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管理软件 开源:引用 【引用】中医论人身之火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2:39:03
引用 【引用】中医论人身之火专辑   
2011-11-15 16:58:17|  分类:百科全说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本文引用自慧日朗照《【引用】中医论人身之火专辑》
中医论人身之火专辑转载自 春江水暖
中医驱走胃火
表现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肿痛、胃口不好等。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胃火,即是胃热。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中医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且适当注意口腔卫生。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泻胃火。
降火食方:鲜萝卜汁、绿豆粥、西瓜。
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但属脾胃虚寒型口疮者不宜服用。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泻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莲子、芡实、淮山等皆为健脾开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利于消化的食物。胃火过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
心火上炎
主证: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口渴思饮,舌烂生疮,尿黄而少,小便刺痛,或面红目赤。苔黄,脉数。
辩证:心火炽热,心神被扰,致烦热不安,夜寐不眠。心火循经上炎则口渴思饮,舌烂生疮面红目赤,苔黄,脉数。心移热于小肠则尿黄而少,小便灼热刺痛等。
治法:清热泻火
方药:导赤散化裁
生地、木通、黄伯、栀子、竹叶、生甘草梢等。
心火亢盛
心火亢盛证是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火热之邪内侵,病因辨证/六淫,七情化火,或进食辛辣厚味久而化热生火。
主要临床表现:面赤,口渴喜饮,心中烦热,失眠,搜黄便于,口舌生疮或腐烂肿痛,舌尖红降,脉数。或吐血,衄血,尿血,或谵语狂躁,或见肌肤疮疡。
病机分析:火盛于上则面赤,人盛伤津则口渴喜饮,心火内炽则心中烦热,心主神明,火热扰心则失眠,心开窍于舌,火热循经上炎则舌尖红降,灼伤络脉则生疮或腐烂肿痛,溲黄,便干,脉数为里热证。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尿血。热扰心神则谵语狂躁,肌肤疮疡为火毒壅滞脉络,局部气血不畅的病理表现。
相似证候的辨别:主要应该与心阴虚区别。心火亢盛一派实火之症,而心阴虚则一派虚象。如若又见火证,兼见阴虚之证测可辨作心阴虚火旺证。
辨证注意点:主要有三点:①有心的定位症状,主要指神志方面,舌赤或碎、痛;②热证;③实证。有此三象,辨证不难成立。
肝火上炎
肝火上炎证是由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经气火上过所致的病证。临床以气火上逆热象明显为特征。常因肝气郁结日久,或过食辛温之品,或热内蕴化火上逆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头晕胀痛,耳鸣,面红,目赤肿痛,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或多梦,口苦口干,便秘,尿短黄,或胁肋灼痛,衄血吐血,妇女月经量多、超前,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气郁而化火上道为特征。肝火上炎上扰清窍则头晕胀痛;肝开窍于目,火性炎上则面红目赤肿痛;胆附于肝入耳,肝热移胆则耳鸣,肝火内扰,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急躁易怒,心烦不眠或多梦;肝火郁于肝络则胁助灼热疼痛;热盛伤津则日苦口干,便秘,尿短黄;肝火灼伤脉络,血热妄行则衄血吐血,经行量多,超前。本证为肝之实热证,故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火上炎是肝气郁结的发展,若肝火得不到遏制则阳亢无制,耗劫肝阴引动肝阳而成肝阳上亢化风证。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肝阳上亢证辨别。本证以肝经气火上逆为特征。肝阳上亢证有阳亢的见症,如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这一点与肝火上炎相似,但肝阳上亢还有腰膝酸软等肝阴不足的临床表现。
辨证注意点:有肝气郁结或内热化火的病史及依据。有肝经气火上逆热象明显的临床见症。
肝火犯肺
肝火犯肺证为肝气郁结、化火犯肺、肺失宣肃所致的病证。常由郁怒伤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经有热犯肺,或久病肺气不利,肝气来犯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气犯肺、气逆咳嗽为特征。
肝气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则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晕目赤,烦热口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化火内热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燥邪犯肺证相辨别,燥邪犯肺证以干咳无疾或少痰伴咽干、唇燥等燥象为主,本证有明显的肝气郁结化火见症。
辨证注意点:有咳嗽阵作咯痰不爽等肺失肃降的症状,同时伴有肝郁化火的见症。
春天食物帮你降肝火
温暖的春天来了,春季食物养生的许多疑问摆在人们面前。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歧黄中医诊所所长宋天彬先生。他告诉我们:“祖国传统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么人也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且五脏与四季对应,春天属木,肝气旺。中医说的‘肝气太旺’,大致相当于说人紧张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就是现代语言所讲的‘应激’反应状态。肝气旺,人就容易发怒,容易紧张,容易急躁。”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也记载:“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在整个春季里,食养原则是减酸益甘而养脾气。因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故此时应减酸味,不能再助长肝气以免过旺,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甘是脾的本味,为了抗御肝气的可能侵犯,增加甘味以增强脾气,可以此加强机体的防御。
春天多吃凉拌菜
中医讲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所谓“酸”不是现在常说的酸性碱性食物的意思,性味和味道大致相同,但也不是太绝对。而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不仅指食物的味道有点甜,更重要的是要有补益脾胃的作用,比如大枣和山药。五谷杂粮,大部分都算“甘”,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核桃、栗子等等,不是完全由口味来分。如果把“甘”理解为多吃糖可就错了。
春天气温升高后,细菌、病毒也活跃,应多吃有利于调节免疫功能的食品,可常吃些野菜,比如鱼腥草,它抗感染的功能就很好,焯一下,那种特别的腥味就可以去很多,再略加调料拌为凉菜。
“春困”吃什么
气候日渐转暖,很多人会感到困倦、疲乏、没精打采、昏昏欲睡,还有人出现失眠、头晕、工作精力不集中等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据各地媒体报道,近年来受“春困”所扰的人群正悄悄扩大,而且在“白领”中尤其明显。“春困”其实是亚健康的一种信号,提示身体出现了肺阴虚、肺燥热、湿痰、肝阳上亢、肾阴虚等不良“信号”。
按中医理论,冬天应该养藏,如没做好,没给春天打好基础,万物生发的春季,人的阳气相对不足而导致精神不佳,困意频至。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然而现在人总是处于生活节奏很紧张状态,不可能按季节调整作息时间表,所以春困症候群越来越明显。
传统医学认为,解决春困的关键是要补充阳气。多吃些健脾的食物,如大枣和山药。南瓜、土豆、白薯、芋头,都是补脾的。少吃羊肉等温性食物,不吃辛辣、煎炸烤食品、狗肉、酒类、火锅等热性食物。韭菜偏温,补阳,阳气虚的人,容易犯困犯懒的,不想动的人,可多吃些韭菜。
养生不能绝对化
虽然中医讲究四季养生,但不要绝对化,阴阳平衡是动态的,不是说春天酸的就一点不能吃,还要保持食物多样性,不要太偏。而且还得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寒热温凉来调节。
比如说春天应多吃芹菜,肝火容易旺的人,吃芹菜可以抑制肝气。特别是高血压的人,除了少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有阳虚的,大部分都是肝气旺,热,就应多吃些芹菜。但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吃点凉的水果什么的就容易腹泻的人,那就不一定要吃芹菜了,可以吃一些偏温的平性的,胡萝卜这些。
再如,春天要少吃橘子,它偏温,容易上火。但阳虚的可以吃一些。
黄瓜,有些辛甘,性偏凉,吃多了伤阳气。春天应养阳气,少吃些凉性的蔬果。
我们日常常吃的蔬菜,许多适宜春天食用。仅举数例如下:
芹菜,味甘、辛,性凉。入肺、胃、肝经。具有平肝清热,利湿治淋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芹菜含铁量较高,并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食物纤维,有清肝热、降低血清胆固醇、促进体内废物的排泄、净化血液等作用。
专家提醒:芹菜有水芹和旱芹之分,入药以旱芹为主。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菠菜,味甘,性凉,冷滑,归胃、大肠、膀胱经。能养血、止血,润燥,利五脏,通肠胃,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现在研究认为菠菜还含有女性和中老年人比较容易缺乏的矿物质―――镁。
温馨提示:菠菜炒熟食,其性平和,对肠胃虚寒病者影响不大;但煮汤食用,却有寒冷滑润之性,因此虚寒症、腹泻以及尿路结石者忌食。菠菜含草酸较多,放在沸水中烫一烫,可以去掉过多的草酸。
韭菜,又叫起阳草,长生韭等。味辛甘、性温、无毒。归经入肝、脾、胃、肾。能补肾益阳,调和脏腑,行气活血,增进食欲,暖胃,下气,散血,除湿。
温馨提示:韭菜辛辣温热,虽有壮阳益肾祛寒之功,也能引发皮肤疮毒,多食令人口气发臭和目眩。患有痈疽疮肿及皮肤癣、皮炎、湿毒者忌食。热症、阴虚火亢者慎食。韭菜难以消化,不宜多吃。
油菜,味甘,性凉。入肝、肺、脾经。具有行瘀散血,消肿解毒作用。
卷心菜,又称包心菜。味甘,性平。入肝、肠、胃经。具有清热散结,健胃通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卷心菜富含营养素及微量元素钼,富含果胶和纤维素,它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防癌、抗高胆固醇血症等功用。
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具有健脾养胃,补肺,固肾,益精的作用。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它就被誉为补虚佳品。现代研究证明,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大量的黏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
芋头,味甘、辛,性平。入脾、胃经。具有解毒消肿,益胃健脾,调补中气,止痛作用。现代研究,芋头是碱性食品,可用来防止胃酸过多症;芋头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专家提醒:生芋有小毒,切忌生食,食时必须熟透。
土豆,味甘,性平。归经入胃、大肠。可补气健脾,和胃调中,适宜于脾虚体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土豆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素。对土豆,各国有许多亲昵的称呼,法国人称它为“地苹果”,德国人称它为“地梨”,俄罗斯人称它为“第二面包”。德国人常用土豆来治疗消化不良,做法是将两颗削了皮的土豆放入果汁机打成汁饮用。
温馨提示:土豆中的许多营养素易溶于水,所以去皮后或者切好后尽量不要泡水,以免营养素大量流失。
胡萝卜,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肺经。能养血明目,健脾消食,补气生血,行气化滞。现代研究认为胡萝卜富含α和β胡萝卜素,这是两种强抗氧化剂,能减缓有害物质对细胞的侵害。
温馨提示:胡萝卜素是脂溶性物质,最好用植物油烹调。
南瓜,味甘,性平,无毒。归脾、胃、大肠经。能补脾利水,解毒杀虫,退热,止痢,止痛,安胎。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南瓜为补血之妙品。”现代研究,南瓜含有大量的亚油酸、软脂酸、硬脂酸等,可降压降脂。
春季养生重在防“肝火”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替侵袭人体。这一季节以肝气为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如果遇到阳气骤升,内外两阳碰撞,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多种疾病,此时需调养肝气。
春天里病菌虫害孳生,又是蔬菜淡季,容易使人体缺乏维生素,导致体内积热,病发春日常见的鼻孔、牙齿、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症,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疾等各种疾患,所以这一时令,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温微辛食物,以养肝健脾和胃,抗御外邪对人体侵袭。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的摄取,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谷豆类的黑米、豆豉、大豆及其制品;禽鱼类的鸽子、鹌鹑、鲫鱼、泥鳅;蔬菜类的芥菜、菠菜、油菜、胡萝卜、春笋;果品类的栗子、红枣、枸杞、菠萝、甘蔗、橄榄等。将这些食品加以科学搭配食用,就能从中摄取丰富的营养,尤其是蔬果中的多种维生素可充分满足肝脏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禁忌大辛大热及海腥类的食物,不吃过腻过酸及煎炸食品,加辣椒、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肝阳过盛体弱者,在春季容易引发“肝火”,患上热感冒、热咳嗽、热哮喘,要防患于未然,就得尽量避开突热暴暖热风侵袭。若已感染成疾,热感冒初起,应戒烟禁酒薄厚味,以杜绝生痰之源。
春季易上火,尤其要注意“肝火”的上扬,每遇到春雨连绵或晨雾浓重,或碰到挫折,常会感到心情郁闷而恼怒、生火。所以这时除了饮食调理,还要调养精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精神乐观豁达,排除忧郁,制怒养肝。
肝火郁结食疗方-海带田鸡精
肝火郁结食疗方-海带田鸡精
〖 来 源 〗: 民间药膳方
〖 原 料 〗: 田鸡(食用蛙均可)2只,海带15克,夏枯草9克。
〖 调 料 〗: 盐、味精各适量,麻油数滴,生姜2片。
〖 做 法 〗: 1、田鸡宰洗干净,原只留皮。2、夏枯草洗净后放入砂锅,倒入适量清水,约煲30分钟。3、除去药渣,将滤清的药汁另装入炖盅,再加入洗净的田鸡、海带、生姜,调下味精、盐,炖至田鸡肉软烂即可。4、食用前滴入麻油。
〖 特 点 〗: 奇鲜无比。
〖 功 效 〗: 田鸡味甘,性寒;海带味苦咸,性寒;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本品清热利尿,能降肝火,散郁结,止疼痛,解虚劳,但孕女切记忌食。
常发脾气爱动肝火,容易伤肝
“肝火”可分“虚”、“实”两种。“实火”即肝火炽盛,多因长期精神抑郁,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不舒,郁而化火所致。除急躁易怒外,还常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或胸部两侧胁肋部胀痛,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睡眠不好等。“虚火”是指肝的阳气正常,但阴血亏虚,使肝阳相对亢盛。这常由于恼怒伤肝,气郁化火,火热耗伤肝肾之阴血,或因房事过度、年老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致。除出现类似于“实火”的症状外,还有腰膝酸软,头重脚轻等阴虚的表现。
“肝火”容易让人动怒,而发怒对身体的危害非常严重。国外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白鼠放在人发怒时呼出的气体中,结果发现小白鼠竟然很快就中毒而死!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自主调节情绪。情绪与“肝火”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肝脏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加重情绪失衡。所以要想从根本上纠正这种情况,必须学会自主调节情绪,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人和事,积极应对人生逆境困苦。
二是形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做到睡够,且睡好。有人以为只要睡足8小时就够了,其实更重要的是睡眠时间和质量。中医理论中,晚间11点到次日凌晨1点为肝脏工作的时间,如果这个时间不睡觉,就会使其工作负荷过大,久而久之,损害肝脏。
三是要饮食得当。适当多吃蛋、奶、鸡、鸭、鱼、虾及精肉等蛋白类食物,并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与水果;饮料则应以各种新鲜果汁为好,酸奶、玉米汁等也对肝脏有益,而各种酒类应尽量少喝或不喝。
对应三焦“灭火”
专家称,夏季上火分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中医所说的“三焦”的症状,因此,选择降火药也应当对症。
败上焦火
用好多“花”
代表药物:板蓝根、蒲公英、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
上焦(心肺部位)有火,多表现为咽喉疼痛、口干、唇裂、目赤伴有干咳。小孩可表现为不肯吃饭,烦躁不安,甚至不愿喝水,自诉口腔疼痛。遇到这种情况,老年人和小孩由于体虚,可服用药性缓和的玄麦甘桔汤,其主要成分为玄参、麦冬、甘草、桔梗。年轻力壮者可在此基础上,加服清热解毒的药,如板蓝根、山豆根等。小孩若眼屎多,头面部长红疹,可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穿心莲、野菊花、金银花、栀子等清热解毒的药。
消中焦火最复杂
代表药物:黄连、藿香、佩兰。
中焦(脾胃部位)有火,会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口臭、烧心、食欲不振。孩子则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用的药有:黄连、藿香、佩兰、山楂等。不过,中焦火比较复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治疗。
去下焦火首选“三苦”
代表药物:黄柏、苦参、龙胆草。
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会出现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等症状,女士还会出现白带增多。败下焦火的代表药有:黄柏、苦参、龙胆草。这三类苦药是基础,另外加服的药应该根据病情不同辨证治疗,如便秘患者可加大黄等泻下药。
除了“灭火”外,还要注意“防火”。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饮凉茶或食疗的方法来“防火”。只有防治结合,才可以从根本上“灭火”。一些时令瓜果蔬菜如丝瓜、苦瓜、西瓜等也有降火的作用。(李文解).                        ..
多种咽喉口腔疾病源于上火


.中医理论素有“咽喉口齿诸病皆属于火”之说,咽喉、口腔的主要病理变化——红肿、疼痛、化脓等归为“火”的表现。上火引起的咽喉、口腔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牙痛 上火易引起“风火牙痛”,主要症状为淋巴肿痛、牙根钻心痛、牙齿碰不得,远远超过蛀牙和牙周炎引起的牙痛,一般伴有舌苔黄厚、口苦、发热、便秘或大便不畅等症状。
牙龈肿痛 常见患者一侧面颊肿胀,甚至不能咀嚼。因为空气干燥,人体的唾液分泌减少,呼吸道干燥,血管的脆性增强,易感染细菌。如果再吃补品或者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加速血液的运行,中医称之为“血热妄行”,引发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
口腔溃疡 它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中心凹陷、周围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发疼痛,主要由“心火旺盛”、“脾胃积热”等因素引起,多发于青壮年,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尤其是春夏时节,气温升高,人们比较晚睡、熬夜,加上现代人习惯于吃烧烤油腻的食品,使热性体质的口腔溃疡更容易发生。
咽喉肿痛 咽接食管,通于胃;喉接气管,通于肺。如外感风热之邪而致咽喉肿痛,属于实热证;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升,也可造成咽喉肿痛,属阴虚证。一般来说,表现出咽喉赤肿疼痛、吞咽困难、咳嗽、头痛、发热等症状,为外感风热;咽干,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为肺胃实热。(陈蒙)
这些食物可清火
夏季上火可通过饮食调节,且食疗具有独特的效果。
苦味食品 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尿素类等苦味物质,中医研究发现,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其次是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芥兰等。
牛奶 很多人认为夏季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烦躁,其实,夏饮牛奶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中医认为牛奶性微寒,可以通过滋阴、解热毒来发挥去火功效,而且牛奶中含有多达70%左右的水分,还能补充夏季人体因大量出汗而损失的水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牛奶冻成冰块食用,否则很多营养成分都将被破坏。
草莓 草莓不但好吃,还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它有去火功效,能清暑、解热、除烦。
西瓜 西瓜性凉,且含有丰富钾盐,能弥补人体大量出汗造成的体内钾盐缺乏,但注意西瓜放入冰箱不要超过3个小时。
大豆 大豆在滋阴、去火的同时,还能补充因为高温而被大量消耗的蛋白质。
西红柿 西红柿也是夏季清火的好食物。(中山)
上火咋回事
“最近怎么样?”“老上火,烦死了。”这是最近经常发生在同事间的对话。什么是上火?“火”从哪来?用什么方法能够灭掉这股“火”呢?今天,我们要说一说中医是怎么认识上火的。
“火”从哪里来
说起上火,大家都不陌生。着急、发愁会上火,忙碌、饮食不规律会上火,压力大、失眠也会上火。不仅引起上火的原因各不相同,上火的症状也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嘴角起疱、脸上出痘、鼻孔燥热、舌头长疮、烦躁、大便干燥等。这“火”到底是什么?它的“燃料”从哪里来呢?
中医认为“火”是人生存的原动力。在正常状态下,“火”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气、阳气,推动着血液流动和经脉循行,保持人体恒定的温度。如果没了这股“火”,人的身体就没了生机。但是超过了正常的尺度,“火”就会变成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就变成了“元气之贼”。这个“贼”只要存在着,就会不断骚扰元气的正常功能,人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
据近日搜狐网健康频道有关上火原因的调查显示,在参加投票的网友中,因为饮食问题造成上火的比例占到41%,因为情绪因素造成上火的比例占到31%,因为环境因素造成上火的比例占到28%,可见“火”从口入是现代人面临的主要问题。
饮食因素位列第一,吃肉太多、喜欢油腻或味道浓厚的食物、嗜食辛辣、贪杯好酒,这些不良习惯持续时间长了,不但会损伤脾胃,还容易出现各种上火的症状。另外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问题是,不要过度进补,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他们脾胃本身较弱,补品吃多了,上火的问题就来了。
情绪因素位列第二,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更需要引起大家重视了。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家里可能有矛盾,上班可能不顺利,随着生活成本的增大,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不懂得自我调节,这些持续性的不良情绪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黄帝内经》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情绪过度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环境因素位列第三,比如说夏天天气炎热、气温高、人体出汗较多,而此时正是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段时间本身就容易出现上火的问题,如果再加上饮食和情绪的影响,上火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
上火有虚实之分
中医讲辨证,同是上火,也有虚、实之分,比如有些人身体壮实、胃口好、喜欢吃肉、浑身有劲,上火一般是实火。有些人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容易失眠,上火一般是虚火。分清虚实对于辨证治疗非常重要,比照一下指标,看看自己上的是什么“火”吧。
看小便。小便颜色黄、气味浓,同时舌质红,是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看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看发热。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冷、身体忽冷忽热,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如果是实火,常见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都比较对症,但是目前单纯实火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不要出现上火症状了,就自己给自己开方,贸然服用去火药。比如说有些人发现大便干结以后,就服用去火类的药品,吃来吃去,排便更困难了,这就是因为人本身中气不足,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用了去火药,中气越来越虚,肠蠕动无力,本想快马加鞭,结果几鞭子就把本来就没劲的马抽趴下了。
找准源头来“灭火”
在中医看来,“火”不仅有虚实之分,还与不同的脏腑有关系,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肝火。一般情况下,如果肝火过旺,会表现为头晕、面目红赤、易怒、口苦、脉弦等,女性还有可能出现月经失调问题,容易生气,爱发脾气。
胃火。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便秘、腹胀、舌头发红。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臭、大便干硬,牙龈肿痛。
心火。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舌尖红、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舌头长疮等。
肺火。肺火也有虚实,实火多表现干咳无痰或痰浓色黄、咽喉肿痛、大便干燥,虚火则表现为痰稀色清、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等。
肾火。肾火过旺的人,主要表现为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睡眠不安、烦躁等。
结语:上火在很大程度上与饮食和心情有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饮食上遵循清淡营养的原则才是大家最好的灭火剂。
五心烦热的防治
在临床常见到很多中老年人主诉两手心、两脚心以及心窝处发烫发热,热得让人烦躁不安,似乎浸在冷水里才觉得舒服,但测体温却正常。中医学将这种情况称为“五心烦热”,多见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以及久病体虚的老人。由于引起五心烦热的病因不同,所以一旦出现五心烦热,一定要先辨清自己属于哪种五心烦热,然后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阴虚型
五心烦热且午后热甚,常欲手握冷物,睡觉时手脚喜伸在被外,骨蒸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等。阴虚型五心烦热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见于肺、肝、肾三脏阴虚者。其中肺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除了以上症状外,还伴有鼻鸣音、干咳气短、痰少且痰中常有血丝;肝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失眠、易疲乏、眼睛干涩等;肾阴虚引起的五心烦热伴有耳鸣、腰膝酸软等。治宜滋补肝肾,给以滋阴汤:知母20克,黄柏12克,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泽泻15克,山萸肉20克,山药15克,云苓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元参15克,玉竹15克,五味子12克,石斛12克,龟板10克,鳖甲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知柏丸、杞菊丸口服。
火郁型
五心烦热,胸闷,口臭,牙龈出血,四肢倦怠,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等。多因饮食不节,致胃阳被郁,不得泄越,发为五心烦热。治宜清泄肝胆、脾胃,给予解郁泄热汤:柴胡15克,郁金12克,龙胆草12克,黄芩15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5克,元参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石膏20克,黄连10克,葛根15克,蒲公英20克,连翘2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泻肝丸、清胃丸口服。
血虚型
午后自觉五心烦热,稍微劳作就会加重,伴有神疲身怠、食少懒言、心悸、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一般与肝脾亏虚、气血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摄全身血液。肝为藏血之脏,调节全身血液供应量。肝脾受损,生血、统血、藏血失职,遂至血虚,血虚不能制阳,导致五心烦热。治宜健脾益气、养肝补血,给予生血汤:党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30克,杭芍20克,丹参20克,黄精15克,枸杞20克,山萸肉20克,龟板20克,鳖甲15克,鹿角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可选益髓丸、固元丸口服。
辨清秋燥用对药
进入秋季,雨水逐渐减少,空气干燥,常使人体难以适应,而被“燥邪”伤及。中医认为,“主气司呼吸”的肺与大气直接相通,是最容易被燥邪侵犯的脏器,燥邪一旦经口鼻入侵于肺,耗伤津液,肺失于濡润,影响其正常功能,咳嗽、咯痰等情况就会出现。尤以秋分前后,人体最易感受燥邪。常见的燥邪大致分为温燥、肺燥、肠燥和凉燥四种,笔者提醒大家,对秋燥的治疗,要根据不同情况用药。
温燥:燥邪伤及肺卫时,会出现鼻咽干燥、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这时要注意,燥邪伤肺有温、凉之别。一般来说,初秋时气温还没有明显下降,这时多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唇、鼻、咽干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难以咯出,甚至痰中带血,舌干苔黄等“温燥”表现。可选用清肺润燥、化痰止咳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或二母宁嗽丸。
凉燥:到了深秋,燥而偏寒的“凉燥”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喉痒咳嗽、口干、微渴以及舌白而干。此时可用润肺止咳的杏苏止咳颗粒。
肺燥:燥邪入侵,鼻咽常是最先受累的地方,因此当出现鼻燥咽干、咽喉痒痛时,就需及时应对了。此时不妨自制五汁饮缓解燃眉之急。五汁饮即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藕汁,调匀凉服或温服。梨汁清肺、荸荠汁清热化痰、鲜芦根汁清胃、麦冬汁润肺生津、藕汁清热止渴,五汁合用能生津润燥止渴。但要注意,五汁饮甘寒,不宜多饮,脾胃虚寒的人最好温服。
肠燥:中医学认为,大肠与肺关系密切,燥邪耗伤津液、损伤肺阴,会进一步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而表现为“肠燥便秘”。大便秘结伴有小便黄少,可选用能润肠通便的麻仁润肠丸;伴有胸腹胀满、食欲不振者,还可以选用有润肠通便兼健胃消食作用的麻仁滋脾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