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执行力ppt课件: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9:46:12
 近10年,我国居民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2002年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
   1、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我国城乡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城乡居民动物性食物分别由1992年的人均每日消费210g和69g上升到248g和126g。与1992年相比,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优质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量的比例从17%增加到31%,脂肪供能比由19%增加到28o/o'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由70%下降到61%。
   2、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婴儿平均出生体重达到3309g,低出生体重率为3.6%,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城乡3-18岁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比1992年平均增加3.3cm。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男性平均低4.9cm,女性平均低4.2cm。
   3、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比1992年下降55%,其中城市下降74%,农村下降51%;儿童低体重率为7.8%,比1992年下降57%,其中城市下降70%,农村下降53%。
   4、居民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城市男性由1992年的13.4%下降到10.6%;城市女性由23.3%下降到17.0%;农村男性由15.4%下降至12.9%;农村女性由20.8%下降至18.8%。
 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改善全民营养状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管理、教育、营养知识普及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在我国居民中仍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某些膳食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妨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盲.其二是营养过剩引起现代社会慢性病的急剧增加。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对我国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将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1、营养缺乏问题:一些常见的营养缺乏病至今仍然存在。儿童营养不良在农村地区仍然比较严重。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达到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说明农村地区婴儿辅食添加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居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为15.2%;2岁以内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4.4%、21.5%和20.6%。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为9.3%,其中城市3.0%,农村为l1.2%。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为45.1%,其中城市为29.0%,农村为49.6%。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mg,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此外,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仍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的问题:
   2.1 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高血压与膳食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的高血压患者重度的很少,而中度以下占85%。对轻、中度高血压这个庞大的人群,可以通过膳食营养、运动、休息等生活方式的改善使其疾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并可有效减少冠心病、中风等的发生率。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综合防治研究》中,专家们开展了卫生经济学的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显示,每投入l元资金进行社区高血压的综合防治,可以节约心脑血管治疗费用8.59元。
   2.2 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病人数2000多万人,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与1996年糖尿病抽样调查资料相比,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
   2.3 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应引起高度重视。与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相比,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由于超重基数大,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2.4 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患病人数1.6亿。值得注意的是,血脂异常患病率中、老年人相近,城乡差别不大。
 对膳食习惯的科学干预和变革
   可概括为,一调整、二维持、三控制、四增加。
   1、调整进食程序:近年来,中国人的膳食消费中悄然形成了一种常规,那就是饭后吃水果。不论是宴会的上菜程序还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均是如此。这一习惯,对于中国人的健康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前影响群众健康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摄入热量过多。饭后吃水果,往往是在吃饱或吃得过饱的基础上,再添加食物。因此,这部分的热量几乎全部被储存,从而加重了超重和肥胖问题。从水果本身的结构成分和身体消化吸收的特性分析,建议成年人最好在每顿饭前吃水果(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的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如维生素c以及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的可溶性的植物纤维一果胶等。其消化吸收不需要复杂消化液的混合,可迅速通过胃进入小肠吸收。空腹时的吸收率要远高于吃饱后的吸收率。因此,饭前吃水果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饭前吃水果有利于健康饮食“八分饱”的把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水果的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四分之一,是猪肉等肉食的十分之一。先进食低热量的食物,就比较容易把握总的摄入量。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苹果和梨等切削后很快变色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吃水果可缩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部分妇女属于中医讲的“脾胃虚寒”体质,不宜或不适应饭前吃水果。这部分人群可在两顿饭之间加食一次水果,而不要在饭后立即吃水果。
   2、维持高纤维素的摄入和食物多样化:高纤维素的摄入是中国传统饮食的一个明显特点。这是一种非常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继续坚持。纤维素来自于植物,不能被消化,也不能被吸收,因此不合热量。有关膳食营养与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也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人群超重及肥胖、糖尿病、高胆固醇的风险越低。但近10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进食量持续下降;谷物的供能比也明显低于合理水平,这一不良趋势需要尽快地干预和阻断。当前农村居民的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6l%,尚在合理范围,但也需要及早给以宣传教育和提醒,免得重蹈城市居民之覆辙。食物多样化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另一显著特点,非常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提出的保持健康膳食因素的第一条就是食物多样化。一个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做到了食物多样化,就绝对不需要膳食增补剂或保健品等的补充。食物是身体必需营养素的最好补充剂。与人造的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中的营养素的吸收,远优于前者,所以中国人的经验总结叫“药补不如食补”。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还特别推荐植物性食物的摄入,提出了“天天五蔬果”(Five per Day)的口号,即每天争取吃够5种水果和5种蔬菜。这也是推进食物多样化,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做到食物多样化的人群,可根据当地特点,采用特殊人群营养增补剂或食品强化的办法解决营养素缺乏的问题。为抵御慢性病的侵袭,要尽最大可能维持中国传统饮食结构中高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和食物多样化的良好习惯。
   3、控制肉类、油脂和盐的摄入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膳食中肉、油脂类的量及比例明显增加。此类食物提供的热量所占的比例,已大大超过合理的结构。中国传统饮食中盐的使用量也过多。中国有句俗话讲“好厨子一把盐”,就是明显的例子。肉类是高热量食物,许多人已了解,但油脂类单位重量的热量更高,绝大多数人不清楚。每100g猪肉所提供的热量是1695kJ,而100g油脂提供的热量是3776kJ,高出一倍还多。许多科学研究已清楚表明,过多的盐的摄入造成水、钠在体内的储留,是引致高血压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日均食盐摄入量为6g(约相当于成人拇指盖大小的小汤勺一平勺),而我国居民的平均日摄入量为12g,超出整整一倍。
   4、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的成分: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进食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美国人有句俗语叫“每天吃一个苹果,不用找医生瞧病。”而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同胞普遍认为水果是零食,平时很少进食水果。要进行膳食成分的科学调整,首先就应增加水果的进食量,使水果成为每顿饭必不可少的成分。牛奶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且极易被身体所吸收利用。这一点可以从牛奶被作为4个月以内的婴儿的惟一食物或补充食物得以证明。牛奶中不但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0g牛奶中还含有钙104mg、维生素A24g以及身体必需的其他微量元素。发达国家的居民从出生到老年,每天均饮用牛奶,而我国一般只有孩子和老人饮用,绝大多数成年人从不喝牛奶。
   当前我国居民钙的摄入量不足,如每天补充300ml牛奶,则正好补足每日钙的需要量。许多人只知吃钙片补钙,却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最好吸收的钙源。因此,中国人的膳食中每日应补充300ml牛奶,这应是膳食革命的重要内容。谷类中植物蛋白、B族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及纤维素的含量较高。薯类为低脂、高纤维、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这些成分均是人体肌肉和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多种谷物和薯类的摄入,还可以使营养成分互补,更好地满足身体的需求。而近年来,我国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小麦外的其他谷类和薯类的量明显减少,谷类从1982年的每人每日103.5g降低到2002年的23.3g;薯类从179.9g降到49.5g。这种变化趋势,对维持身体的健康十分不利,应尽快逆转。每日膳食中不应只有大米白面,而应品种尽可能多地进食其他谷类和薯类,以达到广泛摄取身体必需营养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