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院刚开业怎么拓客:五仙古观 城里洞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6:50:21

大洋新闻 时间: 2007-07-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许俏文 梁 婵 建国前,五仙观牌坊的旧照。 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 传说“仙人拇迹”是仙人离去时留下的脚印。

  策  划:赵  洁 许俏文

  撰  文:许俏文 梁  婵

  摄  影:倪黎祥 

  广州,又称羊城,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周夷王时,五位仙人骑着口含谷穗的五色仙羊降临此地,把谷穗赠予这里的人民,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最后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千百年过去了,仙人无迹可寻,这个传说,却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人们感怀仙人的功绩,建祠立庙,祭祀祈祷,五仙观由此而来。

  古观虽屡迁其址,数度兴废,但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布衣平民,都铭记五仙的荫庇,诚心祭拜心中的神祉。明清时期,这里是遐迩闻名的道教丛林,宫观堂皇,巍然而立,紫烟袅袅。穗石洞天的壮观,五仙霞洞的秀丽,成为羊城当时美不胜收的奇景。

  如今,惠福路上,机器隆隆,锤凿声声,五仙观的二期工程,在紧张地进行着。

  600余载的宫观,红砖绿瓦,残壁颓碑,似在默默诉说岁月沧桑。带着自远古走来的神话,承载羊城人民千古美好愿望,五仙观,这座“广州祖庙”,将要掀开其神秘面纱,延续新的传奇。

  屡迁其址 数度废兴

  宋代:

  文人诗篇记载原貌

  

  五仙观实为谷神庙,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说,人们认为,谷是五仙所带来的,因此在春秋季之时,到五仙观祈谷,并把五仙称为“五谷之神”。迄今无法考证,在广州,人们何时开始兴建祭祀谷神的庙宇。根据阮元《广东通志》记载,五仙观曾多次迁建,宋代最早建在十贤坊,即现在省财厅一带。

  宋代五仙观的面貌,文献中鲜有记载,但文人墨客所留下的诗篇,却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北宋初年,当时岭南进士第一人古成之前往游览,并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广为流传:“拨破红尘入紫烟,五羊坛上访神仙。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竹叶影繁笼药圃,桃花香煖映芝田。吟余池畔聊欹枕,风雨萧萧吹白莲。”

  紫烟、竹影、芝田、药圃、桃花、池塘、白莲,这是多美的景色呀!如今,五仙观内的碑廊中,还有一块“古仙旧题”碑,高约1.1米、宽约0.7米,下面一段是正书题跋,中间两段是草书古诗七律及五律各一首,所刻的正是古成之的诗。

  在北宋元祐年间,当时的广州知府、诗人蒋之奇,也写了一首诗咏五仙观:“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拜跪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可见当时五仙观内,已塑有五仙人骑着五羊的石像。

  在宋代,五仙观屡迁其址,所迁之处,已无法考证。北宋政和三年,当时任府州监军的经略史张劢,又把此观迁回旧址。他撰写了重修五仙观记,并刻在石碑上。上面提到,当时连年盲风怪雨、疫疠间作,有时“海溢水潦为患”,“州人咸以谓五仙失所处而然”,都希望在旧址上再重建。这块《北宋重修五仙祠碑》至今仍保留在五仙观里,是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碑。南宋后期至元代,五仙观迁至古西湖畔,即今天教育路一带。

  

  明代:

  闻名遐迩道教丛林

  

  明代洪武元年,古观不慎失火,整座被焚毁了,后重建。当时的著名文士孙贲,曾撰写《重修五仙观记》记述此事,后来此文就刻在张劢北宋碑的背面。

  1377年,当时的布政使赵嗣坚,把五仙观迁建到坡山,即现址,并另外塑了五仙像进行祭祀。而在此前三年,当时的广东参知政事汪广洋在坡山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岭南第一楼”,五仙观就建于此楼的前面。过了约百年,古观日趋颓败,明成化五年,即1469年,布政使张瑄重修五仙观。

  选址坡山,能看得出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坡山”与“番山”、“禺山”同为古城广州的三大名山,传说是五仙降临之地。晋代时,坡山是珠江北岸的一个渡口,有“坡山渡口”、“坡山古渡”之称。随着珠江河道的泥沙沉积,江岸逐渐南移。到了五代十国,为扩大市区,南汉王刘龑命人将坡山凿平。宋代以后,坡山俯瞰当时热闹的“大市”街,所谓“大市”,即大集市,当时惠福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建在坡山上的五仙观,是当时一道独特的景观。当人们在熙熙攘攘的马路上行走,赫然可见一急坡隆起,这里古树参天,浓荫蔽地,宫观林立,香火鼎盛,道士往来,朝拜之人络绎不绝。五仙观成为当时名噪一时的道教丛林。

  承载了五仙降临、赐予稻穗的神话,五仙观被认为是“广州祖庙”,不仅百姓信奉,居于庙堂的朝廷官员,也重视对它的祭拜,各个时期的重修都是在官员的主持下进行。历代文人名士,也曾到这里观瞻、游览,抒情咏怀,不少诗词歌赋流传至今,也留下不少佳话。

  明初“南园五子”之一、著名诗人孙贲,游览五仙观,难掩心中激动,作诗描绘它的美景:“几年来作交州客,今日方登第一楼。万顷烟波涵碧落,四川云气蔼清秋。瑶台鹤驾排空下,石室丹光傍井浮。蓬岛依微天路近,凌风直欲访丹邱。”把他登上岭南第一楼所看到的壮观景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明末中书舍人邝露是著名文士,“岭南前三大家”之一。曾作《婆侯戏韵学宫体寄侍御梁仲玉》,里面提到 “穗石神羊观,坡山古渡头,结友皆无忌,邀欢尽莫愁。”相传,他所住的地方就在五仙观旁,与山水画家彭滋、画家文士薛始亨相邻。明末,邝露参与抗清战事,广州城被清军攻陷,邝露殉国。现在其故居的具体所在,也已经无从考证。

  

  清代:

  羊城八景之一

  

  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明代进士张诩等,其吟咏五仙观的诗歌流传至今。清初诗人、史学家屈大均、名士王士祯,把他们当时游览五仙观所见所闻,分别写进了各自的著作《广东新语》、《广州游览小志》里,成为后人研究当时五仙观面貌的珍贵资料。

  朱彝尊,清初三大词人之一、著名学者,一生命途多舛。他第一次游览五仙观时,作《五羊观》一诗,“叹息遗墟今寂寞,高歌空渡羽人经”,怀古之念、兴亡之叹,尽在于此。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元年,提督冯毅重修五仙观,规模很大,有玉皇阁、五仙祠、三元殿、老君堂、真武殿、文昌阁、洪圣殿、金花庙、孙圣殿、关帝殿、御风亭、仙人迹、穗石亭、丹井、祖师坛等十几座宫观,巍峨壮丽,气象万千。

  明、清两代,五仙观先后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其中,“穗石”指的是“仙人拇迹”的大岩石。

  殿堂巍巍

  古朴典雅

  二十世纪以来,五仙观损坏严重,慢慢衰落。1920年,为北伐筹措经费,政府下令将包括五仙观在内的广州市所有庙宇庵堂、道观及产业一律变卖,五仙观内道士被遣散。直至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政府才把五仙观的房产全部买回,并在“仙人拇迹”旁兴建了一间小学。

  建国后,五仙观交由文物部门管理。如今,政府正对五仙观进行重建扩建,力求恢复其往昔风采。

  

  药王殿:

  石匾补充历史记载

  

  惠福西路,广州一条普通的老街道,车水马龙,比肩而立的多是小五金店铺。到达五仙观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个宽阔的广场已经开辟了出来,市民在那里做运动、乘凉。五仙观内正在施工,飞檐翘立、藻饰精美的五仙观牌坊,在阳光中格外引人注目,牌坊基石上还有四块旗杆石。

  越秀区博物馆宣教部主任潘舜介绍,牌坊是根据以前流传下来的图片,按原貌比例重建的。五仙观牌坊前摆放着一对石麒麟。麒麟被古人视为仁兽、瑞兽,五仙观这对保存较好的明代麒麟石雕在广东省比较少见。

  穿过牌坊,是一块空地,两边便是东西斋廊。在通向东斋的门额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药王殿”三个清晰的大字,匾的右侧可清楚地看到“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吉旦立”字样,左侧因石面磨损,字迹略显模糊,依稀可以看到繁体的“阖省宰官×商善信×重建”的字样。

  这块石匾是在进行五仙观重建工程时意外发现的。“药王庙”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又迁建于清康熙年间,但之后史书不再有“药王庙”的记载。这个石匾的发现,可知“药王庙”曾在“乾隆五十四年六月”再次迁建五仙观,并改称“药王殿”。这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因此可起到补史作用。

  穿过空地,便到达五仙观的头门。头门面阔三间,约12米,古色古香,青砖石脚,岗石檐柱,绿琉璃瓦硬山顶。抬头可看见镶嵌着的石匾额,上面刻着“五仙古观”四个大字,落款是清代同治辛未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

  

  后殿:

  600年保存较好

  

  穿过头门,是一个小院落,里面绿树葱茏,两边走廊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块石碑,是各个时期重修五仙观的碑文,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被风化剥蚀,字迹难以辨认。读着这些碑刻,仿佛触摸到了五仙观自远古走来跳动着的脉搏。院子里有石砌梯级,扶手上那石麒麟,虽历经岁月磨蚀,但那沧桑感,却能直达心灵。

  走过院子,便是五仙观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后殿,它是广州市保存较好的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殿立面造型比例适度,既保留了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又具有地方特色。它面阔三间12.4米、进深三间10米、高8米,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脊饰是琉璃龙纹和琉璃宝珠、鳌鱼,斗拱线条简练,装饰简朴。

  跨过高高的门槛,进入后殿,抬头可见一条粗大横梁,底部刻有“时大明嘉靖十六年龙集丁酉十一月二十一日丙申吉旦建”的字样。

  后殿是供奉五仙的地方,里面摆放着一尊巨大的五仙石像。关于五仙石像,屈大均有过这样的描述:“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弯势若抵触者。大小相交,毛质斑驳,观者一一摩挲,手迹莹然……”年月久远,原五仙石像已不存在,现在这尊是建国后雕塑家的作品,但也惟妙惟肖,与屈大均笔下所描述的五仙相似。

  

  禁钟楼:

  “四大崇楼”之一

  

  后殿后面,便是有“岭南第一楼”之称的钟楼,屈大均曾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这座钟楼高两层,17米,是明代城楼式建筑,万历年间重建,现存两层的木构架是清代乾隆年间留下的。

  这个钟楼又叫“禁钟楼”,几百年来鲜有敲击,原来这中间有个故事:传说大钟铸成之时,有雌雄两口,但只有一根“仙藤”悬挂着雄钟。雌钟一怒之下,投入白鹅潭,剩下雄钟挂于楼内。若有人敲击雄钟,其钟声与潭中的雌钟遥相呼应,三日不绝,整个广州城都听得见。而每次敲钟,都必有灾难。因此这口钟被列为“禁钟”,不准任何人敲击。

  禁钟楼首层用红砂岩石砌筑,宽约13.9米、深11.9米、高6.8米。二层为木构方亭,重檐歇山顶,正上方横梁用铁钩悬挂着一口巨型青铜大钟,高3米,口径2米,是广东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铜钟。钟底下以方形坚井直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扣之“声闻十里”。

  楼后是一个小院,两边石雕守墓兽、守墓俑一字排开,尽头处,是青翠的竹子,还有一块造型独特的太湖石,这里便是“坡山古渡”遗址。院子的右边有一块有名的“关羽竹叶藏诗”碑,远看画的是青葱的竹子;近看,交错的竹叶构成了20个汉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块碑从应元路关帝庙移过来,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仙人拇迹:

  洪水冲击而成

  

  头门和后殿之间的东边走廊有一小门,两边是一副陶瓷对联,上面是古成之那著名的诗句:“人间自觉无闲地,城里谁知有洞天”,横额刻的是“圣境”。穿过小门,可到达“仙人拇迹”。

  “仙人拇迹”里面有红色岩石瓯穴两个,一大一小互相通联,纵横约4米。北面一个大的瓯穴深约2米,南面那个小的稍浅,二穴相连处较浅窄,看起来像一个巨大的脚印;而分开看也形如足印,大穴如人足,小坑如羊蹄。穴中碧水涟涟,锦鲤悠然自得地游动,还有一只小乌龟,不时探头出水面,趣味盎然。池壁上题写着“仙人拇迹”四个大字。

  传说“仙人拇迹”是仙人离去时留下的脚印。现代科学考证显示,它属红色砂岩,当年由珠江洪水与穴下古老的泉眼陀泉涌出的泉水浸淫冲击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