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用人不当的案例: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1——2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2:57:08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1——23

(2009-11-16 07:38:29)转载 标签:

高中语文

长江大学

道德评判

知者

何东旭

荆州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1

编制人:赵宗生

开心阅读

1、等中国强大了,全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级!文言文太简单,全用毛笔答题,这是便宜他们。惹急了一人一把刀一个龟壳,刻甲骨文!论文题目就叫:论三个代表!到了考听力的时候全都用歌,《双截棍》听两遍,《菊花台》只能听一遍。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说话最正常的语速!阅读理解全是政府工作报告,口试要求唱京剧,实验就考包粽子,考死他们。(尘露荐)

2、有一位到城里打工的青年给远在农村的父母写信,告知自己在城里度日如年。老父亲看完信后高兴地说:“这小子在城里混的还挺好,过日子就像过年一样。”老母亲却不放心地问:“那为什么还要我们寄200块钱给他呢?”“你真老土,天天过年能不要钱吗?”老父亲不耐烦地开导老伴儿说。(微笑组推荐)

名人名言

1、乌云受到阳光的亲吻,便成了天堂的繁华——泰戈尔(Amazzhg  gyace荐)

2、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华盛顿(尘露荐)

精彩片段

瞬间,虽然只是一眨眼,却往往孕育着永恒:流星划过天空转瞬即逝,却留下最美的弧线;昙花一现虽然短暂,却光辉至极;诗人一瞬间的灵感闪现,却成就了不朽的诗篇······

瞬间,有时叫人难忘。感动总在瞬间,顿悟总是瞬间,最美丽、最辉煌的时刻往往也只有一瞬间;瞬间的思想也许将改变一辈子的人生,因为瞬间往往正是厚积薄发的时刻······

 

【小标题满分作文】

空白中的独舞

见惯了满月光华,完满无缺,那一弯弦月却以沉默的睿智的空缺,让孤独者窥视人生的真谛。
  观遍了浩荡沧海,无端无涯,那一涓细流却以灵动而隽永的渺小,让思想者探究生命的奥秘。
  识尽了喧嚣红尘,拥堵繁盛,那一片空山却以沉稳而清新的寂寥,让归隐者顿悟宇宙的深义。
  而后,生命以退让以不完满的空缺显现,于拥堵中开辟沉寂,于完满中留下空白。
                     茶:引恬淡上了心间
  西方人喜欢咖啡,浓烈而沉重。那种如铁一般的黑,泛着机械和金属的光泽。细抿一口,使满口的苦涩,强烈的提神效果和密匝的水汽,通透而不留间隙地攫住你的思想,裹住你的神经,像一个霸道的人,一下子占据了所有的空间。所以西方人喜欢冒险,喜欢开拓和占有。
  而茶,生于幽谷阴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吸取月华星辉的清幽,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露,骨子里都透着股恬淡。而后细采嫩叶,细细手工研制,等到夜深人静,新月如钩,一壶紫砂,一注热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也不急,等着水汽渐散,再一个人去细细地品舌尖上的一股恬淡,隐隐地感觉那一抹幽香融了月色山情:汇入了一片思绪的空白中,所以好饮茶的东方人,恬淡睿智,每个人都是哲人,都是思想者。
  做人如饮茶,用微微淡漠,游丝般的幽香,给思绪给生活以更多的空间方可恬淡自如,从容不迫。
                     画:一片空白引情来
  一片叶子,毕加索会细细地绘出它在阳光下那些清晰的脉络,高更会沉默着刻画叶子在阳光下的阴影,凡·高则会偏执地用大块大块的颜色涂抹叶子生之悲哀与死之疯狂。而无论是谁,则都过于具体,过于注重那些事物的表象,换句话说,他们都过于完满。
  而中国的画家,则会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隐隐绘出那些寂寥的山,而后就只有一片孤单的叶,无助地停留在大片的空白中,就像它孤独地飘荡在天地。有穷之描绘展现无限之情怀。而这其中,空白,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利用虚无而又充实的载体去负担一个天马行空,情溢天地的境地。
  这是智者的抉择。
  兴许人心如画,有时一点空白便要隐匿大大世界,而洞明世事之人,在于顿悟那一片的空白。
                  人:空自在心中
  所谓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世界的本原也就隐藏在那片微小而不完满中。
  佛陀拈花示众,众弟子皆不解,而唯有伽叶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弟子顿悟”。终继佛陀大业,这是人的智慧,在不完整的空白中,窥视了人间的真谛。
  人如斯,当紧守一片空白,空在心中,便全然洒脱,生命意义也由此显现。
  当我们在一片空白中独舞,悄然发现我们正拥有一片完满天地。(1011字)
  点评
  是美文的佳品,文笔的优美透露出作者的才华,全文有些唯美的气息。但文章若仅限于此,那么行文会缺少一种生命的灵魂,难得的是文章的中心表现出强大的张力,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贯穿其中,文章的华美与精致成为一种写作的风格了。

用别致的结构飞扬文思,以精彩的画面解读话题,以精辟的认知张扬个性,是这篇文章能在考场夺魁的诀窍。空白中的独舞,看似有点怪诞的文题,却隐含着深邃的哲理:在空白中独舞,才能“给思绪给生活以更多的空间”;在空白中独舞,就“如画”一样,“一点空白能隐匿大大的世界”;在空白中独舞,“便全然洒脱,生命意义也由此显现”。
   开篇,作者精心打造了一组排比,由自然到人生,凸显文章主旨,张扬自己对话题“留一点空白”的感悟——生命以退让以不完满的空缺显现,于拥堵中开辟沉寂,于完满中留下空白。独特个性,深刻深邃。

然后,作者用三个小标题串缀,用对比手法,分别从饮茶、绘画、人生三个角度,从容自如地、深入浅出地对话题作了精彩的解读。舞出了智慧,舞出了魅力。(魔音炫小组推荐)

【时文速递

谁说今人不如昔,90舍身感天地

——湖北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少年英勇献身

曾几何时,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又有人说“90后崩溃的一代”,这种对人的“今不如昔”的道德评判标准,却再次被古城荆州长江大学的3名90后大学生以及他们的同学们用“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所嘲笑,而“谁说今人不如昔,90舍身感天地”的英雄壮举也将长传后世。

2009年的10月24日,原本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却在古城荆州发生了一件并不平常的事件,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因突遇两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而果断地手拉手结梯进行施救,虽然两名小男孩最终获得了救助,但10名男女大学生中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名同学,却终因体力严重不支和人手结梯断裂而被喘急的江水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这件“并不平常”的“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被有关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震动和无限敬意,“谁说今人不如昔,90舍身感天地”的英雄壮举,同时也再次说明了“英雄不分年龄、英雄不分年代”的道理才是永恒的道德评判标准,而那些对人的“今不如昔”的所谓道德评判标准,也应该被“英雄不分年龄、英雄不分年代”的道德评判标准所取代了。

“知者无畏,舍身救人”,不但是笔者对英勇献身的三名90后大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的赞誉,同时也是对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的集体英雄主义的赞誉。谁都知道, “无知者无畏”并不是一种理性人应有的思想,而往往“无知者无畏”的鲁莽行为又很难引起社会的共鸣,更不能成为学习的榜样。相反,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尤其是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他们是在明知救人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而敢于理性果断地采取手拉手结梯进行施救的办法,就充分说明了他们具备了“知者无畏”的理性思想,进而才能做出“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由此可见,“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人以及由长江大学的10名男女大学生组成的英雄集体,不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学习楷模,而且也证明了不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青年人,都是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人,都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可靠力量,理应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

“谁说今人不如昔,90舍身感天地”的英雄壮举,再次证明了80后不是垮掉的一代,90后不是崩溃的一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否则,历史就不会发展,社会就不会进步。“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英雄安息吧!“知者无畏,舍身救人”的长江大学英雄集体,你们是时代的楷模!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2

编制人:赵宗生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

整体把握的重要依据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感知事物是对某事物有笼统、不精确的综合印象,进而对组成该事物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最后才构成新的综合,此时,对事物就会有清晰、精确的认识,正所谓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存在于整体中的部分,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出它具有部分的意义,一旦离开了整体,部分就失去了它作为整体的部分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手”。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够称作文章,是因为构成文章的各个部分相对于文章这个整体而言,都是作为“有生命的手”出现的。它起码具有目标的明确性、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几种要素。在几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系统,环环相扣,互为贯通,臻于完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仅二十个字,组合成一个系统,就有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趣和韵味。不要说将这二十个字割裂开来成为孤立的文字,即便是将这首诗分为独立的四个诗句(即破坏了作为整体而存在的系统),也会使诗意全失。整体把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由于受前苏联 “文学分析法”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条块分割”的教学现象。不论学什么课文,都要逐段分析(尽管成人在阅读时极少有这样做的),课堂时间多花在课文内容的分析和固定结论的记忆上,学生很少有读和悟的时间。而所谓的阅读分析又大都采用谈话法,沿袭至今就是“满堂问”。像这样进行阅读教学,语文能力的培养从何谈起?强调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变阅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析,轻感悟”的现状,从而引导阅读教学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事情的发展过程、作者的情感变化,都自有一条线索前联后系;结构的安排、材料的运用,无不统帅于全篇的观点主旨,所以,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只有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才能对其中的每一部分有深入的理解,解题时才能心中有数。那种脱离课文整体,不着眼于全篇的阅读,对部分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势必会造成盲人摸象的结果。

现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已经成了常规阅读的重要环节之一。很多阅读题都有“结合全文谈”的提示,这从某种程度说明了整体把握的重要性。“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为理解词句乃至段的深层含义创造语境条件,为微观分析和综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主要内容,领悟情感主旨,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

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例如2001年的高考题《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考生如果没有理清文章的脉络,就不能迅速找出相关信息。

如何培养整体把握能力

一种能力的形成,需要自身大量的反复实践,就如学游泳要下水,学打球要操球拍。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充分感知阅读材料的阅读实践中实现。所以要形成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需要同学们运用恰当的整体阅读方法,针对众多的阅读材料反复操练才能形成。

如下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训练这种能力

1、读文章之前,要调整心情,怀有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要想提高整体把握阅读的效率,就要有一种能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和氛围。怀着浓厚的兴趣去读,怀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去读,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因此,阅读时要学会身临其境,全身心沉浸文本之中,体验文本,认识文本,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所懂(所认)、所感、所悟、所思、所得——这是检验是否切实读懂文意的“试金石”。全身心“沉浸”阅读,尤其有利于读懂理解那些文质兼美而又文化含量较高或情感意蕴丰富的选文。

2、文体切入能迅速把握文章或语段的主要信息。

    读题目或扫描一下文章,要能大体确立文章是议论性文体、说明性文体还是叙述描写抒情性文体。

以说明方式为主的材料,其主要信息是:①被说明的事物;③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③说明的目的等。
    以议论方式为主的材料,其主要信息是:①议论的话题、中心看法;②证明中心看法的证据③结论是什么等。
    以描写方式(景物)为主的材料,其主要信息是:①描写的景物②景与物的主要特征;③描写的角度及目的、感情等④体会“形”和“神”的精妙配合。
    以叙述方式为主的材料,其主要信息是:①叙述的主体;②主体的经历及特征;③叙述意义及目的。

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的主要信息点之所在,提炼概括要点就有了方向。大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试着对所读的文章或语段进行概括,能较快地从整体上概括出主要意思。
    3、从题目入手确立文体,推测文章内容,确立表述重点

好文章的题目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是全文的集中体现,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往往体现文章的内容、范围或中心。尤其是题眼,我们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一个人的遭遇》,首先我们要看是什么遭遇,什么原因引起了这样的遭遇,这个遭遇是他一个人的吗?从题目入手就可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抓住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的关键词句,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引领句、过渡句、总结句、线索句,特别要抓住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如中心句、议论抒情句)。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就绝非难事。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作者要着力表达的重点。例如在《我的四季》这篇文章里,就要找出优美的词句进行赏析,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中可用笔勾画出对提示内容和要点有重要作用的部分,对理清层次、脉络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以供答题时回视和查找。

5、注意注释性文字的提示作用。
    文后注释性文字(包括文中括号内注释)往往交代了时代、出处、人物、事件、背景等内容,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同答题有密切关系。

 6、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找准突破口,设计好阅读问题

传统的老一套语文课是从新字新词,作者作品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然后是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基础知识得以加强;但太陈旧,课堂效率不高。按新课堂模式,一般可从文章整体出发,寻找最能体现主题的突破口,然后将其设计成阅读问题,阅读时可抓住这几个问题一路畅通无阻直奔主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以说明顺序为切入点,将制作程序一览无余。然后设计几个问题:1、制作之中的六道工序详写的是哪几道工序?为什么?2、为什么铜胎的表面粘的铜丝一般是繁笔?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原因。3、景泰蓝总体制作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再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以宝黛首次相会为突破口,以二人的一“惊”一“笑”为切入点。问为什么“惊”?又为什么“笑”?总之,文不同,法也不同,灵活掌握。但无论是何法,都要着眼于全文,整体把握。坚持下去,必然会有所领悟,形成一套整体把握文章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7、对精心设计的练习和作业要认真对待,善于从整体上把握。
    在阅读训练中,必须作到讲练结合,在“讲”中接受指导和点拨,在“练”中加强巩固。同学们对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和作业都要从文章整体去考虑,要考虑全文整个语境,如《故都的秋》中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为什么同是秋,毛泽东和郁达夫却写出不同的秋景?文章中哪些字、词、句体现出作者的悲凉、孤独之意?这种题的解答不是从句子本身或某一段就可以找到答案的,而要着眼于全文。如此坚持下去,就可以巩固和强化整体把握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解题的总方略是切实读懂“两意”,即切实读懂“文意”(文章的意思)和“题意”(题目的意思),要认识、反思文本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解答好高中语文阅读试题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否则,所谓正确的阅读解题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整体把握是基础的基础。

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这种方法大家可以参考。

探究题:请你设计出自己整体把握的基本程序。

 

高中语文读写时空23

编制人:赵宗生

高考试题演练场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间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①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复绝荒漠,蜿蜒竞达六千七百公里。戍楼高耸,斥堠②连绵。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③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现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④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注]①觱篥: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②斥堠:嘹望敌情的土堡。③紫塞:指长城。④纠墨:绳索。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
  1.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问,因为作者在反思和评价长城的历史时,尽管大量用典,并采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段,洋洋洒洒,但是归纳起来并不难,那就是作者认为长城是一卷凄婉的历史,是民族封闭的象征,是文化愚钝的标志。
  第二问,回答起来比第一问难些,因为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对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交织在一起,并没有独立成段。但是阅读中不难发现“现在你敞开胸襟了”“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这样一些句子,可以从中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1)评价历史: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2)看待现实:①开放,②自信。
  2.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3自然段的关系是什么?(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实际上也考查了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
  散文的最后一段,是对倒数第3自然段所提出的两个问题的回答,回答比较含蓄,但坚定有力。这几段文字的内在联系相当巧妙。倒数第3自然段表面上是对长城提出两个问题,实际是问“我们中华民族愿意开放吗?”“我们中华民族能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吗?”而接下来的倒数第2自然段并不急于回答,长城不语,群山不语,长天也不语,三个“不语”形成一个鲜明的顿挫。直到最后一段才做出回答,揭开谜底,引人入胜。
  其次,从这段文字的内容来看,长城是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这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祖先创造出来的伟大奇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创造出这种奇迹的。这充分显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足以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再联系全文看,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受了那么多的磨难而不垮,曾想通过闭关自守来寻求安全而不能,如今却主动敞开胸襟,这不充分显示出我们的自信心吗?我们一定能够承受住改革开放的冲荡,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结论是通过反思和观察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的历史和现实而得出的。正是因为有了最后这一段文字,才使本文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答案】(1)是对倒数第3自然段所提问题的回答。(2)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地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寒露,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吧.

我喜欢花,却没有伺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然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多放在养石子的水盆里,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我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划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位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吧.

问题:请运用整体阅读法判断本文主旨:

分析:这篇散文章法严谨,情文并茂,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没有根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