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观后感800字:[灌水]为人处世的核心机制 【猫眼看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8:36:23

 为人处世的核心机制

做人如同做生意

 
  我们处理事情的机制,在根本上围绕着如何满足需求和保障自利,在表面上则围绕着如何对待价值与效益,坚持一条法则——价值以及效益决定反应态度,二者呈现正比例关系。
  针对一个事物,我们坚持价值决定态度的法则。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无数事物,每个事情都会归结为某种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满足内在需求的外在能力和客观对象,诸如力气、时间、金钱、权势和名誉等。价值具有许多性质和程度,自利驱使我们根据不同的价值采取不同的态度。主要来讲,价值分为三种性质,相应态度也分为三种性质:
   正面价值?有利于自己需求?态度上快乐接受或争取
   中性性质?无利无害于需求?态度上平淡和无反应
   反面价值?有害于自己需求?态度上痛苦拒绝或扭转
 
 针对一件事情,我们坚持效益决定态度的法则。
 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会同时得到正面价值与反面价值,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首先,一切事情都需要我们投入力气和时间等,得到疲劳。同时,我们收获一些金钱、感谢等;其次,我们可能被动接受他人给予自己的侵犯或赞美等。以上得到正面价值称为收入价值,得到反面价值称为支出价值,一切事情都会同时都会收入价值并支出价值。自利最梦想的是永远收入而从不支出,可惜无法实现。因此我们处理事情时,就不可单纯根据收入价值,也不可单纯根据支出价值,而应根据二者在整体事情中的总和——整体效益来选择态度。
  价值与效益都会决定反应态度。整体效益可以划分为五种层次,采取五种态度,如下所示:
  收入>>支出?正面的极端赢利?极端快乐接受或争取
  收入>支出?正面的稍微赢利?稍微快乐接受或争取   收入=支出?中性的不赢不亏?平淡不参与
  收入<支出?反面的稍微亏损?稍微痛苦拒绝并扭转

  收入<<支出?反面的极端亏损?极端痛苦拒绝并扭转    
 
 必须指出的是,人们总是追求最佳效益,不仅追求赢利,而且追求更大赢利,为更大赢利而放弃更小赢利。在可以取得巨大赢利的情况下,人们只取得很小赢利,就属于相对的亏损,就会排斥。
  由上可见,为人处世的机制总则具有一系列内涵:为需而动?唯“利”是图?因效制宜?分层处事,具体说,我们作为人永远受到根本人性的驱使,做任何事情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自己需求,唯一追求的是个人的自利,根据效益制定适宜的态度方法,不同层次的效益适用不同层次的态度方法。一言概之,人人皆是自利,事事只求效益,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黄金法则。
  由于效益和自利等同,机制总则也可称为效益总则。我们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人和什么事,不管处于什么情况,我们的核心问题永远是效益问题,考虑它们是否满足自利需求。 

  我们都明白以上大道理,不再赘言,但是其中隐藏五个小道理,值得一提。
   第一。从横向看,包括面子和良心等一切因素都可换算成“感情货币”进行买卖。
  一个事情会涉及许多种类的价值,有良心与自尊、金钱与地位、体力与脑力等。另外,每种价值还具有数量的大小、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时间的长短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人们满足需求的状态,产生感情体验。在大脑思想中,所有价值包括面子和良心都化作同一本质——是否满足需求的感情体验,化作快乐或痛苦。不同价值之间的博弈实质上都转化为感情之间的博弈,都换算成“感情货币”进行买卖。正因如此,人们会妥善处理各种问题。
   假如有个富翁扬言:谁愿意让我当众骂一顿,我会付给十块钱。大家会觉得金钱怎么能和尊严相提并论呢,这是赔本买卖,一致嗤之以鼻;富翁再扬言:我付给一万块。有人会盘算金钱和尊严哪个更重要;富翁最后扬言,我付给一百万。大家听后一哄而上,争着挨骂,这是赚便宜的生意。
  大家给一个受大难的同事捐款时,也会盘算:让我捐一万,我会舍不得;让我捐一千,我会考虑,毕竟他是我熟悉的同类,看到他受罪自己内心难受;如果一百块钱就能救他的命,我再不捐款,自己就会良心不安,我还算人吗?
     从横向看,一件事情可能包含许多种类与程度的价值,人们盘算整个事情中的全部收支价值,计算效益大小:   
  价值总和=支出重大体力价值+支出微小脑力价值+0投资+收入中等自尊+收入微小良心+长期可能金钱回报+……=全部收入价值-全部支出价值=整体效益
 
  第二。从纵向看,注意对方长期和隐蔽的回应。
  从纵向阶段看,刺激——反应——反馈,这个三部曲组成一套基本完整的事情反应过程,当然也可以向后循环发展。计算效益时,人们首先衡量客观目标以及他人给予自己的价值,其次选择某种反应方法,最后考虑对方可能给自己的反馈方法。如下所示:
   价值总和=目标刺激价值+自己反应价值+对方反馈价值=全部收入价值-全部支出价值=整体效益
 
  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都看重当前和随后的现实价值,忽略对方长期和隐蔽给予的价值;好高骛远者只看重更长远更重大但虚无的价值,如同传销者深信自己会在几年之后赚百万;而成就大事者会考虑更全面更长远同时更可能的价值收入。
《科学投资》杂志写成一篇文章《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介绍了许多奇特案例。婷美企业的老总周枫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我觉得我成功的因素里面有这样一条,就是我能够做到与人分享。周枫规定,凡在公司工作满3年的员工,就送给小汽车一辆,百平米住房一套。现在周枫又买了28套“部长级”住房,每套150平方米。周枫规定,在公司工作满5年以上的员工,可以得到这些住房。
  周枫当然也有他的“小九九”。他说:我现在研究很多案例,比如三株、太阳神等等企业是怎么成的,怎么倒的。他们成功以后员工和主要干部都是什么样的福利待遇。我们中国有个现象,就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一旦做火了以后,紧接着就会分岔。好像只要做了一个给老板个人带来暴富机会的产品,之后这个企业很快就会销声匿迹,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比如说一个口服液,做火了以后,紧接着就会出现很多很多同样的口服液,你想一想,做这些口服液的人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都是从原来的公司里派生出来的。这里面有高薪挖角的原因,更多是老板自身的原因。老板挣钱了,副总们会想,老板挣了,看看我自己的钱,还是没有涨多少。那好,我宁愿不拿你这5000多块钱的月工资了,我也不出去给别人干,因为给别人干,我可能还是拿那点工资。我自己办一个公司,几个人单独拉出去也做这个,因为别的不会做,我就仿照你来做。一旦做成了,我也就成了百万富翁了。所以这样不断地派生,今天果茶大战,明天保暖内衣大战,还有各种的保健品大战,基本上都是这样。
  但是你看我做的生意,基本上后面没有跟进的人跟着搅和。婷美为什么能够一花独秀?原因在于我们有一支凝聚力特别强的队伍。对公司员工来说,如果这个企业事业发展了,他还拿他那几千块钱月薪的话,他是会有想法的。但如果他一年可以拿个30万元、40万元的话,他就会考虑,自己现在出去做老板,冒那个风险,还不如在这儿做。这种比较经济学,决定了你一下就把他5年的时间拴死了,以后你只要巩固住,甭说5年,有两年你的品牌就出来了。别人再跟你做同样的东西竞争,你靠品牌已经压死了他。所以说,一个企业家要懂得与他人分享,真心分享,公平分配利益。这样做了以后,你这种坦诚,一个窝头大家掰着吃的那种诚恳,会产生很强的凝聚力。其实这样做,同时也保护了自己,比如分出岔以后,你就要用更大的广告量去抵消对方的竞争。现在像我这样,每年的广告量就减下来不少,无形中还是保护了你自己的利益。
  周枫如此精明,如此会算帐,怪不得他做一样东西火一样东西呢。而且只要是他做过的东西,都做到了全国第一。做生意的人都会算帐,只不过有些人算得是大帐,有些人算得是小帐。有一个近乎永恒的商业法则:算大帐的人做大生意,做大生意人;算小帐的人永远只能做小生意,做小生意人。

    第三。阶段局部效益服从最终整体效益。


  有些效益属于局部、阶段的效益,如何取舍必须结合最终、整体的效益。有的阶段效益看起来反面,然而促使整体效益达到正面,这种反面的阶段效益还是应该接受的;有的阶段效益看起来正面,然而促使整体效益达到反面,这种正面的阶段效益还是应该拒绝的。
  被迫让步也是一种相对的赢利。吃亏之后,发现对方力量强大,有很强报复心,自己就情愿吃亏,不再捞回来,从而停止斗争,避免自己更大的利益被对方破坏,等于保住更大利益,相当于赢利。例如,在公交车上被一个大汉踩一下脚,对方也没道歉,自己感觉这种阶段效益是反面的,吃亏的,就想训斥对方;这时,自己发现对方人高马大,表情凶悍,如果训斥他,可能遭到对方反驳,自己还要吃更大的亏,就不再理会,这样就避免更大的亏,整体效益达到相对的正面。否则,自己忍不住训斥对方,暂时赚回来,对方恼羞成怒,推搡自己,自己吃下更大的亏,得不偿失,小不忍则乱大谋。 
     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台湾一个商人家庭的林伟富,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工作,然面不到一年,他发现自己对经商更有兴趣。经过考察,他发现德国几乎没有什么专业的中式餐馆,于是问父亲借了一点钱,从国内招去几名中餐厨师,经营起了一家中式餐馆,取名为“富丽中餐馆”。
  在这个几乎是空白的市场里经营中餐,林伟富原想一开张就会趋者若鹜,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很少有人问津他的餐馆。一个月下来,所得经营额还不够支付各种昂贵的经营成本!他向顾客们征求意见,希望能从顾客们口中得到一些改变现状的启迪,几乎每一位客人都对菜肴的口味表示满意,只是相对于随处可见的西餐来说,中餐略为贵了一些。
  林伟富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价格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再低了,因为西餐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批量生产”,而中餐则是“单锅独炒”,无论是原料处理上还是烹饪工艺上都要比西餐更讲究,价格略高于西餐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怎么样才能即不用降价又能吸引顾客选择自己的中餐馆呢?林伟富为此伤透了脑筋!
  一天,他去给备养在厨房后面的鸡喂食时,发现那些鸡因为长期被关在笼子里已经日渐消瘦,看上去似乎活不了多久。如果这些鸡一旦死了,那就真是一文不值了,于是林伟富决定把这些鸡提前杀了,哪怕是亏本也要先把这些鸡卖出去!打定主意后,他在餐馆门口分别用中文和德文写了几个字:中国炖全鸡:6马克/只。要知道,这些鸡买来的成本就是8马克一只,养了这么久,而且还要花去不少成本进行加工,最后才卖6马克,这简直是一桩亏本到家的生意。但是林伟富没得选择,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些鸡的最终命运很有可能是一只只相继死去,创造不出任何价值,赔得更多!所谓两害相较取其小嘛。
  6元一份的炖鸡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这一天下来,他竟然把那些命悬一线的鸡卖了个精光,不仅如此,到最后他甚至还去超市另外补了三只回来!当晚打烊后,林伟富拿出账单来想算一算这一天亏了多少钱,结果让他大觉意外,这一天竟然破天荒地赚了500马克!为什么亏本经营反而能赚钱?林伟富在短暂的纳闷之后,很快意识到了一点:亏本卖的其实只有一个菜,虽然进来吃饭的顾客从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这个菜而来的,但是实际上他们进来之后,是绝对不可能只吃这一个菜的,正是他们所消费掉的其它菜肴,不仅补了那道亏本炖鸡的损失,而且还让他赚了不少!
  “一定是这样!”林伟富兴奋地几乎跳了起来,“原来,减一也可以等于加十啊!”从那以后,林伟富总是出其不意的想方设法捣鼓出各种能吸引顾客的“亏本亮点”,生意果然一天天好了起来。就在顾客们那种“占了便宜”的窃喜和满足中,林伟富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买的不如卖的精!
  三年后,林伟富把餐馆扩大了规模,并改用了一个更加古朴庄重和富有中国味的名号:富丽堂!在之后的经营中,林伟富不仅把“减一等于加十”作为一种经营理念,还做为了一种人生哲学加以沿用,提高了为人处世的胸怀和修养,而这也让他的中餐在德国创造出了更好的口碑,生意更是蒸蒸日上,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四十年来,林伟富先后在柏林、杜伊斯堡、迪尔门、居特斯洛等十余个大小城市开设分店共四十多家,成为了在德国首屈一指的中餐巨头。
  “减一等于加十”,这是一道奇特的算术,但更是一种精妙的做人智慧!人们不要眼睛只盯着付出,还要盯着收入。如果多付出带来更多回报,这就是大赚便宜的好事。有些人只是考虑如何削减投资,觉得投资越少越好,最后肯定发不了大财,成不了大事。
 
   
  第四。貌似一样的效益其实两样。
  同样是三分效益,有的收入六分而支出三分,有的收入九分而支出六分。我们知道,在投入之后和收入之前总有一个过程,有一些风险,因此相较而言,前者支出少,显得风险低,更好一些。
 
  第五。并非永远是投入越多,收入越多。
  从理论上说,只要具备最佳效益,一切都可以支出,一切都可以收入。但是,无论支出还是收入,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为人处世不要单看投入或收入一方面,而要看二者的结晶——效益。
   在许多事情中,支出和收入可以呈现正比例,然而只会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正比例。有的人都希望用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的收入,获得最大的效益。我们必须清楚,这里的最小投入指的是相对最小投入,而非绝对最小投入,因为绝对最小投入就是零投入,对方不是冤大头,当然不会轻易给你什么回报。相反,有的人希望用最大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也会受到客观力量的局限而失算。
 有时候,最大收入和最佳收入之间差不多,但支出大相径庭。如果只想着最大收入而忽略最佳收入,就会失去最佳效益。例如,贪婪的老板会尽量“宰客”,不怕顾客的憎恶,最终无客可宰,关门大吉。
 有时候,最小支出和最佳支出之间差不多,但收入大相径庭。如果只想着最小支出而忽略最佳支出,也会失去最佳效益。例如,小气的老板会给客人提供最小服务,只注重节约成本,但是引起顾客的反感,最后生意惨淡,门可罗雀。
  有时候,投入越多,收入越少,适得其反。例如,你对别人有求必应,开始大家觉得你是大好人,后来觉得你是老好人,你的帮助如同大路货变得廉价,引不起大家重视,甚至感觉你帮助别人是欠别人似的。只有你偶尔拒绝一次,别人才会认为你不会随便帮助人,才会珍惜你的帮助。
     人们通常都喜欢更加基本、更加重大、更加可能和更加短期的价值。当然,如果一个价值很重大,同时很小可能存在或者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如何取舍,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智慧和运气了。
   总之,处世哲学如同经济学和数学,通俗地说,做人如同做生意,生意就靠打算盘,人人都想赢利而不想亏损,赔本的买卖谁都不愿干。有赚头才会笑脸待客,小赚头小笑脸,大赚头大笑脸;如果能赚就尽量多赚,如果会吃亏就尽量少吃亏;吃了亏就恼火要想法捞回来,至少赚回本钱,如果不能赚回本钱,就要保住剩下的大本钱,不要全赔光,可谓不幸之中的大幸。
 
                                

                                 5     万能决策公式  
  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具体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人们遵循三大类步骤,每类步骤又包含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步,调查阶段。调查整个事情的力量。
  任何一类事情都包含三类力量:目标力量、主观力量、客观力量。人们首先了解目标本身力量的刺激,分析其性质和程度,衡量它是否符合自己需求?
   如果目标属于中性,既无利也无害,整个事情的价值等于零度,缺乏意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们就不会进行下一步活动。
  如果目标有利或有害,就会引起人们关注,了解有关目标的全部力量,首先判断自己的力量,其次判断客观他人的力量,最后判断客观环境的力量。
  第二步,决策阶段。根据力量调查,确定整个事情的最佳效益以及最佳方法。  

   第三步,执行阶段。根据决策,执行既定方法。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客观反馈的事实和计划不符,人们会重新判断整体刺激价值,根据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方法,重新选择方案,不要固执原来的策略。执行作为一个独立行为,本身同样具有三大阶段,只不过调查——决策——执行这三类步骤变成相应的反馈——总结——修正这三类特殊形式。   
 
  我们知道,决策是解决问题中的重中之重。显然,决策的目的是寻找最佳方法——导致最佳效益的方法。那么,如何基于具体情况来寻找最佳方法呢?
 我们知道,价值与效益决定反应态度。如果确定最佳效益之后,与之相应的反应方法自然属于最佳方法。因此,最理想的计划是,列举所有做人方法,预测客观反馈形式,考察整个交际过程,计算各种方法导致的效益,最终选择最佳效益与方法。显然,这个计划无法实现。
  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根据一件事情的整体性基础价值——简称为事情价值——来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反应态度。
  当我们接触任何一件事情时,这个事情已经存在一些基础因素,如目标、对方、自己以及相关他人、自然环境等。这些基础因素决定着自己如何反应和对方如何反馈。全部整体的基础价值不仅包括目标价值,而且蕴含反应价值与反馈价值,相当于整体效益。因此,只要搞清一件事情的整体性基础价值,也可找到正确的反应态度。
  一件事情归根结蒂属于主客双方的博弈,各人的自利性促使各自价值作用方向相反,因此整体的基础价值就等于对方价值减去自己价值,而对方价值又等于对方举动即目标价值加上对方本人价值,这样,一件事情价值就由前面三种部分价值构成。必须强调的是,其他相关因素都依附在并转化为三大价值之一,对方的价值就由双方方力量对阵博弈加上历史感情以及当时环境影响。三种价值如同种子,而其他因素如同制约种子发育的土壤水分。
   一件事情推演换算的公式如下所示:
        事情价值=整体性基础价值
                      =对方价值-自己价值
                      =(目标对自己价值+对方本人对自己价值)-自己对他人价值
                      =目标价值+对方本人价值-自己价值
                      =目标价值(目标力量VS自己力量)+对方本人价值(对方力量VS自己力量+历史感情+当时环境)-自己价值(自己力量VS对方力量+历史感情+当时环境) 
                      =价值总和
                      ?反应态度
                      ?具体反应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多数都是熟悉和简单事情,对此可以根据事情价值直接找到最佳态度与方法。
  在熟悉和简单事情中,目标力量、客观力量和主观力量以及历史交往、客观环境都比较单纯清晰,互动反馈环节比较稀少明确。因此,我们在决策思考时,可以把相关各种力量与客观反馈直接地联系起来,就会得到非常精确的事情价值总和。显然,对方力量较大的从而反馈价值就大,对方对自己的价值就大;进而可以得知,整个事情的价值总和就大,效益就高,反应态度就积极;反之同理。    大体步骤是,首先判断目标价值和对方本人价值,得出对方整个价值;其次减去自己价值,得出事情价值;最后,根据事情价值推导出等价的反应态度,进而制定具体反应方法。

   
   例如,当基层员工恭敬问候总经理领导后,领导如何盘算呢?第一步,领导首先衡量出员工的重大尊敬,其次衡量对方力量和自己力量的博弈,得出他对于自己的丝毫价值以及他的整个价值;第二步减去自己对于他的重大价值,就得到事情价值;第三步,根据事情价值就得到自己应该回应的态度价值——丝毫尊敬。考虑员工的力量来制定具体方法,轻微点头就算公平的回应。整个事情的交际公式如下所示:

  员工重大尊敬+员工丝毫地位-领导重大地位=事情丝毫价值?领导丝毫尊敬反应?领导轻微点头


 
  以上决策大问题涉及一系列小问题,我们以下具体分析。
  第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主观和客观双方力量的对阵博弈:
  客观力量VS主观力量=他人需求×能力VS自己需求×能力

  如果一个人的需求方面善良,就愿意对自己好;同时他的能力很强大,而且符合自己的需求利益,他就能够对自己好;另外自己的能力缺乏,就希望他的支持,这样综合起来他就对自己很有利。否则,如果一个人需求方面自私,就想侵犯自己;同时他的能力强大,而且可以夺取自己的需求利益,他就能够侵犯自己;另外自己的能力弱小,无法抗衡他的能力,这样综合起来他就对自己很有害。
 如何确定具体反应方法呢?这也要根据客观力量去选择:
   具体反应方法=反应态度VS客观力量
 
 例如,朋友送给自己礼物后,自己如何盘算呢?自己首先衡量这个礼物对于自己的价值,衡量朋友本人对自己的价值;其次减去自己对朋友的价值。如果自己和朋友彼此同等重要,那么回赠的礼物和收到的礼物也应该等价,比如都是一千块钱;最后根据回赠礼物的一千元价格,参考朋友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具体礼物。
 
  第二个问题。相关的客观价值会相对改变目标的价值,从而制约自己的反应方法。
    有的客观价值会派生某种反馈价值,在随后时间作用;有的客观价值则潜伏着,根据主观反应方式来决定是否表现出来。因此,为人处世断然不可单纯根据目标价值进行反应,否则显得头脑简单,处置狭隘。例如,受到领导训斥后,你虽然不同意领导的观点,但是照顾对方的身份而痛快接受,领导看到自己的良好态度就满意,不再节外生枝,结束训斥;如果你不服气,顶撞起来,领导的权威就被激发出来,变本加厉折磨你。
  强大的客观价值会导致目标升值,让好目标变得更好,坏目标变成相对美好的“敬畏”;弱小的客观价值导致目标贬值,让好目标变坏,坏目标变得更坏;而零度的客观价值则导致目标保值,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例如,当他人称赞自己时,如果对方是领导,所称赞的话会升值,自己听后格外高兴,反过来对领导格外感谢;如果对方是同事,称赞会保值,称赞还是称赞,其价值既不提高也不降低,自己会稍微高兴,反过来稍微感谢;如果对方是乞丐,同样的称赞会变得贬值,甚至令自己恶心,例如对方称赞自己比他有本事,听起来有些戏谑,自己会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反唇相讥。
  如果被领导训斥,自己会敬畏服气,虚心接受;如果被同事训斥,加上不再考虑他以后的价值,自己会生气,反唇相讥;如果被乞丐训斥,同样的话会让自己火冒三丈,大骂对方,对方只能沉默接受。
   客观环境同样影响目标价值。
    在中国入世谈判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部长龙永图曾选过一位秘书。当时确定人选后,全场哗然,因为在大家眼里这个人根本不适合当秘书。一般来说,秘书都是勤勤恳恳、少言少语的,讲话很少,做事谨慎,对领导体贴入微。但是龙永图选的秘书,做人处事完全另类。他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从来不会照顾领导。每次龙永图和他出国,都是龙永图走到他房间里说,请你起来,到点了。对于日程安排,他有时甚至不如龙永图清楚,原本9点的活动,他却说9点半,经过核查,十有九次他是错的。
  但为什么龙永图会选他当秘书呢?因为龙永图是在其谈判最困难的时候选他当秘书的。当时由于谈判的压力大,龙永图的脾气也很大,有时候和外国人拍桌子,回来以后一句话也不说。每次龙永图回到房间后,其他人都不愿自讨没趣到他房间里来。惟有那位秘书,每次不敲门就大大咧咧走进来,坐到龙永图的房间就翘起腿,说他今天听到什么了,还说龙永图某句话讲得不一定对等等,而且他从来不叫龙永图为龙部长,都是“老龙”,或者是“永图”。他还经常出一些馊主意,被龙永图骂得一塌糊涂,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抗骂。无论怎么骂,他5分钟以后又回来了,哎呀,永图,你刚才那个说法不太对。
  这位秘书是个学者型的人物,他对很多事情不敏感,人家对他的批评他也不敏感,但是他是世贸专家,他对世贸问题简直像着迷一样,所以在龙永图脾气非常暴躁的情况下,在龙永图当时难以听到不同声音的情况下,有那位禁骂的秘书对龙永图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世贸谈判成功以后,龙永图的脾气好多了,稀里糊涂的秘书已不再适合龙永图的“胃口”,于是龙永图很快把他送走了。
  这里,读者可不要误解龙永图是个过河拆桥之人。因为一个人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期,他具有特定的价值,适合做某件事情,但是换一个时间,他可能就不适合了。
  诚然,龙永图是位卓越的领导,因为他非常清楚什么时候什么人最适合什么工作,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人,什么时候不该用什么人,这一点,是常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用人的诀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方做一件事。


 在此顺便一提,同客观价值会相对改变目标价值一样,主观价值也会相对改变反应方法的价值,强大的主观价值会让反应方法升值,弱小的主观价值会让反应方法贬值。
 
    第三个问题,在交际活动中,对方给予自己价值应该等于自己给予对方价值,从而获得正确适宜的效果:
  对方给予自己价值=自己给予对方价值
  目标价值+对方本人价值=反应方法价值+自己价值
 
  这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是自利的,都想从交际中为自己得到最大好处,二者博弈的结果自然是公平兑换价值,客观他人给予自己什么价值,自己就会回应什么价值;你摆出五分价值,我也摆出五分价值。只有这样,才会符合对方的心意,对方的反馈才会顺从自己的反应,顺利结束交际;否则,感觉太吃亏的一方会不断报复对方,感觉太沾光的一方会不断回报对方,直到双方取得平衡。即使非常无私的人同样自利,希望自己的爱护奉献得到相等回报,赠送给困难者一万块钱后,对方一句真诚的感谢就会让无私者感到内心平衡,不算吃亏;如果对方只收钱不道谢,无私者内心也会感到别扭,感到自己的钱打了水漂,以后不愿再帮助他。即使非常自私的人也希望自己对得起对方,以免对方找自己麻烦。
  当然,由于各自价值的不同,交际双方的实际行为也不相同,这样恰恰保证交际公平,保障个人自利。如果自己不能提供和对方同类同度的价值,那么就要用其他种类价值加以弥补。例如,员工和老总见面时,双方地位悬殊,要达到平等兑换价值,员工必须主动和更加尊敬地问候老总,而老总稍微点头也算合乎礼仪。否则,领导也是恭敬回应员工,员工就会感到承受不起。这如同小孩使出吃奶的力气才会和大人稍微发力持平。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主客平衡公式和事情价值公式是等价的,可以相互换算。
   这种等价交换,既符合对方心意,又符合自己心意,自然让自己获得最大效益,满足自利。任何人都会采取等价交换的法则,导致和谐交际;有时出现交际矛盾,则是因为具体计算的错误。
  一些爱动脑子的读者会问,最佳效益往往属于收入大于支出的盈利效益,而对方价值和自己价值等价,岂不是不赔不赚吗?其实,主客双方之间的公平交换是指整体价值之间的交换,不仅包括实际举动之间的交换,而且包括双方力量的对峙。
  因此,对方给予自己价值和自己给予对方价值,它们并非实际的收入与支出价值,有的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本身并不参与实质交换,要么派生某种反馈价值参与交换,要么象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一样只会影响交际而自身不会转移损耗。例如,员工看到领导出现后,感到很大刺激价值,这种刺激价值本身并没参与价值交换。员工恭敬地问候领导,而领导清淡地回应,这就算公平交际,双方都会获得盈利。领导的权力会给予员工以很大刺激,令其毕恭毕敬,但权力不会送给员工,自己只付出清淡问候,就得到对方恭敬问候,自然盈利;员工用恭敬问候,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不找自己麻烦,也算相对盈利。        
   值得强调的是,本质和数量都相等的交换在交际之中显得平衡,但是会使双方在交际之外获得最佳效益,达到双赢。双方看似不赔不赚,由于交换价值的时空和形式不同,最后达到双赢。例如,甲乙两个人各自推着车子爬坡,结果都上不去,都失败了。他们就合作,甲先付出一点力气帮助乙推车上坡,乙再付出一点力气帮助甲推车上坡,结果都成功了。这种合作效果导致,对他人付出一点力气就能够推车上坡,如同杠杆放大了本来的力量,获得较大的效益。因此,处世如同做买卖,各取所需,互通有无,公平交换,共同发展。 



  1978年前后,李嘉诚采取分散户头暗购的方式,吸纳老牌英资集团九龙仓的股票,意欲控制九龙仓入主董事局。与此同时,英资“置地”和船王包玉刚也加入到收购行列。一时间,商场硝烟四起,大有两败俱伤之势。就在此时,李嘉诚秘密会晤包玉刚,提出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转让给他,帮助包玉刚打败英资集团,成功收购“九龙仓”,得到这位与汇丰关系不一般的船王的感恩。桃李相报,在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的过程中,包玉刚帮助李嘉诚成功的从汇丰手中收取九千万股,为全面进军“和黄”奠定基础。接下来,在一片和谐的气氛下,李嘉诚用了两年的时间,大约以七亿元的资产,吞并了市值六十二亿元的“和黄”,成功完成了他的“蛇吞大象”之举。
 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单枪匹马都难以成功,只有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帮助,实现自己和他人的飞黄腾达。

 
  最后必须强调指出的第四个问题是,直接决策通常都是针对熟悉和简单事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少数复杂事情,目标力量、客观力量和主观力量都比较复杂模糊,互动反馈环节很多,普通人难以一下子准确判断出真实的整体事情价值。对此,我们可以根据某些事情因素得出几种可能的甚至相反的事情价值,分别设置反应态度与方法,然后推测各自的整个交际过程,考察目标刺激价值——自己反应价值——对方反馈价值这三者以及全部收支价值的总和,抉择那个导致最佳效益的最佳方法;如果感觉以前各种方法的效益不佳,可以再寻找新方法。
 例如,一个性格复杂的朋友来借10万块钱。这个事情你感觉棘手,无法直接把握整体价值,就可以预测一系列可能的相反事情价值。首先分为有利与有害,同意借和拒绝借。如果拒绝的话,自己会保住10万块钱,但是会失去这个朋友,效益上亏损;如果同意的话,自己会暂时失去这10万块钱,但会得到朋友的感谢,以后也会得到还款,效益上合算;两种方法比较,可以确定同意借钱。   其次分为“热”借和“温”借。如果热烈同意借钱之后,朋友会认为自己财力阔绰,可能得寸进尺,再度提出借钱,自己就无法应付,非常有害;如果温和同意借钱,说自己也有困难但为朋友就不惜付出,之后,朋友既会认为自己真心帮助又会得知自己尽力而为,缺乏余力,就不再提出借钱,仍然感恩自己;两种方法比较,“温”借属于上策,可以确定实行。

             有一次,励志大师卡耐基在纽约租下一家饭店的大厅,准备在那里搞一次为期一个月的短期培训。就在他把所有的票都印发送出、所有的通知都发下去的时候,他接到了饭店的通知,那就是必须付出比平常多3倍的价钱。
  卡耐基自然不愿增加费用,两天后,他直接去见饭店经理,“接到你的来信,我感到十分震惊。”他说道,“但我不责怪你们,换了我,或许也会这样做。你是经理,当然要为饭店着想。现在让我们写下这件事对你们的利与弊。”卡耐基在“利”的下面这样写:1、大厅可以空下来或做他用;2、可租给人跳舞或开会,收入会比租给我作培训用收入高;3、我占用一个月,你们可能会失去更大的生意。在“弊”的下面卡耐基写道:1、我付不起你们的费用,会另选地址,你们将会失掉这份收入:2、我的培训会吸引很多受过教育的文化人,你们将会失去替自己做广告的极好机会;3、你们每次花1万美元在报纸上做广告,也不一定会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这对于你们来说不是很值得吗?“请你们仔细考虑一下,尽快通知我。”说完,卡耐基把纸条留给经理就走了。第二天,卡耐基便收到回信,租金只涨50%,而不是原来的3倍。
  卡耐基的确高明,站在对方的心理上做文章,为他谋福利,自然打动对方。当然,对方也不是被哄骗,也是按照自身正常的机制分析利弊,两利相较取其大,两恶相较取其小,我们都是这样做人处世的。
由上可见,要正确决策,必须对目标、对方和自己三方力量之间的实际关系了如指掌,才能运用万能决策公式找到最佳方法。顺便说一句,人们的做人做事无论看上去多么复杂难辨,其实内部都有科学规律,都可以用数学表达出来,最终都要服从万能决策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