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组织行为:黄煌教授运用黄连、半夏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19:39:42
 发表时间:2010-11-24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110) 半 夏
黄 煌
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使用半夏达42方。
1 药证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中痛”(313条)。苦酒汤(半夏、苦酒、鸡子白)治疗失音,所谓“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312条)。用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治疗“妇人咽中如有炙脔”的咽喉异物感。
2 应用
(1)以恶心呕吐为主诉的疾病,如神经性呕吐、肠粘连、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妊娠呕吐、肿瘤化疗不良反应等,常配伍生姜,方如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是止呕的基本方。《金匮要略》:“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类聚方广义》:“诸病呕吐甚,或病人恶汤药,呕吐恶心,不能服对证方者,皆宜兼用此方。”半夏止呕,生姜也止呕,而且,半夏有小毒,而中医传统经验认为生姜能解半夏毒。所以,小半夏汤的配伍是比较安全的。目前市售半夏均用生姜汁加工过,所以,我们在处方上写的饮片商品名“姜半夏”或“制半夏”,实际上就是小半夏汤。
对神经性呕吐除使用半夏以外,还要配合心理疏导。据说,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临床曾治一反胃病者,一闻药味.立即作呕。蒲老深思后,以小半夏汤加红糖治之。他首先向病家解释说这不是“药”,而是生姜红糖汤。其次说药后两脚心可能要发烧,如果脚心发热,病就痊愈。病者服后,用意于两脚心,结果一口也没呕,待药力发挥作用后,反胃呕吐就此止住。
(2)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为特点的疾病,如内耳眩晕症、偏头痛、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常配伍茯苓、生姜、甘草等,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的止呕作用明显。近代名医张锡纯曾治疗一位英国医生患顽固性呕吐,患者不能进食物多日,日本医生和美国医生共同会诊,呕吐依然不止,以为不救,遂决死生于张,张用半夏加茯苓生姜,一二服后奇效忽显,数日后竟然康复。令洋大夫赞叹不已。张锡纯所用的妙方,就是《金匮要略》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根据近代无锡名医张聿青的经验,本方对呕吐痰水的效果最好。《张聿青医案》记载:停饮呕吐,呕出物为黏痰涎水,且二便不利,脉象沉弦者,用制半夏2钱(6g),云茯苓8钱(24g),老生姜1钱(3g),配来复丹1钱(3g),药汁送下获愈。此外,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口中涌吐清涎,或口中常有唾液黏腻,时常恶心者也有效。
有人用本方治疗妊娠呕吐,指出以心下不适,动悸,稍有眩晕为指征,宜冷服。但应当指出,动物试验证明,半夏具有显著的胚胎毒性,可导致流产及致畸,所以,妊娠期慎用为宜,尤其是不宜大剂量长期使用。
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大枣)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加橘皮、竹茹、枳实、甘草、大枣而成。除治疗恶心呕吐以及眩晕心悸外,还能治疗易恐惧、夜多恶梦、胸闷腹胀、便秘等。现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伴有眩晕、失眠者。如果面红、口苦者,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现代名中医蒲辅周先生治疗冠心病,常常用加减十味温胆汤:西洋参3g,茯神6g,枣仁9g,远志3g,九菖蒲2.5g,法半夏6g,橘红4.5g,枳实(炒)3g,竹茹3g,川芎2.5g,丹参4.5g,柏子(炒)6g,大枣3枚。主治冠心病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心慌心跳,汗出,头晕头痛,睡眠不佳,唇紫,舌淡苔薄黄腻,脉沉细涩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天麻、生姜、大枣)主治恶心呕吐、眩晕而大便不成形者。李东垣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本人经验,本方尤其以体形比较肥胖者为适宜。
(3)呕吐呈慢性化,患者全身状况差的疾病,如肿瘤、慢性胃病、神经性呕吐等,常配伍人参或党参、甘草、干姜、红枣等。方如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由半夏、人参、蜜组成,原治疗胃反呕吐者。方中半夏用量最大,达2L,主治“胃反呕吐者”。胃反,也是呕吐,只不过是呈慢性化的呕吐。由于长期的呕吐,不能进食,病人必定消瘦,所以,《外台秘要》说本方治“呕、心下痞硬者”。心下痞硬者,多见于赢瘦之人。有报道本方治疗一枪伤腹部手术,因肠粘连先后6次手术。但经常腹痛呕吐,迁延十多年,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干结7-8日1行。
用半夏15g、高丽参15g、白蜜30g,先以蜜水1000ml,扬300余遍,加半夏、人参煎为300ml,频服,13剂治愈。8年后随访未再复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第三期封三)。
(4)以呕吐、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常配伍黄芩、柴胡、甘草、大黄、枳实、芍药等,方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等。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本治疗“心烦喜呕”(96条)、“呕而发热者”(金匮)、“干呕不能食”(266条)。不过,这种呕吐,都伴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刘渡舟教授曾治疗一李姓女,呕吐兼有发热,服用百余剂不效,舌苔白滑,时有进修医生陈某在侧,问曰:此何证也?刘先生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果服3剂而呕止热退。现代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肝病引起的呕吐。
大柴胡汤主治“呕不止,心下急”(103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165条),这种呕吐,则伴有上腹部胀痛,或腹痛,舌苔黄厚等。多用于胰腺炎、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呕吐。
(5)以恶心呕吐、心下痞、腹痛、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神经症等,常配伍黄连、黄芩、甘草等,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黄连汤(黄连、半夏、桂枝、人参、甘草、干姜、大枣)主治“腹中痛,欲呕吐者”。
现代临床两方多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肠炎等引起的呕吐、上腹部疼痛闷胀等。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半夏、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主治“干呕而利者”。
利,为腹泻,本方多见于肠炎痢疾等。
(6)以咽喉疼痛、失音、咽喉异物感为表现的慢性咽喉炎、声带水肿或麻痹、咽喉异物症、神经症等。常配伍厚朴、甘草、麦冬等,方如苦酒汤、半夏厚朴汤等。
有报道用制半夏15g,加水400ml,煎20分钟去渣,加醋20ml,待半冷时再加鸡子清2个,搅匀,徐徐含咽,每天1剂,治疗突发性音哑33例,服药2~3天痊愈(湖北中医杂志,1985,5:39)。这就是《伤寒论》的苦酒汤。有报道单用制半夏加食醋浸泡24小时后,加热三四沸,每天口服2~3次,也能治疗慢性咽炎。
半夏厚朴汤主治的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这是对咽喉异物感的形象描述。此外,胸闷、压迫感、堵塞感、痰黏感等,也可归于咽喉异物感。咽喉异物感常常导致恶心呕吐,所以半夏有效。本人经验,在全身体征无明显病理改变,各种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以上异常感觉,可以使用本方。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咽喉炎、声带疾病、哮喘、小儿厌食症、结肠炎、帕金森氏病、胃肠型感冒等,均可出现食道异物感。用半夏厚朴汤常能较快地缓解症状。
(7)以咳嗽、痰多、胸闷、恶心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常配伍厚朴、麻黄、甘草、杏仁、干姜等,方如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济生方》有半夏丸,用半夏、瓜蒌仁各1两,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主治胸膈满闷,痰嗽。
据南京医学院报道收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中医复方11个,通过新斯的明对麻醉猫造成的实验性支气管痉挛进行筛选,发现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石膏、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煎剂,有显著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姜春华等,经方应用与研究,82页,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小青龙汤(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桂枝、甘草、芍药)治疗那种咳喘而痰液清稀,多泡沫,口内多清涎者,尤为适宜。
(8)伴有精神症状的失眠、神经症、关节痛等,常配伍茯苓、甘草、枳实、厚朴、酸枣仁等,方如温胆汤类方、半夏厚朴汤等。
半夏所治疗的失眠,多伴有多梦、恶心、胸闷、心悸、易惊等症状,患者常常多疑多虑,神经过敏。其舌苔常常黏腻。《黄帝内经》中有半夏秫米汤一方,治疗失眠。云以流水千里以外者,扬之万遍,用半夏与小米同煎,这实际是一种药粥。明徐树丕《识小录》中记载:“姑苏张濂水,名康忠,尚治董尚书浔阳不眠。用百部一两,半夏一两,董即得美睡。
酬之百金。董即睡,梦为役夫牵船,赤日中甚疲劳,忽见凉树美荫,甚乐,大叫而寤。人谓张君二味药即得百金,而董公百金乃得役夫一息”。《冷庐医话》也有记载: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半夏用于催眠,需大量,吴鞠通有“一两降逆,二两安眠”的经验之谈。有报道用法半夏、苡仁各60g为主,或加党参,或加黄连,或加神曲,治疗失眠,效果满意(《新中医》,1983,11:22)。
治疗失眠伴有惊恐症的半夏类方首推温胆汤。这是一张著名的治疗不寐的验方,尤其适应于治疗因惊导致的多梦易醒,恶心呕吐等。也可说是中医的壮胆药。山东烟台一病人因车祸大惊,遂心悸,不敢上街,不敢独居一室,嘱服温胆汤加厚朴、酸枣仁数年,现已上班。《古今医鉴》高枕无忧散,即用温胆汤加人参、石膏、麦冬、酸枣仁、龙眼肉而成,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如果患者烦躁、面红,可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如胸闷、焦虑不安者,再加山栀,效果也好。而对于神志恍惚,百般无奈,而脉不滑、舌不红者,可用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有效。
3 参考
(1)使用半夏应注意体质特征:《金匮要略》中有“呕家”的提法,这是指某种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类型,也可以认为是适用半夏的一种体质状态。对于“呕家”,张仲景没有详细解释,本人根据经验描述如下:营养状况较好,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但缺乏正常的光泽;形体并不赢瘦,肥胖者居多,所谓“肥人多痰”。主诉较多而怪异,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而变化起伏大,易于出现恶心感、咽喉异物感、黏痰等。脉象大多正常,或滑利。舌象多数正常,或舌苔偏厚,或干腻,或滑苔黏腻,或舌边有两条由细小唾液泡沫堆积而成的白线,或有齿痕舌。
(2)半夏证的特点:从半夏主治及兼治的病症来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感觉异常样症状。半夏所主治的呕吐,本是一种异常的反射。半夏厚朴汤主治咽中如有炙脔,实无炙脔,纯属一种感觉异常。此外,麻木感、冷感、热感、堵塞感、重压感、痛感、痒感、悸动感、失去平衡感、恐怖感、音响感。由感觉异常导致的异常的反射和行为,如恶心、呕吐、食欲异常、性欲异常、语言异常、睡眠异常、情感异常等,都有使用半夏的可能。对此,中医称为“痰”。同时,也将半夏视为化痰药。可见,中医所说的痰,并不是指气管里面的分泌物,而是指感觉、行为的异常,这种所谓“无形之痰”。二是咽喉部症状。恶心、呕吐、咽痛、失音、咽中如有炙脔.均为咽喉部的症状。咽喉部是人比较敏感的部位。所以半夏证多集中在咽喉部。
(3)关于用量:张仲景用半夏有两个剂量段,大量(2L)主治呕吐不止,小量(半升)主治咳喘、失音、心悸、恶心等,或配麦冬。现代有人认为小量(15g左右)止呕,中量(20—30g)催眠,大量(40g)止痛。由于仲景止呕用大量,则可见治疗咳喘的剂量应小于15g以下。半夏最大用量是多少,据我所知,日本京都高雄病院的江部洋一郎医生用半夏至120g,只要久煎,并未发现不良反应。
黄 连
黄 煌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黄连(Coptis ch.enensis F.)、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因其根茎多分支,形似鸡爪,故有称为鸡爪连。产于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黄连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非洲防己碱等生物碱。
黄连是天下第一苦药,1:25万的黄连水仍有苦味。黄连又是天下第一良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主要是指黄连而言。黄连苦寒,是中医的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重要药物。黄连是常用药物,《伤寒论》中有12方次,《金匮要略》中有7方次。有人统计宋以前13部方书中,含黄连的方剂占5%,比例是相当大的。许多名医擅用黄连。江苏省名老中医夏奕钧先生因好用黄连,外号夏川连。
黄连的提取物黄连素,已经成为现代治疗菌痢肠炎的常用药物。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有抗原虫、抗病毒以及抗炎、解毒、降压、利胆等药理作用。
1 药证
黄连首先是除烦药。所谓烦,包括烦躁不安、焦虑、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身体热感、胸中苦闷感、心悸动感、脉滑数或数促,以及入睡困难、多梦、过早觉醒等睡眠障碍。张仲景方中用黄连的最大剂量是4两,方为黄连阿胶汤,主治伤寒“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条)。无独有偶,《肘后方》用黄连解毒汤治疗伤寒温病“若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起走”,又治“烦呕不得眠”。《外台秘要》用黄连解毒汤治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小儿药证直诀》以单味黄连为末,临卧服3分,治疗小儿心气实。心气实,即心烦不得卧。此外,李东垣的朱砂安神丸,《韩氏医通》的交泰丸等,均是利用了黄连除烦的功效。
韩氏说黄连肉桂能交心肾于顷刻,可见此方的除烦安眠作用之好。余听鸿《诊余集》记载,浙江某县令彻夜不寐年余,服安神养血剂二百余,毫无效验,孟河名医马省三以黄连8分、山栀3钱、猪胆汁1钱拌炒,煎服,当夜即寐。
其次,是除痞药。所谓痞,包括胃脘部的不适感、隐痛、胀痛、灼痛,并伴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等症,按压上腹部有轻度弥漫性压痛,但无肌紧张或肌卫现象。《伤寒论》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连剂是大黄黄连泻心汤,仅黄连大黄两味药物,主治“心下痞,按之濡”(154条)。此外,《伤寒论》中凡是黄连黄芩同用的处方,大多是治疗心下痞的,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与附子泻心汤。
再为治利药。所谓利,包括腹泻,腹痛,或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大便黏腻臭秽、或有黏液或血液。《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就是治疗“利遂不止”的方,黄连与黄柏、秦皮、白头翁配伍的白头翁汤,主治“热利下重”。《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古代方书,治疗痢疾方中多有黄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下利腹泻均用黄连。黄连所治疗的是“热利”,其表现在,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喘而汗出”、“脉促”(34条),白头翁汤证是“下利欲饮水者”(373条),均有热证可凭。清代诗人袁枚对此有体会,他曾先后两年患有腹泻,但前年用香连丸有效,而后来服用香连丸不仅没有效果,还有不良反应。其诗云:“前秋抱腹疾,香连一服佳,今秋腹疾同,香连乃成灾。方知内患殊,不可一例该,天机本活泼,刻舟求剑乖”(服药有悟)。可见,不是所有的腹泻都适合用黄连的。
综上所说,黄连主治烦、痞、利。而其性质,均属热。心中烦,不得卧者,绝无脉迟恶寒之理;利而脉促数、口干舌燥者,也必有烦而身热、不得眠;而心下痞者,多不能安睡,且多有汗出。所以,最能反映热证的全身症状,可推一“烦”字。局部症状,则为一“痞”字,以及一“利”字。严格地说,黄连主治烦而痞,或烦而利。
2 应用
(1)以烦躁、焦虑乃至精神障碍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脑血管性痴呆、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等,配伍黄芩、黄柏、山栀、连翘等。方如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高热昏迷或中风昏迷,则常常使用含有黄连的牛黄清心丸和安宫牛黄丸。
急性传染病过程中经常出现中毒性脑病,这些现象,在《伤寒论》中就有描述,如“谵语”、“目中不了了”、“心中烦不得卧”等。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中医常常使用黄连解毒汤(黄连6g,黄柏10g,黄芩10g,栀子10g)。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问,均擅长使用黄连解毒汤。清代温病专家杨栗山创制的解毒承气汤(白僵蚕、蝉蜕、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即为黄连解毒汤加味而成。
黄连解毒汤不仅用于急性传染病,也可以用于慢性病,尤其是目前多见的老年病。
脑血管性痴呆多见于反复“小中风”的病人,早期表现,主要为记忆力减退,常张冠李戴,前讲后忘,颠三倒四。情感活动也有障碍,偶闻琐事,失声大笑,笑声未绝,又涕泪交流,悲痛欲绝。到后期,则智力全面减退,生活不能自理:或终日僵卧不起,不食不言;或外出乱跑,不识归途(定向力丧失)。日本以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性痴呆,提示能显著改善焦虑等精神症状。日本的长泽治夫用黄连解毒汤治疗脑血管障碍后遗症病人共20例,有效率达70%,并认为黄连解毒汤能使全脑平均血流量增加,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回周围增加更明显,增加缺血灶周围血流量,缩小梗塞灶。
日本学者丸山征郎认为黄连解毒汤可用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而这种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是体格强健,面色红或紫赤的男性,口唇暗红,舌质暗红坚老,干燥,舌苔黄而干腻,伴有烦躁不安感、失眠、焦虑或抑郁,以及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切诊可以发现心下有痞闷不适感、抵抗感、压痛感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汁数及血红蛋白偏高等。对于以上疾病,如果大便秘结者,可用泻心汤(大黄10g,黄连3g.黄芩12g),或黄连上清丸。
传统用于温热病以及中风昏迷的名贵成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其中也含有黄连、黄芩、山栀。1996年12月,越南国家主席黎德英任家洗澡时突发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河内108军医院抢救,病情虽有所缓解.但依然嗜睡,四肢瘫痪.1个月有余。后我国应越方请求,派出医疗队,采取中西医医结合治疗的方案,其中包括服用安宫牛黄丸,10天后,黎德英的病情竟奇迹般地好转,出血已经大部分吸收.肢体已能功弹,双手可抬至头部.左腿可抬至膝部,并开始说话,后来说话能力恢复正常,上肢功能良好,能自行站起,并签署文件,中国医疗专家救治黎德英主席的故事不胫而走,在越南十部群众中广为传颂,他们把中国医生描绘成神医,一些人还把黎主席起死回生归功于安宫牛黄丸。不少越南代表团访华后,都要想方设法带回一两丸。黎德英夫妇也托人买回2000美元的安宫牛黄丸放在身边备用(报刊文摘,2002年3月17-19日,第163l期)。
焦虑症、失眠、高血压患者,如伴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叶、舌苔黄腻者,临床常用黄连温胆汤(黄连3g.制半夏12g,茯苓12g,陈皮6g,生甘草3g,枳安10g,姜竹茹10g,生姜3片,红枣10枚)
(2)以心下痞、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感为主诉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醉酒等,配伍黄芩、人参.干姜、_半夏、甘草、大枣等。方如半夏泻心汤、黄连汤。
近年来有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的报道较多,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认为半夏泻心汤有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免疫调节,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此外,日本香川医科大学寺田总一郎等研究表明,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汤、六君子汤和黄连汤有较好的抗HP作用。本人经验,慢性胃炎使用半夏泻心汤(黄连3g,黄芩10g,制半夏10g,干姜6g,党参12g,甘草5g,红枣10枚)原方即有效果。如果为久治未愈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g,如咽喉疼痛,胸闷明显者,可加山栀、连翘,效果更好。糜烂性胃炎导致的出血.可加大黄。曾治疗多例慢性胃炎,均获显效。有些病人经常按原方自己去药房配药,每日必喝一两盅,称为“香茶”。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如有上腹部饱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体格检查上腹部右局限性压痛,此符合半夏泻心汤证。另外,幽门螺杆菌在消化性溃疡病人的阳性率可高达80%以上,近年来有人提出“无幽门螺杆菌即无溃疡”的说法,所以,使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黄连黄芩剂,也是适合的。消化性溃疡易于出血,一部分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的大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黄连黄芩本可治疗血证,黄芩可重用至15g。腹痛,可配桂枝、芍药。
饮酒过量可出现呕吐、上腹部烧灼感、头昏、烦躁,或者口干、口苦、口臭、舌苔黄腻等,可使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黄连3g,甘草3g,干姜10g,桂枝10g,党参10g,半夏10g,大枣12枚)。曾治疗南京一朝鲜餐馆老板,因喝酒过量,常常导致胃痛、腹泻,用半夏泻心汤加桂枝后,症状很快消失,十分舒适,遂介绍多人来诊,均属同类病症,也用同方,均有效果。
(3)以下利、腹痛为主诉的疾病:如急性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腹泻等,多配伍黄芩、葛根、白芍、甘草等。方如葛根芩连汤等。
建国以来,用单味黄连的各种口服制剂(粉剂、浸膏、糖浆、煎剂、片剂等)以及黄连复方治疗细菌性痢疾的病例报告达千例,证明黄连具有效果快、疗程短,不良反应小的优点。有人将黄连与西药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等治疗痢疾的疗效作比较。
发现临床症状改善的速度,黄连与西药相比没有差别,而大便培养转阴的时间,以黄连组为快。
葛根芩连汤(葛根30g,黄连5g,黄芩10g,甘草3g)是中医治疗腹泻的代表方。
小儿夏季的腹泻,常常伴有发热、腹痛等,用本方最为有效。南京谢昌仁先生擅用葛根芩连汤治疗急性痢疾,症见发热腹痛,下利不止,里急后重,肛门作坠,大便夹有红白黏液,舌苔薄黄,脉象濡浮,用葛根芩连汤加木香、槟榔、藿香、马齿苋等味。此方使用多年,验证百例,疗效确切。王永炎教授介绍说,董建华先生曾对他说,葛根芩连汤、桔梗芍药汤肯定比土霉素疗法强得多,不仅可以止住痢疾、腹泻,而且肚子不胀,舌苔不腻,消化好,最终结果非常好,而且形成慢性痢疾的机率很低。有报道认为葛根芩连汤对轮状病毒感染的腹泻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黄连本可治消渴,《名医别录》说:黄连“主五脏冷热,久泄脓血,止消渴、大惊……”。《经史证类政和本草》引《海上方》:“偶于乡野人处得治消渴丸方,神验不可言。
方用麦门冬、黄连捣丸,服白羊头汁”。《名医类案》记载:“明代南安太守松江张汝弼曾患渴疾白浊,久服补肾药不效。一日遇一道人,俾服酒蒸黄连丸,其疾顿瘳。李时珍也说:“治消渴,用酒蒸黄连”。现代研究,黄连对糖尿病有效,尤其是伴有腹泻者,必效,但量应达到6g以上。有报道用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开始每日3次,每次10片(0.1g/片),半个月后检查尿糖,若尿糖为阴性则改为每日3次,每次7片。1个月后再检查尿糖,若为阴性则改为每日3次,每次5片。再经尿糖检查,仍为阴性则改为每日3次,每次3片。葛根也有降糖作用,故葛根黄芩黄连汤为好。本人曾治疗数例,葛根用量在30g以上,黄连5g左右。
(4)以烦热而有吐血、衄血等出血倾向为特征的疾病:如消化道出血、高血压、中风、鼻衄、眼底出血,配伍黄芩、大黄、黄柏、山栀等,方如泻心汤、黄连解毒汤等。
泻心汤(大黄10g,黄连3g,黄芩12g)是治疗吐血衄血的经典方。《金匮要略》:“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成都中医学院用本方制成冲剂治疗溃疡病或炎症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肺结核咯血、支气管扩张出血,也有很好的疗效。日本广泛应用于脑出血的预防。本人常用三黄泻心汤配合犀角地黄汤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三黄泻心汤为基础的黄连上清丸,可以作为当前中老年男性的保健药物。
黄连解毒汤能泻火止血。《名医类案》记载:“西园公,不知何郡人。曾治一妇人,年六十二岁,患血崩不止,以黄连解毒汤四贴,后服凉膈散合四物六贴,即愈。”本人曾用本方治愈数例痛经,患者均有烦躁,睡眠障碍,出血量多而有血块,舌质暗红等见症。此外,对烦躁、面潮红的高血压、脑梗塞患者,使用本方也有改善症状、预防中风的效果。曾治疗1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频发脚趾抽筋,也用本方收到良好效果。
(5)以烦热、心下痞为兼有症状的疾病:如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氏病、神经症、心律不齐等,配伍黄芩、甘草、人参、半夏等,方如甘草泻心汤
复发性口腔溃疡除口腔黏膜破溃,此起彼伏以外,经常伴有睡眠障碍,头昏、上腹部不适疼痛、腹泻或大便不成形等。黄连有治疗效果。近代经方家曹颖甫先生的弟子姜佐景说:“昔我治一妇人,舌尖下发一白点,渐内蚀,饮食辄痛,不能触成味,尤不可碰热菜。我曰:此属热,宜师白虎汤,服石膏。妇服之数日,腐点不动,而胃纳反差。闻人曰:服黄连可效,竟一剂而愈。”(《经方实验录》)从临床来看,黄连的复方甘草泻心汤(黄连5g,黄芩12g.甘草12g,党参12g,干姜6g,半夏10g,大枣12枚)应用比较多。日本现代汉方之父的大冢敬节先生,早年常有口腔溃疡之苦,后得甘草泻心汤而愈,从此,便笃志于汉方临床研究。最近有一男青年,自童年时期即患口腔溃疡,此起彼伏,久治不愈,来诊时口唇红肿,唇舌均有溃疡,大者如黄豆大小,上罩似膜,询得睡眠多梦,白天注意力不能集中,整天昏昏沉沉,口臭。后用此方21剂,溃疡虽为完全控制,但溃疡面仅如针头大或米粒大,且疼痛明显减轻。现在仍在服用之中。
白塞氏病,相当于张仲景所说的狐惑病。特点,一是咽喉部或阴部出现黏膜溃疡,所谓“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二是睡眠障碍,所谓“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方用甘草泻心汤。现代用于治疗白塞氏综合征,但甘草的用量宜大,需10g以上。
黄连治烦热而悸者,心律失常患者常常有烦悸者。患者多胸闷、烦躁.睡眠障碍等。从《伤寒论》原文以及报道看,黄连所治疗的心律失常,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有效。如葛根芩连汤证为“脉促”,促有两种情况,一是脉来急促,与脉数同;二是数中有歇止。有报道口服黄连素0.3-0.5g,日3-4次,治疗室性快速心律失常50例,结果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40%(中华内科杂志1959.7(6):514)。黄连的用量宜达5g以上。常用黄连温胆汤或黄连解毒汤。
3 参考
严格掌握适应证:①舌暗红坚老,舌苔薄黄或黄腻,唇红者宜。这种舌象,称为“黄连舌”。有此舌象者,多血液黏度大,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较多,可以耐受黄连黄芩的苦寒。相反,贫血、肝肾功能不良者不宜,就舌象而言,舌淡胖、苔白者不宜。②面色红或黄瘦而肌肉坚紧者宜,面色无华,肌肉松软,贫血貌者不宜。③烦热者宜,精神萎靡者不宜。
④服药后感觉不甚苦,尚有甘味,药后舒适者对证;味极苦,闻气味即呕,药后呕吐者不对证。
中病即止:烦热消失,心下舒适,舌苔净者即可减药。如果口感极苦,难以下咽者,也应减量或停药,多服易倒胃口。
多配伍黄芩:有人统计宋以前12部方书中黄连常用配伍药物不超过25种,出现频度排在前10位以内的,依次是黄芩、黄柏、甘草、当归、大黄。《伤寒论》中黄连黄芩的出现率也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