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招聘:“当归”“不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5:53:33

“当归”“不归”

                        水中小鱼    2011年8月27日 

       经常会口腔溃疡,遗传的,吃药也不管用。发作起来无法形容,喝水都会疼得难以忍受,开解自己说只当是减肥了。

       有人介绍说吃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坚持吃了一段时间,有很长时间没有犯了,可能是暑假外出打乱了生活节奏,这几天“老朋友”再次光临……医学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很多看似不大的病症并不好医治呢?

       咨询了学医的朋友,中西医理论一大堆,研究了半天也没明白,我是心火太大,还是……

       提到中医,不禁想到侯宝林老先生讲的一个谜语:眼看来到五月中,佳人买纸糊窗棂,丈夫出门三年整,一封书信半字空。要求打四味中药(半夏、防风、当归、白芷)

       “当归”这味药《三国演义》中好像还有一个故事(反正嘴里疼的睡不着,干脆来讲故事吧)

       “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这是一千七百多年前一对母子的家信。

       当归,是无论哪个药铺都不可一日或缺的当家品种,血虚症及妇科良药,能补血、活血、止痛、调经、润肠。看上去,母亲让远方的儿子寄回一些当归是很寻常的事。

       问题在于,这封信从甘肃天水发出,而甘肃,却是世上当归最正宗的产地,所产当归远远优于别处,最为道地。

       收信人是姜维。地址在蜀中。儿子当然知道母亲写这封信的真意。

       “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家有良田百顷,不缺这一亩半亩;儿在蜀中但有远志,没有当归可寄。

       回信语气慷慨,千载之后读史至此,犹有铿锵的余音萦回于发黄的笔划之间。只是史料没有记载当时姜母是什么反应,民间传说则多云姜母见信知孩儿志向远大,十分欣慰,还有人说“令求当归”的信是曹魏逼她写的,收到回信后姜母便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羁绊。

       姜维在《三国志》中并不显山露水,但在《三国演义》中却是诸葛亮的后任,担当了蜀国的大任。诸葛亮很是器重他——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很多人,如诸葛亮,说姜维归蜀,是“心存汉室”,于是他的不归也就有了忠孝不能两全的悲壮;后人也跟着说姜维归汉是基于一种崇高的正统观念。(什么是正宗,终于可以知道这个词汇的来历了,满大街正宗***,根源在这里呢O(∩_∩)O~偶演绎一下哦)

       不知道姜维到底是怎么想的,正史没有详载姜维年轻时的事迹,但晋傅玄《傅子》中一句话:“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倒也透露出一些迹象,这姜维,是个不安于现状的家伙,而这家伙还不会韬光养晦,那上司不打击你,打击谁?在曹魏不得志的情况下,良鸟择木应该是姜维的选择吧,其实就是跳槽了。

       新领导很器重姜维:诸葛亮一见姜维,那是十分满意,当即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

       还为他勾勒出了一幅美好前景:“此人才气超群,先让他练上五六千兵,结束军事训练后,就让他进谒宫中,觐见主上。”

       如此恩遇,当时投诚来的姜维岂能不感激涕零、岂能不死心塌地?

       “娘啊,恕儿不孝,儿先不归了!”面朝故乡,姜维重重磕头,擦干满面的泪水,他咬牙一扭头,打马南去。

       有朝一日我姜维必将荣归故里,那时将是天下一统。娘,您一定要长寿安康,一定要等着孩儿回来!
  
       诸葛亮喜得姜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不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临终还将姜维叫至榻前:“吾平生所学,已著书二十四篇,计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内有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之法。吾遍观诸将,无人可授,独汝可传我书。切勿轻忽!”

       士为知己者死,你看这“当归”就应该“不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