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枪击案 1999:嵇康与魏晋风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09:09:35

 

  一、中国文化史演变中的魏晋风度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三、嵇康的文化成就及在魏晋风度的地位

一、中国文化史演变中的魏晋风度

  魏晋是怎样一段历史,历史是如何走进魏晋这样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它又为什么给后面中国两千年文化史以持久不衰的影响,它让后人迷恋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这是了解魏晋风度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知道的背景。

  在魏晋时代以前,中国曾经有过集中的文化构建,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同时也建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这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包含道家法家阴阳学说等的“文化群”。

  先秦诸子百家总体的基调是入世的,他们关注的是整个国家整体民众的出路问题,学说上的内容大体也都是关于整个国家的治理,整体伦理意识的建立相关方面的,很少从个体的角度,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怀自身的生存状态。所以他们特别适合统治者的口味,在动荡时期法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在和平时期,道家和儒家占主导,整个中国的历史几乎都是这么走下来的。

  到了魏晋出现这一批知识分子他们的立场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汉代的儒家学说走入了僵化的死胡同,同时汉末的天下大乱使儒家学说丧失了支撑点,群雄割据战乱纷争使儒家伦理道德没有立足之地。豪门望族高举儒家的旗帜背地里却干着完全违背儒家人伦的事情,并且用这套伦理打压异己、消灭反对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名士少有全者”的原因。这种主体意识形态的缺失导致魏晋的知识分子转而寻求其它的出路,向内对生命的关注和关怀,来化解生存的痛苦。二是文学到了汉末时期有了自觉的精神,这就是所谓“建安风骨”,从曹操的诗文里表达出来的对人生无常与短暂的感慨到对用酒来化解人生悲苦的推崇。“《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了曹丕又确立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调门,对紧接着的魏晋知识分子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三是,魏晋名士所处的时代是没有英雄“后英雄时代”,枭雄并起的汉末刚过,转入的是权利争斗的生命内耗。对现实的极端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迫使魏晋知识分子采取务虚的手段来表达人生的理想,形成了我们称之为魏晋风度的文化形态。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我们从内涵和形式两个方面考察魏晋文化形态,内涵指的是精神内容、理论内核。形式是这种文化形态借助的表现形式。

  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就是“魏晋玄学”。它的理论的导入是老庄,古代三玄:《老子》《庄子》《周易》是魏晋玄学展开的基础。魏晋玄学的内容比较庞杂,其核心内容牵涉到哲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探讨的问题. 它们主要通过注书阐述以及论辩清谈的形式探讨,其主要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贵无论”何晏王弼,“崇有论”裴頠,(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何晏王弼:名教本于自然,阮籍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郭象:名教即自然。(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荀粲:言不尽意,王弼「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欧阳建:「言尽意论」。(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王弼:以性统情(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嵇康:声无哀乐论。

  正是对这些哲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分离出知识分子的各种形态。这让我们看到魏晋名士群体的多面性丰富性,也因此展现出魏晋风度形形色色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在《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记载。我们从形式所传达的精神总结,名士风流包括:旷达傲世的情怀,处惊自若的雅量,超然物外的审美,至性至情的率真。

  雅量第六(19)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22. 顾和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武城侯周颌)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夷然不动。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36. 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任诞第二十三6.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伤逝第十七 1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栖逸第十八16. 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简傲第二十四1.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这许多的行为举止背后富有精神象征意味,从而也让这些行为作为艺术审美形象进入历史,留给后人无穷的遐想和神往。再结合当时的时尚用品,比如药(服药、行散),酒(喝酒张狂放达.王卫军云:“酒正引人着胜地。”),麈尾(清谈辩论时手执的拂尘),构成了魏晋风度的活生生的具体表现形式。

三、嵇康的文化成就及在魏晋风度的地位

  嵇康在魏晋名士群体处于领袖地位,这从他入狱后三千大学士为他请愿游行可见端倪。历史还记载钟会写完四本论后,想让嵇康评点又不敢面对的畏惧神态。(世说文学第四:“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急回便走。”)嵇康在魏晋风度的突出地位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基于他对魏晋玄学的深入探讨。

  21.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世说文学第四》

  《南齐书·王僧虔传》:《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

  嵇康的思想体系,含蕴在他的许多篇文论中,主要的有如下几篇:

    养生论

    答难养生论

    声无哀乐论

    (以上是王导所称的三理之二种)

    释私论

    明胆论

    管蔡论

    难自然好学论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吕长悌绝交书

   家诫

   太师箴

  卜疑

  琴赋

  嵇康的文化论,是反礼乐,反名教,反教育,主观上要修正两汉博士的意识形态。

  “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量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连,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释私论)

  今若以明堂为丙舍,以讽诵为鬼语,以六经为芜极,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修揖让则变伛,袭章服则棘筋,谭礼典则齿龋。于是兼而奔之,与万物为更始。则吾子虽好学不倦,犹将阙焉。则向之不学,未必为长夜,六经未必为太阳也。(难自然好学论)

  其次是他对山水自然的神游,与世外高人的神交激发出来的精神与行动的高迈,把自己的理想观念“越名教任自然”身体力行的实践。这表达了玄学的理念在现实的层面上找到了落点,把玄理转化成有形式,可以感受可以活生生观赏的具体对象,经过他的诗歌表达了这种美感,从而把人生变成审美的人生。(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送秀才入军五首》之四)罗宗强说“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

  再次是他的尚奇任侠与天质自然秉性,把男人的力量感通过最普通的生活形式表现出来。《文士传》载“康性绝巧,能锻铁。家有盛柳树,乃激水从圜之,夏天甚清凉,恒居其下微戏,乃身自锻。家虽贫,有人说锻者,康不受直。唯亲旧携鸡酒往,与共饮啖,清言而已。” 处清贫而自食其力的独立人格,这样的境界对知识分子永远是楷模。

  最后最重要一点,嵇康因为他的言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行刑前神气不变,从容索琴而弹奏广陵散。这种对悲剧的超越最能感染人的心灵。

  总之,魏晋风度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对宇宙对人生对个体存在的认识,构成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精髓,直接导致唐宋禅宗更为深入的对个体的精神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