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莘路1507号怡丰城:言语温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4:31:06
当下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地、此心。
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为什么呢?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那么,这么久以来你找到了吗?你想从哪里去找呢?
佛教里有一首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首偈子说的是:所有的道场都不在别的地方,觉悟不在别的地方,佛不在别的地方,和平安乐不在别的地方,解放和自由也不可能从别的地方、别的世界获得;你所追求的所有幸福、快乐、安全、平和、宁静,都不可能从别人或者别的地方获得。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你只能从自己那里获得。
因为那个觉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里。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灵山、就像佛塔一样,就像佛的净土,就是佛的一个道场,道场就是修行的地方。你所有的成就都要从这个地方获得,从你生命的当下获得,从你当下的身体,从你当下所有的烦恼中获得。
道场在哪里?道场就在你当下这一念心里,包含着你所有的烦恼障碍和所有的智慧能力。这所有的烦恼障碍、智慧能力都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场,你不需要再从别的地方去寻找道场。你是从生命的道场里来,还是一直用这本来的道场去寻觅另一个外在的道场?在觉悟的心看来,在在处处都是道场。
真正的道场,出自你这一颗完完全全的真心。当每一刻你的心完完全全都在道的状态,与一切事物真相相合的时候;随顺因缘,而不是掉在烦恼、恐惧、斗争、不安、是非种种的状况的时候,那你的心就是道场。而离了这个行道之心,你还能从哪里找到道场呢?
如果你离开“觉”去四处寻觅道场,就叫“背觉合尘”。觉就在这一念心里。我们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有种种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它或不去看它,而从这里转过身,要去外面找觉悟。外面是什么呢?外面就是“尘”,我们总想从尘里面找到觉悟,想从外在的环境里找到觉悟,想从别人那里找到觉悟,或者想从佛陀、从菩萨、从智者那里找到觉悟。
“将心觅道,永无了期。”你用这样的心去寻找道、寻找觉悟,永远也找不到。每天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去学习,到处去寻觅的时候,你已经错过了那个最重要的道场,就是那个充满觉悟的真心。当下了然觉知的真心就是最真实的道场,没有任何虚假。
为什么它没有虚假呢?因为除了当下这颗真心展现的所有以外,你还能找到另一个真相吗?你能够找到、并把过去的任何事实呈现在你的面前吗?你能把未来呈现为现在吗?而此刻你所觉知的全部都如实映现在你的面前,真心映现出了整个世界,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所有的生命,都在每一刹那的真心里完全地显现。它显现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所以,这一刻的心是无虚假的真心,是全然的真心,是全然的觉知。
所以,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
因为有这样的真心,才能够有所行动和行为,所以真心能够发行。你有没有留意到,这心每一刻都无住不停?所有的造作、行为、体验、创造都在什么时候发生呢?你说的你想的,包括贪嗔痴、包括戒定慧,包括所有的好事或者坏事,在什么时候发生?只有在这一刻,在你行动的时候,而不是在别的时候。所以,在行的这一刻就是道场。
我们相遇的这一刻,是不是一个行?这就是一个道场。我们对话的时候,我们跟人相处的时候,甚至我们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是道场;甚至生气的时候,也是道场。
有人经常想,说我到庙里去就能修道了,不到庙里就修不成道。那你在庙里的什么地方修道呢?即使在庙里,都在什么地方修道?在每一次举心动念里修道。如果你在此处起心动念、行为造作的时候,与道不相合,那你在什么地方会变得相合呢?如果你能够在庙里与道相合,那庙是什么呢?是庙让你变得与道相合吗?是佛像让你变得更接近道吗?
有人说我有了钱再修道,我有了时间再修道,我有了好的老师再修道。那你几乎没有机会修道
言语温和

“言语温和”中的“温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说话的方式温和,二是指所说的内容温和。所谓说话的方式温和,是指开口说话的时候,以温和、安详、委婉的语调和语气而说;所谓所说的内容温和,是指所说的内容真实可靠、实事求是,能够使人的心情趋于温和、愉悦,并且使人的思想积极向善,而不是引发贪婪、嗔恨、不满和抱怨等痛苦的情绪。
仔细想来,如果一个人想有一个快乐和成功的人生,“言语温和”实在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如果一个人没有“言语温和”的素质,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将在痛苦的争吵声中度过,很难找到祥和与温暖的时日。观察周围的很多人就会发现,不少人其实并没有其他特殊的本领,只是掌握了“言语温和”的基本素质,则其一生也是在幸福和成功之中度过。而又有不少人,虽然拥有一些出众的才能,可是脾气却很暴躁,语言也不温和,出口就让周围的人不开心,这样的人往往一生充满坎坷,家庭不幸福,人际关系也恶劣。
在此世间,没有一个人喜欢说话态度和语气生硬、粗暴无礼的人,也没有一个人喜欢言语尖酸刻薄的人。遇到语言“夹生”的人,人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所以,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言语温和的素质,势必招来诸多的不顺心以及他人的怨恨,导致其一生幸福的毁灭。例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是经常让人讨厌,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言语尖酸刻薄、不温和实际上是招致人讨厌的主要原因。言语生硬、刻薄的人,会让周围的人对其产生极大的厌恶。一般来说,言语不温和者的家庭往往是动荡不安的,整个家庭常常会处在毫无意义的“口水战”中。
观察人的身口意这三者,身体的行为和嘴里所说的语言实际上都是一个人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和语言。心灵慈善者,行为和语言亦慈善;心灵温和者,行为和语言亦温和;心灵豪放者,行为和语言亦豪放;心灵聪慧者,行为和语言亦聪慧;心灵细致者,行为和语言亦细致。相反,心灵粗暴者,行为和语言亦粗暴;心灵自私者,行为和语言亦自私;心灵傲慢者,行为和语言亦傲慢;心灵愚昧者,行为和语言亦愚昧。
所以,一个人要具备“言语温和”的禀性,必须首先培养“温和”与“谨慎”的心灵。当我们的心灵变得温和时,言语自然就会温和;当我们的心灵变得谨慎而细致时,说话自然就会把握分寸,使人感到温暖而体贴。如果一个人具备言语温和的禀性,这个人自己也会感到祥和与安乐,并且也会到处受到他人的欢迎和赞扬。
事实上,心灵的温和是一种境界,是内心快乐的代名词,也是内心宽容和善良的代名词。内心不快乐的人心灵很难温和,对人对事不宽容的人也很难做到温和,内心不善良的人也很难温和。所以,温和实际上是内心“快乐、宽容、善良”的表现。心灵的谨慎与细致也是一种境界,是内心谦虚、实事求是、对外境进行细致观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如果内心不谦下,唯我独尊,则很难做到谨慎、细致。因为这样的人对别人的苦乐感受不会去仔细观察和领会,而只是一味地关心着自己的苦乐感受,所以说话时从来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从来不去观察自己的言语方式和内容是否恰当,自己的说话方式非常粗暴蛮横也不觉之,说话的内容缺乏宽容和仁慈、犹如利刃般伤人也不觉之。
如果我们的心是快乐的,无疑我们也是温和的,因为人的本质就是自己的心。我们不少人一生中只想去控制外境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很少愿意去控制自己的心灵。事实上,在此世间,没有一件事的意义可以超过控制自己的心灵。当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心灵控制在快乐与祥和的状态时,则无疑我们的生命就是快乐与祥和的。
当我们的心能够包容别人的错误和缺点时,我们的内心也将是温和的。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说:“于此浊时野蛮眷众前,当面呵责纵然是善意,依彼生起烦恼之因故,言谈平和即是吾忠告。毫无私欲诚心利他语,以悯揭露他人之过失,虽思正意彼心结石因,言语悦耳即是吾忠告。”意思是说,当我们当面指责别人的错误时,或许我们的出发点是想帮助这个人,可是如果我们的言谈不温和,则会引发彼此的争吵和怨恨,使得双方的心情处在长久的不愉快之中,所以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改正缺点时,一定要首先具备宽容心,心平气和地言谈并且言语悦耳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的错误内心不能宽容,并且言语上不温和,根本不可能真正起到帮助别人的作用,相反会引发自他的重重烦恼。
当我们在内心培养起善良的禀性,就会很自然地做到言语温和。因为当我们言语不温和时,对他人的伤害是巨大的,对事情本身也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一个善良的人,怎能让自他都处于不快乐的状态呢?
当我们培养起谨慎和细致的习性时,就会对自己言语的方式和分寸认真把握,对自己言语的效果以及他人的感受也会仔细观察,对所用的词汇也会谨慎选择。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习惯,言语自然就会趋于温和。
“言语温和”犹如冬天的炉火、夏日的凉风,会带给自他无尽的安乐和祥和,所以每一个向往快乐的人都应当毫不犹豫地发愿尽快使自己具备这种素质。已经具备的,要发愿使这种禀性更加稳固、增上;不具备的,要发愿尽快培养。

,因为这不过是你不想与道场相应的借口而已。你即使有了老师,不一定是佛,而你要找佛,佛又不在,已经圆寂两千多年了,你是碰不到的。所以你总也没机会碰到那个佛,也永远不会与道相合。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从此刻你真的遇到内在的佛开始,从那个真心觉悟开始。你的每一刻、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造作的当下,都跟自己的佛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是道场了。以清净心去行一切法的时候,一切法皆清净,你就能够创造一个完全清净的世界。
真正的道场不在别处,就在此时、此地、此心。
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参与各种训练,为什么呢?就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安身立命之处。那么,这么久以来你找到了吗?你想从哪里去找呢?
深入、持续、不间断、无差别的那颗心,就是道场。不是我此刻在觉悟,下一刻不在觉悟了;如果你向内观察一下的话,就能发现——觉悟一直在那里呈现!但刹那间,我们不自觉地掉进了烦恼、是非、人我中,因此我们的功德刹那地散尽。
所以,修行是每一刻的事,觉悟是每一刻的事。只有当每一刹那都在觉悟的道场时,我们的功德才能够增益,智慧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增长。
这不是理论。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