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wifi密码修改:简论新闻敏感触角的指向——关于热点报道的一点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05:21:42
简论新闻敏感触角的指向
——关于热点报道的一点思考
【 作 者】姚易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四川日报》政法部
【 正 文】
当今,西方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而中国也算是进入“准”信息时代。随着电视、广播、报纸的普及以及电脑的广泛运用,信息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这里用一个现成的例子证明:改革之初,成都街头所见的报纸屈指可数;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作为一种新闻文化的特殊载体,已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能够叫得出名字的报纸就有数十种。
改革开放的大潮,促进了报业的发展。各类报纸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对信息的渴求,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走向。
人们既然把吸收了解信息作为生活中的大事,既然那么重视买报阅报,自然也就对报纸提供的信息及其新闻价值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待。于是,这就涉及到新闻记者应以什么样的姿态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应报道什么样的新闻信息?应怎么报道?
我认为,首先新闻记者应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和报道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所谓热点问题,就是能够或者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如下特征:
1.对现实生活有巨大影响力并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它们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事关全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
2.在社会上已初露端倪,且可能发展为对社会和生活具有导向作用的或尚需开掘和扶持的新生事物。
3.已产生轰动的社会效应,并产生着冲击波,具有深度报道或系列专题报道的价值。
4.对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予以曝光和披露,鞭挞和评议,以期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并利用公众舆论的力量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5.各阶层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及其先进事迹,通过对他们的专访报道,展示他们的人格力量,倡导他们的精神,树立人们效法的榜样,并以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新闻记者,仅仅明白以上热点问题的特征及其新闻价值还不够,还要能对这些问题发现得及时,开掘得深刻,以及用不同的新闻形式报道得准确得体。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新闻敏感性。这种新闻敏感性就是所谓的“新闻噢觉”或“新闻鼻”。新闻记者必须能够而且善于在浩瀚的生活大洋中及时而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并及时地以新闻形式公诸于世,使之具有鲜明的时效性。
新闻敏感(或者新闻嗅觉)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在当前社会改革大潮中,新闻记者的这种敏感将面临着种种考验。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现象扑朔迷离,以及正确与错误、善德与丑行、正义与邪恶的同时并存,让人眼花缭乱,真假难辨。面对凡此种种,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准确的判断力,而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能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本质,这样才能避免进入敏感的误区。因而,新闻记者在培养和练就自己的新闻敏感性时,一定要狠下一番功夫,要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位。给自己角色定位,也就是找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内涵。集中到一点就是他必须而且只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让自己的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全民族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总之必须有利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这几个“有利于”是具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起码的道德意识,也是他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具备了以上立场,所谓的“新闻嗅觉”才不会“嗅错”,所谓的新闻敏感性才会方向明确,不致失误。
注重新闻敏感触角的指向,只有具备了准确的新闻嗅觉,才可保证新闻的敏感触角指向正确。这种正确的指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要善于抓住公众当前关注的目标。
我和另外几位同事曾于1997年3月至4月撰写了一组有关成都府南河的综合报道,引起了省市上下和各界舆论的关注。我们当时抓住这组报道的契机就是认准了整治府南河是成都市建设头号工程,其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改善和美化成都人民生活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另一方面也是展示成都市市政市容的巨大业绩,为更广泛的招商引资,推进成都向国际大都市迈进。同时,通过整治府南河,也有助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府南河工程已成为成都人关注和舆论的中心。自然,它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我们新闻报道的视野。
对府南河工程的报道,我们避开了一般性的报道,而是以特有的新闻敏感看到了一部分不文明市民的非理性行为。他们对府南河的基础设施大加破坏,对绿化带大加践踏,这与“热爱成都,美化成都”的道德意识截然相反,反映出少数人的社会公德意识低下。因此,我们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揭露了这些破坏行为,呼吁各界人士采取积极行动保护府南河。这篇报道的直接反响,就是促进了府南河综合系统工作的全面启动,引发了各界人士的正义之声。同时,配合系列报道,报纸还专辟了“树文明新风,做文明市民”的栏目,以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潮流。最后,又以我们《春风又绿府南河》的报道作为这一组系列报道的结束,对前后的府南河作了对比。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是府南河,还有市民,大家似乎都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文明教育。这种以民众瞩目关心的题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收到了积极的正面效应。
2.对先进人物的专访和好人好事的开掘,以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这个榜样必须真实可信,可感可触。由于一般公众早已厌倦了那种“高大全”式的虚假英雄,因此,我们有责任为大家提供让人心服口服的先进人物。于是,我们采访的视野所及对象不仅有那些创建了自己商业(或企业)王国的企业家,还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默默地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行动和感人的精神力量,在平凡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普通劳动者,我们曾先后写过好几个。
例如《四川日报》1997年6月9日头版头条《闪光的平凡》,就是写的一个普通农民党员刘章华的事迹。他20余年带领村民植树造林,把家乡丘陵中的座座高山变成一片苍翠的林海。他没有空泛的大话,只是认为“我是共产党员,党需要我搞林业工作,这就是我的岗位,我的事业,我应竭尽全力干好。”就这样,20多年来,他与荒山、与黄土、与风沙为伴,风餐露宿,硬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染绿了家乡的荒山野岭。与此同时,他还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再如《四川日报》1996年7月12日头版头条《平凡的壮举》, 颂扬的也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民刘先火。他年仅32岁,曾救过14条人命。他平凡得那么不起眼,连自己救过十几条人命也从未宣扬过。他仅仅认为是自己应该做的,以致在他的再次救人而牺牲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价值,他的闪光。他的精神和人格都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刘先火是以自己平凡的一生和无私奉献为当今社会谱写了一首精神文明的赞歌。
以上两人都是普通农民,但又是亿万人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的宣传报道,无疑有助于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从宏观上观察社会发展潮流,又从微观上去开掘新生事物,以展示它们的强大生命力。
“乡镇企业”,是改革大潮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然而,新生事物的成长注定要历经磨难和坎坷。新闻记者就要以高度的敏感抓住这些新生事物,为其鸣锣开道。
我曾于1990年,对处于襁褓期的“乡镇企业”表现了特别的关注,写下了报告文学《这里,有一片希望的沃土》,对成都市金牛区乡镇企业奋斗的历史作了详细的纪实(全文刊于1990年10月的《精神文明报》)。成都市金牛区,从1980年农村改革之初,就先声夺人地办起了乡镇企业,它在无数次的磨难中茁壮地成长起来,以致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中,其产值为全省乡镇企业之“十年冠”,充分昭示了农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为这一农民史上光辉的一页所震撼,带着极度的兴奋“下潜”到了金牛区,作了长时间的采访尔后,又怀着难以遏止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报告文学。我感到了“当乡镇企业带着忤逆的生机拍打着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时,8亿庄稼人重又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这8亿庄稼人的带头人就是象叶治、严树生、孙龙贵……这样的人,他们显示了中国农民的精神巨变。他们的成功,激起了亿万农民的希望,所以我要热情地讴歌他们。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和蚩尤论文网:http://www.daixiew.com/ 全文阅读链接:http://www.csscipaper.com/news/journalism/3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