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我的成功不是偶然:书是开启小孩智力的秘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15:27:45
书是开启小孩智力的秘诀 作者: 中华家庭教育网      研究显示,阅读书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长期大脑注意力集中的素质。幼儿不仅仅能从父母的朗读、说话声音中获益,更为重要的是,书籍还可以传递着热情和爱,并且能维系与父母的关系。让父亲为孩子朗读,是权威教育专家一直致力和宣传的,这是至今为止最有效的提高孩子智力的秘诀。
     阅读书籍应从小开始,这个好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对成才极有好处。孩子应何时开始读书?答案在某种程度上令人难以置信:在他认字之前,这时父母应作为孩子的读书“工具”。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多给孩子读诗非常有益。诗在文学领域的地位重要非凡。较之散文,孩子更易接受诗歌。要培养孩子对诗歌的热爱,这会使他终生受益。朗读是使孩子习惯于读书的最重要阶段。
    (一)书中自有“黄金屋”
    从古到今上关于书的名言警甸多得数不胜数,如“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的好处是人人所共知的,是有目共睹的。“读书可以改变你的命运,改变你的生活,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相比较而言,著名教育学者支老师的话语更多了分朴实与真挚,“读书是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鼓励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那就是读书。”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不错,现代中小学教育中,我们鼓励孩子多读书,但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少了份理性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与思,犹如人的一撇一捺,少一不可。就像支老师所说,“读书需要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不断地超越需要不断地思考。有人曾把读书境界分为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的阅读教育如此,人生也大概也如此,需要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己。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小朋友,自小就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例如:进别人房间前,从不会先去敲门;别人帮了他,也不会说声“谢谢”;请别人帮忙时,声音却比人粗暴……这一切,都是不讲礼貌的行为。
    到了将迈入7岁的那一年,那小孩“被迫”送进了学校。可能是习惯成了自然的缘故吧!做什么都依旧是不讲礼貌,所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他,连老师也特别“讨厌”他。就这样,那个小朋友变得内向了。直到某一天,那个小朋友在书上看到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一个小孩子因不讲礼貌而没有人肯跟他交往。到后来,这个孩子改掉了这个缺点,结果他也交到很多朋友。这本书给了那个小朋友一个很大的启示,使他整个人也变了。立志要做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于是,上学时,见到老师就会打个招呼,老师却惊讶得捂着嘴。同学们也议论纷纷地说他变了。甚至有几个同学愿意跟他交朋友,这一切也出乎那个小朋友的意料之外。我想,如果没有那本书对那个小朋友的启发,到现在他还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父母的鼓励,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让渐渐长大的他,才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谛。

      每个孩子是捧着书长大的,自然在书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也许书就是人精神的粮食,如果世上没有书,人们就没有知识。书就是给人们指路的明灯,书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的一位导航员,驾驶着神奇的帆船,带着我们在庞大的知识海洋里寻找知识,所以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财富。那个不讲礼貌的孩子的一生就让一本薄薄的书去改变了,由一个没有知识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知识丰富的孩子。这些,全赖的是书。其实,书又何止有这些好处呢!只要我们捧着一颗发掘的心,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做一个不怕困难的强者,就能发掘出书更多的好处。
      书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做人的向导。
      书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
     “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老师,让我们一起拿起那久违的书本,带领着我们的孩子去书中体味那份久远的情怀,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去勇攀属于自己的那座“高峰”。
      (二)儿童最佳读书能力的培养
      日本的一位教育家野口悠纪雄说过一段与我很有同感的话:永远保持现役学习状态,不经常学习大脑会变得生疏迟滞,让大脑长时间放松休息未必是好事。
       教育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学习的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特性,但更需要后天培养。最优秀的教育无非是使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读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根据教学专家对中科大少年班和苏州中学中科大少年预备班孩子的调查了解到,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读书能力并都能进行超前学习。
      读书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孩子们跳级创造了条件、争得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而且更重要的是较强的读书能力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为他们在以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优势,这种优势越到高处就越明显地发挥出来。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陈建功夫人曾语重心长地说过:教书无非是教人如何读书,给你们讲多少内容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懂得了如何读书,那么你就不在乎老师教多少。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学会读书的方法而已,真正的学问是靠你自己去学习的。
      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读书经历做底,所以在培养孩子们读书方面不会感到陌生,但如何培养,在具体操作上,有如下几点经验:
      1.父母必须判断孩子是否有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第一是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连以前的基础都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读后面的课程或其它的书籍?第二是对新事物的兴趣,一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不大可能自觉地进行超前学习,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读书潜力。第三是对目标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这种孩子具备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2.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读书,因为有优势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读书的劲头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你就能以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科目上,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不仅读书和超前学习如此,即使正常学习也是如此,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劣势补救法”,总是想办法把最差的课程进行补救,专门请老师辅导,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弄得不可救药。永远不要忘记在教育和学习的领域里,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会学得更好、更快。
      3.学习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不必多做习题,只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形象。掌握整体形象之后,第二遍学时就能以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得也就会比较深透;第二遍读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第三遍读时再以局音B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使自己心中有数,并确定学习计划。
      4.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什么重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置下来,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背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早就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未尝不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所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5.就技巧而言,读书必须做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笔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因此会加深理解。在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容要点抄在小纸片上,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的内容记住了。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有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再次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做笔记是读书绝对重要的技巧,很厚的一本书,做好笔记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一本薄薄的书,复习起来很方便,学习后面的课程时查阅起来也很方便,家长监督也很方便,应付考试更方便。所以,读书有没有读好,就看你笔记有没有做好。
    以上几点关于读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学习。有能力的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读书能力,使孩子在以后各种层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然,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成功的方式也有无数种。一个读书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不成功于此,便成功于彼。
     (三)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有这样一则童话故事:有一天,小黄鹂鸟向鸟们建议:“我们应该推选一位勇敢的国王来领导大家,谁是鸟类中最伟大的,我们就选它出来当国王!”
      鸟儿们都赞成这样的提议。这时候,一心想做国王的孔雀先开口了:“各位,大家就选我做国王吧!我的羽毛是最美的!”
      说着,孔雀就把它那美丽的尾巴炫耀地展示出来。
      鹦首先附和,它说:“有这么漂亮的鸟做我们的国王,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我们就决定选孔雀为我们的国王!”
      这时,麻雀却不赞成地说:“不错,孔雀是最美丽的,但是,像我们这么弱小的动物,被人侵袭时,它有什么能力来保护我们呢?与其选一个美丽的国王,倒不是如选一个在危险的时候能多挺身救我们的国王吧!”
      众鸟只了麻雀的话,都点头赞成。

      最后,大家经过投票,选举了强悍的老鹰为百鸟之王。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力是制胜的关键。
      在心理学中,能力主要是指那些可以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质,如反应速度、记忆力、运行速度、逻辑推理能力等。
      在心理学中,能力概念不同于知识、技能概念。能力是指那些可以使任务得以完成的心理特点,知识则是指认识的结果,知识技能不同于能力。有的人知识掌握得不少,但未形成能力,即所谓的“书呆子”、“字纸篓”。有的人由于某种环境条件的限制,已经掌握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具有潜在的能力,一理获得学习机会,就能焕发出杰出的才能,脱颖而出。这两种现象中都很常见。
      不少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现在不少机关、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高学历往往是一个首要条件,高学历的人也往往被人另眼相看,当成宝贝。但事实上,学历高的人在单位作的贡献不一定就大。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高学历的人固然是读了不少的书,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如果他不能灵活运用,不能有效地把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也只是一个“书橱”而已,并不表明他是真正有才能、有能力的人。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知识等同于能力,让孩子有能力比有知识更重要。
       手持高学历文凭者往往自以为出师必胜,进入社会后必然马到成功,但事实证明这是求职者的一个误区。

       哈佛大学是美国顶尖级的高等学府,它曾为美国备行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据统计,有6位美国总统,3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全美500家财团中2/3的决策经理们,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然而,仅有一纸哈佛文凭,却没有能力的人,绝对当不上老板,担不起重任。手执哈佛毕业证,有时却连工作也难找到,这在哈佛毕业生中也并不少见。
       曾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学生在进哈佛商学院以前,曾经到一家公司面试,也许是面试时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吧,他马上被录用了,不巧同时,他也接到了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经过反复权衡,他婉言谢绝了该公司的聘用,选择了去哈佛深造。而当他从哈佛拿到学位,又去这家公司应聘时,却被拒绝了,公司负责招聘的人事部长,竟在他的履历表上写下这么一句“来自哈佛的硬石头”,然后就将之束之高阁了。同是两年前的他,同样对广告业抱着非凡的热情,竟然被看作石头一块,其原因,只不过是他拒绝了该公司的聘用而在哈佛进修了两年!哈佛的文凭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张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同样也不是个人能力的保证书。
        因此,天下人最大的误区就是自以为手上有几张证书文凭,便失了常态地误认自己有了可以骄人的真才实学。
        受教育少的人,心里可能会存着一种退缩感,没有信心,处处受限制,生活上很压抑,而受教育多的一些人正好相反,拿了几本文凭、证书后,便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盲目自信。
        其实,真正的能力,并不能从学校书本中得来,也不是靠文凭证明得了的。它需要从实践中来证明那些上过大学的人,至多不过掌握了寻找学问的门路,如果没有实践的检验,他的实际能力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一个人从上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在学校度过10多年的光阴,如果他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只是在图书馆内死啃书本,不注意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个人的前途,真有可能会被大学这东西吞噬。
        而许多成功者不全是从大学读出来的,相信比尔?盖茨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了。事业成功的人,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虽少,但本身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精神不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得曼曾说:“不要把在学校的时间多少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书也没有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菲同小可。“
       现代社会是社会化程度极强的社会,很多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如果不具备高明的为人处世的能力,那么,他多半不可能取得成功。不管他是多么地雄心勃勃,能力非凡、头脑清晰、事事精通、机智果断,也不管他是如何地训练有素、责任心强、严肃认真、办事老练、聪明睿智并且情趣横溢,只要他高傲自闭,不能与他人很好地相处,那他就不可能完成任何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因为缺乏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正确了解,缺乏对周围人们的真诚热情以及与他们建立牢固个人关系的能力入将极大的限制个人所能取的成就。
       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培养问题上,要放弃那种非名牌大学不上的错误思想,诚然,不是说不要学习,学习能力固然重要,但培养孩子要从全面发展,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合理运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发展,让您的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学习有能力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