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a好吗:宜昌市西陵区特色学校创建专辑(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4:24:01

让每个角落折射出红色教育的光芒

徐 

 

 

长江之滨,西陵峡口,坐落着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这里曾是宜昌革命的摇篮。抗战时期,该校一直是中共鄂西特委的秘密联络站,学校的抗战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陶行知等一批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近年来,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提炼出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理念,构建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行为习惯教育,营造出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树立红色教育理念,让红色校史服务于当下校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学院街小学的抗日救国革命活动在当时颇具影响。1938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到学校作抗日演讲,在他的动员下,该校教师组织了抗战教育研究社宜昌分社,校长张世定担任分社常务理事。学校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在高年级开设国难教育的内容,并在全校推行抗战教育,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学院街小学长期坚持“拥军优属”工作。九十年代学校成立的“少年军校”发挥了部队的阵地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学校曾被评全国示范少年军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一光辉的历程,无疑是学校特色创建的珍贵红色资源,值得充分开发和利用。

学校确立了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行知精神,塑造现代城市人”为育人目标的学校特色。弘扬行知精神,包括陶行知先生的博爱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敬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塑造现代城市人,可解读为“现代城市学生” “现代城市教师” “现代城市家长”,其内涵为“有德行、有智慧、有活力、有情趣、有气质”的现代都市文化人。具体地说,城市人应该具备城市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参与意识。落实在行为上,则表现为良好的教养、文明的习惯。

学校大力倡导“真教、仁爱、典范”的教师文化,“真学、博爱、快乐”的学生文化,“真育、善爱、榜样”的家长文化,并提炼出学校历史的核心精神——“真爱”。这一理念既蕴含学校的红色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处处都是红色育人环境,让学生耳闻目睹育人载体中

走进学院街小学,一幅长30余米、宽6余米的恢弘长卷,图文并茂地浓缩了学校百年光辉历程,这是学校精心设计的校史长廊。其间共有“让时间叙述历史” “峥嵘岁月” “生活即教育” “风流人物” “名人轶事”五个版块,将从1927年办学之初到至今的红色校史,生动地呈现在师生眼前,使每一个走近的师生肃然起敬。悬挂在教学楼外墙上的“爱满天下,乐育英才”八个镏金大字,它是陶行知先生博爱精神的体现,也是该校全体师生的不懈追求。教学楼墙壁两侧一幅幅精美的历史照片,植物园百花丛中凸显的“真爱”二字,无不诉说着学校厚重的革命历史,体现了百年老校的历史韵味。全校每班教室外都挂有班级全家福,教室内有各班学生共同商讨出的小而实的班训。学生在优雅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提升了审美素养,得到了学校的红色校史文化的熏陶。

为了让校园成为师生们生命中美好的驿站,使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的造型既富有科学、文化、艺术的底蕴,又蕴含着学校的特色文化。该校在一年的时间里走访、联系知情人士100多人次,收集了200多张珍贵历史照片,查阅了5万多字的资料,完成了校史的收集、整理和再现工作。

 

精心设计校园活动,让师生和家长在体验中提升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活力所在,该校不断拓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使校园文化活动呈现出三大特点。

学生活动贴近实际。学校精心设计的“学科节”活动,语文组开展“听写比赛”、数学组开展“计算能力竞赛”、体育组开展“跳绳比赛”等。学校从学生主体实际出发,设计的活动既能让学生人人参加,又能使学生努力后就能成功,且能促进学生发展。学校还将主题活动与纪念传统节日结合。“6.12”是宜昌城沦陷的日子,学校结合红色校史,开展“不忘历史,开创未来”活动。学校还设计开展了“小帮手、小先生、小剧团、小公民”活动,并把它融入学校的常规工作。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做“小能手”,学会学习;在假期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做“小帮手”,学会自理;在德育阵地上培养学生做“小公民”,学会关心;学校成立了“行知”小剧团,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教师践行“行知精神”。在教师中开展的“读一篇校史回忆录、讲一个校友故事、析一句行知名言”系列学习活动,突出体现了学校特色内容。在青年教师中成立“陶行知思想研究会”,以研究为载体,学陶行知,颂陶行知,践行“行知精神”,做合格的现代城市教师。

家长活动别有风景。学校定期发放家长学习培训资料,举行家长学校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和知名校长讲座,开展面向全体家长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与家长交流共同实施“红色教育”,塑造现代城市家长。

 

设置红色情景开展教育,靠规范和引导塑造现代城市学生

近年来,农民工子女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学校向全体学生发出了“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他人比明天”的号召。为了有效塑造现代城市学生,该校逐步探究出适合学情、富有成效的行为习惯教育序列。

行为教育情境化。每周的升旗仪式是该校进行军校特色教育的最好阵地。升旗仪式上,军校国旗班的孩子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迎着初升的太阳,将国旗缓缓升起。全校齐唱校歌,这首歌从1938年唱到今天,唱出了学院街小学师生的革命传统和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行为要求具体化。结合学生实际,该校开展了层层递进的习惯培养目标,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每天有一次主动发言,每周有一个大胆提问,每月读一本感兴趣的书,每学期完成一份得意的作品。每月进行反馈,元旦进行表彰,学生进步明显。本学期该校将开展“别人与我比父母,我与他人比明天”的活动,激励学生从小立志,靠知识改变命运。

行为评价制度化。为了让评价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每学期评选“好习惯之星”,将评选结果张榜公布,并张贴照片,让其他的孩子以他们为榜样。将优秀作业进行展览,翻看那一本本字迹清秀、干净整洁的作业,人们难以相信这些作业是孩子们在大人的油锅边、菜摊旁完成的。

 

校本课程特色鲜明,让红色资源散发独特的教育魅力

围绕“真爱”精神,该校构建了科学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把红色校史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内容。通过学习红色校史,使学生了解学校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体会他们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把校本课程与少年军校相结合。通过少年军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把学校传统与学校现实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喜爱的活动结合,把学校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活动结合,把少年军校训练与学生日常规范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校本课程结合,在少年军校的大熔炉中,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城市人。

把“真爱”精神与塑造现代城市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相结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采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真爱精神,培养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学院街小学)

 

 

 

特色的力量就是文化的力量

◎     /林 

 

曾有一位家长充满疑惑地问道:“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你们学校为什么要以古诗文教育为办学特色呢?”面对家长的质疑,康庄路小学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讲确立特色的初衷:学校所在地桃花岭在民国初年是宜昌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地方,学校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此地曾是宜昌地区行署所在地,辖区学生家长多数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精神之精华,其凝练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值得后人学习、品味、鉴赏并传承。自此,学校办学理念及特色活动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书香诗韵润童心

走进康庄路小学校园,文化墙《中国古典诗歌长河》向学生诠释了从先秦到明清中国诗歌的发展史,气势宏大,图文并茂。赏诗园里,诗社灯笼高悬,学生自己创作的诗词卡片,五彩缤纷;涂鸦墙上,同学们的古诗配画即兴随意,童趣盎然。站在十字花坛,抬头可见卷轴式竹简雕刻着的《康小新赋》,“诗词曲赋或平或仄育德敏智,书画琴棋亦色亦声激趣怡情”。镌刻着“书香”“诗韵”几个大字的三峡石矗立在花坛里,仿佛在提示孩子们要用心灵去触摸校园飘溢的书香及流淌的诗韵。在教学楼走廊过道里,学校以“明礼诚信、勤学善思、忠孝仁爱”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为主题,让学生从《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里挑选“我心中的国学佳句”,并附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制成牌匾悬挂墙上。走廊里和学生座凳上张贴的《新三字经》,精美的图案,琅琅上口的语言,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醒自己规范言行。漫步校园,传统文化尽显其中,国学气息扑面而来,使人觉得心灵被净化,思想被升华。

学校经常举行“古诗词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教师精选内容,查阅资料,潜心研究,探索出“吟诵、想象、感悟、拓展”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方法及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校专门编写了校本教材《国风楚韵》,每周开设一节课,作为诗词教学的补充。为了激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学校设计了《古典诗词储蓄卡》和《小脚丫学生阅读成长手册》,每个学生人手一本,让学生学起来更有目标,更有兴趣。

每个班级均设立了窗台小书架,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除了学校投放的书籍外,同学们把一册册精美的图书画册带到学校,摆放在小书架上。无需借阅证,不必付押金,图书在同学们之间自由“漂流”。活动既考验了学生的诚信品质,又丰富了学生课外阅读量。同时,“小小图书管理员”做事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每本书的扉页上面都贴有一个精心制作的书签,上面写着班级、姓名和给读者的祝福话语,读来令人感动,如“好书一起看,朋友”“书如知己,请好好珍惜”等。现在,学校成了一个天然的图书馆,同学们课余时间可随意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整个校园溢满浓浓的书香。

 

吟诗诵词笔耕勤

在校园的十字花坛里,只见几尊景观石上镌刻着这样几首诗或词,如:《题西陵学堂》:学堂相守,不离左右,学子成长无虑无忧;春雨如油,校风如酒,慈母师情永驻心头。岁月流走,蓦然回首,新楼处,诗意康小醇绵依旧。

这不是著名诗人的大作,而是本校学生的作品。通过学习吟诵古典诗词,学校涌现出了不少校园诗人。

每天清晨,校园广播里传出名家的朗诵或中外古典名曲;课前准备时各班学生齐声诵读黑板上“赏诗园地”里每周一更换的诗歌;每周三的晨会品读赏析古典诗词;“新年诵诗会”、古诗词韵律操、“中华魂”合唱节等活动,师生家长同台演出,吟诵经典诗词歌赋。学校还成立了“梅庐”“采薇”“小荷”三个学生诗社,诗社成员经常在社长的带领下参加野外踏青、倾听名师、诗歌创作等活动。

每年学校都要举办诗词节,活动时,教师先带孩子们开展郊外采风、访谈英模、祭扫先烈、参观企业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倡议家长和孩子一同走进校园,观摩师生教学活动,观赏校园树木花卉,积极参加“诗意康小”原创诗词征稿活动。活动得到了全体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大家或自创,或模仿,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写出了不少优秀习作。如301班许汧同学写下了诗句《随想》:“去年花里入学堂,今时花开求知忙。读写算画唱跑跳,书香诗韵伴成长。” 学校专门为孩子们开辟了“童言稚作”专栏,展示部分学生的原创诗作。每个教室里设有学生的原创诗画栏,如“读后抒怀”“赏画题诗”“小荷尖尖”等。每学期,学校都会将学生创作的诗歌收集编印成册,供同学们阅读欣赏。

 

文言雅行塑人品

孩子们学习诗词经典,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熟记和背诵,更多的则是对自身行为习惯的熏染和影响。

205班的一位学生家长向教师讲述了她孩子的故事:孩子上学前是一个骄傲的小公主,任性娇气,心中只有自己。一天放学回家,她特别兴奋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们看了高年级同学朗诵的诗歌《游子吟》,那个姐姐表演得好感人,同学们都流泪了。妈妈这样爱孩子,孩子也应该爱妈妈。”从此以后,孩子渐渐变了,知道体贴人了,有时看到我累了,还给我捶捶背,揉揉肩。孩子突然间仿佛长大了许多,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结合古诗文的学习,学校少先队开展了以“文明伴我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把培养学生“微笑待人、慢步行走、轻声说话”等基础文明道德习惯作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

“好少年,懂礼貌,文明阳光微微笑;见老师,遇客人,仪态大方问声好……”悦耳动听的童谣拉开了“见人问声好,微笑每一天”活动的序幕。大队部精心设计了笑脸宣传画以及“文明从微笑开始”的温馨提示语,并展示在学校大门口。大家信守微笑承诺,熟记《微笑童谣》;践行“四个一”的微笑行动——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句谢谢、一句对不起;动手制作“笑脸卡”等。通过征集“笑脸卡”、评选“微笑少年”来激励同学们积极地参加活动。

404班有一个女孩,性格内向,曾经的她和同学很少交流,更别说和老师说话,除了摇头和点头,偶尔说话也不敢直视对方,面部几乎没有表情。自从开展“微笑每一天”活动以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她变了。无论校内校外,我们都能看到她可爱的笑脸,都能听到她甜甜的问候。在颁奖仪式上,她作为“微笑少年”代表接受学校小记者的采访时说道:“其实我一直都想和老师、同学成为朋友,但总是不知道如何开口,不敢开口。现在我明白了,微笑、问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

学校相继开展了“轻声说话显文明素质”“慢步行走展绅士风度”系列活动,通过设文明监督岗,评儒雅小绅士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如今的康庄路小学,主动问好、轻言细语的孩子多了,追逐打闹、大声喧哗的同学少了;孩子们的语言更文明了,举止更优雅了,彬彬有礼的小绅士小淑女比比皆是。“慢步行走、轻声说话、微笑待人”在校园蔚然成风。■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康庄路小学)

 

 

赋予校园物质文化丰富的生命力

◎/贺金莲

 

 

 

刘家大堰小学秉承“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博爱至德”为校训,形成了“中华美德教育”特色。在学校特色创建过程中,校领导力图赋予校园物质文化丰富的生命力,让学校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面墙壁都能引导学生成长。

 

以传统艺术承载美德之根

据考证,刘家大堰原为明朝宰相张居正之姻亲刘一儒侍郎宅院旧址,刘一儒以其博才多学、清正廉洁著称于后世。如今,大堰保留了浓郁的历史文化传统。学校以历史为据,以现实为本,提炼出了以“中华美德”为根的特色文化。

步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连环画绘制的中华美德故事长廊,它们以充满童真的形式涤荡着学生的灵魂。深沉古朴、庄重典雅的主体文化墙上,端庄的孔子像,“爱、诚、勤”的艺术字符,学校教师自创的仿古长律《中华美德千秋远》和《刘小美德三字经》等,无不把人带入到中华美德浩荡千古的情境中去。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提示语、认养牌更是大量采用印章、中国结等传统艺术形式制作,营造出浓郁的国学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布置与校园建设一脉相承。每个班级皆以中华传统美德人物为班名,以《三字经》或《弟子规》里的警句为班训,与之对应的美德主题词以小篆镌刻,高挂在教室黑板正上方。如201班名曰“墨子班”,班训“泛爱众,而亲仁”用红木镌刻,小篆的“爱” 字悬于前壁,古色古香。

 

以幽园巧景彰显童真童趣

矗立在学校正中心的立体雕塑——心门,造型新颖,色彩艳丽,像红领巾,像飞奔的儿童,像爱心,像欲飞的天使,象征着孩子们童真纯洁、晶莹剔透的心灵,被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知识文明所浸染、净化、升华,打开心门,振翅高飞。

童趣园里的蘑菇亭、石棋盘、镶嵌在大理石中的“房子”格和设计巧妙的读书台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读书台由不同圆心不同半径的两个几何圆组成,中间种植着一棵修剪成圆球状的万年青,壁上镶嵌着“读”“书”“好”三个字,不论从哪个字开始,按什么顺序读,都可以成为一句话。孩子们跳房子、下象棋,玩累了,就可坐在这儿休息读书,真是一举数得。

教室外墙之上,载着全班同学照片的“大雁”在“文明、勤学、守纪、卫生”四个小块组成的双翅的带动下,正展翅高飞。这只大雁,与学校校名谐音,不仅是全体师生喜爱的学校吉祥物,也是活动的评比栏。周考核中,哪个班在哪个方面没有达标,就把哪部分翅膀摘掉,学生要齐诵大雁下面一句话——“折翅的大雁能飞吗?”以此教育孩子们维护集体的荣誉,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古人云:雁有三德,大雁守时守信、长幼有序、互帮互助。学校提炼出大雁精神,组建了“大雁合唱团”,每学期为优秀学生颁发“大雁奖”。

 

以奇思妙想体现简约意识

学校教学楼的每一层都有一个大圆弧空地。一楼圆弧进行精心设计和整体装修,建成了开放式的荣誉室。以楚文化的代表编钟为背景墙,以一幅幅生动的师生照片代替奖状展示学校成长足迹。两个大红的中国结与昂贵的宫灯相比,古典喜气丝毫不逊,低廉的价格更为节俭。

沿着窗户的水泥台阶,铺有红色的地毯,配上绘有孙悟空、哪吒、葫芦兄弟等卡通人物图画靠背,就变成了一排弧形座椅。在座椅两边的墙上钉上了几排小书柜,摆上学生喜爱的课外书,就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了。

圆弧的外面,装上一面不到半平米的镜子,旁边有三行小字——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老师是学校的镜子,您是我的镜子。

圆弧的花坛里,插上几块造型可爱的木头牌子。每个牌子上用油漆写上一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儿童要养成的一个好习惯,如“见人打招呼”“记住自己的责任”等。它们像一位位老师无声地站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提醒来往的每一个孩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拥有美德的人。■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刘家大堰小学)

 

 

 

特色就像阳光

◎/杜心华   戴赛男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将“追求卓越,培养高品质的人”作为办学理念,实施阳光德育,打造阳光校园文化,设置阳光校本课程,组织阳光体验系列行动,开展阳光德育评价,呵护学生心灵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文明儒雅,阳光向上”的优秀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品德根基。

阳光体验,活动中幸福悟“道”。学校德育坚持体验教育原则,坚持“德育的真理一定深藏于生活中”,开展了七彩阳光体验行动,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确立各年级体验内容。立足学校生活开展校园角色体验,低年级学生的“无生活老师日”,中年级的“我是小帮厨”,高年级的“我当小助教”等,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身边感受、体验学习的快乐。挖掘社区家长资源开展社会大课堂角色体验,如“走进万达促销义卖”“走进特校助残爱心”“走进消防基地”,以及假期中的“我最向往的职场角色体验”等,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社会大课堂给予的道德滋养。开展人生远足体验,让学生们在读万卷书时能行万里路。2008年10月,学校与五峰三坪红军希望小学结为“手拉手”学校,两年多来,为三坪红军希望小学的学生们捐赠现金、文具衣物等共计两万元,先后有150余名学生赴三坪红军希望小学体验山区小学生活。2009年4月,学校组织了近180名师生赴香港,走进香港小学的课堂,感受别样的英语课堂,走进香港理工大学探寻名校文化。

阳光心育,为幸福成长护航。学校开设了“阳光心语室”,每学期要求所有教师针对一名学困生进行一对一的“阳光行动”,即对学生开展个案辅导,有针对性地与学生家长共同拟出辅导方案,从心理辅导开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开展网络德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位置”“都受关注”,将阳光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贴近孩子实际。2008年,学校网站全面改版,一是通过学校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德育工作信息。二是开辟留言专栏,让全体学生家长都来参与学校管理,使家长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并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德育工作的伙伴。三是各班均开辟由学生家长自主管理的班级博客和QQ群 ,班里的每个学生及家长都可以参与,在博客中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展示自己的个性。在QQ群里学生可以与老师、家长及时交流,尽情释放心理压力。校长在每周一为学生和老师分别送上一句“阳光寄语”。在大课间里,老师、学生、家长将各自的人生感悟、成长事例、职场故事与全校师生分享,让大课间的“师生共享”成为一道“心灵鸡汤”。学校编写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教材——《阳光少年》,将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做人教育作为重点,有效地补充了学校德育课程内容。

阳光评价,激励让幸福绽放。学校建立了阳光德育学分评价体系,分为常规学分和奖励学分两大项目:常规学分即各班将学校提出的学生常规要求目标进行量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成班级常规评价栏,学生们每天进行自我对照,自我评价,在丰富的评价激励中体验到每天进步的快乐;奖励学分则通过参与学校竞赛,自主申报评先来体现。每学期开学,学生根据学校拟定的学生奖励要求选取自己本学期达标的项目,向班委会申报,然后根据每周和每月的德育评价,在每学期的评比周里,由全体队员或中队评比委员会考核后,由学校统一颁发奖励。■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学校因体育而鲜活

◎/梅  菊  邬  静  李华明

 

 

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过去可以用“几所房子、一个场子、一群娃子”来形容。2008年,学校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组织专班对学校进行整体规划。如今的学校,走廊、教室、地面、墙壁到处都充盈着体育的气息,一尊尊体育浮雕、一句句运动名言、一副副体育知识牌匾让人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体育给学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活力。

身心俱健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第一生产力。关心教师身心健康是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开设教师幸福课,开辟健康讲坛;充分利用学校的运动设施,开设篮球、拉丁舞、乒乓球、羽毛球等各具特色的教师活动项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由专职教师辅导,确保人人有项目、个个能展示;利用工会活动时间开展小型竞赛与展示活动,想方设法让全体教师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育激发了生命的活力,增强了身体素质,提高了幸福指数;大家立志做体育与时尚的领跑人。但凡来过学校的人,都会调侃着向教师们取经:常刘路小学的老师怎么都不老啊,青春的秘诀是什么?他们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学生喜爱的特色课程。为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体育之旅》,其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强,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赞扬,得到了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与喜爱。除此之外,学校还“精心取材”开发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在学生和家长中进行的调查结果,学校确定了跆拳道、武术、健美操、篮球、体育舞蹈、乒乓球等训练项目。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聘请了一支具备国家中、高级教练资格的专兼职教练队伍。学生们最开心的时刻除了特色课程外,还有每周一节的“快乐体育”课。在这节课中,教师巧妙地将项目训练和器材融合在一起,编制出具有该项目特点的活动操,将活动内容生活化,训练形式艺术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天随着欢快的歌曲,教师和学生们迅速来到指定的运动地点,开始了师生同乐的大课间活动。活动分两步走:第一步,师生同做广播体操和学校创编的武术操和拉丁操;第二步,按照计划各班分别开展接力跑、乒乓球颠球、篮球运球及定点投篮、跆拳道踢靶、踢毽、立定跳远、仰卧起坐、跳绳等12个项目的课间活动,做到每班有指导教练,每班有训练内容,每位学生能确保锻炼时间。

别样的“校园吉尼斯”。为了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开辟了“校园吉尼斯”大赛栏目。学校将竞赛项目训练的时间巧妙地融入到学校活动的整个空间,大至学校的课间操,小至一次体育课间活动,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对学生进行文化性、艺术性、生活性的训练活动。每个月月末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将个人单项第一名列入“校园吉尼斯大全”。真正做到天天有训练,周周有展示,月月有比赛,人人有进步。目前,学校共举行27次吉尼斯挑战赛,产生了158个校园吉尼斯之星,先后50多次刷新学校吉尼斯纪录。

体艺结合的新路子。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摒弃了过去单一的竞技模式和纯枯燥的技能训练,走出了一条体艺结合的新路子,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美感,在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达到让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校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高品位的体艺节,师生同台献艺,展示项目丰富多样,体艺结合美轮美奂,相关部门领导、学生家长、社区代表来校进行观摩,感受孩子的成长,见证学校的发展,分享学校的体艺成果。

学校因体育而鲜活,体育精神如今已扎根到学校每位教师心中。在“更高更快更强”精神的引领下,运用“规范+服务+细节”的管理模式,学校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常刘路小学)

 

 

国学经典提升学校品位

◎/谢  斌  刘利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当清晨琅琅的读书声从宜昌市西陵区东山小学传出时,整个校园顿时散发出浓郁的书香之气,和谐的人文之气。在人们心目中高深莫测的国学如今轻松、自然地走进东山小学,走进了1400余名东山小学师生中间,更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东山人的心里。

 

以国学经典改变教学方式

如何让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国学走近小学生?在充满激情与蕴含冷静的实践中,学校找到了使国学经典走近孩子、走近教师、走进日常教学生活的方式,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植入国学课。学校把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作为各年级的“经典诵读”内容,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植入日常。每周一至周五夕会课时间,师生们拿着国学经典进行朗读,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各科渗透。学校把国学诵读活动融入各科教学课堂,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国学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注入现代元素。为了摆脱国学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现代的“十八般武艺”在课堂上都派上了用场。上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又有外国故事,使学生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以国学经典影响学生行为

读经诵典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读经典可以只求感悟,在濡染熏陶的过程中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是早间经典操。学校根据第八套小学生广播体操的节律和动作,配上《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经文,让学生在大课间活动边做操、边诵读,既锻炼了身体,又诵读了经文,成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是课间经典游戏。学校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发了“国学经典跳房子”“国学迷宫”“论语接龙”等游戏,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每周经典故事。每周五下午,低年级的学生开展“看故事”会;中年级的同学进行“讲故事会”;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尝试“演故事会”,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成了再想象、再创造的基石。

四是每月经典社团。学生自发成立了国学经典社团,一起探讨儒家经典的深厚内涵。教师们也成立了自己的社团,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研究儒家经典,讨论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五是主题式大型活动。学校每学年举行“国学经典,古韵东山”阅读节,在活动中师生及家长纷纷展示诵经的成果及心得。诵读活动还与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传统节日、集体朝会等结合,拓展了活动的丰富内涵。

 

以国学经典引导幸福生活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老师、学生和家长身上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

学会感恩,心中有爱。经典诵读的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位家长介绍说,有一天晚上,8岁的孩子突然跑到她身边说:“《三字经》里写‘香九龄,能温席’,妈妈,今晚我也要为您暖被窝。”当时,她被女儿突如其来的言行感动得流了泪。

润滑师生,教学相长。国学经典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亦作用于成人。一天下午,二年级一班的李老师准备上一节公开课,学校老师及领导都要来听。临上课前,李老师有些紧张,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这时,教室后排的一个学生对她说:“老师,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行。”李老师笑了,一堂课上得有滋有味。

感同身受,重受教育。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家庭,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通过“小手拉大手,国学经典一起读”的方式,一些家长自觉加入经典诵读的行列。许多家长表示,经典诵读的内容让他们也重新受到了教育。■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东山小学)

 

 

 

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

◎     /徐凤玲  何 虎

 

 

走进铁路坝小学,浓郁的科普气息浸润着学生的心灵。科普长廊再现了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巨匠和科技发展不朽的历程;科技之窗呈现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向往;科普园地的生活小窍门、小常识,教会学生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科幻魔镜展现学生们科学梦想,引导学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连校园的每棵树木都标明名称、种类,让学生们了解万物生长的奥秘……校园处处皆育人,智慧在这里启迪,创造在这里生发,情感在这里升华。

曾几何时,当科学家是小学生普遍的理想,可是现在的小学生想当科学家的的确不多。是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了吗?不是,主要原因是学校科普教育的缺失。一是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实验、实践等重要的教学环节不能正常开展,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学校科普教育多是展板“当家”、专家“坐诊”,忽视了学生的求知心理规律,学生并不能真正地体验科技魅力,科普教育与学生的需求渐行渐远。铁路坝小学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普及科普教育,走出了一条科普特色教育之路。

 

整合资源,构建科普教育体系

硬件建设是普及科普教育的基础。学校多方筹措资金,为学生们建起了多个开展科普学习和实践的活动场地,建成了宜昌市中小学的首个机器人实验室、学生网络学习室、网络视频教研室、模型室、数字影像室、电子制作室、星空探密室等,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科普教育中心。在科教中心,学生们尽情地遨游在科技的海洋,他们或动手实践或展开想象,创新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校园内的门厅、读书角、各楼道拐角处还分别放置数台电子触摸电脑,方便学生们课间阅读、查找资料,这里是学生的信息港,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们在这里吸取知识的营养,一天天茁壮成长。

教师是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走进科普,学校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每学期学校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级科技辅导员培训,还和周边的教育科研单位联系定期派教师培训学习,市气象局、植物研究所、三峡大学等都是教师培训基地。为了便于教师自学,学校为教师们办理了市图书馆、三峡大学图书馆免费借阅证,邀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开展科普教育等等。现在,学校每名教师对科普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并有了一技之长。科技教师雷明是湖北省机器人协会成员;科技教师赵红萍获得省级科学实验操作一等奖;数学教师郑海林的无线电技术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业余时间其他学校还邀请他去讲学;语文教师马晓春的剪纸艺术堪称一绝;将要退休的冯再香教师正把她的绝活刺绣艺术传授给青年教师王莹莹。可以说,科普教育真正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普及科普教育的场地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都是学校实施科普教育的有用资源。学校与气象台、地震局、植物园、清江开发公司、自来水公司、市图书馆、博物馆、三峡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友好联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实践基地。学校还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宜昌市气象专家毛成忠是国家南极科考队员,学校邀请他给学生们讲解在南极考察的故事。在讲座中,他给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珍贵美丽的南极风光,激起了学生对科学无限向往和探究欲望。宜昌市航模协会还在学校建立了航模培训基地。

 

开设校本课程,普及科普教育

学校把科普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内容,规定每周三下午全校开设校本课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科目,这样使科普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又保证了学习的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在低年级开设了编织、剪纸、模具、科幻画等课程,中年级开设了科学实践、车模航模、太空探秘、开心农场等课程,高年级开设了数码技术、电子制作、机器人、艺术设计、无线电等课程。在校本课上,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设计、制作、体验、比赛,下课了许久都不愿离去。

校本课程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如在机器人课上,初学者可以在电脑上玩模拟机器人游戏,一般的学生自己组装机器人,高手在辅导员的帮助下开发智能机器人,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还可以学到力学、电学、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在科学实践课中,教师带领三年级200多名学生共同养蚕。从2004年至今,科学教师一直坚持开展这项有意义的科技实践活动,共完成《养蚕日记》600余份,有价值的照片100余张,收获的蚕茧达到10000余个。在全国创新大赛上,学校的《养蚕科技实践》作为全市的推荐项目,代表宜昌市参赛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开展实践活动,激活科普教育

每年九月是校园科技节,学校组织学生做到“八个一”:读一本科技书、做一次科学小实验、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参加一次科技小考察活动、画一幅科幻画、办一期科技报、看一部科普影视、开展一次科技创新交流会。随手翻开几本学生的科技活动记录,可以看见“绿色环保小汽车” “我发现了体温计的秘密” “肥皂与油污牵手之后” “为什么叶子的两面深浅不同”等学生的观察、探究、实验的文集。

每月第二周星期五的下午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日子,科技实践小组将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到校外实验基地参观学习,参观三峡大坝、葛洲坝船闸、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气象局等。去年6月17日,邱佩月等同学监测到梅雨期即将到来的迹象,同时会出现暴雨,引发严重的暴雨洪涝和山体滑坡,和电视上播报的天气预报十分吻合,增添了同学们做“小小气象员”的信心。501班的同学在市气象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电脑处理手段对宜昌市近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许多同学惊呼“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并采访了宜昌市市委书记,在《三峡晚报》上发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实施个性评价,深化科普教育

科普教育为每个学生开启了智慧之门,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有的学生爱思考,有的学生爱动手,有的学生与植物接下不解之缘,有的学生探究蚂蚁搬家……学校因势利导,为学生们尽可能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宣传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先进事迹;国旗下讲话邀请学生讲自己的科技小论文;把学生的科普作品展览出来;把学生的“发明创造”陈列在荣誉室等等。学校利用“六一”儿童节、 新年等节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设立了“小鲁班奖” “小爱迪生奖” “小爱因斯坦奖” “小法布尔奖”,还有“大雁奖” “骏马奖” “鸿鹄奖” “小蜜蜂奖”等不同奖项,让学生们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王昱人同学2011年元旦获得了“小爱迪生奖”和“鸿鹄奖”,他经过反复设计实验,发明了一种“可悬挂式安全蚊香盒”,获得了宜昌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先后在《三峡日报》和全国《小学生科技创新》上发表或转载。他的《灭蚊用品的毒性调查一文》也被评为宜昌市论文一等奖。

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尖上,正是学校科普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的平台,创设了探索实践的空间,学生们才创造出一个个的惊喜。■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铁路坝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物质文化创新

◎/徐虹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小学以办学理念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以充满童趣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构建出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外显文化。

围墙文化。在校门外两侧的围墙上,以“我健康、我阳光、我快乐”为主题,从“善良、乐观、宽容、自信、坦诚”五个维度阐释了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标准。画面以宁静的蓝色为主色调,以蓝天白云绿地为背景,用卡通画的形式,简洁而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心理健康的核心理念。在校内大操场围墙上,学校设计了“心理健康长廊”,有中外心理学家的图文简介,有健康心理寄语,还有学生活动风采等。与“心理健康长廊”遥相对应的是“笑脸墙”。学校在校园抓拍了100多名学生灿烂的笑脸,张张笑脸满溢快乐和幸福,构成了校园独特的风景。

走廊文化。在办公楼一楼的楼梯口,用彩色的文字镶嵌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拾级而上,学校设计了“心锁常开”“心海扬帆”“心房向阳”三个主题图,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各楼层以“心理健康维护” “学习心理辅导” “生活心理辅导” “运动心理辅导” “工作心理辅导”为主题,教给学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教学楼的墙壁上,依次张贴着“六爱”,即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自然、爱科学和爱祖国,一行行文字、一幅幅图画向学生们讲述着“生命因爱而丰富,人生因爱而精彩”。学生在闲暇之时,品读壁画上的文字,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橱窗文化。校园橱窗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简介、德育活动、学生之星、教师风采等。尤其是德育活动版块中 “魏轶力先锋中队”的风采剪影,格外引人注目。奥运会羽毛球亚军魏轶力是学校的杰出校友。橱窗里,有魏轶力回母校和同学们一起活动的情境,她那一脸阳光的笑容,温暖和激励着同学们。橱窗里除了心中的榜样,还有身边同学和教师,在课间、午间,大家驻足观看,有时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风采也展示在其中。每当此时,他们的脸上便洋溢着快乐和幸福。橱窗文化,展现了师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风采,吸引着家长赞许的目光,为校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春色。

咨询室文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即“心语小屋”设在三楼,这是一个宁静的地方。室内色彩基调为粉色,以粉黄、粉蓝为主,配上粉红的窗帘,给人温馨、柔和的感觉。室内有盛开的鲜花,有游动的金鱼,有生机盎然的小盆景。温馨雅致的“心语小屋”,每周三次对学生开放。由学校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了跟踪辅导,学校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们有什么烦恼,有什么心事,都会来找心理咨询师倾诉。这里,是学生们心灵的港湾,这里也是游戏活动、释放压力的地方。一块小黑板,一盒彩色粉笔,学生们可以随意涂鸦,放松心情。在这里,教师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爱心去温暖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抚慰,让他们的心情更舒畅,笑容更灿烂。

教室文化。学校坚持开展美化教室、评选“阳光班级”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班级特色” “心理小屋” “雏鹰争章” “荣誉展示”四个版块之外,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好点子,形成了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如 “瞧,我们多开心” “花儿朵朵向阳开” “我行我秀”等等,不同年级的教室风格各异,无论是名人名言的选择,还是学生亲手制作的小饰品,或是生物角的绿色植物,都充满着阳光。各班有班级图书角,如 “开心园” “童话屋” “智慧窗”等,满溢书香,充满童趣。

小书吧文化。读书,使人充实,使人快乐,使心灵得到春雨般的滋润。学校在每层楼的角落设置了“快乐小书吧”,并在学生中征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箴言,如 “读书真快乐” “趣味阅读,让我们更聪明” “留恋书间,想象无限” “遨游在神奇的书海” “小书本,大世界”等等。课余时分,学生们在小书吧前,随手翻阅,或独自品读,或与好友交流,十分惬意。

谈心椅文化。人与人需要交流,心与心需要沟通。校园操场边有一排排“谈心椅”,墙上贴着“吐露心曲,播撒快乐,静心倾听,收获真情” “你是我的好朋友,和你说说悄悄话”等温馨的话语。课间,学生们和伙伴交流,与教师谈心。温暖的阳光下,学生们敞开心灵,轻松随意,无拘无束地向教师讲述自己的烦恼与快乐,心灵的沟通,使学生们身心畅快,健康阳光。■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红星路小学)

 

 

 

 

养成教育没有终点

◎/王红梅   闵  军  彭玉芳

 

 

2006年,宜昌市西陵区窑湾乡的三所小学与十六化建子弟学校小学结合部共同组建了营盘路小学。学校学生大部分是窑湾乡的村民和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建校之初,由于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庭教育的放任自流,学生言语粗鲁,举止不雅,行为习惯令人堪忧。基础教育的使命是为学生良好的人生奠基,其核心本质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营盘路小学已经成为西陵区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特色文化形成好习惯培养的氛围。在校园环境建设上,学校秉承“学校无空地,处处皆育人”的宗旨,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打造文化校园。大气的塑胶操场、别致的教学大楼、温馨的学生公寓、个性的文化长廊,展示了新农村、新学校、新教育的新气象。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学校还积极营造班级养成教育文化氛围。学校为各班配制四块展板,一个书架。班主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与学生们共同制订班训、班级目标、特色文化。每学期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参观班级文化建设,点评班级特色,让班级成为生命绚丽绽放的幸福天地。

课程网络形成好习惯培养的合力。学校充分开发利用校本资源,构建养成教育课程网络,形成“一体两翼”的课程形态,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特色课程为主体,实施养成教育。学校聚焦“五个学会”主题,锁定五大板块内容,设置十五个训练栏目,细化50个好习惯,涵盖学校管理、环境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级特色、家庭生活、社会实践等七个方面,直抵教育的本质与核心。学科课程为左翼,渗透养成教育。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组织教师积极研讨,根据学情筛选了各学科学习中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经过学校归纳整理后下发给教师,要求教师在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中均要体现习惯培养过程。活动课程为右翼,拓展养成教育。学校深入挖掘活动课程的教育元素,在活动中拓展养成教育的空间。每年定期举办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艺术节等校园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践行好习惯、展示好习惯,寓教于乐。同时,学校还利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社会教育力量,把好习惯培养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

评价体系形成好习惯培养的长效机制。深化养成教育,丰富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长效机制是保证。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争星晋级多元评价体系。班级评价五育并举,争创“五星班级”。评价共设五颗星:卫生星、文明星、体育星、学习星、创造星。教导处制定了“五星班级” “星级班主任”考评细则进行考核,周总结,月授牌,推动“五星班级”创建工作。学生评价张扬个性,争做“星级学生”。为学生设“十星”“四级”,推行“星光成长币”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争星晋级。“十星”即诚实星、文明星、自理星、平安星、服务星、艺术星、体育星、阅读星、卫生星、创造星,“四级”即成长之星、希望之星、优秀之星、成功之星。学校将面值贰分的“星光成长币”下发给每个教职工,要求大家平时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及时表扬,每表扬一次就给学生奖励一枚“星光成长币”。学生收藏成长币,积累好习惯,每月底班级统计学生得分,学期末根据“星光成长币”的积分多少,评出相应星级学生上报学校。学校举行隆重的授星颁奖大会,全体家长参与其中,共同见证和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课题,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学校将秉承“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将养成教育常抓到底,让孩子们的好习惯在学校养成,让孩子们的好人生从学校启程。■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营盘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