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谈论马云有感:经典精萃短文(5)——生命是两场盛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4 02:32:06
    经典精萃短文(5)   编辑制作:林夕梦
















生命是两场盛宴
袁国燕
生活中,常常会生出各种各样的距离。空间和地理的,心和心的。有一天,蓦然发现,两场海吃海喝的宴席,竟然也是一种距离———生与死的距离。
把生命和宴席联系到一起,是因为在同一天里参加了两个宴请。人间大喜大悲两重天,潮水般涤荡着我的心房。
一个是朋友喜得贵子,被邀去喝满月喜酒;一个是同事的母亲寿终正寝,吉日安葬。一红一白的请柬,大喜和大悲的盛宴,宣告着这个世界添了一丁,殁了一人,宣告着这个世界的每一天、每一个角落,都在上演着生和死、悲和喜的连续剧。
那天,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好天气,阳光暖暖地烘托着喜庆,初为父亲的朋友更是笑逐颜开,空气中似乎都能摸得着欢乐和喜气。婴儿的生命,是刚刚绽出的新鲜芽儿,等待他的,是长长的岁月里,那些吮吸不尽的阳光雨露,品味不尽的酸甜苦辣。
离开喜悦的鼓噪,又去参加那位享寿85岁的老人的葬礼。满眼尽是白花和黑纱,充耳是绵绵的哀乐和哭泣。老人儿孙满堂,忠厚善良,安葬入土,主宾皆悲。葬礼后,照例是儿孙置办宴席致谢来宾。与老人有关或者和老人的儿女有关的亲朋好友,聚在桌前吃着说着。熟悉逝者的宾客,追忆着老人生前的琐事;不熟悉逝者的,则品着酒感慨人生,议论着世事的无常。
同是宴席,同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一边主持着生命的人之初,一边主持着生命的人之终;一边是眉开眼笑,一边是泪水涟涟。而这宴席的两位主角,却都浑然不知。
生命,其实就是两场盛宴之间的距离。我们每一个人满月的盛宴和出殡的盛宴之间,就是一段生与死的距离。泰戈尔在他的诗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和飞鸟的距离,一个在树上,一个却深潜水底。”他忘记了说,世界上最美的距离,是生和死的距离,一个是纯洁懵懂的人之初,一个是大彻大悟的人之终。
生命中微妙的少
流沙
省城一家媒体有一个摄影师,与同事相比,他的工作量是比较少的。而且他一年四季总会有一段时间在外面采风。日子过得从从容容。而他的同事们。每天起早贪黑,为编排版面、赶写稿子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他的一张摄影作品得了“荷赛”国际大奖,这可是全世界顶级的新闻摄影奖项了,他的名字因此风行全国,成了名人。
但是,有人却说,如果单位年年给我那么长的创作假。我也能拿回大奖。仔细推敲一下,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当繁重的出版任务占据大家大量的时间时,他却可以“超脱”出来,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同事相比他显得“多”的创作时间的确帮了他的大忙。但是,如果把这个命题进行倒推理,又是荒唐的,给你一年甚至两年时间进行创作,你能拿到“荷赛”大奖吗?显然这种推理是行不通的。
“多”和“少”,真的极其微妙。但可以肯定,“多”并不能成为亮点,“少而精”才能脱颖而出。假如两个作家,一个写了一千万字,天天伏案创作,但终其老也没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另一个只写了几百万字,但恰恰这几百万字成为经典。你说哪个成功,哪个失败?多的承担虚无,少的承担收获。
这就是“少”的微妙力量。
现代生活忙忙碌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想“少”真的很难。但是,你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少”的理想,有些东西是否可以不要,有些工作是否不用事必躬亲,周而复始像复印机一样的生活是否应该有一个亮点?如果让忙碌持续下去,就会削弱你的精力和效率,你会淹没在工作之中,以至没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应该统筹一下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像挖井。不能挖几锹就走人,而应集中精力挖下去,就有可能挖到甘泉。
人生需要亮点,就像树木需要水分一样,没有水分的树木,会干枯,会丧失生机。没有亮点的人生,乏善可陈。平平淡淡。但是,不要指望你的老板会让你轻松,会放你的假让你去干你喜欢的事情,如果遇上,那是上苍对你的恩赐。真正的现实是,当你脱颖而出时,老板才会觉得你与众不同,才会给你更加自由的时间。
我们要相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手中,当你集中心力,让你的工作或者生活有了亮点和精彩之后,那么亮点会带来亮点,精彩会带来精彩。
擦净心灵
李含冰
伯父病危时,让儿子拿来一个旧皮箱,从皮箱里拿出一件黄色的旧呢子大衣,撕开衣角的线,取出一块银元。
六十年前,伯父在县城开书店。一日,一个年轻人来买书;因为柜台上只剩一本,所以伯父便向买书人多要了一块银元。从此,这块银元常被伯父托在手上,沉重得如同托着一座大山。开了五年多书店,伯父只做了这么一件亏心的事,而且只是一块银元。尽管如此,仍让他日夜不安,决心退回这块银元。然而,六十年过去了,他无缘了却这桩心愿。
“生命终结之际,伯父给儿女留下的遗嘱是:一定要找到那个买书人,买书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后人也行,务必把这块银元退回。这样他才能安睡九泉之下。
离开人世时,伯父的最后心愿是擦掉心灵上的那一丝灰尘。
三个儿女料理完老人的后事,坐下来研究怎样实现老人的遗愿。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块无法退回的银元,因为父亲没有留下那个买书人的姓名,或许父亲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三个儿女此时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个遗愿——让儿女在世上干干净净地做人。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心灵除尘,自省、自责、自悟、自重……擦净心灵,既是一种自我重塑,也是一种品德纯化;既是对从前的一种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追求。
传说著名高僧一灯大师,藏有一盏“人生之灯”,灯心镶着一颗历时五百年在千尺海下育出的硕大的夜明珠。得灯者,受到珠光普照,便会品性高洁,备受世人敬重。有三个弟子跪拜求救,怎样才能得此稀世珍宝。一灯大师说,世人可分三品:时常损人利己者为下品,因其心灵已落满灰尘;偶尔损人利己者为中品,心儿红、白相浸,如立悬崖之边;终生不损人者为上品,情清心洁,为世人所敬。人心本是水晶之体;容不得灰尘蒙蔽。所以,红尘之人常要擦抹,方可进得品位。
大师给三个弟子各发一本“良知薄”,嘱其分头下山化斋,与世人交往时凡做损人利己之事都要详记下来,每记一笔视为心灵除尘一次,二十年后持“良知薄”回来见他,由他亲自审阅评定宝灯得主。二十年后三人回来见大师,被告知说大师出游需耐心等待,在等待大师回来的日子里,三人不断地看自己的“良知薄”,回味上面记下的大大小小的损人利己的行为。后又相互传阅,相互评鉴,进而反思,自责。终有一日,三人忽然醒悟,那盏“人生之灯”本就挂在自己的心里。心灵没有灰尘,就能华光璀璨……
人的心灵是一座“库房”,每个人的所言所得,不管是否愿意,都要一次不少地真实地存放在里边,面对世人,敢敞开自己心灵“库房”的门窗,经得起他人的察看,这个人的一生就能高挺着自己的脊梁,活得堂堂正正。
人生最完美的结束,不是拥有多少财物,也不是创下多少家业,更不是如何地威名远扬,而是在走的时候,能带着一颗干净的心。那久,生命之灯便永不熄灭。
我能给你什么
彭龙富
曾经参加美国内战的一位战士约翰·爱伦和英雄陶克将军同台演讲,竞选国会议员。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场闹剧,因为从地位功勋到社会影响力,他们显然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陶克将军功勋卓著,他掩饰不住自己的得意:“诸位同胞,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座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疲倦万分,在山上的丛林里睡了一个晚上,可我竟恍然不觉!请大家不要忘记那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陶克将军的战绩,令台下掌声四起。
轮到爱伦演讲时,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不错,他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了奇功,我们都难以忘记!”大家在喝倒彩,他怎么能表扬陶克将军的功绩呢?
等大家安静下来,爱伦继续演讲:“当时,我只是陶克将军手下的一名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打紧,当他在丛林中安睡时,我必须携带着武器,站在荒野上,迎着刺骨寒风来保护他!如果我当选议员,我将像保护陶克将军一样来保护大家!”
爱伦的话音刚落,选民们就马上报以更加热烈的掌声。无疑,士兵爱伦竞选成功。
其实,能打动人心的,并非是你耀眼的功绩。爱伦虽然地位卑微,但是他有一颗为大家服务的心。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大家,所以他最后取得了成功。
林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