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欲望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8:23:27
欲望法则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除了凑热闹般去看贺岁片外还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但根据经验观察,发现身边几乎没有人不在家里通过光盘看电影了。电影用二进制的方式保存后使我们更容易得到,所以人们不会傻到去电影院花一个半小时来鉴别这场电影是否值得一看。但在家里看电影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家里的碟片多了,自己喜欢反而的少了。这似乎是一个悖论:种类越丰富,我们就更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因为太多,所以太少,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但又确实是事实。如果用经济学来解释,大概可归结为可选择的内容增加后,我们用来判断其是否值得观赏的机会成本增大了——似乎同样的理由也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越是人口集中的城市,对象反而越不好找,甚至一不小心就成了苏轼诗中所说的凑合结局——“丑妻恶妾胜空房”。余华小说中描述的女子与书生私定终身后等待中榜后被迎娶的“古典爱情”已难想象。我们越来越富足,可享受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并不感到快乐。
    通过碟机观赏电影,往往会在快进、快退中忽略了细节。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使我们错过一部好片的几率大大增加。乱花渐欲迷人眼,“一见钟情”又是如此之难,所以电影评荐和婚姻中介的市场都异常繁荣,以消磨时间为理由去选择,以节约时间为理由通过别人的眼光进行选择。久而久之,以别人的趣味代替了自己的口味,这也许真的是一个“麦当劳”化的快餐时代。
    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需求和供给,而需求来源于欲望。明才子袁宏道说“人生愿欲,绝无了时”,欲望是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问题。
    西班牙电影大师兼著名同性恋艺术家阿尔莫多瓦被称为“欲望大师”,通过DVD手册之类的东西记住这个名字并看过几部作品后,觉得阿尔莫多瓦的软色情作品在中国恐怕不会太有市场,因为他对**的表达实在深刻到令在他电影中寻找色情的人失望的地步,而那些喜欢深刻的朋友却又觉得阿尔莫多瓦电影里的思想太“软”了,说来说去,不就那点事?对,就是那么点事,但这也许就是生存意义的全部,那就是欲望——如何看待及其如何处理欲望,问题似乎简单至极,却可延至生活的各个角落,买碟观影、恋爱择偶这些事情背后不都是欲望?
    阿尔莫多瓦勿容质疑是大师级导演,而大师的地位偏偏和产量无关,往往由几部作品打下江山,比如他的半自传式作品“欲望法则”。欲望法则的主角是一位同性恋导演巴帕罗·昆特洛,剧中涉及性侵犯、同性恋、一夜情、情杀,充满刺激而悬疑紧张,大获成功。之后,阿尔莫多瓦也干脆创建了自己家族的电影企业公司,公司以“欲望无限”为名。
    确实,欲壑难填,欲望无限。欲望无限就是欲望的法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追求欲望是无限的,所以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欲望追求中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谬尔森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等于满足除以欲望,即幸福与满足成正比,而与欲望成反比。这个法则行之有效且言简意赅,但欲望本身的界限又在哪里?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欲望超过了所有的法律与道德标准,成为人生存的依据。性和情感越是濒于崩溃,也就越是将其后的欲望凸现出来。不禁令我象想起大学时曾惊愕于一位同学涉及欲望的粗暴结论,他说:世上哪有什么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
    欲望真是肆无忌惮,人在它的面前如此软弱无力,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里人甚至成了欲望的附庸,在这里“高尚”了无踪迹。正如另一个同性恋大作家王尔德所说的,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御。他不但这样说,而且以身相试,最终为欲望被送进监狱。
    人获得满足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新欲望的增加速度。英国心理学家奥利佛.詹姆斯有一个重要的结论:我们越是变得富有,就越是苦恼。他提供的证据是英国50年代以来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四倍,但一个25岁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却增长了3-5倍。这个数字即使不能从正面得到奥利佛.詹姆斯的观点,但能证伪其反命题,即“越富有,越快乐”的观点不能成立。
    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处理无穷无尽欲望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多样化,一是专一。
    马歇尔指出,“人类的欲望和希望在数量上是无穷的,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他向前进展的每一步都增加了需要的多样化”,“人类的欲望很快地变得更为精细和更为多种多样”。
    但西尼尔觉得富有“优越感”的欲望要高于多样化。他说“多样化的欲望尽管是强烈的,但与优越感的欲望相比却是微弱的:如果我们考虑后一种欲望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就是:它在一切时间影响一切的人,从我们生下地它就随之而来,直到我们进入坟墓它才会离开我们,则这种情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中最有力的了。”
    一边期待一蔬一饭,一边还要颠倒众生,一面琳琅满目,一面抱怨无所寄托,既不能坦然“多样化”,又没有办法真正“专一”,这大概就是导致欲望困境的原因。如不彻底,人们还是要象鼻子上挂着胡萝卜的驴子一样无尽地追,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