女儿感受文言,大概注意三个步骤,首先是朦胧性的,其次是整体大意性的,最后是具体细节性的。感受过程暂告结束后,就要启发孩子自己去联想,甚或举一反三,进行思悟了。联想和思悟,就是将文字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用文言来训练思维,真有其独特妙处,就是要把握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让孩子自己有思悟的空间。把什么都讲清了,坐实了,孩子也就没得可想了。

    教授小孩子学习文言,当然有相当的难度。但唯其如此,才具有价值。引领孩子越过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既培养了孩子不畏艰难的学习精神,又锻炼出孩子自学白话文的能力,更熏陶了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情趣,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二)

    谈到中文教学,很多家长常常会问我使用哪些教材,这里我就做个大概交代,以供参考。首先是蒙学教材,我用过《三字经》《千字文》,觉得于幼儿在朗读练习、识字和认知方面都很有益。谈到蒙学,现在很多人首推《弟子规》,但我反对使用。我认为,《弟子规》是整个传统蒙训教材中最差的一本,糟粕太多,除了把孩子搞成驯服工具,并无多少认知意义。拿《弟子规》同《三字经》《千字文》对比一下,就会明白:《弟子规》文字粗糙,不堪为小孩阅读,更不堪的是,《弟子规》束缚个性、埋没人的创造力。《弟子规》产生于清代康熙年间,是一个考不上举人的穷秀才闲时所作,谈不上经典,就连当课本也不够格。在一片读经的叫声中,不分精华和糟粕,一味推销一些迂腐的死东西,又不注意研究继承传统学问的科学方法,很不明智。
 倒是《古文观止》,非常值得一读,我是作为主要教材的。《续古文观止》我也选用过。除了这些文,我觉得,可以按照文学史的主要脉络,选些诗,从《诗经》开始,《楚辞》《古诗十九首》,以及曹操父子的诗、陶渊明的诗、唐诗宋词、元明曲等,都让孩子接触。然后就是明清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都让孩子去读。当然还有读经这一块。我的观点,经史合一,所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都曾对孩子讲过,同时也选讲过《左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总体上我主张讲解,重要的是让孩子理解而不是背诵,但必要的朗读是需要的,有些诗文篇章读多了,小孩子就自然成诵了。但我不注重背诵,更不拿背诵作为考核,而是提倡让小孩子能够领悟、并能活用一些东西。小逸在5岁时,就能活用《论语》中的很多话语,这是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比较得意的地方。至于她能背多少,我从不在意。而且,讲解中我经常会说,前人是怎样理解的,我又是怎样看待的,至于孩子,当然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不仅允许,还要鼓励。

    (三)

    我提倡一开始就设法让孩子去理解,并且允许她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要让她知道别人是怎样理解有关经文的。这当然主要是通过讲解,让她知晓有关的词义、有关的知识、有关的故事和有关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后来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把经书当做宗教或信仰类的东西,而是看成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重要典籍。经书里有值得称道的智慧、思维和文采,却也有时代的局限所形成的糟粕。这些也要通过讲解来引导孩子有所感受和领悟。总之,我觉得采用经书作为女儿的启蒙语文教材,远远要好过学校的教科书。

    既然是当做教科书来用,熟读是需要的,能部分背诵当然更好,但背诵绝不作为考核的要求。重要的是要有感悟和理解。而感悟和理解的方式之一,便是教会孩子能够使用类推的思维方式,即孔子一再强调的“举一反三”或“知一推十”的思维能力。据我的教学实践,类推方式也是孩子普遍在幼儿时期乐意接受和善于使用的方式,对启发孩子的悟性即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而单纯的傻读死背,却难以在思维训练方面对孩子真正做到启蒙。读经而不讲经,至少不是好的方法。指望诵读百遍千遍,便能出现某种特异功能而达到顿悟的境界,我看就有点邪门。熟话说:“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王财贵的方法,从其消极面来说,大概也就是在培养类似的小和尚。其实,纵观历史上的读经教育,有哪位著名的圣贤不注经讲经?孔子聚徒传授六艺,能达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盛况,靠的不也是一个“讲”字吗?如果孔子不讲,哪来《论语》?

    古人偏重背诵,有其历史原因。比如,当时书籍来之不易,未发明纸张前,在孔子的时代,学富五车,不也就是一大堆竹简,若印成现在的书也就是薄薄的几本小册子。即便是有了纸张,也要靠抄书;即便是有了印刷,大部分贫寒书生也买不起。于是口授相传,背诵成习。然而到了现在的信息时代,还有这死背的必要吗?特别是不理解的背诵,相当一部分只是记住了一些声音符号,充其量也就是认读了一些方块字而已,而且还是那种低层次的认读。

    再说古人诵读,因为有其当时的语境,或许悟性好点的,便能在不用讲解的情况下悟出几分。可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孩子若无小学训诂的功底,读《论语》《左传》,还不是如同在读日语,他们又能悟到几分?实事求是地看,王财贵的傻读死背,实在不足取。再把这种方法移植到学习英语,读什么莎士比亚,那完全就是闹剧了。我这样公开说,并不是想对王财贵先生进行攻讦,王先生在提倡读经方面确有其积极面,但完全采用他的办法,我担心会产生很多悲剧。
   媒体形象:普通5岁女孩被称为“神童”

    小逸首次见报时,便被定位为“神童”。南湖晚报的记者沈爱君的首篇报道,便使用了这样的标题:《博士父亲在家造“神童”》(2004—11—03)。

    沈爱君后来曾谈到,她发稿的初衷是有感于此案例中深沉的父爱。她那篇报道,曾获全国晚报系统2004年年度一等奖。正是由于她的报道,加上及时跟进的杭州《都市快报》《今日早报》的报道,引起了媒体的轩然大波,从报纸、杂志到电视,各种报道接二连三,连续不断。《都市快报》《今日早报》如此迅速地跟进,说来倒是出于偶然。沈爱君首次采访时,未带摄影师,于是想找个摄影技术高超的人帮着拍几张照片,以供发稿之用,便给海盐县负责对外报道的黄擎先生打电话,黄先生不仅摄影技术很棒,而且特有新闻头脑,他稍作了解,便招来了上述报纸的记者。最后形成多家报纸在短短两天时间里,连续发出了数篇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除上述报纸外,当时还有《钱江晚报》也作了报道。

    读者热情让博士父亲难招架

    南湖晚报沈爱君2004—11—11

    教育专家:此做法不值得提倡

    南湖晚报11月3日刊登了海盐县具有博士学历的袁鸿林不把女儿送学校而改由自己亲自在家教导的报道后,本报热线和袁先生随后接到许多读者的来电,读者纷纷向他请教“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等问题。袁先生说:“我不是教育专家,只是对早教有点看法。感谢他们这样的信任,但是我可能帮不上忙。”

    博士父亲:已接待不下40对父母

    在报道见报的当天,记者即接到市区多位家长的来电,他们都想和袁先生联系。随后,五县(市)两区的读者也纷纷来电。桐乡的钱先生有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但小小年纪总爱和父母唱反调,他想向袁先生请教让孩子听话的秘诀。平湖刘女士读初二的儿子不喜欢英语,想请袁先生教她儿子英语。而海盐县的一些父母则直接赶到了袁先生的哈利快乐英语角,把自己孩子的“症状”告诉袁先生,请教“处方”。粗粗一算,自文章见报后的三五天时间内,袁先生已经接待了不下40对父母。一对老家在台州、目前在杭州工作的年轻夫妇为他们两周岁的儿子该如何早教,专程从杭州赶到海盐求教,并希望袁先生能收下他们的儿子。

    ……
 北大硕士闭门要造外语神童

    都市快报黄擎黄子秋2004—11—04

    若非亲眼所见,难以置信眼前这位5岁小女孩能流利地朗读《新日本语基础教程》和《新概念英语》,还不时地与父亲用英语对话,家中客厅的墙上则挂满了她的书画作品。“去年6月起我就不让女儿上幼儿园了,今后也不打算送她进学校。按照我的早教方案,女儿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时间博士毕业。我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翻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女孩的父亲袁鸿林信心十足地说。

    质疑现代教育

    ……

    博士生辞职甘当“全职爸爸”

    今日早报黄擎

    海盐一位父亲尝试个性化家庭教育,5岁女儿英语已达高中水平

    袁鸿林,这位两鬓早生华发的47岁男人,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曾在南开大学读博士,懂得英、日、法、德、俄等多门外语,曾在中科院和中国国防大学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后下海做外贸生意。而现在,他辞职回家,一门心思做女儿的“私塾”老师。

    “现代私塾”理念一:在游戏中学知识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袁鸿林的家时,他刚刚带女儿小逸从海盐著名的园林“绮园”回来,正在吃午饭。从今年7月起,袁鸿林几乎每天都会带女儿去绮园逛一个上午,一边玩,一边给女儿上课。“绮园风景优美,到处都是绿色,这么好的环境下,孩子一边玩一边学,学习的兴趣也特别高!”袁鸿林解释说。

    袁鸿林称之为“现代私塾”的培训教室显得有点乱,随处可见各类幼儿书籍和碟片,内容有英语、日语、古汉语等,角落的小书桌上还摊着纸笔砚墨,墙上贴着小逸平时写的字、画的画,桌子底下还竖着一块围棋棋枰。记者发现,在采访的两个多小时内,小逸先后读过英语、日语、汉语拼音、写过毛笔字,最后还拿起小提琴拉。每样东西“玩”的时间都不长,但却都有板有眼。袁鸿林说,他就是这样让女儿慢慢“玩”出学习兴趣来的。
 “现代私塾”理念二:多种语言一起教

    5岁的小逸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与父亲之间时不时就冒出几句“I’mcoming”、“OK,noproblem”这样的日常对话。袁鸿林说,女儿的语言能力比较强,在10个月大时就开始说话了。由于他自己英语比较精通,因此他在小逸两岁时,便有意识地教女儿说英语。“最开始我也不教她什么ABC,我只是买来英文歌曲的磁带,反复地放给她听,然后慢慢地教她唱。小孩子很喜欢唱歌,平时几乎曲不离口。学会一首后我又教她下一首,等两个月后她的英文歌模仿得有些基础了,我才慢慢带她入门。”

    有很多教育专家不赞同孩子太早接触外语,对此袁鸿林却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就好像是一台计算机,母语是贮在内存里的,而后期学的外语好比是存在硬盘里,内存的调用速度要比硬盘速度快得多,因此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将第二外语和母语共同放进‘内存’,那将来对外语的应用有很大好处。”

    袁鸿林认为,3—8岁的孩子在听力、语言模仿能力、思维兼容性都处于最佳阶段。另外由于语言是高级思维的载体,这一年龄段学习外语,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是思维能力的提高。现在,小逸已能阅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中的课文,差不多相当于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另外,袁鸿林已开始着手教她日语的日常对话。记者发现,袁鸿林在教女儿记忆日语单词时,经常随机问她同一意思的英文单词是什么,小逸几乎不用想便答了上来。“在几种语言间随时转换,让孩子习惯用外语的思维思考问题。”再过一段时间,袁鸿林考虑要教女儿第三门外语:法语。

    “现代私塾”理念三:懂心理再教孩子

    除了外语,袁鸿林还带领女儿广泛涉猎书画、音乐、古汉语等领域。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填鸭式”的教育,在这对父女间却进行得特别顺利。

    翻开他为女儿制定的每天学习和活动安排表:英语两小时,日语、汉语、小提琴、绘画、各科知识(含算术、讲故事)各半小时,文化娱乐(含看电视、碟片)一个半小时,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三小时。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袁鸿林还准备过段时间教女儿上网,在网上学习各名校名师的课程。“我不强迫她去做什么,而是慢慢引导她这方面的兴趣。”袁鸿林的诀窍很简单。

    袁鸿林最初带女儿接触书画时,给她买来一大叠宣纸和笔墨,然而他并没有要求女儿每天练多少个字、画多少幅画,而是任由女儿涂鸦。在女儿涂鸦的同时,袁鸿林则在一旁写字、画画,并拿出齐白石等名家的画作给女儿看。慢慢地,等小逸在对艺术有了一定的感觉时,袁鸿林才开始给女儿讲述一些书画技巧。“这段过程差不多有一年。”袁鸿林说。现在,小逸即使有时画上了瘾,父亲也会适时阻止她继续动笔,防止她在兴趣上出现“疲劳”。袁鸿林是一个很讲究教育技巧的父亲。去年小逸开始学习小提琴时,袁鸿林自己也买了一把小提琴,陪着女儿一起拉。
开始,他请的是一位海盐当地公认技巧最高的音乐老师,但小逸学了一段时间后,袁鸿林发现这位老师并不懂得带这么小的学生,便立即为女儿选了另一位技艺虽不是很高但懂得小孩子心理的音乐老师。

    “现代私塾”理念四:模仿古代侍读制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袁鸿林发现女儿在与一些比她稍大几岁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时,会格外来劲,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特别长,还显示出一种争强好胜的劲头。他受此启发,模仿起古代的“侍读”制度,从去年暑假起专门张榜招收了五六个比小逸年纪稍大点的孩子,到他家学习英语,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还免费招待饮料、零食。

    结果,效果非常不错,不仅女儿的学习劲头更高了,那些“陪读”孩子的英语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现代私塾”理念五:传统文化多熏陶

    前一天吃晚饭时,小逸扒了几口饭,便急着要下楼去找小朋友玩。袁氏夫妇硬要女儿吃完饭再玩,小逸跟他们争了半天,最后冒出一句:“孔子说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你们懂吗?”女儿嘴里突然冒出的这句《论语》名言,让夫妇俩不由哑然而笑。

    原来,在小逸两岁时,袁鸿林就有意识地买一些诗文读图,教女儿念唐诗,读《论语》。袁鸿林想法很简单,让女儿早点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对将来的语言、文化功底都有好处。但他并没有想到其中的意思,竟让这个刚满5岁的小女孩体会出来了。那袁鸿林为什么要让女儿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学习多门外语,并涉猎几门学科的内容呢?原来这位父亲在心目中已为女儿的将来暂定了一个目标:“我女儿的最大优势在于思维敏捷,语言运用超前,记忆能力突出。我预计若干年后,国家非常需要高层次的多种语言的同声传译,或具备多种语言工具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在大学里主修过国际关系的袁鸿林说。

    ……

    回顾以上的报道,尽管现在还不能说我的教育探索已经成功,但我还是愿意将我的实践与思考与读者分享,并接受时间的检验。

   给孩子一个人生高起点

    我曾在网上与一些家长讨论早期教育的意义。我认为,上世纪末《学习的革命》一书所揭示的全球教育先进国家对早期教育的关注,是值得我们国家战略研究者充分重视的。一个民族的素质提升,将有赖于早期教育的高质量推广。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已是我们长期持有的最大资源,而对这个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开发,将是最有战略价值的。世界上有个叫瑞典的国家,它愿意将三分之一的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于早期教育。而美国,一个特有放任少幼儿自由玩耍传统的国家,却自克林顿当选总统起,一反常态,高度强调要认真抓好学前教育,并投入巨款来发展学前的识字和读、写、算等技能教育。当前的奥巴马政府更是表示在这方面的政策鼓励将会加大力度。显然,他们已认识到,学前教育或宽泛的早期教育,是教育整个过程中的首要阶段,是一个涉及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显然将有一个不同于寻常孩子的人生高起点。

    一现代私塾与学校教育

    Jerryhao:我国《教育法》第18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作为适龄儿童的家长,强制孩子接受家庭速成式教育,既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教育法(只有患病的例外)。你这样做会不会违反法律规定?

    袁鸿林:我国的现行法律只强调家长有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却忽略了家长也有参与教育和选择教育的权利,同时也忽略了受教育者本人对教育的选择权。家庭教育未必就是“速成”,而孩子愿意选择家庭学校也未必是家长的“强制”。去年北大招收了一名仅在学校上过一两个月的数学系少年研究生,这说明突破性的案例确实存在。美国哈佛大学每年都在收家庭学校的学生,那么我国的大学也会有这种可能性。至少各大学的远程教育和自考的路是向社会敞开的。

    Jerryhao:其实不是忽略了,而是因为一开这个口子,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成为空谈了,很多人会让孩子回家务农,还打着私塾的借口。没有哪位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自考,除非不得已。

    袁鸿林:我国农村更应当搞私塾,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更应符合农村的普遍需求,而不是现在义务教育的统一教学大纲。从湖南等地传统私塾能在农村边远地区长期生存的事实来看,就知道农村有这种需求。我国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也应该有不同层次的教育来适应。按我国现在的家庭收入,办得起家庭学校的家庭肯定不多。而私塾形式却能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办私塾没有办学校那么复杂,绝无必要搞一大堆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来配备教师即可。
 tiantian03:私塾固然好,但要取得全社会的共识,有师资保证才行,否则是少数精英子女的学堂。如果这儿能有您倡导的这种私塾,我第一个把孩子送过来。

    因为现在我对她上幼儿园也心存疑虑。

    萧明:目前的中国,像袁先生这样的开拓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夸夸其谈者多,脚踏实地者少。我们没有必要为“孩子的未来”担心,只要“孩子的现在”是最好的。如果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真正具有了现代教育素质,那么就不会有袁先生办私塾这样的新闻。袁先生一定是权衡了社会上公立、私立教育的现状才做出他自己的选择。教育这一古老的社会行为,其教育方式正在兼收并蓄,走向多元。私塾这一古老的方式会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人类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多元化教育中的一元。

    唐日清:现在很大的问题在于,早期教育之后的孩子到上小学,坠入了目前的体制内教育,早期的教育成果可能被抹杀,甚至出现倒退。如果早期教育与后期继续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不能很好地保持,早期教育的成效就要打折扣,出现“伤仲永”现象。

    袁鸿林:“伤仲永”现象并不是早期教育的罪过,而是后续教育难以为继的危机——情商跟不上,导致孩子不能融入社会或精神崩溃。早期教育要成功并不难,但再好的早期教育也只能是半成品,后续教育不接轨,易导致这个半成品被报废。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尖锐。而且,随着早期教育观念的被广泛接受,会有更多的孩子接受早期教育,于是,后续教育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不小的社会问题。我感到这一天已离我们很近了,所以决定让我的孩子不去学校,由自己来设计她的后续教育。

    王德英:您的孩子目前在您的教导下学习,与伙伴们共同生活得很开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您的孩子面对同样的学习群体也有同样的心理状态。在您的指导下,她的学识可能极优秀,但她的心理成长是否也达到了在任何环境中都正常的程度?

    袁鸿林:教育不仅要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目前我认为小逸的心理方面很正常。孩子在多家电视台亮相后,人们可看到,她与人的交流非常自然,从不怯场,应答如流,既不失童真和活泼好动,又能体现她的认知水平——一个很正常的孩子。

    席忠华:让孩子跟媒体接触,能锻炼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增长见识,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孩子把这些作为骄傲的资本,阻碍她的发展。教育一个聪明的孩子太难,教育得好,将来会成为国家栋梁,而引导不好,就难说了。
   袁鸿林:也有人批评我,说目前的情形会是众星捧月。我承认女儿在小朋友中偶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在英语角,她自认“学问”在小朋友中是最好的。这也是事实。这种情况对于培养她的自信是有好处的。我也积极往好的方面去引导,比如激发她的责任感,让她一定要教好小朋友。她自己也说“我会让小朋友都变得很有学问,让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表面看,似乎更有利于励志。而且,她也确实经常在带好几个同龄的小朋友读英语、日语、《论语》,读得还很认真。

    Rainbow:虽然我主张并且身体力行早期教育,但我一直不觉得知识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东西。孩子的童年很短暂,让她每天在严谨的课程表下生活,这样的童年快乐吗?

    席忠华:现在学校的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刀切,无法顾及孩子的个体差异。如再遇到不好的老师,孩子的自尊心常常会受到伤害,这根本谈不上快乐学习。

    袁先生的早期教育符合孩子的个性发展需要,但能同时保证孩子的快乐吗?

    袁鸿林:在早期教育这个领域,父母的亲身实践和感悟是绝对重要的,其重要性要高过专业的教育者。因为,只有父母的亲身感悟,才具活脱脱的个性,因而也就有了真价值的亮点。学历没有任何意义,重要的是一颗充满爱的心以及必要的学识和感悟。如果没有快乐的感觉,早期教育中的孩子怎么可能学得那么好,那么快?所以,早期教育的对错和好坏,实际上可以用是否快乐来衡量,而教育的成果实际上也验证了孩子是否快乐。

    Jerryhao:我认为学习和娱乐是对立的。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本身是一种快乐。但是,假如方方面面都要保持兴趣,却不一定快乐了。所以,总体上说,学习还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那是因为孩子还小,有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无论我们觉得难易,他都有可能保持兴趣,甚至百学不厌。但是当面临海量的知识的时候,他就很难保持那种兴趣了,他只会选择有用的东西来吸收。所以,所有的父母都要有这个思想准备。

    袁鸿林:人们总是把孩子的学习与游戏娱乐、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对立起来。其实,把这些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才是好的教育。只教不玩,或只玩不教,都不如寓教于乐。孩子在感到愉悦时才能学得好。我女儿在这方面发展得很好。合理而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会剥夺孩子的童年快乐,而能对孩子与生俱来的认知要求给予满足。因此,我对早期教育的检验就是:孩子是否快乐?
   二早期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刘树才:小逸的学习在您的辅导下,很快达到高考程度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在她十一二岁的时候,即便进入大学,她能适应大学生活吗?

    袁鸿林:这也是我所担心的,所以,我设想较早地让她成为一个社会人,早点接触社会,早一点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如果那时的她能独立生活,上个大学也不成问题。否则就晚一点,去读研究生吧。待15岁左右,应当能适应大学生活了。

    唐日清:从个性化培养的角度,私塾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从社会化方面来说,学校比私塾的社会化程度要高,但学校的社会化同样是非常不成功的。我很想知道,你采取的社会化培养的计划是如何实施的?

    袁鸿林:是不是学校才是社会化的一条最好的必经之路?在近代学校诞生之前,那时还没有学校,古人是怎么活过来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因人而异。至少在不同的年龄、认知的各个阶段,其内容、方法、范围应该是不同的。

    从我女儿走过的路来看,有几个方面与对她社会化的培养不无关系:一是生活经历。她1岁多时,我们自己开车带着她去各地旅行。这种自幼天南地北的旅行生活,无疑对她的认知和性格有很大的影响。二是养育环境。我们常处于一种很热闹的生活环境氛围中,见人见物见事都多。加上我从不主张对孩子立规矩,而是顺其自然去发展。三是始终保持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当然要注意交往质量。我不同意卡尔?威特把孩子关起来的做法。但在小时候,注意交往质量是对的,不然会沾染很多坏习惯。四是抓住合适的机会锻炼孩子。前一个月,我接受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的邀请去做节目,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让孩子获得一般孩子难以获得的经历。再比如,在我的哈利快乐英语角,让她做小老师,这对她与人交往沟通就非常有意义。

    孙仲凯:学校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就孩子的成长来说,应该让孩子去接受学校教育的“洗礼”。现在学校教育的整个氛围不好是事实,但不能因此而把它隔绝。你的私塾教育是很符合人性化的教育内涵,但这不可以代替学校教育。因为脱离了学校教育,孩子也就脱离了社会。

    袁鸿林:很多人认为不去学校就意味着脱离社会。在我看来,学校充其量只是在某些方面折射社会而已,离真正的社会尚远。这方面,美国的家庭学校也同样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利用在家学习者比在校学习者具有更多时间的优势和灵活性,积极地、更多地参加社会活动,与各方交往,或直接地投入社会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实在的个性角色而存在。女儿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我煞费苦心地为其营造了一个特殊环境,办了英语角。她不仅有很多同龄的伙伴,而且还有不少异龄的朋友和同学。这种混龄的氛围对她的心智发展非常有益。但我不会满足于此。我还希望,女儿和在她周围的几个不去学校的孩子,以自己的方式,直接介入社会,争取早日学会在社会生存,并在其中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于金星:现在只有一些重点中小学会为学生提供一些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机会,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非主流教育的家庭学校是很难获得这些机会的,家长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袁鸿林:美国家庭学校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强调独立自由地学习,积极参与社会。从表面看,似乎传统学校的社会性大过家庭学校,但研究结果表明,后者的独立性和社会性反而要强过前者。为什么?除了学校只能折射社会而不等于社会这一点外,更多是因为,家庭学校的家长唯恐孩子日后不能融入社会,反而更多地为孩子创造直接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家庭学校的孩子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客观上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更灵活的方式去直接介入社会。因此,只要能意识到这方面的不足,我相信充满爱心的家长总能找到弥补的办法。

    王德英:您对孩子的教育是以精食为主,也就是以经典教育为主,而相关的粗粮杂食你添加得不是很多。比如孩子所要看的片子《孙悟空》。它代表的是另一类文化,比如民间传说、儿歌、民谣等,或者是极张扬个性的游戏活动和空间。如果去除这些“粗粮”,我不知道您的女儿是否会营养不良?

    袁鸿林:《孙悟空》(或《西游记》)不同版本的碟片有两种,不同版本的书(带图画的儿童读物)不下四五种。我已经不把它当粗粮了。孩子喜欢,又有文化底蕴,可惜这类东西太少。其实,她看得不少,很多故事已能自己讲了。我主张将人类美的、好的、经典的东西尽可能地介绍给孩子。让她去感受,去熏陶,不必管这些东西的难易和深浅,只要她愿意接受。当然也不勉强,应当让她自由地选择。粗粮绝对是需要的。鲁迅幼时就看了很多杂书,野史笔记之类,这些也成为他学问结构的一部分。

    唐日清:你的方法,是用“超前”的知识替代“落后”的知识,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替代平庸的教学方法,改变的是获取知识的内容和传授知识的方式,使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快更有效。但对提高整体能力的效率,我持保留态度。

    袁鸿林:我实施的超前教育以及后续教育的第一阶段,主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和主体,其主要或整体目的,正是为了培养能力。比如,通过西方的拼音文字——英语的学习,启发女儿有效地自学拼音,再加上教了一些文言文,遂形成了女儿自学白话文的能力;通过中、英、日等几种语言的学习和比较,形成女儿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准确的表达能力;而顺带习得的多种语言,并以这些语言作为载体,又形成了快速消化大量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难道就构不成一种所谓“整体”的能力吗?

    (原载于《成长》杂志2005年第11期,策划编辑:练丽丹,整理:袁鸿林;这里有删节。)
   03跳跃式教学——启发悟识能力

    打破学校教学体系,语言、思维领先

    说起现代学校教学,大概都是强调知识教育的体系化、阶梯化、专门化、程序化。猛一看,这种庞大的知识结构非常唬人。我们现在的孩子,在中小学里,要学12年,但很多孩子还是学不完、学不好,或者是学得很累,至少要花很多时间去学,整天忙得要命。但仔细研究起来,这样的学习,却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各个学科和各种技能被肢解成一块块碎片,一个个知识点,互相很少关联;然后孩子们被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由各科老师按照一定的时间表,分别往里使劲填塞,孩子们很少参与自我建构。

    针对学校教学的弊病,我觉得,首要的是将现行知识的教学结构全部打乱,重新编织知识教学的链条。不是按照现行年级制的课程来教授,而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来安排,也是根据孩子们能力培养的实际可行方式来摸索。因此,我反对早期或学前教育在知识上,只是将学校的教材按年级制提前教给孩子。

    我很明确地将培养能力放在首位,而各种能力中,首先要培养的则是思维能力。

    那么,思维能力如何着手培养?我觉得,最好的选择是语言,因为人类思维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而且具体针对3岁左右的孩子,也就是说母语已有相当的基础时,至少同时双语开发,甚至有条件的话,采用多语种的开发,则是最佳选择。

    从语言入手,我内心的目标如下:8岁左右,让孩子在母语中文方面达到较高的阅读、写作水平;在13岁时达到多门外语能够阅读,其中英语能够写作的较高水平。而在往这个目标引领的过程中,既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也培养了很多能力。

    总结起来,有三点非常重要:1.突出英语的学习,带动母语的发展。中英双语交会,形成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感受和实际应用的能力。2.大面积安排孩子阅读文史书籍,汲取大量的人文知识,同时通过大面积感受的方式,培养超常的接受能力。3.读写结合,抓住孩子的重要敏感时期,提升孩子的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之达到较高的境界。
  一教学案例:现代私塾三人行——开始出发

    (一)Dylan、Tony和Angella的情况

    2006—02—27

    Dylan和Tony是我最近收的学生,他们是表兄弟俩,来自长春。Dylan大一点,8岁,Tony才6岁。他们的Grandfather张先生与我在电话中曾多次长时间交谈,讨论孩子的教育,给我的印象是:一位了不起的老人,十分重视孙辈的教育。首次通话半年之后,春节前,张先生特意带着孩子们来访。张先生一直关注我网上的帖子,也很赞同我的理念。特别是他的外孙Dylan在学校遇到了很多令人头疼的难题后,他决计将两个孩子带来,与Angella共命运。这使Angella在我结束学前班半年之后,又有了两个新学伴。

    我被告知,Dylan有点心理问题,尽管智力状况出色,还跳了一级(在读三年级),但对学校的学习难以适应。然而,在我眼中,孩子身体健康,玩的时候非常活泼。不过,就在春节前来的那次,当我纠正其读音时,他马上就给我脸色看,课后当着我的面骂:“这个鬼地方!”来后的第二天,在课上,他一开始就表现出不愿学习的样子:上课不听讲解、不看书、不跟着做朗读练习,种种不耐烦的神态(不断地打哈欠、东倒西歪),而且一旦我提醒他或批评他,他便立即变态,轻则板起脸,急得满脸通红,重则骂声不断,还自己急得直流眼泪,一脸的委屈。

    上课的第一天,我尽量给他留些余地,不做过多的批评,只是观察他平常生活中的言行和表现。第二天起,我渐渐感觉孩子的主要问题是厌学,我与他的外公交流,直截了当地提出:根据他生活上的整体表现,我觉得不应把他的心理问题夸大,从与孩子的交流、谈吐来看,他没有自闭的问题,玩的时候十分正常,饮食生活方面也没有问题,唯独上课或安排他学习时才引起他情绪的变化,这应当是一种典型的厌学。他外公也讲到一些情况,比如在两岁前,给他的是十分呵护的生活环境,但后来到了幼儿园,环境变了,教学上又管得过死,回到家里,父母不够细心,于是几年后,逐渐出现心理问题。上学以后,这种情形日益加重。即使去学校的时候,也因与老师打了招呼,都是听其自然,可以不听课、不做作业……完全成了特殊的孩子,与学校的环境格格不入。
 鉴于这种情况,我的对策是,正面与孩子“较量”,不迁就,借此环境改变的契机,迅速改变孩子。从第二天起,我加强了对他的管束和要求(当然也讲究适度、渐进),并随时对其正面批评,有时甚至是“声色俱厉”,完全压过他的无理取闹,并让他明白,我的底线不容后撤:至少要和Angella、Tony做得一样。我给他的信息很明确:不承认他可以特殊,不把他当成有问题的孩子,也要求他重新把自己当成正常的孩子。我觉得,孩子的心理问题被夸大后,家长不敢管,老师更怕管,过多的迁就反而会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倾向于偏失。这样发展下去,可能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初步尝试的结果,在第四天看来似乎效果是好的。我注意到孩子也在克制自己,尽量按要求做。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即予以表扬,并进而鞭策他做得更好。

    2006—02—28

    Dylan的问题,在我看来,除了心理问题(主要是某种程度的厌学),还有情商的发展与智商的发展不能平衡。但也有他的优势,敏感、思维反应迅速、接受能力强;在一般厌学的同时,却也有他自己的兴趣,对数学和科学知识类的兴趣就较大。总体来看,知识面并不差,只是有些基础方面训练不足,显得薄弱,比如,文字表达方面就有这样的问题,学习的习惯方面问题稍大。

    Tony的情况,某些方面与他的表哥有类似之处,尽管因早期教育而很早就能进行阅读,知识面较广。但是,迄今不会写字,这两天在我这里学习书写中英文,非常艰难。我要求他每天要有进步,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写得多、写得好。应当说,他做得还不错。这孩子很有个性,自尊心很强。当我想听他读书,他却说只想自己看,我妻子故意问他某个字怎么读,他却回答说:“这么简单的,你还要问我?”但他还是不肯读给我们听。他内心多少有点担心读错,怕人家笑话。昨晚,他因与一个大孩子争一个弹力球而生气,又因为他的幼小(个子偏小)和逗人,引得我们哄堂大笑,他更为恼火,整整两节课,都在那里罢课,趴在桌了上生闷气,直到他爷爷来把他抱走。

    我第一次见到Tony,就觉得这孩子颇有灵气,感悟、思维和表达都不错。与他表哥相比,情商也高。比如,当我用一种玩笑似的语气,批评他表哥吃饭搞得像个大熊猫时,大家都在笑话Dylan头上、手上、衣服上到处沾满米饭,Tony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看看自己饭碗的周围,并且悄悄地捡起掉在桌上的米粒。他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和看法。这样的孩子是很容易启发和引导的。

    开春后,Angella的作息时间有点自发地由晚睡晚起变为早睡早起,这些天一般也能在晚上10点前后睡觉、早上8点左右起床。只是晚上的电视决计不让她看了,她与妈妈也达成了协议,自看完《大长今》后就不再看电视了。现在的作息时间是:上午9点开始上课,主要学习房龙的英文版《人类的故事》。每天一段原文,学完后,Angella基本能将原文复述出来。这些句子都是较长的复合句,恐怕高中生都未必能一眼看懂。Tony、Dylan一直叫难,但有Angella冲在前面,他们也只好勉强地跟在后面感受。在英语学习的间隙,也穿插一些活动和其他的内容,如古汉语、写毛笔字、科普知识的插入。吃过午饭后,Angella要睡午觉,然后自由阅读,直至下午4点半的英语课开始,晚上照例是两节英文课。有时我也会带着他们出去玩一阵。不久将开设日语和数学课。
  (二)结合学习历史,先抓英语、中文

    对于三个年龄、性格各异,基础又不同的孩子,如何施教?我首先抓他们共同喜爱的英语学习。随着孩子们语言基础的提高,单纯的语言课将逐渐减少,每天约四个课时,一半用于语言,一半用于历史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中国史的教材采用《资治通鉴》,既学了历史,也学了古汉语。用《人类的故事》来学世界史,也同时学了英语。科技史采用吴国恩的《科学的历程》和[美]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同时插入数学和科普类的英文资料。也计划使用境外英语原版的数学、自然科学类的教科书作教学参考资料。

    2006—03—01

    Dylan和Tony昨天的表现都很好。特别是Tony,把下面的一段文字都抄写出来了:

    Upontheselifelessrockstheraindescendedinendlesstorrent,wearingoutthehardgraniteandcarryingthedusttovalleysthatlayhiddenbetweenthecliffsofthesteamingearth.

    这段文字,我把它分成上列五个意群,通过讲解理解其意思,然后再诵读十遍左右,将其即时复述出来——这就是今天早起后的第一个练习。Angella顺利通过。

    但Dylan开始时畏难不肯认真跟读,就连读都还读不顺,经批评后,给他两个选择:或者读十遍,或者背过身去复述出来。他选择了读十遍。Tony因为小,只要求他正确读出即可,他努力做到了。根据Dylan的表现,我又及时开导他要有不怕艰难、战胜自我的精神。顺便说一下,训练孩子在理解和朗读的基础上,用分意群的方式进行即时的记忆和复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这不同于简单的背诵,但能增强孩子的语感。

    2006—03—02

    今天训练的句子,也分为五个意群如下:

    Finallythehourcamewhenthesunbrokethroughthecloudsandsawhowhislittleplanetwascoveredwithafewsmallpuddleswhichweretodevelopintothemightyoceansoftheeasternandwesternhemispheres.

    这个句型体现了主题先行(第一意群)说明在后(时间状语从句,由“when”以下的意群所表述)的特点,正好与汉语思维相反,如果我们翻译,就会先说“当太阳突破云层……时机终于来临”。Dylan在我的鼓励下,今天首次选择复述,并继Angella之后,成功地完成复述。Dylan、Tony兄弟俩还在长春时,就已学过两年左右的英语课程,并受过外教的培训,因此“听说领先”是他们的优势。相反,在阅读、朗读方面,基本功不够。发音不够准确、语调的不连贯与语速的缓慢,已影响他们对英语的进一步感受和提高。Dylan的成功复述,也是他“战胜自我”的一次值得记述的事情。成功之后,就他内心的喜悦和对今后学习的信心而言,犹如一次重要的战役性胜利。来此仅一周,就有这样的变化和表现,使我对他也更有信心。
   网友西风:Angella的“复述”,是用自己的话说出意思,还是靠记忆背诵原文?

    遇到较长的复合句,您给这些孩子讲语法吗?

    答西风:1.复述,严格按照原文。2.就要用较长而复杂的句型才有价值。3.强调理解,用意群,就是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强调短暂和快速),并化为自己的英语思维。4.讲一点语法,但更注重语义的理解。

    网友爱莫能助:学龄前儿童不适合这样的语法分析。谁家的孩子汉语是这样学的?就算语文课分析语法也要在三年级以上。语言是拿来听说读写的,不是拿来分析的,这样只会把孩子对语言的兴趣抹杀掉,你们实在太迂腐。

    答爱莫能助:以前我也相信这样的说法,但经过实践,让我懂得,小孩子也能理解并记住语法的现象,并且自觉地应用,尽管他们也许不会像专业老师那样,把语法讲得头头是道。我这里的孩子,学汉语同样进行必要的语法学习,而且还进行各种语言的对比,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加深了对语言的深层理解。看Angella的文字,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网友爱莫能助:一个美国的文盲难道懂你们的语法分析?他们的英语难道会成问题?你们说的这些东西我反正看不懂,看着就烦,小孩子会接受?语言当然越简洁越好,长句是专业英语中用的,比如科技英语,财经英语,小孩子用得到吗?干吗非要小孩子做大人的事呢?……我看你们是听说不够语法凑。学英语不要搞得像学语文一样,主谓宾是哪些,定状补是哪些,哪些修饰哪些,什么中心思想,什么写作手法,象征什么,表达什么,体现什么,一塌糊涂。

    答爱莫能助:这位朋友肯定是误会了,我这里提到的Dylan、Tony和Angella,听说能力都优于读写。我这里经常用全英语上课。但他们不能停留在弱智的儿童英语上,他们更需要向读和写方向去突破。美国的文盲肯定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英语语法的学习就是在美国的小学也是要学的,这就如同我们的学校也要讲中文的语法一样。这本身没什么好争,要探讨的是如何进行语法的学习,具体讲是如何教孩子学习语法更合适。如果一定要向美国的文盲学习,一定要回避语法,其实是一种极端无知的做法,并非高明。

    2006—03—03
今天我冲Dylan发了脾气。问题的引发,是由于不管我怎么再三提醒,他非常顽固地不愿看书。在学习沈复的文言文《闲情记趣》时,先是让Angella领他们读几遍,但由于Dylan不看书,只是有口无心地跟读,结果让他来领读时,错误百出,甚至都不如他弟弟读得好。为此,我发了脾气,训了他几句。今天训练英语复述时,也有这样的情况:让他们跟读时他并不看文字。等后来让他读时,他就不认得那些生词。这样,学习的效率就低了很多。

    Dylan的问题,在Tony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习惯看书,特别是不仔细地看书。这里实际上涉及早期教育的一个问题。一些进行早期教育的专家,在谈到幼儿学习时,有种观点就是强调小孩以听为主。我一直认为,小孩子的听、说、唱、读、写等各种能力,不可偏废,应及时开发,否则,某项过弱或偏废,都会对孩子的均衡发展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到整体发展的高度。这两兄弟都接受过多年的早期教育,但看来不够注意全面和均衡,导致了在现阶段某种不适应的问题。往深里说,早期教育中的某种思潮,即任由孩子的喜好,而不加引导和管束,也会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偏向,这些也会对后续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Dylan两兄弟所体现的一些问题,使我觉得,有必要提醒正在做早期教育的家长,注意这些问题。Tony小一点,纠正起来较快,但Dylan就比较麻烦,一旦形成不良习惯,改起来确实很难。他之所以不能适应学校,也多少有这方面的原因。发完火,冷静下来一想,也对Dylan产生一种怜惜。其实,我感觉得到,这些天他也在尽量地改变自己,但习惯的力量实在太大。恐怕我对他,还需要有更持久的耐心才成。

    网友笑笑妈妈:我很赞赏袁先生的做法。对这两个孩子我有一些接触,发现善意的鼓励也许更奏效。对我的4岁半的女儿我也这样,可就是不知这样会不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哦,小逸的文笔的确不错,表达得稚气中有几分成熟。听说Tony和Dylan也在练习写作,能否传上来让我们看看两个小家伙有没有进步。谢谢。

    答笑笑妈妈:很高兴你加入讨论!你的发言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基本上也采用鼓励为主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Tony就很有用,十多天来,他在书写方面的进步就很大,也开始逐渐习惯上课时比较专注地看书,但还未到达写作的时候,只是离那个时候也不远了。对于Dylan,就没有那么简单。星期天,我带他们去绮园晨读,也让他们在野外多玩一玩。可是第二天学习,在做英语复述练习时,Dylan又开始旧态复萌,不愿读,更不愿复述。对于他的畏难和厌学情绪,我就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也准备他会有一阵子的来回反复,进两步,退一步。除了正面疏导,我也采取了必要的惩戒,坚持要他完成复述练习后,才可以做其他的游戏活动。他非常固执,一直抵触,直到次日的下午,总算把那段文字复述出来。
 今天上午他吸取了教训,很认真地跟着练习,所以也就在Angella之后,顺利完成复述。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不应当迁就孩子。相反,我的坚持,也使孩子多了一次战胜自我的经验。对于他以后面对困难会有好处。Dylan的中文表达,显得很困难。来到英语角后,总共写过两篇作文,但都不好。这可能是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的缘故,一下子也急不出来。他写的作文,以后也会把它们贴上来。谢谢关注!

    Dylan在我英语角的第一篇作文练习是一篇日记,当天并没有写完,过了两天,总算改了出来,录在下面:

    今天午饭后我们出去玩。我们到了一个好玩的地方。我们开始时玩了跷跷板。然后我玩一个我不知道名字的东西。又玩了一个一上去就能转的东西。那时风很大,我们就回家了。

    当天,Angella写的日记:

    今天早上我和Dylan、Tony在一起学英语。吃完饭,Daddy看天不下雨了,就带我们出去玩了。

    我们来到了一个专门供小孩子玩的地方,那里有小孩子玩的跷跷板、滑滑梯,也有健身器材。我们玩了一会儿,Daddy觉得天气变冷了,风刮得大起来了,于是说我们得回家了。但是我们还想玩,坚持不要走,Daddy只好让我们再玩一会儿。过了一会儿,Daddy觉得很冷了,我们也觉得冷了,所以我们就同意Daddy带我们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和Dylan跑得很快,我们商量好要吓Daddy和Tony一跳。我就躲在一个靠近我家的假山上,Daddy一看就叫我的名字了,因为我已露出马脚。但是Dylan却躲在一辆汽车的背后,他还不知道我已经被Daddy发现,还没有等他们走近,Dylan就冲出来,他边跑边叫,所以没有吓到他们,Dylan太沉不住气了。这下我们的计划失败了,下次我们要更聪明一点,准能吓到他们。

    Dylan的第二篇作文是读后感:

    读《闲情记趣》

    我觉得《闲情记趣》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一天,他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他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推倒大树般地闯了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他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仅“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他心神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我感觉很有意思,因为我觉得很意外。
 附Angella的读书笔记:

    读《闲情记趣》

    我读了沈复的《闲情记趣》觉得很好,好像自己也进入奇境。作者写出儿时趣事,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反映了作者儿时的童真童趣。作者的思想奇妙,言语生动。

    他很有想象力,比如把夏天的蚊子当成青云、白鹤来观赏。他还把小虫、蚊子想象成野兽,还把一些凸起的石头当做山丘,把凹陷的地方当做峡谷。这就有点像爱丽丝漫游奇境那样,不同的是,爱丽丝喝了药水变小了,沈复把那些小昆虫变大了,大得像猛兽一样。他把癞蛤蟆当做野兽。最有趣的是他写到一只癞蛤蟆。

    一天,他发现两只小虫在草丛中相斗,正看得兴浓,忽然有个庞然大物冲过来,一口就把那些小虫吞掉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这时,沈复就忍不住了,他定下神来,就捉住这只癞蛤蟆,用鞭子抽了它数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我看到这里觉得很开心。我想,如果那时我也在的话,我肯定要跟沈复一起打癞蛤蟆。

    从两个孩子的作文中看到,在对语言感受、在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Dylan的提高,很需要思维方面的训练和对语言的深切感受。其实,Dylan的知识面并不窄,但在基本训练方面有断层,表达时还不能比较自如地铺陈和展开。Angella对语言的感受要深切一些,但从一些词句来看,还不能做到用自己个性的语言来表达,流于抄袭别人的一般性评点,便有点“像语文老师的口气”,而没有了“自我”。当然,要升华到能体现“自我”的境界,Angella尚需更多的阅读和更高层次的思悟。希望两个孩子在不同的自身起点上迅速提高。

    网友笑笑妈妈: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学校教育太禁锢孩子的个性发展。我发现有些小学教育简直扭曲了,初高中生更是不堪重负。我们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我真有些担心啊!前日,我将袁先生发上来的两个英语长句抄到了黑板上,告诉我的学生(外语系本科三年级),这是连5—8岁孩子都能读懂的句子,看看你们如何理解?学生们立刻紧张起来,有人说,那几个孩子一定比我们聪明,父母条件好!我没反驳他,但却暗自想,小逸真的很幸运,有个学识渊博而有远见的爸爸。学生都对您及您的做法很赞叹。我便也要求他们每天拿出时间做英语朗读,要他们和您的三个小学生比赛。说来似乎可笑,但我的学生真的被触动了。

    这还要谢谢您,看来没有压力就真的没有动力呀!同时谢谢袁先生将Dylan的近作发表出来,很高兴看到他在动脑筋,有了进步,虽说逻辑性稍稍差一些,但语言比第一篇丰富了。看了Angella的日记,读后仿佛就看到了Tony和Dylan的明天。
 不过,对于Angella,似乎语言有几分大人的语气(比如看大长今那篇)。不知袁先生平时引导她读一些儿童作品吗?我还有一个疑问想与您探讨:不知孩子们有没有练习口头作文或即兴创作的机会。我觉得如果孩子打字速度不够快或者写字不够多,往往书写就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反而成了樊篱。您说呢?

    答笑笑妈妈:小孩子学说大人话,应视为正常。至于Angella,有时是在模仿大人,但也体现出她对语言乃至成人思维的感受,这恐怕也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Angella的自由阅读兴趣,主要仍在“小人书”上,但我比较注重让她多接触经典,也就是成人的东西。比如最近她讲了几次:“我想研究曹操的诗。”这两天,我也安排她与Dylan两兄弟在读曹操的诗,还想专题给他们讲一下。曹操的诗,豪迈雄劲,也确实值得一读。非常感谢你和你的学生们的赞同!你提到的口头或即兴的创作,我就很喜欢。我在给他们三个小孩子讲课时,就鼓励他们随时插话,随时发表意见,有时还诱导他们争论。Angella学习写作,我让她直接在电脑上打,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尽量让她的思维不要因为写不出字或写得慢而被打乱、甚至中断。因为写作的学习,更应注重文思,而不是拘泥于个别的字、词或句子。闲时看到学校教写作的辅导书,我吓了一跳:竟让孩子按照僵化的模式往括弧里填充字、词。这种方法,充其量只能训练准确地用词或写句,但却要付出扼杀孩子文思的大代价。

    下面是Dylan今天花了半天时间打出来的日记:

    2006—03—10

    今天,我们去绮园钓鱼。

    人没到齐的时候,我和弟弟,还有老师,先在一个亭子里坐下,在一起复述了上午学习的英语。一会儿,我们就去钓鱼。刚开始的时候,我一条都没钓到。过了一会儿,Angella他们来了。这时,我钓上了一条有黑尾巴的金鱼。然后,我又钓了一条长白斑点的鱼。接着,Angella的妈妈钓上了一条鱼。我又连续钓上了两条鱼。最好笑的是,我鱼钩上没有鱼食,竟然也钓上了一条鱼。袁老师也钓上了两条鱼。要走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总共钓上了5条鱼。Angella他们只钓上了3条鱼。这次钓鱼,我觉得很好玩。鱼把鱼食吃掉了好几次,鱼却没上钩,看来它们够聪明的。但也有傻的,没有鱼食的空钩它也咬。

    网友远方德仁:袁博士,最近我每天都在浏览你的帖子,很关心三个人的学习、成长、进步,尤其是Tony,看到他们快乐,我也会分享他们的快乐,远方的我会默默祝福她们。

    答远方德仁:Tony的情况很令我满意。因为年龄的差异,我这些天对他管得比较松,想让他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在两个比他大的孩子中间,Tony的受惠可能最多,尤其是能够提高他的感悟能力。根据他的潜能,我想他很快会脱颖而出。
网友远方德仁:我也认识Tony,很关心他,我觉得他很有灵气,只不过有些任性。是否小孩子都有任性的一面?去改变这种任性是否会影响他潜能的发挥?另外,Tony这么小离开父母,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有何妨碍?在培养孩子这种乐趣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我也一直在探究和摸索,希望和袁博士共同探讨。

    让我的孩子和Angella、Tony、Dylan一起共同进步。

    答远方德仁:很高兴与您交流!您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关于Tony,有一点我们的看法一致:他很有灵气。Tony从未去过幼儿园,一直在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身边长大,受过早期教育,自由阅读甚早(开始于两岁多)。给我印象较深的,倒不是Tony现有的知识面,比如认识多少中、英文的字、词,而是他对问题的关注能力、思考深度、表达能力,他对周围事物的感悟和适应,他的学习进取和自主性。您说到的任性,应该与潜质没有太多的直接关系,更多根源于养育环境和方式。大概隔代老人养育的孩子,因为被迁就较多,多少有点这方面的问题。好在Tony身上,我的初步感觉,他虽有脾气和个性,但于任性方面,并不为过。戒除孩子的任性,提高其情商,应与保护和发展其自主性并不矛盾,其着眼点正是发展他们理性意义上的独立自主性。见过Angella的很多朋友,比较一致的感觉,便是她的性情很好,这一点远比她在知识方面的超前更突出。能得此评价,也是我内心最得意的。在孩子性情的形成方面,我觉得,亲子教育、混龄养育和含有经典意义上的早期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一贯正面提倡的内容。您提到Tony现在离开父母来到我这里,会不会从负面影响他的性格。我想,鉴于他很快就要满6岁,又长期适应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初步的成效

    2006—03—14

    今天因为感冒,我早起便觉得不舒服,想到明天有朋自远方来,午饭后,赶紧吃了药就去睡大觉。妻子则带着孩子们去海边放风筝,孩子们嚷嚷好多天了,因为天气不宜,拖到今天才去。明天他们应该有日记来反映今天的活动。Dylan兄弟俩来此,已有半个多月,我觉得他们还是比较适应这里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早上晨读,仍然是一段英语,Dylan已是同Angella争抢着读英文,不再害怕其难,他的语音、语速也在改进中,学习兴趣和信心也得到了提升,对英语的感受已明显提高。Dylan的外公也觉得他变化明显。

    Dylan在海边放风筝的第二天,他写了下面的日记,今天又对此作了修改:

    昨天,我和Tony、Angella和她的妈妈、我的姥爷去放风筝。刚开始,我、Tony和姥爷先到。我拽着风筝,姥爷帮我放得很高,然后,他就给了我。接着,他就帮Tony,Tony的风筝怎么也放不起来。一会儿我的风筝也掉下来了。姥爷又给我放上去了,可一会儿又掉下来了。Tony的风筝还没放起来。
又过一会儿,Angella他们来了,我们就一起放风筝。姥爷帮我放起来了,但是一下子就落下来了。一会儿Angella他们也放起来了,可是也落下来了。那时候风力不足,时断时续。一会儿来风了,我一下子就放起来了。Angella在姥爷的帮助下也放起来了。Tony的风筝还没放起来。

    我的风筝越放越高,直到我把线团上的线都放完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没想到线上没打结,没拴住线把手,于是风筝就像脱缰的野马,迎风飞到天上去了。后来,我们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但是,我还是很高兴。因为风筝是我自己放起来的。

    关于那天的活动,Angella的日记如下:

    今天,我终于记得带上风筝去海边玩。下午阳光灿烂,风也很大,是个放风筝的好天气。妈妈带我和Dylan、Tony,还有他们的爷爷一起去。Daddy今天感冒了,他在家里睡大觉,没有和我们一起去。我们一到海边的草坪上,就去放风筝。

    刚开始,风是一阵一阵的,断断续续的,风筝放上去又掉下来,持续了好多次,都失败了,跑得我气喘吁吁。然后我觉得没劲了,就和Dylan、Tony去玩“打鸭子”的游戏,我总是当鸭子,被他们两个打,玩得很开心。

    不一会儿,我感觉风大起来了,就拿着风筝跑,Dylan看到我跑,他也来了。这次,Dylan自己把风筝放飞起来了,他开心得不得了。可是我却放了好几次,都没飞起来。还是在他们姥爷的帮助下,我的风筝终于飞起来了。看着风筝高高地飞在天空上,我感觉自己好像也飞起来了,实在太高兴了。

    我感到遗憾的是,这次风筝不是我自己放起来的,但我还是很开心。下次我一定要自己放起来。

    网友魏叔子:很钦佩袁博士的做法,但我不敢做。我还是一名中文博士呢,然而对于孩子,我有时很无奈,甚至感到绝望无助。我总是用那句老话安慰自己: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跟您比,我很汗颜。同时,我在努力。看到Dylan的作文,写得很有进步,也很有情趣,只是没有小逸会写。我很同意您的观点,就是孩子是从模仿开始的,不能要求他一下子就写得情趣盎然。但我对他们都很有信心,有您呢。看完这些帖子,您让我想起一个圣人,孔子。孔子的教育方法我们摒弃多年了,因材施教了吗?有教无类了吗?我们的学校都没做到。知道两个弟弟到了您那里,我的儿子也吵着说要去呢。只听说过几次,我儿子就认定他们是幸福的。他已经四年级了。我多么希望能够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读书,像当年的孔子。我没做到,而您做到了。支持您。

    2006—03—20

    Inthiswaytheyoungmammalsweregivenamuchbetterchancetosurvive,becausetheylearnedmanythingsfromtheirmothers,asyouhaveeverwatchedacatteachingherkittenstotakecareofthemselvesandhowtowashtheirfacesandhowtocatchmice.
以上的这段话,是孩子们今天要学习复述的内容。Angella看后哈哈大笑。因为她觉得太有趣,不用我讲解,她已看懂,而且是讲她喜欢的猫,她在想象着她的猫咪的滑稽动作,忍不住笑出声来。Dylan也觉着好玩,因为没有生词,他也看懂了。于是他们两个已不用我讲解,自己练习复述,笑着、玩着就把它复述出来了。

    想到Dylan刚来时那种对学习的厌烦,再看他现在练习复述的主动和喜悦,判若两人。这样的变化发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实在令我感到欣慰。

    他们俩在练习复述时,互相配合着,有点像做游戏似的:先是Angella拿出昨日去海边放风筝时捡来的石头,与Dylan约定,对了敲一下,错了敲两下。这样子,他俩互相轮换着敲石头,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进行,有时还互相提醒着,说说笑笑,很快就复述出来了。现阶段强调复述而不是背诵,主要是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只是连贯的短时记忆性复述即可。我认为复述的要求是,顺着思维往下述,机械的背诵则要求记忆而不强调理解。训练时,执教者可以英文提问来提醒复述者所忘掉的词,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原词。我让孩子们复述的主要意图是建立英语的思维,所以,如果用英语提问的方式能使孩子想起那个词也就达到了目的。但如果用原词提醒他,很可能助长他机械记忆。比如,在复述这段文字时,如果孩子复述到chance,想不起来tosurvive,你可以问:Whatkindofchance?

    (四)适应期的小结

    2006—03—26

    迄今为止,Dylan和Tony来了有一个月。我给他们出了道题:每人来说一段,可以谈任何事,只要是这一个月里的话题就行。下面是他们的话:

    Angella:“Dylan和Tony来了,我觉得他们对我的学习和玩都很好。比如在跟他们学习的时候,我会学到其他的很多我不会的科学知识。比如他们跟我玩的时候,他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和方式。不过,Dylan应该让着弟弟一点。”

    Dylan:“我觉得这里和在东北的气候差别很大。东北的春天很短,这里的春天比东北的春天长很多。我看到这里有很多河流。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就是大海。我很愿意到海边去看大海,我也很愿意打水漂、放风筝。”

    Tony:“我觉得在这里很开心,我喜欢到海边打水漂、放风筝。我也很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像兄弟和朋友一样对待他们。我看到这边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它与另外一条河可以连起来,实际上是一条河。我在这里的学习很有意思,只不过我写得有点慢,但我会越来越快的。哥哥有时会跟我闹,他有时会用扫把和装废物的东西跟我打架。我越跟他说,他越闹。所以,我希望他以后别闹了。”
给孩子们出题的时候,我也在回顾一个月来的教学。这个月重点放在了Dylan身上,希望通过迅速改变他而推动三个孩子共同前进。Dylan不负所望,使我感到欣慰。Angella的自我感觉良好,玩得开心,学得也来劲,这可以从她上面的发言看出。Dylan的自我感觉也不错,特别是在海边戏耍的事,令他难以忘怀。他在学习上没有感到特别的压力,至少能跟上Angella的节奏,在英语的感受方面,进步较大。最近一次测体重,他又长了4斤,78斤了。这可能是因为来这里后,随着野外活动、体育活动的增多,食量也随之增加的缘故,也反映出他已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学习,没有心理压力。不过在下个月,无论在学习上和体育活动上,我都准备加量。现在已开的课程有:古汉语、鲁迅文章诵读,日语、英语、数学。英语是重点,除了要上《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PETS》第一册外,还有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接着再要加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2006—03—27

    今天,Tony以口述的形式首次亮相。本想让他自己打字,但他对汉语拼音还不熟,临时改为口述。然而他却是出口成章。据我观察,对他来说,这个月也是一个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是自我心理调节的一个过程。以前,想必他在各方面都会在同龄小朋友的学习榜上名列前茅,可现在他年龄最小,又逢强手,时常处于“弱势”,从幼儿的心理来说,不啻一种冲击,自然需要进行调节。看他今天说的:“我在这里的学习很有意思,只不过我写得有点慢,但我会越来越快的。”或许,不久以后的明星将会是Tony了。

    2006—03—30

    谈到Dylan和Tony,前面提到他们曾在长春直接参加过外教的英语课程长达两年左右。但使我诧异的是,他们兄弟俩的发音,都有很多的问题。比如th的摩擦音发不准,一些口型和舌位不对,尾音常常吃掉,连复数的s都不发。更不用提变音、连读、失去爆破等基本朗读技能。因此,这一个多月来,我花了不少时间去进行必要的基础语音的纠正,现在总算在不断改进中。Tony也终于能将以前发不出的l音,准确地发出来了。两星期前,我曾同来访的MaNan和她的美国丈夫Byron讨论此事。从事过外教工作的MaNan,对此的解释非常合理:其实现在的外教素质很杂,有些并不高;而且,在一般英美人看来,中国人说英语就是那样,所以,他们反而不认真纠正。我想,这对很多迷信外教的父母来说,应该引起警惕。如果认真要求,小孩子学语音是非常容易的,但起步歪了,纠正起来倒反而更麻烦。

    2006—04—04

    从今天起,我给孩子们的英文经典选读,又增加了英文诗,选用罗若冰译《100现代诗精选》。第一首:

    FOG雾

    CarlSandburg(1878-1967)罗若冰译
 Thefogcomes雾,飘然而来

    onlittlecatfeet.踮着小猫的细步。

    Itsitslooking它蹲下俯视

    overharborandcity港湾和城市

    onsilenthaunches然后默默地弓起腰

    andthenmoveson.又向前飘然而去。

    将雾比做可爱的小猫,飘然而来,飘然而去,颇有意境和情趣。

    Tony(口述):“我觉得这首诗特别好,我把中英文都抄出来了,但我觉得还抄得不太好。我感觉这首诗好在它把雾当成小猫咪了,我希望我能跟它写得一样好。”

    Angella:“我觉得这首诗很好,因为它前面使用了‘雾,飘然而来’,后面则使用了‘又向前飘然而去’。它中间使用了小猫的形象,我觉得很好。”

    Dylan:“我很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很有意思。它把雾飘来说成小猫走步。”

    2006—04—06

    今天的一首英文诗:

    Dreams

    梦

    LangstonHughes(1902-1967)罗若冰译

    Holdfasttodreams.是梦就要紧紧抓住。

    Forifdreamsdie梦若一旦消亡,

    Lifeisabrokenwingedbird生活就像折翅的鸟,

    Thatcannotfly.再也不能飞翔。

    Holdfasttodreams.是梦就要紧紧抓住。

    Forifdreamsgo梦若一旦失踪,

    Lifeisabarrenfield生活就像田地荒芜,

    Frozenwithsnow.终被冰雪封冻。

    Dylan抢先于Angella把中英文复述了出来。Tony像昨天一样,将中英文抄写完毕。此外,在我不参与(仅旁观)的情况下,由Angella领着,他们自己读了两章《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英文简写本),都很专注,并觉得十分有趣。
鉴于Dylan、Tony已基本适应听课学习,我开始加重他们的英语阅读量,由Angella带着他们朗读一些简易的英语故事性读本(控制在3000词汇量左右的)。Angella已开始有用英文来写作的欲望,最近她主动与我约定:她写一篇中文的,我得给她3个一元的硬币;写一篇英文的,得给她4个,因为用英文写要难一点,费时也长一点,给多一个硬币是合理的,她说。她的储蓄罐里已有一百多个硬币了。

    对于Tony,我的要求有两个:一是跟着Angella、Dylan尽力感受(这对培养他的悟性很有好处);二是重点补习他原来的弱项:写字。我已让他上电脑学习打字和熟悉拼音。我的感觉,一旦在写方面追上来,就能很快与Dylan差不多同步。因为他的专注能力和阅读、思考习惯都比较强。

    2006—04—08

    一个半月来,Dylan和Tony从东北远道而来,作为最初的适应期,孩子们阅读了些什么?

    1.中文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列子:《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左传》:《曹刿论战》

    《诗经》:《关雎》《蒹葭》

    鲁迅短文若干

    2.英文

    《TheStoryofMankind》第一、二章

    《TheHoundoftheBaskervilles》(简写本)第一至十三章英文短诗若干

    《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PETS》第一册课文若干自由阅读不计

    鉴于他们的适应期至此应当结束,对此期间的阅读学习,做小结如上。(五)“冲刺”小试

    2006—04—08
教孩子,也需要向孩子学习。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想发挥一句:

    孔夫子所说的“三人”,似未含小孩,其实也应当包括小孩。我们的生活所在,是四季分明的江南。根据我这些年来带孩子的经验(实际上是向小孩子学来的),春秋两季,小孩子更倾向于多去野外游玩,而到了夏冬两季,除必要的体育运动外,则更可以关起门来专注学习。恰好,Dylan和Tony已适应了这里的气候和生活节奏,也将与Angella一起,迎来一个新的学习冲刺的季节。清明过后,这里的气候已有初夏的感觉,面对即将到来的夏日,我将带领着他们冲锋,也期盼着从孩子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过去的一个半月,我的重点在Dylan身上,因为他的问题较突出,搞不好会拖累其他两个孩子;其次,Tony稍小,需给他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最近,我想调整一下策略,重点抓Tony,从而也进一步推动Dylan。这个转变的前提,是感觉Tony已适应,可以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Tony已适应连续上两至三节课。在中文和古汉语的阅读上,已开始与Dylan并驾齐驱,从潜力来看,将有可能很快超过Dylan。英语方面虽与Dylan有差距,但相差也不是很大,很可能会在三五个月的时间内与Dylan基本拉齐。如能这样,也会便利我的施教。Angella的角色,既能与他们兄弟俩很好地融合,又能学习上领头。不过,她经常会对我说,应该再找几个女孩子,她很想念Mandy。这主要是因为在玩的时候,Angella往往与他们有天然的性别差异,想不到一起,力气也难与Dylan匹敌。遇到分歧和争执,常出现两兄弟一致对她。这种境遇,我倒觉得对Angella是一种很好的挑战,能锻炼她的处世能力。唯一担心的,就是持续久了以后,会使她更男孩化,变成“假小子”一个。这种情况对她的性格好还是不好?——我自己也没想明白。

    2006—04—09

    今天早起,由Angella领读英语《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第十四章,随后复习王安石的《伤仲永》、朱熹的《观书有感》。稍事休息后,我又开讲简易本英文《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气讲了第一、二两章。记得自己小时候,曾从同学那里借到一本很破旧的有中文注释的英文版《汤姆?索亚历险记》,如获至宝,整整读了一个暑假,边读边译,非常着迷。这本带有马克?吐温自传性质的小说,写得非常传神,充满童趣和幽默。现在又和孩子们一起读它,看到孩子们也很喜欢,很有乐趣,自然勾起旧日的那种读书情趣……

    春游南北湖

    3月30日,天气晴朗。老师带我、Angella、Tony一起去南北湖。在路上,我看到了很多油菜花。到了南北湖,那时候是中午,我们就到饭店去吃饭。在饭店的厨房里,我们看到许多小龙虾、大河蚌,还有很多鱼,也有非常多的活贝壳。菜端上来的时候,我觉得每一道都很好吃,除了大河蚌和跳跳鱼。
吃完饭,我就到厨房那里去玩乌龟和甲鱼。第一次我用乌龟头顶甲鱼头,结果乌龟头和甲鱼头都缩回去了。第二次我把甲鱼身体转了半圈,可甲鱼自己又转回去了。第三次我又把甲鱼身体转了半个圈子,甲鱼则伸长脖子,我不知道它想干什么,但猜它是想来咬我。第四次我用乌龟壳撞甲鱼壳,甲鱼被撞翻身了,它费了好大劲才翻过来。那时候我们要去爬山了。

    我们坐车上去,到了一个只有台阶的地方下车,然后走五六分钟就到了鹰窠顶。

    我往下一看,湖外面,三面环山、一面靠海。靠海那面像地图一样,只不过放大了很多倍。然后我们到了云岫庵。我和Angella、Tony一起撞钟。Tony撞出的声音最小。Angella撞出的声音比Tony响。我撞出的声音最大:咚咚咚!然后到了一个庵里面。那里面有个铜盆,有两个把。我先把手伸到水里,然后就磨那个铜盆把。一开始那个铜盆里面的水变出像鱼鳞似的波纹。再磨,铜盆里就跳出水珠。我觉得很好玩,玩了好几次,也没过瘾。我们又去看了一口井,井很浅。我们看了一会儿,就要下山了。

    下山的时候,我们在山坡上看到了很多鸡。姥爷想买一只鸡,还没决定买哪只的时候,我、Angella、Tony就一齐逗鸡。鸡叫一声,我们叫一声,我们逗得很开心。姥爷最后决定买了一只大公鸡。我们就抢着提那只大公鸡,又坐车下山。我们还去看了袁老师爸爸的墓。袁老师一家拜祭完后,我、Tony和姥爷也在那里鞠了三个躬。

    这次清明前去南北湖,我觉得很有意思。

    (注:Dylan在这篇作文上花了较多时间,来回修改。但能写成这样,他会意识到很多,也真正将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了一大步。)

    2006—04—10

    早起后,Angella带着他们兄弟俩朗读《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一口气读了三章,中间休息了一次,至此读完全书。这是他们读完的第一本全文字的英文书,尽管是简写本。为了奖励他们,允许他们带着我们养的那只乌龟去我们楼下的假山上放一放,他们非常开心,都不顾下着毛毛细雨,提着乌龟一起冲了出去。读这本书,先是由我作了一些讲解和领读,后来放手让Angella领读,今天由他们自己商量做主,三人齐声朗读。因此速度也快了很多。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时不时给他们纠正读音,也提些问题。到了后来,主要是“精彩的故事情节”(孩子们语)牵引着他们往下读。养成他们阅读英文原文书籍和初步运用英文写作,是我年内的教学目标之一。有人也许认为这样注重语言似乎有点偏,但我觉得这是早期教育乃至后续教育前期的核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也就是思维训练的初步境界达到。而且通过这样的训练或安排,使孩子真正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一定程度上的自学和比较独立的探究性学习铺平道路。
 Angella:“今天上午,我们读完《巴斯克维尔庄园的猎犬》这本书,Daddy就让我们提着乌龟出去玩。

    我们一出去,发现下着霏霏细雨。但是为了玩,下雨也不怕,我们提着乌龟来到假山上像蘑菇一样的亭子里,先在那里躲雨,然后把乌龟放到泥地上,想让它吃虫子。但是过了好久乌龟的头才伸出来。我们碰一下它的头,它就把头缩进去,它可真胆小,所以有俗话说‘缩头乌龟’。

    后来,我们在石壁上捉来了几个蜗牛,放在乌龟的面前,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把蜗牛全部吃了。这时,我们又去捉蜗牛,注意力已不在乌龟,而是在蜗牛上了,我们发现蜗牛拉的屎像刚生出来的小蚯蚓。我们玩蜗牛玩得正兴浓,妈妈突然叫我们回家吃饭了。这才发现我们的衣服已经被淋湿了。”

    Tony:“ThismorningIwentouttoplaywithAngellaandDylan,Wecarriedatortoiswithus.Wefedsnailstothetortois.Wewereveryhappy.”

    Dylan:“Weareveryhappytoday,becauseofplayingwithtortoisoutside.Wehavefoundalotofsnails.TonyfoundfivesnailsandAngellafoundtensnails,andIfoundtwentysnails.Wewantedtofindmore,butitwaslunchtime.NexttimeIwillfindfortysnails,maybe.”

    网友landysun:请教一下袁博士,孩子的词汇量达到多少才能够开始像你带的孩子这样进行英语阅读?3000?5000?或更多?

    答landysun:大概过了1500以后,就可以进入初级程度的阅读。以后每增加一两千的词汇,就可以提高一个级别的阅读程度,直至过万。英语的词汇只有过万,才能进入真正过关的自由阅读。

    2006—04—12

    今天在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书中提到的《圣经》是一本什么书?我先做了简单介绍,然后找出《圣经的故事》一书,让他们读。三个孩子抢着要读,只好一人一个故事,大家轮着读,一直到吃晚饭,他们都舍不得放下。这样的状态,我很满意。我们一边读,还一边进行讨论:到底有没有上帝?人是怎么来的?孩子们都相信人是从动物、从猿演变来的,因为刚学了一部分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我一高兴就给他们唱唱反调,我说这只是一个并无实证的推测,包括世界当代一流的科学家都还有很多怀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尽管我本人是个无神论者,但我很主张研究宗教,也赞成对有神论者和各种宗教持宽容的态度。无论如何,了解西方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了解基督教,至少应了解一下《圣经》和有关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对于孩子,不能只输入一些被认为是真理的简单结论,而应当更多地引导他们怀疑和探索,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认识问题。随着孩子们阅读面扩大,我将引导孩子们提出更多的问题。
网友一声笑:我是Dylan的妈妈,Tony的姑姑。非常认同袁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后方我们会给予袁先生百分之二百的支持。你们那里有外语角吗?如果有时间可以领孩子们去锻炼锻炼。看到Dylan、Tony的长足进步,我非常欣慰,经常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感谢袁先生!Angella:小小年纪中英文写作就达到如此水平,令人敬佩。Dylan:你的作文妈妈都看了,与刚去时进步了一大截儿。让妈妈更没有想到的是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还学会了英文写作,这是你给妈妈的另一个惊喜。相信以后你还会不断地给妈妈惊喜,是吗?Tony:在关注其他孩子的同时,姑姑也同样关注你,你的口述不错,你哥哥在和你一样大的时候还没有你这样的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会有更大的进步。孩子们,加油吧!

    2006—04—14

    上午,他们读英文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至第七章:汤姆订婚。我特意组织他们在读完后进行讨论,因为我觉得在孩子们这样的年龄,自然地(比如说在读文学作品时)接触一些性知识是必要的。像汤姆这么大小的孩子有没有对异性的爱?如果有,自然吗?小一点的Tony认为,汤姆他们是在闹着玩。Angella、Dylan则不这么看。Angella说,小孩子也可以有小孩子的爱。我也支持她,我一边解释有关的英文,一边表示,至少汤姆当时是非常认真的。像汤姆那么大,开始对女孩子有好感,男女孩子之间有异性之间的吸引力,这是正常的;他们用模仿大人的样子来表白自己的好感,这也正常。但汤姆他们的订婚与大人的订婚有什么不同呢?Angella想了想说,贝基还是个小女孩,当然不能马上结婚生孩子。于是她倾向于还是属于孩子之间的玩耍:这种爱,不能当真的。不过她又补了一句:他们如果当真,还要等长大才能结婚。Dylan很认真地思考后,他问:“如果女孩子被人抢走呢?他爸爸不同意呢?女孩子后来变心呢?”Angella答:“可以说服他爸爸,实在不行,就只好私奔了。”这时她妈妈听到后,就问:私奔是什么意思?Angella答:“就是不顾爸爸妈妈的反对,带着男朋友逃走!”……我们的讨论,并没有什么结论。但是我想,让孩子们自然地谈论性问题,自然地看待书中碰到的性和爱,是有必要的。

    2006—04—19
 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孩子们越读越觉得有趣,现在他们每天在一起大声朗读第四、五两章,不知不觉中已读了过半。我的意图是引导孩子们喜欢阅读英语,就像阅读中文书籍一样。我不想让孩子们单纯听我讲,再好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总是有限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自己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我的计划:通过由浅入深地引导他们读几十本英文书,真正培养出他们阅读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在外语教学上,现在学校的孩子们,大部分学习时间还是用在拼命死记单词上,既得不到阅读的乐趣,也不能真正感受和记忆英语。那样的教学只会使孩子们丧失对英语的兴趣,始终处于反复记忆单词的苦境中(因为要对付考试)。其实,在大量有趣的阅读中,孩子们可以自然而然就记忆大量的英语词汇和句式。而且,记住的单词都会是能够自然使用的词汇。我坚信,即便使用同样的时间,在阅读中记忆也要比单纯死背单词强很多。几百万字的阅读量,是培养孩子们真正使用英语能力的必要前提。

    2006—04—25

    至今日,孩子们读完第二本英文书:WilfredJackson改写的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孩子们读起来,觉得非常亲切有趣。Dylan的英语学习,进步明显,已体现出一些主动,如最近几日复述,他往往抢在Angella之前,先行完成。Tony的英文书写也有很大进步,每天要抄写的那段文字,基本上都能当天完成。尤其是在听课上也渐渐跟了上来。Tony在数学上也开始接触简单的乘除法。特别是最近在性情上,大为放开,可能彼此越来越熟悉了,也时时体现出男孩子的本色:活跃和调皮。Angella的英文阅读推进得较快,除了与小朋友一起学,她还开始读海明威的原著《老人与海》。这本书的词汇量要大过那些简写本。

    2006—05—01

    近些天,孩子们都沉浸在幸福和兴奋中,因为“五一”长假,Dylan的妈妈和Tony的父母都飞过来看孩子。江南的大好春光,人间的甜蜜亲情,使孩子们异常快乐。在此期间,我们三家人一起游玩了南北湖、绮园等景点。《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读完后,孩子们又开读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的英文简写本。《人类的故事》也进入第四章“象形文字”的学习。有关人类历史的知识,对孩子们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几天没安排学习,孩子们已问我多次:什么时候再学新的?历史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历史的启示更是无尽的。在孩子们眼中,历史充满了知识的魅力。

    在我的安排和引导下,孩子们在精读的时候,利用快速复述、长时记忆,乃至默写的形式,结合反复理解,不断深入。我认为,这实质上体现了学习的一种境界。

    2006—05—17

    Tony今日主动要求学着两个大孩子的样子也来复述,当他把下面的句子复述出来后,异常兴奋地对我说:我也行了!(他复述的句子:Letusreturnforamomenttothelittlefellowwiththesaw.Theword“saw”eithermeansacertaintoolwhichyouwillfinditinacarpenter’sshop,oritmeansthepasttenseoftheverb“tosee”.)
前两天,当我要求孩子们用默写的形式消化一些学过的文言时,Dylan又开始表现出烦躁情绪,他现在的英文记诵能力已提高得很快,但记忆的能力并不能完全迁移,由于他对古汉语的感受较少,对文言的记诵和默写,就变得异常艰难。特别是,以前对汉字形体从未认真地记忆,导致他有很多常用词都不能准确写出,这方面也是他的一块短板。Angella的中文感受要好过Dylan,但她也需要进一步的基本功训练。在训练他们记诵文言时,我强调用理解并顺着文章内在逻辑的方式进行,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文言的学习特点,体会文言的文意和文思。基础教育阶段的基本功训练,实际上决定了他们今后是否具有长期的后劲,不能忽略。

    2006—05—18

    阅读文章,正确了解文意当然是首要。不过,还需进而要求孩子体会作者的文思,一是为了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内在逻辑)而学习写作;二是通过对文思的理解、深入感受文章的结构布局而便于记诵。可以在记诵的同时,把自己设为作者,来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识、表达特点。比如,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因不知其籍贯、姓、字而用其号,从个性特点(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到其居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饮食(箪瓢屡空)、穿着(短褐穿结)、作为(常著文章),最后总体概括(忘怀得失,以此为终)和评价(“赞曰”部分)。沿着上述文思,就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也学到了写人物的一些笔法。此文单线的白描,形象生动,趣味高雅。文字洗练自然,几乎不能增减一字。情感上,则有写五柳先生而自况的体现。昨天,Angella顺着上述文思,诵读、默写都非常愉悦。她还告诉我,她接着想记诵、默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因为读起来的声调和那21个“也”字,觉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到,她的这种学习,已开始有一种美学上的境界:情趣性的欣赏感受。这样的学习,当然乐在其中。

    二教学思考

    (一)

    我常常细致地思考早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特点及其彼此的衔接。我进行这样的思考,并非出于闲情逸致或理论雅兴,而是因为迫在眉睫的教育实践。早期教育,我希望是比较具有灵性的那种。即使谈到读经,我也不主张用王财贵的那种方式,即主要强调小孩子记忆性的背诵。也许会有几个很有灵性的孩子,在背诵和记忆了一堆古经后,又能自行悟通,因而成为大家,如胡适那样。可是万一小孩子厌烦死背,或者又没有那种悟性,结果会怎样?我也会让自己的孩子读点经,却从不要求背诵,而是更注重启发孩子去思悟。因此,我对早期教育的认识,就是我常讲的以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为核心,重点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但孩子渐大以后,特别是进入七八岁以后(此时孩子的大脑已基本发育成形),基础和核心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与语言和思辨能力的继续发展并行不悖的。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发展孩子在思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并进而运用各种基础知识的能力。这里提到了必要的记忆。毫无疑问,记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可以培养、应当开发的能力。对于这一能力的忽视或鄙视并不足取。
 需要研究的是,该用何种方式以及如何实施。我想,应当用十分重要且又具有开发思维能力的知识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也就是说,不能使用毫无知识价值的、毫无思悟趣味的东西来耗费孩子的可贵精力。简言之,记忆训练的方法和内容是个不可轻视的重要问题。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关辜鸿铭的资料,曾引起我的再三思考。

    我感兴趣的是,像这样中西兼通的文化巨匠,是如何培养出来的?从教育上培养人才的视角来看,这个个案值得研究。有人认为,这不就是我们传统私塾死记硬背的方法吗?我觉得这只是表象地看问题。无论是我们从传统的私塾还是学校,死记硬背并不少,但事实上却从未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这个个案,是否有可能复制?即使不能完全复制,“取法乎上,得其中也”,亦尚属可取之道。研究辜氏成才的方法和途径,不能说对我们没有启发。

    关于辜氏记忆之术,“他尝教记忆之法,谓初步为感动(impression),次步为保留(retention),终为回忆(recollection)。当外国人向他请教因何有如此记忆力时,他说,你们外国人用脑记忆(rememberbybrain),我们中国人用心记忆(rememberbyheart)。”这些话说的是他的“三步法”,需要融理解、情感和心智于其中,绝非简单的死记硬背,“rememberbyheart”的说法,也不是强词夺理,而是实质所在,值得玩味。更值得玩味的是,辜氏不只是记忆了一大堆东西,而且还锻炼出“过目成诵”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尤其是“触类旁通”的能力,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辜氏正是有了这种学习的境界,后来回国后,在二十多岁才接触中国传统汉学,却能遍读经史子集,傲视天下宿儒。

    网友魏叔子:只讲不背,孩子知道的是道理,但是在以后他作文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将它调出来;如果讲完再背诵,一是很快就会背下来,二是写作的时候会用上,可以出口成章。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由于读过但没记住,所以需要用这些文字的时候,便模棱两可,很不地道。这和数学公式不一样,公式背下来可以用,越用越熟练,而文字你记不下来,想用的时候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我还是提倡多多背诵,而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常背常新。苏轼不是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吧。

    答魏叔子:也许你的感觉,是过于看重文理科的学习方式上的表面差异,即认为理工科的学习会更多地通过动手或做习题的形式来实现记忆,而文科的学习则更多地通过文本的学习来直接记忆。其实,我想,记忆的重要,绝不会因为学科的不同而显得有所不同。所不同的是,记忆可能会因为(1)死记而获得,如不假思索而未能理解、仅靠背诵记住的;(2)通过理解而记忆的;(3)通过理解和背诵的交互作用才记住的。记忆还会与人的情绪和兴趣发生很大的关联。记忆的重要性,不只是在大脑里储存了信息,通常在储存的过程中会有大脑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而且还有可能会对大脑的进一步深加工,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如果仅仅是为了“引经据典”,那么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运用,这种记忆将会越来越无价值。但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能精确记忆经典,得到的不只是所引的文词,还有思维上的启发。当记忆文本与自身思维融为一体时,再加上自己的情感和兴趣亦融于其中时,我想,这可能与辜鸿铭所说的“rememberbyheart”之境界,已相去不远了。
(二)

    2006—05—04

    昨天我收到了从网上订购的一批书,其中就有美国《国家地理/科学探索丛书》的英文版小册子若干种。从今天起,我让孩子们采用半自学的方式来阅读,第一本选《人体机器》。先由我作讲解,然后让他们自己读我指定的章节。因为有图,也因为孩子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内容,他们读得很积极。他们有时也查查词典。最近,我也在指导孩子们采用图像联系的方式记忆英文。根据我自己的尝试,这样的方法,快速记忆东西比较容易。之所以作这样的训练,是为孩子们不久以后的另一个训练内容做准备,即经典记诵。届时,我将选择一些值得重点学习的人文经典,让孩子们熟读记诵。

    当这些孩子进入基础教育阶段,我个人认为有四种训练是应当注重的——快速和长期记忆、快速阅读、逻辑思维和口、笔表达的能力。记忆有多种类型和方法,但现阶段我更倾向于使用图像记忆来让孩子们训练记忆力,特别是用来记忆英语,这是考虑到避免让孩子们在记忆时主要借助汉语来作为中介的缘故。具体方法有点像看动画,把要记忆的内容,想象成动画,一张一张地输入记忆;背诵时再一张一张地调用并输出。从这两天花了几个课时训练的效果来看,孩子们的接受情况还不错。

    (1)TheEgyptianshavetaughtusmanythings.(2)Theywereexcellentfarmers.Theyknewallaboutirrigation.(3)TheybuilttempleswhichwereafterwardscopiedbytheGreeksandwhichservedastheearliestmodelsforthechurchesinwhichweworshipnowadays.(4)Theyhadinventedacalendarwhichprovedsuchausefulinstrumentforthepurposeofmeasuringtimethatithassurvivedwithafewchangesuntiltoday.(5)Butmostimportantofall,theEgyptianshadlearnedhowtopreservespeechforthebenefitoffuturegenerations.Theyhadinventedtheartofwriting.

    以上是房龙《人类的故事》中的一段,是孩子们昨日学习的,Angella先根据上文中所标出的数字,分五个图像来记忆并在电脑上打出来,但还有spelling方面的错误。如上述较难的文字,能够借助图像默写出来已是很不错的效果。像这样的训练持续一个时期,应当会对孩子们的长期记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2006—05—05

    (1)Wearesoaccustomedtonewspapersandbooksandmagazinesthatwetakeitforgrantedthattheworldhasalwaysbeenabletoreadandwrite.(2)Asamatteroffact,writing,themostimportantofallinventions,isquitenew.(3)Withoutwrittendocuments,weshouldbelikecatsanddogs,whocanonlyteachtheirkittensandtheirpuppiesafewsimplethingsandwho,becausetheycannotwrite,possessnowayinwhichtheycanmakeuseoftheexperienceofthesegenerationsofcatsanddogsthathavegongbefore.

    以上是Angella今天默写的,仍然用图像联系记忆法。她仍有个别spelling的错误,第三幅图像内容较多,我教他们用延伸出去的方法,把有关内容挂钩展开,就像翻连环画似的。

    2006—05—08
前两天晚上,我很认真地找Angella谈她的学习,中心意思是批评她最近的学习状况不佳。其主要表现是,上课走神,几乎不怎么听讲解,练习也走过场,不甚用心。我还指出,Dylan在大踏步前进,Tony也悄悄快步跟进,唯独她在吃老本。她当时似触动不小,还流下了眼泪。这几天学习也表现得主动了,几天的默写练习,她做得很积极,也有成效。在复述的基础上,转向默写,为下一步的英文写作奠定基础。这些天,我主要对孩子们的记忆训练作为重点来进行指导,由此导入复述和默写。在我看来,这是训练必要的“童子功”。Dylan和Tony兄弟俩,以前因为对英语的字母组合与读音的联系尚未形成较好的感觉,估计在其默写上还需进一步的训练,但早晚都应推进到像Angella那样,凡能读出的都应该能写出。希望在Angella的示范下,兄弟俩能够尽快跟上。

    从今日起,给孩子们又加一本书《资治通鉴》。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一书,孩子们学得很有兴趣,从那里能得到世界史的知识,也借此建立英语的阅读能力。

    《资治通鉴》则能提高孩子们对文言的阅读能力,并增长中国史的知识。从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来认识人类社会,并从经典的中英著作中学得语言文字,无疑是一条捷径。《资治通鉴》的学习方法:每天一段文字,讲解、诵读、抄写和讨论。

    2006—05—11

    最近,Dylan的学习状态越来越好。随着英语语音水平的提高,他对英语的感受能力日益增强,学习效果也日益提高,复述和记诵已不再使他感到为难,他的自信心也更强了。学《资治通鉴》,他与Angella抢着抄书,觉得我布置的量不过瘾,便主动把次日的内容也先抄完了。今日晚上的英语课上,练习听写,他的spelling明显提高,看来抄写《人类的故事》的方式对提高spelling还是有用的。他的这种良好状态,恰好与我逐渐加大学习量和学习强度的安排不谋而合。Dylan的进步,对Angella也有促进,使她感到有人在向她挑战,她也必须多多用功了。能够调动孩子们的主动积极性,形成一种彼此比拼的学习氛围,这是我竭力引导的方向。
自教女儿以来,我一直怀疑现行教学体系的不合理,自己便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先简单表述一下个人的思路:

    从幼儿到成人,乃至终老,视作整个学习过程。主张早期教育,强调后续教育与早期教育接轨,后续教育与学校基础教育虽有知识方面的重叠,但绝对旨趣不同。早期教育强调以语言(包括外语)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建立与良好思维能力相结合的语言文字基础,以初步能阅读、听课、口头和笔头表达为标志结束早期教育。此后即进入后续教育。后续教育更多强调儿童的整体性自然思维发展和兴趣所在,选用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技术历史作为主课,结合穿插各类学科;不相信小学的应该先教、中学其次、大学再其次的阶梯式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强调儿童的主动和自主;打乱整个教学体系;引导探究式思辨,系其主旨。整个过程注重人性化和个性化。

    教材的选定,实际上关乎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具体教法。我当然不考虑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基本的思路如下:语言文字先行,而且是多语种同行。具体确定中、英、日、法语四种,中文不教白话文,留给孩子自己阅读和思悟。中国的蒙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包括教材。充分利用这一块,读点经,然后转向历史典籍,文史哲一并汇入。英语特别强调,因为事实上英语已成为世界语了。日、法语虽不做重点,但因从幼时起步,长期积累,长大以后能熟练使用当然没有问题。掌握多种语言,自然在视野上和思维上具有强大的优势。我希望培养能中西兼通的人才。目前采用人类社会历史和自然科学历史作为学习主题,要求有世界史的通观,了解人类发展进程和人类的认识历程,学会逻辑思维和哲学思维,同时,中、英文并用,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练笔,导向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学习自然科学史的过程,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由常识而进入概念,数学结合生化物理,综合把握提升,不搞低级繁琐的做题计算训练。特别着重有一定深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引导培养。在这一阶段,十分重要的是发现和鼓励孩子个性特质的东西。把握好这一环节,也就有可能形成孩子良好发展的雏形。历史上充满了各种十分有趣的连贯性的故事,小孩子都爱听故事,这里正好是小孩子接受的切入点。根据我的实践,由故事即事实引出思考,再作解释,形成看法。这样的程序,孩子们非常自然地接受,如他们的思考不同,这正好是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此时适当的讨论和争辩都是十分有益的。郑渊洁用自编的童话来当教材,无非也是取其故事性来吸引孩子吧。千万个故事读下来,孩子们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人类认识的历程,大概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关键是,历史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认识、想象和思悟的空间。
自然科学史上一些精彩的故事,也同样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兴趣。比如我曾与孩子们讲解地球引力,就用传说中从比萨斜塔向下扔球的“运动问题”实验作为话题,介绍伽利略的逻辑思辨,并引导他们去理解牛顿的物理定律。这些话题,未必一下子就让孩子们完全真正理解比较复杂的科学理论,但肯定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和好奇,也引导他们尝试用不同视角和不同思维方式来看问题。

    自人类有了文字后,文字所记载的一切都是在给他们的后代传递某种信息。后人看来,这就是历史,学习历史,也就是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就好像听老人讲故事一样,历史告诉孩子们一些亲切、生动的故事,可以明智、可以晓理、可以增慧;可以了解文化、可以了解各种学说、也可以了解各种人物,更可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眼光来看待事物。孩子们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根溯源,也可以根据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些启迪,思考各种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历史的丰富和生动,同样会使小孩为之着迷。历史在我看来,就是知识的海洋。应该引导孩子们去这样的大海畅游,孩子们会更健康、更睿智、更有思考的高度。具体怎样学习历史?我想,应该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针对小孩子,不妨先让他们把历史当童话来读,接着当小说或传记来看,而后便当散文、笔记来品,再后就把历史当做哲学来讨论,引出抽象、深刻的哲学思考。在我的主观设计中,孩子的思维训练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结合文字语言的学习;第二,结合历史(比较宽泛的概念,不是那种教科书的历史)、文献的学习;第三,引导进入哲学思维。

    我主张,在幼儿早期教育或后续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该是多面手,科目本身就无必要分那么细。比如,一本历史书,文理都融会在一起教了,孩子们既能看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也较全面地了解人类认识历史的演进,看问题有头有尾,能发展地看、有联系而整体地看,不至于那么僵化和局限,少一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会有问题。比如,我本着这样的想法,却找不到这样文理兼用的史书,只好找几本,凑合着教。我这样的想法,据说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已经实施很久了。一个老师承担了整个班的所有课程。好处是将知识融会在一起,有所针对,费时少,效率高,符合认识论。
我的教学特点

    2009年2月,为去四川广安的武胜县,我曾准备了一篇与成都“好学堂”家长交流的文字稿,从7个方面结合的角度,总结了我的做法。在我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诸方面的结合:

    一口语与文本相结合

    由于我着重从4岁前后开始教孩子,故一开始就强调“口语与文本相结合”。3岁以后的孩子,母语一般都得到明显的发展,但仍需要通过大量的朗读等感受来继续发展,而且应该转入或加大文本的学习。我通常先后采用《三字经》《千字文》《论语》来朗读、感受,从三字一句的文本读到长短句不一的散文。我主张读点经,甚至主张母语中文主要教习文言诗文,那是因为实际生活已提供了现代白话文的生活情景。我们读的这些文言经典,都是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在文言经典上有了基础,语言文字的根就扎实了,现代白话文就可启发孩子自己去学习,这样对培养孩子悟性和自学能力很有好处。

    二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相结合

    通常4岁前后的孩子,无论以前是否有文本学习的经历,由于处于重要的敏感期,都能通过大量集中识字,很快(几个月——方法好的话)进入阅读。这就是我讲的“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相结合”。这个结合搞好了,对孩子今后的阅读、写作非常有益。我女儿在8岁前后写的文章,谈古论今,文笔已比较老练,接近成年人,以至很多人不太相信是出自一个9岁未到的孩子之手。能达到这个程度,主要是具有一定量的文言学习。顺便提一下,应当重视8岁前后孩子书面语言的提升,只要有足够的高质量输入,并引导打通输入输出,文笔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这点显然与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的物质性基础也有关系。

    三中文与英文相结合

    不过,大脑的发育,最好能有多种语言的刺激,并在多语种之间互相转换。要转换,就要随时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这有利于母语的深入理解与运用。这就是我讲的“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也可包括第二、第三外语)。英语这样的西语,在语音、语速、思维、结构上,与我们的母语中文有很大不同。差异越大,转换越难,却也越有训练价值。大脑能够运用不同思维和结构的语言,说明大脑的兼容性就强,各种功能就更强大。所以电脑的开发,兼容能力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好用。一般来说,外语好的孩子,大多比其他孩子聪明,就是这个道理。
 四基本教材与广泛阅读相结合

    实际上,我比较愿意花较多的时间让孩子学英语。因为在国内,母语学习的条件相应要好过外语的学习。而且幼儿真正要通过外语的学习,达到改变大脑的结构,学习的量或强度就要较大,并集中于一个时段内才行。英国有个权威的教外国人英语的教学研究机构,积几十年之经验,提出4000小时的有效教学输入标准。

    这个指标是针对成人的,但我们教幼儿也可参照。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达到这样的输入量,也就是说每天应有3小时左右这样的量才行,一年积累1000小时左右。较早地这样做,效果很好,所学外语能成为孩子的第二母语或接近这样的效果。

    我对幼儿的英语教学,比较注重语音。认为中国人学英语,应当注意在最初阶段着力建立英语的语音形象。有了这个基础,语感很好,学起来轻松。缺乏这个基础,几乎一辈子学不好,至少学得很累,简直寸步难行,而且还是哑巴英语。我的做法是拿《新概念英语》这样的经典教材作为基本教材,第一、二册主要搞语音,来回地读,在读的过程中给孩子们纠正语音语调,传授语音技巧,并提升语速,当孩子们经过三四年的训练基本能学完第一至三册,读起来就像个美国人。

    因为读得与美国人一样好、一样快,听与说自然也就没有多大问题了。在此过程的后半段,还须要求记忆。第一册太简单,不用专门记。但第二、三册的内容借助“图忆”方法,孩子们很快可以背诵。“图忆”方法,还可开发右脑,打通和强化左右脑的联系。当然,同时也要安排延伸读物,在精读的基础上,由孩子们自己泛读,自己去拓展。这就是我讲的“基本教材与广泛阅读相结合”。

    五输入与输出相结合

    我还想强调的是,在上述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输入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输入虽然是第一位的,但没有输出,效率就要低很多,输入输出打通,才能搞活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有不少人将这种结合交给外教去解决。有些外教凭着那张洋脸就以为一定能教学,我看未必,事实上很多不懂教育。很多外教看到孩子读错了,发音位置不对,也不纠正,认为中国人说英语就这个样子。这样的外教只是花瓶,摆样子的。那么,怎样输出呢?首先,孩子们可以跟我互动;第二,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当老师。这第二条特别好,孩子们很有积极性,以为是在做游戏,做角色替换的游戏。2008年起,媒体报道我女儿,侧重9岁私塾女孩在私塾当小老师,成了新闻,引起全国媒体关注。但其实,那只是一条“旧闻”,因为我女儿从5岁起就开始当老师了。最早是当我的助教,凡需要领读时,女儿就抢着领读,渐渐地,她学会了示范、纠错和讲解,俨然一个有模有样的小老师。7岁时,她已独自在网上定期教一个初中生的英语达半年之久。通过当老师,她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英文如此,中文也相同,她会教文言和写作,恐怕还不比有的学校老师差。
六课堂讲课与自学相结合

    我觉得教幼儿也要注意“有所教,有所不教;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能让他们自己来学、自己来教”。因此,强调“课堂讲课与自学相结合”。教了文言,就不教、或少教白话。教了英语,会了英文自然字母拼读法(phonics),借助西文拼读原则的汉语拼音,孩子就能自己悟通,当然就不用再教了。学会了汉语拼音,就让孩子上电脑,用拼音软件写作。要养成孩子自学的习惯,从幼时开始是很重要的。搞“跳跃式教学”,留点空间给孩子自学,让孩子自我建构,应该是聪明的教法。孩子的自我建构能力,是需要从幼时开始,长期培养发展的。

    七语言学习与各科学习相结合

    以前,我在教英语时,就注意输入各科知识。现在,我要求女儿自己运用英语来学习各科知识,让她用英美原版教材在私塾里教科学,以后还要拓展到其他学科。学了英语,也学了百科。国内学英语都把英语弱智化,从英语本身得不到语言之外的知识,这是不对的,至少是低效的。幼儿学英语,本身就应有补充知识的功能,往后更有高级工具的作用。学语言是为了使用,也只有将语言当工具,在使用中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我女儿已出版一本书《私塾女孩袁小逸》,讲她自己的私塾经历和感受,以后我还希望她自己把书翻成英语,与国外的朋友交流。这就是我要讲的“语言学习与各科学习相结合”。
跳跃式教学的教学日记

    一三个不去学校的女孩:Angella与Sunny、Sally

    2007—09—27

    2007年9月23日Sunny来,我们全家很开心:Angella又有亲如姐妹的小伙伴了。新来的小伙伴只小Angella7个月,来之前在上海孟母堂读经。

    前一日便已准备好一个小房间:一张双人大床、两张读书用的桌子,以及一大堆Angella要的中英文书。Angella以前从未离开我们父母独睡过,但一看到收拾好的小房间,她却表示想独睡一夜以享受一下“一人世界”的滋味。Sunny到来的当天,她们已好得不分彼此了。看来两个女孩子都很激动,说了很久的悄悄话,很晚才入睡。第二日早起后的新闻是:这两位女士都先后掉到了床下!

    昨天终于下了决心,再给她们加一张床——各睡各的。今天早上去看,7点多了,都还睡着:Sunny一条腿靠在墙上,Angela与床成90度横躺着,被子都压在身下,好在天气较热,她们没有着凉。

    这两天,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尽快让Sunny在学习上与Angella接轨。Sunny的强项是在读经方面,已背过《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目前正在背诵《孟子》。尽管她已背诵了那么多的经书,但几乎都不能理解,需要有一个逐渐消化的过程。现在采用的办法是,几乎每天都选些文言让她们“句读”,并根据她们句读中的问题,再作讲解,既能提高Angella的阅读水平,又能启发Sunny去积极思悟。我想再根据Sunny的接受情况做些调整。在此过程中,也打算让Angella与Sunny同步读些经书,这两天Angella也在读《孟子》,不过我不要求她背诵,却要求理解。

    Angella主要的精力仍用于自学初中数学和科学。为了配合她的自学,我还新开了科学英语,并要求Sunny等孩子也听,因为很多孩子语言上的障碍,课堂上Angella需时不时地充当翻译。Sunny需要在英语上快速推进。

    2007—09—28

    今天上午,Sunny先自己背经,接着与Angella一起上古汉语课,然后与David一起学英语,听《新概念英语》的碟片。目前安排Sunny每天接触英语时间不少于3小时,因下午和晚上尚有2—3小时的英文课要听。
需要说明的是,Sunny的背经,不是我的主张,而是其家长的安排,孩子也还没有厌烦。但Sunny在孟母堂还背诵莎剧《仲夏夜之梦》,经我反对,算是停了。记得李泽厚赞扬孟母堂,特别提到背莎剧,可我觉得孩子连字母都认不清楚的情况下,背一大堆声音符号,毫无价值可言。而且,一般而言,与背中文经典不同的是,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孩子自行悟通莎士比亚是没有可能的。即便是中文经典,不作讲解,究竟有多少学生能够自行悟通?我想大部分孩子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发帖为孟母堂呼吁,主要立足于孟母堂敢于索要孩子教育的选择权。但最近连续接触了一些去过孟母堂的孩子和家长,感觉孟母堂的教育也存在可以讨论的问题:在读经方面太偏于背诵而没有理解,整体教育又太偏于读经;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太少,英文的学习近乎胡闹,似乎只是一种摆设。

    2007—09—29

    Sunny的到来,也给Angella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我们称Sunny为“小淑女”,个子小巧,似比实际年龄还小,但却很有礼貌,颇能容让,做事井井有条,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每天自己把头发梳理得十分整齐,还时常变换着发式。学习习惯也很不错:耐心而专注。我对女儿说,与Sunny相比,所谓的“猫姐姐”只是野猫一只,应当好好向Sunny学习。这两天,因为有了Sunny,Angella也开始恢复练毛笔字,也读起了《孟子》。不过,猫姐姐的感染力也很强,没多久,已见Sunny在与孩子们的游戏中自称起“猫妹妹”来了,很担心Angella会把这位小淑女给带野了。我在想,她们两个,性情上差异很大(Angella更多些男孩子气,大大咧咧),应该可以互补。

    今晚,其他孩子都早走了,留下Angella和Sunny,我带着她们读中国文学史,选了关于李白的章节。谈到李白的一些诗,Sunny连连说“似乎以前背过”。看来,她背过的好东西还真不少。这两天,所作句读的练习,她在理解上虽不及Angella,但因有文言的语感,与Angella相差也不太远。读经和背诵,如果引导得法、把握适度,应该还是有好处的。趁着他们高兴,我选了一首《月下独酌》在我讲解后让她们背诵,十几分钟后她们几乎同时背下来了。

    2007—10—02
 Sunny昨日下午回家度假。孩子们要休息、玩一下,我也想给自己放两天假。但想到昨天Angella在上课时不能理解《PETS》中的一句“Wefillourgarbagedumpsandlandfillswiththrowawayplasticpruductsthatwillnotdisintegrateforhundredsofyears,ifever.”而提出可以先把那些塑料制品粉碎,我就意识到,应该给她开讲化学了。一年多来,已尝试用中英双语去引导她阅读生物和物理的书籍,虽然推进不够迅速,但已能使她逐渐习惯。现在也该导入化学,将化学与生物、物理比对着学习,也更有利于一些概念的理解。于是,找出一些化学方面的书籍,调整一下她的读书安排。她饶有兴趣地开始读一本英文的初中化学教科书。

    晚上应Angella的要求,全家去看了一场电影《Prey》,电影讲述了南非原野狮子吃人的故事。Angella看得惊心动魄,发了一大通感慨,大意是:没想到狮子会是那么血腥残忍,以前她最喜爱迪斯尼的英文动画片《狮子王》,总觉得狮子很可爱,不过是比猫大点,又唱又跳,非常可亲,甚至都产生过养一头小狮子的想法。现在看了这个片子,再也不会觉得狮子是可亲可爱的动物了。这使我想到,处于八九岁的年龄,会有很多童话般的美梦被一一粉碎,而教育有时也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处心积虑地刚建立起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另一方面又迫不及待地用一些科学和常识去粉碎它——连一丝幻想的余地都不留。

    对Angella在家教育的主轴:早期以语言(中英)和人文阅读结合思维训练,7岁前后,开始过渡,转向自然科学为主,进入后续教育阶段。目前,感觉已完成由早期向后续的过渡。其标志就是在学业上已做到“基本自学、难点辅导”,并已深深喜爱自然科学的学习。至于将来是走文科还是走理科的路,完全留给她自己选择。即便是走文科的路,也希望能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因为,迄今人类认知的高阶段主体结晶仍然是以自然科学为本的。

    2007—10—09

    10月6日,Sunny长假返回。这次我测试了一下她的数学,很让我吃惊:两位数以上的加减尚未能掌握,已落后于上学的同龄孩子。这两天开始注意提高她的数学认知能力,并鼓励她阅读一些科普常识类的书籍(都是前两年Angella读过的)。

    昨天,开始给Sunny、David和Mary讲乘法,让他们背诵“九九表”。在自然科学和英语方面,Sunny眼下还只能与比她小两岁的孩子们一起走,即便是古汉语,也只能勉强跟上Angella。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比较单一的读经,影响了孩子的全面认知。从这些天的观察看,Sunny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并不乏兴趣。只要她有兴趣,总还有办法迅速提升她在这方面的认知。Angella差不多两年学完小学的全部课程后,现在已全面在初高中的认知程度上展开学习,而且是以自学为主。

    2007—10—12
这两天,孩子们的学习很让我高兴:Sunny已经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九九乘法表”较快地进行综合性四则运算。她自己会了后,还帮助比她小的David和Mary(未满6岁)背诵“九九乘法表”、学习四则运算。学习数学和科学已成为英语角近来的热点。从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Sunny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我总结教Angella的经验,一次性地给他们讲四则运算,接着还将给他们输入小数、分数和代数的基本概念。

    2007—10—13

    继Sunny之后,最近Sally也在两周前到来。这样,Angella便有了两个学伴。Sally大Angella几个月,以前去过学校,不久前还到过上海的孟母堂短期读经,与Sunny在孟母堂同过学。目前,Sunny在生活和学习上已逐渐适应,标志是,英语的学习开始上道,数学的推进也较快。不巧的是,Sally来后的第二周,即遇上我们这里暴发流行感冒,3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染上感冒。今天感觉病得最重的Sally,感冒已好了很多,有点精神了。这两个孩子的学业程度比较接近,重点跟《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的课程,平均每天用时约3个小时;古汉语每天约1个小时,自学数学(包括做题)约1个小时。练琴1个小时。其余让他们自由阅读。从本周起,再加开两三个小时的阅读课,指导他们阅读。

    2007—10—14

    Sally身体见好,情绪也好起来,3个孩子整天都是有说有笑的。今天的学习安排如下:

    上午8点后先是照例的一篇古汉语,今天讲《左传》:《石碏谏宠州吁》。接着上1个小时的英语口语《走遍美国》。午饭后讲解1个小时的古汉语常用词,即安排他们睡午觉。3点后,由他们自由阅读或做作业(数学),至4∶30上《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晚饭后再上两个小时英文课:《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各1个小时。8∶30下课后,带他们出去逛书店,并至广场活动,我专门为Sunny、Sally买了《古文观止》和《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练习册。

    2007—10—15

    目前较多地给孩子们安排了中英语言的学习,特别是英语的学习,主要考虑要让他们较早地过文字关,以便以后的自学,就像目前Angella能做到的那样。

    近来,Angella除了自己自学外,还要当小老师教《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课程和辅导其他孩子的中英文和数学,甚至还要教小孩子练钢琴。让她学会教学,这是我多年来有意的安排。一边学一边教,对她的学习很有促进,比如要去琢磨一些学习和教学的方法。在她基本自学的过程中,最近,她做了一张初一科学的学校试卷,竟得了八十多分,自己感到非常自豪。

    今天上了5个课时:英语口语、《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数学、古汉语常用词、《左传》阅读。开始教他们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己阅读学习古汉语。

    2007—10—17
昨天周五傍晚,3个孩子同时离开了英语角。Angella与Sunny要利用周末去常州旅游,Sally也提前回杭州过周末了。没有了她们的笑声和嚷声,家里顿时没了生气。对Angella来说,这是她首次离开父母单独与小朋友结伴旅游,还要在外面过3个晚上。希望她们玩得开心。临走时,我给她提了个要求:回来后要写一篇文章,记述这次旅游。

    孩子们不在,我也有空考虑下一步的施教计划。我觉得,Sunny先来,已大致适应了这里的学习与生活。有趣的是,她已不再以刚来时的小淑女形象出现,而完全进入了孩子的本色——活泼而不失调皮。看来,在她与Angella的互相影响过程中,倒是被Angella同化了。性格上,犹如其名,较阳光,独立生活能力强。弱点在于她的知识面过窄,也影响到理解——这显然与前几年的单一读经有关。

    Sally来此还不到1个月,作为一个本应在学校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基础知识方面并不弱,但也无明显的优势。稍有问题的是,情绪不够稳定,属于较敏感类孩子。在我们的鼓励下,她开始恢复中断较久的钢琴学习,程度与Angella大致相当。音乐方面的爱好,应有益于她的性情。来此后的短时间里,英语的提高是明显的,看得出理解和接受能力还不错。

    根据这两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我设计了3年的大致教学方案:前一年注重语言基础,培养一定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后两年着重数学和自然科学。3年的主要目标:使她们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升至相当于学校初三学生的总体水准。较关键的是第一年的学习。

    需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迅速扩大知识量,建立较好的语言文字基础。为此,我将完整地教授《古文观止》和《新概念英语》第一至三册(第四册应留给他们自学),并配诸大量的中英文阅读。

    中文方面,好在她们都有读经的经历,对古汉语已有一定的语感,学习起来,会有较好的效果。最近,开始让她们阅读鲁迅的著作,希望她们在阅读和思维能力方面也有迅速的提升,并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英语方面我已实施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整套的学习方法和程序,再加上英语角的良好氛围,一般孩子只要能坚持一年以上的学习,可以说无一例外地都会有出色的表现。待中英文均有良好的基础,即可进入目前Angella那种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估计,三四年后,Angella大概可以准备高考了,如果她选择学习理工科的话。

    2007—11—18
 Sally的妈妈:周五,Sally一个人从海盐回来,我已经明显感到孩子的变化。我的孩子,正如袁老师所说,比较敏感,感觉她对新事物不敢尝试,怕失败,因此她总是用拒绝来做自我保护。这次回来,有几个方面的变化,着实让我惊喜:

    关于钢琴,周五我们回家吃完晚饭,都已经9点多了,她说:“妈妈,我今天练过钢琴了,可是我还想弹几首给你听听!”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以前虽也是天天练琴,基本上是被动练,她说是被我在旁边监视得没有兴趣了。

    关于阅读兴趣,这两天我将书房整理了一下,她的书占了一长格。她回来后,夸我整理得齐整。她进书房后呆了半天才出来,原来在看《动物世界》呢。这套书买来N年了,她从来没有感兴趣过。今天她搬出来说:“啊,我看到我最喜欢的书了!”实在令我惊异!以前她的阅读范围非常狭窄,只沉浸在童话里。周六晚饭后,我们去博库书城,路上她跟我讲了《狂人日记》,还说阿Q好搞笑,《药》也看过了。放在以前,我怎么也没法将鲁迅的书跟一个9岁的孩子连在一起。可分明她能看懂,至少能看懂情节,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太大的惊喜了!今天买了三本书:一本冰心的散文,一本她自己选的《中国民间故事》,还有一本是《八十天环游地球》,她说在袁老师这里已经看过,非常好,所以也想买一本。然后还在绘本区看了N本绘本,一边看一边笑。看到一本中英文的,也读一读那里的英文,而且还认识好多单词呢。

    英文呢,好像她很有开口的欲望,可惜我家没有一点英文环境。不过她时不时地在哼英文歌曲,我细听下来,起码会四五首英文歌。

    学会了规划自己。以前做事情,我像个监工,总是安排这安排那的。现在她好像一下子学会自己安排时间了。她说,周六要将作业完成(师母给写了数学题目,让她回来做,但是没有要求做多少),周日上午弹了钢琴,就可以出去玩,周日下午要回袁老师家。我说如果明天Angella她们不回来,你也周一回去吧。她说,阿姨说过的,要我争取赶上周日下午4∶30的课——她已经在规划自己了。我听了后感到真欣慰啊!

    在此,非常感谢袁老师的辛勤付出。以前,以为自己是个负责任的母亲,现在才明白,自己其实是个不懂教育的母亲,不当的教育方式有时候比不负责任更可怕。因为很可能就限制和压抑了孩子。感谢上苍,给我们机会,让我们有可能在袁老师那里受到不一样的教育。我的女儿是有福的,我是有福的!在此,我们全力支持袁老师的教育方式!

    另向袁老师汇报两点细节:

    关于钢琴,我发现Sally对钢琴还是很喜爱的。这次回来,周六和周日两天,都练满了一小时,还自己新摸了一首曲子,弹得也比较熟了。还自己作曲,弹了好几首,要我闭着眼睛欣赏。她特别喜欢黑键弹奏的音乐,我恍惚听说喜欢黑键的孩子是蓝色调的气质,好像确实有点接近她的气质呢。不知像她这样有作曲欲望的孩子,能不能帮我跟钢琴老师交流一下,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
关于情绪,自从上次跟袁老师交流了关于孩子情绪上的事情后,我自己也开始反省了。确实她的敏感和娇气,很有可能就是我纵容的。我总是不太放心,总是用自己的情感需求来左右她的情绪。这周回来,我终于用了“正确”的方式跟她沟通。原来只要你的解释是正确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坚强啊。

    回Sally的妈妈:关于孩子的性情和有关情绪上的问题,我还在观察中,因为毕竟时间还短,还说不出很多。只是感觉不宜助长她那种“蓝色调”的情绪,而应多从积极进取的方面去引导。有时可以用“忽略”的方式,也是相信孩子本身有情绪调节的能力。我也感觉到Sally很喜爱音乐,练琴时她很陶醉,经常会超时。

    Sally的妈妈:袁老师,我明白了!经这么一点拨,我发现,坚持“忽略”她的这种情绪,对她这方面的成长是有益的。我今天早上上班路上也在想:为什么在孟母堂三四个月,她的心灵成长不是更强,而是更为脆弱。而在袁老师这里3个星期,她分明已经开始坚强起来。

    回Sally的妈妈:昨天晚上临睡前,Sally表示一个人睡一间屋,很害怕,但我还是鼓励她不用怕。今天一早问她是否真害怕,她很干脆地回答:不怕了!孩子需要鼓励,也需要放手让她锻炼。早上钢琴老师来上课,3个孩子中,Sally的功课完成得最好,受到了陈老师的表扬。Angella因为周末的旅游,练得少了些,完成得就很“粗糙”(陈老师语)。

    2007—11—22

    江苏两日游

    Angella

    星期五,我与好朋友Sunny一起去旅游。目的地是常州的中华恐龙园和溧阳的南山竹海。这是Sunny的妈妈公司组织的一次旅游。

    第一天:中华恐龙园之游

    昨天,妈妈送我们去海盐车站。我上车后感觉有点害怕。车行驶时,我坐在窗边看着外面的车子、河流、田野、树和一些房屋,渐渐就感觉轻松多了。没多久我们就到了平湖。我们就在车上等Sunny的妈妈。过了一会儿,穿着一身白衣服的叶老师来接我们了。当我们到达Sunny家时,叶老师叫Sunny给我介绍一下她们的家。Sunny拿出她的玩具,我们玩了一会儿。叶老师就叫我们吃晚饭,吃完后梳洗一下早早地就上床了。

今天因为要去中华恐龙园玩,我们起得很早。当我们到了该园时,我很激动,那里的空气使我的心情很舒畅。大门好像是一个枯木头似的,它叫“飞来石”大门,进去后,我遇见一个外国叔叔和他的女儿,我们用英语简单交谈时我得知那位外国叔叔叫Ilyas,他有一位可爱的女儿叫Rator,他们是土耳其人。交谈了一会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玩了。我们在园里玩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我最感兴趣的是喂鸽子,穿越侏罗纪,摇滚恐龙蛋。特别是喂鸽子,那群鸽子既聪明又可爱,我买了一袋鸽子食,跟Sunny分着喂。当我把食物放在手心时,一只白鸽飞到了我的手臂上来吃食物,吃完后,它在我手臂上踱来踱去,它的眼神一直看着我的眼睛,好像在微笑着表示感谢,又好像在跟我说“我还想要”,但我已没时间喂它了。我心急地去看海狮表演,我看见海狮会做很多动作和表情。穿越侏罗纪很刺激,我们从18米的高空飞奔而下。摇滚恐龙蛋也很好玩,把我转得晕头转向。这一天我玩得很累,夜里睡得也很香。

    第二天:南山竹海之游

    第二天我们精力充沛地来到了南山竹海。我感觉空气很清香,我们去爬508米高的山,在山上的时候我看见了竹节虫。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山顶,我们都盼望着坐缆车,突然我看见一个站台,那儿就是坐缆车的地方。我们迫不及待地坐上缆车,我从车上往下瞭望,看见翠绿的山竹像大海似的波浪起伏,“南山竹海”真是名副其实呀!下缆车后,我们去和寿星拍了几张照。到了饭店,我捡到一根漂亮的鹅毛,本想带回家做个纪念,可是我上个厕所回来后就不知道它去哪儿了。

    唉!真遗憾。总之我第一次离开Daddy和Mummy去旅游,我很开心。

    江苏两日游

    Sunny

    从平湖到常州(第一天)

    今天早上,很早就起来了。因为要去旅游,我好兴奋。6点上车,在车上吃了早饭。到了常州中华恐龙园门口时,大概9点钟。到恐龙园参观一下,再自由活动。看到了一些好玩的游乐场所,可惜它们都关着门。然后再到“热带雨林”。因为下着雨,地上有点潮湿,我们只是走一走,看了看风景,就去了“侏罗纪”。虽然排了半个小时的队,但是里面有许多奇特的恐龙,很值得一看。又看了海狮表演,海狮有时候拍手,有时候用鼻子顶球。它们真是又可爱又聪明。妈妈还拍了几张照片。妈妈去了“疯狂火车站”,从44.5米高空飞奔而下,开心极了。我看着她玩都感到特别刺激。
 从常州到南山竹海(第二天)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南山竹海”爬山,我的心情真好呀!在车上的时候我好急,后来过了20分钟就到了。在山顶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心情放松下来。我们坐着缆车下山,乘着缆车看着外面的竹林像海一样无边无际。我一下缆车,就想着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南山竹海”,原来是因为成片成片的竹子像海一样浩大。

    以上是这两天孩子们旅游回来后写的作文练习。作文很能体现孩子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录此存照。后面是Sally写的作文,因为她未去旅游,故选择了另一个题目——谈她对所经历的几个学习场所的一些感受,很有意思。

    从学校到孟母堂到英语角

    Sally

    我曾经在某个学校上过两年学。在那里的课非常多,要做的习题也很多,但学到的东西却很少,一、二年级几乎等于白学。我想,如果有个学校一年能把一至六年级的本领全都学会,那该有多好。不过,在学校,学生很多,我可以交好多朋友,彼此相处得也很好。比如,做作业时,我帮同学听写,同学也帮我听写。玩的时候,我们从不吵架,也不打架。但是,在学校学习时就像人们说的,老师把我们当机器用,没完没了地重复简单的作业。也不让我们自学,真烦!

    我也曾在孟母堂学习了4个月。在那里比小学里好多了,没有很多作业,也没有像小学里一样的课。只是要背的经书非常多,也没有像学校有那么多的朋友。睡觉的时候也不开心!而且在孟母堂只是背,不思考,那多枯燥。在那里又没有很多朋友,我好像就是隐形人。所以我又得换个学习的地方。

    我现在到了哈利快乐英语角,已经一个月。在这里,不用读这么多经,也不用做很多作业,而且学得比哪里都快,真棒!这里主张自学。我想,如果要比别人学得快,就一定要加油,加油,再加油。目前我觉得古汉语好难,不过我会用功学的。

    每个学校或类似学校的地方,都有我喜欢的东西,也都有我不喜欢的事情。

    Sally的妈妈:哇,看到了孩子们的习作,真欣喜啊!Angella的游记,如果换成我来写,也写不出这么好!

    Sunny是不是首次习作?能写出这么有条理的文章来,真是不错!而Sally,这真的是她的习作吗?昨天晚上她还说,写得不够好,想写得更好而做不到。现在看她的文章,还是很通顺的嘛。孩子们的点滴成长,都是珍贵资料!
 嘿嘿,对于不同学习场所,我跟女儿的感触却有不同。Sally在学校,是有名的乖乖女。是老师喜欢的听话的孩子,除了个“好”字几乎就不会有评价了。因此,我觉得学校的老师对我女儿的个性啦什么的,基本没什么印象。在孟母堂,对我来说,真是一次成长和蜕变。我们夫妻都学到很多东西,特别是孩子的爸爸,他终于开始意识到他作为父亲的教育职责,开始关注有关教育的信息,这是非常庆幸的事。我们离开的时候,场面很感人:孩子们哭着,实在恋恋不舍,一个一个地来抱住她,不让她走!孩子们早几天就开始给她做很多很多的纸工礼物,回来时整整装满一书包!我说这些礼物咱们要好好保存着,都是珍贵的纪念!带她的3个老师,也有很深的情谊!我对Sally说,要好好记得老师的好……

    当然,找学习场所也一样,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现在觉得我们找到了最适合的。我看到Sally意识到要“加油,加油,再加油”,有这样的上进心,我就完全放心了。

    这段日子,我自己所受的教益跟女儿一样多。我一直抱着女儿的师长也是我的师长的心态来学习,并且期望自己也能跟女儿一起进步成长。

    说到交友,Sally属于和每一个孩子相处得都不错,但却没有铁杆姐儿们的那种。

    我期待她在有好人缘的同时,也能有自己真正深交和说心里话的好姐妹。上周末她曾说,Angella快要搬家了,她当时的话是:“我们三个人,其中谁离开,我们的心都会深深地痛。”我感觉她们的关系在往深处发展,很欣喜看到这种现象。

    我觉得学会深交朋友,学会倾诉及倾听,都是很必要从小学习和体验的一种本领。

    回Sally的妈妈:你说得很对,女孩子到了这个年纪,开始需要友情和交流,稍大更甚。相比学校的孩子,他们因为整日相处,交流会更多且更深,情谊也会非同一般,这确实是他们情感世界与人生旅途中十分重要的东西。能有Sunny和Sally来做伴,我从内心为Angella感到欣慰,因为有些东西,比如说与小伙伴的交流和友情,我们父母给不了,但正常的孩子又不可或缺。

    2007—11—2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在施教过程中,提倡快乐学习,讲的也是注重儿童的心理感受。讲孩子的良好发展,心智两方面是缺一不可的。

    现在的独生子女的教养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因此我的英语角就刻意追求混龄教养的氛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都收几个,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孩子们在心智成长方面会更加良好,这就是我目前为孩子们所能做的事。

    2007—11—25
前一阵,我给孩子们讲解了从四则运算到小数、分数乃至代数的大概内容,让他们理解一些数学语言,并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初级数学总体思维框架。讲解时很注意数形结合,唯一要背的则是“九九乘法表”。看他们听讲时的反应和完成的简单的习题,感到他们已懂了七八成。最有趣的是6岁不到的David,听懂不少,对数学越来越感兴趣。最近开始系统讲几何,当然是结合解题和基本运算。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约一年的几何学习,不仅贯穿全部的小学数学知识点,而且将延伸至初中的方程及函数。这基本上是以前教Angella的基本思路。

    我觉得,数学的教学主要在于不断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因此,最初不宜在某个知识点上过于钻牛角尖,相反,应当引导孩子在比较宽泛的知识面上学习和思考问题。这样,孩子们的数学学习会越学越活,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才会更加迅速。

    而几何解题的训练,对促进孩子们的逻辑性和精密化思维会有很大的益处。

    Sally的妈妈:周末去了海盐。睡了一路,到海盐已经中午11点了。袁老师带孩子们去绮园——在袁老师笔下充满温情的绮园,我数次来海盐,还没去过。刚才坐在三轮车上,拉车的师傅指给我绮园的方向,并说:“绮园周边的房子都要拆除,要建一座大型的休闲公园。”看来绮园将会更美。慢慢地,我也开始喜欢海盐这座小小的城,这里的海、海风、小城特有的宁静、街头的烤红薯、南北湖的橘子,及由此而来的悠闲的脚步、从来不堵车的街道。一到海盐,就像换了一种心境——没有负担的心境。女儿经常说,妈妈你来海盐工作吧——呵呵,我倒想来着,像我这种没什么追求的人,似乎天生跟小城镇有着亲近感。跟师母、外婆闲聊着。外婆告诉我,Sally偶尔想妈妈的时候,外婆说:“我是你亲外婆啊,因为你妈妈跟外公是同姓啊!”真的,我在这里,也感觉就在自己家里。每餐都吃很多。Sally也已将Angella、Sunny当成自己的亲妹妹,她们就像真的三姐妹一样。

    11点半,Sally和Angella冲进来,只穿一件内衣还一身汗!够疯的!到这个月底,Sally来此就要整1个月了。她的状态已经完全舒展,孩子本有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起来。10月份时,我隐约感觉到她对书本的淡漠,现在已不复再有。对有关数学的书,简单的科学书也很感兴趣,以前就爱讲些笑话,现在好像更喜欢了。

    看着眼前阳光的女儿,心里真的非常欣慰。

    现在觉得,以前我们缺乏关注的不怕困难的坚持,不怕受挫的坚韧,她还非常欠缺。比较敏感的个性也不可能短时期内就变得坚强。下午我们从湖边玩儿回来,她意识到我要回杭州了,紧紧地粘着我,一个劲儿地说:“妈妈我不想你走。”

    眼看眼泪快流出来,我将她的话念成三拍子的节奏,加上3个孩子你一句我一言,由此我们还编了一首顺口溜,3个孩子一起大声念:

    “妈妈我不想你走,

    你一走我就哭……”
孩子们你言我一语,编了长长的一串,同时笑得满大街都是她们的声音。

    慢慢地学会坚强吧,学会长大,我也是。

    关于学业,我完全遵从袁老师的安排。以前我不知道数学可以这样学,语文竟然这样教!我每次来,都觉得是开了眼界。我能做的,就是等待孩子慢慢进入袁老师设计的轨道。今天在英语角,来了一对夫妇,他们的孩子高中了,感叹功课是多么紧张,简直连喘息的时间也没有。昨天还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说在家完成学校的功课,要做到晚上10点。这样比较下来,能离开学校那种压力的学习生涯,将会是人生一大幸事吧。毕竟现在能离开学校的,还是少之又少啊。

    2007—11—26

    今天讲了两个课时的三角形。

    布置他们看书,写读后感。3个女孩子的选题分别是:Sunny,读《三字经》;Angella,读《居里夫人传》;Sally,读《八十天环游地球》。我的设想是每月让他们写两篇文章,数量并不多,但要求他们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并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这样写作和阅读的水平会很快提高。

    英文学习,因为氛围较好,各种程度的课程较多,他们进步的速度很令人满意。

    Sunny和Sally目前的学习重点在《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上,同时也听第二册的课,这几天还开始做《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的笔头练习,看得出,随着在英语上的快速进步,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日益增长。

    2007—12—08

    从下周开始,我将免掉Sunny、Sally和David(6岁不到)3个孩子的每天下午4∶30的英文课,这个班作为英语的起步,主要注重于初级基础语音。这个课时段,将改为由Angella带领他们读《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从Sunny、Sally在英语上的进步情况看,用现在的方式,大约一年的时间即可与学校的高中英语接轨。届时将增加使用《PETS》第二册为教材。迄今,这些孩子在英语学习上的情况非常理想。

    我读《三字经》

    Sunny

    一年前,爸爸教我用手指着来读《三字经》,读熟了就背,当时我很快就能背出来了。爸爸妈妈都赞扬我,我也非常自豪。可是,爸爸并没有给我讲意思,我其实不太理解《三字经》到底什么意思。而且,过了不久,我就有些忘了。
   到了英语角后,老师又让我读《三字经》。这次,老师并不要我背,但要让我看注释和正文下面的小故事,想让我懂得《三字经》正文的意思,还要让我在理解以后写出一篇读后感。

    《三字经》是一本流传了七百多年的书。其中,有很多历史知识和其他的基础知识,也有很多讲伦理道德的。我觉得《三字经》具有很广泛的知识性。我的知识面很窄,现在,我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三字经》,就增加了不少知识,懂得了以前不明白的事。这样读起来,我就觉得很有兴趣了。

    我以前背过很多经书,比如说《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千字文》,现在还在背《孟子》,都不能理解。但是,现在通过再读《三字经》而能有所理解,觉得这样的方法好。我就很想把以前背过的经书逐一去理解。因为那样做,我就会真正学到更多的知识了。

    网友新新唐人:太好了!袁老师的英语教学真是看得见摸得着啊!

    Sunny在9月底还说对学英语不感兴趣,还不能开口说英语,可到袁博士那里才两个多月,就可以把《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基本过关,开始学第二册了。

    国人花在学英语上的时间太多了,这跟我们没有找到好的英语教学方法有一定关系,还跟社会的靠英语谋生发展思想有很大关系。我们在全民学英语热潮中渐渐迷失了我们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建立英语基本功,然后我们不必再专门来学习英语,上英语课,而是把英语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工具,一种辅助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西文化、自然科学、知识技能中去深入地领会学习。

    谢谢袁老师!

    2007—12—09

    Angella教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我明确给了她三项任务:

    1.带会他们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用phonics方法教会他们拼写生词;

    3.能听写课文。

    看来孩子们还很喜爱这样的形式,因为在上课时会随意很多。

    周末手记——纯粹的孩子
  Sally的妈妈

    我周四打电话给袁老师,问孩子周五还是周六回家?当时Sally不在教室,于是袁老师说问了再回复。周五上午看到袁老师在论坛上留言,说因为要跟Angella四手联弹,加上Sunny也不回家,所以她决定不回家,让我去。我就如此被召唤着,海盐去也。

    到海盐已经5∶40了!进家门,一桌子的人正在吃饭,好热闹!6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说:“阿姨好!”但是忘记看看Sally当时是什么表情!谢谢外婆因为怕我晚到,替我专门留的一碗菜。我因为饿,大口吃饭吃菜。吃了一半才想起叫一声:“外婆”!心里满溢着亲情!我愧疚外婆的话有一半以上听不懂。我感觉得到她很愿意跟我聊天,可是很多时候我因为听不懂,只好用微笑和“嗯啊”作答!

    吃完饭我们就去“哈利快乐英语角”了,孩子们讲的是:“去206喽!”晚上有两堂课,Sally和Sunny都要上,是《新概念英语》吧。上课期间我一直坐在旁边的沙发上看书。偶尔听到Sally和Sunny读课文,都非常认真和专注。两堂课下来,8∶30了。Angella飞奔而至,孩子们的自由时间来了!刚才还像模像样安静、专注得像大孩子。一会儿工夫,3个人就成了天真烂漫的孩童。她们自己打开英文儿歌的音乐,一边就绕着课桌(乒乓球桌)跳呀,笑啊,唱啊。她们跳舞,唱歌,杂耍,玩得真疯。我被逗得没法抑制地一直笑。还被Sunny拉去跳了一段交谊舞!

    其间,我看到Sally真正地放松了。她能由着性子做出各种动作了,不再下意识地关注别人怎么看,担心别人会不会觉得她的动作不好看。她听由着自己的内心指引,做着纯粹的孩子。做一个纯粹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别人不会知道这个感慨带给我多么大的欣慰!

    2007—12—21

    昨晚,在代数课上,因为几个孩子都叫难,Angella就说:“我教你们一个秘诀。

    每当我觉得学习的东西很难时,我就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猫姐姐是天下无敌的,果然,难的也就变得不难了。”说得那些孩子听了都哈哈大笑。Sunny也模仿说:“我猫妹妹也是天下无敌的!”那些孩子都学着乱喊,狗啊猫啊,都成了天下无敌,6岁的David和Mary喊得最响,他们也居然能一知半解地解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我感觉到Angella的快乐、自信、豪爽的性情,对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感染力。Sally的性情也在向阳光的方向转变。这是我最高兴的事。这两天因为准备去杭州的演出,几个孩子都猛练琴,英语角整天琴声悠扬。

    2007—12—14
Sally的妈妈:Sally的性情受Angella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上周回来,她的笑都是张大嘴巴“哈哈哈”的笑法,实在没法不被她感染!在英语角,这是“标志笑法”,在那里呆一晚上,两腮会酸的。

    我能感觉到孩子为了备战演奏会的尽心尽力。我能尽情尽意地筹备,完全是受了Angella和Sally的影响。这次演奏会筹备得比前几次都要充分。相信咱们的孩子将会是最出彩的!

    周末两天是紧张、丰富、精彩的。

    演奏会跟想象的一样,孩子们的“琴艺”又向前跨了一步。会上有好几个出彩的细节。届时会有电子相册,有DVD“大碟”留作纪念。一切等相册和DVD的“现场直播”说话吧。Sunny的爸爸说我们这次演奏会从表演到组织都是“专业级”的。

    当然跟专业比有距离,但是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主要是我们的孩子有激情。从Angella和Sally对钢琴的热情,到最后几天才决定参加的Sunny,和袁老师那里另外的3个小朋友——他们的加入,对我是最大的支持!这次,我“逼”着Sunny的爸爸评价Sally的表现,他说:“非常自信,表现自然,没有一丝怯场的味道,好像在自家里一样。”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当娘的欣喜?中午,特意打电话给Sally的钢琴老师,为了感谢这一个多月来,她对Sally所付出的。她说,Sally现在是非常自信了,你们选择袁老师,真是绝对正确的。她第一次看到Sally的时候,是多么的胆怯、退缩和不自信啊!想想我们才经过一个多月,已经“判若两人”,回头想想,真的不敢相信。在此,让我以最真挚的心,感谢袁老师及师母。祝圣诞快乐!

    2008—01—16

    Sunny和Sally都于今日回家。Sally回去是因为要参加学校的期末考试。这次期末考试,她只有近两周的准备,而且都几乎是以自学的形式备考。当然我鼓励她有什么不解可以来问我,但她问我很少,问得更多的是Angella,好在Angella大部分都能给她合适的解答。在这两周里,我这里所有的课程她没有任何的耽误。她的学习状态和性情日益见好。我相信她的考试会很不错。

    在电话和短信中,我对Sunny的父母都讲到,最近这孩子似乎开始开窍了,理解能力明显提高,在上数学课时,一次给我的影响很深:她纠正了Angella在解根式乘法运算中的疏忽性错误。短短几个月,她从毫无听课经验到学会了那么多东西,特别是英语听力,甚至超过了Sally。Sunny不久会离开英语角,因为他父亲将有时间来亲自执教,希望英语能有进一步的提高。感觉孩子在英语的学习能力上是不错的,这方面进步很快。

    2008—01—30

    最近,3个孩子的学习状态都不错。中文在学《大学》以及白居易《长恨歌》;英文方面正在学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有关资料,一连学习两三个小时(我开始给他们加量)。这是自Sunny和Sally来后,3个孩子首次在一起使用英文学习其他的知识,问Sunny和Sally难不难,都回答不难。他们很兴奋,因为他们已开始将英语当工具,一边学习一边使用。
说不难,当然是有点夸张。每天的词汇量和有关新知识,对Sunny和Sally来说,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他们学得很有劲头,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信都在增强。

    他们经常有机会与来听课的初中大孩子一起上课,从对比中他们会感觉到自己英语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而日益自信。

    2008—02—22

    过了元宵节,国人的习惯,就算过完了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春节。

    又是一个新的开端,新的播种季节。

    Sally和Sunny都已先后返回。一切又将因循发展……为了给Sally以后在钢琴上能留一条走专业道路的可能性,我很赞同她回杭州找原先的老师继续学习。她确实很喜爱钢琴,常常会因练琴而忘了时间。Angella虽然也喜欢钢琴,但基础和手指的先天条件都不如Sally,还是让她业余地玩吧。古汉语、英语以及阅读与写作结合将会是重点,而数学将由原先的思维引领进入更多的习题操作,特别是要有一定量的应用题训练。

    2008—02—26

    今天是Sunny8岁生日,其父母给她用快递寄来了生日礼物:巧克力和一本词典。

    我们为她开了生日Party,每个孩子就像自己过生日一样地开心。Charlie跟着去订和取蛋糕,为了能吃到一大块蛋糕,这两天就特别用心学习。

    2008—03—11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友情甚至会超过与父母的亲情。何况他们与学校的孩子不同,朝夕相处,情谊也就更为深厚。Sally辅导Angella几次钢琴,使Angella感到在指法和手型上有了明显的改进。看到她们3个孩子相处得特别融洽,互相取长补短,我感到非常高兴。

    近来,天气渐暖,早上鼓励他们早起至户外做运动。晚上也尽量早点睡。春节后的第二次作文《自报家门》,3个孩子都有较快的进步,现在让大家看看(Angella文略,见《私塾女孩袁小逸》,第81页)。
 自报家门

    Sunny

    我常听人说“四海为家”和“五湖四海”这两个词。我也套用一下,说我就是“四湖二海”为家、到处游学的孩子。“四湖”讲的是南北湖、西湖、平湖和东湖,“二海”指的是上海与海盐。

    我生在上海,在彭浦新村的托儿所呆了一年。在这一年里是外公用自行车送我去托儿所的。后来,我到了“大拇指幼儿园”,上了小班和中班。记得每个月,幼儿园老师都带我们外出活动。我们去过科技馆、东方明珠——在那边,我还学到了十几首儿歌与一些英语单词。

    离开上海后,我们全家来到了美丽的杭州。我和爸爸总是到西湖划船、看书。西湖是个闻名遐迩的风景区。湖上荷花争奇斗艳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我来到了西瓜之乡的平湖。那时,我主要在家学习。爸爸教我读四书五经和下围棋。平湖市中心有个东湖,在湖中心,可以看到一朵白色的“大荷花”——“李叔同纪念馆”。湖对岸是我喜欢去的图书馆,那里有很多图书。有时,那里还有一些书画展览。

    我又从平湖去了上海的“孟母堂”。开始时我很开心,可现在有点厌恶了。我觉得,那里背经书背不出还不能吃饭,这很没有道理。但我喜欢那边的生活,因为那里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本领。

    现在,我在海盐的英语角学习。在这里,我喜欢数学、英语、拍球、疯跑、溜冰、乒乓球。数学只要悟懂了公式就很简单。英语其实完全不用死记硬背,可以靠字母拼读出来。海盐还有一个风景区叫南北湖,但我只去那里走了走,还没有尽兴玩过。

    因为我经常游学在外,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父母却时时刻刻在我心中。

    我妈妈是个慢性子,而我是急性子。有一次我不会做一道数学题,我很着急,但她却说:“人都是从不会到会的。”我爸爸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我小时候喜欢爬到他头上,他仍然笑容满脸。他喜欢在家当我的老师,也时常上网查儿童教育的资料。

    英语角里所说的“三只猫”是我和我的两位朋友Sally、Angella。有时我们会意见不合,但最后,我们还是听Sally的,因为她的意见常常是有道理的。

    自报家门

    Sally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杭州。小时候,妈妈常带我旅游,让我看高山河流。咱们家乡的“西湖”我常去玩。那儿的水中有头“大金牛”,在阳光下,大金牛像是躺在水中懒洋洋地晒太阳。大金牛对面有座桥,从远处望去,这座桥好像断了,因此叫断桥。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条河,叫运河,那里经常有装满了货物的船行驶,看着它们慢慢地驶过,让人有一种悠闲的感觉。
 虽然我的家乡有这么好玩的地方,但我还得学习。说到学习,我就不能不说说我的经历。在我上一年级后,作业很多,自由时间太少,自己想做的事情都不能做。课间休息时间只有5分钟,每到玩得起劲时,就上课了。其实这5分钟,只是让我们上厕所和喝水用的。我和同学相处得很好。

    在我三年级暑假时,我妈妈得知,有个朋友在上海孟母堂学习。妈妈为了让我感受多种学习方法,下定决心,把我送进了孟母堂。在孟母堂,主要读经背经,其他科目极少。那里的老师认为:小时先背,大了再理解。妈妈了解到这些情况,又有了新的想法。真巧,我的一个朋友,去了另一个私塾,她曾经也在孟母堂。

    妈妈打听到她去了海盐哈利快乐英语角,也把我送到了那里。

    在英语角,学习的方法,跟小学和孟母堂大不一样。在这里,很自由,其他两个地方早上要7点钟就起床,但在英语角,8点钟起床都行。在英语角,我有两个最好的朋友:Angella和Sunny。我们在一起,经常互相谦让。学习上,我们很自觉,各管各的,不互相影响。我最喜欢数学,虽然成绩还不突出,但我觉得它很有趣,数学不像语文,只有死死的一种解法,它有好多种解法。有时我会和同学做的答案不一样,老师也说是对的。除了数学,我最喜欢体育。体育不是我的强项,但我也很喜欢。在英语角,我和朋友们经常到马路对面的小区里跳绳,跳得起劲时,我们连有车开过都没感觉。音乐才是我真正的强项,在音乐方面,我最拿手的是钢琴,钢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学了3年,我还得多加练习呀!学习时,遇到难点,我们会互相帮助,从来不为了一件小事而跟对方发脾气。虽然有时候意见不合,但最终还是听我的,因为我的意见好。有一次,我先抢到的一个小玩意儿,Angella也想要,我说:“是我先拿到的。”她说:“我也想要。”接着,我们突然异口同声地说:“应该给我。”然后,我们开心极了,一起说:“我们又异口同声,又异口同声——”我们就是这样彼此逗乐,一笑化分歧。

    近来,我和朋友早上6点钟就起床,去晨跑。晨跑时,我还时不时叫一下她们两个,嘻嘻地笑一下,然后扮个鬼脸。她们一生气,就追着我跑,跑累了,坐在我们选好的“马”上,享受朝霞。我在这边比学校学得快,但比学校学得轻松。现在,我都做过六年级的应用题了,而且,每到上数学课时,我和朋友们就开心得不得了。这里,除了数学,还可以学很多知识,比如说古汉语、英语、软笔书法、国画、钢琴、吉他等。这里的老师,真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都行。老师主张自学,但老师把Angella教得很快,想让她13岁就考大学,我觉得老师真是有点异想天开。只是他非常非常懒,一个大男人,连搬家的时候都不帮一下忙,是我见过最懒的人。别看他教我们教得还挺起劲的,其实,我们时常对老师开批斗大会,他还很开心。自从我们学了法国大革命后,我们也经常对他闹革命。

    网友张老师:Angella的《自报家门》理性而丰富;Sunny的《自报家门》优美而纯真;Sally的《自报家门》感觉敏锐而带有幽默。

    2008—03—19
Sally的妈妈:我听过袁老师一堂作文课,我也算学过《大学语文》的人,都得支棱着耳朵全神贯注地听才行。我跟袁老师说过,是不是太难了,对孩子们要求低些吧,袁老师不同意我:难的都会了,以后小文章,还不小菜一碟么!

    关于作文的教学,我真的觉得太难。袁老师的从难开始教,而不是从“看图写画”开始,也不一定是绝对的真理。袁老师最是喜欢孩子们来跟他的权威作斗争的,我想他也肯定很欢迎各个不同意见吧。大家都说“好好好”,肯定不是袁老师的本意。我看到Sally作文里一句话,说袁老师是异想天开,忍不住哈哈大笑。对于孩子们敢这样质疑,我真的特别欣慰。希望孩子们对任何事情,特别是对权威,有质疑的勇气。

    2008—03—25

    这次,3个孩子的作文都有较大提高,我很高兴。加上有两个学校孩子的加入,又壮大了队伍,扩大了交流面。

    辅导写作,我喜爱联系阅读,每次都会找些较好的文章推荐他们参考阅读,并作些分析和写作技法的介绍。最近,结合写作,给他们讲了些修辞方面的知识。Sally妈妈感觉我时常要求过高。我的想法是,“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如降低要求,我担心会得其下也。讲修辞学,应该是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但我觉得让他们早点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对阅读和写作都很有益,我就努力尽可能讲得通俗一些。四五个课时讲下来,尽管较难,他们还听得很有兴趣。

    清明前准备带着这个写作班的孩子们去南北湖踏青,也安排他们春游后写一篇有关南北湖的文章。

    2008—04—08

    在给孩子们介绍了小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后,我们还带着孩子们接触了一些代数和几何。春节后,我们将重点拉回来放在小学的应用题练习上。这3个孩子在数学上的差异很大,这样的安排,主要着重于Sunny和Sally,Angella只是复习,同时她也在自学初中的代数和几何。从应用题着手,是我接着春节前的教学的第二个循环,也可能一路讲下去直至初中阶段的内容。

    Sally的妈妈:Sally这次回家,愿意看课外的数学书,这个很好。当然她还要完成其学校的数学基本练习,以便参加期末考试。

    2008—04—09

    我以前也讲过,最初的一年,Sally和Sunny的学习,主要方向是放在语言上,即中英文的学习。半年来,中文学习以古汉语、阅读与写作为主;英文则主要是建立语音基础。后半年,中文仍以写作和阅读为主,同时培养他们部分自学的能力。英文将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将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为主,方法上将进行大量的记诵,目前我已确定采用“图忆学习法”为主。Angella也要参加第二册的记诵,当然她的主要精力将放在第三册的记诵上,而且应以自学为主。这样的学习安排,其考虑之一,是设想他们在大致半年以后,能够展开英文阅读和英文作文学习。

    2008—05—20
 Sally的妈妈:孩子在袁老师家已经整整半年,我的孩子在海盐,也已经比在家里更加习惯了。这半年中,Sally的进步是在各个方面的。我已经很久没有总结过,也没有在此表示过。是因为相对来说,我已经在慢慢地放松自己的责任感,关于孩子,我已经到了依赖袁老师及师母的程度了。上周末,她跟爸爸去家旁边的大学校园跑步,一口气跑了5圈。运动能力增强了——曾经我担忧过,在没有正式体育课的情况下,孩子的运动量够吗?Sally的钢琴飞速进步。今年开始,她就回杭州原来的钢琴老师处上课了,老师多次表示惊异,说她像换了一个人。以前是被动学琴,现在完全是主动练琴。每次陪女儿上钢琴课,是我感觉最享受的时间。

    性情上的变化,是我信赖袁老师的重要原因,也是我送女儿来海盐的初衷。现在孩子阳光、宽容、节俭、自律,我真的很满意。自学能力的提升,应该也是明显的。至少学校里的语数英各科,她基本上是自学前进的。哪怕所学到的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能力来说,被灌输的掌握和自学的掌握,应该是两个概念。

    唯一不能完全放心的,就是有关学习内容本身。为什么呢?因为我怕最终我们还是得回学校,学校的教学方式太不一样了。如果不回学校,哪有属于我们可走的路呢?Sally曾经流着泪问我,我没有话能来回答她。所以我是矛盾的:一方面,从孩子成长本身来说,我信任袁老师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袁老师的教学成效,能跟学校衔接吗?其实我的矛盾对孩子来说是种压力,我也无数次地想跟袁老师说,要不,我们放弃学校那一套吧,放弃学籍,放弃去考试。但是袁老师是非常支持Sally回学校考试的,我没有理由再反对。要参加学校考试,那她就得承受别的孩子不用承受的压力。这是我带给她的,我时常感觉内疚,因为我的矛盾,变成了她的压力。

    这个周末,Sally回家,让她做了一套学校里的数学试卷,差不多得80多分吧。不懂的知识点,只有不知如何判断“约等于”。另外一道统计应用题,是对电表读数没有概念,因此不知如何下笔。对于语文,因为要求实在太不相同,应该说没什么可比性。而对于文言文的能力提升,如何判断?我没有概念。

    这3个孩子后来怎样了?年龄最大的Sally回杭州进了学校,可以想见,就会成为一个学习名列前茅的“乖乖女”,更值得一提的倒是她的钢琴一直在弹,而且进步很快。小逸的情况,她在《私塾女孩袁小逸》中已叙述得很清楚。当时3个之中最小、也最弱的Sunny,却未去学校,由父亲带着,坚持在家上学或到各地私塾游学。前不久,《南湖晚报》先后发表了她的一批现代诗,还对她作了专题报道。
发表她诗作的《编者的话》说道:

    先转一封短信:

    ×兄:最近偶然结识一个名叫黄精灵的小朋友。精灵上海人,现租住平湖永丰新村,今年9岁(2000年出生),没正式上过小学,现在稚川初中插班读初一,周二周四上学,平时在家自学,一个很阳光的小女孩。英语水平已能和老外自如交谈,从其博客上的英语作文或诗歌来看,远远超出她的同学。熟读四书五经,自学能力较强,喜阅读,爱写作,兴趣爱好广泛。我摘选了她的一组诗歌习作,你看看……我和他们家并不熟悉,和她父亲见过一面,只是觉得他们家的教育方式很有探索性和开拓性,富有启迪意义,所以告诉你。不知有兴趣否?

    从一位诗人朋友那里看到这组诗(见本期组诗《话中的宝石》),和上转短信,编辑实在要惊讶于这样一个年仅9岁的未上过正式小学的女孩,竟能写出如此充满了清新意趣和丰富想象的诗,自然,这些诗里也存在着与她小小的年龄不相称的沧桑感,比如《生命》《久违》《再别故乡》,这些诗中,一些成人世界惯有的词汇或情绪过早地出现在了她童年的笔下。生命赐予这个小女孩的早慧令我们惊喜,我们仿佛看到未来诗坛的一颗新星初放了她的光彩——作为一份以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组织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知名作家共同参与写作,以文艺作品反映时代生活和当下人心灵的文学副刊,再没有比这样的发现更令《放鹤洲》惊喜的了,愿今天的《放鹤洲》成为小精灵登上诗坛历史性的发轫;同时,生活赐予这个小女孩的早熟又使我们不无痛感,在这个年龄,本该无忧无虑,充满了天真和快乐。

    诗如其名,小精灵的诗作的确给我们精灵的感觉,她的作品从技术上讲已经达到了成熟。在目前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现状下,我们相信她的语言才华确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应有后天养成之功。这对我们在培养、教育下一代方面,从理念到方法都有启迪甚至冲击意义。同时,小精灵的诗作也因童年的天性,而天然地具有和怡纯净之美,这是未被成人世界的某些污浊污染过的美,它应使现在某些以诗为出口,释放自己内心和生活中毒素的不健康诗歌写作感到惭愧。

    (来源:南湖晚报2009—12—11)

    想到从我英语角能走出来一位小诗人,我也异常高兴。得知《私塾女孩袁小逸》出版后,Sunny即兴写了一首小诗:

    致好友袁小逸

    ——喜贺新书出版

    黄精灵

    大雁南飞

    我只会淡抹色彩

    把缤纷的世界抹去黑暗

    把繁荣的世界除去烦躁

    当大雁归来的时候

    尘风又袭来

    我只能模糊地看到

    你的身影

    像彩霞一般忽隐忽现

    如微风一样凉爽柔软

    总是浸入我的梦乡

    而今

    看不见夕阳

    听不到风声

    只好摆

    一朵朵的期望

    一朵朵的向往

    2009年12月25日于嘉兴平湖
 跳跃式教学——与家长讨论

    我曾在与家长对话的一个帖子中,对我的“跳跃式教学”做过一些解说,现引在下面:

    关于半年来孩子们的学习

    2008—05—13

    关于Sunny的学习,我通过半年的教学相处,觉得她虽与小女年龄相近,但有两个问题困扰着她。其一,理解不够,思维发展较慢,因此影响了她的学习进度,不只是在中文上,其他亦然。其二,身体成长与年龄相比似也较慢。成长较慢,不一定是病态,也许是孩子成长中的个性差异,因此需要施教者耐心。从个性的角度讲,慢一点,晚一点,未必就是大问题。

    孩子的启蒙教育,我还是倾向于以启发智力,即以发展思维为主,死背硬记的方式,至少对大部分孩子不宜。弊端就是阻碍孩子的自然求知欲和灵性的发展。

    我主张只教文言,并不是不让孩子学习白话,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其悟性和能力。而且,白话本于口语,有生活语境,基本上是不用教的。小女学习至今,从来不搞白话文的听写之类,也不做造句之类的练习。白话文由其自己阅读,然后就结合阅读进行写作。她开始写作,很多字写不出,但因为会拼音,借助拼音软件就能打出文章来。于是,在未能写出很多字之前,她已经发展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而我对这种能力的看重,远胜过写一大堆准确的字。然而,Sunny缺乏的就是那种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刚来时,问她什么,她都习惯地回答不知道,现在已开始动脑筋了,但还只是开始。然而,既然有了开始,搞好这个开始,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如只是一味地注重类似学校那样的教学,我想未必是最佳选择。

    英文教学上,我一直在做与汉语的对比,主要讲文化思维上和语言结构上的异同,而不注重对译。因为对译的结果,往往记住的是中文,该学习的英语却被忘掉了——母语对英语的干扰难以排除。

    2008—05—20

    我觉得Sunny和Sally的父母时常会有意无意将自己的孩子与Angella作比较。这也很自然,因为3个孩子年龄上相差不大,又完全在我英语角——同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相处了半年多。他们之间有很多可比性,如几乎一样的童心和在同一环境中影响他们的各种因素。但也有不可比的一面,比如各自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原有的不同基础。

    当Sunny和Sally先后到来时,Angella的大致情况可概括为:性情上豁达、阳光;学习上语、数、英等,大致超前她们两位3—5年。这样3个孩子如何在一起施教呢?对我确实是个难题。我采取的大致方法是:分别教学和共同施教相结合。在英语学习上,因为程度相差实在太远,基本上是分别对待,但也有交叉。数学教学基本上是一起讲课,但我使用的教学法是以讲思路为主,较难的数学(如跨到初中的内容),Angella基本是自学。中文教学,包括文言、写作和阅读就完全在一起来上课了。
我感觉这样实施的结果是,3个孩子的进度都较快,但孩子之间的绝对距离却没有缩短。会不会更进一步拉开他们的距离?我想不排除这种可能,而且一旦如此,我认为这也是正常的情况之一。下面我将展开谈我的想法。

    以上的教学法实施后,Angella听我的课,实际上要比另外两个孩子为时要少。这样她用于阅读、自学的时间就多了。由于她自幼开始的早教,使她在英语、中文方面的基础打得较好,又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8岁以后实际上进入了一种学习的飞跃状态。这个时候,我主要着重对她进行方向性的把握,即只求不走弯路,而不在乎她继续要听多少课程。越往后,我想越会是这样的情况。

    而另外两个孩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先说Sunny吧。我觉得,她的主要弱点是思维和理解跟不上。如果是感受性的学习,比如在最初的英语感受上,她的进步就很快。但后来却被Sally追上,为什么?问题还是在理解上。比如,在学习字母拼读法上,Sally很快开始领悟,但Sunny几乎至今仍然对此有些茫然。当Sunny妈妈对3个孩子进行听写测试时,便会感到Sunny的落后。目前Sally的语速也比Sunny快了很多。他们所上的课程则完全一样,而且因为Sunny来得早,她的课时实际上还要比Sally多一些。当然Sally比她大近一岁、生长发育情况也比前者好很多也是一个因素。这种情况导致在数学、写作等特别需要思悟的课程上,差距就拉得更开了。

    这个差距拉开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Sunny的原有基础(综合性的,特别是在思维能力上)相对要弱。但单独来看Sunny,特别是将其与半年前的自身作对比,她的进步就很大。在提升思维能力和开始理解上,乃至各个学科上,与同龄孩子相比,则有很大的提高,丝毫不比小学二年级学生差。如沿着我的教学方案继续前进,大概再有半年,就会体现出优势来。

    转过来谈Sally。刚来时,我感到她在学习心态上,多少有点问题,情绪也不够稳定,时常体现出抑郁之状。因此,我自然更关注她的性情,希望她很快能快乐而阳光起来。有关过程就不在此详说,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基本上较好地达到了目的:她变得开朗而快乐,每天她的笑声已经是与Angella一样爽朗而频繁了。因为性情较敏感,她会无形中从诸多方面感受到Angella“遥不可及”的压力,但在英语角的环境里,她也得到了自信,在我们的鼓励下她恢复了钢琴的学习,而恰恰在钢琴上,她优于Angella。半年来,她的英文已在与程度较好的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一起上课,她的作文水平的提升也是如此。她的数学有时能解出小学高年级的应用题。而且,目前她到期末还要回学校参加考试,而有关学校的课程,我则基本不讲,由她自己自学。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她来说十分重要,这一点从Angella身上就完全可以看到。这是关乎她以后学习习惯和能力、后劲的重要方面。

    当然由于要自学学校的有关课程并完成最基本的练习量,再加上听课和练习约两小时的钢琴,Sally用于其他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少了很多,特别是在阅读上就会不如Angella。尤其是听我的课,比如写作课,最好是要跟着我所涉及的东西再去看书和思考,这样才能有更多得益。比如,像Angella那样,在听了修辞课后,再就“互文”的问题去查书,才能写出她的那篇“雄兔雌兔”问题的札记来。当然也要有点古汉语基础。

    谈到这个基础,Angella自4岁起,几乎每日一段古诗文,积数年之功的事,很难让Sally在半年里去追上。要求Sally去追赶Angella,本身就多少有点不尽合理。
 像古汉语这样的缺乏语境的文字,对孩子们来说绝对需要长期的感受和不断的学习,想要在半年里学得怎样,近乎不切实际。Sally学了半年,在文言上进步如何?最近她在读《三国演义》,懂了多少?我没有测试。但我看她读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有问题来问我,我就觉得很正常。至少在半年前,她肯定不会去读这样的书。妈妈恨不得女儿进步飞快,这种心情我十分理解,但也要合乎教育规律才行,急躁不得。就《三国演义》来说,Angella已读过不下3遍,我看她离基本读懂,恐怕还差很远。

    写到这里我想说个故事。读以前的帖子,我经常提到一个叫Mandy的女孩,她比Angella大一个月,很要强,比Angella的天资要好。在我这里学了将近一年后回上海去读小学了。进的学校很好: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当初来的时候,她外公曾表示,让Mandy与Angella共命运——也不准备去学校。她外公曾是一所学校的老师,见到Angella的状态,很欣赏。为什么后来这孩子又去学校了?是因为在我这里学得不好?肯定不是。实际上,她曾一度在某些方面与Angella几乎不相上下。临走前,孩子的妈妈曾与我谈了一次话,讨论的全是关于她女儿的事。其中,她问我Mandy能否全面赶上Angella?我认真想了一下后,就说,两年内不太可能,除非Angella从现在开始每天不学习只是睡大觉;两年后就不好说了。

    我老婆曾经埋怨我的回答让人家妈妈伤心,才把孩子接走了。但我迄今觉得一点不后悔说那样的话,因为我说的是大实话,一点虚假都没有。Angella与Mandy的根本差异就在早期教育所形成的悟性上,Angella至少会有两年超前的优势。去年,Mandy暑假来玩,并在英语角听了几次课,我暗中比较:她们两个的综合性差距当时至少有四五年,估计这个差距还会拉大。

    我讲Mandy的故事,就是想对大家重复一次真话:要充分估计好的早期教育所积累的巨大能量。这里凝聚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良好心态和悟性的综合能量。只要方向不错,其后劲会越来越大。这样说,一是希望不要将自己的孩子简单地与Angella做比较,二是眼光要放远一点,才切合实际。

    因为,Sunny和Sally来到英语角半年,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你想,当两个孩子还在调整和适应过程中,Angella却已是接近开足马力前进的时候,这个阶段孩子们之间的绝对距离即便会拉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总不能真让Angella先睡上两年,等她们赶上来时再说吧?那么,这个时候该如何施教呢?我目前所用的方法,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才实施的。我希望能用一种与学校大不一样的方法,旨在给孩子们增加内劲和后劲的方法,即我常讲的:1.取法乎上,起点力求高些,且更注重灵性的培养;2.融会贯通各科,以语言为突破点,先启发思维和理解力;3.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
 比如我讲作文,很少讲文字表面的东西,更多地讲思路,讲写作、阅读的境界。

    因此,我会介绍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并选择一些范文;会从现代的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讲到明代袁牧和张岱的小品文,跳跃很大,难度也不小。基础就不顾了?也顾。对他们写的每篇文章,我前后要提几次意见,甚至亲自帮他们改稿,让他们从中意会用字行文、谋篇构章。这样的教法,当然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孩子在体会以后再去用功、去消化,并逐渐深化。因此,时间和功夫是必需的。

    再从介绍周作人的散文谈起。那是想说明散文高手的一个很高境界:冲淡的抒情韵味。这种韵味犹如国画中的墨韵,游离于形神之间的东西。这种东西需要从感受开始,需要有一个机会,将画卷展示给孩子们看。也许孩子们第一次看时,会莫名其妙,但久而久之,墨韵的悬念会牵引着孩子们去探个究竟。也许哪天他们就感受到了其中的韵味,境界也就提高,文笔自然也就非同凡响。当大部分学校孩子还在学习类似“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时,我却给他们讲诸如周氏兄弟的文章和意境。难是难了些,跳跃的幅度可谓大矣,但我还是认为甚有必要。

    记得我们“五一”去绍兴旅游时,当孩子们听到有“乌篷船”坐,顿时眼睛都发亮了,那是因为我给他们介绍过周作人的那篇著名的散文。游鲁镇时,因孩子们读过鲁迅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他们体现出的情趣也就非同一般。文化、教育的东西,在我体会中,就是这样地潜移默化着,绝非学校的考试所能体现的。

    在教育方法上,从我对Angella的早教开始,就一直贯彻这样的宗旨:不管其难度,但要挑最佳、最核心的东西。记得她5岁时让她读鲁迅,当时网上的一个自称研究教育的网友,便对我大加嘲笑。但几年后来看,Angella于读鲁迅著作上得益甚多。

    最近,我给他们讲如何做读书札记,并要求他们以《三国演义》为题材,难度可谓高矣,而我找的范文则是洪迈的《容斋随笔》,对八九岁的孩子这样教,说起来犹如天方夜谭。但我却相信,孩子们的悟性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半年了,也有必要作个总结,也许我讲的会有错误。为了孩子,大家来会诊,拿出更好的方案——这既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又是我们共同的归宿点。最近,Sunny的爸爸来,我们口头进行了交流。现在又形诸文字,也是为了更好的探讨。如没有变化,他将在暑期开始来我这里给孩子们讲数学,目前他正在准备中。这会大大地助我一臂之力,实在是个好消息。
Sally的期末考试,我支持她去参加。一则可以兼顾应试,二则也是检验她的自学能力。我很自信,长远来讲,一定不会输给学校。只是对于分数,暂时不要太在乎。Sally就接受我的说法,即便只考80分,也不比那些天天上课而考100分的孩子差,因为这是仅靠自学得来的,而且只花了在校生几分之一的时间。现在自学上多花点时间,也值得,因为在基础阶段,基本东西也相通。因此,顾此未必失彼。

    2008—05—21

    Sally妈妈想表达的是担心课程内容过于高深而影响孩子们的接受。关于内容是否过于高深的问题,我也是有一定考虑和选择的。我选择的前提:1.是否对孩子有吸引力;2.是否可感受;3.是否可延伸。如具有这3个前提,我就不大担心孩子们暂时不理解。由不理解到有所理解,这就是孩子们感知的提升过程,也就是我常讲的悟性的培养过程。

    有一种理论认为,教学上应当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我对此有点怀疑。首先,孰先孰后,真有客观上的“序”吗?其次,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如要循序渐进,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完。为什么就不能一步进入核心?所以我更乐意打乱现有的所谓“序”。表面看是有点乱套,但乱有乱的好处,把这个“序”让孩子自己去建构,这样也许更适合培养“知一而推十”的思悟境界。

    我经常会让孩子们或跑或跳、连爬带滚地在后面追,这里有难度,但也有乐趣,需要努力,而且是不断的努力。我设置的目标,绝不会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这里有个心理上的游戏:最好的东西往往是难于得到(甚或根本就得不到)的东西,反之,一蹴而就的东西,往往让人感到乏味而很快会失去兴趣。

    当然,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一个度,那就是不能让孩子们望而生畏、失去拼搏的勇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我的教学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进而产生了厌学的状态,那客观上说明我是失败的,否则我会坚持现有的“跳跃式”教学法。按部就班或循序渐进,往往使学生长期离不开老师。我之让学生或跑或跳和连滚带爬,则是着眼于今日之教是为了明日之少教、后日之不教。教,是为了不教。
  04思维引领——探究式学习开道

    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与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从一开始教孩子,我就一直在追求,力图朝这个方向去引导。待孩子阅读稍有基础,我便竭力推孩子往这方面发展。我在教学中,经常打乱课程教学程序,不断地跳着教,甚至“有所教而有所不教”,提出“用带研究生的方法教小孩子”,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引导孩子走自学与探究式学习的道路。在女儿快到8岁时,我写道:

    8岁孩子如何学习?

    ——写在女儿8岁生日前

    (一)

    女儿Angella转眼就8岁了——她已在想着她的7月31日生日庆典。

    我想得更多的则是:8岁孩子该如何学习?完成了早期教育的思维加语言的学习过程,我对她的指导坚定不移地指向自学。

    我对她说,很多方面,因为起步早,与同龄孩子相比,在一些知识点上、一些技能方面,她占有了一些优势,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优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慢慢会淡化,如没有其他方面的跟进和进一步的拓展,这些非常有限的超前知识,很快就会丧失。如这样下去,她就会逐渐地平庸,要不了多少年,也就与普通孩子没有多少差异了。这正是很多早慧孩子所走过的道路。

    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与其说是看得见的表面东西,不如说是看不见的内在的思维能力,而这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最好的途径莫过于自学。对于不去学校上学的孩子来说,基本通过自学,一方面可以不断快速地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更可以较早地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途径,甚或较早地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并激发出很多创造性的思维,而后者在目前来说也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引导孩子自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引导孩子的主动学习欲望。

    去年的夏末秋初,Angella主动提出要学习钢琴,尽管从手指的先天条件来看她并无优势(她的手型偏小,且小指略弯,难以伸直),但我还是支持她,给她买了钢琴,因为这确实是她的主动学习要求。事实证明,半年多来她主动地坚持练习,其进步远胜于小提琴,她的钢琴老师也很满意。

    不知是听谁说到学好数学能使人变得更聪明,两个月前,她开始对数学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因从来我们英语角学习的孩子中了解到他们不少都参加课外数学班的学习,她也提出要去参加这样的数学班,我同意让她去试一下。于是选了一个奥数班,开始时她听得一头雾水,但仍坚持下来了。那位老师得知她从未上过学校,开始担忧她能否适应听课,可后来却发现她是整个班上最专注而且最乐于发言的学生之一。这还不过瘾,她还单独去一个数学老师那里上课,那位老先生教了她不到两月(每周一次),差不多讲完了4—6年级的小学数学课程,逢人便夸Angella的接受能力强。因为这是她主动要去学的,所以回家后她每次都能不嫌其累地较好地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

    不过,我最近还是决定让她退掉其中的一个班,希望它能采用自学的方式自己读书。我给她灌输一个道理:从老师那里听懂的不如自己学懂的。学校的孩子在学校长期听课,一切由学校和老师安排,结果很多孩子一旦离开老师,离开学校,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了。实际上,他们在学校呆得越久,学习的能力也就失去得越多。这些天,她已开始了自己读书和做作业。我给她推荐了一本适合她当时读的好书:《新课标教学素材与方略(小学数学)》,编著者陆昌然。作为复习和深入,读完这本书,小学的数学可以初步告一段落,接着应该向初中的内容进军。

    (三)

    在文科方面,Angella的自学,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英语在学《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已读到四十几课。日语现用《标准日本语》初级,自己听带子,一课一课推进。古汉语仍用原来读的教材《文言文全解》(初中版),自己背诵默写,学得津津有味。

    等她满8岁,我将正式指导其作文,让她读写结合,而且是多语种的。
引领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还陆陆续续写了《教女感言》的文章,实际上便是特别注重引领孩子进行探究学习时的一些思考:

    一快乐和阳光不可或缺

    2007—07—19

    我曾提出检验早期教育是否合适的标准,就是要看孩子是否快乐。我现在更要说,衡量一种教育的好坏与否,不可或缺的是阳光指数。如果某种教育并不能使孩子感到快乐,那它绝不是好的教育。教育就应该像阳光一样,给孩子以光明、愉悦、欣喜、爱和温暖。而这样一种给孩子以爱和快乐、使孩子充满阳光的教育,也会使孩子成为快乐和阳光的统一体。

    见过我女儿的朋友无不赞赏Angella的性情:平和、快乐、热情、阳光。最近,她在性格上更体现出搞笑乃至幽默。我想,心态的好坏,也受到情绪的影响,对孩子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和心态的作用,其分量会日益加重。

    一早尚未起床,女儿的笑声便揭开了一日的帷幕;课堂上女儿的笑声往往最响,以致我有时得斥她疯狂来加以制止;在她沉默片刻之后往往会有“Wow!Yeah!”

    的喊声加笑声——那是她读书遇到了什么趣事或刚解出了一道难题;入睡前,Angella讲她的笑话或幽默故事,往往是我们家庭的保留节目。

    我们有时逗她:你为什么整天都在疯笑?她答:那是因为我肚子里全是笑话,想不笑也不行啊!最后我得说,除了想夸耀一下女儿,更希望所有的家长要十分注意孩子的情绪。

    二盆栽乎?圈养乎?放生乎?

    2007—07—23

    大概两三个月前,英语角来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引起我注意的是她的性格:勇敢大方而有主见。如今这种性格的孩子是日益少见了——也可能是我的偏见。后来了解到,其父母的教养方式较特别。比如说,暑假期间,父母早早上班,只留下10元钱,出门时这孩子还在床上睡觉。孩子起床后,自己弄吃的,吃饱了自己完成学校的暑期作业,然后自己按时去上校外的钢琴、舞蹈和英语课。英语课便到我这里来,常常看到她自己坐个三轮车就来了,而且从未迟到,倒是常常提早来,有时甚至早到一个多小时。这种情况在我们小时候,恐怕算不得什么,但如今我敢说在一千个孩子中几乎也难觅出一个。时代不同了,于是一般也就成了特殊。
这种特殊再与其他的学生做一对比,就更显得特殊了。放学时,小学学校的大门外常是最为热闹的,简直是里三层外三层,全是接送孩子的家长。被接送的,不光是低年级的孩子。而且不光是小学生被接送,部分中学生也如此。有一个来我英语角的初二男生,我就发现他每次来,都是由其父亲亲自送来的。

    我很担心,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受到格外的关注,出门受到格外的关注,在学校里也受到格外的关注,于是乎在这种种的“格外”关注下,渐渐失去了各种独立自主的行为能力。可以说,如今的学校里的孩子,差不多是处于一种“圈养”状态。

    有些人一说到在家学习,就会说那是“盆栽”。我不敢说“盆栽”的家庭一定没有,因为所谓家庭教育,十个家庭十个样,个体差异太大,难以一概而论。在我看来,既有“盆栽”的可能,就也存在“放生”的可能。至少我希望自己的女儿是处于“放生”的状态,用Angella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由”。今天下午是Angella的数学课,她照例自己去,3元钱坐个三轮车,回家也如此,无需我们接送。Angella说,这样才自由!

    她在学习上那更是大搞“自由化”,总之,怎么自由怎么来,也就不多说了。

    三音乐、语言、数学三位一体

    2007—08—01

    自对女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始,我便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形成了如题“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尽管开始比较朦胧,但却渐行渐明,迄今,我认为这是较好的施教结构。

    以前谈语言教学较多,也专门谈过孩子数学的学习,而对音乐只是提及而已。这不能不是一种缺失,因为音乐确实能使孩子变得聪明起来,形成超常的感受,专注、善解、益思,尤其是富于想象。

    要使孩子聪明,就要充分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使人脑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为协调、更有效率。音乐便能充分开发人脑的生理机能。音乐家的大脑比普通人要发达,特别是大脑左半球容量比普通人大。左右脑之间的纤维也比普通人粗。而这些脑生理特征在7岁前就开始学音乐的人脑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可见,好的早期教育是不能缺失音乐的。人的智力,除了记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感知觉、理解力、想象力,而音乐恰恰能够增强这三方面的能力。

    而在诸多能力中,当首推对世界万物的感知觉。音乐以听觉和动作作为感知觉的基本方式,与幼儿的成长发育相符合。而感知觉则是其他智力发展的基础。在听和感受音乐时,专注力和感受能力便被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深切感受到音乐深蕴的含义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学习音乐时,孩子必须全力捕捉乐声的任何细微的变化:音色、音调、音强。比如,辨别音调(降调、升调),可以使他们的听觉乃至全身心充分地启动,细致地感知音调的任何细微差异。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孩子的耳朵对世界的感知会极为敏锐、微妙、精确。
许多学习音乐的孩子,在其他学习方面显得颇为轻松,因为他们能比别的孩子理解得更快、更深。音乐所要表达的往往是难以言表的思想情感。孩子长期接触音乐,可以从音乐中直接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感性和理性得以融合,并得到升华。

    在想象力的培养和提升上,音乐的强大功能是独一无二的。音乐所表达的一切,尽在无形中,仅存于人们的想象中,且通过想象而又转化为种种形象和情感,并赋予理性乃至人性。想象力开启了人类的创造性活动。缺乏想象力,也就意味着缺乏创造性。音乐几乎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对同一首乐曲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想象。因此,学音乐可以让儿童的想象力较少受经验等有形物的干扰,而得以充分地施展。长此以往,孩子的想象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和丰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毫无疑问就是聪明的孩子。感知觉、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情感能力等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的智力结构。学音乐可以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孩子智力结构趋于完善,使儿童更加聪明,这是毫无疑问的。

    学音乐,当然要学一门乐器,尽管这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我觉得这种时间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看到不少孩子在学前刚开始的乐器学习,往往在上学后就因没有时间而放弃,常常为之叹息。好在女儿不去学校,有大量时间可以灵活安排。这不能不说是在家学习者的一大优势。

    四Angella的梦想解析

    2007—08—12

    自从开办了自己的现代私塾——英语角,女儿Angella的成长似乎在每年的暑期均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第一年,2003年,4岁时,她爱上了英语学习,可以连续专注地听上一至两个小时的英语课(中间稍事休息)。

    第二年5岁时的明显标志,便是她在英语上的突飞猛进——当时已在学习《新概念英语》的第二册和《剑桥儿童英语》的第三级。

    第三年即6岁时的明显标志,除了英语又推进一步——开始学习《PETS》第二册外,非常突出的是她又喜爱上了文言文的学习。

    到了第四年的暑期,除了在中英文方面较多的阅读学习外,数学又成了7岁的她的新热点。一年多来,她在数学上的进步,着实令我为之吃惊——不仅消化了所有的小学内容,且已开始进入初中的学习内容。

    今年,也即第五年的暑期,又有何新的飞跃?我试想做个总结:自主学习的突出表现?这方面的进步确实令我欣喜。各科的学习,因为有了自主性,感觉都在加速。脑子显得越来越好用。不过,我又觉得这样总结并未真正反映她目前的显著特点。最近,最让我为之惊异不已的是,她开始有很多想法,而且表达得都非常肯定。比如,她几次宣布:她要开始批孔,“不仅要批孔,而且还要批老子,谁叫老子是孔子的老师呢!”——这可是她的原话。她之所以要批孔,是感觉《论语》中的矛盾之处太多,很虚伪。有很多观念,她是反对的。让她读了一点经,也就零零星星读了一点点,却能读出一个批孔者,实在让我又惊又喜。
最让我惊异的则是她关于自己、关于自己未来的想法。可能是因为太多的人问她不去学校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促使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也开始考虑她自己的问题。最近,她在多次回答类似问题时的一些话,让所有听者为之震惊。总起来她的意思是,她不想去读小学、中学,但一定会考上大学少年班(指类似中国科技大学那样的少年班),然后就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奇怪的是不知听谁说过,少年班只收15岁前的孩子,所以她会抓紧在15岁前考上。当人们问她,如果在14岁考,也只有6年,要学那么多知识,来得及吗?她一本正经地回答:“能的。鲁迅说‘转眼就六年了’,可是我觉得一年都很长,有6年,时间是足够了。”她还说明之所以要去读哈佛,那是因为那个学校可以给她奖学金,不用父母给钱,到时候她还要去打工,养我们父母。这些出诸6岁孩子之口,也许不该当真。就称其为“Angella之梦”吧。

    但就我对女儿个性的熟知,觉得她还是经过一番认真思考的。最近她在学习上的主动和自觉,也反映出内心的一种志向。前几天,当二十来天的暑期科学辅导班将结束时,她就提出还想跟这个老师学习,可又担心老师是否愿意并有时间单独给她讲课,忐忑不安了好几天。直到老师告诉她,已安排了隔一天单独给她讲1小时课时,她简直是兴奋异常,回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报告了这个好消息。还悄悄告诉我:“老师说我聪明,有可能成为科学家。”我问她,你自己想不想当?她斩钉截铁地说:“当然想啰!”这两天,我还看到她在读一本很厚的《牛顿传》,真做起科学家的梦了。

    昨天,我与女儿的科学老师聊天,得知女儿的练习和测试成绩很让老师满意,“能答对很多题,知识运用、计算方面弱一些”,他说完还认真地问我:“接下来的课,要不要按照中考的大纲来给她讲?”我马上解释了我的想法: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的应试考虑和安排,只要她学得有趣就行。这位老师话不多,但他肯定地说她完全可以去读初一。看了女儿完全独立完成的科学作业,我也相信,她已经具备了在知识学习上上初一的能力。但在心理上呢?她还只是个8岁的孩子。

    五教与不教之间

    2007—12—30

    随着女儿对问题的独立理解日益深入和全面,我会经常跟她讨论一些针对其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我会安排她读某书或某书的某个章节。先是什么都不讲,然后让她看完后给我讲,我来提问,引导她的思路。有些,我可能讲个开头,接着让她自己去读,我来检查她是否能读懂。有些则是抽其中的一部分讲,其余让她自己读。即使读不懂时,我也不急于给她点破,而是换一本讲同样问题,但方法或角度有所不同的书,接着让她再读,最后她也许会豁然明了。有时,我看她卡在一个小问题上,无法前进时,很想一语点破。但我还是经常克制自己,少说,得让她自己去领悟。

    事后女儿也会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非要花我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她对我颇有埋怨。我则告诉她,教书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培养成容器,然后使劲往里装东西,也许一时间这个学生会装进很多东西,可是以后呢?比如说装满了呢?还有一种,他把学生当人,教他如何去制造容器,如何学会用容器装东西,暂时来看也许会慢一点,但以后呢?两种学生哪个后劲会大些?她当然能明白我的意思。

    最近她学多元方程,我只给她讲了代入消元法,而让她自己去学加减消元法。这在我看来,也就如同我和女儿在做一种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有所教与有所不教”。
探究式学习案例一——阅读凡尔纳

    在女儿真正进入自主阅读后,我开始引导她通过阅读来深入学习——探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第一个学习案例选择了阅读凡尔纳,当时基本的用意是采用文理打通的形式——在深厚的人文背景上,引起孩子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丰富想象,并运用中英两种文字进行阅读。我认为这是更高阶段的思维引领。2006年2月,我就这个案例简单写过一篇帖子:

    一为女儿的学习作注

    女儿的学习,照我的引导,已进入初步的自由阅读阶段。在此阶段,十分重要的引导是:选择适合于她的好书,养成她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与学习写作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自学相结合。而这一切的体现,往往要通过她自己写的东西。同时,作为引导者,也希望能在这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的境界,以图有所突破。

    从去年年底起,她开始学习写日记。有几篇日记写得可以说是“出色”。最近,又让她学写读书笔记。她已完成了一篇《读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她写得非常轻松。在此年龄,又刚学写作,应当说也是“出色”的。根据她最近的表现,我在想,恐怕该是导入探究式学习的时机了。请看她的读书笔记:

    读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

    2006—02—16

    1

    最近,我读了一本世界名著《八十天环游地球》。

    我读这本书时,觉得很滑稽,最滑稽的一个人是路路通。路路通遇到坏事就会很生气,但是他的主人福克先生遇到坏事,却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他有时很冷漠。在这本书里面,有一篇的标题是“路路通的鼻子变长”,我看了觉得很滑稽,一直想知道他的鼻子是怎么变长的。原来,路路通的鼻子变长,是用杂技里面装上鼻子当小丑的办法来变长的。书中类似这些有趣的地方很多,而且都是关于路路通的,所以我才说他很滑稽。

    2

    但这本书的主人公是福克先生,他年纪大约四十岁,相貌端庄清秀,身材高大,有点发胖,风度翩翩;头发和胡须都是金褐色的,皮肤白净,牙齿整齐美观。他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他不喜欢与人交往,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也很要强。
在我想来,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他的旅程是这么安排的:伦敦至苏伊士途经悉尼山与布林迪西(火车、船)7天,苏伊士至孟买(船)13天,孟买至加尔各答(火车)3天,加尔各答至中国香港(船)13天,香港至日本横滨(船)6天,横滨至旧金山(船)22天,旧金山至纽约(火车)7天,纽约至伦敦(船、火车)9天,总计80天。他在旅途中遇到很多惊险又刺激的东西,几乎有几次甚至连命都保不住了。就在最关键的时候,福克先生总是表现得冷静而又果断,每次都能脱离危险而顺利地前进。他是那么的聪明而又自信。他终于成功了。

    我看完后就想,等长大了,也去环游地球,也许还用不了八十天。

    注一(2006—02—17):

    趁着女儿兴致正高,我就与她商量,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凡尔纳和他的作品。我的意图就是引导她进行探究式学习,她答应得非常爽快,因为这些书读起来太有趣了,而且对于写作也不觉得有什么压力。

    她从今日起又开始读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同时从前几天开始,一方面,我带着她读凡尔纳的英语简写本《地心探险记》。另一方面,我又从《PETS》第三册上找到一篇讲凡尔纳的文章《MisterImagination》,正在教她读,以拓宽她的思路。总之,两种文字并进,阅读与研究、写作同行……作为女儿探究式学习的第一个学案,为什么选择凡尔纳?有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凡尔纳的作品很多,除了部分翻译成中文,尚未翻译成中文的也还不少,必要时可以大量查阅外文,促进女儿的外语学习,也能锻炼她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驾驭能力;凡尔纳是以通俗和科幻为其主要标志的,有利于女儿从人文角度建立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凡尔纳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想象的空间,而又不离自然和科学,有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自由畅想。像这样的选题,可以连续做一年甚至几年的研究,只要女儿能有持久的兴趣的话。

    注二(2006—02—21):

    中国传统读书,就有“左图右史”之说,非常注意利用地图。我们父女俩曾一起在地图上跟着Mr.Fogg,环游了一遍地球,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孩子初步学习地图的用法。她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最近,她喜欢把大幅的地图放在乒乓球桌上,自己也趴在桌上,拿着放大镜很认真地研究地图。回想起来,一年前,她还经常钻在乒乓球桌下“办家家”,一年后,则会趴在桌上研究世界地图、研究凡尔纳,从桌下到桌上,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快了。

    今天有空,把《MisterImagination》一文的英文打印出来,也把女儿的两段译文配上,发到了网上。她还会接着翻译,直至完成全篇。女儿的译文,完全是在我讲完后,自己形成文字,基本能正确理解,文字的结构保持了她自己的理解,当然经过我的稍加润色——主要是不严密和疏漏之处。通过这样的英文学习,能够启发她进一步思考问题,扩大相关的知识面。把她的兴趣向纵深引导。
前两天我给女儿补了几本凡尔纳的中译本,其中就有《神秘岛》。没想到,她翻了翻,觉得这本书更有吸引力,就读了起来,反而把那本已经读了一部分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搁到一边去了。今天我给女儿买了一大套科普性质的丛书:《科学探索者》,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共16册。原书系美国近年来主要供中学生学习的一套丛书,主要涉及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自然科学。但在我看来,作为一种较有深度的科普资料,也很适合我女儿来读。该书编写比较新颖,所附图片甚多,很能吸引孩子去阅读。又编有实验和思考题,可鼓励孩子动脑和动手。再加上网上的链接,也可引导孩子上网、深入展开地去阅读,如果孩子很有兴趣的话。据说这是“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引自封面上的广告语)。但在我,只是把它当做供孩子拓展知识面和提高自学阅读的资料而已。比如,我建议她可先选择几本涉及地球科学的来读,作为读凡尔纳作品时的延伸读物。倘若,此套书能够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那我就要欢呼雀跃了。

    在网上浏览了《凡尔纳传》后,使我更加确信:本身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凡尔纳,以其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理念,满怀无限寄予科学推动社会前进的普世理想,以全球,乃至宇宙为其广袤的空间,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情和想象。这样的作家和作品,实在是我们的孩子应当享受的精神盛宴。

    以下是女儿的中文翻译,原文选自《PETS》第三册第11—12页:

    MisterImagination

    想象先生

    TherewereveryfewplacesintheworldthatJulesVerne,thewriter,didnotvisit.Hewentroundtheworldahundredtimesormore.Oncehediditineightydays,unheardofinthenineteenthcentury.Hevoyagedsixtythousandmilesunderthesea,touredaroundthemoon,exploredthecenteroftheearth,andchattedwithnativesinAustralia.

    在这个地球上,很少有地方是作家儒勒?凡尔纳没有去过的。他环游地球一百多次。他曾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在19世纪是闻所未闻的。他还到海底航行六万英里,他环游过月亮,他去过地心探险,他还去过澳大利亚,并与当地的土著聊天。

    JulesVerne,theman,wasastay-at-home.Hewasmorelikelytobetiredfromwritingthanfromtraveling.HedidmakeafewvisitstoEuropeandNorthAfrica.Andhemadeonesix-weektourofNewYorkState.

    Butthatwasall.Hespentlessthanoneofhisseventy-sevenyearsreallytraveling.Yethewastheworld’smostextraordinarytourist.

    儒勒?凡尔纳是一个呆在家里的人。他很可能是因为写作而感到劳累,他更多时间是花在写作上而不是花在旅行上。他确实去过欧洲和北非。他还在纽约州旅行了六个星期。这就是他旅行的全部了。他活了七十七年,而他真的去旅行的时间,实际上加起来不超过一年。然而,他却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
 Hisbooksarecrowdedwithhuntingandfishingexpedition.Julesactuallywenthuntingonlyonce.Thenheraisedhisgunandshotofftheguard’shat!

    在书中,他经常提到打猎、捕鱼这些探险活动。其实,凡尔纳只打过一次猎。当时他举起枪,一枪把护卫的帽子打掉了!

    Heneverheldatesttubeinhishand.Buthewasaninspirationtothescientistinthelaboratory.Longbeforeradiowasinvented,hehadTVworkinginhisbooks.Hisnameforitwasphono-telephoto.HehadhelicoptersfiftyyearsbeforetheWrightbrothersflewtheirfirstplaneatKittyHawk.Infact,therewerefewwondersofthetwentiethcenturythatthismanofthenineteenthcenturydidnotforesee.Inhisstoriesyoucanreadaboutneonlights,movingsidewalks,airconditioning,skyscrapers,guidedmissiles,tanks,electricallyoperatedsubmarines,andairplanes.

    他手里从没拿过试管。但他却成为实验室里科学家的灵感。收音机发明之前很久,他已经在书里写到电视机的工作情况。当时,他给电视机起的名字是“phono-telephoto”。早在莱特兄弟在凯蒂豪克飞行第一架飞机之前50年,他已经想到了直升飞机。事实上,这个19世纪的凡尔纳几乎都预见了20世纪的奇妙发明。在他的故事中,你可以读到霓虹灯、人行道、空调、摩天大楼、制导导弹、坦克、电控潜水艇和飞机。

    Manypeopletookhisideasseriously.Onereasonwasthathewroteaboutthesewonderfulthingsinsuchexactdetail.Learnedmenwouldarguewithhim.Expertsinmathematicswouldspendweekscheckinghisfigures.Whenhisbookaboutgoingtothemoonwaspublished,fivehundredpersonsvolunteeredforthenextexpedition.

    很多人都很认真地对待他的想法。一个理由是,他描写奇妙的事物是那样的详细确切。学者要跟他争论。数学专家会花几个星期去查核他的数据。当他的去月球的书出版后,有五百人志愿要跟他去做下一次的探险。

    Perhapsthebestknownofallhisbooksis“ARoundtheWorldinEightyDays”.ItfirstappearedasaserialinaParisnewspaper.Itsherohadmadeabetthathecouldcircletheglobeineightydays,andhisprogressarousedgreatinterest.

    也许在他所有的书中,最著名的就是《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首次发表时,是在巴黎的报纸上连续登载的。该书的主人公跟人打赌,他能八十天环游地球,他的行程非常引人注目。

    IneverycountryofEuropepeoplemadebetsonwhethertheimaginaryMr.ForggwouldarriveinLondonintimetowinhisbet.Vernekeptthepopularinterestalive.Hisherorescuedawidowfromdeathandfellinlovewithher.HewasattackedbyIndianswhilecrossingtheAmericanplains.ArrivinginNewYork,hesawtheshipthatwastotakehimtoEnglanddisappearingoverthehorizonwithouthim.

    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人们对想象中的福克先生是否能及时到达伦敦而赢得赌注这事进行打赌。凡尔纳让大家对此事继续保持热烈的关注。他书中的主人公在死亡线上救出了一个寡妇,并爱上了她。当穿越美国大平原时,他遭到印第安人的袭击。当他到达纽约时,他看到本来要搭他去英国的船已消失在地平线上,把他落下了。
 AllthebigsteamshipcomponiesofferedVernelargesumsofmoneyifhewouldputFoggononeoftheirships.Theauthorrefused.Instead,hehadFoggcharteredaship.Astheworldhelditsbreath.FoggreachedLondonwithonlyminutestospare.

    所有大的轮船公司都表示,只要凡尔纳同意福克乘他们的轮船,他们就给他提供一大笔钱。但凡尔纳拒绝了。相反,他让福克租了一条船。福克到达伦敦时,已经只剩下几分钟了。

    ManyofVerne’sotherbooksweresetinthefuture.Inthesestories,peoplemadediamondsanddevelopedakindofautomobile-ship-helicopter-plane.Theyreceivednewsflashesontelevisions,workedingiantskyscrapers,androdetoworkonhighwaysmuchliketheonesweridetoday.Itishardtobelievethatbookswerewrittennearlyonehundredyearsago.

    凡尔纳其他的很多著作将在后来出版。在这些故事里,人们制造钻石,还开发出结合汽车、轮船、飞机和直升飞机为一体的东西。他们在电视上接收新闻画面,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里工作,他们很像今天的人们——在高速公路上驾车去上班。人们很难相信,这些书是写于一百年前的。

    JulesVernehadlivedtoseemanyofhisfanciescometrue.Butthishadnotsurprisedhim,forhehadoncesaid:“Whatonemancanimagine,anothermancando.”

    儒勒?凡尔纳活着看到自己很多想象的东西变成了现实。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惊讶,因为他曾经说过:“一个人能想象到的,另一个人就能实现。”

    注三(2006—03—09):

    昨天,在Angella很有兴趣的情况下,我提议让她尝试用英文写一篇日记。我们先讨论写什么,当然是用英文讨论,让孩子进入英文的思维,然后由她自己在电脑上打字,再后我便与她一起修改。明显感觉到,她的spelling有了很大进步,应该说可以进入英语的写作练习了,这比我原先预计的早了半年左右。她写的英文如下:

    TheQiyuanGardenInSpring

    Angella

    WewenttotheQiyuanGardenyesterdaymorning.Wehadn’tbeenthereforalongtimebecauseofthecoldwinter.Nowspringhascomebackagain,wealsogotothegardenagain.It’sverybeautifulinthegarden,especiallyinaspringscene:redpeachflowersandgreenwillowseverywhere.

 WhenwewereinthegardenwefirstlyreadEnglishandthenwenttoplay.Afterplayinghereandthereforabouthalfanhour,wereadEnglishagainandthen,wenttoplayagain.Wereadthebook“PETSONE”intheteahouse.Whenweplayed,wewereveryhappywithplayingswing,whichwassetrecently.Wealsoplayedseesawandotheritems.

    Justbeforeweleavingthegarden,wewenttofeedmybiscuitstoadeer,oneofmyoldfriends.Ihadfeditmanytimesbefore.Ilikefeedinganimals.

    注四(2006—03—13):

    培养女儿的科学兴趣,并引导她动手做些实验,逐渐向探究式学习引导发展,一直是我关心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女儿的两篇实验小报告便是这种引导尝试的开始。

    我和妈妈一起做实验

    2006—03—01

    今天我和妈妈做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就是两个杯子各倒半杯水,一杯加3勺盐,另一杯是清水。差不多有两分钟,盐才溶化掉。然后我们在水杯里各加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鸡蛋。我和妈妈一看,就知道了差别。原来盐水里面的鸡蛋是浮上来的,而清水里面的鸡蛋是沉下去的。因为水是有浮力的,但是盐水比清水浮力大,所以清水里的鸡蛋沉下去了,而盐水里的鸡蛋浮起来了。

    第二个实验,就是在一个塑料杯中倒入水,在另一个塑料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植物油。从纸巾上剪下两条大小一样的纸带(长37.5厘米),分别捏住一端,将另一端放进水和油内。过一分钟后,水已经渗到了纸巾的三分之二处。而油只渗到了纸巾的十二分之一处。这说明水对纸巾的渗透力比油对纸巾的渗透力强。

    以上实验是根据《科学探索者(地球上的水)》一书的习题所做。

    关于水的两个小实验

    2006—03—13

    今天,我做了两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是找一根跟我手臂一样长的绳子,再用杯子装一些自来水,将绳子浸湿后,将绳子的一端系在杯子柄上。再将绳子定放在杯嘴上,将另一端放到一个纸杯中。将杯子慢慢地倾斜,水就会顺着绳子往下流,这时我明白了,正是水分子的极性分子特性使其互相牵引,通过绳子的缝隙,穿行往下流,而不是垂直往下流。
 第二个实验是,在一个玻璃杯里面装半杯水,再加一块冰,等5分钟后我来看,结果发现杯子外面和杯子底下都有水。我明白,因为冰的温度比水低,等冰融化掉的时候水也降温了,因为杯子里的水和空气产生了温差,空气在碰到玻璃杯的时候,就变成了液态的水,所以杯子外面和杯子底下都有水。通过这个实验,说明水的三种形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关键是温度。

    在带着女儿读凡尔纳的作品时,我也在学习,并作了读书笔记,此处节选部分如下:

    凡尔纳在中国

    2006—02—27

    儒勒?凡尔纳(JulesVerne,1828—1905)是19世纪中后期享有世界盛誉的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他的作品,迄今在被世界各国争相翻译出版的热门作家中,排名第四。

    在中国,凡尔纳的作品,自上世纪初开始被介绍进来后,就其在出版和影响方面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

    1900年,经世文社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凡尔纳的中译本,名《八十日环游记》,即现在通常译为《八十天环游地球》的那部小说。该书并非译自法文原文,而是从英译本转译,采用的本子是桃尔(M.Towel)和邓浮士(N.D.Anvers)的英译本。首版译者署名薛绍徽。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此后又出过第二、第三版。第二、第三版译者署名逸如、秀玉。逸如是陈寿彭的字。倘参照这二版的译者署名和译者自序,正确的说法当是陈寿彭口译、薛绍徽笔述。这对夫妇合译的《八十日环游记》,既是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第一本中译本,也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科幻小说的中译本,其意义和影响都十分深远。

    ……

    凡尔纳是一位世界级的科幻小说家。1863年他发表第一部科幻小说《气球上的五个星期》,稍后又写了使他获得巨大声誉的科幻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到晚年写完《世界主人》,他一生共写了60余部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的漫游》。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是科学真实性与大胆合理想象的结合:奇幻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奇妙的想象,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生活情趣,使之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球各种肤色人们的喜爱,他的小说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仅在法国本土就销售了2000万册。

    ……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已开始重视凡尔纳。特别是一些大家如梁启超和鲁迅等,都亲自来译介凡尔纳的作品。可见,当时追求科学与民主的先进知识界人士,是把凡尔纳视作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的。包括凡尔纳作品这样的西方新文化的输入,也是在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着思想文化上的积淀。

    (二)

    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前的五六十年代

    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后半期,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又开始为翻译界所关注,1957—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他的科幻小说,计有范希衡译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曾觉之译的《海底两万里》,联星译的《地心游记》和《蓓根的五亿法郎》,沙地译的《八十天环游记》、王汶译的《气球上的五星期》,杨宪益、闻时清译的《地心游记》等,中国少儿出版社1957年也出版了周熙良译的《天边灯塔》,在新中国读者面前重新显示了科幻小说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定的《儒勒?凡尔纳选集》中除了这8部作品外,还包括《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十五岁的船长》等四部作品,据说因为“文化大革命”,出版计划中断。

    据中国青年出版社负责凡尔纳选题的编辑回忆,之所以能集中编译出版凡尔纳的著作,当然有50年代“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以及受到苏联文化政策的影响。1934年联共(布)出版儿童读物的决议,以及高尔基关于出版世界各国儿童读物的建议,其中都提到凡尔纳的名字。

    (三)

    第三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的春天,重新引起中国人民对民主、科学的憧憬,也再次想起了凡尔纳。中国青年出版社不但将以前出过的凡尔纳作品全部重印,还组织人翻译了十余部该社当时来不及出版的凡尔纳名作。而且,此时的凡尔纳,已不再是一家出版社的垄断物。相反,出现了多家出版社的竞相出版。至2005年,当国际上隆重纪念凡尔纳逝世100周年时,国内的书籍出版,再加上互联网的传播,国人掀起了对凡尔纳的阅读高潮,其盛况是前所未有的。当今的中国也确实太需要补科学和民主的补课了。现代科学的惊人发展,早已超过了凡尔纳最大胆的预言和最惊人的想象。但是,凡尔纳作品所体现的为科学、为理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仍能鼓舞和激励我们为科学献身,为祖国兴盛而奋斗不息!
作这个读书笔记,当然不只是让她阅读我上面引的最后文字的表达结果,而是更注重写作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学习、研究整个过程以及一些重要细节,比如如何去找资料,包括让她看着我在网上如何搜索资料,分析比对,选择概括。我甚至带着她去逛书店,我们在海盐进出一家又一家书店,去找凡尔纳的书,比较各种译本。当时,差不多我们父女俩把在海盐能找到的凡尔纳的著作都买回来了,包括英文版的简易读物。

    将这些著作买回来后,我们就花很多时间来阅读、讨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女儿对凡尔纳保持了长期的兴趣与爱好。直到Sunny和Sally她们来时,她还在读那些作品,而且还热情地介绍给她们,让她的小伙伴们也一起来读。果然,Sunny和Sally受Angella的影响,也很喜爱读凡尔纳的作品。稍后来的一些孩子,也都很喜爱读凡尔纳的作品。阅读,需要不断提升;阅读的提升,也一定是思维的提升。阅读结合写作,则是更有效的思维提升。

    这个案例学习的另一个成果,便是建立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我就顺势引导她自学初中的科学,后来安排她去听一位中学科学老师暑假期间针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科学辅导课。暑假之后,她还主动请求那位老师单独给她授课。这为后来她去尝试初中二年级,起到了对科学科目铺垫的作用。直到现在,女儿对科学仍然十分喜爱,我觉得这与当初的探究式学习的开端是密切相连的。
探究式学习案例二——学习文言诗文

    2008年2月,在春节过后,我根据孩子们的阅读、写作的学习进程,专门开设了阅读与写作的课程,除了8岁以上的3个私塾孩子,还吸收了3个学校孩子(他们分别是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在这个班上,我会讲解一些写作的技法,但通常都是结合学习范文来讲解,分析范文的写作特色和技法,让孩子们阅读和体会,并在此基础上安排他们写作。动笔以后,再根据每个孩子的作文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也引导他们自己品评和互相讨论,然后进行修改。有时,一篇文章,会要求他们修改两三次以上。最后,还会帮助他们分析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思路,最后定稿时还会帮助他们做些文字上的调整和修饰。

    我非常注重作文的修改,认为是写作提升的重要过程,我的口号是:文章是改出来的。清代唐彪就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学人必不可不知也。”我曾给他们介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他到了晚年,还孜孜不倦地反复修改自己的作品。欧阳修写名篇《醉翁亭记》,还征求樵夫的意见,再做修改。据陈师道《后山居士诗话》:

    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欧公晚年,尝自窜写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我也曾给孩子们介绍了现代大文豪鲁迅对文稿的修改情况。我还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孩子们感受鲁迅相隔多年修改旧稿的故事。鲁迅的散文《风筝》,一千多字的文章,情景交融,形象神似,情真意切,颇具传统中国画追求的那种墨韵。

    此文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但我们找到鲁迅的一篇旧文《我的兄弟》(1919年北京出版的《国民公报》《新文艺》栏),就可认定这便是前文的雏形,从两文发表时间论,竟相隔了6年之久。对比两文,我们看到,两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相差非常悬殊,可见修改乃至重写的重要性了。文章大家如欧阳修、鲁迅都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附鲁迅的散文《风筝》《我的兄弟》: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在这个班上,我还开讲修辞学。这个课程,往往是作为专业课,要在大学阶段才开设,但我认为,对8岁左右及以上的孩子在结合讲授阅读和写作课时开设,会有很好的效果。记得我当时讲的修辞学基本还是针对古诗文的,作为直接的效果,提高了他们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兴趣,3个私塾孩子甚至突发了仿作古诗的情趣。

    当时我发过一个帖子,记下了他们的“玩诗”:

    2008—05—14

    这两天我在给孩子们讲古诗,孩子们在体会古诗之美时,也想自己来尝试,下面是Angella、Sally的集体“创作”:

    春夜

    金烛春光温小屋,芭蕉大扇赶玄鼠。

    台阶日色存暖意,伫望明月赏玉兔。

    Angella说这是他们在读了杜牧《秋夕》后反其意而改之,写他们的快乐。

    (附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2008—05—15

    哀汶川地震

    忽闻大地震,亡者已万人。

    国民皆伤悲,天地却无情。(Sally)

    苍天昏昏不开目,人间茫茫无尽苦。

    又报汶川添新坟,地动山摇埋万骨。(Angella)

    最是无情天无眼,任凭地魔震汶川。

    白骨万垒堆新冢,红雨千泪洒旧寰。(Harry)

    2008—05—24
   平湖夏居

    平湖风雨定,窗外闻蛙鸣。

    何日三友会?寒灯独自明。(Sunny仿《灞上秋居》半首)

    “闻蛙鸣”是否可改为“蛙声鸣”?“寒”改为“青”,与节令合。节拍更好:平湖/风雨/定,窗外/闻/蛙鸣。何日/三友/会?寒灯/独自/明。绝句要讲对仗,就算五古吧。否则将“寒灯独自”改成“今宵一灯”便能与前句对仗。祝贺Sunny!

    另一个收获是女儿选了一个有趣的题目,意外地写出了一篇很好的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文略,见《私塾女孩袁小逸》,第59页)。

    这篇札记,并不长,讨论的问题也不大,但却能深入,举例广征博引,逻辑严密,语言精确,具有相当的难度。此稿写作时间较长,从选题到查阅资料,从写稿到形成初稿,历时一个多月。

    写这篇文章,在我的帮助下,Angella搜索了很多资料和文章,包括彼此矛盾的说法,但她有取舍、辨别和验证。对于引用已有文本正式发表的成果,我要求她必须注出,以示尊重。对于网上看到的一些说法和资料,她还要查证,如再三向多年养过兔子的老人请教和确认兔子的有关细节。在这个问题上,应该不失严谨。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Angella一定是正确的。但至少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上,她将其推进了一步,这就是此文的学术价值。何况整个过程,对女儿是一种颇有价值的学术训练。

    我对Angella这篇文章的总体学术性看法:1.以互文解读此诗,并不是Angella的创见,就如其修改稿中指出的,“对此,前人已有述及,见《周振甫讲修辞》的《互文和互体》篇。”在此,她进而展开,得体地引述了一些例子。2.她的文章着眼于通篇的互文使用,指出:其实,《木兰诗》多次使用了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十年后终于返回故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其上句省去“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开我西阁门”。两句的意思: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原书对这几处的白话翻译,因为没有看出是互文,也都译错。鉴于此书是影响力较大的教辅书,有必要在此指出——这段才是她札记的“文眼”。在我看来,互文的还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的是为买这些东西,在市场到处转,而不能理解为只在某处买某物,对此原书的翻译仍是错的。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是诗中木兰对同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惊讶的说明。行文的逻辑非常严密:我女扮男装,在战争这样的环境中,犹如两只傍地而跑的扑朔迷离的兔子,尽管一雄一雌,却很难辨认了。这种逻辑本是人人能理解的,偏巧现在的词典、教科书的权威辅导资料却从前人准确的理解偏离出去,罔视通篇的互文使用。4.Angella再进而延伸到如何辨别雌雄兔,对于没有实际饲养过兔子的孩子,她所能做的,一是查阅有关文献(包括网上的),二是向有实际经验的人请教,这两步之后,她做出了自己结论性的选择。

    此文后来发表于《语文新圃》2008年第6期。该刊编辑在我将此文贴于网上后,便选中此文发表,显然是具有慧眼的。作为此文的指导者,我也对女儿的思维提升和文字表达,感到欣慰。
探究式学习案例三——品评三国历史

    很早就引导女儿阅读包括《三国演义》在内的四大名著。2005年,她6岁时,我就有计划地引导她接触四大名著,开始时让她看连环画册和电视连续剧的一些碟片。关于此,当时有日记记载:

    2005—10—24

    ……周六晚上因看《三国演义》(碟片)至很晚,周日早上8点的课,我就不忍叫她起床,想让她多睡一会儿。哪知我们在外面的读书声让她听到后,她自己赶紧起床,生怕误了做书上的选择练习题。

    《红楼梦》看完后,现正在看《三国演义》。问她四部名著中最喜欢哪一部,她现在的感觉是《三国演义》,尽管还没将它看完。问她理由,她说,《西游记》是讲神魔的,她喜欢;其他三部都是讲人的,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讲男人,《红楼梦》讲男人也讲女人。我现在对讲人的小说更感兴趣。《水浒传》《红楼梦》的结局太惨,人都死光光了,还是《三国演义》有意思。据我的观察,她对诸葛亮的形象特别关注,觉得他“太神了”!我对她说,你现在还只看了一半,看完以后,如对他还那么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一下诸葛亮,先可将《三国演义》书中有关诸葛亮的叙述读一读,然后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书上去寻找资料,那么我们就会对他有更多地了解。她初步表示有很大的兴趣。我想,下一步应当引导她去读原著。

    2005—10—30

    长长的84集《三国演义》到昨日晚上终于看完,每天晚上和女儿一起看四大名著的时间,实在是一种生活的享受。看完《三国演义》,女儿对诸葛亮简直崇拜得五体投地,以致连其学生姜维,她也倍加赞赏。昨天我还同她一起去书店买了一本《三国志》,告诉她,这才是三国的真实历史,《三国演义》只是小说,并不完全真实,如有兴趣,将历史和小说比对着看就更有意思。她颇有兴趣地拿着《三国志》翻着,找到了诸葛亮的传,试着读,可是读不通,就是认识的几个字,也不知所云,遂无奈地把书放下了——我会引导她有一天真能津津有味地来读这本书,而且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很远。

    在我的引导下,女儿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两三年里,来回读了不下5遍。她的浓厚兴趣是我引导她从事探究性学习而选择三国历史的主要原因。小逸还就三国历史写了一篇小论文《也谈诸葛亮斩马谡》,我将此文贴到网上,很多读者不肯相信这是出于9岁不到的孩子之笔。在我看来,这种怀疑——甚至公然指责我作伪的说法,便实在是对我之教育的最大肯定与嘉奖。我曾与小逸一起写过一个帖子,将小逸的写作此文的过程全部展示在网上:

    http://bbs.etjy.com/viewthread.php?tid=113127&extra=page%3D5
 Angella的作文过程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之一)

    2008—06—07

    以前,诸葛亮是我很崇拜的一个对象。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孤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

    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可以说这是马谡的功劳,诸葛亮也采取了他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作战策略,使南方不敢复反。可见诸葛亮对马谡是很器重的。

    《三国志?蜀书》中说:“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个马氏五常是因为他们每人的字都有一个常,故以称之,如马良字季常、马谡自幼常。《三国志?蜀书》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马良是跟刘备伐吴时而亡的。那么紧接着的白帝托孤,先主有没有可能评论马谡呢?

    刘备在我来看他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他看人看得很准,在死前也不只评论过马谡一人,比如还评论过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还明确提到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见先主评论马谡也是正常的,《三国志?马谡传》“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他跟马谡的关系非同一般,那他跟马良的关系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罪也不至死。

    诸葛亮跟马谡的哥哥——马良关系不同一般。

    以上是她刚动笔的一篇读书札记。写到现在,她的文章还不成个样子,但她自己却说:“我先把要用的史料和想到的话录上,然后,会像串羊肉串似的串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为保持她写作的过程,特开此帖。写完《读书札记——〈木兰诗〉中的雄兔与雌兔》一文后,这将是她第二篇带学术性的文章。

    为写此文,她已重点查阅过以下的资料:

    1.罗贯中《三国演义》

    2.陈寿著、裴松之注《三国志》

    3.金性尧《三国谈心录》

    4.陈文德《诸葛亮全传》

    5.刘义庆《世说新语》

    6.洪迈《容斋随笔》

    展现这个过程,应能体现本人一直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研究学习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应是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欢迎各位关注的朋友多提意见。

    此题颇有难度。一是因为前人所谈甚多,再要说出新意,太难。二是材料均为较难之文言,读懂已属不易,何况尚需烂熟于心,比对甄别,择而引述,编纳成文。但小女初生牛犊不畏虎,自认对此深有兴趣,尚有新意可说,且拭目以待!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之二)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尊完美的天神。但看了《三国志》,诸葛亮尽管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只是不再那么十全十美。他也会犯错,而且是犯很大的错误。在他身上也有常人的一些缺失。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斩马谡”一事,便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他的真实。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首先,马谡确是个良才。《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里体现了马谡的才识。而且,南征是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指挥,就与马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成了以后诸葛亮首次北伐便以马谡为先锋,而不用那些老将的起因。

    第二,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的关系不同一般。《三国志?马良传》中有:“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里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他们早已称兄道弟。《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又说:“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孤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

    《三国志?蜀书》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马良是跟刘备伐吴时而亡的。那么紧接着的白帝托孤,先主有没有可能评论马谡呢?

    刘备在我来看他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他看人看得很准,在死前也不只评论过马谡一人,比如还评论过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还明确提到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可见先主评论马谡也是正常的。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先生的这种说法是错的,之所以记载在《向郎传》里,就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罢了他丞相长史的高官。这么高的官,不是说罢就罢的,肯定得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思考才行。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也罪不至死。

    写到这里,Angella总算理出点头绪了。

    我要求她,此文应当“论从史出”,评说一定要有根据。而且,应当有深度,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从各个角度展开、深入。实际上是以小论文的要求来引导她。说不好文章最后会做成何样,但经过在较大数量的历史资料中学习寻找蛛丝马迹,研究问题,整理思路,提炼表达——这无疑是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我相信,比较学校的教学方式,显然具有优势。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之三)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是一尊完美的天神。但看了《三国志》,诸葛亮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只是不再十全十美。他会犯错,甚至犯大错。在他身上也有常人的一些缺失。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斩马谡”一事,便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现了他的真实。

    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首先,马谡确是个良才。《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这里体现了马谡的才识。而且,南征是诸葛亮第一次带兵指挥,就与马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成了以后诸葛亮首次北伐便以马谡为先锋,而不用那些老将的起因。

    第二,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的关系非同一般。《三国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里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他们早已称兄道弟。《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又说:“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关于先主(刘备)有没有说过这句话,众说纷纭。诸葛亮很器重马谡,甚至不听先主的提醒。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后来附会上去的。比如,金性尧《三国谈心录》:“《马谡传》(《三国志》没有独立的马谡传,该传附于《马良传》——袁按)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不谓然。后人对此事常有引用,《集解》引朱云:刘备病危时,与托孤之外,不闻品评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之事刘备,极其谨慎,平日无一事任意而行。刘备果有是命,必详加审查,‘何至竟云亮不以为然?’朱邦衡云:‘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是时名位卑微,亦位显有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咛?朱氏()之辩甚是。’两论皆甚精当,必是因马谡败事被斩而附会上去的。”刘备的最大长处是会看人,且看得很准,死前也不只臧否马谡一人。比如还称赞向宠,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就明确提道:“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而刘备对马氏兄弟很熟悉,一路上都提拔马良,《马良传》曰:“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刘备对马谡看来没好感,而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又非常亲密,所以在托孤时他要提醒一下诸葛亮,也是近乎情理的。

    白帝托孤时,刘备不只是托孤给诸葛亮一个人,还托孤给李严(封中督户,统内外军事)。

    另外,关于马谡畏罪潜逃一事众辩纷纭。金性尧先生在《三国谈心录》里说:“《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这种说法是错的,之所以记载在《向郎传》里,就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罢了他丞相长史的高官。这么高的官,不是说罢就罢的,肯定得经过诸葛亮的反复思考才行。

    诸葛亮一生中显著的过失是失街亭。被派去守街亭的参军马谡,不顾副将王平的苦劝和走前诸葛亮的再三叮咛,屯军于山上。果然遭到了惨败。但他也罪不至死。

    文章从第四段开始,正在展开。

    也谈诸葛亮斩马谡(之四)

    读《三国演义》,诸葛亮犹如一尊完美的天神。但看《三国志》,诸葛亮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伟人,只是不再十全十美。他会犯错,甚至犯大错。在他身上也有常人的一些缺失。大家所熟知的“诸葛亮斩马谡”一事,便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真实。
   马谡为诸葛亮一手所提拔,从北伐前普通的越隽太守提至高级将领参军,并被委以先锋重任。首先,马谡的确是个人才。《三国志》裴注引《襄阳记》曰:“建兴三年,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这里体现了马谡的才识。而且,南征是诸葛亮首次亲自带兵指挥,并取得了辉煌战果,而这个辉煌就与马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成了诸葛亮重用马谡而不用那些老将的起因。

    第二,诸葛亮与马良、马谡兄弟的关系非同一般。《三国志?马良传》:“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这里马良称诸葛亮为“尊兄”,可见,他们早已称兄道弟。《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又说:“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关于先主(刘备)是否确有此言,众说纷纭。诸葛亮很器重马谡,甚至无视刘备的训诫。但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后来的附会。金性尧《三国谈心录》:“《马谡传》(并无独立的马谡传,该传附于《马良传》——袁按)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不谓然。后人对此事常有引用,《集解》引朱云:刘备病危时,与托孤之外,不闻品评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之事刘备,极其谨慎,平日无一事任意而行。刘备果有是命,必详加审查,‘何至竟云亮不以为然?’朱邦衡云:‘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是时名位卑微,亦位显有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咛?朱氏()之辩甚是。’两论皆甚精当,必是因马谡败事被斩而附会上去的。”刘备长于看人,且看得很准,死前也不只臧否马谡一人。如还称赞向宠,诸葛亮《前出师表》就明确提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而刘备对马氏兄弟很熟悉,器重马良,《马良传》:“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刘备似对马谡无好感,而诸葛亮跟马谡的关系又非常密切,故在其托孤时特意训诫诸葛亮,并非不近情理。

    刘备托孤,“顾命大臣”本不只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后改名平)。《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如此精心安排,显示他主要倚重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却深知他缺乏实际的军事经验。
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战略计策多所采纳,却从未让其单独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临死,他还是安排李严“统内外军事”。其用意之深,值得玩味。可惜,诸葛亮并无自知之明,未能认真执行刘备遗嘱。诸葛亮五次北伐,均未成功,固然有各种因素制约,但诸葛亮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难以胜任重大战役指挥,却也是重要原因。于此看来,刘备颇有先见之明。刘备对马谡的批评也不失先见之明。刘备的话明明见于正史的《三国志》,为何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附会上去的”?我想,他们是为了保全诸葛亮的完美形象,长期以来,“诸葛一身唯谨慎”已广为乐道,好心的学者不愿让诸葛亮身负抗主之名,也属可以理解。

    同样,很多学者不相信《三国志》关于马谡失街亭后曾有“逃亡”一事。金性尧《三国谈心录》:“《蜀志?向郎传》记,‘郎素与马谡善,谡逃亡,郎知情不举,亮恨之’。此事亦不确,谡果逃亡,本传中为何未载?就马谡的性格与人品看,尚不至此,何焯、周寿昌皆有辩驳。”我认为金性尧此说可以商榷,所以载于《向郎传》,便是因为马谡畏罪潜逃,“郎知情不举”而被罢丞相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秘书长)的高官,致使他赋闲二十年。《向郎传》裴注对此深信不疑:“臣松之案:朗坐马谡免长史,则建兴六年中也。朗至延熙十年卒,整二十年耳,此云三十,字之误也。”马谡“本传”中未载“逃亡”,他们所以不信,“本传”却记有刘备对马谡的品评,他们还是不信。

    马谡虽然才高,却同诸葛亮一样,缺乏领兵作战经验。因此,他在街亭不听副将王平苦劝,也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叮咛,竟屯军于山上,致使惨败。但他罪不至死。首先,他是因为缺乏经验而部署不当,并面临魏军的突袭和火攻时,应变失当而导致失败,并无偷生渎职。再则,街亭失守只是初战失利,导致大军整体溃退,则有诸葛亮总体部署和指挥上的无能,如没有应急措施和二道防线。因此,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而是在诸葛亮身上。当时参军蒋琬(诸葛亮亲定的死后继承人)曾劝诸葛亮:“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其时,为马谡求情者当不止少数,诸葛亮完全可以顺水推舟。然而,诸葛亮最后还是选择了斩马谡,则是深有原因的。

    这个深层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独揽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军事的一切大权。

    《三国志?诸葛亮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自然违背了刘备托孤初衷。作为另一个“顾命大臣”的李严,完全被排斥于领导中心之外,酿成两位顾命大臣之间的严重内讧,最终以李严的失败丢官告终。李严在争斗中不惜采用低劣卑鄙的手段,事情败露,也属咎由自取。然而,诸葛亮的专权自重形象也并不光彩。读《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等言,可深感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教训口吻犹如太上皇,就此而言,也是中国历史上千古未有的文献。如不考虑诸葛亮对汉蜀刘氏政权的长期忠诚,那么诸葛亮之对后主,也可以与曹操之对汉献帝有一比了。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再三感叹:“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在独断专横并与李严激烈内争的过程中,很难设想诸葛亮会对首次北伐的失败认真反思,并引以为训,他只会为他的失败寻找推托之词和替罪之人,于是,导致首战失利的马谡也就非死不可了。关于马谡的死,《三国志》的记载有所不同。
《三国志?马良传(所附“马谡”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这里说“谡下狱物故”,也就是说死于狱中,并无问斩。《三国志?诸葛亮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这里却说,是诸葛亮回了汉中,再把马谡杀了。《三国志?王平传》:“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马谡一案连累很多人,向郎为此罢官,张休、李盛也连带被斩等等。马谡虽曾有潜逃,但后来还是甘心赴死的。死前给诸葛亮写信道:“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与黄壤也。”看来,马谡是下了决心用自己的人头来给诸葛亮解难题,只是提出要善待他的后人。当然,对马谡之死不免内疚的诸葛亮是必定会善待其后人的。

    至此,Angella完成初稿。

    在写倒数第二自然段的这段文字时,Angella觉得很累,难以措辞,主要是分寸把握不易。这也难怪,涉及政治斗争,复杂而微妙,她能有所体会,但难于言表。

    我只好与她反复讨论,并在文字上帮她修改补充。

    初稿完成后,会让她休息一下,再慢慢对文章修改润色。此文又比《木兰诗札记》前进了一大步,她也为之付出不少努力,有时她会觉得很难,但又为其中的乐趣所吸引,欲罢难休。虽然实际写作只有几天时间,但整个准备过程历时已有一个多月。作为指导者,我已深感与女儿共同探讨学术的极大乐趣。

    网友zhy2001:这样的写作不亚于时下中国大陆大学,甚至名校的学士、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Angella可谓进步神速。其思维的缜密和全面让我叹为观止。我本科是学历史的,还教了8年高中历史,我可是白学且误人子弟了。今天也算是进了一次课堂,好好重新学习了一次。

    与国内名校相比,袁老师指导的专业与敬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大学的指导不是以老师的标准,而是以职称级别来确认,与指导之本义远矣。若以指导本义为标准,则我们大学的大量指导老师近乎失职。但他们自有办法,美其名曰研究型大学。反正,标准都是他们自己定的,可惜只会像中国足球一样走向崩溃,虽然到时不损他们分毫,只苦了一线老师。
答zhy2001:感谢你的鼓励。要我看,此文档次充其量也就只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习作性小论文。即使作为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还嫌稍小。当然,我已离开大学多年,据说现在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得厉害,可能文史方面会更差一些。小女的知识面还远远不够,因为与我讨论较多,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算能够写出这篇稍微像样的小文。不过,对于尚未满9岁的孩子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一些早慧的孩子能写一些不错的散文、故事或诗歌,但我还未见过能写出文史方面的论文。

    我的满足感也就仅仅在于此。(《也谈诸葛亮斩马谡》一文的定稿《也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见《私塾女孩袁小逸》,第60页。)

    定稿时,我代为小女将所引材料做了核对,并对文字做了些许改动,但未改其任何观点。

    这是女儿的第二篇学术性文章,为此她准备了一个多月,但写作时间仅两三天。比起上一篇札记,又有了明显的进步,充分体现了她的思维和研究能力。这样的文章,如说是出自一个大学历史系的本科生,也应该是毫无愧色的。我想,如女儿顺着这个方向发展较好的话,若干年后出版一本具有一定水准的文史学术专集,应该不是没有可能的。指导孩子写作至此,我确实很有一种满足感。

    我有时想,我现在教了她5年,使其具有了相当的基础,那么我再教她5年,能否使她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应该是有可能的。花10年的时间,培养一个学者,这比现在的学校要快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