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读本的内容:人生旅途中的加减法_《金色年代》杂志社-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12:10:48
餐桌上的新话题
老同学聚餐,吃了什么,时过境迁,早就忘了,但餐桌上的话题,却时时在耳边回响。
同学中有位高材生,当年意气奋发,嘴上经常流传着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见面,嬉笑中再次提起,没想到他竟然慢慢悠悠地说出另外一句话:
“如今年纪一大把,当然不讲‘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讲‘学会加减法,健康长寿有方向’。”
话音刚落,有的会心一笑,似点燃了心灯;有的则有点茫然,一时难解其意:加减法,是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数学,与中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何关系?
细细回想,这位当年高材生的这句话还真有点道理。
敢于承受生命旅程中的减法
这个加减法,当然不是数学上的加减法,而是人生路上的加减法。中年一过,尤其是生活中的减法不时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这些减法,不是简单地消失,而是一个个逼你面对,催你回答:退休离开岗位,是减法;收入减少,是减法;社会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向边缘地位转移,是减法;精力不济,是减法;老年性的慢性病一个个冒出来,体质下降,也是减法;甚至你会突然感到,原来一个个在一起生活的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悄然离你而去,尽管这是自然规律,但这种失去亲人的减法,对中老年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中老年人心里清楚:一个病床上的父亲或母亲,即使不能再为后人带来什么,但要是一旦离去,对这个家庭来说,失去的就不是一个人,而是维系一个家庭的核心。
承受减法的一种方式:宣泄
生活中的减法,显然不像2减1等于1这么简单。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承受,更是一种考验,学会减法,首先是要让你在承受减法的过程中学会宣泄。
一次听上海中医学院的一位医治肿瘤病的专家作报告,他说,在得肿瘤病的患者中,男性恢复的比例要比女性低。原因之一,男性在痛苦的压力面前,表现出较多的是自我的忍受,是痛苦情感的掩饰,而女性则较外露,敢于宣泄。一个日本的肿瘤病患者,当地的医生说他最多还有3个月的人生旅程,生命的减法已到了零界点,他抱着一丝希望来到中国,求这位专家医治,经中国医生的医治和调理,100天后,他的很多指标数字出现了转机,当中国医生将这一喜讯告诉他时,他竟然失声痛哭了,家属不理解:以前病重时从不流露出痛苦的心态,而今天却如此失态?中国医生劝家属说:“好事,让他哭,哭对他有好处。”
承受减法的又一种方式:转化
面对生活中的减法,适当宣泄,不失为一种应对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学会转化,面对同样一件事,换一个角度思考,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纽约街头一位卖花的老人,她穿着破旧,身体虚弱,但脸上却没有一丝愁容。一位女作家见了,好奇地问:“你看上去很高兴。”没想到卖花的老人回答说:“为什么不高兴呢?要知道,耶稣在星期五被定在十字架上时,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了。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待三天,那时就一切恢复正常了。”
此时,我想到面对生活中的减法,有三个字很管用,那就是“没什么”。这并不是掩饰现实,只是渴求自拔,拒绝沉溺,从而提升减法后的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一个人在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双腿,朋友和亲戚都来慰问,表示了极大的同情。而他却说道:“没什么,尽管失去了双腿,但我却保存下了性命。而且,使我认识到,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我失去的是双腿,得到的是比以前更加珍贵的生命。”
显然,这个遭遇车祸的人是个智者,他知道失去了双腿是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哪怕再痛苦也改变不了。所以,他换了一个角度,同样一件事情,他能够找到积极的那一面。
如何承受人生道路上的减法,那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的课题,中老年时期无非是表现得更集中,此时更需调整心态,积极应对。网上有篇美文,没有署名,却令人过目不忘:
记得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如果我们失去了太阳的照耀,还有星星和月亮的拥抱;如果我们失去了山的磅礴雄伟,还有海的博大深远;如果我们失去了金钱的享受,还有亲情和友情的温暖;如果我们失去了权利,还有人性的纯朴;如果我们失去了雨露的滋润,还有江河的灌溉;如果我们失去了生命,还能和大地亲吻,在微笑中看着新生命的诞生……
我们不仅要承受减法,还要学会享受减法
中老年人在生命旅程中的减法,大多是一种失去,但有时竟会出现加法的结果:2减1不等于1,而是等于3,等于4……
从古至今,有无数著名人物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人生旅途中减法的把握:李白放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田野,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钱学森舍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力,毅然回国,为新中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国人的赞誉……
所以,我们不仅要承受减法,还要学会享受减法。
承受减法,往往是被动的,而享受减法则是主动的。生活中的减法不见得都是坏事;有些看似反面的现象,恰是朝思暮想的结果。比如,生活中期盼的是欢笑,但有时等待的却是哭声:婴儿诞生的瞬间,母亲最想听的难道不是他响亮的哭叫声吗?
现实生活中,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要清理一番家里的物品,这种清理,让人感到无比快乐,有一种丢掉包袱的感觉,这就是对减法的享受。
一则故事引申出的人间思考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篇故事:
有个农夫,只拥有一小片贫瘠的土地,生活贫困。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凡是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所有。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儿女,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所以,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农夫实在是跑累了,刚想停下来,又想到将来年纪大,没人照顾、需要钱,只得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躺倒在地上,死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飘飘然于拥有的喜悦,而凄凄然于失去的悲伤。一个会生活的人,如能在失去中去享受拥有,通过减法的形式,获得加法的结果,也许他就拿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积极享受生命旅程中的减法
看来,要使人从几十年中形成的“越多越好”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也是一件难事。做好人生路上的减法,要有勇气,而勇气,则来自明确的目标,有时候捡了一粒芝麻的快感大于捡到一个西瓜,这就是价值取向在起作用。对中老年人来说,有什么比拥有愉悦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更重要呢?退休后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折腾,而是平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减除一些原来在位时的工作压力,去获得一种超然的心境,尽情享受人生旅途的新的二三十年,又何尝不好呢?
人的心灵其实也像一个家,它的容量是有限的,一个职务、一种头衔,自然意味着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但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才能做到定心静气,应付自如。人生就像是我们在列车上的一次长途旅行,到了站点,你就必须下车。沉迷于过往的人将永远生活在痛苦和遗憾之中,唯有懂得做减法的人才能收获更多,才能理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才能享受减法变加法的乐趣。
(责任编辑: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