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ic卡:李鸿章死前拒签卖国条约 离世时死不瞑目老泪横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1:40:19

李鸿章死前拒签卖国条约 离世时死不瞑目老泪横流

凤凰卫视2011年6月1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谁来处理义和团事件之后的乱局呢?颇负众望的老政治家、两广总督李鸿章受命料理局势。

朝廷在7月3号和6号两次催促他立刻北上,接着在7月8号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恢复了他从1870到1895年担任的官职。这个时候他才慢吞吞的乘船在7月21号到达上海,在那儿,他接受了英国政府的忠告在上海等待局势发展。8月7号,朝廷任命他为全权代表和列强谈判,但是他还是不想北上,他究竟在犹豫什么呢?

解说:1900年五六月间,坐镇上海的大清电报局督办盛宣怀、两江总统刘坤一曾先后请李鸿章领衔奏请剿办拳匪,俄国公使也向总理衙门施压,请求让李鸿章北上主政,于是朝廷在6月15日第一次命李鸿章迅速来京。此时义和团闹得正凶,慈禧也被她身后的满清权贵集团端郡王、刚毅等人所挟持。李鸿章回电说,先定内乱,如有眉目,即行企程,言外之意是我去了也无能为力,那么各方为何一致认为乱局非李鸿章梳理不可呢?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早年因率淮军剿杀太平军,登上政治舞台,后在一线主持了三十多年洋务运动,建兵工厂、办海军、开煤矿、修铁路、通电报、派留学生。

翁飞(专家):因为我们知道李鸿章后来他提出是这个千年变局,三千年一大变局,他的变局观是他处在上海这样一个五方杂处、中西交汇的地方得出的切身感受,和洋人打交道,对吧,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各色人等,穷则通,通则变,所以呢认为我们面临着千年变局,首先是要顺应西方的物质文明,要寻找制器之器和制器之人。

解说:在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期间,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清政府所有的外交折冲的处理,天津教案、马嘉理案、琉球冲突、中法之战、甲午之战,他柔软而不失原则、圆滑而务实的外交风格获得了西方政治家们的尊重。

翁飞:所以梁启超说,外国人眼里只看到李鸿章,看不到清朝皇帝,他们也确实很少能见到清朝皇帝,而跟李中堂打交道是特别多,所以当时很多外国人,包括后来研究的汉学家、史学家评价就是李鸿章是当时最具有国际眼光的一位清朝大臣,你是强人,能够外交打交道。其他人不是强人,就是外国人不把你作为谈判对手。

解说:但李鸿章常有孤掌难鸣之感,1897年他访问德国期间,曾对铁血宰相俾斯麦说,我现在天天和女人与孩子共事,“女人”指的是慈禧,“孩子”指的是光绪,俾斯麦回答,那你什么也做不成。

张鸣(专家):所以李鸿章说他是裱糊匠,是被朝廷逼的,他本来不想做裱糊匠的,他要做改革者,但怎么办呢?朝廷就是就说,你给我补一块就行了,哪漏你给我补一块,哪漏你补一块,旧的不去,新的你加上一块,那最后时间长了呢,新的也变成旧的了。

解说:果然,李鸿章一人支撑不了腐烂而瘫痪的帝国大厦。甲午兵败日本,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全国诟怨竟集矢于李氏一人,拳变前,李鸿章又因为同情维新派被下放避祸于广州。

端木赐香:(《重读晚清六十年》作者):那李鸿章这个时候也是很可怜的,自从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就是先是到总理衙门的大臣上行走,当时叫办事宰相,坐冷板凳的。到戊戌变法第九十八天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太后的主意还是光绪的主意,连这个办事宰相都不让当了,光丢了一个大学士的一个虚名,这个冷板凳更冷了,但是老太后想,立储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李鸿章是不是还有用呢?然后李鸿章做了两广总督。

解说:李鸿章走后,北方大乱,他一再拖延北上,是因为他明白被满清权贵挟持的朝廷不会听从他的劝告,除非镇压拳民,解除对公使馆的包围,不然和平便没有希望。

翁飞:维新派打掉以后,开明一点的大臣,有的哑口不言、有的装糊涂、有的就跑掉了,那么它这种极端排外的、极端保守的东西在朝廷里聚集了很大能量。

解说:1900年6月,北京的对外电讯已断,但北京与济南之间的八百里加急快马仍可照跑,往返一趟需时六日。而济南在李鸿章的亲信袁世凯治下,李鸿章派遣自己的儿子李经述驻济南,观察京津并监管电讯,因此李对国内外讯息的掌握都相当完备而正确。

翁飞:那么李鸿章在当时,他就非常清楚,因为当时北方开始呢,他的儿子没出来,后来给他发信,最后他是依靠袁世凯和盛宣怀给他做沟通嘛,电报的沟通,经常给袁世凯和盛宣怀发电报,他们都是他老部下嘛。

解说:李鸿章很快与满清权贵中较为务实的奕劻、荣禄等人建立起了秘密管道,奕劻、荣禄原是李的政敌,但此时救命要紧,他们两人对太后的私语、影响力亦不在端郡王载漪和刚毅之下。

翁飞:因为催他去当全权公使啊,但是没有恢复他的爵位,也没有恢复他的什么任何职务,他不干。

解说:1900年7月8日,朝廷恢复了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务,这是慈禧在向李鸿章恳求,李鸿章遂于17日奉诏,离粤前往上海,李离开时,华南震动,万民拥至道边挽留。

翁飞:他去了以后呢,当时那个盗匪很多,到了广州缉盗缉得很厉害,就是保平安,这是他在北方,在直隶他就干这个,再在广州保了一方平安,而且他对于广东的维新派的康梁影响的人很多,他一律采取保护措施。

解说:李鸿章7月21日来到上海,又止步不前,观望联军行动,此时八国联军正与清军在天津激战,北上前,李鸿章已看清了列强的形势。

当时,八国联军大概分为三个阵营,最穷凶极恶者为沙俄,它志在并吞东北,因此它在国内要尽量示好中国,它首先自京津撤兵,为各国示范,并最支持李鸿章抗拒列国;另一阵营则为德法日意等瓜分派,它们对中国领土的野心远大于商业利益;最后一个阵营是英美两国,两国要的是市场,要和中国做生意,其中英国在华利益最大,它最担心别人进来分一杯羹,主张维持现状。

雪珥(民间学者):在甲午战争之前,英国就已经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70%,所以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对中国就再也没有采取过高压政策,它所有的政策就是扶持中国政府,帮助中国进行改革,英国的利益在于中国的安定团结、在于中国主权的完整,英国当时在华的最大利益就是贸易,所以在那样的情况下,英国它是不希望中国发生大的波动。

解说:美国视中国为太平洋的盟友,它害怕欧洲国家瓜分中国。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照会列国,请与之保持和好,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宁。

端木赐香: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文化,美国有一个理想主义,它的理想主义就是推广它的文化,这是它跟日本俄国这些国家,像英国就是经济利益,它不想那么多啊。

雪珥:当时的美国也不希望中国被瓜分,所以美国政府施压了足够的压力。

解说:列强挤兑英美两国是中国的看门狗,法国殖民部长当时提醒西方诸国要提防李鸿章的挑拨离间,他说,李鸿章的分化政策已经有了成效,他与俄国秘密交涉,对美法请求调解,向德国道歉,对日本以种族情感相召,对英国诱惑以长江的商业利益。

端木赐香:以夷制夷是中国的传统,远交近攻、以夷制夷,那么对清朝来讲,最先提出以夷制夷的是林则徐,但是真正施行者是咱的李鸿章,那么里后长这个以夷制夷也有成功之处,但是我认为所谓的以夷制夷根本不是你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而是人家列强人家博弈的结果。

解说:李鸿章到上海之初,列强外交官都很提防他,他们深知这个老头儿是个挑拨离间的高手,都避而不见。美国驻沪领事古德纳,试探性的见了李一次,嘴上就先吃了亏,李鸿章称美国公使康格和他的夫人为你们的康格和康格他老婆,古德纳略通中文,认为李鸿章的措辞很不礼貌,翻译也颇感尴尬,将李鸿章的话翻译为“康格公使夫人”,谁想李鸿章听懂了,并立刻用英文纠正,“wife wife”,李鸿章是在有意倚老卖老、阴阳怪气,给美国人一个下马威。

雪珥:他是说跟洋人要用痞子腔去打交道,但是他骨子里面,他还是一个传统型的士大夫,就是在那种人的心目当中,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他不是效忠于一个王朝,他效忠的是一种理念。

解说:此时,李得到了令他宽慰的消息,列强并不认为他们和中国处于战争状态,他们只是为了镇压暴乱才派出远征军的。俄国占领东北后,急于等待李北上承认既成事实,于是提出把它的军队撤到天津,以便准备谈判,并秘密的表示,它将会为会议定下一个温和的基调,以预防其他列强提出更过分的要求,北上的时机也许到了。

雪珥:但沙俄它是希望能够乱中取胜,所以它在背后是捣鬼,但是它的利益,当时它的利益不在于中原地区,它只在于东北。

解说:流亡的朝廷依然受到端郡王和刚毅等顽固派的支配,他们提倡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为了牵制他们,李鸿章要求朝廷任命庆亲王奕劻和荣禄协助他谈判,因为荣禄参与国进攻公使馆,列强不接受他为谈判代表,最后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成为特使。

这时,李接到朝廷的罪己诏,承认此次祸变“罪在朕躬,悔何可及”说李鸿章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这不只是慈禧自己在认错,简直是在哀求李鸿章。9月18日,李鸿章坐招商局的轮船到达天津,德国人见挑拨离间的人来了,竟不许他上岸,幸亏他挑拨有道,俄国人护送他登了陆。

端木赐香:向他表示友好的,甚至护送他一路进北京的都是俄国人,俄国派军队护送他。

解说:10月11日,在俄兵护送下,李鸿章来到北京,这是英国司令官迎接他的照片,这是李鸿章刚到北京时的影像,也是他生前唯一的影像。

张鸣:他也是中国这些重要(的人)唯一有影视的人,外国人给他拍电影了,确实是很不容易,他自己也知道,等于他最后一件事,他的一生中最后一件事就是签这么一个条约。

雪珥:但是最关键的时候,他还是来下地狱,因为谁都不愿意下那个地狱去,那些高喊着抗战的人、高喊着要扶清灭洋的人,洋人枪炮一响,他们跟他们比慈禧还快地就逃走。

解说:对西方人来说,李鸿章的到来只是签订一个投降文件,而对于占领区的百姓来说,他则是一个安定的象征。当时家住北京的国学大师齐如山先生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整个北京城都在盼望李鸿章的到来。

张鸣:你知道那些办义和团的人,就是跟着起哄那些,尤其很多是那个旗人,就是满人,非常高兴,当年他义和团的时候,他骂李鸿章,骂李鸿章的特别多,李二先生是汉奸那绝对是,绝对是一个定论。但到议和的时候,他一听说李鸿章来,大家都欢欣鼓舞,都非常高兴,说这回可有救了,很奇怪,齐如山说,你们还骂他不是汉奸吗?怎么,还是指望人家,说还是指望人家。

雪珥:最后一个烂摊子就要留给他们最看不起的卖国贼,要杀了以后只要杀了李鸿章、杀了奕劻、杀了光绪,一龙二虎,中国就救了,但最后中国就得靠他们要杀的两个人来救下它。

张鸣:你说这帮人,你说这事,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说,我现在我也觉得,就是这个愤青是根本靠不住的。

解说:李鸿章进京后到处吃闭门羹。

端木赐香:但是到了北京以后,李鸿章老头子发现这西方公使、联军头头,都没有人表示见他,德国说了不惩罚罪魁祸首不谈,然后呢英国和日本说,两宫不回京我们也不谈,所以李鸿章是很头疼的。最后的结果还是俄国帮忙了,俄国带头表示,你们都不跟李鸿章谈,我跟他谈,而且我是无条件谈,然后呢德国、英国、日本一听,又知道这俄国人不怀好心,那咱赶紧开谈吧,所以李鸿章开谈其实也是西方博弈,俄国帮咱踢了一脚。

陈晓楠:李鸿章在天津展开外交斡旋,但是呢俄国,其他的列强代表都拒绝在清廷回銮之前开始和谈,他们意在还政于光绪皇帝,慈禧当然拒绝返回北京,理由是她担心遭受不测。坐镇山东的袁世凯也对这样一个要求感到有点紧张,因为戊戌年正是他把光绪要政变的信息出卖给荣禄的。

由于这一要求背后牵扯的过于复杂的政治利益,李鸿章采取了转移注意力的办法,比如说先惩处那些排外的大臣们,这时候列强当中就有人提出,应该承办的第一号战犯就是慈禧太后本人,而李鸿章将如何维护太后的权力呢?

端木赐香:李鸿章当时是荣禄给他拍电报,首先第一点就保护太后,包括那个西方列强,尤其是民间代表,还远远千山万水写过来一封信要求慈禧太后下台,叫光绪上台。但是赫德,老中国通,他认为目前的情势下,我们要瓜分它那不更乱套吗?那我们这个破船还得给它,我们还得给它维护这个政府,那么最大的权威是谁呢?就是慈禧太后。所以说整个来讲,英国民间很同情光绪的,但是最后呢政府呢,为了这个通盘考虑,最后的结果就慈禧太后免予这个任何责罚。

解说:经过无休止的争吵,列强最后开出了一份战犯名单,并强调,以此为基础再进行谈判。

顾明:因为议和的一个前提就是惩凶,惩凶呢一开始呢,英国跟俄国对立,俄国呢它是权贵皇亲国戚不要杀,但英国是必杀,但最后呢就是刑不上懿亲。

解说:朝廷最后决定,庄亲王被赐死,端郡王父子被发配新疆终身监禁,毓贤被处决,董福祥被革职后发配甘肃,已死的刚毅、徐桐、李秉衡身后受辱、夺回原官,共一百一十九名官员受到了惩罚。关于中国赔款的具体数额,各国仍相争不下,德国要求七万万五千万两,俄、法以为多多益善,英、美、日认为,须顾及中国的负荷力量,不致使中国政府破产。

端木赐香:就是他们刚开始提的那个简直是天价,但是咱要知道,又要马儿跑的快、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个均衡你得搞到啊。

解说:这时,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意见至关重要,他对清政府的年收入一清二楚。

李胜良(《反客为主赫德评传》作者):他因为他管这个总税务司管了很多年,他对中国的税收形势,他相当地了解,那么他就帮助这个列强来计算,这个清政府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这么大的一个穷国,一年能够有多少税收,那么这些税收当中又有多么大的一些比例可以作为战争赔款,用多少年的时间,积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就是更加合适。

张志勇(《赫德与晚清中英外交》作者):他就反复强调,中国这个赔偿的能力是有限的,外国人要求的赔款过多,那么中国有可能崩溃。

张鸣:我觉得赫德基本上他是在为中国挽回权益,他是新教徒嘛,他有一种就是新教,就是我们讲的职业伦理,这职业伦理在外国就是工具理性,这就是很强的。

端木赐香:所以最后还是咱的老中国通赫德算了一笔帐,所以最后订了一个数字是四点五亿两。

解说:这是李鸿章在《辛丑条约》谈判现场的照片,坐在他身旁的是庆亲王奕劻,环坐着的是十一国外交公使。最后各国达成了一致,中国要付战争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这是对目无上帝的异教徒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罚款,每人罚银一两,这个数目相当于中国五年的收入,赔款的86%归于各国政府,其余为对民间补偿,各国所得大致在实际损失的十倍到二十倍之间。

除此之外《辛丑条约》还规定,就德国公使和日本书记员等外交人员遇难一事,中国派使节赴德国、日本道歉,使馆可以拥有一支永久性的卫队,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之各炮台,拆除天津城墙,中国两年内禁止进口武器,暂停义和团肆虐的四个城市的科举考试五年,北京至海道的重要地点,列强可以驻军。

1937年爆发了卢沟桥事变,日军之所以能够驻军北平郊外,就是引用了以上最后一条条款。当只赔款不割地的消息传到西安时,慈禧凤颜大悦,她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刘刚(《通往立志之路》作者):慈禧是只管,她只要权力不管政见的人,她只要她自己这块儿权力能够保证它合法化,至于用什么样的政治方式、什么样的政权形式、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次要的。

为了捍卫她的权力,她可以玉碎,天下打烂了,破罐子破摔,她不在乎,看到这个外国人对她的权力这一块没有什么这个企图,她可以马上可以变,在这个中间的话,一个要“玉碎”到这个,一个要“结与国之欢心”之间,对她来说没有任何障碍,你不要说这个道理那个道理,对她来说没有那个道理,她唯一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政客的一个最基本的东西,我始终就要这个权力,她在利害关系中衡量,她里边没有政治观点。

解说:在《辛丑条约》的签字栏上有一个让人辨别不清的签名好像是一个“肃”字,这是李鸿章太过屈辱,再也不愿意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卖国条约上,成心将“李鸿章”三字写在了一起。

李冬君(《告别晚清的近代史》作者):他已经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这种都往他,就罪责吧,或者是投降都往他身上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辛丑条约》的时候,他还是出来了。

张鸣:但是李鸿章何尝不知道这个事不能干,他当然知道,但是他没办法了,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当然明白,你只要签这个和约,你就是大汉奸,千古骂名,谁愿意签,不签行吗?我们拿什么抵抗。

李冬君:当然了,我觉得他可能在那种情况下已经无所谓了,就是我到了这个年纪了,那我再接着那个来,再挨一次骂也就这样了,反正最后就是说,确实是这种鞠躬尽瘁吧,应该是这样子。

解说:悲痛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止,饮食不进”,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李鸿章在病榻上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以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七十八岁的李鸿章尽瘁国事,内外交煎,生命已至末日,这时,俄国希望李鸿章与之单独缔结一条满洲条约,承认俄国在已占领的东北享受唯一的投资权、筑路权,最大的耻辱是规定中国支付占领费、支付铁路与中东铁路公司的财产损失,禁止中国未经俄国同意向满洲派出军队,并授权俄国建筑一条从中东铁路朝北京方向通往长城的铁路。

在李鸿章辞世前几个小时,俄国公使一直站在一旁,逼他在出卖东北的条约上画押,李鸿章闭目拒绝。

刘刚:最后站在他的这个病床边逼死他的就是俄国大人,他就是俄国人,要让他签字,你这个答应的、这个土地你得给我割让,李鸿章他就是坚决不签字,那不能再签了,他宁可死他也不签这字了。

解说:临终前,李鸿章知道大限已到,他挣扎着全部力气作诗一首。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了,请君莫作等闲看。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北京贤良寺魂飞魄散。

翁飞:他这个非常清楚,秋风宝剑孤臣泪,就是一辈子,一辈子这么辛辛苦苦的,这个半壁江山支撑下来,最后弄到这个局面,然后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就是刚刚把辛丑(条约)这边弄完,接着沙俄就逼着他要签那个中东条约,中东铁路条约,他坚决不签,这个时候遗书念完以后,最后他是死不瞑目啊。他死的时候停止呼吸,眼睛是睁着,眼泪出来,周馥就在旁边摸他这个眼睛,就说老者你放心去吧,你的未了事我们会帮你了的,很长很长时间摸了一两个时辰,才把它慢慢合上,眼睛才合上,死不瞑目啊。

陈晓楠:慈禧逃亡到西安之后,挥霍如故,声色歌舞如故,联军退出北京后,1901年10月6号,慈禧离开西安回銮,当年出逃的时候,一身之外无长物,而此时装载箱笼的车辆,据说却多达三千,所过之处修筑御道,缮治行宫,这时候,李鸿章病死的消息传来,慈禧得知之后也流下了眼泪。明天同一时间,请各位继续收看《凤凰大视野》《国难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