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丑陋的嘉兴人》系列杂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2:41:46

新作)《丑陋的嘉兴人》系列杂文之《短视的嘉兴人》(上篇)

《丑陋的嘉兴人》系列杂文之《短视的嘉兴人》                               文/文艺复兴   自从我以“文艺复兴”为笔名在网上对嘉兴的地方文化中的糟粕以“丑陋”加以抨击起,网络上反响强烈。赞誉声与叫骂声均达到相当分贝。在我看来,《小气的嘉兴人》也仅仅是用我们嘉兴人曾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来反思我们地方文化的某种缺失,既不想籍此骂谁,也不指望该文能改变点什么。凭一个嘉兴人的普通良知和思考而诉诸文字罢了。   今天写《短视的嘉兴人》亦然。   嘉兴人短视吗?如果我把这个帖子直接放到论坛上,起码有70%以上的人会说,嘉兴人才不短视呢!我们对自己的未来、自己的仕途、前途、子女等都有长远的考虑,怎么能说我们短视呢?嘉兴人真的考虑了吗?真的考虑了!而且是非常精明甚至科学地考虑了!但这种考虑并不能说明嘉兴人就不短视。请看我们身边周围——    八十年代,女孩子找对象先要问:什么单位的?全民还是集体的?女方家长对择婿的首要条件不是能力、才干或智商,而是他所在单位的性质,街道小厂的男青年是很难找女朋友的,没有单位(比如个体户那时也称“没有单位”)的几乎就找不到什么正统家庭的女孩了,一旦这种社会择偶标准作为一种地方性潜规则存在,嘉兴男青年们的生活道路就别无选择了——要么想办法钻进一个“好单位“(约定俗成地指那些国营大厂或机关),要么在二、三流单位(大集体式小集体单位)窝着并以加倍的努力做好家务并以对岳父母的孝敬来“补偿”自己单位性质的不足;至于那些“没有单位”的,纵然你有再多的才情、再多的才干,亦只能是博芳心萌动于先,作无奈泪别于后;情感的砝码在婚嫁的天平上,永远偏向“单位性质”。这是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但这又不幸是我们这代人曾经拥有的青春岁月。   当然这不是嘉兴特有的现象,但嘉兴表现得比其他城市更为突出。选择终身伴侣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所在单位的国有化程度来定夺,这是计划经济给我们嘉兴带来的非物质化伤害,是对人性的漠视和对人之才情的莫大讽刺。   二十年了,不提也罢。    九十年代,女孩子找对象先要问:什么文凭?大专的还是本科的?女方家长对择婿的首要条件不是能力、才干或智商,而是所持有文凭的含金量。大专就有点悬了,本科马马虎虎,名牌大学当然好,硕士或博士那就可以让丈母娘笑逐颜开地在别人面前眉飞色舞称道自己的姑爷了。于是乎,有多少嘉兴的青年才俊都是在拿到一张文凭后才顺理成章地再拿到结婚证,又有多少没有文凭的男青年与心仪的姑娘失之交臂……以文凭来代表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学识、一个人将来可能的前途、一个人将来可以收入及其稳定性,基本上是整个九十年代嘉兴人择偶的主流选项,尽管与八十年代选单位性质有所不同,但这两种选择所摒弃的东西竟如此的一致——人的品性、人的才智。   十多年了,再提又如何?    新世纪的曙光在嘉兴照耀出的不是人性的光辉,而是金钱的辉煌。时至200X年,嘉兴人中的大多数择偶都不再看重单位与文凭,而是更直接地问:有钞票伐?听起来虽然俗不可耐,但他们也振振有词: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汽车,你怎么能保证我女儿的幸福?我为自己女儿的幸福着想,有错吗?没错!但你若问有钱就能使你女儿幸福吗?他们大多会回答:有钱也不一定幸福,但没钱肯定不幸福!   咋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将这种择婿法则放到一个时间轴上去考量,破绽就出来了——你女婿现在有钱将来就一定有钱吗?将来继续有钱是否可以保证你女儿“幸福”的长治久安,将来若遇风雨又成穷光蛋是否就失去了给你女儿带来幸福的前提?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将来是否一定会永运受穷,这小子是否已注定永远不可能给你女儿带来幸福?或许,这些准岳父母们不屑有这么头痛的想法,直接而轻松的分水岭是:你若有足够的钱使我女儿幸福,我们就同意,反之则反对……这是每天在我们周围上演的生活秀。  不提也都知道。    好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八十年代注重所在单位的国有化程度,九十年代注重所持文凭的社会认知度,21世纪直接以金钱来量化考量,这三者看似无关的因素交替作用于我们嘉兴的一代代青年,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拼命钻进国有企业、拼命获取文凭、拼命赚钱,这三波浪潮几乎概括了20多年来嘉兴三代女方家长的地方性集体性的择婿标准,在不同程度上使大多数嘉兴男人被这三波力量左右。    这种标准是积极意义上的与时俱进吗?不!完全不是!!它是庸俗的市侩哲学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反映罢了!  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它们都以排斥人的先天属性(如相貌、智商等)和人的后天属性(如性格、能力、格调、人品)为基本特征,而以人的后天某一时期断面附属物的当时社会价值为取舍标准。“现在”该取舍什么就什么,“今天”该取舍什么就什么,这难道不是嘉兴人“短视”的绝佳例证吗?    抽象到哲学高度来说,那就是对事物的发展缺乏时间纵深的考量与科学论证,以一个静态的常量标准取代一个动态的变量标准;并且在所有的取舍过程中长期忽视一个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即择婿(偶)对象的本体价值(如性情、才华、体格、文化底蕴等组成一个具体人的要素)。这种思维方式论所导致的是一代代年轻人磨平锐气、丢失勇气、四平八稳、庸庸碌碌、得过且过,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娶得上媳妇、才能融入嘉兴这个社会、才能在地方文化选项上不被同乡排斥。    在民间,这种短视的择婿价值观所带来的后果虽非灾难性,但其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所起到的“粘滞力”是怎么评估都不为过的。    嘉兴有一代代青年的勇气、锐气、朝气、激情、创意、创造力、风险意识、冒险精神等等本可以将我们嘉兴托举得更高的积极力量,在一茬茬爱女心切的父母严肃的或语重心长的规劝中,在女朋友泪水涟涟的抽泣中,嘉兴的男青年们大多怂了,认命了,“差不多点么算了”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老婆孩子热炕头了,小富即安了,不再有闯劲了……    申明一点,本人尊重上述朋友的生活准则和价值取向,但并不赞赏,不过这样的生活价值观决非“丑陋”,而只能说是平淡抑或平庸。这应该是嘉兴人“短视”的结果,是嘉兴地方文化的土特产,我要抨击的是“因”不是“果”。    今天先写到这里,算是《短视的嘉兴人》的上篇吧,过几天我会再写嘉兴商人的“短视”、嘉兴文人的“短视”、嘉兴父母官的“短视”,以及嘉兴的“短视”所带来的嘉兴特有的精神困惑和经济沼泽……等等。    看了以上文字先别急着开骂,请平心静气想一想:我讲的是不是事实?    各位也先不要跟我急,“这种情况哪儿都有,为什么你偏偏要……”我可以郑重地告诉您唯一的答案:因为我是嘉兴人,因为我爱嘉兴,我想让更多的嘉兴人体会到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的那些“短视”,是如何迟滞着我们自己前行的步履。目的也是想让我们嘉兴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将目光放得更远一点,走得更好一点。    “虽无指点江山之才,犹抱忧国忧民之心”,前任副市长范巴陵女士的这句话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当大部分的嘉兴文人都“市场化”后,我倒反而想守望着我们脚下这块曾孕育了无数文人的土地,在一片叫骂奚落声中再充当一回酸文人的角色。                                          文艺复兴                                     2007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