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英文:中国面临“新四化”*(全球化、本地化、多样化、个性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1:36:46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世界里,技术和人才流动越来越全球化,市场越来越本地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个性化——中国正面临国际大环境下的“新四化”。顺应“新四化”的趋势,中国必须革新和升级易于被效仿、移植的“三高两低”旧发展模式,中国企业必须更快速、更积极地投身全球化,投身创新。

  2009年在金融风暴的寒流中开始,在经济复苏的暖意中结束。这一年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华尔街金融风暴带来了波及全球的经济震荡,中国也被卷入漩涡中。但当我们在年末再回头看这次危机,在肩负多重挑战、压力和责任的复杂形势下,中国更多地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当前,中国经济已实现了企稳回升,并在过去的两个季度进入上升反弹——尽管如此,从更宏观、长远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和科技的未来发展,不可否认的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隐忧。

  自1949年建国以来,从自力更生、走向独立的第一个30年,到改革开放、创造“中国制造”奇迹的第二个30年,中国演绎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这两个阶段我曾总结为“中国自造”和“中国制造”。

  未来30年和过去60年将会非常不同,路途会更坎坷,遭遇的挑战和瓶颈会更多。例如,以往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三高两低”:高人力投入、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低利润、低附加值。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一种长远的心态和务实的眼光。

  未来企业关键词:全球化+创新

  “全球化”和“创新”是中国企业决胜未来的两个关键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使商业竞争的模式与规则都基于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中国企业而言,即便是在国内市场竞争,也需要遵循国际化的竞争模式和规则。这个趋势将会推动宏观经济向“中国智造”的新模式演进,而具体到中国企业,也应该在新的全球化博弈的形势下,逐渐打造出以知识和创新为特征的核心竞争力。

  当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这个大平台上发生,技术和人才全球化流动的趋势的确越来越明显,但市场却越来越本地化,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个性化——这也是我曾多次强调过的“新四化”。“新四化”持续演进的结果是,中国必须革新和升级易于被效仿、移植的“三高两低”旧发展模式,中国企业也必须更快速、更积极地投身创新——不仅仅是业务模式和市场层面的创新,还要有技术的创新。

  从创新时机看,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增长,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持续提升,这为各种技术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过去我们更多靠制造业产品输出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增长,这固然有效,但却不足以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基地之一——而要实现这一梦想,国家就必须加大对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投资比例。如今,中国用于研发创新的投资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但是绝对数额还比较低。政府应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领域投入更多资源,来改变妨碍生产力继续提升的产业架构。

  技术创新应遵循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敢于在新的领域、以新的方式超过跨国公司。当前,PC和互联网已不再只是技术工具,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企业的运营模式,这启示着我们,新技术是很多商业模式、业务机遇的催生者、催化者,比如云端服务、物联网,其实都可以看成PC和互联网的延伸。但企业只有拨开纷繁芜杂的迷雾,才能把握到新需求、新技术的线索——对此,我想“创新”更重要的价值在于通过“人无我有”来构筑竞争力,而不是“人有我有”,在一些已建立国际性标准和规范的领域浪费时间和资源。例如在包括新能源、绿色环保、生物科技等宏观领域,中国企业都有机会与跨国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而通过技术创新来领导世界。而且我们还有一个有利条件——中国有着最大的市场,而在金融危机过后,中国企业的相对实力增加了很多。在不久的将来,在向新商业文明的愿景冲刺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还将发现更多的机会。

  企业也要建立“生态系统”

  “大国崛起”的任务在过去30年已完成。未来,中国必须成为一个对世界拥有更大影响力的强国,而且经过北京奥运会和金融危机后的经济重振,世界对中国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期待——包括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全球其他国家所体现出的责任感,等等。中国企业也开始担负更大的创新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不懈强化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企业的硬实力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软实力则由四个方面组成:一是创新能力,二是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三是品牌和声誉——这三个指标都很容易理解;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权重值,也就是企业对产业和经济的辐射与放大效应——对于企业来说,固然要开发产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能否建立起一个生态系统,能否让其他企业从自己的经营活动中获益,提升自身在产业中被依赖的程度,这种能力也是衡量企业软实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今后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更多的全球化视野和训练有素的企业家心态。现在的问题是,大企业没有压力和动力看长远,小企业没有实力看长远。很多企业的成功仅仅来源于企业家的直觉和对市场机会的赌注,而且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只看短时间内的盈利——当然也有一些拥有远见和行动力的企业,但毕竟数量太少。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要保持大国企的优势竞争力,更应该鼓励企业在市场的环境中去发展,去竞争。这样才能带给中国经济更多活力。中国过去30年的成就是在不断“市场化”的过程里获得,未来的发展也要依赖于更加完善的市场化环境。

  最近这些年,我和不少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交流、合作过。在我看来,中国企业的市场洞察力和反应能力很敏锐,但我们的薄弱环节是技术、是原创能力、是长远的眼光和心态——这已成为大多数企业能力结构上的短板。

  中国的影响力将源自创造力,所以我们应当继续保持改革开放之初的谦虚和好学态度,而不能因为中国日益强大、“世界500强”排行榜里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就心满意足——归根结底,我们有理由为过去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但绝不能自负、自傲。

  (本刊记者孙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