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支部换届选举程序:中国文化地图:管窥江西,横看成岭侧成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09:42
    江西,虽生于斯长于斯,但自小被一道围墙隔着,令我对各种市井生态、风土人情之隔膜感,无异于地球人对宇宙星球,只是远观,从无置身于其中的场景感、情境感。其实,自小到大都被各种围墙隔着,至今找不到现实感。
  
  笔记本里打开的一部美国影片,镜头扫向上一世纪70年代的一个小镇,小镇的天空正飘着雪,细细碎碎的雪花衬着70年代小镇的色底,灰灰茫茫的一片。竟让人恍若隔世,那一段的记忆已如此遥远。更久远的历史文化,又如何触摸?
  
  一、秀丽的山水与前景
  我生活在一个如今雪已不多的地方——江西。当代三十年经济大潮,江西发展相对落后,不知道算不算因祸得福,江西的绿色生态由此得以完整保留,我常跟朋友说,“这是中国最后一块绿色宝地,发展落后倒也因祸得福,可以拭目以待。都市兴起是大工业的产物,工业发展,使人类无论是从节省能源还是从密集的劳动力需要和商品流通来说,都需要大规模的集中居住。现在已入后工业时代,发达的交通通讯技术已通达每一个乡村,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生活形态、居住形态极有可能发生转型,一是城市建设田园化,二是都市人口逐步转向乡村,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那时,山水形态层次丰富、气候风调雨顺的江西会成为一块宝地。”
  
  江西山水资源极其丰富,境内有两千多条河流支脉。一直觉得,一个城市没有湖,便没有灵气。而江西各市所依,非山即水,即山即水。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周边环绕若干县市。著名古城九江,北靠长江,南面鄱阳湖,市区中心有风格景致状似西湖的甘棠湖,郊区还有一个数倍于甘棠湖的八里湖。南边十几公里处就是庐山,驱车十几分钟,上山半个多小时。省会南昌北有海拔800多米的梅岭,市区内有五个大湖。著名的道教发源地鹰潭市,地理形态独特,环山绕水,风景迤逦,旅游以漂流看山取胜。论到山,江西境内的名山有九江境内的庐山、吉安境内的井冈山、上饶境内的三清山,还有鹰潭境内的武夷山。
  
  其实,除了那些名山名水,就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普通村庄,也是处在清秀碧绿的山水之间,春天里走出都市到乡间,稻田里一片无边的绿色,令人感觉像到了欧洲的大草原。有朋友去了外省的风景名胜地旅游,回来感叹:“唉,可惜了江西,人家所谓的风景名胜在我们这普通极了,到处可见。”有一回傍晚,和同事出差坐火车从南昌出发,行至南昌与九江之间的某个地方,天将黑,天边亮着太阳最后的金黄色余辉,上空却乌云压顶,从车窗望去,只见野外一片芦苇,湖水弯绕于芦花从中,竟似魔幻电影里的场景,我一时恍惚,竟忘记自己是置身何处,迷迷糊糊地问朋友“这是哪里”?
  
  中国的发展思路还停留于追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城市里的建筑几乎都是一种格局,均是如群山壁立一般的密集高楼群。殊不知,近代都市的兴起,源于大工业所需的密集劳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产能以几何速度增大,其实只要一小部分工业生产就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资讯业的发展,实现了人类的跨时空交往。近几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是工业资本投资空间有限而延伸到金融危机的结果。已经凸显了工业扩张上的困境,预兆传统经济模式产业模式亟待转型。密集的居住方式也会引发人们的厌倦。因此,经济与产业模式的转型必引发人们生活模式和居住形态的转型。互联网交往的跨时空特性,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为转型提供了条件。
  
  转型的到来不会太久,也就在二三十年间吧(转型的完成却是个漫长的过程)。到那时,有着丰饶的自然条件的省份区域,发展上将拔头筹。从心底里说,我一直希望,宁可落后一点,也不要过度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二、形态多姿的宗教文化
  梁漱溟先生说,由于人类无法回避生老病死的困境,因此宗教文化与人类伴始终。以我之见,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大概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组织的需要,凡宗教产生,意味着形成一定的规范统一与形成,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生活由此确立。当然,这未必是宗教产生的初衷,却是宗教产生的效果。但中西方宗教在形态上差异极大,基督教更为世俗化,它以社区教会的形式为载体,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乃至日常生活寝食与其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将私人生活纳入公共规范体系,而中国宗教大概与其独特的修行方式有关,多半出现在深山老林、名山大川,因此中国之山水,总是与宗教文化相关联。而江西山清水秀,古代农业资源丰富,或许是这两大因素使江西的宗教文化资源极其丰厚。
  
  在世界著名宗教文化中,道教是中国的土特产,而鹰潭是道教发源地(和四川有争议),境内有道教鼻祖张天师建的上清宫。上清宫始建于东汉,原为张道陵修道之所,时名“天师草堂”。据说它原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光是大殿就有20个,加上各类楼、祠、阁,共有36个。还有许多辅助建筑。现在只剩一部分,规模不到原来的一半。一直有点纳闷,农业社会生产率不高,连朝代都为此而兴毁循环,人们从哪里弄来这么大的财力大兴土木?上清宫的累毁累建,或许也和朝代更迭的原因一样吧。
  
  三清山,其状似黄山,形态比黄山丰富,奇峰异石、古树名花、飞瀑流泉、云海雾涛。最独特的是,作为道教名山,至今尚存的230多处道教古建筑和石像石雕石刻,在布局上运用道教独特的理念即“先天八卦图式”,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誉。
  
  在佛教发展史上,江西具有重要地位。九江东林寺是净土宗祖庭,禅宗一花五叶,沩仰宗、曹洞宗、临济宗亦在江西有许多祖庭,名刹宝寺遍及各地。在此无法一一赘述,仅说一点趣事,前几年随同事去萍乡考察民间宗教信仰,走了九乡一百多个小庙。发现当地民间信仰与别处有很大差异。其一是建筑上弃旧喜新。其他地方是庙越老越灵,而当地喜盖新庙,几乎各村都有,和普通人家的房屋差不多,就是小平房类型。新庙香火极盛,老庙反倒寥寥。这个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国人好像不太喜旧,盖房子亦如此,才建一二十年的房子,一有钱就另建。换做我,宁可不建房,而把钱用来装修老房子,既可将其搞得更舒适更时尚一些,还可省钱。其二是寺院里的大神门类俱全,从佛道诸神到药王、大仙和番将军,几乎各路神仙都有。庙越新,添加的神越多。一排平房,一溜儿排开。我猜想,大概和当地煤矿和鞭炮焰火两大高危产业有关。人们生怕漏了一尊菩萨,慢慢也就变成习俗。
  
  基督教在赣中赣北发展比较兴盛,赣中多是天主教,其渊源不详。赣北多是基督教,可能和19世纪后半叶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英人在九江市建租界有关。也是到赣北农村调查别的项目,结果发现当地几乎一乡一教堂,有的村甚至家家给西方大神供排位,村民礼拜活动比较多,不过多是老人。但我更多从社会学角度看,将之理解为个体对社群生活的需要。人的本质在其社会性,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以一家一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转化为乡镇政府,有集体人们未必热爱,但没有集体的人潜意识里会产生没有归属的孤独感。加上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村里多半只剩孩子和中老年人,他们不上网,也不会像年轻人有那么多的娱乐生活,参加礼拜,唱歌诵经,教友们相互帮助,可以深化彼此的关系,身心从中得到很大的慰藉。
  
  如果儒学也为一教的话,宋代时期,江西几乎是宋学中心。宋明理学鼻祖周敦颐之墓即在庐山莲花峰下。鹅湖书院是当时中国四大官办书院之一,大儒朱熹曾和陆九渊就心与理的关系著名的“鹅湖之辩”,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但两年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主持讲学,邀请陆九渊前往讲座,对陆的思想肯定颇多。白鹿洞书院创办于南唐,由朱熹重建。“洞”内古木参天、溪水潺潺。群山环抱,恰似一口朝天巨井。陆九渊是江西金溪人氏,陆王心学自他始,号称其思想直接孟子,到明代王阳明到江西平叛,活跃于赣南一带。戎马之中,竟完成其“阳明心学”之创设。后来在江西形成“江右王学”,其弟子到处办班讲学,一度曾达到贩夫走卒言必谈心学之势。
  
  管中窥,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赣北的庐山,在赣北的九江境内,从市区驱车,十几分钟就可到山脚下。从我家阳台眺望,下边是甘棠湖,庐山几乎就在甘棠湖的对岸。在中国各大名山名川中极具独特性,它几乎熔各类宗教与生活、中西文化和政治为一炉。
  
  庐山的仙人洞,曾有吕洞宾炼丹之传说。在庐山脚下,有净土宗祖庭东林寺和朱熹重建的白鹿洞书院。在明代几经修毁,明代止统元年重建,到万历元年,不知何因,竟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亦在其列,数年后再次复办。
  
  庐山与各大名山大川不同,后者基本都是用来修行的,前者却是用来生活的。当然,它的开发还是和宗教有关。19世纪末,传教士李德立开始开发庐山牯岭街,他有一个愿望,把坎特伯雷移到牯岭。世界上有两个坎特伯雷城市,一个在新西兰;一个在英格兰东南部的肯特郡,号称是英国的宗教首都和圣地。而李德立想将庐山变成宗教圣地。圣地未成,却成就了庐山建筑特色。其中共有欧美7个国家的48个教会在中国的组织在庐山建别墅。英国16个,美国22个,瑞典2个,挪威2个,德国2个,芬兰1个,加拿大1个,不明国籍的1个,英美联合的1个,还有中国人建的1个。13个教堂、多所学校。后来别墅扩展到22个国家,数量达到一千多栋,现存636栋。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李德立离去时,庐山东方基督教中心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期间还有许多达官贵人陆续上山兴建别墅。如果不是政治时局变化,也许这个东方基督教中心恐怕已成现实。此后半个世纪里,庐山一直激荡着着现代政治风云。
     三、兼收并蓄的移民文化
  打开中国地图,便可看到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地理形状超像美女头。九江在美女头顶,接壤于湖北。往下是省会南昌,最南边的下巴处是赣州,与闽粤交接。无论中外,古代社会似乎都有过大的迁徙移民活动,只是西方迁徙是通过征战完成。历史上中国有五次大移民,都是由国家组织的,而江西处在重要位置,“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好像是个中转站,以致湖广四川许多人寻根,都寻到了江西。
  
  这一历史造成江西文化的优点是,各种文化杂陈,兼容并蓄。边界地区文化往往与邻省相近,构成众多边际文化。历来江西有吴头楚尾之说,九江靠近湖北,在语言更甚,与整个江西方言存在很大差异。赣南在语言、生活方式、精神气质上与闽粤客家文化保留有许多共同处。萍乡则与湖湘文化接壤,食物菜系口味像湖南,至今在时尚上也常常模仿湖南。上饶一带则与浙江相近。
  
  然而这种状况之不足,则是始终未能形成江西自身统一的文化个性。说起江西,外地人多半的反应竟是:哦,革命老区,八一起义的地方。这是因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历史事件,不是文化本身。由于未能形成统一的文化个性,致使江西人家乡观念比较淡薄,闯出去后,没有像福建广东那样强烈的思乡之情。据说王安石临死前都叮嘱家人,他死后不要把他葬回家乡。
  
  因为是上一世纪红色革命的发源地,人们以为江西人喜欢革命和造反,其实不然,来江西革命和造反的都是外地人。江西地处中州,历史上农业资源丰富,气候上风调雨顺,大的旱涝灾害比较少,灾年饿不死,日常略积余,因而当中国别处发生大面积旱涝灾害时,还有许多外省人携儿带女涌入,与当地杂居,相安无事。
  
  相对富裕的小康生活,使江西人在性格上偏保守平庸,不是特别有冒险精神。而在价值取向上,好读书,以科考取仕为目标。据统计,明代洪宣年间,百年里江西考上进士的人数在全国几乎占总量的五分之一。相对于传统时代并存的农耕文化、商品经济文化和仕途文化,江西仕途文化相对发达,官本位意识比较浓厚,在商业领域则缺乏冒险精神。历史上江西曾出现著名的江右商帮,商品经济繁华,江右商帮发展兴盛时,在湖湘一带,曾有“十商九赣”之说,每发展到一处都建有“万寿宫”。然细细察之,则可见其经营多为日用杂货,高投资高回报却也高风险的金融领域,则多属浙商兴办,江西人敢冒此风险的较少。总体性格的平庸,就社会来说,也许并不是一个缺点,可使它有一定理性,各类极端性事件比较少。但从个体来说,却有个性不鲜明、患得患失之嫌,致使人们到外面闯天下,彼此不甚喜欢,关系甚为淡漠。不知江西人看了这个评价,是否认同?
  
  文化,往往折射于个体的性格个性之中,而一种文化或性格,说不上好与坏。就本人多次与人交往的切身体会而言,我也不太欣赏北方人动则拍胸脯貌似豪爽之状。当社会风气渐颓,这种豪爽未免流于虚蹈,有其形而无其实,尚不如先小人而后君子。就个体交往而言,我比较喜欢和上海人交往。上海人好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理性,同时又吸收了他乡与现代的豪放之气,有形有实,有原则有大气。当然,也是就整体感觉而言,个体中仍然有一些小家子气之辈,这点各地都有。江西人的性格比较适于农业时代的单打一,到后现代社会,其往往重复其早期阶段的某种特征,在这个阶段,也许更适合江西人性格与个性的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