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会员管理系统:中国核工业人才基地----南华大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7:13:18
中国大陆核工业人才的培养,对外界一直是个秘密。记者近日特意走访曾在上个世纪还属于国家高度机密,戒备森严、鲜为人知的涉核单位——中国第六核研究所,为读者揭开中国核工业人才培养的神秘面纱。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内地高校涉核专业几乎全部被关停并转,一度导致核工业人才断层的现象。这个中国核工业界著名的“六所”,于2002年正式并入了位于衡阳市城区的南华大学。南华大学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学者邹树梁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透露,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发展核能的政策悄然改变,已从“适度发展”过渡到“积极发展”。虽然只是简单二个字的改变,但中国核科学界对此的解读是:曾一度低迷的中国核工业第二个春天已到来,核专业报考热亦迅速升温。
  
  据悉,中国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1所高校设有核类专业。
  
  培养模式度身订造
  
  20世纪60-70年代,进入涉核机构是要通过苛刻政治审查,翻查祖宗三代、确认根正苗红才可获准的。如今已没有这一重关卡,内地理工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均可报读核专业。邹树梁说,倒是有不少学生面临父母不理解的家庭阻力这一关。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于洪州告诉记者,他报考该专业时受到爸妈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核辐射会影响传宗接代,最后多亏在警队的哥哥出面,才说服了家里人,顺利入学。于洪州是本专业的成绩优异生,这天刚获得了中国核动力奖学金一万元。
  
  大学一年级的河北籍小师妹王丽霞则笑称,父母皆读过核能方面的科普知识,入学并没费多少周折。王丽霞是南华大学内为数不多就读核类专业的女生。
  
  与内地其它理工大学以及其它专业不同,南华大学核专业的学生日常学习非常“另类”。南华大学为此量身打造了一套特殊的本科培养模式,简称“2+1+1”。即:2年校内基础教学,1年核专业学习,重点是最后一个“1”的环节,这一年内在校外基地进行“特训”。
  南华大学尤重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核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于涛透露,因涉核领域的特殊性,该院研究生、博士生还必须无条件接受国家机密意识培训。
  
  缺乏两类涉核人才
  国家著名核辐射防护专家、南华大学教授(香港大学客座教授)肖德涛指出。随着中国核电站已开始批量建设,两类涉核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严重。
  
  其一是铀矿开采人才。肖德涛说,因铀矿开采多是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滩、边远山区作业,不少毕业生不愿去。加之历史政策的原因,铀矿开采人才匮乏,并已成为阻碍铀矿开采业发展的一个“拦路虎”。目前,国家庞大的铀原料需求仍然依赖进口,并时常遭遇国际铀矿卖家围猎大肆抬价。
  
  其二是核工业设备制造高素质技术人才。肖德涛批评媒体对核电国产化率的报道过于夸大,只摆光鲜成绩。其实核电站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目前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实绩。
  目前,南华大学的核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专业等专业,每年可为核工业设备制造方面培养300人左右。南华大学已制定长远计划,加大对此二类涉核人才的招生与培养。 毕业生需求量看涨 据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周剑良透露,在核工业低迷期,虽然中国核工业精尖人才没断,但本科基础层培养基本断线,核类毕业生当时无人问津。
  
  现今,相对于内地大学其它专业毕业生年年喊搵工难,核类毕业生市场需求量则年年看涨,目前已成为内地人才市场最为紧俏的生源之一。
  
  据南华大学招生就业处长陈海利透露,从2000年开始,南华大学核类毕业生已开始供不应求,中核集团、中电投等核能巨头公司亦提前预订大学生。该校大四学生戴晓凯已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了五年合同。据戴晓凯透露,签约的第一年年薪高于10万元人民币。
  
  周剑良说,中央对发展核工业的政策变化,改变了所有核类专业学生的命运。但在内地核类毕业生遭哄抢的同时,一些完全没有核背景的高校盲目设置核类专业,甚至有个别高校在大四才临时将专业改换成核专业。周剑良对此深感担忧,内地核工业人才培养在经历一路坎坷低迷后才恢复元气,切忌受市场“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