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五个理念:威宁南草能否“跳”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40:25
威宁南草能否“跳”起来?

 

                      ---威宁种草养畜治理喀斯特石漠化                               经济信息时报记者   李才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凸显贵州毕节的形象。

                 不沿边,不沿江、不沿海,位于世界三大岩溶地区之一的中国大西南腹部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极为典型,是云贵高原上的偏远贫困山区。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富集的资源难以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人民生活极为贫困,成为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到过毕节的人无不为当地老百姓的贫苦所震撼。 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走遍全省86个县市后, 为解决几百万贫困山区百姓的吃饭问题,为给全省探索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路子,毅然提出了在全省乃至整个岩溶山区最具有贫困典型性的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战略构想。

                  1988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从而拉开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序幕。

                 威宁种草养畜整治喀斯特石漠化

                 威宁自冶县是毕节地区的一个传统农业大县,素有“水果之乡”、“畜牧之乡”和“马铃薯之乡”的美称。但是,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突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成为制约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杀手。近几年来,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威宁自冶县在荒山荒坡上做文章,开展了以种草为主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并进而发展特色经济的试验性工作,为毕节岩溶山区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今,威宁己成为以发展种草养畜为主的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代表。

                 雪山镇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高寒山区,距县城41公里,面积339.84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山草坡15万余亩,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63000多亩。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海拔1700米,平均海拔2247米,属典型的凉山和半凉山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过去这里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灼甫狗街子,荞麦洋芋过日子”,多年来,由于受传统种养殖业的影响和制约,得天独厚的生态畜牧业自然优势未能得以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较低。

                 2001年底,在威宁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的精心安排布署下,威宁自治县雪山镇树立了“雪山群众要致富,发展畜牧是出路”的指导思想。依托优势、宣传开路;转变观念、增强意识;退耕种草、草畜配套;依靠科技、衔接市场;建立示范、带动发展;形成规模、建造品牌。(图为冬日的灼甫草场)两年多来,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认真筹划,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雪山群众要致富,发展畜牧是出路的理念,一方面充分利用天然草山草坡优势,搞好改良和管理,防止草场退化;另一方面扩大好地种草面积,做到有草有畜,草畜配套。抓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和产业亮点,创办了雪山、栽树、花立三个种草养畜示范村。县畜牧局在雪山村实施30万元种草养畜和仔猪繁殖基地项目,县联社在雪山、栽树、花立三村投放50万元(图为冬日里依旧长势旺盛的牧草)种草养畜贷款,县农行在雪山村投放40万元种草养畜贷款。通过努力,雪山、栽树、花立三村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三个村的人工种植优质牧草达3000余亩。

 

                遏制土地石漠化,种草,养畜,现在雪山镇牛存栏数17310头,其中能繁殖母牛11250头,优良杂交牛5100头,猪存栏33420头,其中,能繁殖的母猪7820头,猪出栏数15660头,出售的小猪近15600多头;绵羊存栏数为28730只,其中,能繁殖的母羊9270只,当年出售8560只;山羊存栏数为24670只,能繁殖母羊8600余只,当年出售7480只。通过种草养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业,农户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户均增收2000余元,全镇畜牧业产值达40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人均畜牧收入达950元。现在全镇饲养量达20(头、匹、只)的农户有1540户;饲养量达30(头、匹、只)的农户有760户;饲养量达50(头、匹、只)的农户有85户;达100(头、匹、只)以上的农户有18户,看到了种草养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群众纷纷要求协调贷款参与种草养畜。走种草为主的生态治理之路,雪山镇以种草为主的生态治理模式,扼制住了喀斯特石漠化,发展起了畜牧经济。

 

              牧草种植:石漠化治理的试金石

 

               把生态治理和特色产业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开展生态恢复建设当中,打开思路,跳出传统路子,变单纯种树为林草间作,变荒坡为草坡,再向草坡要牛羊,既考虑眼前利益,也兼顾长远发展,还解决了退耕还林的矛盾,这是威宁以种草为主的生态治理的一大特点。

               威宁以下几个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发展起特色经济的亮点,经验值得推介。

               雪山村位于雪山镇雪山管理区东南面,下辖8个村民组,402户,1648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23%,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0亩,森林面积3700亩,草山草坡面积6500亩,平均海拔2410米,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洋芋,牲畜饲养以牛、羊、猪为主,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其中,畜牧人均收入450元,约占纯收入的38%,属省级三类贫困村。2001年全村牛存栏510头,猪存栏821头,羊存栏550只,人工种草面积200亩。加大人工种草工作力度,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现全村人工种草面积已达2700亩,鲜草产量达3500公斤/亩,人工种草采取刈割方式加上天然草坡放牧相结合,3亩草地可养2头牛,每亩效益950元。

               到2005年9月底,雪山村牛存栏已达1470头,其中优良杂交牛达1150头、能繁母牛910头,增加960头,现户均养牛3.7头,最多农户养牛8头。猪存栏3250头,能繁母猪810头,增加了2427头,户均8头。羊存栏940头,增加了390。现人均纯收入已达1800元,与2001年底相比,增加了750元,畜牧业收入达950元,占总收入的50%,与2001年相比增加了12%

 

              几年前,雪山镇栽树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村,村民们靠在跑水、跑土、跑肥的陡坡地上的“三跑土”上种植洋芋、苦荞过日子,日子过得煞是艰难。但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后来,人们开始种草养畜发展生产。随着种草,养畜,养畜、种草的良性循环,过去既跑土又跑肥还保不住水的山头变绿了,地埂上变绿了,村民们的房前屋后也变绿了,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在使栽树村变绿的同时,还使村民们的腰包鼓胀起来。

             在栽树村原村支书安启昌从1985年起就自发带头在坡地里种植牧草。他坚信在栽树村这样水土流失的环境里,人是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能够很好的生存下去。

             如今,栽树村种草养畜的人家己有200余户。安启昌说,老百姓思想其实很简单,一开始做啥事他都要观望一阵,但只要他看到你这样做找到了钱,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干起来。

             安启昌告诉记者,他一个人就种了100多亩草,公路边有几十亩,是他家的承包地,另外几十亩是山坡上的退耕还林地,地中栽上了华山松,他自己又在空隙里种上了黑麦草。对这种做法,安启昌说镇里很支持,(图为村民家院坝里也种上黑麦草)如今全村都这样搞。种草当年见效,草长起来后大伙不偷懒,都是去地里割草背回家喂畜。这种做法,既有利于保护苗木和草坡,又增加了这些退耕山坡地的循环利用效益。站在地中,安启昌指着长满了黑麦草的地埂告诉记者,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为关键的环节在地埂上,没有绿草掩盖的地埂,逢雨极易垮踏,地埂上长了草,问题就解决了。在地埂上种植多年生黑麦草,以草护埂,以草根锁土,便成了栽树村的一大创举。如今,一道道的黑麦草地埂墙,恰如一条条绿带子,锁住了坡地上的水土。

             安启昌说,这些年搞退耕还林,政策好是好,我们村就退耕了不少土地。但从目前看,种草更好,因为种草使栽树村很快变绿了,还使大伙发展起养畜找到了钱。我们全村有包产地3000余亩,荒山1000余亩,加上飞机播种种植的牧草,总共有10000余亩。种草的同时,村民们还在地里种植亩产可达10000万斤以上的“洋萝卜”(产量高时可达近30000斤),用于养畜,进一步提高养畜的食物质量。今年,安启昌家养了30头绵羊、30头山羊,7头黑白花和西门达尔,出售了4头,卖得16000元,卖了30头山羊,30头绵羊,均价300元以上。另外,他家还养了3头肥猪,2头公猪、2头母猪,眼下他家又养了30头母羊。安启昌说,从前在地里种洋芋,亩产1500斤左右,值不了几个钱,交通不便利,还卖不出去,吃不完只能烂在家里。现在,养的牛有外地人来买,其它的,赶到乡场上就卖完了。安启昌告诉记者,似他家这样的情况,全村占了三分之一。此外,出于一些原因,另有三分之一解决了温饱,还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家比较困难。(图为栽树村的黑麦草地埂墙)

                       威宁 种草比种树好

 

            在威宁自治县,开展生态治理,除了大力推行种草治理生态、发展养畜之外,打退耕还林的“擦边球”,在退耕地里种草,以草养林,以草养畜,林草并举、以短养长,以种草为主的生态治理模式,带来了“一石几鸟”的效应,既避免退耕还林带来的短期内的矛盾,还做到了长短效益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雪山镇林业站的夏延珍告诉记者,近几年来,雪山镇实施退耕还林面积共5256.08亩,国家就投入退耕资金   万元,平均每亩240元,其中含每亩兑现给农户的粮食款222元,另有20元每亩管护费。国家投入是巨大的。

            在去雪山村的公路边,记者摄下了这样一些镜头,2003年栽下的华山松,当时只有1个手拇指般高,现己只长到60公分高(见图),夏婷珍说,这些树,要长到1米多高,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由于海拔、气候还有土壤严重流失的原因,至少需要20年。

 

             就在这些己种上华山松的地方,水土仍在流失。陡坡上植下两年时间的华山松幼苗,在褐红色的“梭山土”面前,显得是如此脆弱和苍白无力。可就在旁边,那些被自然草覆盖的地方,人却显现了明显的生态效应(见图)。雪山镇组织委员说,有草的地方,树也容易成活些。草保住了土,同时它还蓄住了水分。山头有没有草,生态效应也明显不同。

               种草比种树好,采访调查中,这是记者感受最多也最深的话题。

 

                记者来到灼圃草场,大雾迷漫中,和四周一片雪白的景致相映衬的,是草场上长势茂盛的牧草。在威宁高原上寒冷的冬季,要见到这样的绿草,也只能是在灼圃了,(见图)

 

               海拔2400米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村,年平均气温仅8.4℃,农民生活贫困。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开发资源的致富路,一直是当地政府、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户心中的难题。

               上个世纪80年代,贵州省农业厅在该镇建成了集科研和生态建设于一体的灼甫南方种草养畜示范基地。这为威宁以种草为主的借石漠化治理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基础。1980年,威宁灼甫飞播牧草获得成功。1986年,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灼甫联户示范牧场应运而生。它以农户家庭牧场为基本单位,以技术辐射型的中心场为核心,形成一个开放型的经济技术联合体,给灼圃贫困农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威宁自治县县委书记李克明告诉记者,作为农民,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与科技结下不解之缘,并且对接好市场,谁就能在市场经济的浅海边抱回金娃娃。

               种草养畜,使威宁灼甫农民尝到了甜头。灼甫草场种植的黑麦草,历时20余年不见退化。从一定程度上说,种植多年生黑麦草,以及黑白三叶草等优质牧草,己成为威宁生态治理试验工作当中的“优化大师”。

               灼甫村养殖大户胡孟德告诉记者,1986年5月,他带头承包草地426亩,贷款5.7万元,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过程。制定规划、改良草地、营建围栏、购买家畜、修房盖圈、在中心场科技人员的帮助下,他参加了种草养畜培训班,当年,胡孟德改良草地276亩,买进羊、猪约140头。1987年,剪羊毛、卖羊、卖猪等共收入6594元,胡孟德一家人均纯收入达到1373元,比当地农民同期水平高出10余倍! 1988年,胡孟德总收入1.4万余元;1989年,收入1.95万余元,家庭人均纯收入3743元,是当地农民同期水平的20倍……1998年,他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如今,胡孟德拥有人工草地426亩,房屋50平方米,羊、牛、马等牲畜近200头,家庭财产达15万元。

               昔日家徒四壁,今朝牛羊成群, 胡孟德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当地农民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同时也为灼甫乃至威宁全县贫困山区发挥资源优势、脱贫致富作出了表率。目前,灼甫地区已有近60%的农户加入种草养畜的队伍。

               近年来,凉水沟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雪山镇雪山村通过种植牧草,逐步走出了一条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在地里套种牧草用来养牛,发展生态畜牧业。麻乍乡戛利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采用粮草间作、林草间作、冬闲田土种草、零星地种草养殖牛、羊,成为全省有名的种草养牛专业村,为毕节试验区治理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生态畜牧经济起到了示范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3年以前,麻乍乡戛利村的回族村民们还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种植苦荞、燕麦, 1983年以后改种苞谷,村民们仍很贫困。后来,通过在地里种植牧草,使戛利人抱住了“金娃娃”。

               戛利村有6个村民组,490户人家,回民占了98%,有可供耕地700余亩,宜牧荒山草坡1万余亩,但同样面临水土流失严重这一难题。而且,早年村民养牛,只是为了耕地并积攒畜粪,很少有人把它与治理生态和发展畜牧业联系起来。1996年,威宁自治县通过成熟的农业技术,实行间作、套种,改革耕作制度,积极推行“粮、经、草三元种植结构”,在麻乍乡试验性地发展种草治理生态,培植养畜业,夏利村成为养牛专业村后,激发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在地里种草养畜,不仅改变了昔日恶劣的生态环境,还使戛利村绝大多数人家发了“牛财”。种草、养畜,不断滚动发展,村民尝到了甜头:仅2002年,戛利村黄牛存栏2800头,年出栏数1600头,户均出栏3.2头,畜牧业产值达到154万元。养牛户饲养规模达5至10头的有70户,饲养规模达10头以上的2户。通过品种改良,养殖优良的牛种有“黑白花”、“西门达尔”等,平均市场价格都在3000元以上,高的达上万元。

               戛利村养牛大户李才荣告诉记者:“同样的土地以前种粮食一家人只能勉强解决温饱。自从在地里种了黑麦草、紫花苜蓿,又饲养了优良品种‘黑白花、西门达尔’后,一家人只要喂上两头牛,一头牛出卖后可净赚两千多块钱,就比种粮食强,我家这几年来发了点‘牛财’,靠的都是在地里种了牧草”。

               近年来,为了支持、扶助农民种草增收,威宁自治县畜牧局想方设法为农民兄弟致富创造条件,补助农户购采、割草机,在戛利村,记者看到,除了有政府补助购买的价值3千多元的牧草切割机外,许多人家还有“红星”牌拖拉机。

               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在中海村开展生态试验,如今,荒坡地上种植的苹果树“撑”起了中海,可功劳同样在于草,是草,护住了地埂上方修筑的土墙,使土墙变成为生物墙,使荒坡地的水土流失成为历史。该镇党委书记罗永宽和镇长张立俊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开展生态治理试验的结果,得出在荒坡地上要治住水土流失,种草极为关键,争取畜牧部门支持,下一步,迤那镇准备在荒坡地上推行种植多年生黑麦草,给山坡地系上特色带子,又铺上特色毯子,发展种草养畜。

               开展生态恢复治理,融入智慧,以短养长,以草养林、林草结合,威宁的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同样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牧草上来。

             毕节岩溶山区:种树还是种草好

               不仅仅是贫困的问题,贵州3000多万农民面对大山索取生活能源,对生态环境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以一个4口之家计,每天需柴8公斤以上。全省769万农户,有一半农户烧柴就要年耗柴1300万吨,而全省薪柴合理提供量仅为年300万吨。随着人口的增长,贵州农村生活燃料需求一直增长,全省薪炭林面积已由1993年的518万亩下降到2000年的480万亩。一些地方山上的薪炭林没了,就挖村寨周边的灌木、山坡的草皮,甚至岩缝中的灌木根兜也要掏出来,自然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层表面植被受损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到2000年,贵州全年水土流失面积已达7.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5%。其中,石质荒漠化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13%,而据专家测算,裸露的岩溶表面若要形成一厘米的土壤需百年以上。

             威宁自治县县长安顺才说,“贫困的岩溶山区更应该走生态致富路”,毕节试验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一部分面积属长江流域,另有部分面积属珠江流域,是“两江”上游的生态屏障。这个屏障是绿树葱茏,还是水土流失石漠化,不仅关乎贵州,而且事关整个“两江”流域。

             尽管国家相继在贵州实施了长江防护林、珠江防护林、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然而,由于伐薪砍柴使灌木等低矮植被日益减少,仍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由于封山育林和关闭了3万吨以下小煤矿,贵州农村用能供求矛盾骤然加剧,目前,在毕节地区,农民用煤成本价格高昂,每吨价格在300元以上,煤炭价格上涨部分,远远高出农民人均经济增长水平。如何既满足农民的用能需求,又保护环境?发展农村沼气成为石漠化地区最好的选择,而威宁以种草养畜为主的发展模式,恰好是最好的方式。

            据记者调查,从毕节地区近几年来实施退耕还林的情况看,中间有一些不大也不小的矛盾,在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

            采访中,威宁自治县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干部告诉记者,10年前规划每亩地栽320棵树是合理的,在中幼林阶段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树长到中龄就应间伐,每亩保留120-150棵,林木才能继续生长,林地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经济效益。中龄林间伐每亩可收入1000多元,可是,林地划为禁伐区以后,不仅不准间伐,就连枯死的树木也不准清理。农民最讲实际,有收益才有积极性。禁伐政策不调整,不从中采取积极的措施,既违背林木生长规律,又挫伤群众造林积极性。

             在毕节地区,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当的政府行为,原本缺水少土,实际条件也不宜搞石埂坡改梯的一些山区地方,不是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去治理生态,而是将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资金拿来搞石埂坡改梯,这种做法花钱多,见效并不明显。相反,在典型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下,就地势在坡地和地埂上种草,效应极为明显。以林草间作等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科技优势将之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这种投资少、见效快、利于修复和保护生态的做法,在许多地方推广落实的力度却不大。

             威宁自治县草海镇的农民对此深有感触,有一年林区冬天下大雪压断的松树,倒在树林里,林业部门要求清理,由县、地到省,层层往上报,半年过去,眼看倒地树一天天腐烂,手续仍未批下来。树是不能乱伐的,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雪压断的树也不能伐,任其烂掉,这种做法是不是太机械?采访中,农民这样问记者。

            一些心系发展的乡村干部对此很有意见,退耕还林每亩补助300斤粮、50元苗木费和20元补助费,经济林、生态林粮食补助期限分别为5年、8年,执行起来比较难。比如生态林、经济林每亩苗木费都是50元,营造经果林缺口就比较大,如购买核桃苗,只够买15株,而每亩至少要栽54株,缺口达200元,贫困户难以承受。

           退耕还林也没有按照纬度、海拔高度等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的林木品种,确定不同的粮食补助期限和补助标准,确定不同的苗木费和补助费标准。林业生产周期长,经济林5年、生态林8年很难见效益。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威宁县,林木生长缓慢,在威宁这样的高海拔地区,5年、8年停止补助后,倘若退耕户经济来源接不上,很可能复耕。(附图)

          对退耕还林地应区分营造生态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等不同用途,实行分类管理,执行不同补助标准,使造林户各得其所。退耕还林难在营造生态林,对营造生态林的农户,给予了合理补偿,不让农民吃亏,农民就有了造林、护林积极性。然而,问题是,单纯造林买生态也存在问题,在林木成长过程中,除了国家的补助,农民更需要经济上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划入禁伐区的退耕还林户,不可能从林地上获取收益,为此,一些基层干部建议,从近期和长远效益结合的角度出发,在退耕的这部份林地里最好套种牧草,才能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林业政策的核心是“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只有确保农民享有处置权、收益权,退耕还林才能深入持久。种草养畜的方式,无论产生的生态效益,取得经济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足可克服眼前需要和长远发展的矛盾。

          退耕还林地栽种的苗木,抚育成林后都被划入禁伐区,造林者只有造林、管护的义务,不能享受处置权和收益权,不但没有经济补偿,而且要担负管护责任,这样的政策伤害了贷款造林户的心,打击的是一大片植树造林人。那么,这中间有一个什么办决来缓解这个矛盾?采访中,威宁的干部群众向记者提出这样“尖刻”的矛盾问题!

          调整树种结构和林业结构,以生态林为主,兼顾经济林。然而事实上,目前经济林与生态林按2:8安排,卡得过死,省、地、县没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支配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节地区生态治理难于同市场操作较好接轨,体现最大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麻乍乡的养牛大户说,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应积极支持、鼓励林草、林药、林菜、林牧结合,国家对还草、还菜、还药农户进行资金与项目扶持。“林草结合,以草养林,草畜配套,以草养畜,退养并举,以养促退,”实践证明,这是极为科学的方法。可是,退耕还草没有政策补助,增加了还草和种草养畜的难度,要是还草与还林享有相同的政策补助,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形势会更好。

         采访中,一些为争项目而疲于奔走的乡镇领导说,这些年来,林业、农业、计划、水保等部门都掌握有项目经费,由于主管部门不同,经费渠道不同,项目投资标准也不同,实施过程中往往“政策打架”,顾此失彼,乡镇为争项目也是“到处作揖”,时间和精力花费很大。因此,国家针对这些情况,很有必要改变项目规划、资金投放多头管理和撒胡椒面的作法,改为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将来自中央和省、地的项目、经费捆起来使用,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实施、各计其功,共同促进生态和经济建设。

        采访中,让记者感到极为心痛的是,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毕节地区一些地方,时至如今,部分基层领导和干部,还有我们很多的在贫困当中生活的群众,面对身周的“穷山恶水”,放弃了对于生存和发展的主动权,除“等、靠、要”的思想外,在很多地方,还在喀斯特石漠化面前无动于衷,锄草埂、烧灌木、自毁生态,有的地方在变着法子“套项目”,然后以“工程招投标”的方式优亲厚友,或许,就是机械地执行“上面”的安排,有的为了表面上的一些“政绩”,让种粮就种粮,种树就种树,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懂得运用智慧去改变命运,更不懂得什么叫做科学的发展观。在对于环境和发展的种种近似于麻木的状况背后,面对如狼奔至的喀斯特石漠化,这些地方生态如何从根本上得到恢复,经济又何从去取得发展?

        一是要解决生态与治理、生态与农民吃饭、生态与农民烧材、生态与农民花钱的问题;二是实行生态措施和专项措施相结合;三是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力量相结合;四是科学态度和艰苦奋斗相结合。专家们的建议,当中不失为对毕节地区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冷静思考。

         麻乍乡党委书记给记者算了帐:种植1亩牧草,只需5斤草种,施1包价值20元的普钙肥,每斤价格仅20元,再加技术培训等的费用,成本不到200元,农户顶多投工3个。种植3亩牧草,成本不到2000元。3亩草可养1头牛。通过养殖1头牛,农户至少可赚1500元以上,按传统方法在1亩地里种植洋芋,农户毛收入仅在600元左右,利润在350元。退耕还林,从很大程度上说国家只考虑花钱买生态,但倘若8年后补贴不起,农民又无可以替代的产业,就会去复耕,造成新的生态破坏,带来新一轮的土地石漠化。国家与其在植树上补助农民一大笔钱,不如先腾出资金补助农民种草,养畜。因为种草当年即可见效,先发展种草养畜,农民口袋里很快有钱了,再让农民在草坡地里种树,以草养林。农民很实际,种草每亩成本仅100余元,而且年年见效,他种草养畜得到好处后,你再让他个人出资在草坡上造林,他就容易接受,这是好事,既不影响他眼前的生存发展,继续在草坡上造林今后他还有收益,并且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何乐而不为?而且,这样做,国家也少了一大笔沉重的负担。马长克认为,这些年地方上搞石埂坡改梯浪费很大,每亩石埂坡改梯国家投入要200多元。而且很多地方的实际条件根本就不适宜搞石埂坡改梯,种植多年生牧草,搞草埂坡改梯,是个好办法,很快就能恢复生态!最后,马长克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得考虑以市场化手段运作,做违背市场经济法则的事,就会受到惩罚,搞生态建设,治理土地石漠化也是一样的道理。

         雪山镇镇长谭仕学说,草和树间作最好,树小时没有生态效应,在树生长过程中,种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以草养树,在退耕林地里,还是种草好,当年就可解决生态问题,而且牲畜也养起来了。种植牧草涵养了水土,治理了水土流失,树也容易成活和生长。

         雪山镇副镇长程宗荣说,种草好,林草间作更好。近几年来,我们认清雪山的优势,发展种草养畜,不仅在荒坡上,在地埂上也种上了黑麦草,形成了生物墙,取得了很好的生态保护效应。同时,在退耕地里我们也种草,刈割养牛,林草间作,以草养林、以短养长,解决了退耕还林后眼前和长远的矛盾。通过发展种草养畜,转变了昔日农民被动落后的生存发展观念,种草养牛、羊、猪等,农民取得了实惠,投入少,但收入高,平均3亩草即可养1头优质杂交牛,农民净收入在1600元以上。有了经济效益,农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用宣传,他也会主动的去做。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不直接懂得生态保护和生态效益,他只看重经济收益,把生态保护作为特色产业来抓,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农民变为土地上的特色产业工人,让他取得绿色环境给他带来的“工资”,他就会通过自觉不自觉的劳动,保护起生态,而且不再去破坏生态。程宗荣说,当然,种草养畜好是好,国家是否给以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尚需呼吁!

           市场化带动石漠化治理,这是雪山镇和麻乍乡带给我们的启示。

 

                多年生黑麦草:喀斯特石漠化的天敌

          据威宁自治县畜牧局局长马友省介绍,多年生黑麦草已在欧洲、北美洲诸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沿海与高地广泛种植。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区都能种植,主要包括云贵高原、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即便是在我国北方,冬季不太寒冷,且有积雪覆盖地区也可种植,如新疆北部、宁夏、甘肃和陕西南部及山西、山东等地区。

         多年生黑麦草播种前保持土壤含水量,精细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500公斤每亩和磷肥(过磷酸钙)20公斤作为底肥,苗期及每次刈割或放牧后,每亩最好能够追施肥(尿素)10至20公斤。黑麦草可春播或秋播,但最适宜在9至10月播种。播种方法为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15至20厘米,播种深度1至2厘米,播种量每亩1至1.5公斤。黑麦草还最适宜与白三叶、红三叶混播,每亩播种量为:多年生黑麦草0.7至1.0公斤加白三叶0.2至0.35公斤每亩或红三叶0.35至0.5公斤每亩。

         有中熟、四倍体多年生黑麦草品种,干物质中可消化养分占66%至70%,糖分含量高,适口性非常好。春季返青早,首次刈割时产量就很高,还可与其它牧草混播,放牧利用,是广泛利用的优质牧草。黑麦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于夏季凉爽、冬季不太寒冷(或有积雪覆盖)、年降水量为1000—1500毫米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种植,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但在10℃时亦能较好生长。不耐炎热,气温高于35℃时生长不良,但在夏季凉爽的山区和丘陵地区可良好生长。能够在-10℃的低温下安全越冬,尤其是在我国南方山区,冬季仍能保持鲜绿,一年四季均可利用。

         特高黑麦草宽叶型一年生四倍体的禾本科牧草,性喜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宜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利用冬闲农田等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目前已发现在北方部分地区种植并获得高产),种植特高黑麦草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特高黑麦草具有以下特点。生长快、产量高。特高宽叶一年生黑麦草播种一个半月后,便可割第一次草,以后每隔20—30天割草一次,整个冬闲期间(4—5个月)可割草4—5次。667平方米(1亩)产鲜草可达10吨以上,是目前黑麦草品种中产量和营养价值最高的牧草品种。适口好 营养高。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干草粗蛋白质含量达20%以上,叶多质嫩,适口性特好,畜禽和鱼类均喜食,采食率达100%。投入少、 效益高。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适宜与水稻轮作。一亩冬闲田只需播种1公斤草种,花费20元左右,生产的鲜草在补饲料情况下可育肥牛4头;育肥羊15只;养猪18头;养鹅100只;生产兔肉500公斤或生产鲜鱼550公斤。经济效益在2000元以上,远高于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

         栽培方法极为简单(是人工栽培牧草品种中最简单的品种),管理容易,病虫害少。特高宽叶一年生黑麦草抗病强,加之平均每25天左右就刈割一次(部分南方地区平均每15天就可收割一次),所以病虫害极少。

         针对威宁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喀斯特地貌高度发育,土地日趋石漠化的实际,近几年来,以种植多年生黑麦草为主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成为威宁自治县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标。

 

                 威宁南草能否“跳”起来?

 

          近年来,在祖国的大西南,以贵州西部高原上的威宁自治县畜牧部门创立发展的以种草养畜为内涵的高原草地畜牧业为代表,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的勃然兴起、后来居上,为不断寻求智慧与财富的人们和毕节试验区渴望更进一步发展的700多万干部群众开启了一道发展岩溶山区草地畜牧业的新视窗。

          以种草为主的威宁草地畜牧业,是威宁110余万各族干部群众摆脱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的贫困并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智慧和力量集中体现,它是贫困的岩溶山区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种草养畜为主的草地畜牧业,是充满了理性的对于贫困山区如何摆脱贫困的有力战略构想。

          在毕节地区,历时两个多月的采访,记者见到许多喀斯特石漠化的触目惊心的镜头,看到了乌蒙大山深处毕节农民为贫困所陷的生产生活状况并为之而震撼,看到了那些试栽种在荒山上的树苗,大雨后倒塌的石埂,也看到了威宁绿油油的牧草、绿色的地埂、肥壮的牛羊、还有浓雾中传来的悠扬的牧歌……

        “青山遮不住,为有旭日红”,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整治喀斯特石漠化,荒坡地上发生的特色革命取得的丰硕的建设成果,引来了四面八方的尊贵的客人。

          2005年10月19日,由中国草学会牵头,贵州省农业厅、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为期三天的“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高层论坛”在贵州威宁举行,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以及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畜牧兽医总站、全国20余所涉农大学和科研单位、草业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共谋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大计。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宗景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甘发英及贵州省畜牧局专家对威宁发展草地畜牧整冶石漠化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其间, 洪绂曾、任继周等领导和专家还出席灼甫牧场贵州高原草地试验站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并为该站和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县畜牧局授牌。专家们认为,威宁自治县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灼甫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为国家制定“十一五”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威宁自治县也许仅仅是因为对身边一点点事物的“发现”,“也仅仅是因为带领群众在地里套种了几把牧草,养了几头牛”,但种草养畜却己成为毕节地区大力转变发展观念推行种草养畜治理石漠化发展特色经济的模式和亮点,这是不争的事实。

        毕节地区畜牧局副局长杨洪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治理土地石漠化,不能小看种草这一点‘发现’, “丁点”的发现或许是“脑筋转了一个弯”,有时就能掀起科学发展的“浪头”。

        随着发展观念的转变和科学发展观念的引入并潜移默化。抓住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结合生态建设走以草兴牧之路,采取“林草结合、以草养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积极推行人工种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种草养畜成就了威宁的草地畜牧业,点燃了毕节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燎原之火。

        在地里套种牧草,然后养畜,充分利用地力,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威宁沐浴阳光雨露最终得以生棍发芽并且得以开花结果的最深刻的体现。

        威宁自治县县长安顺才说,针对毕节地区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的实际,把发展畜牧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生态与生产互补,促进生态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遵循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推行林草结合、以草养林、草畜配套、以草养畜、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的方法,以舍饲育肥为主,大力发展草食畜禽,促进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协调同步发展,涌现了一批生态与畜牧养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典型。如今,畜牧业已占到威宁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

       还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以粮为纲”的风头强劲,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的现象十分普遍。草地被排斥在农业系统以外。特别是西南溶岩地区的草地由于过度开垦,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南方草地畜牧论坛,“绣球”为何落脚威宁,在业内人士看来,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一是近年来中国北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己显得有些难为情,草原沙漠化,载畜量过大,继续加大力度投资北方草地畜牧业,似有“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之嫌。二是历史以来的原因,在有关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上,因为历史以来北方草地畜牧业坐享“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美的缘故,在专家席中居多住数的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专家们一直在草业发展的位置上稳坐首席。 “北草一直绿过南草”,这一论断,似乎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但是,通过这次会议,尤其是参观了雪山镇种草养畜、灼甫万亩人工草场后,许多专家的观点改变了,他们为威宁的草地畜牧业感动了!

       专家们一致认为种草养畜是对毕节试验区建设极为有益的经验,应高度重视:对于开展生态恢复治理而言,在25度以上的坡地,种树要10年以上才能见效,而种草当年见效,既能在较短时间内有力地防治水土流失,又发展起牛羊,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大创举。

        草地农业是以土地----植物----动物----动植物产品生产为主干的农业系统,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形式。其产品包括自然景观、草产品和动物产品。草地农业对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食物生产具有重要作用,符合节约资源、高效产出、生态和生产兼顾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特征。此次高层论坛,揭开了中国草地农业发展的神秘面纱。

        20世纪30年代以来,草地农业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如世界公认的农业发达国家荷兰用三分之二的耕地种草,发展草地畜牧业,其农产品出口量却非常之大,主要经验就是较好地实行了草地农业。而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不仅高度重视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还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实行草田轮作。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云贵高原建立的草地农业示范区,其取得的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南方地区利用冬闲田种草、荒坡地种草,发展草地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以粮为纲”思想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优良草原大量被开垦,农耕区蚕食草原、草原牧区超载过牧严重,90%的草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在西南地区,岩溶地区的草地由于过度开垦,使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草原生态功能的衰退,造成许多自然景观消失、水土流失加剧、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等一系列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问题。

        爱尔兰是世界上农牧业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农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专家们分析介绍,威宁的气候特征和爱尔兰相当相似。

        针对威宁海拔高达2300至2500米,土地破碎,光照不足,积温不足,这样的自然条件,算这个帐应该毫不含糊: “搞农业生产的优势明显下降,产量低, 在威宁种玉米,亩产能达到300公斤就算是不错的了,按1.4元的市场价也就400多元产值,扣除化肥和薄膜投入等基本投资,纯收入不过130来元。如果种草的话,3亩草地可养2头牛,每亩收入可达500至700元。”这样的细帐,农民可不得不算。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户养为主,发展适度规模,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人工种草,退耕还林,林间种草,合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改良退化草地,

         毕节地区或许中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的希望在于 “山青,更在于山青后牛羊满坡”,对于毕节地区的农民而言也是如此,引导农民种好草,有利于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把毕节打造成独特的黔西北高原草原生态经济强区。

         从国内情况看,在国家财政增强的背景下(从1997年占GDP10%到2004年的20%),国家就有财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工业就开始反哺农业,城市就开始反哺农村。近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翻了10倍,然而资源消耗却增长40倍之多。这样的背景下,种草为主的喀斯特草坡畜牧业作为微能耗又利生态良性循环的产业,有优势,更有盼头。

        从技术的角度看,“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和“灼甫联户试验牧场”的建立和成功开展的试验快工作,其意义在于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威宁乃至中国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在放牧条件下筛选出高产、优质、竞争力强并有晚秋和早春生产优势,使用年限达10年以上的优良牧草14种之多;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创建了“绵羊宿营法“,改良岩溶山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低成本实用技术,解决了在免耕条件下消除天然植被,建人工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等技术难题。

 

        不断认识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威宁畜牧局制订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资项目,包括威宁黑山羊养殖及加工项目、优质杂交肉牛养殖及深加工项目、草地奶源项目等十多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有现成的圈舍、房屋、优质人工草地和技术人员,而且还作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草山草坡,牛羊成群,打造畜牧业的优势品牌,这一项工作做好了,它将助威宁的生态畜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威宁,中国南方发展草地农业治理喀斯特石漠化的代表,绿油油的牧草,遍地的牛羊,我们说,当科学发展观赋予与喀斯特石漠化带来生存危机的这个时代发展与腾飞的翅膀的时候,智慧催生财富的种种梦想就会变成现实,

 

        让绿色战胜喀斯特,以智慧谋求超常发展,“威宁南草”能否“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