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效能的衡量:李存葆的书房(名人书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23:48:20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2月09日   第 11 版)

存正从戎炼骨筋,葆真逞笔建功勋。
创新改走散文路,作气犹吞万里云。
谈起当代的军旅作家,人们一定会提到李存葆。他当年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那一曲悲壮的赞歌,震荡了10亿人民的心。近年来,他又转而走上创作大散文之路,作品亦丰,好评如潮。
前不久,在京召开的第九次全国文代会、第八届全国作代会上,李存葆连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他表示:作为军旅作家,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永远为人民、为战士造像,为时代放歌。
12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坐落在北京魏公村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拜访这位军艺副院长、将军作家。作家住在院里,三四年前搬入的新家,记者还是第一次来。
也许是太忙了,房间还没怎么收拾好。书房里的书柜倒是装满了书籍,有大量的书籍还没有整理好,历次获得的奖杯,随处可见。房间光线有些暗,书桌上开着台灯。桌上堆放着书、刊、报纸。作家习惯用笔纸进行写作,他说这样写有感觉、有激情。近些年100多万字的散文作品就是这样用笔、用情写出的。
将军回到家里改穿便装,仍不失威武之姿;为好友泡上香茗,遂畅谈风云之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之根,是生生不息的灵魂与血脉。最终印证一个国家和民族伟大的,就是她的文化。散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代有名篇。而新时期的散文也要与时俱进。”作家谈文化、谈散文,反映出他的目光深邃。
于是,《我为捕蛇者说》、《鲸殇》、《大河遗梦》、《祖槐》、《沂蒙匪事》等多题材散文作品,为军队而写、为人民而写、为社会而写、为历史而写,如风吹浪,层出不穷。
桌上的刊物,2010年第6期的《散文海外版》刊登的《孤吹者的艺术交响曲》,讴歌了军旅书画家林凡在艺术道路上的非凡攀登;2011年第6期《前卫文学》刊登的《呼伦贝尔记忆》,展示了呼伦贝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壮丽进程。
12月10日,李存葆将军将率领中国作协代表团访问俄罗斯,进行文化交流。祝交流成果丰硕!
李存葆  1946年生,山东五莲人。1964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新时期以来,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茔》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参加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著)获全国报告文学奖。
近年致力于多种题材的散文创作,成绩斐然。有《大河遗梦》、《最后的野象谷》、《飘逝的绝唱》、《绿色天书》等散文集出版。《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其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1989年美国嘉兰德出版公司出版的20本世界文学丛书中,收有《高山下的花环》。
本报记者  潘衍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