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突发事件流言控制报道的原则与技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14:32:40

突发事件流言控制报道的原则与技巧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8年12月12日

  近来,一场柑橘危机牵动全国上下,从一条“不要吃橘子”的短信和“柑蛆”流言最终发展为一次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各地柑橘产业遭受重创。流言,特别是突发事件中的流言,显示出越来越惊人的影响力。对流言进行有效控制,已经是新闻媒体在研究突发事件报道规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原则和方法时,无法回避的紧急课题。

  流言控制报道的实质

  稍加留意便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的突发事件中,毫无例外地都伴随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形形色色的流言。事件越重要,越关乎公众切身利益,发生越突然,相关信息越模糊,流言越容易产生并传播。

  无论流言内容真假,这种经过非公开途径迅速传播的方式,以及在突发事件中经常比官方定论更快填充大众认知空白的事实,往往对事件进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历史上的流言传播受到技术和工具的掣肘,局限于口耳相传,其影响力很难瞬间爆发的话,那么今天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等移动信息传递工具的广泛普及,使得流言的产生和扩散达到了极致。

  但是,目前媒体对突发事件中的流言控制报道还不到位。

  一是对相关流言没有及时发现、跟踪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造成舆论被动。多次事实早已经证明,突发事件当头,媒体对重要信息的失语,对大量流言不闻不问,只会刺激小道消息的传播,进而加重群众思想负担,加剧社会矛盾,更容易引起不稳定。只有以积极的态度介入,用权威信息占据公众头脑,才能使流言无隙可乘,只有对流言进行积极引导,才能防止流言传播扩散。

  二是虽然关注流言的扩散并进行了报道,但对人们关心的内容却含糊带过、顾左右而言他甚至讳莫如深,从而加剧流言的放大和扩散。突出表现在自然灾害和责任事故类的突发事件中,针对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和事故原因等各种流言,媒体经常义正词严地斥之为“胡说”“造谣”“荒诞”,却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说法。对此,公众便会形成新一轮猜测,一是坚定对原有流言的认可,二是制造并传播新的流言。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媒体的表现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反观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和媒体本着客观、公开、透明的原则,随时更新伤亡人数,不仅让有关死亡人数的流言无立足之地,更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流言控制报道的原则

  既然对流言进行控制报道本质上也是一种舆论引导,那么,首先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其次要准确客观。针对流言的报道一定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当澄清报道被证明是错误时,损害的只能是媒体和政府的权威。2007年5月,有关印花税要调整的流言沸沸扬扬,媒体引用财政部有关官员的话进行斩钉截铁的否定,结果没几天流言变成事实。最近有关中央电视台王志到丽江挂职一事,媒体同样出现了这样的笑话。《中国青年报》专门发表评论文章《当传言成了现实,辟谣也就成了“谣言”》,认为现在一些部门的辟谣成了谣言。一是辟谣者故意掩盖真相,二是辟谣者自己不明真相,三是辟谣者不想让公众了解真相。不管怎样,媒体在辟谣时,必须搞清事实真相,防止被故意利用,造成失实报道。

  第三是要及时。一般来讲,流言传播通常经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在形成期,只有少数人作为发源地相互议论,随之流言的传播速度开始加快,参与传播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短期内形成燎原之势。在此阶段,媒体对流言进行控制最省力。

  第四是主流媒体要承担重要责任。“流言止于智者”。在今天看来,确切地说,流言止于媒体。进一步讲,流言止于主流媒体。要控制流言,也就是媒体通过舆论调控引导民间舆论、口头舆论朝着官方舆论靠拢,作为传递政府声音的权威阵地、沟通千家万户的重要桥梁,主流媒体责无旁贷。那些拥有较大发行量、收听、收视率,具有很大权威性,拥有大量固定的主流受众的媒体,其舆论辐射力和影响力也远远超过普通媒体。针对突发事件中的流言,主流媒体有义务也有能力主动地、尽快地通过发布准确消息,避免出现各种猜测和流言蜚语。如果流言已经形成,那就有责任用权威信息来覆盖流言的传播。

  流言控制报道的方法技巧

  流言的传播是有规律的,只要掌握并辅助以一些技巧,对它的控制便可以事半功倍。

  一是增强对流言报道的权威性。流言止于媒体,实质上是止于政府的表态和权威专家的解释。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发挥作用就在于及时准确地报道政府的政策、措施、办法。要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就要让可信的发言人发表正确的言论。柑橘事件中,媒体广泛传播四川地方农业部门和柑橘销售者自己的辟谣,还是眼睁睁看着事态进一步恶化。因为,这样的辟谣属于自证式的辟谣,不具有公众信息的可信度。SARS危机中让医学专家介绍疫情的防治和发展,让政府官员介绍危机的处理过程,媒体的辛苦就没有白费。当然,在汶川地震后,有媒体针对流言采访了一些政府部门人物和所谓的专家,发表了一些过头的言论和武断的结论,反而让百姓更加恐慌。所以,对权威部门和人物的选择上,媒体也应考虑再三。

  二是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和手机信息途径。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加剧了流言的传播扩散,同样也可以将权威信息迅速准确传递到广大受众。面对同样的受众群,有着相似的信息接收方式,采用“网上来、网上去,手机来、手机去”的方式比传统大众传媒的影响力更直接有效。

  三是尽量不要重复辟谣、多次澄清。媒体对流言进行相关报道,影响力非常大,可能会取得正面效果,也可能会恰恰相反。更广泛的大众传播试图影响那些已经知道流言的人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同时也使大量未听说过流言的人知道了流言,从而让流言流传更广。如果对流言进行多次澄清,往往让更多的人相信流言。

  四是抓住漏洞予以击破。在非正规的传播中,流言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找出这些漏洞,找出显而易见的荒谬之处,广而告之,受众很快便能从混沌的、惊讶、茫然的事实认知中摆脱出来。

  五是从流言源头突破。流言的形成总是有最初的一个或几个人,媒体通过报道对他们予以揭发,就可以让流言成为从根本上失去依据。无锡“水污染”事件中,媒体报道了始作俑者对造谣事实的供认不讳,汹涌的流言很快平息了下去。(作者单位分别是新华社、江西省万安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