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前景分析:在国外用餐浪费是耻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24:35

在国外 用餐浪费是耻辱

·         2011-06-23 14:48

我国每年餐桌浪费多达2000亿元人民币,而日德等国却将吃光当成最大礼貌

《环球人物》杂志驻巴西特派记者 吴志华

《环球人物》杂志驻日本、德国、瑞典特约记者 王伟 张海诚 李枚忆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黎汇

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原副局长周放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朋友请客,被邀请的除了几个中国朋友,还有4位爱沙尼亚人。吃完饭后,桌上剩了不少,这在中国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可没想到几位爱沙尼亚人却说:“如果是在我们爱沙尼亚,吃完饭还剩这么多,简直不可思议。”

“为什么?”

“我们是一定要吃净的!”

“那吃不净怎么办?”

“谁请客谁吃净!不许打包!”

“这又不是法律。”

“这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大伙都会对这个人另眼相看——有闺女不愿意嫁给他;有生意不与他合作;甚至连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是败家子!”

这个故事让在场的中国人陷入了思考,大家都表示要在外出就餐中推广“点多少吃多少”的理念,却发现这个过程困难重重。

 浪费已经习以为常


  5月26日晚,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走访北京市两家高中档饭店时看到,许多顾客吃完饭离开时,桌上还剩下很多饭菜,有的菜肴只吃了不到一半,个别菜就像未动过一样。一位服务员告诉记者:“平时也是这样。”可以看出,多点菜、再剩菜,消费者已经习以为常。


  相对于饭店餐饮,学校和单位食堂的浪费情况如何呢?27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市某单位食堂进行调查。员工们用完餐都将剩菜倒到门口统一的泔水桶里。记者观察了近一个小时,几乎没有看到有用完餐的员工端着的盘子里是空的。


  一位有13年餐饮从业经验、现任一大型私营饭店老板的魏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来饭店就餐的顾客剩饭剩菜很普遍,我们饭店每天接待客人约800人,有20桶以上的剩饭,以每桶约30公斤计算,每天就有600公斤左右的剩饭,这还是个别人打包以后的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饭店经理也对记者说:“就餐时,商务宴请、政务宴请、单位聚餐、举办婚庆等客人大都不打包。这不但浪费大,对饭店也造成负担,因为饭店还要请人把这些东西拉走。”


  对4个国家外出就餐的调查


  环球人物杂志驻巴西、瑞典、德国和日本的记者,也纷纷对当地人外出就餐情况进行了调查,结论有些令国人尴尬。


  在日本,记者对不浪费食物这一习惯,印象深刻。


  首先,日本餐馆的菜单设计就很人性化。每样菜或食物后面,都会标示具体的量,或直接标明这是“一人份”还是“两人份”;一般的快餐店或卖套餐的餐馆,食物或套餐都会分为小份、普通和大份三个等级。有些餐厅,中午每份套餐的量分为两种,而价钱都是一样的,可是从来没有客人为了占便宜去点大份套餐,都量力而行。另外,现在很多餐馆还流行在每样菜后面注明热量,一来提醒顾客要注意身体,不要因为菜好吃而失去节制,摄取过多热量;二来无形之中督促顾客,不要过度点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作为顾客,不管是请客吃饭、朋友聚会,还是和恋人约会,大家也都会“量力而行”,不会为了撑场面、摆阔气而铺张浪费。日本的点餐方式不像中国。中国基本是“一次性搞定”,一次就点十几样菜,结果往往是造成大量的浪费。而在日本点餐,一般客人进店被招呼坐下后,先一人点一杯饮料和一小份类似下酒的小菜,然后坐着边喝边聊。稍做休息后,再叫来服务员点上几个主菜,等吃完主菜,如果还觉得不够可以再加点其他的。一桌客人一个晚上吃下来,最少要点5次菜。


  日本人这种节俭性格主要源于他们对国情的清楚认识。从小他们就通过各种教育建立起对自身资源不足的一种忧患意识,虽然发达的科学技术让日本成为富裕的国家,但他们却并不会因此忽视国情。在日本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养,没人会因为你节俭而嘲笑你。


  德国人认为“能吃光了是最大的礼貌”。


  德国餐馆每张餐桌或菜单上,都有“请勿浪费”的提示。食物的分量也被精细地分为“小份”、“中份”、“大份”和“特大份”四种。有的餐馆还有专门针对女士和儿童的套餐。用餐完毕后,服务人员有义务提醒客人打包。


  经历过二战后“食品荒”的德国人,对“粒粒皆辛苦”有着深刻的体会。德国人用餐时会“主动”防止浪费,经常做出三大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舔、要、拾。


  德国有一个段子:前总理科尔用完餐后,不但吃得一干二净,还常把盘子里的酱汁舔干净。总理都这样,百姓就更不用说了。记者和朋友在外用餐,经常见到他们在吃完意大利面后,淡定地拿起盘子,把上面的残余物质舔得干干净净,让讲究“富富有余”的中国人吃惊。


  德国人还喜欢“要”剩饭吃。如果一个人在用餐时没有吃完,旁边的人如有兴趣且不嫌弃,会向你要来继续吃。记者一次在餐馆吃鸡排和薯条,饭罢和朋友聊天。这时,一个衣着普通的中年人走过来彬彬有礼地问道:“您剩下的鸡排如果不吃了,能给我吃吗?”记者有些诧异,事后问服务员:“为何有乞丐进来吃饭?”服务员答道,那男子非但不是乞丐,而且还很有钱,“家里有庄园,还养了一头大象。”


  德国人拾起掉在桌上的食品渣粒继续吃是很自然的事。2007年,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南京,早上吃自助早餐,到餐台切面包时,不小心把其中一块面包掉在地上。餐厅经理赶紧过去,但默克尔抢先把面包拾起,放回自己的碟中。后来,默克尔吃掉了这块掉在地上的面包。掉在地上的食物,只要不被严重污染,德国人一般不“嫌弃”。


  瑞典,从幼儿园开始就餐教育。


  在瑞典的餐厅吃饭,也许你会因为说话声调有些高,或是一不留神把刀叉弄出过大的响动,而引得邻座微微地皱皱眉头;但如果你用手撕下一片面包,再用它蘸干餐盘内的最后一滴汤汁,放到嘴里品味,你的“馋相”绝不会引起旁人的不屑。因为吃掉餐盘内最后一粒食物,是他们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瑞典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接受相关教育。在幼儿园吃饭时,孩子们就算晃晃悠悠走不稳,也要自己拿着盘子排队打餐,吃多少拿多少,不够再拿,吃完后把盘子放到待清洗的餐车上。老师会在一旁提醒孩子们不要浪费。久而久之,不浪费的习惯就养成了,这种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们成年,走向社会。


  即便如此,瑞典政府每隔一年还要“管管”老百姓餐桌的事情。2008年,瑞典食品局授权相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平均每名瑞典人每年会丢弃100公斤完全可食用的食品;今年3月,这一数字降至56公斤。政府不厌其烦地提醒民众注意,食品被浪费不仅给个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对环境和气候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巴西人就餐不贪多。


  记者在巴西工作多年,很少看到巴西人的餐桌上杯盘狼藉,基本上都是一人一盘菜,既没有所谓的四菜一汤“工作餐”,更没有七大碗八大盘的那种盛宴,就连结婚或生日宴席也是如此。宴席之后,人走桌清,难见剩饭剩菜。


  中华楼餐馆是巴西利亚一家较大规模的中餐馆,经营几十年来,接待过无数的巴西食客。饭店徐老板告诉记者,巴西人很爱到中餐馆聚餐,但点菜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自己爱吃什么,就点什么。一杯饮料,一盘菜,再加一盘餐后点心,从来不会点许多饭菜,吃不下剩下很多。


  巴西人也不会盛情地让客人多吃。徐老板说,这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也与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关,没有客人会在乎主人的菜肴有多少,主人也不会以上菜多为荣。这样一来,餐馆里浪费的情况就很少见。


  巴西流行吃自助餐。餐馆里摆放着各式菜肴,客人自由选择,按人头收费,不计量供应,巴西人也不会因此而胡吃海喝。不过,供应自助餐的餐馆常常因客流多寡而难以计量,常有剩菜剩饭。在这种情况下,餐馆一般都会将当天吃不完的饭菜叫餐馆打工者打包带回家,或是直接送到社会慈善机构,如孤儿院和敬老院。


  在巴西人眼里,浪费是件很不体面的事,有钱人也不会因富裕而肆意挥霍。一次,记者应邀参观大豆农场。农场主是个百万富翁。他带着记者到其下属的几处农场去察看大豆收成。在农场的3天时间,每到吃饭时,他和农场职工一样,一杯饮料、一盘菜、一块水果,边吃边聊,非常自然。各地农场的经理也没有因为老板的到来而大摆宴席,更没有安排专人为老板做小灶。


  从制度上对节俭消费给予奖励


  餐桌的浪费,说到底是一个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问题。要改变餐桌上的浪费,就要彻底改变那些讲排场、摆阔气的陈腐理念,树立起务实、节俭的新风尚。


  北京餐饮行业协会会长刘亚洲告诉记者:“我国每年的餐桌浪费多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实在令人心疼!”究其原因,与文化有很大关系。“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请客吃饭自然是越丰盛越好。如果餐桌上都吃净了,没有剩的,就显得主人不够大方、不够盛情。请客吃饭,在推杯换盏中,吃的是面子、是感觉、是档次,吃完后还剩下了很多才表示主人的大方和盛情。这是个误区!我们去国外,许多人都曾有过在很高档的宴会上还吃不饱的印象。而我们在国内回请人家时又是多么奢侈,多么浪费。要改变这样的社会习惯并不容易,但必须认识到改变的必要性,而且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


  社会学家周孝正教授也认为,要杜绝餐桌浪费,首先要改变观念,克服好面子、穷讲究的陋习,树立浪费为耻,节俭为荣的价值观。其次,饭店经营者应积极担负起监督与倡导的作用,向国外学习,科学设置菜单,建议客人合理消费。再者,有关部门可以从制度上对节俭消费给予奖励,对过分奢侈浪费者用加收垃圾处理费的方式给予惩罚。


  两年前那场金融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美国人追求奢华、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中国许多人也已经染上这种“病”。在餐桌上做到吃干净,是我们治“病”的开始,既是最难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