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提高四种能力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十堰政府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0:20:38
努力提高四种能力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06月20日  马勇  来源:十堰日报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乡镇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乡镇干部面向基层群众,如何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工作,推进社会管理,直接影响民心向背和党的事业兴衰。因此,结合“三农”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基层干部要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四种能力,进一步推进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职能。
  提高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和手段,是做好新时期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乡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立足实际,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改善民生、保障民利、实现民富提供物质基础。一是发展思路要新。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主题,准确理解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深入调查研究本地情况,树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的理念,处理好速度、质量、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超前思维,集思广益,准确决策,不错过、不放过加快本地发展的每一个机会。二是发展路子要明。要积极引导农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和非农产业,要找准制约本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和薄弱点,充分发挥本地的产业和资源优势,积极与市场需求对接,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和特色产品,努力实现农民增收。
  提高真心为民的服务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就必须增强基层政府、干部真心为民的服务能力。一是围绕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全力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信息、法律、文化等服务,以有限的职权,发挥最优的服务,解决好实际问题。在服务中,让百姓产生信任感、依赖感,感受到政府的关怀与支持,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二是围绕“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解决辖区内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农村道路、饮水、电网、沼气、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围绕虚心从政、贴心为民、诚心办事,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建立健全走访群众的工作机制,组织镇、村干部分片包干,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疾苦,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要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为依托,推进 “一站式”便民服务,推行办点干部下村领办、代办、协办、督办制,切实增强服务功能。
  提高政策法规的运用能力。乡镇领导干部处于直接联系群众的一线,需要不断提高运用政策法规的本领去感召群众、推动工作。一是要学政策、懂政策,正确掌握和领会上级文件精神,要不断加强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学习党的历史、党建理论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农村政策。同时,还要学习经济管理、市场管理和新时期社会管理知识,悉心研究,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吃透 “上情”的本领。二是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要增强政策观念,坚决按上级政策办,不偏离,不胡乱变通,更不违反政策。要把政策精神和本乡镇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措施,指导本地工作。同时要学会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群众,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着力于疏导,理顺群众情绪,让群众心服、口服、气顺,以达到政令畅通、政通人和的效果。
  提高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乡镇干部在发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中,一是需要以预防为主,有效化解群众内部矛盾纠纷。在处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等涉及群众具体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把解决突出问题与从源头上减少、预防矛盾相结合,对群众提出的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尽一切努力立即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在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抓紧制订方案,积极创造条件,分步解决。确实无法解决或者要求不合理的,耐心做好劝导和说服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绝不回避矛盾、敷衍塞责,不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压制群众,激化矛盾。二是要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教育,通过制定并落实具体的制度,力求从根本上消除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同时要处变不惊,快速反应,大胆决策,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要统观全局,周密思考,把突发事件摆在全局工作中通盘考虑谋划,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竹溪县蒋家堰镇党委)   

创新社会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汪川文 来源:本站原创   进入【 郧西在线论坛】

 

 

 

郧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北依秦岭,南临汉江,是湖北之“门户”、西安之“咽喉”,自古为“朝秦暮楚”之地。全县版图面积3509平方公里,现辖18个乡镇(场、区),348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0.78万人,全县有10个少数民族,有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湖北口回族乡。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五大宗教俱全,信教群众达2.5万人;此外法轮功、实际神、门徒会、旷野窄门、全范围教会五大邪教组织时有活动,历史上曾是白莲教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社情复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针对复杂的县情,郧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认清非常之形势,担当非常之责任;用非常之思路谋划大局之稳定;用非常之机制保障社会之和谐;用非常之人才维护社会之安定;用非常之手段解决突出问题”的工作举措。针对我县目前现状,谈谈我县创新社会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些地方领导仍然只注重经济增长,对社会民生建设缺乏兴趣和热情,对当地社情民意综治维稳情况了解不多,对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管理研究甚少,而且重强势群体权利、轻弱势群体权利保障的现象依然存在。在社会管理中,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强势群体一边。出现了组织人事工作能提拔干部都想管;发展经济看得见摸得着,能出政绩,都愿意管;社会管理和稳定工作比较麻烦,不容易出成绩,而且责任大,都不愿意管的现象。

(二)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一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加大。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及各方利益。利益机制的重建,利益格局的调整,给社会稳定带来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日益复杂,政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难度加大。二是人口管理难度加大。大量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城市中的自由人增多;大量的剩余农业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暂住人口大量增加。政法机关对实有人口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三是预防、打击犯罪的难度加大。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大,一方面诱发、滋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有的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另一方面,当前整个社会的防范管理机制相对薄弱,为违法犯罪提供了大量可乘之机。加之犯罪智能化、组织化明显提高,新型犯罪增多,犯罪问题日益复杂,防范控制、查处侦破难度大的问题突出。轿车大量进入家庭,无处停车、乱停乱放现象增多,城市交通更加拥挤,交通管理难度增大,预防盗窃机动车犯罪的难度增大。四是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一些人心理失衡,有的人铤而走险,以侵财为目的犯罪居高不下。一些下岗人员在就业无门、生活困难的重压下,进行违法犯罪,给社会造成危害。

(三)权责失衡。这种现象在乡镇表现的尤为突出,农村各种突发事件增多,如自然灾害、人畜疫情、群体上访等,有的发生在田间地头,有的发生在镇外、市外、省外,都需要乡镇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做好处置工作。这些事件处理不好就会捅娄子、出乱子。有的乡镇每年要签几十个责任状,几乎没有一项检查验收结果不与奖惩激励挂钩,而这些工作大多数执法权都在部门,出现了“责任落基层,权力攒部门”现象,在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下,想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实属不易。

(四)社会管理法规不健全。尽管我国社会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社会管理涉及领域较多,任务繁重,需要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事项扩大,而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制建设还显得比较滞后,有些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对于如何规范信访行为,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社会舆论,对于如何引导和利用新兴媒体,对于如何有效管理城市,对于如何有效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等等,都缺乏位阶较高,效力较大的法律规定。如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办公室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可法律却无授权,导致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好。

(五)基层保障不够。近几年来中央、省高度重视政法基层基础工作,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使政法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但由于政法机关在社会管理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必须依靠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目前基层政法单位受多方面原因制约,人工矛盾和经费保障问题还相对突出。一是“进出口”不畅,优秀人才选不进来,不合格人员清退不出去。招录政法队伍的门槛过高,近两年来,政法机关招录人员,第一学历必须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导致学历高的人才不愿到贫困山区工作,而学历较低能力较强的人才被限制在门外,致使政法单位人员严重不足,年龄老化。二是“从优待警”政策落实不力。基层政法工作任务繁重,经费紧张,干警待遇较低,加上没有硬性文件规定,致使干警政治待遇无法落实,多数干警辛苦工作几十年,到头来连一个副科级都落实不了。因而,有人戏称政法干警干的是“骡子活”,取得是“杯水薪”;捧的是铁饭碗,过的是穷日子,少数干警感到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挣头,工作上没搞头,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人才“跳槽”现象严重。以我县法院为例,近几年来招录9名选调生,8名公务员,现在选调生流失6人,公务员考走3人,人才流失一半,队伍很难稳定。三是政法机关办公、办案经费严重不足,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对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法机关特别是赋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必须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积极探索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切实解决思想认识、运行机制、警力装备、队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履行好政法机关的社会管理职能。

(一)加强立法工作,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尽快制定出台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制定出台《社会组织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界定社会组织的范围、管理内容以及权力和义务,制定《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明确社区矫正帮教安置管理机关及帮教措施,切实解决执法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诿现象发生。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社会管理机制,确保层层面面有人管。

(二)强化领导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领导,领导的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要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要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社会管理也是政绩”的观念,做到党委、政府领导亲自抓,政法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推进中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握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有效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政法机关和社会管理职能部门理提供强有力保障,确保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突出重点,在解决关键性问题上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既要全面开展工作,又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好社会矛盾化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网络虚拟的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等问题。

1、夯实基层基础,在社会矛盾化解上创新。一是风险评估源头防。要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督导检查机制,监督各级在上项目、作决策前,必须开展风险评估或在评估中对弄虚作假、走形势的进行责任追究,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单位和领导的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必要矛盾发生。二是维稳中心综合调。要充分发挥各乡镇维稳中心作用,搭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平台。并将维稳中心建设向县、村(社区)延伸,健全完善“矛盾联调、治安联防、警务联勤、问题联治、重点联管、平安联创”六联机制,形成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真正彰显维稳中心社会矛盾“化解器”,党委政府“减压阀”,党和人民群众“连心桥”,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三是技防设施广延伸。将技防设施向村(院)、个体工商户、房地产开发延伸。每个村都要在重点部位和院落安装视频探头和报警装置,动员个体工商户在各自经营地落实技防措施,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发房地产时,必须有技防设施规划,没有技防设施规划的,相关部门一律不予审批。通过多种手续,逐步实现技防设施全覆盖。

2、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上创新。一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思路。统筹流入地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长期在本地就业、生活、居住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推进以社会防控为主的治安管理向综合服务管理的模式转变,把尊重、保护、发展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放在首位。二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坚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为流动人口服务、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原则,取消目前许多限制性、歧视性政策和制度,加快推进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在国内的异地转移,实现社保关系随就业流动而流动。三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方式,把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统筹考虑,实现由“户籍属地管理”向实有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放宽入户条件,结合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入户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转变服务方式,努力推行流动人口户籍“一站式”、“一证式”服务管理模式,为办理流动人口户籍提供更加快捷便利服务,提升服务管理效率。以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改变管理方法,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辖区实有房屋和实有人员双覆盖管理。四是创新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统一高效的统筹协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和工作体系。建立完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社区依法自治的模式,形成协作配合、齐抓共管机制。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建立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协作和配合机制,加强相互沟通、街接和交流,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失控、漏管、违法犯罪。

3、强化帮教管控措施,推进特殊人群管理创新。一是健全机构。从抓领导重视上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县、乡、村(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构,完善服务制度,落实服务人员,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二是建立严格衔接机制,建立劳改、劳教单位与当地党组织、政府、单位、公安、司法行政和村居(社区)交接机制,将刑满释放人员接回住所地,做好回访登记,严防不报到、不落户、脱管、漏管。三是注重帮教。整合法院、检察、公安、司法等政法力量,组建帮教团,采取“零距离”、“结对子”、“交朋友”、“找出路”等帮教方式,帮助服刑人员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转化、妥善安置;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除心结、融入社会;帮助社会闲散人员谋发展、再就业;帮助闲散青少年重返校园;帮助吸毒人员重获新生。切实把真心帮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解心结作为根本性工作来抓,把帮就业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四是全面管控。分门别类,建立健全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台帐,对排查出的高危特殊人群单独建立个人档案,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充分发挥公安部门的跟踪监控作用,对重点人员、重要活动场所采取严防死守、盯死看牢措施,准确掌握可疑行踪,发现犯罪,立即控制,严厉打击,切实做到“严管理、强打击”,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4、加强互联网监管,推进网络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首先,夯实基础,加强互联网网监自身建设。从网监基础建设关键环节入手,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不断夯实网监基础工作。一是挑选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强,计算机业务熟的工作人员担任“网络警察”,灵活掌握网监技巧。二是根据现实需要,对网侦技术手段进行升级,逐步实现网侦技术手段联网,切实增强网监部门的主动进攻能力。三是建立长期有效的网上巡查机制,改进、完善网上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和舆情控制协作机制,切实做到第一时间删除有害信息。其次,网上互动,正确引导互联网网络舆论。建立网络互动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网民自律意识,让网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服从网络规矩。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及时在线交流、收集和回复网民意见,与网民实现网上互动,使舆论和不稳定苗头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职能。第三,“净化网络”,全面打击互联网网络犯罪。以“净化虚拟网络”为抓手,全面加强校园周边电子游戏厅和城区虚拟网吧的监督管理,全面打击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传播淫秽物品及低俗信息行为,切实保障网络的健康运行。

5、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常规化,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一是加强建设管理。坚持整治先行、服务到位、管理落实的原则和思路,采取定期排查、集中整治、联动联治和滚动治理等办法,在抓好社会治安整体工作的同时,把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边界结合部作为重点区,纳入城乡统一规划,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务,加强治安防控,努力使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边界结合部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安全和谐的地方,实现整体水平提升。把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房、网吧等重点部位作为整治的重点,把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厅、洗浴、按摩和发廊等重点场所作为重点,把民爆危险物品作为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重大因素和隐患,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管理严格、管理到位、管理有效。二是坚持整治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的整治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结合,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在整治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坚持严打整治不动摇。始终坚持严打整治方针,加大严查、严控、严堵、严打力度,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依法从快从严从重予以查处,绝不固息养奸、心慈手软。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切实加强基层特别是重点地区党组织建设、政法组织建设、综合治理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确保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场所综合治理有人抓、有人管。

(四)加大经费投入,为社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将政法单位基层基础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切实解决办公住房、装备设施、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为政法机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责。二是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转移支付支援力度,根本解决政法机关经费不足问题。三是多方筹措资金,尽快化解镇村债务,消除不稳定因素。四是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及治安员、人民调解员、中心户长工资报酬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有人管事、有钱管事、愿意管事。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人力保障。政法机关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政法队伍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教育广大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为民服务、为民执法理念,正确对待金钱、地位和权力,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理念,做公正廉洁执法的表率,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二是加大“从优待警”工作落实力度,关心关注政法干部,加强政法基层科、所、队、庭建设,在政策、制度、机制上确立“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流,干部从基层出”的工作导向。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投向基层,以实绩为标准,不拘一格地从政法队伍中选干部,切实解决工作多年政法干警职级和待遇过低问题。使广大干警在政治上有奔头、生活上有挣头、工作上有干头。三是进一步加强政法委建设,在人员编制上给予倾斜,为政法委机关干部落实警衔津贴,将乡镇综治工作人员补贴列入财政预算,努力解决人员编制少、待遇过低与工作任务繁重不相适应问题。

(作者系郧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