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服务器计算能力:丹江口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9:2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丹江口市文化建设力度,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就丹江口市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这个课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市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丹江口市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丹江口市是山区贫困县,经济总量小,财政收入少,对文化建设事业投入也少,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仅仅是初步的、低水平的,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投入不到位。
  因丹江口市是个贫困县市,市乡财政困难,对文化投入少,上级规定的文化扶持政策还不能得到很好落实,造成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和经费投入不够,活动经费短缺,这是影响丹江口市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瓶颈。据了解,近三年来,上级对我市文化事业的各项投入累计800余万元,其中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70万元,维修、设备添置经费230万元,文物经费500万元。市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投入50余万元,全市文化体育事业经费预算300余万元,其中文体局文化事业费112万元,图书馆经费(包括图书购置费)30万元,体育事业经费6万元,人头经费152万元。由于这些经费大多为人头经费,用于日常办公开支已相当紧张,真正用于开展业务工作的已所剩无几。另外我市民间资本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很少,几乎没有。
  2、文化阵地建设不平衡,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无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全市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人民艺术剧院1个,剧场1个。公共图书馆的藏书11.6万册。文物机构共有文物藏品15000余件。除文化、文物系统外,其它部门无展览馆、青少年宫;市科协有科技馆1个,市总工会有工人文化宫1个。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人民艺术剧院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基础设施落后陈旧,图书馆无钱买书,博物馆无力陈列布展,文化馆没有场地开展文化培训,剧团无钱买戏演戏,无法有效地发挥文化服务功能。全市现有乡镇文化站14个,工作人员17人。除少数大的乡镇外,基本上是一站一人。全市文化站舍建设面积2105平方米,固定资产182万元。现有的文化站所除少数有舞厅、电子阅览室、图书室、部分体育健身器材外,绝大多数是文化活动器材贫乏,且多年来未能添置新书。文化站由于乡镇财政投入极少,设备简陋,功能不全,管理不力,导致相当多文化站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农村新文化主阵地的作用。许多文化站难以尽到组织引导、艺术辅导的职责,使农村的一些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分散的、无组织状态中,难以发展壮大。村一级没有专门的文化阵地和文化服务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只有少数村建立了村文化活动室,有32家农家书屋,但大多数村级文化活动室只是挂一张牌而已,形同虚设,而且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
  3、各种文化人才缺乏,整体素质在下降。
  一个地区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表现在文化人才少,文化人才素质不高。丹江口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有168人。从学历上看,大专以上学历人数56人,占总人数的33%,但多数是成人教育学历,高中及中专92人,占55%,高中以下20人,占12%;从专业技术职称看,高级职称的人数5人,中级55人,初级职称59人;从年龄上看,45周岁以上的文化工作人员51人,占30%,30周岁以下8人,仅占4%。由此可见,在我市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中,正规大学毕业的少,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很少,省市拔尖人才、有较大的影响的人才基本上是空白。特别缺少的是高素质的文学创作人才,文化艺术编导人才,文化市场策划营销人才、网络技术人才、体育培训人才、文化产品设计创作人才,而在农村缺文艺表演人员、中介服务人员。正是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由于基层文化工作待遇低,难以吸收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而且原先进人渠道不规范,素质参差不齐,文化队伍平均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4、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丹江口市文化产业起步慢,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产业优势。现有4家国有文化企业,分别是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公司、新华书店、武当杂志社和电影放映管理中心,经营总收入不到2500万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公益性服务性质;民营文化企业多分布在文化娱乐、音像零售出租、网络文化服务及印刷等领域,主要是游戏室、歌舞厅、网吧、音像店和印刷厂等,经营业主主要是个体户,呈现规模小、收入少、影响力小的特点。除此之外,我市信息服务及网络服务业滞后,不能利用现代文化信息手段获取市场信息,不能借现代化信息为企业经营服务;市场经纪人组织,旅行社、演出公司、物流货运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少,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娱乐项目少、数量少、档次低,缺乏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能正常发挥;文艺表演团体适应市场能力差,人民艺术剧院等演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制慢、转型慢,效益差,不能正常演出;广告宣传业落后,在报刊、电视媒体上,很少见到丹江口企业广告,公路沿线很少看到丹江口企业的产品广告。
  5、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
  据调查,当前全市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主要形式还是看电视、听广播和棋牌娱乐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及产品在数量上还较少,形式上仍然较为单一,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每年农村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各种节庆日、纪念日以及民俗日,由各乡镇文化站通过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演出、书画展、图片展、拔河赛,及棋、球类比赛等。广大农村看电影难、看戏难、看书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四难”问题依然突出。乡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聊天、打牌外,农民没有其它文化活动,导致一部分群众沉迷赌博和庙会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少、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仍然是当前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我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市文化建设步伐滞后有历史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视不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偏见和缺乏支持,给各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经济欠发达、投入不足也严重约制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步伐,但从各级政府自身来说,存在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1、对文化建设认识滞后。由于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可搞可不搞,又不愿意花钱投入,致使文化阵地建设滞后,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在乡镇,尽管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但重经济轻文化的理念在农村基层领导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认为经济出成绩出效益,文化只投入不产出,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文化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经济与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由此带来的财政投入的不足,使目前全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2、农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够,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严重短缺。一方面,国家在文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中央、省都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有不少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人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人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对于这一规定,至今在我市没有落实。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1%,湖北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的“县级财政要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每人不低于0.5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乡镇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益性文化服务”等政策,都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除了人头经费外,市、乡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几乎没有。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3、居民文化消费意识差,文化消费水平低
  丹江口市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是人的素质低,而素质低的原因是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舍得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注重文化消费;有的人重视房子盖的漂亮,不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只注重吃好穿好,不注重文化品位的提升。由于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很少。农民消费呈现典型的简朴性特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具有强烈的储蓄倾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少数几件大事上。农民花钱买文化消费的意识还不够强,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农民占到75%以上。可见,农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依然是农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
  三、加快我市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与建议
  在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背景下,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正是文化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如果我们适时地抓住这一机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文化事业的发展将可能进入一个历史辉煌期,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亮点”,成为我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努力在全市构建“五大体系”,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阵地示范体系、农村文化队伍培训体系、农村文化资源传播体系、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积极开拓“四化”格局,即文化设施规范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同时扎实推进“三个一批”建设,即一批文化设施、一批文化活动、一批文化队伍建设。要结合党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农村文化建设的新目标,落实发展新举措,取得新成效。
  2、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
  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对农村文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健全保障措施。
  一是国家和省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特别是对不发达地区,更要制定倾斜和扶持政策,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投入。上级党委、政府应很好解决文化建设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支持文化建设。例如,对文化建设的融资政策,对益性文化单位编制、经费的保障政策和文化人才的培训管理政策,对文化产业市场的扶持政策等,让文化人安心、顺心工作,让更多的人想支持文化建设。
  二是建议地方政府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文化活动奖励扶持经费,不断提高用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比例,对服务“三农”的重大文化活动、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等要给予重点支持。整合市有关支农资金,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人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所有制的投资格局,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
  三是要积极探索投入机制改革,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对政府和集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可采用项目评估、以奖代补等方法,提高投资效益和投资积极性。要采取减免税费的办法,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兴办民营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3、进一步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要努力推进以激发农村内源性动力为主的“种文化”, 发掘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为主的“掘文化”,与政府部门的“送文化”良性联动。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向上的生活格调充实群众生活,占领思想阵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展其长,各得所乐,共同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一是节俗文化活动。传统节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其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是深深植根于民间大众,应充分认识其文化底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现实意义。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频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农村集市和农闲季节,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此外,校园文化、灯谜文化、企业文化等也应加以重视和引导,使之融合到新农村文化生活中。积极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各地农村都有不少民间艺术人才、民间绝活艺人,由于多种原因,大多面临断层后继无人的状况。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发掘、整理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解决传人问题,并积极鼓励和帮助他们自编自演,参与到弘扬时代主旋律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公益性文艺活动中去。
  三是特色文化活动。文化最有特色的就是地域性。丹江口市文化底蕴丰厚、文化资源丰富。“掘文化”就是对我市独特的文化品牌,加以充分挖掘、培育和开发,要抢救、弘扬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大力开展“一乡多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发掘和开发各地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要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搞好“传帮带”,要保护古村落,保护文物。
  四是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鲜血液和催化剂,应很好进行策划和包装。做深做透“送文化”文章,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的作用,鼓励各级文化单位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化科技知识到基层;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具有现代农村特点、地域特色和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提高农村文化水平。全面贯彻实施电影“2131工程”,整合电影放映资源,建立和发展流动数字电影放映服务网,更好地将电影文化的普及和科技推广送到农民群众中去,解决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
  五是学习外地经验,借助农村“三堂”和闲置校舍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形式。充分利用“宗族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三堂)作为民间文化活动的场所,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乡村老人协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让老协会会长兼任村文化中心主任,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借助“三堂”场地既可解决活动场所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难,又有利于推动文明新风进“三堂”,还有利于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我市乡村目前有许多地方学校的楼房闲置,可以借用作为当地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开办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之用。
  4、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要通过创设服务载体,构建起覆盖市、镇(乡)、村(社区)的基层文化网络,推进市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互助合作组织和村(社区)文化室等三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培育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一是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进一步在村级引导农民组建文化互助合作组织,在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支持下,依托村两委会,组织和依靠农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在广大农民自觉自愿下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二是建立“农家书屋”,满足农民对科技文化的需求。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数字化文化服务进乡村,以满足农村群众阅读需求。
  三是结合“农民健身工程”建设,开展全民健身、竞技比赛等活动,借助体育活动的场所――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推广体育文化,让农民在健身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的提高。
  四是结合民间文化和文物保护活动,促进乡村民间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积极开展民族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努力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市)四级保护体系;通过组织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活动,提高农村保护和传承传统优良民间文化的意识,让我市的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盐池河山坡锣鼓、习家店调子戏、均州吹打乐等民间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5、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支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包括文化馆、文化站的文化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把文化干部的工资待遇纳入财政预算,解决文化干部和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全市专业剧团演员的培养以及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等,使文化大巴成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特色品牌;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培训、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还有一支队伍是必须重点对待的,这就是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农村文艺骨干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农村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是村级文化建设最热情的支持者,是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村文化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积极开展面向农村文艺骨干的各类公益性文艺培训班,努力提升农村文化团队的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村落文化联系点等方式,加强面向农村文化辅导的力度,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一名文艺骨干带动一支文化团队,一支文艺团队营造一个村落的文化氛围,众多的文艺骨干将推动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
  6、领导重视,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需要广大群众的努力。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发展列入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工程、列入目标考核,确保健康发展。
  二是对于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对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运动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推进。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支持。重点扶持文化互助组织、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人才培训等。我市的伍家沟故事、吕家河民歌、盐池河山坡锣鼓、习家店调子戏、均州吹打乐等都是独特的民间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也需要上级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才能使这些艺术奇葩早日重放异彩。
  三是建议开展一年一度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活动,由有关职能部门牵头,在国庆中秋期间组织民间文艺汇演活动,让各乡镇、社区的民间艺术团队集中进行比赛和交流,以促进农村民间文艺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