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成功的名人事例:一个大学生的人大代表参选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22:52:07

2011年度小人物回访之叶瑞立:一个大学生的人大代表参选记录 


文 / 遇见


2011年11月8日22:43,叶瑞立更新了一条微博,言语间多少透露出他的失望和悲愤:“九月八、十一月八,两个城市的民主争取日,终究还是被无情地打压!怎么不让人心寒呢?”

这两天,分别是广州市和北京市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日。然而不幸的是,那些冀望为现有基层选举带去新风的年轻人,都和叶瑞立一样,最终铩羽而归。

“这是一场在开始前就注定不会成功的战斗,”叶瑞立说,“但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有些事不能只停留在‘应该去做’,而是‘可以去做’。实践过了,才知道未来的方向。”

修读国际政治的他心里清楚,在现有体制下,实现基层民主选举的路还很长,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行动。他,愿意继续成为一名行动者。

尴尬的1000个签名和党员身份

直到现在,叶瑞立还保存着参选期间的各种资料——印着他头像的自制T恤、写满他参选宣言的宣传单以及关于人大选举的书面材料。然而,那张签满了1000个广外同学名字、对叶瑞立参选起着重要作用的“联名推荐表”却早已上交,如今也不知躺在了哪位领导的抽屉里。

“还好,我在上交前帮它拍了几张照片,现在偶尔拿出来看看,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勉励吧。”叶瑞立说。对于这1000个签名,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复杂感受。

叶瑞立的参选之路始于“联名推荐”的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下简称《选举法》)第29条第2款的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

从法律上说,个人获得10个选民联名推荐就具备成为初步候选人的资格。“但考虑到多种现实因素,联名推荐人数应该越多越好,因为竞选人获得选民的签名数越多,其成为正式代表候选人越具有合法性。而且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会只能‘根据较多数选民的意见’或者‘根据预选时得票多少的顺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叶瑞立解释道。

基于这个法律,他开始了自己的征名活动。

那时正值暑假,留在学校的同学并不多,而且大部分宿舍白天都没人在,叶瑞立和他的三四个好友只有等到晚上才能上门宣传。

宣传总体上来说开展得比较顺利。“虽然很多同学在听到有大学生要参选人大代表时很惊奇,但他们还是会为有校友做出如此‘壮举’而自豪,”叶瑞立说,“实际上,他们对人大的了解很少,我的宣传正好能提高他们对这方面的关注。”

许多同学在得知叶瑞立要参选后,也通过微博、人人网等平台为其呐喊助威,征集签名的行动一下子获得了广泛回响。

很快,1000个签名征集完毕。叶瑞立把推荐表上交给选区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组成)。此后,他满心期待获得正式候选人的资格。

然而,事与愿违。在推荐表上交后不久,他的同学便受到了牵连。其中一位好友在微博透露:“因为叶瑞立参选人大代表的事,牵涉了一帮校队的朋友们,还要被叫去写证明书……现在,我只希望那些签名表示支持的朋友们没事……”叶瑞立还了解到,校方通过各种隐形的宣传路径,奉劝学生不要支持他的参选。为了避嫌,一部分人最终选择了沉默和疏离。

据叶瑞立回忆,他本人当时也遭到了校方的监视。在网络引起热议的“8月23日约谈”事件中,某校领导曾对叶瑞立施压说,“现在你的情况已经有国外反华势力的渗入,你还是赶紧退选吧。”他这才想起,先前的确有国外媒体打电话给自己,但他并没有答应对方的采访邀请。他知道,虽然自己很爱国,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在那个敏感时期,还是要慎重。

约谈从当天下午3点持续到凌晨1点,校领导一直做他的思想工作。“他们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就是希望我退选,一时质疑我参选的意义,一时又说我在瞎掺和。到最后,他们摊牌说,(要我退选)只是在执行上头的指示。”叶瑞立回忆说。

起初,他还是态度坚定,不肯退让,因为在法理上,校方是没有阻拦依据的;“可到最后,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我的党员身份。”说到这里,叶瑞立叹了口气。

“他们说,你身为一名中共党员,就该听党的话,按照党的指示办事,”叶继续道,“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还有话可说吗?”

签署退选协议后,24日,叶瑞立关掉手机,独自一人在大学城里游荡了一整天。“就是漫无目的地瞎逛。当时真的觉得很彷徨,都不知道是否该坚持下去了。”被同学孤立、受校方打压,叶瑞立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回想起这段经历,叶瑞立反思,问题主要出现在那1000个签名上。“一方面,这个数量证明了我有一定的民意基础,但另一方面却成为了我参选路上的阻碍,因为上头可能会把我定性为具有煽动性的人物。当然,党员身份也是让我尴尬的地方。”他总结说。


选举后的持续关注

选举结束后,叶瑞立又逐渐回归到他的学生身份上来。

如今大四的他正在为考研做准备,上课之外,就是在宿舍或图书馆里啃参考书。可是,叶瑞立比他的同路人已经足足落后了三个月——当大家在暑假里积极备考之时,他却奔波于选区委员会、校领导办公室和同学们的宿舍间,为自己的参选做准备。印T恤、派传单、“扫楼”征集签名、和领导打交道……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备考的同学。

更可惜的是,因为参选,将来想当律师的他还错过了被称为“律师界的敲门砖”的国家司法考试。

对此,叶瑞立只是淡然一笑,“没有所谓的后悔和不后悔,我既然选择了参选,就必然要放弃其他事情。况且,参选与考试没有太大的可比性。”

虽然生活回复平淡,但内心却不甘于平淡。如果周三晚有空,叶瑞立准会去中山大学,旁听该校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书长朱建刚老师的《公民、社会与发展》通选课;而更多时候,他会选择在晚上22:00~24:00这个时段,在微博上转发与“参选人大、公民社会、民主”等主题相关的帖子,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北京市基层人大选举期间,叶瑞立每天都会留意各选区的最新动态,并且协助他们在网上“奔走呼号”。北京化工大学的李昊辰在10月16日晚上22:19宣布要参选该校的人大代表,不到一个小时(23:06),叶瑞立便转发了该微博,并大赞“很好!选个同学做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的张诗羽因参选而使其微博被屏蔽,他又联合其他朋友,帮她转发参选的最新情况。广州选举结束后,叶瑞立还萌生了到北京助选的想法。“我虽然参选失败,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与北京的参选人分享。而且,去到现场支持能给他们更大的心理鼓舞。”

尽管转发不断,可叶瑞立的微博页面上,每隔几条信息就会出现一条“此微博已被原作者删除”的转发帖;尽管想去北京帮忙,但在出发之际,他就收到了学校的警告,“他们劝我千万不要去,否则很多人都会受到影响。”叶瑞立回忆说。

看不见的权力依然存在,而叶瑞立和他的朋友们也一直在坚持。在他看来,关注社会、关注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参选只是其中的一小步。“我不会因为参选失败就不再关心政治了。哪怕原文很快被删除,哪怕转发未必有多大帮助,但只要信息传达出去了,就会有人知道真相和给予关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