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几年召开一次:四部医典挂图欣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18:59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制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公元1617—1682年)建立西藏甘丹颇章王朝时期。当时总理西藏政务的第司•桑结嘉措亲自主持,召集全藏著名医药学家和画师,以北方学派名医伦汀•都孜吉美所绘《四部医典》教学图画为基本,综合各派画稿,增补必要内容,由洛札•诺布嘉措主持图形起草,黑巴格涅主持着色描绘,于公元1688年完成了六十幅成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此后,又依据《月王药诊》等经典医籍,补充了数幅尿诊和火灸穴位图,并参照各地收集的新鲜药物标本,补画了部分西藏特产草药,使挂图增至七十九幅。七十九幅成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制成于公元1703年,它是现存《四部医典系列挂图》的标准蓝本。
    七十九幅成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问世后,曾经多次复制。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当政时的西藏地方政府,于公元1916年,在拉萨创建医药历算院(藏名译音“门孜康”),委任哲蚌寺名医坎绕诺布(公元1879—1962年)主持,并明令前藏、后藏、西康、阿里各地选派生徒入院学习藏医药学和天文历算知识。为了教学需要,1913、1923和1933年,曾三次成套复制。西藏解放后,《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分别由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保存。目前,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存有挂图164幅,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存有挂图130幅。两处虽共有挂图294幅,但仅能配齐两套。现存的成套《四部医典系列挂图》,除七十九幅正图外,尚另附一幅历代名医图,成为第八十幅。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基本上是《四部医典》具体内容的写实,它反映出千余年前形成体系的藏医药学,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水平。例如,在解剖学方面,《挂图》对人体骨骼的描述很细,认为人体全身有骨骼三百六十块,肋骨二十四根,牙齿三十二颗。对肌肉的描述比较粗略。对于脏腑,认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珑”、肠、胆、膀胱、“萨姆休”六腑。拢相当于十二指肠,萨姆休相当于睾丸或卵巢。图中将血管称做黑脉,指出黑脉有会搏动的“如玛脉”和不搏动的“江玛脉”两种,明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
    在生理学方面,《挂图》对胚胎发育过程的描绘很细致,指出当男女同房时,男子精液进入子宫同女子经血混合即可受孕,孕期三十八周。图中对妊娠反应、孕期注意事项和分娩征兆的描述,同现代医学比较接近。对人体器官的生理功能,《挂图》采用形象比喻手法生动说明。它用国王比喻心脏,用王后比喻肝脏,用大臣比喻肺脏。指出“大臣丧命会导致国王驾崩”,意喻“呼吸终止会导致心脏停搏”。它还用饭锅比喻胃脏,用水罐比喻膀胱,用宝库比喻睾丸或卵巢,……虽不能完善阐明务器官功能,但均具有一定道理。
    在医学基础理论方面,《挂图》描述了人体内存在的三大因素、七种物质和三种排泄物,认为它们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
    《挂图》对各种疾病症状的描绘相当细腻,对于浮肿、肺气肿、脱肛、痔疮、炭疽、雪盲等许多种疾病病因的描述,现在衡量也还算比较科学。《挂图》介绍,藏医诊断疾病主要依靠问诊、望诊和触诊。望诊中尤其重视舌诊和尿诊。舌诊主要看舌质和舌苔,尿诊则要观察尿的颜色、气味及搅动后泡沫、沉淀物、漂浮物的变化情况。触诊中主要的是脉诊,脉象因病而异。
    《挂图》介绍,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分为内服、外治两大类。内服法靠服用丸,散、膏、汤、药酒等各种剂型的药物治病,外治法则有推拿、按摩、发汗、艾灸、火灸、热敷、冷浴、药酒浴,温泉浴、滴眼、滴耳、滴鼻、熏烟,擦药、灌肠、导原、穿刺、放血等多种。外治法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器械的制造,从《挂图》所介绍的近百种医疗器械,可以推断藏医很早就有了较为精致的成套医疗器械。
    在药物方面,《四部医典》共收载了各种药物九目多种,其中,动物药和植物药各约占五分之二,矿物药约占五之分一。《挂图》中绘制的海螺、菊石、斑蝥、熊胆、麝香、牛黄、贝母、黄连、孔雀毛、肉果草、波棱瓜、天南星、藏木香、长梗秦艽、瑞香狼毒等许多种药物,图形和色彩都十分逼真。《挂图》还介绍了凤毛菊、绢毛苣、翼首草、螃蟹甲、飞燕草、兔耳草、船形乌头、绵毛丛菔、囊距翠雀、乌奴龙胆、高山大黄,唐古特青兰、伞梗虎耳草、纤毛婆婆纳、毛瓣绿绒蒿、喜马拉雅紫茉莉等一百一十九种西藏高原特产草药,为祖国医药学宝库增添了异采。
    就医疗思想而言,《挂图》反映出,藏医不但重视疾病的诊治,而且强调注意起居饮食调节,提倡锻炼身体,保持清洁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对日常各种食物的性味和营养价值均有详细介绍,并且专有论述饮食卫生的内容。                                                      

2007年7月终于圆了自己多年的梦想,踏上了西藏这块原始、神奇的土地。在这里领略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朝拜了大昭寺的佛陀等身像;浏览了纳木错的醉人风光;接触了日喀则的风土人情。伟大而神奇的藏传佛教孕育了流产至今的藏传医学,这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看门人有幸请到了一部《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欣赏之余想到了娑婆世间的众佛子同修,遂萌发愿望,将《四部医典》及其《挂图》一并传播世间,广觉大众、以利有情!

          

          

        

         

          

         

         

        

          

         

          

         

          

    藏医藏药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就已熟悉到动物、植物及矿物的某些部分有着解除病痛的作用,熟悉到“有毒就有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熟悉和生产的发展,人们逐渐对人体有了研究。
    大约在公元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胚胎有所熟悉,并开始阐述人体的胚胎发育。闻名的藏医学家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编著的藏医最闻名的古代医学经典《四部医典》就有了对胚胎的论述。书中指出胎儿之所以能发育成熟,全靠母亲的营养物通过脐带供养胎儿的结果。书中写道:“用比喻来说,母亲、脐带与胎儿的关系就如水塘、水渠与庄稼的关系。母亲好比水塘,脐带好比水渠,胎儿好比庄稼,水塘的水通过水渠,滋润着庄稼,使之发育成长。”这个1100多年前的比喻,今天看来仍然十分恰当。
    公元1258年,由雅吉乌金林巴从山南雅隆西扎发现的《罗班嘎汤》一书第34章中记载:“胚胎首先要经历鱼期,其次要经历龟期和猪期。”从这本书中记载的藏王赤松德赞和翻译家别如扎那闻名学者的事迹来看,有人认为该书可能成书于公元8世纪左右。
    公元1689年,西藏发行了第司-桑结加措编著的《蓝琉璃》,成为通行全藏区的对《四部医典》的“标准”注解本,该书第二部《论述本注解》中生动地描述了:“在胚胎发育的初期,胚胎形成长条形,因此称为鱼期。胎儿长出四肢,并分出头部,外形似龟,因此称为龟期。胎儿从龟期进一步发育成除了有四肢、头部外,还逐渐凸现所有器官,并能从母体中吸取杂食,因此称为猪期。”不久第司-桑杰加措又请了名画家兼藏医的洛扎-丹增诺布等多人,收集了各地的药物标本,终于在1703年绘成了配合学习《四部医典》所用的79幅珍贵独特的彩色藏医药挂图。其中第二部第三章关于月经周期和胚胎发育的彩图五中明确地绘出,女子12岁来月经,50岁绝经,每月一次,来月经时,妇女常有腰部或下腹部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当怀孕后,38周即分娩,这些叙述都相当准确。同时象征性地绘出发育过程中,胚胎要经历鱼期,龟期及猪期等,这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相吻合,顺序亦完全一致。
    根据早期藏医讲授《四部医典》和彩图时的口译记录,其中又提到:从月经来潮起12天内就可以受孕,此后的第5周到第9周为鱼期。其中第6周心脏和肝脏的血脉形成,第7周眼和头部的血管形成,第8周形成头部形象。自第10周和26周为龟期,期间第10周肩、髋部等突出部位形成,在14周上形成上臂和大腿,15周形成前臂和小腿,第16周手指和脚趾,第17周形成内外相联连接的血脉;第26周胎儿有记忆。第28周猪期结束,第38周胎儿头部向下可以生产。以上我们介绍了藏医对胚胎发育的熟悉,只要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胚胎学的发展史,我们就能比较科学地对藏医的胚胎学得出科学的结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闻名医师希波格拉底认为个体身上的各部分能产生各种精液,幼体是各部分精液凝合而成的,所以子代要构造的每一部分都和亲代各部分相同。即部分对部分都是有相对来源的。通俗地说,眼睛产生的精液形成子代的眼睛,鼻子产生的精液形成子代的鼻子,这就是“先成论”的萌芽。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批驳希波格拉底的学说,说女性的母亲可以生男也可以育女,希氏的观点就难以对此作出解释。他认为胚胎是一个整体,不能以部分来解释。而亲代与子代之所以相似,是因为有机体整个机能相似,活动机能是遗传下来的,同样的机能形成同样的发育。所以亚里斯多德倾向于“后生论”。但他又认为有机物内有灵魂在控制有机体,这一点又是唯心的了。先成论者否认真正的发育。他们把胚胎发育看作是简单的生长,认为胚胎是亲体的缩影,发育仅仅是预先形成的构造扩大、长大而已。自从荷兰的安东尼-列文霍克制造了一个放大倍数足够看到精子的显微镜以后,“先成论”又分为两派,精子派认为,精子中即包含小动物体,以后慢慢成长为与亲体相似的个体,而卵仅仅供给营养而已。卵子派则认为卵子中含有小动物体,精子只起刺激作用。有人甚至痴想卵中藏有小人。这种先成论的说法是直接和当时的神造论相吻合的。

          

          

          

          

    公元1628年,英国闻名医师哈维说过:“每一个动物发育过程中,势必次第通过它的种族系统上的所有外形,由卵而虫形,而胚胎……然后成形。”从而他成为西方认为是第一位相信胎儿预先形成的学者。到了18世纪,俄国科学院院士、胚胎学家沃尔夫认为有机体是渐渐由性细胞发展的,它的器官是渐渐形成的,而不是以现代的形态长大的。他用显微镜观察了鸡的发育,并且还证实,不论动物或植物的发育过程,都是从没有分裂的组织开始的,发育就是一系列相连的变化。1759年,他发表了《生物发生论》,奠定了“后生论”学说的理论基础。
    公元1793年,德国科学家寄尔梅根据两栖类的蝌蚪与鱼类相似,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个体发育过程中,有复演种族系统史的迹象。
    公元1800年,法国生物学家圣希兰说过,在以肺呼吸的动物中,“一切器官的根同时存在于所有的物种中,至于这些物种所以各有不同形态,只因为他们各自的器官发育的程度互有不同之故”。后来,他的学生萨尔将老师的思想组成了一条法则:“人类器官的发生,只是表示过渡时代的比较解剖学。”意思就是说,人类在母体中,所经过的各种胚胎时代的外形,可以代表人类祖先在未成为人以前所经过的外形。
公元1828年,俄国科学院院士贝尔研究比较了脊椎动物各纲的胚胎发育,认为所有高等动物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胚胎越年幼,这种相似点则越明显。这种动物在分类学上的地位就越接近,则这种相似点也就越大。另外,他还提出了闻名的“胚层学说”。英国闻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胚胎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达尔文说:“现有脊椎动物的胚胎都反映着曾在地球历史早期生存过的一个大‘纲’的某些成年类型的结构。”他指出:个体发育阶段的相似是证实起源共同性的“证体”。在胚胎结构上,低等的各个特征的重演的规律是动物在个体发育上反映其祖先发展历史的现象。他还说明了变异性和自然选择法则也影响着胚胎发育。他明确指出胚胎发育并非经常是祖先发展历史的副本。他主张应该用历史的观点去研究胚胎发育。达尔文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被恩格斯高度评价的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
    德国胚胎学家缪勒研究了甲壳纲的胚胎,发现甲壳纲的动物虽然有自由生活的类型、有寄生的类型,但所有的甲壳动物的发育都要经过一个无节幼体阶段。德国生物学家赫尔克支持了缪勒的理论,并利用当时胚胎学的成就明确提出:“有机发展历史分为两个近似的、互相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也就是有机界个体发育的历史和由同一个起源所产生的有机体群的发育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迅速的重演。”“在个体发育迅速而简短的进程中,个体重演着其祖先按照遗传性和适应法则在长期与缓慢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通过的最重要的类型的变异。”这就是闻名的“重演论”。不同纲的脊椎动物,例如鱼、龟、鸡、猪等和人的早期胚胎,彼此都很相似,都具有明显的鳃裂和细长的尾部、头部较大、身体弯曲、四肢全未发现。时间越早,形体也越相似,以后逐渐分化,差异逐步明显。人的胚胎保留着尾,表明人是从有尾动物进化而来。至于人的胚胎有着和鱼相似的动脉弓,这也是人和鱼有着间接的远缘关系的一个证实。通过上述资料比较,藏医对人体的胚胎发育的研究在下列几个方面反映的事实远早于外国学者:
    一、胚胎是逐渐发育的,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器官。《四部医典》中明确地指出:受孕后,第一周父之精、母之血结合;第二周结合的精血稍有粘性。……等等。一系列地描绘,反映了人类的胎体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发育分化出各种器官。
    二、胚胎的发育过程体现了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重要联合体。现已证实一切脊椎动物都起自水栖动物的以鳃营呼吸的祖先。人类和鱼类有着间接的远缘关系。藏医把胚胎发育的第一个阶段形象地比喻为“鱼期”,也客观地反映了这一关系。
    三、藏医形象地描述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和“猪期”的顺序,是与脊椎动物的鱼纲、爬行纲、哺乳纲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四、藏医对于人的胎儿、脐带和母体子宫之间的相互关系,在1100年前就有了比较科学的恰当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