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企业邮箱pop:饮食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的意义     饮食养生的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32:44
1982年中国营养调查的情况表明,在饮食中,热量摄取虽然达到供给数量的标准,但是蛋白质的人均日摄入量却只有67克,处于供给标准的低水平。摄入的钙、核黄素、维生素A则明显低于供给标准。尤其突出的是青少年摄入的热量、蛋白质均低于供给标准。这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虽然有能力实现温饱,但是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供给不平衡。有些人尽管口袋里有钱,但是由于不会科学调料饮食,仍然会造成营养不良。据有关部门对21个省市11万婴儿调查,佝偻病发病率达32%以上,其中有些省达到50%以上。对3万名城市儿童调查,缺铁性贫血患儿达40%。在新疆南部,曾经流行一种癞皮病,每到春季,全身皮肤溃烂,到瓜果蔬菜上市后,这种病就不治而愈了。调查发现,这是由缺乏尼克酸引起的。但是,营养过度也不好,如美国目前膳食的特点是动物性食品多,油脂量高,食糖量大,谷类食物少。 1974年美国平均每人每日摄入热能3350千卡,蛋白质101克,油脂158克,谷类食物仅占总热量的42%,而动物性蛋白质占蛋白质的70%。这种营养过多的膳食,对美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等等。我国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父母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结果使孩子摄入过量的蛋白、脂肪和糖分,造成体内蛋白质、脂肪过剩,出现了许多体重超标的胖子。据统计,1991年仅北京市儿童中体重超标准的小胖子就已占儿童总数的5%。所有这一切,不都在向人们表明,我们必须重视饮食养生吗?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千真万确的。养生,必须首先从饮食做起,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     饮食养生的方法       饮食养生的意义     饮食养生的原则  运动保健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运动保健
  运动保健,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体育运动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如《庄子?刻意》云:“吹(口句)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己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吕氏春秋》中更明确指明了运动养生的意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还耳目聪明、牙齿完好。“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到了晋唐时期,主张运动的养生家多了起来,晋张华《博物志》中所载青牛道士封君达养性法的第一条便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唐代名医孙思邈亦很重视运动养生,他在《保生铭》中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还坚持走步运动,认为“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到宋代,对运动保健的养生法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如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专列“调肢体”一门,主张用导引动形体。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著《修令要旨》、王蔡传撰(修真秘要),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现在,在我国流传极广的太极拳,据说是明代戚继光根据民间拳术总结出来的拳经32势。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创“卧功、坐功、立功三项”,作为简便易行的导引法,以供老年锻炼之用。  以上说明,古人是非常重视运动保健的,“动则不衰”是我们中华民族养生、健身的传统观点,这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现代医学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使各器官充满活力,推迟向衰老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更是极为有益。法国医生蒂索曾说:“运动就其作用来说,几乎可以代替任何药物,但是世界的一切药品并不能代替运动的作用。”话尽管讲得有点过头,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是,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满朝气蓬勃的活力和轻松愉快的乐趣;可以帮助建立生活的规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质量,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和代偿机能,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总之,运动可以使人健全体魄、防病防老、延长寿命,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外有人说:“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这同我国清代的教育家颜习斋所说的“养生莫善于习动”。“一身动则一身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健身的方法       运动养生的意义      运动养生的原则  睡眠保健
作者:     来源:
睡眠保健   中医养生名著之一《养生三要》里说:“安寝乃人生最乐。古人有言:不觅仙方觅睡方……睡足而起,神清气爽,真不啻无际真人”。可见,睡眠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人类生命的过程中,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睡眠与健康是“终生伴侣”。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睡眠科学,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眠者,能食,能长生”。美国有两位学者,对7000人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研究,认为有7种原因可影响人的寿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睡眠。众所周知,人可以七天不进食,只要饮水,尚可维持生命,但如果真正七天七夜不睡觉便有生命的危险。有位生理学家用狗做实验,每天只给水喝而不给食物,它能活25天,若连续5天不让它睡眠,结果体温下降4℃~5℃,再经92~143小时剥夺睡眠它就死亡了。狗死后解剖,发现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可见,经久不眠,必然导致衰竭,这种结论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不要说长时不眠,就是长期睡眠不足,对健康也有很大的损害。这是因为在所有的休息方式中,睡眠是最理想、最完整的休息。有人说,睡眠是大自然的了不起的恢复剂,这是合乎事实的,经过一夜酣睡,多数人醒来时感到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睡眠不足时,第二天就显得疲惫不堪,无精打采,感到头晕脑胀,工作效率低,但若经过一次良好的睡眠之后,这些情况随之消失。曾有人形象他说睡眠好比给电池充电,是“储备能量”。确实,经过睡眠可以重新积聚起能量,把一天活动所消耗的能量补偿回来,为次日活动储备新的能量。科学研究证明,良好的睡眠能消除全身疲劳,使脑神经。内分泌、体内物质代谢、心血管活动、消化功能、呼吸功能等能得到休整,促使身体各部组织生长发育和自我修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所以有“睡眠是天然的补药”的谚语。   科学对睡眠的认识    睡眠的生理意义    睡眠的时间
   睡眠的质量    睡眠的方法    药物养生
作者:     来源:
药物养生
  运用传统中药保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不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健药物,而且创造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里面记载了100余种有益于健康的药物。《山海经》也不是医药学专著,但收载药物达124种之多,其中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种。里边有不少药物具有补益抗老的作用,如“(木襄)木之实,食之多力;枥木之实,食之不忘;食之善走;狼(加草头),食之不夭”。这里所说的“多力”、“不忘”、“善走”、“不夭”,就是指使人增强脑力,强壮身体,延年益寿。  汉代诞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的药物理论和治病用药经验。全书计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据《本草经?序录》:“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可知列为上品者,为延年益寿之品。在365种药物中,记述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共165种,某些药物后面还直接注明“颇利老人”。书中记载的这165种与抗老延寿有关的药物,均被后世本草著作收录。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撰著了《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尤其是肾气丸,时至今日仍在国内外沿用。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延寿药物研究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不少方士、医家烧炼金丹,研究和推行秦汉方式的炼丹服石法,就连著名医家陶弘景、孙思邈的著作中亦有许多炼丹服石的内容。现代药理研究己证实,一些石类药如钟乳石、白石英、麦饭石、紫石英等含有大量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因此,当时的炼丹服石法还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值得一提的是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服用药物以延缓衰老的思想,他在《千金方》中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不少延寿中药,如服地黄方、乌麻散、琥珀散、熟地膏、枸枸根方、孔圣枕中丹等。宋金元时期,有关延寿药物的理论有了重要的发展,如著名医学家陈直、邹铉明确指出,老年药物保健,应着眼于培补先、后天之本。观其书中常用之品,如地黄、枸杞、狗脊、胡桃肉、首乌、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陈皮、木香等,皆为补肾益精、健脾理气之药。这个时期,方剂学有了高度的发展,出现了以《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等为代表的许多部著名的医药方剂学著作,收集了许多延寿方药,如“巴乾丸”、“神仙服鹿角法”、“二精丸”、“益寿地仙丸”、“枸杞子丸”等,为后世抗衰老方药的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到了明代,进入延寿药物发展的全盛时期,以赵献可、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学派,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万密斋主张以阴阳平衡、五味既济的中和之法,为老年保健用药制方的原则。尤其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成了《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在其所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具有抗衰老延年作用的药物有253种,并选录延寿方剂89则。清代统治阶级热衷于服用长生不老方药,故宫中此类医方甚多,如益寿膏、补益资生丸、菊花延龄膏、百龄丸、松龄太平春酒等。这些医方,为时世研究延缓衰老药物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保健中成药     补的方法     补药
因人养生
作者:     来源:
因人养生   这里所说的因人养生,主要是指因年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内容有胎孕保健、儿童保健、青少年保健、中年保健和老年保健。现分述如下,请各取所需:(一)胎孕保健(二)儿童保健(三)青少年保健(四)中年保健(五)老年保健(六)妇女保健体质养生――体质是什么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指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胜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希腊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依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把人分为兴奋型、灵活型、安定型、抑制型。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  祖国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渊薮。《内经》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体质作了若干分类。如《内经?灵枢》的《阴阳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就提出了两种体质分类方法。前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后一篇则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胜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内经》除上述两篇专门论述体质外,其他篇章散在论述也不少,如《灵枢?论勇篇》则对勇与怯两种体质类型的精神面貌,各部特征和内在脏腑功能的关系等进行了论述。又如《灵枢?寿夭刚柔篇》里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从而指出人体的形气有阴阳刚柔的区别。在《素问?异法方宜论》里还指出东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环境气候不同,居民生活习惯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体质,易患不同的病症,因此治法如用毒药、贬石、导引、按(足乔)、灸、微针等也要随之而异。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继承《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并以人体正气胜衰、脏腑属性为前提,结合实践,创造了辩证论治的理论,寓体质学说于辩证论治中。王叔和的脉学专著《脉经》也十分强调诊脉要注意体质特征,曰:“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著名药王唐代孙思邈还指出:“凡人秉形气有中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这说明分析脉形要参考体质特征,不能惟以脉辨病,另一方面,脉诊也是辨别体质类型的重要方面。清代名医叶天士临证非常注意患者的体质类型,并认为根据体质类型确立治疗大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从而强调了治法须顾及体质。不仅如此,人们的养生保健亦与体质有密切关系,如同样的致病条件,有的人感而生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而既病之后,病的症候又很不相同。这正像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囊觉后篇》中说的:“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气必损。”从而说明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这就为因人摄生提供了重要理论根据。     体质差异的形成原因       体质的分类      不同体质的养生  养生文献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养生著作、长寿诗词、保健谚语,可谓浩如烟海,内容宏富,立论精湛,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在祖国医学著作里有,就是在儒家、佛家、道家的著作里也不乏其词,现摘其精华,阐古鉴今,荟萃成集。  这里所选用的名著上至先秦,下迄清代,以尽量反映出中国历代养生之要领。       养生名著        养生诗词        养生箴言  古代名家养生经验总结
高桐轩 嵇康 孟诜 苏东坡
曹操 黄帝 华佗 康熙
乾隆 武则天 孔子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也确是这样。一些长寿老人的现身说法,他们的养生实践与经验,最能够使人信服。因此,我们这里专门介绍一些古今中外长寿老人的养生之道,尤其是对于社会影响很大的知名人士的养生经验,本篇更要着重述及。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养生长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养生著作、长寿诗词、保健谚语,可谓浩如烟海,内容宏富,立论精湛,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在祖国医学著作里有,就是在儒家、佛家、道家的著作里也不乏其词,现摘其精华,阐古鉴今,荟萃成集,古为今用,雅俗共赏,为进一步研究和讨论中国养生之道而提供最好的素材,为广大群众的养生保健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高桐轩
  
  中医理论中有一种"七情致病说",最好的例子便是《红楼梦》中那个多病的黛玉,整日悲悲切切,愁眉不展,最终落个"人与落花同去也"的结局。所谓喜怒悲忧思恐惊,无论何种过极均可伤及内脏导致疾病。《内经》中说:"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逆境,如果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必定有损健康。因而,欢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它是烦恼的抑制剂。人要学会自寻欢乐,这样才能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健康。常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自寻欢乐者有梁实秋、林语堂两位先生。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记叙一些微不足道但很有生气的小情节,让人们在字里行间里看到一丝淡淡的笑意。其实,早在清朝就有一位画家写过类似"一乐也"的小文章,他就是高桐轩。让我们看看他的"养生十乐"吧: (1)耕耘之乐。伏案一日,把锄半天,既享田家之乐,又能健壮身体,又有秋收之望,何乐不为?  (2)把帚之乐。把帚扫地,洗桌净几。躬身举手之劳,则尘垢尽去,地净窗明,精神一快,乐趣则寓其中。 (3)教子之乐。教子以诗文书画,能以艺立身,自食其力,无忧于后,岂不快乐!  (4)知足之乐。公卿之乐不足为贵,而安贫乐道,吾爱吾业,岂不一乐。  (5)安居之乐。吾所居,里人耕作以食,和睦为习,居此仁厚乡里,不闻酷吏之呵斥厉声,亦一大乐。  (6)畅谈之乐。与野老田夫纵谈天下世外事,或测天气晴雨,或卜年景歉丰,但胸畅谈,其乐陶陶。  (7)漫步之乐。起身静步于中庭,或漫游于柳岸花畦,心神焕然爽朗,胸怀为之一畅。  (8)沐浴之乐。冬季严寒不宜频浴,余三季该当常浴,有健身心,真乃一乐事也。  (9)高卧之乐。每至炎暑伏天,白昼不宜作课,竹枕蒲席,合目养神,养神蓄锐正此时,亦劳者之一乐也。 (10)曝背之乐。冬日天气晴和,每至日中,或坐场上,或倚北墙,通身温暖,畏寒缩冷之感顿消,活筋血,强皮骨,其乐不可不知。  无疑现代社会的生活远比高先生的年代紧张激烈,而令人不快的际遇必然更多。我们没有福气去享受乡间的恬淡安适,我们只能学会自己寻找欢乐。   现代医学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心理、生理两方面的,不但要身体强壮,还要心理健康。您想长寿吗?永远保持微笑吧,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欢乐,这是生活的原动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阮籍、刘伶等人相善,常游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稽康身处乱世,但他崇尚老庄,讲求服食养生之道,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诀窍。  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生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但世人恰与此相反,"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这可真是"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所以,世间多闻早夭之人,难见皓首之翁。  嵇康认为人是可以长寿的。他说"特受异气,禀之自然……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术)故莫能得之。"但这玄妙的长寿术是怎样的呢?嵇康是这样说的:"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在这里,稽康告诉我们一套很好的养生法。首先,在心理上要健康,要知道形体依赖精神而形成,精神凭借形体而存在,所以必须陶冶性情以保养自己的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爱憎忧喜等情感不留于心中,淡泊宁静,做到没有过分的情欲,从而使心气平和。其次,在身体上要进行有益的锻炼,既要多进行呼吸吐纳等气功导引,又要适时地服用一些有益的药物调养身体,从而使形体与精神互相结合,表里完全贯通。只要这样坚持做下去,上获千余岁,下致数百年,可有之矣! 嵇康身处战乱之时,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只得退而隐居,与众多诗友相伴游于山水林泉之间,追求养生长寿之道。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
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高度的休息。相传,后世历代帝工所渴求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作品。古琴音色优美,韵致幽远而活泼,富于转折变化之妙。在风景幽雅的竹林下,远离世俗的喧嚣,抚一阕《高山流水》.与潺潺溪涧相和,不仅陶冶了性情,而且又排除了一切烦恼。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音韵之中的抚琴者,可以很长久地处于入静状态,并在此状况下,使身体各部的机能得到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也可说是音乐气功了。 嵇康为自己设计了一条很有效的长寿之道,本可望成为一位超级寿星,但可惜他文才太高,招人嫉妒,最终被陷害致死。好在他的养生长寿经验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养生论》。
孟诜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养生家中,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们既不主张呼吸吐纳,运动锻炼,也不主张悦意琴棋,服食药饵,他们提倡食疗。这一派人中有南唐的陈士良、元代的忽思慧以及明代的卢和等,但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唐代的著名医药学家孟诜了。  孟诜生于公元621年,卒于公元713年,享年92岁。他从年轻时就喜好医药,后来更精研食疗与养生术,他曾对人说:“若能保身养性者,常须善言莫离口,良药莫离手。”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他搜集了241种兼具医疗作用与营养价值的食品,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食疗学的专著《食疗本草》。  书中记载了许多常见的食疗品,如: 鸡:光粉诸石为未,和饭与鸡食之,后取鸡食之,甚补益。人毒热发,可取三颗鸡子白(蛋清),和蜜一合,服之差(差,好的意思)。黄雌鸡,补丈夫阳气,治冷气。瘦着床者,渐渐服之良。 鸭:主补中益气、消食。消十二种虫。白鸭肉补虚。 鹅:卵,补五脏,亦补中益气。(惟)多发痼疾。 鲫鱼:食之平胃气,调中益五脏。 羊奶:补肺肾之气,和小肠。亦主消渴。治虚劳,益精气。 萝卜:服之令人白净肌细。 茶叶:利大肠,去热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 柿子:补虚劳不足。红柿,补气,续经脉气。干柿,厚肠胃,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黑豆:令人长生,又益阳道(增强性功能)。  我们看到,在孟诜的食疗品中,日常生活中的鸡、鸭、鱼、肉、水果、蔬菜无所不包,真可谓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原来在我们身边竟有这么多既好吃又能养身益寿的宝贝!怪不得孟老先生那么高寿!这不由使我们想到一句古语:“药补不如食补。”在古代,药又被称作“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如寒热温凉、酸苦辛咸等等,使用得好当然能治病,但若把握不好,反倒招灾引祸。因此,古代许多医学家都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五谷杂粮、大米白面,这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无数食品中,遴选出的性味最平和而营养最丰富的“良药”,它治的正是人类如何生存这个大“病”。食疗学家孟诜发现了这个大秘密,善于用日常食品养生、保健,既避免了药物的偏性,又使身体强健,寿命亨长,这恐怕是每个人都向往的。请你多注意日常饮食的合理搭配,做个长寿的“业余食疗家”!
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大文豪,在散文、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佛道等方面都有相当的成就,这是人所共知的,但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他还是一位养生学家!  在《上皇帝书》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养生理论:“人之寿夭在元气……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   东坡先生养生观的要点在于培养元气,使五脏六腑功能强健,相互协调。为此,他采取了散步、旅游、搬砖等种种健身法,但坚持最久且颇见成效的还是静坐调息法。方法如下:  时间不限,选一处安静的地方,端身正坐放开衣带,使全身放松。两目垂帘,似闭非闭,用舌头在嘴里上下左右搅几次,同时张口吐出浊气,再从鼻孔吸进清气,这样十四五遍后把口中的津液咽下,然后叩齿数次,舌抵上腭,静静地数呼或吸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再由十数到百,一定要专心,记清数目。这样坐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不想再坐,可以先放松手足,然后再缓缓起身。如此长期坚持,必可使身体健康无病。  这种静坐调息法是一种很简便而有效的气功,练功者全副身心都集中在呼吸之数上,自然就进入了入静状态,全身高度放松,使机体充分休息,自我调节,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之目的。
东坡先生坚持静坐几十年,得以在那么凄苦坎坷的宦途中活到66岁,这实属难得了。
 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他一生征战,南攻孙吴,北讨乌桓,战功炳彪,独霸中原,成就了盖世的功业。但他又是一位精于气功养生的专家。  曹操生于东汉王朝将倾之际,"性不信天命之事",但却坚信气功锻炼可以长寿,这在他的诗中有所反应:"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自己希望长寿、大干一番事业的愿望。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掌着中央政权。他利用这一有利身分,招集了一大批当时的气功名家来到身边,传授气功养生的秘法,其中著名的有左慈、华佗、甘陵、甘始、封君达等人,他经常向这些人请教气功锻炼的方法与宜忌,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曹操向气功师皇甫隆求教的一封信,他说:"我听说您已年过百岁,而体力仍甚强壮,耳聪目明,脸色红润,请问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皇甫隆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心得,他的健身功法是向当时年已178岁的修道者蒯京学的,名字就叫"炼精"。他说:"臣闻天地之间唯人为贵。故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乃名炼精。"曹操接到这封回信后,果然便信受奉行,长期坚持,这对他的健康有莫大的好处。   这种功法要求人闭目端坐,心神宁静,排除一切杂念,舌抵上腭,口唇微合。入静后,唾液渐渐从舌下涌出。待满口时,缓缓咽下,并用意念将之送入下丹田。另一种方法是:晨起漱口后,不拘坐卧,宁神闭口,先叩齿36次,闭口,令舌头在口中上下搅动,左右各18次,此时口中津液较多,用之漱口36次,分3次咽下,要"用意精猛,令津与气谷谷然有声。"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唾液中除大量水分外,还含有球蛋白、粘蛋白、氨基酸、淀粉酶和溶菌酶及多种免疫球蛋白。坚持吞咽唾液可以洁口固齿,帮助消化,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因而对健康有益。   从中医角度看,这是道家气功修炼法的第一步:炼精化气。古人把丹田比作炉子,把唾液等精血津液比作药料放在丹田之中炼。要将它们炼成气、丹。气即能量,代表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等各种功能,将唾液等"炼精化气",正是培养人体抵抗力的过程,怎能不对健康有益呢?   曹操看到前人的成就,对此"炼精"方法深信不疑,坚持了几十年。这使他的身体状况大为改善。虽然军旅劳顿,政务繁忙,但从未放弃。   除了这种气功锻炼方式之外,曹操还进行过多种气功锻炼。如叩齿、鸣天鼓等。平时,他更善于注意从点滴之处着手,努力追求健康。正如孙思邈的养生铭中所说:"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寝鸣天鼓,晨兴嗽玉津。安神宁悦乐,常当节五辛。"这些曹操全做到了。   曹操从少年时就身体健康,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并未使他过早衰老。加以长期的气功锻炼,使他更趋健康。若不是一时恼怒杀了华伦,导致头风失治,他活过七十是没问题的。
据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寿逾期颐而花甲重开的寿星。他的寿命达到了人类自然寿命的高峰,活了120多岁。在他的影响下,其子孙也皆善养生之道而寿高百岁。据史料记载,黄帝之子少吴活了100多岁,少吴之子帝喾活了105岁,帝喾的儿子尧更是享年118岁的寿星。黄帝的长寿之道是什么呢?  据说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善于养生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黄帝打败了炎帝、蚩尤,统一华夏后,国泰民安,于是他就去四方寻访高人名士以期长生。  他曾去崆峒山向一位已经得道的"仙人"广成子请教养生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勿劳汝形,勿摇汝精,乃可长生。"黄帝受教之后大受启发,奉行一生。  记载黄帝的养生术最详细的是《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养生大纲:"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就是说养生的最基本条件,首先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章,根据四时的寒暑变化而变换衣着,安排作息时间,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要敏感,在春夏季节多多保养阳气,秋冬季则要注意培补阴精;其次,要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养正气在养生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根本上说,各种各样的锻炼方式、营养食品都只是养生的辅助手段,而最根本的还在于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强大。  黄帝经常和当时著名的医学家歧伯、少俞、雷公等人讨论养生之道,有一次他问:"为什么先人们都能活到上百岁还身体强壮,而现在的人不到六十岁就过早衰老了呢?"歧伯是这样回答他的:"古时的人都懂得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要及时避让,使思想闲静,没有杂念。调和自身的正气,这样怎么会得病呢?"   于是,黄帝依照歧伯的方法修养起来了。  他平时注意约束自己的思想,不产生过多的欲望,心情安定而不受外界的骚扰。因为精神专一,所以他虽然劳动很辛苦,但并不怎么疲倦。因为,他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过度的欲望,所以生活得很开心。在饮食方面不论是好吃的还是平淡的,他都吃得津津有味。在穿着上,不论是粗糙的还是华丽的,他都很随便。对于社会上的习俗,他也很满意。他乐于与民同乐。作为国家的治理者,他尽己所能为百姓造福,而绝不自以为尊……  因为他长期坚持这样修养,所以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即使有不良的嗜好也不能吸引他的注意,而任何有诱惑力的言论也不能使他的心志动摇。因此,他才得以保全了"天真之气",而活到120多岁的高龄。
三国时代著名的医生华佗是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养生专家。据说他为曹操所杀时还是耳聪目明满头黑发呢!他的弟子吴普。樊阿等都活到100岁。那么华伦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华佗年轻时去公宜山采药,爬到半山腰时发现了一个洞穴,他很好奇,正想进去,忽然听到里面有人在谈论医道,他就站在洞外听。他听得入了神,听着听着,听见那两个人谈起了华佗,这可把他吓坏了,他正要转身跑去,忽然听见一个人叫道:"华生既已来了,何不入内一叙!"华忙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原来是两位白发长须的仙人。他们向华佗传授了许多奇妙的医术,还传给他一套健身功法: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姿态去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禽戏"。华佗下山之后,依教奉行,不但救治了众多的病人,也增进了自己的健康。  五禽戏,就是华伦的养生秘功。  从中医的角度看,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分属于金木水火土五行,又对应于心肝脾肺肾五藏。人们模仿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正是间接地起到了锻炼脏腑的作用,所谓"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是也。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或雄劲豪迈,或轻捷灵敏,或沉稳厚重,或变幻无端,或独立高飞。模仿它们的各种姿态可以使全身的各个关节、肌肉都得到锻炼,正如华伦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不老。"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五禽戏的作用原理:通过肢体的运动以流通气血,祛病长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禽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式。它能锻炼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抑制功能和调节功能,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它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脏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同时它还能增强肠胃的活动及分泌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为机体活动提供养料。在华佗那个年代,他虽然不明白这些道理,但却能凭着长期的经验,总结出这么一套科学的健身方法,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就五禽戏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套简单的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气功。华佗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气功导引使体内逆乱的气血恢复正常状态,以促进健康。后代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健身术都与此有若干渊源。无疑,它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华佗生于战乱之时,战火连年,瘟疫横行,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昔,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直到老年还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实在是因为他长期坚持五禽戏锻炼的结果啊!
康熙皇帝是清代初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他本名爱新觉罗·玄烨,生于公元1654年,卒于1722年,7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这在我国甚至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尤其是在北方,坚决抵抗沙俄的侵略,迫使敌人签订了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康熙的一生可谓紧张忙碌,但在如此情况下,他竟能连续工作60年,直到晚年还是思路敏捷,身体强健,这促使我们努力去发现他的养生之道。  康熙认为,要使身体健康,关键在于饮食得宜。在平时,要注意选择那些有营养的食品,并注意各种食品之间的搭配,不能有所偏嗜,更不能暴饮暴食以至形成积滞。他又认为,胃是人体消化饮食、产生精力的重要器官,应当妥为保护,而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胃的消化及适应能力各异,有些人嗜食冷物,而另一些人则一吃凉东西就肚子疼。因而,每个人都应该对自身的情况加以注意,以合理进食。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自然有无数人极力向他献媚邀宠。他爱吃水果,于是各地官员争先恐后地采摘鲜果进贡,但他从不多吃,总是品尝一点儿就够了。他说:“这些鲜果还不够熟,等放熟了,气味甘美时再吃吧!否则,对身体无益。”  康熙每次出巡,总是拒绝那些尽是山珍海味的宴席,而专吃当地所产的时令菜。他说:“老年人应当饮食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对于那些不恤下情,竭力搜刮民脂民膏,整治丰盛宴席讨好自己,力求升官者,康熙毫不客气,立即予以撤职查办。  康熙对饮水的要求是很高的。一般要把水加热煮沸,取蒸馏水饮用。每当夏日大雨倾盆或洪水暴发之际,他绝不饮用河水,他认为这时的河水喝了易生病,因为洪水容易把地表有害的矿物质、粪便甚至腐败的动物尸体冲刷下来,杂于河水之中,这当然是很不卫生的了。  康熙从不追求长生不老,他认为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从出生到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可遏止的。因而人只能顺应自然,多加保养,以求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寿命。这就是康熙的人生哲学。
乾隆是历代帝王中的长寿冠军,享年89岁,他的长寿原因是多方面的。  满族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后代,他们曾在马背上谋生活,又是在马背上夺取天下,因而八旗子弟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身为八旗之首的乾隆自然也得如此。他从小就继承家法,苦练骑射,拳刀弓箭,样样皆精。他在位时,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演兵式”,各部将都要在武功上较量一番。而乾隆每每最后登场,做骑射表演,据说他十箭总能有七八支射中靶心,可见其技艺不凡。乾隆是个打猎的行家,每年秋天,他都要去木兰围场打猎,这就是著名的“木兰秋”,乾隆年少时随祖父康熙出猎,面对扑过来的猛虎毫无惧色,曾亲自射死一熊二虎,这就为他被立为皇太子作了准备。长期的骑射训练锻炼了他的体魄,也使他具备了领袖群伦的勇气和能力。  乾隆虽是一个满族皇帝,但他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善于依照汉文化的理论去养生。几十年间,他坚持黎明即起,做呼吸吐纳的气功锻炼,坚持早晚“叩齿三十六”,时时鸣天鼓,因而年逾八旬仍耳聪目明。他根据古代中医的理论,为自己制订了养生十六字诀:“吐纳脏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他依此而行,毫不放松,经常做叩齿、咽津、弹耳、揉鼻、运睛、搓脸、摩足、摩腹、提肛等保健功法。平时吃饭时就专心吃饭,睡觉时就专心睡觉。虽然喝酒,但绝不过量,对于女色也不过分迷恋。他还善于根据身体的需要,按照季节气候的变化,选用一些有针对性的滋补品。这些看似细小的事,都使他的精力得以保存而保持身体健康。  乾隆多才多艺,太平盛世,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吟风诵月。他琴棋书画样样在行,既是中国历史上的高产诗人,又是一个书画鉴赏家,清宫内廷所收集的名人字画上无一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的大印。这不但是他的一大爱好,也是他养生的一种方法,在舞文弄墨之际,他的全副身心都融入其中,使他那本不甚多的烦恼更是无影无踪了。心情愉快,所以能长寿。  乾隆喜欢旅游,民间到处都流传着他七下江南的故事。事实上他曾六下江南,五幸五台,三登泰山。其中丁丑22年那一次下江南,他正月动身,一路游玩,直到九月才回到北京,对于北京,更无他没游过的地方,他还评点出燕京八景,也就是“太液秋波”、“卢沟晓月”、“琼岛春荫”、“西山晴雪”等。久居深宫的皇帝有机会到大自然中,到民间去走一走,感受一下新鲜的空气,体会另一种生活,不为公务所累,得到休息,这对他的心情和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在旅行中锻炼,这也是乾隆的另一养生法吧。  乾隆在外长久旅游,享尽人生欢乐,有他的特殊性,因为他是皇帝,一般人是无法比拟的。但旅游可以强健身体,已为人所共知,这确是一条很好的养生之道。  乾隆晚年,曾接见过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后者描述乾隆说:“观其风神,年虽八十三岁,望之如六十许人,精神矍铄,可以凌驾少年。”由此可见其身体的健康。  在他八十六岁时,让位于子,当起了太上皇,安享晚年。一方面如他所说不敢超过祖父康熙在位61年,另一方面,也是他想脱离俗务,获得长寿。在89岁那年,他无病而终。
 武则天是盛唐时期的女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也是一位高寿的皇帝,她经历了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代帝王,享年81岁。她之所以长寿,与她长期骑马锻炼以及参禅修心有密切的关系。  武则天自幼身体强健,擅长驯马。在为唐太宗才人时,有一回外国进贡来一匹骏马,性情暴烈,不能调服。这时武则天走了出来,敏捷地跃上马背,任凭那马怎样嘶鸣跳跃,她紧抓住缰绳,镇定自若。最后那马终于被降服了,这使太宗惊叹不已:女流之辈竟胜于须眉。他问武则天是怎么驯服烈马的?武则天说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用鞭子抽它,如果不顺从,那么便用槌子扎它,如果马还不老实,那么就立刻用匕首杀死它。唐太宗听了啧啧称奇,暗自赞叹这位“媚娘”竟有这么大的勇气和见识。“才人”在宫中是专为皇帝后妃出游准备车马的,在太宗出去打猎或游玩时,武则天总是骑马护驾,前后照应,这使她练成了一身好骑术,长期的马上运动使她一直保持着健康和充沛的精力。  武则天27岁时,唐太宗驾崩。作为太宗的后妃之一,他被送入感业寺,当了三年尼姑。在这三年里,她整日参禅打坐,在身心修养上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也成了她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盛行佛教,武则天自幼随母修习打坐。在寺院里,她更得以专心致志地修习禅定了。她每日早起,或是观心,默默地观照自己心里念头的生灭,一直到某时忽然前念已空,后念未生,就一下子定在现前的这个不起分别、了了常知的境界中。这就是禅定的境界。有时她也修数息、随息:放松周身,跏跌而坐,默数出息入息的次数,从一至十,循环不断,渐渐发觉自己似已不呼不吸,周身舒畅,这时便可停止计数,只是静静地让心思随着呼吸一出一入,长久下去,也可得到禅定。如果从现代观点看,这种禅定的修习,无疑包含了深妙的气功,在气功状态下,全身的兴奋灶集中于一点,或为心思,或为呼吸,而机体的其他部分相应得到了休息。这样,就达到了补养精气、积蓄能量的保健目的。从更深的角度上看,禅定修习使她的智慧得到开发,认识到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变动不居。不能永存的,人的生命也只是短暂的一瞬间。这样的认识使她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能保持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对于健康长寿无疑是最关键的。中医自古认为七情过极皆可致病,而武则天依靠修习禅定获得的见地,远离一切烦恼,豁达乐观,因而得以高寿。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他废掉李氏之后,自己称帝。许多效忠于李氏的大将纷纷起兵反抗,其中以徐敬业为最主要的一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瞾檄》,痛骂武则天身事父子,惑乱宫闱,杀子废子,人神共弃。然而她看了之后,非但没有发怒,还连连称赞骆氏的文笔,说朝廷没有任用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过失。徐敬业兵败之后,武则天也并未将他按造反论斩,而只是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刺史。除此二人,他还赦免了一些辱骂自己、诽谤朝政的人。她有如此的心胸和修养,无疑是她健康长寿的最佳的保证。  武则天兴趣广泛,她写得一手好字,喜欢音乐、诗歌。她还喜欢大自然的风光,这对她的健康长寿也是大有好处的。  武则天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巨大动荡,但她能一次次坚持下来,创造出一番伟业,得享81岁高龄,这正是她长期修心养性心胸开阔的结果,也是她坚持锻炼。爱好广泛的结果呀!
孔子是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崇为圣人。他一生中备受冷遇,历经劫难。但他却长寿,活到73岁。那么,他是怎样在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的呢?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孔子非常注意心理上的健康,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非常清楚地指出了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由于机体发育尚不成熟,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太频;壮年时,身体强健达到顶点,力量充沛,脾气也大,要少与人争斗,以免伤及自身;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就要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如他对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表示赞叹:“贤哉回也!”孔子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有三种事最有害于健康: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饮食荒淫。并提出三种有益于健康之事:调节行动,导人以善,交好朋友。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他本人对音乐有很深的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惜已失传。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在齐国听到“韶”的音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借助音乐陶冶精神。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还是弦歌不绝,饥寒之中,也不愁楚。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如其弟子们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正是这样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孔子该是文弱迂腐的老书生模样。而事实上孔子酷爱体育,身体强健,据考证他身高1.83米呢。孔子喜欢钓鱼和射箭,并且还是位优秀的骑手。但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登山和游泳。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暮春时节,他常与十多个学生结伴去沂水游泳,必至尽兴方罢,然后去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山歌回家去。正因为孔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所以尽管一生多次陷入困境,却都坚持了过来。  在饮食方面,孔子力倡节俭,同时非常注意卫生。他曾提出“八不食”,即:(1)霉粮馊饭,烂鱼坏肉,不食;(2)颜色不好的不食;(3)发臭的不食;(4)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5)调料不当的,不食;(6)不合时令的,不食;(7)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8)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  孔子不但自己依此而行,还通过弟子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大家,从而避免了饮食不当所致的疾病。正是平时多方面的修养,塑造了孔子强健的体魄,使他能在那战乱年代,有力量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去拼搏,并且最终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代伟人。房室养生――房室活动乃阴阳之道
作者:     来源:
 
房室活动乃阴阳之道   祖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要以阴阳为法则来分析和认识,房室活动,即人们的性生活亦是如此。事实上,房室活动是最好体现了一个阴阳整体的观念。长沙马王雄竹简《十问》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为贵’?舜曰:‘生为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乎阴’”。说明古人以阴阳思辨自然,以阴阳剖析自身。东方古代哲学认为,男女、阴阳、天地,统成一体。所谓阴阳之道,乃是性爱的真髓、核心,这一基本理论和法则则是研究人类房室活动的基础。一向重视礼义道德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夫子同样认为男女关系是“人伦之始”、“五代之基”,人类的繁衍昌盛亦从男女阴阳规律而来。鲁迅说:“生物,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就失去了生物的意义。生物为保存生命起见,具有种种本能,最显著的是食欲……但生物的个体总免不了衰老和死亡,为继续生命起见,又有一种本能,便是性欲。因性欲才有性交才发生苗裔,继续了生命。”人,作为社会化的动物,当然也就依靠这两大本能保存生命和继续生命。在人的身上,自然属性既决定了人不同性别所具有的气质,也决定了人具有异性间相互吸引的性爱与情欲的天性,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泯灭的东西。在人的所有生命冲动中,性欲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冲动。性冲动往往是不可遏止的,是本能反映,动物界往往出现雄性相争而相互残杀的现象,但人不是动物,人类的性本能受人的社会性的制约,表现在他们身上的性本能已不仅仅是原始的、野蛮的,更多的则是他们作为社会的人,仅仅把自身简单地交给这种性本能的力量,而毫无自我控制和驾驭的力量,尤其不受道德的法律的规范所约束,这样的人起码不算是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完美的人。  我国古代道教很重视养生,也很重视“阴阳之道”的研究,不仅不把它看作“修行”的阻碍,而且看成重要的修炼方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保精、致气、还精、补脑。正如元代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所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男女相需好比是天地相合,若男女两者不合,则违背阴阳之道,犹“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合之,是谓圣度,圣人不绝和合之道”。《玉房秘诀》中亦谓:“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天地得交令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道也”。由此可见,房室生活本乎自然之道,这是养生延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房室养生――注意饮食对性功能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认为,饮食的当与不当对人体的性功能有重要影响。如古人云:“嗜食醇酒厚味,酿生湿热,流注下焦,扰动精室,则遗精。嗜食辣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下注致阳事不举”,这里的遗精、阳事不举均是饮食物不当所产生的性功能障碍。所以,为了保护性功能的正常,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宜忌。   一是忌肥甘厚味:这是因为,肥腻之物,易伤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可导致精气不足,精亏血少,体虚气弱,可致性欲减退。此外,过食油腻,脾胃运化艰难,酿生湿热,能流注下焦,扰动精室;可引起遗精、早泄;若流注宗筋则生阳痿。说明肥甘厚味之品不可多食,否则影响性功能。日本学者发现,大豆和豆制品,章鱼、鳗鱼、泥鳅、鳝鱼含有大量生成精子的物质――精氨酸,对增强生精子能力有效。  二是忌食太咸:因为咸味先入肾,适度的咸味养肾,但食咸大多则伤肾,不利助阳,因此饮食上宜清淡,多吃一些富有营养、补肾益精的清淡食品,如植物油、蔬菜、豆类、粗粮、肝脏、禽蛋、鱼类、花生、芝麻等,这对延年益寿,避免性功能衰退有积极意义。   三是忌食寒凉:因为寒凉食品,令肾阳不足,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可致精少阴冷,性功能衰退。祖国医学认为:“性凉,多食损元阳、损房事”,现在已发现,菱角、茭白、海松子、兔肉、猫肉、猪脑、羊脑、水獭肉、粗棉子油等,对性功能不利,常吃能出现性功能减退或精子减少、阳痿等。如对猪脑,《本草从新》说:“损男子阳道。”水獭肉,《日华本草》说:“消男子阳气,不宜多食。”《随息居饮食谱》说:“多食消男子阳气。”因此,对以上这些食物,有性功能障碍的人,应该禁食,性功能正常的也宜少食。  四是忌偏食:因为偏食可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使肾精不足,男子精子缺乏而导致不育。现代研究发现,精子的含锌量高在0.2%,若平时不喜欢吃含锌丰富的食物,机体含锌量不足,可导致性功能下降,甚至不育。如肉类、鱼类、动物内脏含较多的胆固醇,可使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利于精子量增加,但一些人怕胆固醇升高易发生冠心病,故不敢多吃这些食物,从而导致胜功能减退。 房室养生――重视房室养生中的“七损八益”  《黄帝内经》里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说明掌握和理解“七损八益”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医书《养生方》和《天下至道谈》也谈到了人的性与性功能保养的问题,其中,《天下至道谈》中的性保养,就比较具体谈到“七损八益”,书中说道:“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有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深泣留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补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不衰。”由此可见,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性生活中有损健康的七种表现和八种有益保持精气,有利性生活的引导动作,如果能很好运用,可以避免七种有损害的表现,达到性生活和谐。  什么叫“七损”呢?《天下至道谈》说得很清楚:“一曰闭,二曰泄,三曰竭,四曰勿,五曰烦,六曰绝,七曰费。”即一损是指性交时阴茎疼痛,精道不通,甚至无精可泻,这叫内闭。二损指性交时大汗淋漓不止,这叫阳气外泄。三损是说性生活不加节制,交接无度,徒使精液虚耗,称为“竭”或“衰腠”。四损是说交合时阳痿不举,故曰“勿”。五损指交按时呼吸梗促,气喘嘘嘘,心中懊恼,神昏意乱,这就叫烦。六损是说在女方根本没有性冲动或性要求时,男方性情急躁,不善于等待,甚至态度粗暴,强行交合,这样的性生活自然极不协调,将会给女方带来很大痛苦,不仅损害其身心健康,还会影响胎孕的优劣,给下一代造成危害,因而叫“绝”,意即陷入绝境。七损是指交接时急速图快,滥施泻泄,徒然耗散精气而已,所以叫做“费”。  那么,什么叫做八益呢?原来“八益”指的是寓气功导引于两性交媾活动中。《天下至道谈》又写道:“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四曰蓄气,五曰和沫,六曰积气,七曰持赢,八曰定顷。”即一益是指性交之前应先练气功导引,导气运行,使周身气血流畅,故曰“治气”。二益是说舌下含津液,不时吞服,可滋补身体;又指致其阴液,亦为交合之所不可少者,这些都叫做“治沫”。三益是说要善于掌握交合的时机,这就叫做“知时”。四益即蓄养精气,做到强忍精液不泻。五益是指上吞唾液,不含阳液,双方在交合中非常协调。六益是说交合适可而止,不可精疲力竭,以便积蓄精气。七益是说交合之时留有余地,保持精气充盈,做到不伤元气,叫“持赢”,即持盈。八益是说两性交合时,男方不要恋欢不止,称为“定顷”,即防止倾倒之意。  由上可知,这里所说的“七损八益”是非常有益健康的,对维护男女身心健康,减少妇女疾病,乃至下一代的优生优育,都有着积极意义。
 
房室养生――性压抑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性需要的满足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美满婚姻调查了1000对夫妻,结果表明,丈夫需求的排列次序是:(1)爱情;(2)性生活美满;(3)思想沟通。妻子需求的排列次序是:(1)爱情;(2)互相忍让;(3)互相尊重;(4)性生活美满。法国民意测验调查所对各行业1000多名各年龄的调查表明,在“什么样的人最幸福”栏内,有83%的人认为夫妻生活最幸福。性生活即使在老年人也是需要的,性学家金赛调查表明,性活动频度随年龄增长虽有下降的趋势,却保持终身。日本弘济医院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医院卧床不起的老人放在男女混合病房,结果发现老人们都显得精神多了,有说有笑,变得爱整洁,智力测验成绩上升,牢骚减少,饮食增加。  反之,如果性满足出现负反应,将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且看我国个别地区离婚情况,天津市1980年离婚27万对,1983年上升到37万对,到1985年竟达41万对,其中由于性生活不满足者居多。江苏盐城某工厂,有女工290人,几年中恋爱结婚的有76人,婚后闹离婚的有24起,占31.5%,离婚缘由中性生活不协调占1/3以上。  性科学的研究表明,长期的性压抑,对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工作学习皆会产生消极影响,直至损害心身健康。如热恋中的情人在遭到挫折时,将出现烦恼、忧伤、焦虑、猜疑、厌恶、颓唐等不良情绪,很可能发生一种“爱情综合症”,表现为情神萎靡,四肢无力,不思饮食,严重者可心跳、心慌、胸闷、气喘。研究还发现,丧失配偶,易增加患病率,容易衰老,容易早逝。感情越深者,影响越大。巴黎夏科教授和维也纳罗巴克教授研究证明,大量精神病患者的患病诱因在于:在某种条件的性压抑下,人的正常的性满足欲望被剥夺了。我国心理咨询门诊中的资料也说明,由于婚姻问题或性生活不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和心理冲突,可以出现种种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睡眠障碍、神经衰弱、焦虑状态、抑郁情绪等表现。此外,性压抑还可导致性变态,如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等。犯有这种毛病的人。有相当数量者承认,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是在强烈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做出的蠢事。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对性生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亦有大量科学的论述。如《素女经》中说:“素女曰:阴阳不交,则生痛淤之疾,故幽、闲(指阉人、闲人)、怨(怨女)、旷(旷夫)多病而不寿”,这里的多病不寿,即指长期没有或得不到性满足的人。《千金要方》亦云:“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以上观点都反对禁欲,男女依存,正常的性生活是人类天性之需,是生理和生活情趣上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为的抑制这种功能,会带来许多疾病,这种观点与现代医学及心理学的研究是一致的。正常的性生活可以协调体内的各种生理机能,促进性激素的正常分泌,而且是健康心理需要。  房室养生――古代房中家谈性交姿势  夫妇性生活的和谐,是离不开正确的性交姿势与体位的,关于这一点,古代房中家是非常重视的。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养生方》中就已有详细记载,名曰“十节”。“十节”,即夫妇交合时采用的十种不同的姿态和体位。一曰“虎游”,即如虎之游走;二曰“蝉附”,即如蝉之附背;三曰“尺蠖”,即如尺蠖之屈伸;四曰“困桶”,为类似捆鹊的交尾;五曰“蝗磔”,如凤凡的翔交;六曰“猿捕”,即似猿猴之捕搏;七曰“蟾蜍”,如蛤膜的交合;八曰“兔鹜”,如兔之奔突;九曰“蜻蜒”,即似蜡岭之尾交;十曰“鱼嘬”,如鱼之嘬口吞物。  上述十种性交姿势,是古代仿生学在房事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可见古人研究房中术既要使其科学化,又要使其艺术化。其目的在于防止交合时的单一呆板姿势,如一般人认为,夫妇交合只能采取女仰男俯的平卧位,并认为这是夫妇同房时的惟一合理的体位。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夫妇同房采用不同于往常的合宜的姿态,既可以避免损伤身体,又能增进夫妇之间的感情。  性交姿势除“十节”外,另外在《素女经》中亦有介绍,名曰“九法”。具体内容是“一为龙翻,即如龙交时的翻腾,取女下仰,男上伏位,弱入强出,动而不泄,此能防百病;二为虎步,即如虎走时的交合,女取胸膝卧位,男跪其后交,可百病不生,男体益盛;三为猿搏,即如猿交合时搏戏,女仰卧,男担其股膝使臀背俱举而交,女可动摇,男不施泻,女快而止,云可使百病自愈;四为蝉附,女伏卧直躯,男伏其后,深交,女快止,可使内伤之病消除;五为龟腾,即如龟鳖交合之展腾,女仰卧屈膝,推其足至胸,交合深浅适度,女快止,男不泄精,久可使精力百倍充盛;六为凤翔,即如凤凰飞翔之交合,女仰卧举脚,男跪其间,深交,女快即止,此亦可防百病之生;七为兔吮毫,即如兔交时吮取毫毛之状,男下仰卧伸脚,女跨其上,据席俯头,女情欣喜,神形皆乐而男不泄,则可百病不生;八为鱼接鳞,即如鱼交时之鳞相接,男下仰卧,女跨其上,两股向前,浅入勿深,如婴含乳,持久使女快即止,云可治各种结聚病症;九为鹤交颈,即如鹤交合时抱颈而动,男正坐,女跨其腿上一手抱男颈,男抱女臀,女自动摇,感快即止,云可使七伤之病自愈。  这里所说“九法”,亦是仿生学在房中术中的运用,使房室生活艺术化,且与医疗学结合起来,应该说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封建社会剥削阶级淫扶取乐的东西,是海淫之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性生活是人的正常需要,并非某一部分人的专利,是每个人都可享受的权利,通过和谐美满的性生活,亲密夫妻感情,又有何不好呢? 房室养生――避免“房劳”发生的具体措施  一要高度重视房事过度对健康的严重损害。  所谓房事过度,即指纵欲。常言道:“纵欲摧人老”、“房劳促短命”,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寓有科学道理。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恣意情欲,则命同朝霞也”。据现代研究认为,性生活过度,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防御功能减退,对各种疾病抵抗力减弱,致使代谢功能反常,易引起各种疾病,肿瘤发病率增高。所以,古人说:“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贵族大臣,妻妾成群,生活放荡糜烂,虽然他们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但到头来多是恶病缠身,过早夭折。目前,一些青年人盲目追求所谓“性的解放”,放纵性生活,甚至性生活紊乱,这都是极为有害的。”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节制房劳,这是由于他们的肾精已经亏少,再“纵欲贪欢”,肾精耗竭,则促其衰亡。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节欲保精,保得一分精液,多延一分寿命。 二是掌握避免“房劳”发生的具体措施。  避免房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当从青年时就开始做起,直至老年,始终如一。  首先,要行房有度。度,就是适度,即不能恣其情欲,漫无节制。不少养生家都主张成年之后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至老年宜断欲。如《千金要方》中指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不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对书中所述的入房次数,历代养生家多持赞同态度,不过有人主张“其人弱者,更宜慎之”。由于年龄不同,精力和性的要求有差异,因此,不能超脱年龄和实际精力而恣意行事,否则就易戕伐身体、折人寿命。  其次,要合房有术。从医学和养生角度来讲,夫妻合房要讲究适当的方法。在这方面,过去一直被视为禁区,搞得神秘莫测,稍作议论被视为淫乱。其实,夫妻间行房事,顺应自然,合乎法规,讲究科学的方法,既能使双方得到性的满足,增进感情,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在竹简《天下至道谈》中,明确提出夫妇性生活应与气功导引结合起来,以收积气全神、延年益寿之效。其中一段谈到:“气有八益,有七损。不能用八益去七损,则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五十而起居衰,六十而耳目不聪明,七十下枯上竭,阴气不用,涕泣俱出,令之复壮有道,去七损以抵其病,用八益以补其气,是故老者复壮,壮不衰。”意思是说,夫妻性生活应做到八种有益的保持精气的导引动作,而避免七种有害的动作。如果不按这么做,则四十岁时精气已耗损一半,五十岁生活起居已感衰弱,六十岁耳不聪,七十岁体质虚损已极,阳痿、涕泪难自控。如果做好八益,避免七损,可使壮年人抗衰延年,老年人亦可恢复健康。八益是与气功导引相接合的两性交接方法。其主要精神是:导引精气,使阴液分泌、掌握适当时机、阴阳协调,积聚气血、保持精气充盈,防止阳痿等。七损是七种有损身体健康的两性交接活动。其主要精神是:闭精难出、过急、过久汗出伤津、精气短竭,阳痿强用,交合时心烦躁郁、精血耗绝,交合过频、耗费精气等,如此等等,皆可引起废损之病。  避免房劳的主要措施还有一些,如晚婚少育等,但关键是上述几条。在这里,我们再重复一句:为了您和您的后代健康,一定要避免“房劳”! 养生名著――《易经》  《易经》是我国3000多年前古典哲学实用著作《周易》中的第一部,它由卦辞及爻辞组成。经,今称筮辞,由六十四卦组成,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经又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卦是由一与一一两种称作“爻”的符号,由下而上、按顺序以六书构成。  在《易经》中蕴含有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经验,其主要包括“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等。  (原文)  颐 养口 颐卦。  颐(1),贞吉;观颐(2),自求口实(3)。  初九,舍尔灵龟(4),观我朵颐(5),凶。  六二,颠颐(6),拂经(7)于丘颐,征凶。  六三,拂颐(8),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9)涉大川。  上九,由颐(10)、厉吉、利涉大川。  (注释)  (1)颐:面颊;《释文》:“颐,养也”。《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由于颐卦的形状,像是张开的口,上下牙齿相对,食物由口进入体内,供给营养,所以有“养”的含义。将这一卦上下分开来看,上卦“艮”是止,下卦“震”是动,吃东西时,大半上颚不动,下颚在动;所以,也有口,亦即颐的意义。(2)观颐:观��观察,研究。观颐,研究养生之道。(3)口实:口粮,食物。(4)灵龟:原指占卜用龟,因其能多日不吃不喝,所以称“灵龟”。(5)朵颐:朵,原意是树枝下垂。朵颐,是下颚下垂,张口想吃东西的形象。(6)颠颐:颠,借为慎,善也。颠颐,善于颐养。(7)拂经:拂是违,经是常。拂经是违反常理的意思。(8)拂颐:指违背养生之道。(9)不可:不利。(10)由颐:遵循颐养的正道。  (按语)  颐卦是六十四卦中的第二十七卦,主要教导人们通过正当途径来养生。颐道变化可用六爻分别叙述如下: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初九阳刚,在最下位,是社会下阶层刚毅的人,但因与“六四”的小人相应,以致产生食欲,蠢蠢欲动,将自己如同灵龟般的智慧舍弃,呆呆地张着口,观望他人手中的食物。“象传”说:只羡慕他人的富贵,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智慧,并不足以富贵,所以凶险。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六二”阴柔,象征女人不能单独生活,必须依附男人。于是“六二”求养于“初九”。然而,寻求在下方的“初九”供养,就颠倒违背常理,因而,又想寻求“上九”供养,但“上九”的地位太高,而且与“六二”不相应,没有供养的义务,以致前往凶险。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六三”阴柔,不中不正,而且在下卦“震”亦即动的最高位置,象征不正当的行动,已经到达极点,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违反了养的道理。由于养的手段不正当,养的目的即或正当,也会凶险,以致在十年漫长的时间里,得不到供养,没有任何利益。  六四,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六四”阴柔,虽然在上卦处于养人的地位,却连自己也不能养,只好颠倒向下求养于“初九”。不过,“六四”与“六二”不同,“六四”与“初九”都得正,而且相应,以柔顺正当的“六四”,就养于刚正的“初九”,反而是理所当然,所以说吉祥。然而,柔弱的在上者,求养于刚强的在下者,就会有被在下者轻视要胁的可能,因而,必须虎视眈眈,威而不猛,而且,要求必须愈来愈严格,才能确保无咎。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六五”阴柔不正,虽然在君位,却不能养天下,只好求助于阳刚的“上九”,这样做,违反常理。不过,这是为了要养天下,不得已的措施,动机纯正,就会吉祥,但不可作渡大河大川等冒险行动。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此爻是说,天下的人都由上九供养,其地位和财富都在君主之上,因此处境有危险,但如果能够谨慎对待,可以渡过大河大川,做成大事业。  对于《易经》所述此段原文,《白话易经》里说:“颐卦,阐释养的原则。当物资蓄积富足之后,就可以养育天下了。养育应靠自己,不可依赖,不可羡慕,应当运用智慧,使天下得到供养。养育必须依循常理,采取正当的手段,不可违背原则。然而,当不得已时,只要光明正大,不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应威而不猛,公正严格。只要动机纯正,甚至可以权宜行事,也不妨违背原则。总之,供应是正当的作为,在任何艰险的状况下,也值得全力以赴”。养生名著――《论语》  本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儒家之经典著作,相传由孔子门人所作,系用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不仅是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和教化工具,而且也集中反映了孔子的心身修养和生活习惯,包含着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如孔子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皆致失常,养生之道不离中庸则可望颐养天年。又主张“君子先慎乎德”,事实证明,以德立身是养生的重要根基。  孔子还提出了一些良好的生活准则,如在《乡党篇》里提出,暑天宜穿粗或细的葛布单衣,冬天要穿皮袍,配毛垫;在饮食上,要“食不厌精”,因为精细之食不伤脾胃,便于消化吸收等。  (原文)  食不厌精,脍(1)不厌细;食而(2),鱼馁(3)而肉败(4),不食。色恶,不食;臭(5)恶,不食;失饪(6)不食;不时(7),不食。割不正(8)不得其酱(9),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10)。  唯酒无量,不及乱(11)。  沽酒市脯(12)不食。  不撤姜食(13)不多食。                  ――《论语?乡党》  (注释)  (1)脍(kuai块):细切的肉、鱼。(2) (yi易):食物存久而腐臭;(ai爱):食物存久而变味。食而……不食:指不能吃存放过久而致腐臭。变味的食物。(3)馁(nei内上声):腐败,不新鲜。(4)败:腐烂,变质。(5)臭:指难闻的气味。(6)失饪:指在烹饪过程中未做熟或烧焦等不当制作方法。(7)不时:指不到进餐的时候。(8)割不正:此云对宾主应割取不同部位的肉来烹食,否则为“割不正”。(9)酱:醋、芥、盐、梅等佐料的总称。(10)食(si四)气:指人吃食的消化能力。(11)乱:神态错乱,即醉。(12)沽酒市脯:沽(gu姑)和市均为买卖之意;脯为干肉。(13)姜:不属荤食,所以可以不去掉。  (按语)  此段原文反映了孔子非常重视饮食养生,如其中所说的饮食卫生、细嚼慢咽等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养生名著――《孟子》
  《孟子》是记述战国继孔子之后最出色的儒学大师孟轲的言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孟子》为儒家的重要著作,对后世在思想上、文学上均有重大影响。此外,书中还蕴藏着不少养生思想,尤其是他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世影响很大。由于孟子养神得法,其寿高达84岁。  (原文)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上》  (按语)  此段原文指出,养生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如若欲望太多,必致形累神耗。  (原文)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1),非义袭而取之也(2),行有不慊(3)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予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4)其苗之不长而揠(5)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1)是集义所生者:是说平日行事,都合于义,日积月累,然后自然产生浩然之气。(2)义袭而取之:平日积义,却靠一时装出合乎义的样子,从外面掩取这种浩然之气。(3)慊(qie):足。(4)闵:忧虑。(5)揠:拔高。  (按语)  此段是说如何培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是指具有重道德、讲仁义特点的儒家养气法。而养气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无私的人才能使气保养充盛。这种精神养气法比佛道两家“万虑皆空”的养气法更符合社会需求。
养生名著――《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荀子所著。他主张以“礼”来修身养性,其实质是扶弱抑强,调之使平,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因此,这个“礼”在养生中可以理解为按生命运动的自然规律办事。  (原文)  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1),以修身自名,则尧禹,宜于时(2)通,利不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智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3)食饥、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4),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5)庸众而野。                                   ――《修身》  (注释)  (1)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据云寿七百余岁。(2)时:处。(3)勃乱提:即违逆散乱的意思。(4)和节:犹和适。(5)夷固僻违:低级、庸俗、不正的意思。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阐述修身养性要遵礼守法。凡是在动用血气、意志、思虑上,遵循礼道的,就会显得平正而通达,不遵守礼道的,就会显得悖乱而滞慢,总之,荀子强调仁义道行是长安之术,养生之要。养生名著――《老子》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又被称为中国养生学的理论源泉,后世道家奉为经典。  老子养生观――“虚”、“静”、“去欲”、“去己”。虚者,无物不实之意。道家认为天地始于无,无生有,万物皆生于无。至虚为无。虚心应物,自无穷尽。静者,清明不躁之意。烦躁者,神不静;狂躁者,身不静。静能制动,静能止躁,静可安心,静可健身,故曰人能静者筋韧而力牢。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谋名曰名欲,图财曰利欲,贪色曰色欲,皆身外之物。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者之第一大患。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去己,亦称“忘我”,人生之患者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何谓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老子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之谓也。  (原文)  有物混成(1),先天地生。寂兮寥兮(2),独立而不改(3),周行而不殆(4),可以为天下母(5)。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6)。大曰逝(7),逝曰远(8),远曰反(9)……人法地(10),地法天(11)天法道(12),道法自然(13)。  道生一(14),一生二(15),二生三(16),三生万物(17),万物负阴而抱阳(18),冲气以为和(19)。                              ――《老子?四十二章》  (注释)  (1)有物混成:有个东西混然成一体。物,即下文所言之 “道”或“一”。指天地未分之前的太极之气。(2)寂:谓无声音;寥:谓空虚,无形。寂兮寥兮:无声无形。(3)独立:独一无二;不改:谓自有其规律。(4)周行而不殆:谓“道”在天地间循环往复运行,无所不入,在阳不焦,在阴不腐,无不贯穿,不危殆。(5)为天下母:道育养万物精气,如母之养子。(6)强为之名曰大:姑且给它(道)取个名叫“大”。强:勉强,此有姑且之意。(7)大曰逝:意谓这个叫“大”的道,没有固定的处所,是一个处处都会逝去的东西。(8)逝曰远:意谓逝去的“道”走向辽远,它穷乎无穷,布气天地,无所不通。(9)远曰反:是说远逝的道又返转还原到人身上。(10)人法地:法,效法,遵循。意谓人当效法地之安静柔和,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11)地法天:地当效法天之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12)天法道: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13)道法自然:道效法它本来的样子。(14)道生:道是绝对无偶的,用数来表示为“一”。(15)一生二:统一的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在这里主要指阴气与阳气。(16)二生三:在对立的两个方面的作甩下,新的事物就会产生“三”这里主要指阴气阳气相合后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17)三生万物:在均调和谐的状态下,万物就生成了。(18)万物负阴而抱阳:指含有对立地存在着的两种势力。(19)冲气以为和:冲气指冲虚之气,肉眼看不见的气;和为和柔,即统一。本句意谓阴阳之气为人体内得到平和。  (按语)  本段原文首先指出了道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在天地问生存的人,也就必须遵行天地变化之规律,如此才能合道,道合才能长生。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1),其死也坚强(2);草木之生也柔脆(3),其死也枯槁(4)。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减(5),木强则折(6)。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                              ――《老子?七十六章》  (注释)  (1)柔弱:指人在刚出生时形体柔软。(2)坚强:形容人在死后形体僵硬。(3)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4)枯槁:形容草木的干枯。(5) 兵强则减:指打仗时若用兵逞强,即会遭受灭亡。(6)木强则折:是说若树木茁壮强大,就会遭到砍伐。(7)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此为上文之结论,即尽管强大,反而居于下位;尽管柔弱,反而处于上方。  (按语)  本段原文的中心意思是贵柔戒刚,正如老子所云“柔弱者,生之徒也”,即柔和之气为人体最有生机之气,就像那初生的婴儿生机盎然,朝气勃勃;而死亡的东西是僵硬的,僵硬总是与死亡联结在一起的。由此可见,人们在养生过程中,不宜逞强于做某事,应当炼就至柔之气。
养生名著――《庄子》
作者:     来源:
《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丘(今河南商丘)人,一生贫困,其学本老子,与老聃齐名,世称“老庄”,其著述名《庄子》。书中记述了不少有关养生的理论,对中国养生学的形成产生过一定影响。  (原文)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9)。                               ――《庄子?养生主》  (注释)  (1)涯:边际,界限。(2)知:知识,亦包括人的思虑。知也无涯,指知识是没有限度的。(3)随:追求。以有涯随无涯,指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4)殆已:殆,危险。照上边说的做,就会劳形伤神,危险便由此产生。(5)已而为知者:既然这样还要去追求知识。(6)为善无近名:做善事不要存在着求名之心。(7)为恶无近刑:做恶事不要遭到刑戮之害。(8)缘督以为经:缘,顺着,沿着;督,中,督脉;经,法,常法。本句意谓:顺着自然的中道而为常法。(9)尽年:终其天年之意。  (按语)  本段原文高度概括了庄子的养生观,即“依乎天理,顺应自然”。人们若能忘记世俗的荣辱观念,以顺着自然的中道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身躯,尽终其天年。
养生名著――《吕氏春秋》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吕氏春秋》
  本书为战国未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集体编撰而成。  《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2),此官之所自立也(3);立官者以全生也(4)。今世之惑主(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6)。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7)。                              ――《吕氏春秋?本生》  (注释)  (1)樱:触犯,戾。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官:官吏之官;自:从也。(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  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尽数》  (注释)  (1)蝼(lou楼):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比喻为虫蛀。(2) (ju局):耳闭塞失聪之疾。(3) (目蔑)(mi,蔑):眼病,目不明。(4)鼽(qiu囚)窒:鼻塞。(5)为张为府:张,指张开,引申为扩张,即腹胀。府,指腹部跳动。(6)轻水:指雨露等质轻之水。(7)重水:指井水、泉水等质重之水。(8)(Zhong踵)蹶:足肿曰,足不能行走曰蹶。(9)甘水:指山溪、清泉之水。(10)辛水:指酒泉之水。(11)疽:痈疽。痤,疖子。(12)苦水:指盐碱地之水。(13)(Wang汪):胸部突起之病。伛:伛楼,驼背。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郁则为病。动可延寿的重要观点,认为“郁”是万病之源,只有“达郁”(排除壅塞,使其通达)才能延年益寿。此外,原文还告诉我们,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养生名著――《马王堆古医书》
作者:     来源:
 
《马王堆古医书》
-重视房室养生
-提倡药疗药养服食
-注重倡导食气导引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物理疗法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简书,其中有不少是医学和养生学著作。这批出土古医学养生书共约二万余字,依据内容可分为15种,分别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甲本)、《脉法》、《阴阳脉死侯》、《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性》(乙本)、《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  其中《却谷食气》为气功文献,记载的是古代一种以却谷休粮结合呼吸吐纳的气功养生祛病方法,这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却谷食气文献。  《导引图》为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书中用红、蓝、棕、黑等多种颜色,描绘了44种不同姿态的导引人形。由于图谱是绘在《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同一卷帛书上,表明它是结合食气,使精气按一定的径路在身体运行。此即《云笈七签》所说:“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目的是“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  《养生方》记载了33种疾病或事项的九十余个养生方,其中有食疗、食养方,有内治方,有外用、外治方。主要部分是房中养生方,即通过药物的摄养或治疗,以消除某些性功能障碍的方法。也有少量房中导引养生理论的内容附于全卷之未。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为古代房中术著作,讨论的是通过夫妻性活动和谐并辅以导气以求健身延寿的养生方法和理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古代房中术著作今存者甚少。这三种文献,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房中术著作,对于研究养生学史以及性科学,都是可贵的历史资料。那么,在马王堆医书里的主要养生思想是什么呢?  马王堆古医书里的养生思想是很丰富的,其特点之一是主张祛病健身以延年益寿,若身体有疾病损伤,则不能奢谈摄生益寿,此即所谓“欲修长生之道”“禁忌之至急,在不伤不损而已”。其观点即是:医疗与摄养,同为养生的两项重要内容,相辅而行,缺一不可。因此,马王堆出土的各种书里,或疗病,或避疫,或摄养,无不与养生有密切关系。特点之二是,讲究兼修众术,反对偏执一法。其修养方法有服食、行气、导引、房中、禁(祝由),认为只有数法兼行,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功效。特点之三是:“气”(精气、神气等)是马王堆出土养生书中最基本的理论基础,诸如食气、行气、养气、治气、接气等,无不与“气”有关。如养生所服之药,多为补精益气之药;所食所行之气,为天地间自然之精气和人体自身先天之精(元)气,导引可使精气有规律地在全身运行;房中术则可蓄养精气,使之生化而勿泄。总之,作为古代养生理论中最基本而又有着丰富内涵的精、气、神思想,始终是贯串在马王堆出土养生书中,而且通过这一基本理论将气功、房中、服食融会贯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三项内容又在出土养生书中占有主要位置。除上述几个特点外,其养生学思想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房室养生。  在马王堆出土的15种医书中,属于古代房中医学的有5种,帛书整理小组分别定名为“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这些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房中医学著作。因为,班固《汉书?艺文志》虽载有房中著作八家之目,但早已荡然无存。因而,这些著作的出上,填补了我国秦汉时期这方面文献的空缺,为我国性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房室之事也是一门科学,它包括有生理学、心理学以及医疗卫生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学科。但由于它是人类“性情之极”,往往在实际生活中不易正确地认识和理智地控制,常有太过或不及之虞。对此,出土医书中很有研究,并为之制定了一些法则:以节制房事,使之为健康服务。如帛书《养生方》里说:“问‘男女之齐至相当,毋伤于身者若可(何)?’合(答)曰:‘益产(生)者食也,损产(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必有法厕(则)。’”简书《天下至道谈》也说:“人产(生)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故贰生者食也,孙(损)生者色也,是以圣人合男女必有则也。”由此可知,出土医书认识到性生活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必备手段和生理的基本要求,但却不能恣性放纵,否则为害非浅。出土房中术著作的所谓“法则”,实乃性活动的方法、技巧与理论,也就是“房中术”,又称“房内术”。在古代,房中术已不再局限于作为人类繁衍和生理的需要,而已经成为一种养生的手段。在这方面,出土养生书中有较多的论述,其主要理论和要领有:顺察天地,以合阴阳;接阴合气,导气而行;安神定志,心静如水;盈舍虚补,治气积精;补惜阴精,翕腹充脑等。  第二,提倡药疗药养服食。  以现在尚能辨识的文字计,《养生方》与《杂疗方》共载方128首,计各种补益方56首,男性用房中壮阳药方12首,女性用房中药方13首,房中补益方9首,男女合用房中药方10首,去体毛、守宫砂及疗阴茎肿等杂方共6首,避蜮虫及疗蜮虫蛇蜂螫射方14首,治疗未详方8首。这只是一个大略的分类统计数。其主要补益思想和服食方法是:治中益气,健力强身,补疗兼施,以养肾精。  第三,注重倡导食气导引的方法。  马王堆出土养生书的气功导引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即施行的是先秦至秦汉荆楚盛行的所谓“食气术”,以呼吸吐纳一年四季、一日四时之佳气和日精月华为主,并兼以辟谷服药。其要领和理论主要是:效法天地,行之以身,无微为积,形神相葆,深息而久,去旧布新。  第四,值得一提的物理疗法。  在《五十二病方》里记载了许多物理疗法,据初步统计,全书记载各种物理疗法45方,归纳起来可分为五类:水疗4方,熨疗9方,熏疗8方;火灸疗18方,灸疗6方,共占283方的15.9%。45方中涉及病名30个,占103个病名的28.1%。可见我国古典物理疗法应用之广。45方中除灸疗6方外,各方用药1~3味,最多达8味,涉及药物56味。45方中除冷药水浴一方外,都采用不同方法给药物等加热后施治,或先涂药后火灸。总体上讲,《五十二病方》中的物理疗法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如既往在讲水浴疗法时,常从公元652年成书的《千金要方》中引用冷水浴法,《五十二病方》的出土,将我国的冷药水浴史提前了900年。  (原文)  气有八益,有(又)有七孙(损)(1)。不能用八益,去七孙(损),则行年而阴气自半也(2),五十而起居衰(3),六十而耳目不葱(聪)明(4),七十下枯上(脱)(5),阴阳不用(6),深泣留(流)出(7)。今之复壮有道,去七孙(损)以振其病(8),用八益以贰其气(9),是故老者复壮,壮(者)不衰。君子居处安乐,饮食次(恣)欲(10),皮奏(腠)曼密(11),气血充盈,身?(体)轻利,疾使内,不能道(12),产病出,汗揣(喘)息(13),中烦气乱;弗能治,产内热;饮药约(灼)灸以致其气(14),服司以辅其外(15)强用之,不能道,产痤种(肿)橐(16);气血充盈,九?(窍)不道(17),上下不用(18),产痤睢(疽),故善用八益,去七孙(损),五病者不用(19)。八益:一曰治气(20),二曰致沫(21),三曰智(知)时(22),四曰畜气(23),五曰和沫(24),六曰窃气(24),七曰寺(待)赢(26),八曰定顷(倾)(27)。  七孙(损):一曰闭(28),二曰泄(29),三曰渴(竭)(30),四曰勿(31),五曰烦(32),六曰绝(33),七曰费(34)。                               ――《天下至道谈》  (注释)  (1)气有八益,又有七损:谓在性生活过程中,有八种做法能对精气有补益,有七种做法能对精气有损伤。(2)行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行年,指经历之年岁;阴气,在此指人体的阴精等营养物质。(3)五十而起居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4)六十而耳目不聪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5)下枯上脱,虚脱之意。(6)阴阳不用:此处指生理功能衰退,性器官不能勃起,阴阳交合之事不能进行。(7)_深位留出:当为涕泣流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作“涕泣俱出”。涕位本皆指眼泪,此处涕谓鼻涕,位指眼泪。(8)振其病:谓救治其疾病。振,《说文》:举救也。《增韵》:拯也。此处有预防疾患之意。(9)贰其气:补益其精气。贰,《说文》:副益也。此处有增益、补益之意。(10)饮食次欲:次,当作恣,恣意、任意。此处谓食欲旺盛,能随心所欲地进其饮食。(11)皮腠曼密:皮肤肌理美丽而细密。(12)疾使内,不能道:内,犹言行房交媾,亦为古代房中交合的术语;道,同导,通畅。此句言疾速交合而精气不能导行畅通。(13)产病:生病。产,生也,下文“产内热”,为生内热。(14)约灸:当为灼灸。此处谓吃药,用艾火熏内灸炙,以使精气来到。(15)服司:犹服食。司,通饲。古时,食、饲通用。《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由此可见,司为食的同音假借字。(16)产痤肿橐:产痤,即生出痤;橐,即囊橐,此指阴囊。此句谓产生痤和阴囊肿胀之类的疾病。(17)九窍不道:即九窍不通。道,通也。(18)上下不用:指人体上下的手足四肢因气滞血瘀而导致麻木不仁,不能行动。(19)五病者不用:五种疾病不会产生。五病,系指上述阴气自半,起居衰,耳目不聪明,下枯上脱、涕泣流出等五种体弱衰疾,或指五脏之病。(20)治气:导气运行,调治精气。系指操练房中气功导引。(21)致沫:导致津液,即含漱津液服食吞下。(22)智(知)时:知道,把握住最适宜交合的时机。(23)畜气:蓄养精气。畜,通蓄。(24)和沫:当指男女双方互相亲吻而舔其津液。《洞玄子》曰:“男含女下唇,女含男上唇,一时相吮,茹其津液。”又据本书下文“为而勿亟勿数,出入和治,曰和沫”。依此,乃指交合动作舒缓而阴液绵绵不绝。(25)窃气:可理解为聚气。窃,潜取之义,在此于义不谐。下文为积气,或恐窍当为积之误。(26)寺赢:寺,当为待或持;赢,盈也,满也。此处等待精气盈满或保持精气盈满之意。(27)定顷:即定倾,谓使倾倒者能够得到安定。《国语?越语》:“夫国家大事,有持盈,有节事,有定倾。”此处借用作为防止阳痿之意。(28)闭:谓精道闭塞不通。(29)泄:谓男精早泄。(30)渴:当作竭,言精气短竭或精液竭尽之义。(31)勿:后文作弗,借以形容阳痿不举。(32)烦: 谓交媾时心慌意乱,烦躁不安。 (33)绝:依后文所述,是指当女方根本没有性欲时,男方强行交合,因而有损身心健康,如同陷入绝境。(34)费:意谓交合时过于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而已。  (按语)  此段原文是关于“八益”、“七损”的论述,又可分为三小节。第一小节论述了“用八益,去七损”的重要意义,能使老者复壮,壮者不衰,五病不作,否则会加速衰老,产生五病。第二、三小节分别论述了八益和七损的具体内容。所谓八益,是指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于人体有益,其要点是操练房中气功导引,使气血流畅,津液不竭,男女双方情和意感,配合默契,务使交合时能收补益之功。  本段原文的意思是说:在房室生活中,有八种做法能补益人的精气,又有七种做法能损伤人的精气。如果不能运用八种益精之法和除去七种损精之法,那么人到40岁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减半,50岁生活起居能力就显得衰弱,60岁就耳不聪。目不明,70岁就下体干枯,上体虚脱,精气丧失,性功能器官失去作用,眼泪和鼻涕一齐流出。要想使人恢复健壮也有办法,那就是除去七损以救治疾病,采用八益来补益精气,因此就能使老年人恢复健壮,壮年人不致衰老,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安定快乐,能食欲旺盛地进其饮食得到滋养,使皮肤肌理健美细密,气血充盈旺盛,身体轻便灵决。如果行房事疾速随便,不守法度,精气不能畅通,就会生病,体虚出汗不止,呼吸气喘急促,内心烦闷而神昏意乱;倘若不能及时治疗,就会产生内热之症;如果服食药物或用艾火熏的就可使精气导行,但服食只能辅助外力,强行用于交媾,精气还是不能通行,会产生痤或阴囊肿胀之类的疾病;气血充盈,但九窍不通,上下四肢就会麻木不仁,也会生痤疖和痈疽之类的毛病,所以善于运用八益、除去七损,五虚的疾病就不会发生。  所谓八益:一是调治精气,二是产生津液,三是掌握交接的适宜时机,四是蓄养精气,五是调和阴液,六是聚积精气,七是保持气血盈满,八是防止阳痿。  所谓七损:一是精道闭塞,二是精气早泄,三是精气短竭,四是阳痿不举,五是心烦意乱,六是陷入绝境,七是急速图快,徒然耗费精力。养生名著――《黄帝内经》
 
养生名著――《伤寒论》
作者:     来源:
 
《伤寒论》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未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在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充分反映。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这里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据统计,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甘草调补胃气。  此外,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还有,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现举例如下:  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本经》用人参的条文68条,如桂枝人参汤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可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能通过促进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功能。《本经》用黄芪条文11条,如黄芪桂枝汤,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剂之一。  甘草:《伤寒论》用甘草69次。实验证明,甘草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延长移植组织的存活时间,对枯草杆菌“一淀粉酶免疫小鼠的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于T细胞,有促进免疫作用。  大枣:《伤寒论》用大枣40次,也是在《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药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样物质,人口服时末梢血浆及白细胞内的CAMP含量均明显上升。免疫学认为,免疫反应与分子生物学中的CAMP和CGMP有关,故大枣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本论中运用较广的其它药物如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促进免疫,从而祛除邪气。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1);若欲作再经者(1),针足阳明(3),使经不传则愈(4)。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8)》  (注释)  (1)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太阳病包括脉浮、头痛、发热、恶寒等证,今只言头痛,是省文。根据《内经》有“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的记载,说明太阳病至七日,为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设其人有正胜而邪去之机者,病可因时日的推移,正气的日渐恢复而自愈。(2)若欲作再经者:是指若不愈,欲作再经,是邪气有欲向阳明传变趋势。(2)针足阳明:指可予先针足阳明经穴,使气血流通。(4)使经不传则愈:是说邪不再经而病得解。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说明了用针刺方法,能激发人体胃气,调节体内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防太阳病邪再入阳明之经。这里的针足阳明经,不少医家认为是针刺“足三里穴”,因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消纳水谷,运化精微,补脏腑虚损,为健运中土之要穴;且该穴又是阳明之枢纽,可疏导阳明通运上下,主气机升降,内补气血而外调营卫,则外邪不复内侵,其说当是。针刺足三里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作用。可通过提高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治未病”的免疫祛邪目的。  (原文)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1)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2)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53)》  (注释)  (1)荣气:也有称营气的,为水谷的精气的所化,有荣华、营养等意义。  (2)卫气:为水谷的悍气所化,有保卫的意思。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病中若常自汗出,当调和荣卫。由于荣卫不和,卫气失于卫外,以致表气不固、腠理开泄而病常自汗出。从而提示了在疾病康复的过程中,若见汗出,一定要注意调和营卫。  (原文)  病人脉已解(1),而日暮微烦(2),以病新差,人强与谷(3),脾胃气尚虚,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4)则愈。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垢劳复病脉证并治》  (注释)  (1)脉已解:喻嘉言曰:“脉已解者,阴阳和适,其无表里之邪可知也。”(2)日暮微烦:指病虽已去,尚见日暮微烦证,此因病当新愈,正气未复,勉强进食,脾胃虚弱,不能消谷,故见微烦。(3)强与谷:指强令病人进食,如陆渊雷注云:“劝令多食也。”(4)损谷:方有执注:“损,言当节减之也,盖饮食节,则脾胃和,脾胃和,则百体安,此调理病之要法也。”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饮食调护的重要性。大病新愈,其人脾胃尚属虚弱,一定不能让病人多食,因为多进饮食则脾胃负担过重,难以消谷,不利于机体康复。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病时恢复,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意义。王宇泰进一步解释说:“凡新差时,只宜先进白稀粥汤,次进浓者,又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常令不足:不可尽意过食之也。其诸般肉食等物,皆不可食。”  (原文)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1)便是,不必悉具。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注释)  (1)一证:是指柴胡主证之一而言,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是。(按语)本段原文中的“不必悉具”,非谓脉证悉具而不治,而是说不必待脉症悉具而后治。此法是仲景力图把传变制止在萌芽状态的阻断治法,即寓防于治。乃治未病的另一特色。前人谓“上工救其萌芽”,而不治其已盛。治未病是治疗未显之证,要求在对已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同时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促进已病向愈。防止未病显露。因为疾病传变是通过证来显示的,我们认识已病、未病,便是以证的显露或潜伏为依据的。
养生名著――《金匮要略》
作者:     来源: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亦为张仲景所著,虽然是我国研究杂病的专书,但书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养生的内容,如重视食疗,提倡预防,强调扶正等。  (原文)  夫人禀五常(1),因风气(2)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五常:指水、火、金、本、土的五行,五行上应天之五气,下应地之五昧,中应人之五脏。(2)风气:狭义的风气,指春天的风气;广义的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本文指后者。  (按语)本段原文论述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时风气流行,适宜于自然界气候的要求便能生长万物;若是不正常的自然气候,则能毒害万物,对人来说,就将变成一种致病因素。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1),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2)夜半少阳(3)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至:前至字指时令,后至字指气候。未至而至,是说时令未至,而气候已至。(2)甲子:指冬至之后,经过60天的第一个甲子日。(3)少阳:这里是古代用来代表时令的名称,一年之中三阴三阳各旺60天,共360天为一岁,其始于少阳,是阳气初生时节。  (按语)  本段原文说明了气候与节气应该相应,若气候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而发生疾病。一年有24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气候各不相同,冬至之后的雨水节(即第一个甲子日的夜半),正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这是正常的气候规律。若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转温和,此为未至而至,是时令未到,气候先到;如已至雨水节,而气候未转温和,此为至而不至,是时令已到,气候未到。如已至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此为至而不去,是时令已至雨水节,而寒冬之气犹然不去;如已至雨水节,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此为至而太过,是时令已超过雨水节,则为至而太过。总之,凡是气候先至、不至、不去、太过皆属异常之气候,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而发生疾病。  (原文)  若五脏元贞(1)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2),中人多死。干般难(3),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4),针灸膏摩(5),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6)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注释)  (1)元贞:应作“元真”,指五脏的元气和真气。(2)客气邪风;对主气叫客气,对正气而叫邪气,总的指致病的不正常的气候而言。(3)难:音趁;难即疾病。(4)导引吐纳:用意识引导呼吸吐故纳新的方法,而使五脏元真通畅。(5)膏摩;用药膏贴敷或以手按摩等外治之法。(6)服食:服,指衣服;食,指饮食。  (按语)  此论未病先防及预防的主要措施,提出了卓越的“养慎”思想。养慎,首先要养元气,因为元气的盛衰与体质强弱有密切关系。此外,原文里提出了疾病的发生原因:一是疾病侵及经络传受于内脏,此为内因;二是疾病侵犯皮肤,使得手足四肢和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不节或被各种刀棒虫兽等外伤所致的疾病。
养生名著――《抱朴子》
作者:     来源: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代葛洪所著。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是我国东晋初期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抱朴子》分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外篇则云人间得失,论世事臧否。  (原文)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寿命在我者也,而莫知其修短之能至焉。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1),尸居无心(2)。                                   ――《论仙》  (注释)  (1)内视反听:意谓将视听收于内而不使外驰。(2)尸居无心:形容清静之至也。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养生之道,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取决于自身,这种积极主动的养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原文)  抱朴子曰: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气(1),服一大药(2)便足,原不用多也。然此三事(3),复有浅深,不值(4)明师,不经勤苦,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虽云行气,而行气有数法焉;虽曰房中,而房中之术,近有百余事焉;虽言服药,而眼药之方,略有千条焉。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故行气或可以治百商,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5)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释滞》  (注释)  (1)宝精、行气:宝精,即固护真精,这里专指房中之术;行气,指呼吸吐纳服气之法。(2)大药:又称金丹大药,炼成的丹药,这里专指外丹。(3)三事:指宝精、行气、服大药。(4)值:遇也。(5)辟:摈除的意思。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宝精、行气、服大药是修炼长生的三种重要方法,但这些方法并不是轻易所能掌握,须有老师的指导、勤苦的修炼及循序渐进。原文最后还着重说明了行气的多种作用。养生名著――《养生延命录》
作者:     来源:
《养生延命录》
  此书为南朝陶弘景所著。陶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生于公元456年,卒于公元536年,终年81岁。陶氏夙好养生,收集和整理了南朝以前历代有关养生的论述,辑成《养性延命录》,据书中的记载来看,其养生思想属于道家体系,一方面主张闲心寡欲以养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吐纳导引以养形,此外,他对情志、房室、饮食等亦有不少论述。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食诫篇》  (按语)  本段原文是饮食养生的重要文献,至今亦有巨大意义。其主要精神是要人们饮食有节,如“食欲少”、“不夜食”、“不、饱卧”、“食后散步”等。  (原文)  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1),养生之方也。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人生而命有长短,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淡无度,忏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之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2),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  (注释)  (1)闲心劳形:闲心,是恬淡虚无之意;劳形,是小劳而不是大劳,小劳则气血流通,大劳则使形体劳倦。(2)神形离别则死:《内经》曰:“形与神俱,则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故神形离就会死亡。再次强调养生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按语)本段原文着重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养生的原则是形神兼养,这与《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形与神惧”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原文)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辟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一二百年寿也。  (按语)  这段原文响亮地喊出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从而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艰苦努力,这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养生名著――《千金要方》
作者:     来源:
《千金要方》
  此书为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孙思邈约生于公元581年,卒于682年,享年逾百岁。其终生不慕仕进,隐居山林,研究医学、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思想、方法和养生实践,影响极其深远。
  孙氏把“治未病”作为养生的基本原则,并曾反复申述“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在“治未病”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孙氏提出了多种养生方法,如既强调静养,又重视动养;既强调食养,又重视药饵;既强调个人卫生,又重视环境居处。孙氏为我国养生史上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养生学家。  (原文)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1)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霞(2),其在兼于百行(3),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4)。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5),未能延寿。
                              ――《千金要方?养性》  (注释)  (1)大经:指常道或不变的规律。(2)同餐。霞:指道家修炼术所服日之精华之气。(3)百行:许多方面的品行。(4)遐年:高龄,长寿。(5)玉液金丹:道家为之长生不老的药物。  (按语)  本段原文说明了孙氏把修身养性看作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性善”实际上是一个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养生大法应以德行为主,德行周备则可延年益寿,服饵养生则居次要地位。  (原文)  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1);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2)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欲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3)也;凡气冬至起于涌泉(4),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5)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放此。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6)常欲使气在下,勿欲泄于上,春冻未洋(7),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门。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8)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云晏起,莫在日出时。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9)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
                            ――《干金要方?道林养性》  (注释)  (1)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这里指出了顺时养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缺此不可。(2)晦:每月的三十日。(3)暮常护气也:由于夜晚阳气运行至阴分,阳气很虚,故在夜里要注意保护阳气。(4)涌泉:即涌泉穴,在足底部。人的阳气,冬至时起,自涌泉穴发。(5)三阳:冬至为一阳生,农历十二月为二阳生,正月为三阳生。三阳升时,春天开始。(6)勿令下冷无生意:是指要重视下肢保暖,以利阳气萌生。(7)泮:意为溶解分离。(8)晏:迟也。(9)天行时气:指时令性疾病。  (按语)  这段原文着重讨论了应该顺时摄养,人的衣着、起卧等方面都应与四时变化相适应,发挥和充实了《黄帝内经》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大法。  (原文)  卫汜称扁鹊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救疾之道,惟在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1)。故为人子者,不可不知此二事。是故君父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故孝于须深知食药二性。                            ――《千金要方?养老食疗》  (注释)  (1)四气:谓心、肝、肺、肾四脏真气。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食疗的重要性,如“食能排邪,而安脏腑”。同时还应食疗与药疗相结合,“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养生名著――《寿亲养老新书》
作者:     来源:
《寿亲养老新书》
(1)强调精神摄养
 (2)重视起居调摄
 
(3)要注意医药扶持
 (4)主张饮食调治
 
(5)提倡四时养老
 (6)老人宜颐养元气
   此书为元代邹铉在宋代陈直撰写的《养老奉亲书》的基础上续增篇幅后而写成的。《养老新书》是在祖国医学遗产中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内容颇为详尽,大凡老人应当如何保养、饮食调治、服用哪些药物,直到如何照顾老人,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后来明代出现另一本老年医学专书――《遵生八笺》,其中四时调摄所用的药物,多由《寿亲养老新书》转录,可见此书在中医养生文献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陈直,宋代医学家,元丰年间(1078一1085)任泰州兴化县(今江苏省兴化县)令,生平无考。所著《养老奉亲书》,成书不晚于1085年。书中对老年人食治、医药、摄养诸方面,均有详细阐发,黄应紫在《寿亲养老新书》作序称谓:“手之不释,如获隋珠和壁之宝,口之不置,如聆虞韶商之音。”元代泰宁(今福建省泰宁具)总管邹铉之高祖叔祖、二母夫人等,用此书之法,皆年过九十,而备极荣养;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至稀年。  陈邹二氏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许多宝贵养生之法。如重视精神摄养,强调饮食调治,顺应四时,安不忘危,导引运动,起居诸方面,皆有不少独到之处。现分述如下:  (1)强调精神摄养。  书中《性气好嗜第四》里说:“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这段文字将老人的心理变化写得较为细腻。由于老人之心常自壮,性情多孤僻,而精神之好坏,又对形体很有影响,因此,针对老年人情志的特点,调养精神,十分重要。  陈氏还认为,对于老人思食之物,若有违阻,意便不乐,可先随意与之,再于将食之际,以方便之言解之,如此则“往往知味便休,不逆其意,自无所损”。  对于老年人的性情,陈氏认为“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因此,应当经常有人侍其左右,不令寂寞。或择其所好,如书画、琴棋、花鸟、珍奇等,使其赏阅,有所兴趣。至于强烈的精神刺激,则应尽力避免,丧葬凶祸不可令吊,疾病危困不可令惊,悲哀忧愁不可令人预报,等等,以免一场大惊,使之气血逆乱,变生他病。  (2)重视起居调摄。  由于年老之人,体力衰弱,动作艰难,百事懒于施为。故陈氏指出:必须“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在起居的具体方法上,书中阐述得非常细致。例如,老人行动不便,因而提出床榻要比一般的低三分之一,以便于下床。老人抵抗力弱,易于感冒,故提出床的三面要设屏风,以防风冷。老人的坐椅也要低些,双足能够接触地面。左右设置栏杆,前面放个茶几,以免老人从椅子上摔下来。至于衣服,不宜宽长。长则在走路时容易绊跤,宽则衣服不着身,不能保暖,所以要窄衣贴身,体温不致散失,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这些都是照顾老人时需要采取的合理措施。  (3)要注意医药扶持。  陈氏在书中强调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来用药。由于老人气血衰,精神减耗,所以不能像对待年轻人那样,既用汤药,又行针灸,欲速则不达,反会危及生命。在进行汗吐下时,应当特别小心,因为老弱之人,出汗多则阳气泄,呕吐会伤人胃气上逆,泻下会使元气下脱,立刻产生危险。所以老人用药,应当采取扶持的方法,只可用温平、顺气、促进食欲、补虚等中和的药来治疗。不要服用别人赠送或在不可靠的地方买来的不知方剂组成性质峻烈的药物。老人在旧病复发时,要根据症状,使用中和的汤药调理,接着采用饮食疗法善后。这些服药原则,即使在现在,也是很适用的。  (4)主张饮食调治。  陈直十分重视饮食调治,于《养老奉亲书》中专撰“饮食调治”之文,加以发挥。邹铉对此十分赞赏。如陈直认为老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虚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又说:“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一旦老人出现疾病,应当首先采用饮食治疗,因为这样不致伤害老人脏腑,只有在饮食治疗无效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药物。此外,老人的饮食要讲究温热熟软,切忌粘硬生冷。少吃多餐,并于饭后走上一二百步,可以帮助食物消化。  陈氏还在该书中辑录了食疗方剂160余首,把适当的药物与食物混合时,加入佐料调味之品,采取适宜的烹调方法,做成鲜美可口的食品,供年老之人服用,用以防病治病。  (5)提倡四时养老。  陈氏说:“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以上说明,陈氏是提倡老年人应四时摄生的。他不仅发挥了《内经》四时养生的理论,并提出了许多四时摄养的具体方法。  (6)老人宜颐养元气。  邹氏认为:“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故此,未病先防,安不忘危,人在消闲平静之时就要谨慎调护,不能仅以药饵作为养生长寿之依靠。又说:“至于药饵,往往招徕真气之药少,故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至于具体保养元气的方法,书中提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养生方法。老年人形气虽衰,但心志不衰,往往由于力不从心而使元气损伤,故尔,对于老年之人,强调少言语、节色欲、薄滋味、莫嗔怒、少思虑等,均是恐劳伤太过,损伤元气,影响天年。正如邹氏所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五脏受气,盖有常分,不适其性而强用,为用之过耗,是以病生。”  (原文)  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气血盛,气血盛则筋骨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也。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其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每日晨朝宜以醇酒先进平补下元(1)药一眠女人则平补血海(2)药一眠无燥热者良。寻以猪羊肾粟米粥一杯压之,五味葱韭鹑膂(3)等粥皆可。至辰时(4)服人参平胃散一服,然后次第以顺四时软熟饮食进之。食时引行一二百步,令运动消散。临卧时进化痰利膈人参半夏丸一服。遵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
                          ――《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  (注释)  (1)下元,指肾之元气。(2)血海:此指肝与冲脉。(3)鹑膂(chunlu纯旅):鹑鸟的脊骨(肉)。(4)辰时:十二辰之一,为现在的7时至9时。  (按语)  本段原文指出了饮食乃精、气、神三者的物质基础,因此,要非常重视饮食调治,以求保健延年。而饮食调治之要,在于调理脾胃,培补后天,对于老年人来说,饮食调治法尤其重要,因为“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理无度,动成疾患。”饮食调理的具体方法,原文提出了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这些都是可取的。在饮食次数上,又提出宜“频频与食”,无疑是正确的。  (原文)  眉寿之人,形气虽衰,心亦自壮,但不能随时人事,遂其所欲,虽居温给亦常不足,故多咨煎背执等闲。喜怒性气不定止如小儿,全在承奉颜色,随其所欲,严戒婢使子孙,不令违背。若性怒一作、血气虚弱,中气不顺,因而饮食,便成疾患,深宜休息,常令人随待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1),便生郁闷。养老之法,凡人平生为性各有好嗜之事,见即喜之,……但以其平生偏嗜之物,时为寻求,择其精绝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己(2)。老人衰倦无所用心,若只令守家孤坐,自成滞闷(3),今见所好之物自然用心于物上,虽有劳倦咨煎,性气自然减可。                          ――《寿亲养老新书?性气好嗜》  (注释)  (1)孤寂:孤单、寂寞;此为老人精神养生之大敌,应给其所好之物,使其喜爱,应经常有人陪伴老人。(2)玩悦不已:让老人玩自己爱玩的东西,做喜欢做的事,尽量让老人精神上愉快,而不易于伤感。(3)自成滞闷:滞为气滞,闷为憋闷,久之气郁生火,易发脾气,故一定不要让老人“守家孤坐”。  (按语)  本段原文根据年老之心态,性多孤僻的特点,强调对年老之人,要注意其精神摄养。并指出了对年老之人的某些有害于自身健康的不合理的要求,既不可违背其意,使其不悦,又不可随其所欲,贻害健康;而要在适当时候,以理导之,使其知害,弃其欲望。这样,才能使之自慎,以保长年。  此外,由于年老之人性气不定,易于伤感,一有伤感,便生疾病。故陈氏认为,老人应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并给其所好之物,如书画、琴棋、花鸟、珍奇等,择其精者,布于左右,使其喜爱,玩悦不已,不致孤寂,不生郁闷,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原文)  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若气反于时则皆为疾疠,此天之常道也。顺之则生,逆之则病(1)。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2),尽矣。  人能执天道生杀之理,法四时运用而行,自然疾病不生,长年可保。其黄发。之人,五脏气虚,精神耗竭,若稍失节宣,即动成为危瘵。盖老人勤惰不能自调,在人资养以延遐算。为人子者深宜寒温,审其药,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烙奉亲,慎无懈怠。                        ――《寿亲养老新书?四时养老总序》  (注释)  (1)顺之则生,逆之则病:此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义,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就要产生疾病。(2)执天之行:指掌握自然规律。(3)黄发之人:是指年老之人。(4)(zhan詹):稠粥。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老年人由于“五脏气虚,精神耗竭”,更要“执天之行”,“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只有这样,才能“疾病不生,长年可保”。特别是原文中要求子女对老人要发扬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恭格奉亲,慎无懈怠”,这在今天尤其有重要意义。  陈直依据《内经》四时摄养的原则,还提出了不少具体方法,如他认为:  春季属木,主升发,故在精神调养方面,春宜养生,戒戕杀,宜广施恩惠以顺生气;在调理脏腑上,因春季肝木当令,其味酸,而木能克土,故尔在春季,饮食宜减酸益甘,以养脾土之气。在疾病防治方面,因春季的正月与二月之间,阳气初升,万物萌发,气候乍寒乍暖,高年之人,其时若受春气攻伐,便宿疾发动,再加之冬季时拥炉重衾、啖炙饮热,多成内热,至春季发泄,而成体热头昏,膈壅痞满,痰涎喘咳,四肢劳倦等病症。治疗时宜选用和气、凉膈、化痰之剂,以清解宣化。或在饮食治疗中选用性和凉利之剂,调停清化,自然可解。在生活起居上,春季宜让老人心情舒畅,踏春外游,至亭园楼阁或花木繁盛之处,尽情远眺,“摅智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切不可令老人孤坐独眠,自生郁闷。在春季暖燠之时,其衣着要逐渐减少,不可骤然脱却,以免遭受风冷伤寒。  夏天,因夏属火,在精神养生方面,应使情志舒但,切勿郁怒而伤气,以顺夏季养长之道;在饮食方面,由于火克金,故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此外,陈直认为,“盛夏之月,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暑泄之患。”因此,老年人在夏季尤应注意,凡檐下过道,穿隙破窗之处,皆不宜休息纳凉,否则往往使邪毒侵犯肌体。由于老年气弱,如盛夏之时,纳阴在内,过食生冷肥腻,损伤脾胃,致成滑泄下利之症,故应忌食生冷肥腻之物。对于瓜果之类,亦应量体虚实,少进为佳,不仅如此,还可在酷暑之际,意气相投之老年人相聚一处,品茗观花,谈论古今,以忘其酷热,亦是养老之法。  秋属金,其味属辛。而金能克木,因此,在秋天之季,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且“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老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为此,其子女、好友在秋时伤感之季,更应多方面体贴关照,善于劝慰开导,使其心胸开阔,忘却秋思。秋季之后,寒温变异,水冷草枯,是宿疾老病易于复发之季,多表现为痰涎喘嗽,或风眩痹癖,或秘泄劳倦,或寒热进退。应在其未发之前,选择中和应病之药,调理治疗,则可延年益寿。  冬属水,主收藏。此时阳气内伏,万物潜藏,冬季肾气旺,其味咸,水能克火,故在冬寒之季,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老年之人,真阳衰弱,血气虚怯,在三冬严寒之季,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以御寒气。冬寒三月,阳气在内,老年人多上热下冷,易于虚阳上攻,故不宜多食炙爆燥热之物,否则虚阳上攻,气逆不降,则易于产生壅噎膈满、痰嗽眼目之疾。故尔在冬季,可服山药酒以御风寒,微服凉膈化痰之剂以防风热痰生。  (原文)  安乐之道,惟善保养之得之。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太乙真人曰:“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2),气由神住,养气全神(3),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4)。捋护(5)之方,须在闲日安不忘危。”圣人予戒,老人尤不可不慎也。  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6)。五脏受气,盖有常分,不适其性而强之为,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于之(7)。至于药饵,往往招徕(8)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9)。  康节(10)先生诗云: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郭康伯遇神人授一保身卫生之术,云:但有四句偈(11),须是在处受持(12)。偈云: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信用其言,知自护爱,康强倍常,年几(13)百岁。                            ――《寿亲养老新书?保养》  (注释)  (1)浩然之气:《实用中医保幢学》认为,此处之浩然之气是指神。(2)人由气生:是说人之生命活动由气而生。正如中医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3)养气全神:全神,即神志健全。神志健全的前提是人体正气得到保养,使之充沛。(4)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精神内守,充实肌体内部,培养周身的和顺畅适之气。(5)捋护:即保护也。(6)生病起于过用:张景岳注:“五脏受气,强弱备有常度,若勉强过用,必损其真,则病之所由起也。”所谓“过用:即是超过了常度,违反了事物固有的正常规律,……是反常现象的一个方面。张景岳注:“过用日淫”。如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急骤,或者超过了人体的抵抗能力时,导致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称为:“六淫”。淫有太过的意思。(7)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这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原则,意思是,若能保养好真元之气,使得真元之气充盛,外来的六淫之气就不能侵犯。(8)招徕:招之使来。(9)故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此亦是一条重要养生原则,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当然这里的保养不仅仅是指食养,还包括养神、运动保健等。(10)康节:指北宋中叶著名理学家邵雍(1010��1077),字尧夫,谥康节。(11)偈(ji计):“偈陀”的简称,意为“颂”,佛经中的偈词。(12)在处受持:指随时随地遵守和保持。(13)几:将近。  (按语)  本段原文的中心意思是养生“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原因是“保守真元,外邪客气不得而干之”,“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同时告诫人们“生病起于过用”,从而指导人们要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外在和内在的各种致病因素,做到适应四时六气的各种变化,固摄精神情志活动及饮食起居,增强体育锻炼,这样就可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于”。  (原文)  鸡鸣时起,就卧床中,导引讫栉漱即巾正坐,量时候寒温,吃点心饭若粥。若服药,先饭食服药,服酒消息讫,入静室烧香诵经,洗雪心源,息其烦虑(1)。良久事了即出,徐徐步庭院散气,地湿即勿行,但屋下东西步令散气。家事付与儿子,不宜关心。平居不得嗔斗用力,饮酒至醉,并为大害。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为行但勿令气乏喘而已。亲故相访,间同行出游百步,或坐量力谈笑。才得欢通,不可过度耳。人性非合道者焉能无闷,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等。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左右供使之人,得清净子弟小心多过谦谨者,自然事闲无物相恼,令人气和心平(2),凡人不能绝嗔,若用无理之人易生嗔怒,妨人导性。
                            ――《寿亲养老新书?养性》  (注释)  (1)洗雪心源,息其烦虑:指精神专一后,任何烦恼,焦虑自可消除。(2)气和心平:此即《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之意。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老年人一些重要的养生方法,如“入静室烧香诵经,洗雪心源,息其烦虑”,“徐徐步庭院散气……出门行三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量力谈笑”,“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这些都是流传至今、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具体他说即是:静神,散步,结交朋友,沐浴,对于老年人来说亦很重要。  (原文)  磁石(1)三十两,白石英(2)二十两,捶碎瓮盛,水二斗,浸于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治风湿腰肢背痛。经年气力强盛,颜如童子。                               ――《寿亲养老新书》  (注释)  (1)磁石:又名玄石、摄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入药以吸铁能力强者为佳,称为“活磁石”或“灵磁石”。磁石味辛咸性平,入肾经,《本草衍义》谓之“养肾气,填精髓,肾虚耳聋目昏皆用之。”在此方中,主要取其养肾益精,聪耳明目,强骨通痹之功。(2)白石英:为氧化物类矿物石英的矿石,味甘性温,入心、肾、肺三经,《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闷、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延年。”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暖肾温肺、安神利湿药使用。  (按语)  磁石粥功能主要是益肾强骨,聪耳明目,祛风胜湿,适宜中老年人肾虚、耳聋耳鸣、头晕目昏、腰膝酸痛者服用,阴虚火旺者应禁服。  (原文)  临卧时,坐于床,垂足,解衣,闭气,舌拄上腭,目视顶,仍提缩谷道,以手摩擦两肾俞穴(1),各一百二十次,以多为妙。毕,叩齿,卧,专治肾元虚冷,小便滑数(2)。
                                ――《寿亲养老新书》  (注释)  (1)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补肾益精,壮腰利湿。(2)小便滑数;指小便次数多。  (按语)  老年人因肾阳虚,常致小便次数增多,是阳虚不能化气行水之故,而经常按摩肾俞穴,可温肾壮阳,对肾阳虚所致四肢厥冷,小便次数多有效。
养生名著――《景岳全书》
作者:     来源:
《景岳全书》
养生要以养阳为主
 对人之寿夭的探索
 阴阳相济
 
养生主要在于治形宝精
 强调“中年修理”
 机之有十
 
重视房事保健与优生
 提出身心关系理论
 阳主生
   此书为明代张景岳所著。  张介宾(1563一1640),号景岳,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代的杰出医学家。祖籍四川绵竹。时迁浙江会稽。他出生于兼通医药的官僚世家。幼禀明慧,其父张寿峰曾先教他读《内经》,十四岁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为师,尽得金传。景岳注重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医学理论,用将近四十年的精力研究《内经》全部,著《类经》三十二卷,分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颇似现代的中医学基础。他还用图解的形式,对阴阳、五行、运气、经络等学说系统阐发,撰成《类经图翼》十一卷,集自己对《内经》有独特发挥的论文为《类经附翼》四卷。继又编写《景岳全书》六十四卷,载临床各科的理法方药,确是一部较完整的“全书”。老骥伏沥,辛勤不倦,晚年复辑短论四十五篇,名《质疑录》。直到78岁去世,他为医药学宝库增添了二百余万字的文献。
  张介宾的养生思想,除了主要来源于《内经》外,还兼收了儒、佛、道家的思想。例如:张氏重视养阳的思想。一方面是受《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论的启发;另一方面又受《周易》“天尊地卑”之说的影响,认为阴与阳这对矛盾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又如他的治形宝精思想,一方面是受了《素间?上古天真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之戒的启发;另一方面又是受《庄子》“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说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养生当治形、治形当宝精的主张。张氏在《景岳全书?传忠录?医非小道记》中还指出:“修身心于至诚,实儒家之自治;洗业障于持戒,诚释道之自医。”这也说明了张氏的养生学思想与儒、佛、道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他说,张氏的养生学思想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养生要以养阳为主。  张氏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认为阳气是人体阴阳矛盾中的主导方面,原因是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基于阳气为主导的思想,张氏又指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从而提出阳气的盛衰,关系着人之寿夭的论点。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同化、异化的新陈代谢活动,其一切过程的关键都在于“动”和“化”。简单他说也与阳气为主导的认识相似。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生和死的区别在于阳气为主导的运动形式向其他运动形式转化,以阳气为主导,是养生和临床必须遵循而又往往被忽略的问题。张介宾在这方面的详尽论述,是对医学理论的推进与深化。  第二,养生主要在于治形宝精。  张介宾说:“吾之所赖者唯形耳,无形则无吾矣。”从而指出生命之所依赖者,是为形体。所谓养生,实质上就是“治形”,即保养人之形体。  但是,“形”赖精血以养,精血是产生形体和维持形体不衰的物质基础。所以张介宾又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张氏认为治精血之法有二:一是爱惜精血,不使有伤。如他说:“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在这里张氏既指明了精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又指出了节欲保精的必要性。二是滋补精血,使之充盛。如他创制的左归丸功在壮水之主,以培元阴而精血自充,三阴煎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大营煎治真阴精血亏损;地黄醴治男妇精血不足。营卫不充。在上述培补精血的方剂中,皆重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药、菟丝子、当归、人参等药。这些药物一般都有补益精血、滋养真阴、培固本元的作用,对于年老体虚之人,尤其适宜。  第三,对人之寿夭的探索。  人之寿夭是人生一大课题。张介宾对此进行了积极、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卓有成效的见识。他说:“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所削者夭者更夭”,“两天俱得其全者,耆艾无疑也”,从而说明了人之寿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之本身是否注意摄养。即先天强者寿,先天弱者夭;后天培养者寿,后天失养者夭;先天强者,后天又慎之以养,则寿者更寿;先天弱者,后天又失之以养,则夭者更夭。为了使天者增寿,寿者更寿,张介宾又指出:“先天之强者不可侍,恃则并失其强矣;后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抗老延年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人能胜天”的思想,对于加强后天培养,提高人类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强调“中年修理”。  张氏说:“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可见,张氏十分强调中年保健,并尤重自身保健,他提出:“所衰由人,而挽回之道有不仍由人者乎。”至于养生的具体做法,张氏重视元气的养护,而胃气的充盛又是养护元气的先决条件。所以张氏说:“求复之道,其道何居,在天在人,总在元气。元气无伤,何虞衰败;元气既损,贵在复之而已。”又云:“脾胃为水谷之海,得时天之气也……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  第五,重视房事保健与优生。  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于讲到夫妇子嗣和家庭关系时,提出“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合与不合,机有十焉,使能得之,权在我矣”的结论。其中的十机较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的“合男女必有则”要完善深刻得多。具体他说,他认为夫妇性生活之能否和谐及子嗣之有无,常与男女合机的迟速、畏机的强弱、会机的远近、生机的盈虚、气机的劳逸、情机的怀抱和阳机的两火有关,与女方动机的阖辟、时机的童稚相联系;且亦与男方失机的喑产多所影响。由此可见,夫妇的性和谐与否与男女双方的体质、情欲、动作、生活密切相关(十机中占有七机),而不能断然地将两性生活的失调或无孕育归咎于男或女的某一方。  张景岳以中医的脏象形质理论为指导,进而总结了从优生学观点出发的择偶标准。如他在《妇人规?基址》中提出:“凡唇短嘴小者不堪,此子处之部位也;耳小轮薄者不堪,此肾气之外候也;声细而不振者不堪,形体薄弱者不堪,此藏蓄之宫城也;饮食纤细者不堪,此仓库血海之源也;发焦齿豁者不堪,肝亏血而肾亏精也;睛露臀削者不堪,藏不藏而后无后也;颜色娇艳者不堪,与其华者去其华也;肉肥胜骨者不堪,子宫隘而肾气础也;袅娜柔脆、筋不束骨者不堪,阳不胜阴必多肝脾之滞逆也;脉见紧数弦涩者不堪,必真阴亏弱经候不调而生气杳然者也。”在讨论影响优生的饮食方面,古人多有宜忌等清规戒律,而张景岳则着重指出:“凡饮食之类,则人之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均执,唯酒多者为不宜。”由此可见,关于妊娠饮食宜忌,张景岳通过实际观察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两个论点:其一是饮食各自于有关脏气的充盛,故进食不必过于均执;其二是忌酒,因为他认为“酒性淫热,非唯乱性,并且乱精……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  第六,提出身心关系理论。  张景岳非常重视身心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神明元气论,神明出于阴阳论,心主神明论,神形统一论和个性先天禀赋论。如他认为,精神从本质上说是元气。他说:“夫神气者元气也,元气完固,由精神昌盛。”坚决反对把精神现象神秘化,为理解七情损伤和它的发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身心关系上,张氏坚决反对心身二元论,主张形神统一说,神离不开形,神是形的作用,“神自形生”,神支配着形,失去了神,形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张氏还把七情损伤与疾病的关系看作双向性影响,应为因果关系。七情损伤可以致病,疾病也可以导致七情损伤。例如惊就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精神变化视具体条件不同,有时看作疾病引起的症状,有时又看作造成疾病的原因。从动态变化过程中考虑二者的相互作用,这就考虑到身心关系的复杂性,为分析精神因素变化的实质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此外,张氏根据当时的社会特点提出,不良嗜好的形成和功名利禄的追逐是引起情感振动的主要因素。例如有人对酒“耽而不节”,有人“情怀郁结,或相思之失心,或郁结之尽病”,对于七情损伤,他认为不能“全侍药饵”,“尤当以持心为先”。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张氏非常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及心理健康在预防中的作用。他强调养神是预防疾病的首要环节,在具体的养神方法上,主张要善于自我调节,行动中节,而不可使之过,放纵情欲。  由上可知,张介宾的养生思想是很丰富的,究其原因,皆源于张氏对于祖国医学理论的博大精深和对于临床实践的深厚功底,以及对于中医养生学理论的积极探索。此外,张介宾尽力运用多学科知识于医学研究,明确地提出了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的必要性,如《景岳全书》开宗明义第一语便是“万事不能外乎理,而医之于理为尤切”。五十岁那年,专作《医易义》详论了皙学对医学的指导意义,介绍了自己将论哲理的《易》与医学结合的体会。  (原文)  愚按诸论(1),无非精气神之理。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大地万物莫不由之。故气在天地之外,则包罗天地,气在天地之内,则运行天地,日月晨辰得以明,雷雨风云得以施,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藏,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故《天文纪大论》曰“在大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天者,真一之气,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此一形字,精字也。盖精为大一所和,有形之祖。《龙虎经》曰:水能生万物,圣人独知之。《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后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今之人,但知禁欲即为养生,殊不知心有妄动,气随心散,气散不聚,精遂气亡。释氏有戒欲者曰:断阴不如断心,心为功曹,若止功曹(2),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此言深得制欲旨要,亦足为入门之一助也。  (注释)  (1)诸论:指前文所引道家等重精气神的论述。(2)功曹:古代官名,此可理解为主导管理全身的功能。  (按语)  本段原文对人身精气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在人体之中,气为阳,精力阴,阴阳互根,精气则互生。养生必须重视人体阴阳精气互根之关系,重视阴阳相济。  (原文)  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天道,人事,莫不由之,而尤于斯道为最。合与不合,机有十(1)焉。使能得之,权在我矣。  一曰阖辟(2)乃妇人之动机也。气静则阖,气动则辟。动缘气致。如长鲸之饮川,如巨觥之无滴,斯时也,吸以自然,莫知其入。故未有辟而不受者,未有受而不孕者。但此机在瞬息之间,若未辟而投,失之太早;辟已而投,失之太迟。当此之际,则别有影响情状,可以默会,不可以言得也。惟有心人能觉之,带雨施云,鲜不谷矣。  (注释)  (1)机之有十:十是指十个契机,男女交合有十个契机,若能把握住十个契机,也就把握住一种成孕的主动权了。  (2)阖辟:犹开闭也。《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阖,合也,闭也。辟,开也。”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提出男女交合的十机问题;二是阐述了十机中的第一机。十机问题,虽是张景岳在论及子嗣人事时所提出,实际上其涉及的内容已不仅止于孕,而是对古代性医学的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令人注目的发展。张景岳认为夫妇性生活之能否和谐及子嗣之有无,常与男女合机的迟速、畏机的强弱、会机的远近。生机的盈虚等有关,而不能断然地将夫妇两性生活的失调或无孕育归咎于男或女的某一方,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不仅是对性保健的贡献,也是对优生学的贡献。十机中的第一机是讲妇人阖辟之动机,即是要掌握女方动精的表现。按张氏所云,男子射精是否能使女子受孕关键在于妇人阴道的开合。妇人气动则开,气静则闭。开则成孕,闭则不孕,而其机往往在瞬息之间,未开而投则失之太早,开完而投又失之太晚,所以要凭感觉,即所谓影响情状,抓住时机,及时而投。则一种成孕,如同种庄稼,布施雨水,没有不长谷物的。现代医学认为,女子受孕一般在停经亏一周是受孕的最佳时机,而不是在女子气动的瞬息之间。古人的看法尽管和现代医学不一致,但如女子气动而辟之时,正好在停经后一周,则正是怀孕的最佳时间。  (原文)  二曰迟速(1)乃男女之合机也。迟宜得迟,速宜见速(2)。但阴阳情质禀有不齐(3),固者迟,不固者速。迟者嫌速,则犹饥待食,及咽不能;速者畏迟,则犹醉添杯,欲吐不得。迟速不侔(4),不相投矣。以迟遇疾,宜出奇由径,勿逞先声;以疾遇迟,宜静以自恃,挑而后践,能反其机,适逢其会矣。  (注释)  (1)迟速:指男女双方性冲动快慢。(2)迟宜得迟,速宜见速:意为女方性动较迟,男方也就得迟一点;男方性动较速,女方也该表现为快一点。(3)阴阳情质禀有不齐:阴阳情质,指男女性动特征。禀有不齐,指天生就不一致。(4)迟速不侔:犹迟速不齐,不一致。  (按语)此述男女交合的第二个契机,即男女性冲动迟速之机,即是夫妇交合宜与其性兴奋出现的迟速一致。如“迟速不侔,不相投矣”,故景岳提出要“能反其机,适逢其会”。此论很符合实际情况。一般说来,男子性冲动较速,女子较迟,因此要求其一致,这才是种子的最佳时机,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双方进行协调配合,男子快,就应等一等,女子慢,就当赶一赶。  (原文)三曰强弱(1)乃男女之畏机也。阳强阴弱,则畏如蜂虿,避如戈矛;阳弱阴强,则闻风而靡,望尘而北(2)强弱相凌,而道同意合者鲜矣。然抚弱有道,必居仁由义,务得其心,克强固难,非聚精会神安夺其魄?此所以强有不足畏,弱有不足虞者(3),亦在为之何如耳。  (注释)  (1)强弱:指男女双方体质、性机能的差别和性交能力的强弱。(2)北:败逃,这是夸张性的形容。(3)虞:忧虑,担心。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所谓强弱乃男女之畏机,即是夫妇所畏者为性能力强弱的不同,故景岳提出宜“居仁由义,务得其心”以扶弱。“聚精会神,可夺其魄”以克强。所以强弱不同而要行交合,就在于去畏变乐、去弱变强的功夫上了,切不可鲁莽行事而增加对方的畏怯情绪,一定要待双方情同意合,待双方都有性欲冲动和乐趣,方可行交合之事。  (原文)  五曰盈虚(1)乃男女之生机也。胃有盈虚,饱则盈而饥则虚;肾有盈虚,蓄则盈而泄则虚也。盛衰由之,成败亦由之,不知所用,则得其奇(2)而失其常耳。  (注释)  (1)盈虚:指精气的充盈和亏虚,这是决定交合成败的关键。所以说是“男女之生机”即生意之机。(2)奇:指精气的蓄积和泻泄失调。  (按语)  此论合阴阳的“十机”之五。所谓盈虚乃男女之生机,即是夫妇交合须固护肾之生机;,因为性动能的盛衰是由精气盈虚决定的,性活动的成败也是由它决走的。因此,要保持有正常的性生活,就要注意阴精的补泻,就要强调阴精的蓄积,积而不泄,或泄而不补,都会违背养生的正常规律,特别是泄而不补,更会伤害身体。  (原文)  六曰劳逸(1)乃男女之气机也。劳者气散而怯,逸者气聚而坚,既可为破敌之兵机,亦可为种植之农具。动得其宜,胜者多矣。  (注释)  (1)劳逸:形体的劳累和安逸,包括交合前是否消除疲劳,得到充分休息,以及交合中是否搞得精疲力尽等。  (按语)  此论劳逸乃男女之合机。即夫妇同房宜逸以增其气。因为“劳者气散而怯,逸者气聚而坚”。说明了在进行性生活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在疲惫的情况下过性生活,也不能房事频繁,使身体劳累。若在精力充沛,情绪很好的情况下过性生活,这就叫做“动得其宜”,就会享有很多的乐趣。  (原文)  七曰怀抱(1)乃男女之情机也。情投则合,情悖则离。喜乐从阳,故多阳者多喜;郁怒从阴,故多阴者多怒。多阳者多生气,多阴者多杀气。生杀之气即孕育贤愚之机也。莫知所从,又胡为而然乎?  (注释)  (1)怀抱:指交合前男女双方的情绪。  (按语)  此论怀抱乃男女之情机。即夫妇交合应情绪兴奋喜乐,避免郁怒忧愁。若彼此喜悦,情投意合,互相感应,不唯可享受性交的乐趣,而且还“孕育贤愚之机”,关系到优孕优生的问题。  (原文)  八曰暗产(1)乃男子之失机(2)也。勿谓我强,何虞子嗣(3)?勿谓年壮,纵亦何妨?不知过者失佳期,强者无酸味,而且随得随失,犹所莫知,自一而再,自再而三,则亦如斯而已矣。前有小产论(4),所当并察之。  (注释)  (1)暗产:流产。(2)失机:过失之机。(3)勿谓我强,何虞子嗣:不要认为自己强壮,不担心子嗣问题就恣情纵欲。(4)小产论:载《景岳全书?妇人规?产育类四三》。  (按语)  此论暗产乃男子之失机,即指男子年壮体强亦不可纵欲,以致精伤而不能珠胎暗结,故景岳说:“不知过者失佳期,强者无酸味,而且随得随失,犹所莫知。”本节原文是张氏针对那些极情纵欲、房事不节的男子写的。  (原文)  九曰童稚乃女子之时机(1)也。方苞方萼(2),生气未舒,甫重甫笄,天癸未裕(3),曾见有未实之粒可为种不?未足之蚕可为茧不?强费心力,而年衰者能待乎?其亦不知机也矣。  (注释)  (1)童稚乃女子之时机:是指稚女童男正在发育成长以待时交合之机。(2)方苞方萼:指童男稚女含苞待放,蓓蕾未开。(3)天癸未裕:童男稚女精液血水皆未充裕。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的是关于童男稚女正在发育成长以待时交合之机。正当含苞待放,蓓蕾未开,童男笄女,精液血水皆未充裕,是不能行交合之事的。有谁曾见过没有满实的子粒可以作种子的呢?没有长足的蚕可以做茧子的呢?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同时原文还指出,年老体衰者亦不可强费心力行交合之事,因其与童男稚女一样,都不宜受孕。因此,所谓时机,就是要掌握好男女双方都已发育成熟而又宜乎受孕的时机。  (原文)  十曰二火乃男女之阳机(1)也。夫君火在心,心其君主也;相火在肾,肾其根本也。二火相因,无声不应,故心宜静,不静则火由欲动,而自心挑肾。先心时肾者,以阳的阴,出乎勉强,勉强则气从乎降,而丹田失守,己失元阳之本色,肾已足,肾足则阳从地起,而由肾及心。先肾时心者,以水济火,本乎自然,自然则气主乎升,而百脉齐到,斯诚化育之真机。然伶薄之夫,每从勉强,故多犯虚劳(2),讵云子嗣?朴厚之子,常由自然,故品物咸亨,奚虑时人?知机君子,其务阳道之真机乎?  (注释)  (1)二火乃男女之阳机:此指心之君火,肾之相火。二火相因,是男女交合的阳动之机。(2)虚劳:即虚损劳伤,亦称“虚损”。凡久病体虚、积劳内伤、病久失养、脏腑亏损、气血虚弱等表现为各种亏损症候者,都属于虚劳的范畴。(按语)  此论两火乃男女之阳机,即指君相两火,心肾所系。欲火妄动,则阳的阴,以水济火则本乎自然,故景岳有“伶薄之夫,每从勉强,故多犯虚劳”之诫。意思是说,男女交合之事不能勉强,要本乎自然,只有肾之阴精充满,肾气旺盛,心之君火才会欲动,很自然地产生交合的要求,这就是“先肾后心”,房事就能进行;如果肾元亏损,阴精虚损,并不具备要求结合的条件、仅仅是思想上萌起欲念,则阴茎不举,阳道不能相应,这就是“先心后肾”,就难以进行交合,不但不能受孕成胎,亦无交合之快感、所以房事交合,不应“先心后肾”,轻率而为。  (原文)  为人不可不知医,以命为重也。而命之所系,惟阴与阳,不识阴阳,焉知医理?此阴阳之不可不论也。夫阴阳之体,曰乾与坤;阴阳之用,曰水与火;阴阳之化,,曰形与气。以生杀言,则阳主生,阴主杀;以寒热言,则热为阳,寒为阴。若其生化之机,则阳先阴时,阳施阴受。先天因气以化形,阳生阴也:后天因形以化气,阴生阳也。形即精也,精即水也。神即气也,气即火也。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此先王悯先民之夭厄,因创明医道,以垂惠万世者,在教人以察阴阳,保生气而已也。故《内经》于阴阳之理,惟恐人之不明,而切切谆谆,言之再四。奈何后学,犹未能明,余请先言其二而后言其一;夫二者阴也,后天之形也,一者阳也,先天之气也。神由气化,而气本乎天,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形以精成,而精生于气,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观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后天癸至。男子二八而天癸至。非若阴生在后而阴成之难乎?又阴阳应象大论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非若阴衰在前而雕之易乎?所谓阴者,即吾之精而造吾之形(1)也。夫无形则无患,有形必有毁。故人生全盛之数,惟二八之后,以至四旬之外,前后止二十余年而形体渐衰(2)矣,此诚阴虚之象也。由此观之,即谓之阳道实,阴道虚若无不可。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而立补阴,大补等丸,以黄帕,知母为神丹,家传户用,其害孰甚?殊不知天癸之未至,本由乎气;而阴气之自半,亦由乎气,是形虽在阴,而气则仍从阳也。此死生之机,不可不辨。余所谓先言其二者,即此是也。何谓一?一即阳也。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3),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本者,惟斯而已!何以见之?姑举其最要者,有三义焉:一曰形气之辨,二曰寒热之辨,三曰水火之辨。夫形气者,阳化气,阳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宫五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非阴多于阳乎?二曰寒热者,热为阳,寒为阴,春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当长夏之暑,万国如炉,其时也,凡草木昆虫,咸苦煎炙;然愈热则愈繁,不热则不盛。及乎一夕风霜,即僵枯遍野。是热能生物,而过热者惟病。寒无生意,而过寒则伐尽。然则热无伤而寒可畏,此寒热阴阳之辨也,非寒强于热乎?三曰水火者,水为阴,火为阳也。造化之权,全在水火,而水火之象有四:则日为太阳,火为少阳,水为太阴,月为少阴,此四象之真形而人所未达也……可见水之所以生,水之所以行,孰非阳气所主?此水中有阳耳,非水即为阳也。客曰:然则生化之权,皆由阳气,彼言阳有余者,诚非谬也,而子反虑其不足,非过虑乎?曰:余为此论,正为此耳。惟恐人之不语,故首言形气,次言寒热,此言水火,总欲辨明阳非有余,不可不顾之义。  夫阳主生,阴主杀;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介,而况于无阳乎?故阳惟其衰,阴惟畏其盛,非阴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自盛也,阳衰则阴盛矣: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内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不固。此言阴之所恃者,惟阳为主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此言天之运,人之命,元元根本,总在太阳无两也……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孰谓阳常有余,而欲以苦寒之物,伐此阳气,欲保生者,可如是乎?客曰:至哉!余得闻所生之自矣。然既有其道,岂无其法,欲固此阳,计从安出?曰:但知根本,即其要也。曰:何为根本?曰:命门是也。曰:余闻土生万物,故脾为五脏六府之本,子言命门,余未解也。曰:不观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裁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民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子欲知医,其母忽此所生之母焉。言难尽意,请再蓄真阴论以悉之何如?  (注释)  (1)吾之精而造吾之形:此即《内经》精归形之意。也就是说,人之形体要依赖于人之阴精血液之滋养,才能发育成长。(2)形体渐衰:张景岳在这里提出了人之衰老的论点,难能可贵。其衰老的大致时间是“四旬之外”,此论和现代科学认识基本一致。(3)阴以阳为主:即在阴与阳的关系方面,是以阳为主的,进一步发挥了生命活动以阳气为主导的见解。(4)气衰则病:说明阳气虚弱,人体抵抗力低下,就会得病。  (按语)这段原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张景岳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在养生学方面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张氏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等注重阳气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为生命活动以阳气为主导的见解,在阳气赖阴精为物质基础的唯物观的基础上,把《内经》的“重阳”思想大伸张,指出死生之本,全在阳气。阴精作为生命活动物质基础,其物质特性的关键在于它含有生命活力――阳气。  张氏在极力反对了“阳常有余”的同时,专门举形气、寒热、水火之辨,以说明“一生之活者,阳气也;热能生物,寒无生意;水之生物,水之化气,皆赖阳气。”无论自然界,生命体,某个具体脏腑以至任何小的生命活动单位“都是阴之所恃者,惟阳为主也”,“阳为阴之主,阴为阳之根”,“命门总主乎两肾,两肾皆属于命门”,一阳虽居于二阴之中,然是以阳为主,真阴之化五液,赖真阳之蒸功,五气之所以绵续,更赖真阳之化生。  阳气由具有生命活力的物质阴精的运动而产生,阴精只有产生了阳气才标志着其进行生命活动,阳气反作用于阴精及其运动。未生之初,由阳施阴受,因气以化形,“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既生之后亦赖阳气维持生机,机体不断汲取天之五气,地之五昧,加以气化,补充阴精,外以保卫机体。免受邪气之侵,内以行血气,维持脏腑机能。总之,“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去”。人身之阳气,景岳喻之为自然界之太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极言阳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阳气为生命活动的主导之说,表述了阴精与阳气这对生命体的基本矛盾,应以阳气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医学临床实践和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生理学,也都支持其有客观真理性。人所共知,临床抢救亡阳症的急迫性,诸如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开窍醒神,血脱急固其气等;或对窒息进行人工呼吸,心跳骤停的起搏复苏,垂危病人的用“能量合剂”,缺氧状态需给氧等医疗措施,以及气功家的外气放射、内气周行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以扶阳、救阳、宣阳、助阳为急务。  现代生理学认为,机体无时无刻地进行着同化、异化的新陈代谢活动,其一切过程的关键都在于“动”和“化”,简单地说也与阳气为主导的认识相似。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生和死的区别在于阳气为主导的运动形式向其他运动形式转化。以阳气为主导,是养生和临床必须遵循而有时又往往被忽略的根本问题,景岳在这方面的详尽论述,无疑是对医学理论的推进与深化。  (原文)  凡物之死生,本由阳气,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又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盖阴不可以无阳,物之成也成于阴,此所谓元阴元阳,亦曰真精真气也。前篇言阴阳之生杀者,以寒热言其性用也;此篇言阴阳之生成者,以气质言其形体也。性用操消长之权,形体系存亡之本。欲知所以死生者,须察乎阳,察阳者,察其衰与不衰;欲知所以存之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要法也(1)。  稽之前辈,殊有误者,不识真阴面目,每多矫强立言。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揆厥所由,盖以热证明显,人多易见,寒证隐微,人多不知,而且于虚火实火之间,尤为难辨。亦孰知实热为病者,十中不过三四;虚火为病者,十中尝见六七。夫实热者,凡火也,凡火之盛,元气本无所,故可以苦寒折之,信乎任心,何难之有?然当热去即止,不可过用,过则必伤元气,况可误认为火乎?虚火者,真阴之亏也,真阴不足,又岂苦劣难堪之物,所能填补?矧沉寒之性,绝无生意,非惟不能补阴,抑且善败真火,若屡用之,多令人精寒无子(2),且未有不暗损寿元者;第阴性柔缓,而因循现用,弗之沉耳。尝见多寿之人,无不慎节生冷,所以得全阳气;即有老人,亦喜凉者,正以元阳本足,故能受寒,非寒凉之寿之也。由此观之,足征余言之非谬矣。  盖自余有知以来,目睹苦寒之害人者,已不可胜纪。此非时医之误,实二子传之而然,先王仁爱之德,遭敝于此,使刘朱之言不息,则轩歧之泽不彰,是诚斯道之魔,亦生民之厄运也。夫成德俺瑕,岂非君子,余独何心,敢议先辈。盖恐争之不力,终恐后人犹豫。长梦不醒,贻害弥深。顾余之念,但知有轩歧,而不知有诸子;但知有好生,而不知有避讳,此言之不害已也。然言之不明,孰若无言,余请详言真阴之象,真阴之藏,真阴之用,真阴之病,真阴之治,以悉其义。  所谓真阴之象者,犹家宅也,犹器具也,犹妻妾也。所贵乎家宅者,所以蓄财也,无宅则财必散矣;所贵乎器具者,所以保物也,无器具则物必毁矣;所贵乎妻妾者,所以助夫也,无妻妾则夫必荡矣。此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也。  经曰:五脏者,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非以精为真阴乎?又曰:形肉己脱,九候虽调犹死。非以形为真阴乎?观形质之坏与不坏,即真阴之伤与不伤。此真阴之象,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藏者,凡五脏五液,各有所主,是五脏本皆属阴也。然经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液皆归乎精。而五精皆统乎肾,肾有精室,是曰命门。为天一所居,即真阴之府。精藏于此,精即阴中之水也;气化于此,气即阴中之火也。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故为受生之初,为性命之本人欲治真阴而舍命门,非其治也。此真阴之脏,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用者,凡水火之功,缺一不可。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此虽云肾藏之技巧,而实皆真阴之用,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病者,凡阴气本无有余,阴病惟皆不足。即如阴胜于下者,原非阴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盛于下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火衰也;阳盛于标者,原非阳盛,以命门之水亏也。水亏其源,则阴虚之病迭出;火衰其本,则阳虚之证迭生。如戴阳者;面赤如朱,格阳者,外热如火。或口渴咽焦,每引水以自救;或躁扰狂越,每欲卧于泥中。或五心烦热而消瘅骨蒸,或二便秘结而溺浆如汁。或为吐血衄血,或为咳嗽遗精,或斑黄无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风而座者,以精血之败伤。凡此之类,有属无根之焰,有因火不归原,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火不归原,是皆阴不足以配阳,病在阴中之水也。又如火亏于下,则阳衰于上,或为神气之昏沉,或为幼履之困倦,其有头目眩运七窍偏废者,有咽喉哽咽而呕恶气短者,皆上焦之阳虚也;有饮食不化而吞酸反胃者,有痞满隔塞而水泛为痰者,皆中焦之阳虚也;有或畏寒洒洒者,以火脏之阳虚,不能御寒也;或肌肉膨胀者,以土脏之阳虚,不能制水也;或拘挛痛痹者,以木脏之阳虚,不能营筋也;或寒嗽虚喘,身凉自汗者,以金脏之阳虚,不能保肺也;或遗精自泄二便失禁,腰背如折,骨痛之极者,以水脏之阳虚,精髓内竭也。凡此之类,或以阴强之反克,或由元气之被伤,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阴中之火也。正太仆曰: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虚之病,不可不察也。所谓真阴之治者,凡乱有所由起,病有所由生,故治病必当求本,盖五脏之本,本在命门。神气之本,本在元精,此即真阴之谓也。  王太仆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正此谓也。许学士曰:补脾不如补肾,亦此谓也。近惟我明薛立斋,独得其妙,而常用仲景八味丸,即益火之剂也;钱氏六味丸,即壮水之剂也。每以济人,多收奇效,诚然善矣。  (注释)  (1)欲知所以存亡者,须察乎阴,察阴者,察其坏与不坏、此保生之要法也:此论阴精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因为阴精是形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这里的坏与不坏,是指阴精的多与少、正常与异常。由于阴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养生一定要重视阴精,保精养精。(2)精寒无子:精寒是指没有活力的精子亦即死精。因“两精相搏谓之神”,而死精不能相搏,故无生殖能力。(3)性命之本:此指肾阳的功能关系到人之寿夭,因为“阳气难成而易亏”。景岳阳衰折寿论不仅丰富了中医之衰老学说,而且对后世的研究起到了开拓思路的作用。如清代喻嘉言所著的《寓意草》亦提出:“高年人惟恐无火。无火则运化艰而衰,有火则精神康而难老。有火者老人性命之根”。  (按语)  本段原文阐发了阴精作为物质基础的重要性及其不足的危害性,具体他说有以下五点:第一,真阴之象,言外在的形肉是内藏的阴精之体象,故通过察其外之形象可测内脏阴精之情。第二,真阴之脏,言命门操藏精化气之权,为元阴、元阳之脏,兼具水火。第三,真阴之用,言元阴、元阳是阴精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的不同运动形式,为十二脏之化源。第四、真阴之病,言无水无火皆是阴精不足而致病。第五、真阴之治,言治病求本,要重视命门水火阴阳失常,燮理阴阳盛衰,补益水火都着意充实阴精这一物质基础。  景岳关于真阴之象,脏、用、病、治之论,主要说明阴精和它所滋生的命门水火,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就形态结构而言,阴成形,精为阴,外在的形肉,内在的脏腑,皆由阴精所构成。具备了一定的形质,才能产生生理功能。虽然不同的脏器与组织结构各异,然皆以具有生命活力的基本物质――;阴精为最本元素,按着不同的组合规律凝聚而成。脏器,组织赖阴精之所由生,赖阴精之所由养,阴精亦脏器组织之所以贮藏。五脏虽各有阴精,但皆统归于肾,肾的藏精之所称作命门,精藏于命门,气化于命门,命门总可藏精化气之权。在这里张氏把形质结构与阴精之间的关系,比喻为容物之器具与所藏之珍宝的关系,无器具则物必毁矣。而形体之器与所贮之精,皆赖命门水火所化生。故剖析命门水火阴阳的关系可以窥测全身。  以生理功能言,命门所藏之阴精,一名元阴,又叫做真精,真阴,是含火之真水;命门之火,一名元阳,又叫真阳,是养于水中之真火。它们都是阴精的存在形式和运动体现。是五液与五气的化源,五液充则形体赖以强壮,五气治则营卫赖以和调。“此命门之水火,即十二脏之化源,故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从而把各有专司而又相互协调的脏腑功能统一于兼水火的命门,水火又统一于物质基础的阴精。把十二脏之化源――周身阴液阳气之本――命门的重要作用,落实于物质基础之上。因命门所藏者,是兼水火,具有生命活力的物质阴精(它又叫真阴),故命门称为真阴之脏。  从病理变化看,作为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阴精,永远不会有余,故其病变多为不足。如命门之火衰则阳虚之证丛生,或以阴强之反克,或由元气之被伤,皆阳不足以胜阴,病在精生之火弱,命火之水亏,则阴虚之病迭出;或为无根之焰,或致火不归原,皆是阴不配阳,病在精化之水少。以上两方面病理表现,或责火弱,或责水亏,病变部位都在命门,病变实质都是阴精之不足。故张氏说:“无火无水皆在命门,总曰阴精之病”。即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物质之不足而致。  尤为可贵的是,张氏从阴精是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观点出发,对医学研究的重要课――生命根源问题,提出了天才的猜想。《脏象别论》说:“人身之用,止此血气,血气为人之橐,是皆人之所同也”;又在《治形论》强调。“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进而倡议研究某些能填补阴精,充实血气的药物;表明他不满足于只是了解生命活动的物质运动现象,而意识到要对产生生命活动现象的物质的特殊性质进行探索。提出研究直接补充精血的物质,在他那个时代还根本不具备研究条件和能力,因而遭到非议。然而他的以阴精为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见解,被以后的现代研究所支持,恩格斯论证了“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医学上各种维生素、酶、激素、各种营养制剂及血浆等的研究和应用,都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明了景岳见解的可贵。
养生名著――《寿世保元》
作者:     来源:
《寿世保元》
  为明代著名医学家龚廷贤所著。其享年九十余岁而卒。一生著作甚丰,《寿世保元》是其晚年的代表作,亦可充分反映其养生观。  龚的主要养生思想是:固肾气,保根本;调脾胃,养后天;饮食重在有节,气血贵在流通;此外,亦很重视房室养生。  (原文)  齐大夫褚澄曰:赢女则养血,宜及时而嫁;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  男子破阳(1)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2)太早,则伤其血脉。  书曰: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3)。又曰:“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精盛则思室,血盛则怀胎。若孤阳绝阴,独阴无阳,欲心炽而不遂,则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久则成劳。  彭祖曰:美色妖丽,娇姿盈房,以致虚损之祸。知此可以长生。  《阴符经》(4)云: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津,伏慧剑以割爱欲(5),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思也。  书曰:年高之人,血气既弱,阳事辄盛,必慎而抑之,不可纵心恣意。一度一泄,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灭,更去其油。  书曰:恣意极精不如异惜,虚损身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则折;将溃之岸,值水(6)先颓。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
                            ――《寿世保元?保生杂志》  (注释)  (1)破阳:指男子的初次性生活,(2)破阴:指女子的初次性生活。(3)难状之疾:指难于描述的疾病。(4)《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是道家古代名著之一,文辞简朴,对后世养生保健有很大的影响。(5)秉灵烛以照迷津:指手持灵异的烛光去照亮迷妄的境界,比喻用正确的理论去唤醒迷妄的心灵。慧剑:佛家认为智慧如利剑,能斩除一切烦恼与劳累。(6)值水:碰上大水。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气血精对人体的重要性,并由此出发,提出了人的婚配与性生活,即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的性生活当有差异,如原文所说:“年高之人……不可纵心恣意”,“赢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等。原文最后提出了“苟能爱惜节情,亦长寿也”的重要论点。  (原文)  养生之道,不欲食时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食后……越趄(1)缓行数百步……语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动然也。食饱不得速步走马,登高涉险,恐气满而激,致伤脏府……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恐血气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饿莩(2),饱食即死,是其验也。嗟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府(3),调顺百脉,使一身之气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欢,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机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热之气内蚀脏府,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致遐龄(4)?庄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5)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过也。”其此之谓乎。  (注释)  (1)趑趄:原指走动困难,此云行步舒缓。(2)饿莩:饿死的人。(3)以恬脏府:指会养生者,要使五脏六腑安宁和顺,功能正常。(4)遐龄:高龄之意。(5)衽席:睡衣与卧席,借指色欲。    (按语)  此论饮食养生,提出“不欲食时便卧及终日稳坐”及“食过多则结积,饮过多则痰癖”的观点,否则“久即损寿”。  养生名著――《遵生八笺》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遵生八笺》
  此书为明代高濂所著。全书八笺,笺中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清修要妙、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闭清尝、灵秘丹药、尘外遐举等。其养生思想是重视形、气的调养,主张“养气以保神”,“运体以却病”,推崇胎息、导引等术。在起居上,他提出了知恬逸自足、审居室安处、保晨昏怡养、闲溪山逸游、识三才避忌、严宾朋交接等方面;在饮食上,他重视脾胃的调养,主张务尚淡薄,以养脾胃之气,而资生化之源。这些观点对于养生实践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  高子曰:生身以养寿为先,养身以却病为急。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昧用者夭,善用者延。故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灭。形气相须,全在摄养,设使神无所依,神无所主,致殂谢为命尽,岂知命者哉!夫胎息为大道根源,导引乃宣畅要术。人能养气以保神,气清则神爽;运体以却病,体活则病离。规三元养寿之方(1),绝三尸九虫(2)之害,内究中黄妙旨,外契大道玄言,则阴阳运用,皆在人之掌握,岂特遐龄可保,即玄元上乖,罔不由兹始矣。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  (注释)  (1)规三元养寿之方:规,法度也;三元,即天元,地元,人元。全句意谓以三元养寿之方为法度。(2)三尸九虫:三尸;指人体上中下三尸。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九虫,是指蛔虫、白虫、肺虫、胃虫、膈虫、赤虫、蛲虫、伏虫、肉虫。三尸九虫,古人认为是万病之源。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养生原则,如养气、保神、运体等,再一次强调了养生对于长寿的重要性。  (原文)  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春阳初生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疾发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薰衣,啖(1)炙炊饮,或积至春,因而发泄,臻体热头昏,壅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脚无力,尽冬所蓄之疾。常当体候,若稍觉发动,不可便行疏利之药,恐伤脏府,别生余疾。惟用消风和气、凉膈化疾之剂,或选食治方中性稍凉,利饮食,调停以治,自然通畅。若无疾状,不可吃药。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敝之处,用摅滞杯,以畅生气,不可兀(2)坐以生他郁……天气寒喧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  《养生论》:“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至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滞。”  《六笈七签》曰:“春正二月,宜得夜卧早起,三月宜早卧早起。”
                           ――《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  (注释)  (1)啖(dan蛋):吃的意思。(2)兀(wn晤):茫然无知的样子。  (按语)  此论春天如何养生,在饮食上宜减酸益甘,但不宜多,以防损伤脾胃;在衣着上,因天气寒温不时,老人不可顿去棉衣;在防治疾病方面,当防体内积热,不可行疏利之药,宜用消风、凉膈之剂。此外,高氏提倡春季旅游,“以畅生气”。上述养生方法皆是可取的。  养生名著――《老老恒言》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老老恒言》
  此书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庭栋75岁高龄时所著,又名《养生随笔》。书中从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广泛地阐述了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养生方法,浅近易行,被后世奉为“健康之宝”,为老年养生做出了很大贡献。  (原文)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应,每要急躁益甚,究无益于事也。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
                              ――《老老恒言?省心》  (按语)  此论老年人养生应当戒躁,当以“耐”字处之,原因是老年肝血衰,这样即可“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原文)  稳卧必得厚褥,老人骨瘦体弱,尤须褥厚,必宜多备,渐冷渐加。每年以其另一易新絮,紧着身铺之,倍觉松软。挨次递易,则每年皆新絮褥着身矣。                               ――《老老恒言?被》  (按语)  此论老年人如何用褥,很有参考价值。若能照此去做,对于老年人保养元气很有益处。  (原文)  导引之法甚多,如八段锦、华佗五禽戏、娑罗门十二法、天竺按摩诀之类,不过宜畅气血,展舒筋骸,有益无损,兹择老年易行者附于左,分卧功、坐功、立功三项。至于叩齿咽津,任意为之可也。修炼家有纳气通三关结成丹之说,必属左道(1)毋惑!  卧功五段:  仰卧,伸两足,竖足趾,伸两臂,伸十指,俱着力向下,左右连身牵动数遍;  仰卧,伸左足,以右足屈向前,两手用力攀至左,及胁,攀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竖两膝,膝头相并,两足向外,以左右手各攀左右足,着力外向数遍;  仰卧,伸左足,竖右膝,两手兜住右足底,膝头至胸,兜左足同,轮流行;  仰卧,伸两足,左手握大拇指,首着枕,两时着席,微举腰摇动数遍。  立功五段:  正立,两手叉向后,举左足空掉数遍,掉右足同,轮流行;  正立,仰面昂胸,伸直两臂,向前,开掌相并,抬起,如抬重物,高及首,数遍;  正立,横伸两臂,左右托开,手握大拇指,宛转顺逆摇动,不计遍;  正立,两臂垂向前,近腹,手握大拇指,如提百钧重物,左右肩俱耸动,数遍;  正立,开掌,一臂挺直向上,如托生物,一臂挺直向下如压重物,左右手轮流行。  坐功十段:    趺坐(2),擦热两掌,作洗面状,眼眶、鼻梁、耳根各处周到,面觉微热为度;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目随头左右瞻顾如摇头状,数十遍;   趺坐,伸腰,两臂用力,作挽硬弓势,左右臂轮流互行之;   趺坐,两手仰掌,挺时用力,齐向上,如托百钧重物,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向前用力,作捶物状,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向后,托实坐处,微举臀,以腰摆摇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置膝,以腰前扭后扭,复左侧右侧,全身着力,互行之,不计遍;  趺坐,伸腰,两手开掌,十指相叉,两时拱起,掌按胸前,反掌推出,正掌挽来,数遍;  趺坐,伸腰,两手握大拇指作拳,反后捶背及腰,又向前左右交捶背及腿,取快而止;  趺坐,两手按膝,左右肩前后交扭,如转辘轳,令骨节俱响,背觉微热为度。                              ――《老老恒言?导引》  (注释)  (1)左道:不正派的宗教派别。(2)趺(fU,夫)坐:即结跏跌坐,包括全跏坐(俗称双盘)和半跏坐(俗称单盘)两种。  (按语)  此为老年人编设的一套动功,功能宣畅气血,舒展筋骨,且易学易练,很受老年人和体弱者欢迎。
养生名著――《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万氏家传养生四要》
寡欲
 慎动
 法时
 却疾
   此书为明代万全所著。万全,明代著名医学家,字密斋,湖北省罗田县大河岸人,大约生于1488年,卒于1578年。祖传三代名医,其祖父万吉坡,父万筐均从医知名。万全不仅临证经验丰富,且认真总结,著书立说,当时被誉为“医圣”。  万全所著之书甚多,仅刻版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目就有10种,共108卷,计有《保命歌括》35卷、《养生四要》5卷,《痘科心法》23卷,《育婴秘诀》4卷,《妇人科》3卷,《广嗣纪要》16卷,其《伤寒摘锦》2卷,诸书从养生至内、妇、儿诸科均有涉及。万氏不仅是一位临床医学家,于养生亦有研究。他广泛搜集前人养生学的资料,汇萃诸家之长,参以己见,并亲自实践,著成《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一书,他说:“养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动,曰法时,曰却疾。”夫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慎动者,谓保定其气也;法时者,谓和于阴阳也;却疾者,谓慎于医药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保定其气则不疲其枝矣;和于阴阳则不犯邪矣,慎于医药则不遏其毒矣。养生之要,何以加于此哉。”下面仅就万全所说的四条养生原则加以具体说明:    第一,寡欲。  万氏认为饮食。男女情欲是人之两大欲望,亦是人之常情,此二者皆应节制,强调这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但其寡欲只是认为欲不可纵,同样认为欲不可绝,反对方士“绝后,休妻”之论,认为食、色,是人生活动过程所必需,应顺应生理之性。  万氏赞同邵子“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的观点。他认为,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而其味稍多,则随其脏腑而备有所伤,指出酸多伤脾、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苦多则伤肺、甘多则伤肾。欲善生长寿,宜从每日作起,方保无恙。  第二,慎动。  万氏说:“人身之中,只有此心,便是一身之主,所谓视听言动者,此心也,故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七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心劳则神不安,神不安则精神皆危,便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又说:“人之性常静,动处是情,人之性未有不善,乃若其情,则有不善矣。心纯性情,吾儒存心养性,老氏修心炼性,佛氏明心见性,正养此心,便之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可见,万氏是主张慎动主静的,并具体指出,视过损明,语过损气,思过损神,欲过损精,人们应当“俭视养神,俭听养虚,俭言养气,俭欲养精”。  这里要指出的是,万氏养生之慎动观,并非强调静止不动,而是要求动而中节。其所倡目宜常瞑、发宜常栉、齿宜数叩、津宜常咽、背欲常暖、腹欲常摩,均是从动而中节的观点提出的。在其养生慎动观点的指导下,万氏又具体指出打坐,调息是养生主静的工夫,因为二者可使心不妄动。  第三,法时。  万氏说:“凡大地之气,顺则和,竟则逆,故能致灾咎也。”说明了万氏继承了顺四时养生的思想。他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具体提出“春夏教以礼乐,秋冬教以诗书”的方法。他认为,这种方法亦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也。盖春生夏长,乃阴气发泄之时,教以礼乐者,歌咏以养其性情,舞蹈以养其血脉,亦养阳之道也;秋冬收藏,乃阴气收敛之时,教以诗书者优游以求之,涵咏以体之,亦养阴之道也。  第四,却疾。  万氏在《内经》“治未病”思想启发下,提出了却病养生的一系列方法。如他说:“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择医三失也,喜峻药攻四失也,信巫不信医五失也。”他提出健康之人,重在自身调养,重在生活中调摄,药物之使用乃不得已而求之,不可滥用,正所谓“无病服药,如壁里良柱,为害甚大。”对于已患疾病,万氏除强调早治外,亦强调辨证施治。  (原文)  夫食色,性也。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口腹之养,躯命所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此屋庐子之无解于任人之难也(1)。设如方士之说,必绝谷,必休妻而后可以长生,则枵腹之瘠(2),救死不赡,使天下之人坠厥宗(3)者,非不近人情者之惑欤?  孔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盖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精气益焉:精者,血之液;气者,精之导也。少之时,气方盛而易溢。当此血气盛,加以少艾之慕,欲动情胜,交接无度,譬如园中之花,蚤发必先萎也,况禀受怯弱者乎?古人三十而娶,其虑深矣。  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大衍(1)之数五十,天地之中数也。阳数二十五,阴数二十五,男子三十而娶,因其阳常不足,故盖之以五;女子二十而嫁,因其阴常有余,故损之以五也。是故,长男在上,少女在下,则震兑交而为归妹也(5)少男在上,长女在下,则艮巽交而为盅也(6)。归妹之吉,帝已以之;盅之凶,晋候之疾不可为也。  人能知七损八益,则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不知此者,早衰之道也。何谓七损八益?盖七者,女子之数也,其血宜泻而不宜满;八者,男子之数也,其精宜满而不易泻。故治女子者,当耗其气以调其血,不损之,则经闭而成病矣;男子者,当补其气以固其精,不益之,则精涸而成疾矣。古人立法,一损之,一益之,制之于中,使气血和平也。  八益丸(男子常服,补气固精):  熟黄酒拌,九蒸九晒,焙于八两,忌铁器,黄柏去皮盐水炒褐色四两,知母去毛皮四两,莲肉去心二两,芡实肉二两。  共为细未,炼蜜杵于余下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以米膳压之,忌葡萄。  七损丸(女子宜服,抑气调血)  香附米净,二个童便浸三日,一日一换,取起舂烂焙干,当归酒沉四两,芎六两。  为细未,酒煮神曲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O丸,空心食前,茴香汤送下。  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各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泻,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形壮之疾,至于半衰,其阴已痿,求女强合,则隐曲不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其精益耗,复近女以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予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痛,大便干秘,髓竭则头倾足软,腰脊酸痛,尸居于气,其能久乎?故吕纯阳仙翁有诗云:  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其男子伤精,病小便淋痛,大便干秘者,以肾开窍于二阴。其溺塞者,气病也。时阴病难者,血病也。宜补其气,则津液行而溺自长;补其血,则幽开通而便自润也。宜补肾利窍丸主之。  熟黄制四两,生黄、当归、川芎、白芷各二两,山药半两,丹皮去心一两,白茯苓一两,五味、桂心各五钱,人参七钱。  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下。  男子梦交而泄精,女子梦交而成孕,或有淫气相感,妖魅为祟,神志昏惑,魂魄飞扬,日久不愈,如颠狂乃召巫觋以逐之,抑未矣。苟非得道,如许旌阳,萨守坚者,必不能驱治之也,惟务成子萤火丸方可除也。  右上三条,皆不能清心寡欲病。  萤火丸:(主辟疾病,瘟疫、恶气,有鬼,邪祟,王兵盗贼)  萤火、鬼箭削取反羽白吉利一两,雄黄、雌黄、pan石枯二两,羚羊角半两,煅灶灰半两,铁钟柄入跌处烧焦一两半。  为未,以鸡子黄及丹雄鸡头一个,毛无间色者,捣和为丸,如杏仁大样,做作三角,以降囊盛之,带在左臂或挂在户上。若从军者系于腰中,勿离其身。  盂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之者,节之也。非若佛老之徒弃人伦,灭生理也。构精者,所以续纲常也;寡欲者,所以养性命也。予尝集《广嗣纪要》:一修德,二寡欲,然则寡欲者,其延龄、广嗣之大要乎?予尝读《易》,“泽上有水”曰节(7),满而不溢,中虽悦慕,若险在前,心常恐陷。节之,时义大矣哉!若或反之,水在泽下(8),则以渐渗泄其涸也,可立而待矣。困于坎中,犹有悦心,困而又困,虽有卢扁不可治也。生、人所欲也。所欲,复有甚于生者乎?死,人所恶也,所恶,复有胜于死者乎?帷其溺于声色之中,盅惑狂悖,由是而生有不用也,由是而死有不辟也,《诗》云:“士也无极,二三其德。”此之谓也。  有人于此尝语人曰:“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至于暗居独处之时,目有所接,心火?起,虽有灾害,亦莫之顾。故曰:寡欲只在谨独。  今之养生者曰:心者,神之主也;肾者,精之府也;脾者,谷气之本也,三者交养,可以长生。苟神太烦则困,精太用则竭,谷太伤则减,虽有补益之功,不能胜其旦暮之牿矣(9)。广成子曰:“服药千朝,不如独宿一宵。”诚哉,斯言也。  今指利刃语人曰:“是可蹈乎?”曰:“不可。”指鸩毒语人曰:“是可咽乎?”曰:“不可。”因语人曰:“佳丽之色,利于刃也;膏粱之味,毒于鸩也。远而疏之,不可狎也。”则群笑而起,一朝病生,迎医治之。贩以百金不爱也(10)。臆!“曲突徒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其此之谓也。  夫男子十六而精通,至六十四岁而精竭。女子十四岁而经行,至四十九岁而经断。初生之时,形体虽具,精血犹未生也。必待哺乳之养,水谷之气,日生月长,男子十六而精始溢,女子十四而血乃泻,成之何其难也?男子八八而精竭,女子七七而血尽,败之何其易也?即夫以十年所生之精血,尚不免于百半之用,譬诸草木,气聚于春者,复败于秋也,虽欲留之,只有许多分数。况以难成易败之精血,不知爱惜,反暴疾之,所以不待八八、七七之期而早毙矣。  交接多则伤筋,施泄多则伤精。肝主筋,阴之阳也,筋伤则阳虚而易痿。肾主精,阴中之阴也,精伤则阴虚而易举,阴阳俱虚,则时举时痿,精液自出,念虑虽萌,隐曲不得矣。当是时也,猛省起来,远色断想,移神于清净法界,歌舞以适其情,谷肉以养其身,上药以补其虚,则屋破犹堪补矣。苟不悔悟,以妄为常,乃求兴阳之药,习铸剑之术,则天柱折,地维绝,虽有女蜗氏之神,终不能起家中之枯骨也。  今人好省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如九一采战之法,谓之夺气归元,还精补脑,不知浑浊之气,渣渣之精,其机已发,如蹶张之弩,孰能御之耶?已(泄)之精,目不能制,岂能采彼之精气耶?或谓我神不动,以采彼之气,不知从入之路何在也?因此而成淋沥者有之,或谓我精欲出,闭而不泄。谓之黄河逆流,谓之牵转白牛,不知停蓄之处为痈为肿者有之,非以养生,适宜害生也。  古人有见色不动,如鸠摩罗付之受宫人(11),这是铁汉,如何学得?必如司马公之不置姬妾,关云长之屏美女,刘倚(12)之却名姝,然后可养此心不动也。坚白不至而欲自试于磨涅(13),其有不磷缁者(14),几希!  项羽喑哑,叱咤干人,自废垓下之变,乃与虞姬对位,汉高祖见太公置俎上,略无戚容,诛戮功臣,何其忍也!病革(15)之时,乃枕戚姬之膝而垂涕焉。苏武在匈奴吞毡啮雪,所持节旄尽落而志不屈,何其强也!乃纳胡妇生子。虽曰项羽之泣虞姬,恨别也;汉高祖之泣戚姬,防患也;苏武之纳胡妇,为养也;然尤物移人,终然不免。  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故能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今之人则不然,所以福德不及古者远矣。  配匹之际,承宗祀也,婚姻以时,成男女也;夫妇有别,远情欲也。故身无疴疾、生子贤而寿。今人不知宗祀为重,交接以时,情欲之感,形于戏谑,燕婉之私,朝暮阳台,故半百早哀,生子多夭且不肖也。故曰:寡欲者,延龄广嗣之第一紧要也。  (注释)  (1)屋庐子:指孟子弟子屋庐连,战国时人,著书言彭聃之法。屋庐,复姓。任人:内心包藏凶恶之人。(2)枵腹之瘠:犹饥饿之病。枵,空也。(3)坠厥宗:坠,即落下,引申为失去。厥,他的。坠厥宗,意为为绝他的时嗣。(4)大衍:言揲蓍之法。古代用数蓍草茎占卜的一种迷信方法。(5)归妹:《周易》卦名;兑下震上。兑卦上爻为阴爻,为少女,处于震卦下爻阳爻为长男之下。震兑二卦相交,符合阴阳调平之理,少女与长男结合,为吉,故算归妹(妹可出嫁)。帝以合归妹之卦以成婚而吉。(6)蛊:《周易》卦名,巽下艮上。巽卦初爻为阴,为长女,震卦上交为阳少男,据阴有余而阳常不足之理来推,阴阳失调,易使人惑乱,故少男长女不能婚配,此谓交女太多,阳更不足。晋候溺于此,故疾不可治。(7)节,《周易》卦名,下为兑,兑代表泽,上为坎,坎代表水,故曰“泽上有水。”《象》曰:“节,君子以制度数。”谓要强调节制人的欲望。(8)水在泽下:以卦象来说是困卦,坎下兑上,《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下卦阳爻困于坎中,犹溺于女色之中,则所得之病即使扁鹊也难治疗。(9)牿:牛马牢也,又同桎梏之梏,此谓整天处于精气神的耗损之中。(10)贶(kuang况):谓赠,不爱,不吝借之意。(11)鸠摩罗付之受宫人:当为鸠摩罗什及受宫人。鸠摩罗什,晋代高僧,天竺人,7岁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妙解大乘经,后秦时入中国,被待为国师之礼。受宫人,为受宫刑之人,即太监。此谓僧人和太监能起色不起。(12)刘倚:后汉、宋、元、明史皆载有刘琦之名,但却名姝者不详为何朝之刘琦。(13)磨涅:犹石磨。(14)磷缁:谓使坚白之物受磨而薄,受染而黑,喻受外境影响而同化。(15)革:急也。病革:即病急。  (按语)  本段原文选自《养生四要》之《寡欲第一》与《广嗣纪要》之《寡欲第二》,都是论述纵欲之害和寡欲之利的。但内容各有侧重,互不重复。本篇是侧重于论述养生长寿必须节制房事,《广嗣》篇侧重于论述欲得优生子嗣则必须寡欲。至于如何节欲,原文重复强调了《广嗣纪要》中“寡欲只在谨独”之法,以使“夫妇有别,远情欲也”。还指出:“古人教子,舞刀、舞剑、学文,朝习夕游焉,所以涵养德性,禁其非心也。”这就是要丰富文娱体育活动,且使“气质清明,德业成就,福寿绵长”,是积极有益的养生之道。  此外,原文论述寡欲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必须提倡的,即反对早婚。如原文引用吕洞宾的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伏剑斩愚夫,分明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首诗形象地指出早婚有丧生殒命之害,还用利刃、鸩毒为喻,警告纵欲之人,还从脏腑气血理论上阐明节欲养生的重要性,并批判了好色者“以御女为长生之术”的荒谬说法。大力倡导他人提出的“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哀,可谓知养生矣”。  (原文)  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初伤不觉,久之则成病也。人食必兼味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者(1),节之礼,谨防其过也。凡人食时微觉胸中不快,此食伤也。服消导之剂以助脾之传化,不可隐忍,久则成积矣……凡有喜嗜之物,不可纵口,当念病从口入,惕然自省。如上古之人,饥则求食,饱则弃余,可也。苟不如节,必餍足(2)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害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苑(3)病之积矣。为胀为满为痛,纵一时之欲,贻终身之害。
                                ――《养生四要》  (注释)  (1)(chuo卓):饮。  (2)餍(yan足):饱足。  (3)苑:疑为“菀”字之误。菀,积也。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谈饮食养生之意义,认为肠胃是饮食水谷受纳。消磨之场所,饮食多少应有分数。过多肠胃则不能受纳,或溢而上出,或不得消化而停滞于中,此与《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是一致的。
养生诗词――《长歌行》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长歌行》
《长歌行》(汉乐府)仙人骑白鹿,发短耳何长(1)导我上太华(2),揽芝获赤幢(3)。来到主人门(4),奉药一玉箱。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疆(5)。发白复更黑,延年寿命长。  (注释)
   (1)此二句是想像中的神仙――老寿星的形象。(2)太华:指西岳华山,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亢。(3)揽:采取;芝:菌类,即灵芝;赤幢:赤色的灵芝。(4)主人:指仙人。(5)康疆:即康健。  (按语)  此诗为较早描述“寿星”形象的诗篇,主要说明了传统中草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汉乐府,是汉代入乐诗体的名称,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它分五言、七言和杂言等。
养生诗词――《龟虽寿》
作者:     来源:
《龟虽寿》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1),犹有竟时(2);腾蛇乘雾(3),终为土灰老骥伏枥(4),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5),壮心不已(6)。盈缩之期,不但在天(7);养怡之福,可得永年(8)。幸甚至哉,歌以咏志(9)。  (注释)  (1)神龟:由于龟的寿命很长,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动物的代表,如《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2)竟时,终了的时侯,即神龟虽然长寿,总有死亡的时候。(3)腾蛇:传说中的一种乘雾而飞的蛇。(4)骥:一日行千里的良马;枥:马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蜷卧在枥槽边的老马,却有着日行千里的志向。(5)烈士:此指怀有雄心壮志,有志建立功业的人。(6)不已:不止。(7)盈缩:指寿命的长短,盈,长;缩,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是说寿命的长短,岂能单独由天来决定。(8)养怡:指保养身体健康;永年:延年益寿。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意思是只要自己注意身体保养,也可以延年益寿。(9)幸甚至哉二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
  (按语)  本首诗歌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同时指出了人们不应甘于把寿命让天来掌握,因此一定要注意养生之道,争取延年益寿。  本诗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距今约有两千年的曹操,就敢于提出要与天争寿,这个观点确实难能可贵。
养生诗词――《三叟长寿歌》
作者:     来源:
《三叟长寿歌》
《三叟长寿歌》(应璩)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1);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2)。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内中妪貌丑(3);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4);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5)。要哉三叟言(6),所以能长久。
  (注释)  (1)三叟:三位老翁。(2)相与:即共同。相与锄禾莠:三位老翁尽管都已一百多岁,但还都在挥锄除草。(3)内中:意为“家里”,古时妻子为内人;妪(yu玉):妇人,这里指妻妾。内中妪貌丑:是说自己的老伴长得不好看,因而自己不恋女色之意。(4)量腹节所受:是说对饮食要有节制。(5)夜卧不覆首:此指在寒冷的夜晚,人们在睡眠时不要蒙头,要讲究姿势。(6)要哉:即重要的意思。  (按语)
  本首诗“行道人”与“陌上三叟”的问答形式,告诉了人们要想长寿必须注意的三点,尽管不够全面,但也符合科学道理,是养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后人受了“三叟诗”的启发,又加以敷陈,演变成现在广为流传的“十叟诗”。作者应璩为三国魏文学家,官至侍中,其诗语言通俗。养生诗词――《十叟长寿歌》
作者:     来源:
《十叟长寿歌》
《十叟长寿歌》(佚名) 昔有行路人,海滨逢十叟,年皆百余岁,精神加倍有。诚心前拜求,何以得高寿? 一叟捻须曰:我不湎旨酒(1);二叟笑莞尔:饭后百步走; 三叟整衣袖:服劳自动手(2); 四叟柱木杖:安步当车久(3); 五叟摩巨鼻:清气通窗牖(4); 六叟抚赤颊:沐日令颜黝(5); 七叟稳回旋:太极朝朝走(6);八叟理短鬓:早起亦早休; 九叟颔首频:未作私利求(7); 十叟轩双眉:坦坦无忧愁(8)。善哉十叟词,妙诀一一剖;若能遵以行,定卜登上寿。  (注释)  (1)不湎旨酒:不嗜酒之意。(2)服劳自动手:指经常小劳。(3)安步当车久:指以步代车。(4)清气通窗牖:是要室内空气一定流通。(5)沐日令颜黝:经常要沐浴日光。(6)太极朝朝走:指要天天打太极拳。(7)未作私利求:指排除杂念。(8)坦坦无忧愁:即乐观开朗。  (按语)
  此首长寿歌谣,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它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了未病先防、注意养生、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
养生诗词――《登山》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登山》
《登山》(谢道韫)峨峨东岳高(1),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字(2),寂寞幽以玄(3)。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4)。气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5)。逝将宅斯字(6),可以尽天年(7)。  (注释)  (1)峨峨:形容山势高峻;东岳:指五岳之一泰山。(2)虚字:指空房屋。(3)玄:深奥,不可测度,幽以玄:指幽静而且神秘。(4)发自然:指泰山为大自然的创造,并非是人工开凿。(5)屡迁:此指由于泰山景物千奇百怪,令诗人迁转观览不及。(6)逝:离去;宅:住所。逝将宅斯字:是说我将要离开我的住所,住进这个“虚宇”里去。(7)天年:指自然界赋予人的岁数,古人认为应该是120岁。  (按语)  此诗借登山观景,说明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此外,登山亦是运动健身的极好手段;它既能陶冶人们的性情,又可活动筋骨。  作者谢道韫,女,今河南太康人氏,为东晋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养生诗词――《结庐在人境》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陶渊明)结庐在人境(1),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 山气日夕佳(4),飞鸟相与还(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6)。
  (注释)  (1)结庐:即造屋;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2)心远地自偏:心远,指自己的心远离了尘嚣。地自偏:指即使处境不偏也会自觉偏僻了。心远地自偏:说明了精神养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3)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4)日夕,近黄昏之时。(5)相与还:指结伴而还。(6)此:指上边所描述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本诗的最后二句是说,这里边包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按语)  此诗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归隐田园时所作,反映了他远离尘嚣、恬静安谧、与世无争的农村生活。同时,诗中讴歌了能够陶冶精神、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的大自然。养生诗词――《孙真人卫生歌》
作者:     来源:
 《孙真人卫生歌》 《孙真人卫生歌》(孙思邈)  天地之间人为贵,头象天兮足象地,父母遗体宜保之,箕裘(1)五福(2)寿为最。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3),须防损其真元气。欲求长生先戒性,火不出兮神自定。木还去火不成灰,人能戒性还延命。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失元神。劳形散尽中和气,更信何能保此身。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大劳劳则怯,神若大伤伤则虚,气若大损损则绝。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3)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春嘘(4)明目本扶肝,夏呵(5)心火可自闭,秋(6)定收金肺润,冬吹(7)肺肾得平安,三焦嘻(8)却除烦热,四季常呼(9)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10)。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春月少酸宜食甘(12),冬月宜苦不宜咸(13),夏月增辛减却苦(13),秋月辛省便加酸(14),冬月少咸甘略戒,自然五脏各平安。若能全减身康健,滋味偏多多病难。  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著,秋冬衣冷渐加添,莫待病生才服药。惟有夏月难调理,伏阴在内忌凉水,瓜桃生冷宜少餐,免致秋未成疟痢。君子之人守斋戒(15),心旺肾衰宜切记。常令充实勿空虚。日食须当去油腻,太饱伤神饥伤胃。太渴伤血并伤气,饥餐渴饮勿太过,免致膨(16)伤心肺。醉后强饮饱强食,未有此生不成疾。人资饮食以养生,去其适者自安适。食时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夜半灵根灌清水(17),丹田(18)浊气切须呵。  饮酒可以陶性情,大饮过多防有病。肺为华盖(19)倘受伤,咳嗽劳神能损命。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肾家。下焦虚冷令人瘦,伤肾伤脾防病加。坐卧切防脑后风,脑内入风人不寿。更兼醉饱卧风中,风才一入成灾咎。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养体须当心五辛,五辛不节反伤身,莫教引动虚阳发,精竭容枯病渐侵。不同在家并在外,若遇迅雷风雨至,急须端肃敬天威,静室收心须少避,恩爱牵缠不自由。利名萦绊几时休,放宽些子自家福,免致中年早白头。顶天立地非容易,饱食暖衣宁不愧。思量无以报洪恩,晨夕焚香频仟悔。身安寿永福如何,胸次平夷积善多。借命惜身兼借气,请君熟玩卫生歌。  (注释)  (1)箕裘:《礼记》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意思是儿子往往继承父业。时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在这里孙思邈以道家的思想、把人的寿命长短也看作是受之于父母,故用“箕裘”表相继之意。(2)五福:《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天。(3)嗔怒:气愤,生气。(4)~(9):春嘘、夏呵、秋、冬吹及嘻、呼等,是根据季节的不同,以不同的调息方法吐纳大地之气。(10)保神丹:并非是指实际的方子、而是指保养精神的丹药。(11)春日少酸宜食甘:此为春天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天因为肝木旺,故再多食酸味,可使肝木之气偏亢而伐脾,因此,春天饮食要多吃甜的养脾抑木。(12)冬月宜苦不宜咸:同样,在冬月之时,不能多吃咸昧,以防水克火,而要多吃点苦味的以养心气。(13)夏月增辛减却苦:多食苦味可使心气偏亢,而夏季心气本来就偏亢,心气偏亢,则火克金伤肺,故要多吃点辛味以抗心气的克伐。(14)秋月辛省便加酸:秋季肺金当令,而酸入肝,辛多则金旺克木,故宜食酸以御之。(15)斋戒:俗说“吃斋”,是提倡以素食为主的养生方法,后被佛家、道家利用,称为“斋戒”。(16)膨:指腹部胀大。(17)清水:指口中津液;灵限:指肾,夜半灵根清水:指夜半静坐,舌抵上腭,津液口中溢,咽下以补肾气。(18)丹田:人身脐下三寸处。(19)华盖:此指肺。  (按语)  此为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的重要养生文献,原文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思想,如四季饮食原则、卫生三戒、强调养性等。这些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养生诗词――《孙真人养生铭》
作者:     来源:
 《孙真人养生铭》 《孙真人养生铭》(孙思邈)  怒盛偏伤气(1),思多太伤神(2);神疲心易役(3),气弱病相侵。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4),第一戒晨嗔;夜静鸣云鼓(5),晨兴嗽玉津(6);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百病,常须节五辛(7)。安神当悦乐,借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8)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9)。  (注释)  (1)伤气:此指大怒损伤肝脏之气。(2)伤神:指思虑过多容易耗伤人的精神。(3)役:《说文》“戍边也”,引申为劳苦、劳倦。神疲心易役:指精神疲惫则心易劳倦。(4)夜醉:是说夜间醉酒。因醉后入房,必大耗其精,造成精气亏乏,故要警惕夜醉。(5)鸣云鼓:亦称鸣天鼓,此为保健功法,宜在夜深入静时做。(6)嗽玉津:亦为保健功法,宜在晨醒未起之时做。(7)五辛:《本草纲目》指大蒜、小蒜、韭、芸苔、胡荽,此泛指各种辛辣食物。(8)修行:原指佛教徒依据教义去实行,此指修身养性并实践。(9)朝:水流归海曰朝,此引申为达到;真,本原也,自然之道也,此指人类本来应达到的自然寿命。平地可朝真:意谓平常之人亦可达到本来应享有的天年。  (按语)  本段原文提出了养生的一些具体措施,如调摄精神、功法锻炼、醉勿入房等。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
养生诗词――《江村》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江村》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1),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2),相亲相近水中鸥(3)。老妻画纸为棋局(4),稚子敲针作钓钩(5)。多病所须惟药物(6),微躯身外复何求(7)。
  (注释)  (1)江:指浣花溪;抱:环绕。(2)自来自去:随意来去。(3)相亲相近:形容鸥鸟和乐相依。(4)画纸为棋局:把棋盘画在纸上:(5)稚子:幼子;钓钩:鱼钩。(6)须:需要;惟:是。(7)微躯:微贱的身体:复:又有。
  (按语)  本诗为“诗圣”杜甫所著。该诗表现了一个人病后,宜安下心来,专心致志治病。此外,还要从事一些有益于身体康复的活动,如下棋、钓鱼、静神等。
养生诗词――《海漫漫》
作者:     来源:
《海漫漫》
《海漫漫》(白居易)  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云涛烟海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1);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2);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女舟中老(3)。徐福文成多诳诞(4),上元太一虚祈祷(5)。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6),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7);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8)。  (注释)  (1)三神山:指方丈、蓬莱、瀛洲这三座古来相传的海中三座神山。(2)方士:指有方术的人。(3)女:此指童女。,音贯,指把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4)徐福:秦时方士,秦始皇派他带重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文成:汉时方士,以鼓吹鬼神方术为武帝所信任,后因骗局拆穿而被杀。(5)上元:即上元夫人;太一:即太乙,天帝神。(6)骊山:位于陕西临潼县南,秦始皇葬于此;茂陵:位于陕西兴平县东北,是汉武帝的坟。(7)玄元圣祖:指老子,被唐朝皇族攀认为始祖,称其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阙玄天皇大帝。”五千言:指老子的《道德经》。(8)白日升青天:为道教迷信之言,意思是人服了炼成的金丹,便能成仙,能够大白天飞上天空。  (按语)  此诗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讽刺了以求仙博取长生的错误想法,同时说明了自己“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的思想。  白居易,又叫白乐天。乐天者,乐天派也。白居易正因为是乐天派,才使他赢得了高寿。但白居易并非生来就具有乐观性格的。他年轻的时候,也曾“非忧即疾”,后来他在生活的道路上渐渐悟出了“人生不满百”,是因为“不得长欢乐”的原故,于是渐渐演变成了乐天派。这在他的一首著名诗歌《自觉》中就讲述了他演变的过程:四十犹未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飧,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薄;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由上可知,大诗人的主要养,生经验,就是乐天不忧。这在(永崇里欢居)一诗中表现的更为突出:何必待衰老,然后悟浮休;
朝饥有蔬食,夜寒有布裘;
幸免冻与馁,此外复何求。
寡欲虽少病,乐天心不忧:
何以明吾志,《周易》在床头。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不贪禄恋位,不追名逐利。这表现在他曾官居刑部侍郎,在还不到60岁时,为了让贤就辞职归田,并写了一首《不致仕》的诗,嘲讽了那些年近八九十还不肯让位的官儿:……可怜八九十;齿堕双眸昏;
朝露贪名利,夕阳忧子孙;
挂冠顾翠缕,悬车惜朱轮;
金章腰不胜,伛楼入君门;
谁不爱富贵,谁不恋君恩。
年高须告老,名遂合退身;
少时共嗤笑,晚睡多因循;
贤哉汉二疏,彼独是何人;
寂寞东门路,无人继去尘。
养生诗词――《孙真人枕上记》
作者:     来源:
 《孙真人枕上记》 《孙真人枕上记》(孙思邈)  侵(1)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2),叩齿三十六: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醉饱莫行房,五脏皆翻覆。欲火艾(3)慢烧,身争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土木为形象(4),求之有恩福。父精母生肉,那忍分南北?惜命惜身人,久白光如玉。  (注释)  (1)侵:接近之意。(2)景阳钟:是说在南齐武帝以宫深不闻端门鼓漏声,置钟于景阳楼上。宫人闻钟声,早起装饰,后人称之为景阳钟。(3)艾:指艾绒,比喻节欲。(4)土木为形象:形体像土木一样自然。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即顺应自然。  (按语)  本段原文主要论述了饮食养生与房事养生,“晚饭莫教足”、“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等属于饮食养生;而“醉饱莫行房”、“身争独自宿”、“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则属房事养生。此外,“坐卧莫当风”又属起居养生。以上这些论述,都是养生的宝贵经验,对保持身体健康很有意义。
养生诗词――《孙真人十二多》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孙真人十二多》   《孙真人十二多》(孙思邈)  多思则神殆(1),多念则志散(2),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亡,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3),多乐则语溢(4),多喜则志忘昏乱(5),多怒则百脉不定(6),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7)无厌。  (注释)  (1)殆:危险不安。神殆:此指精神不振。(2)志散:指意志涣散。(3)慑:恐惧,害怕。(4)溢:指水满外流,引申为过度、超出。语溢:指语言过度。(5)昏乱:此指神志昏乱。原因是过喜伤心,而心藏神,心伤则失所藏。(6)百脉不定:这里是指气血运行紊乱。原因是大怒伤肝,而肝藏血,与人体气机有关,故肝气受损后,气血运行紊乱。(7)憔淬:指面色不润泽、困顿萎靡貌。
  (按语)  本段主要论述精神活动过用时,对人体神的不良影响。人身三宝精、气、神,而要养神,就一定要注意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养生诗词――《摄养三字诀》
作者:     来源:
《摄养三字诀》
《摄养三字诀》(《医说》)薄滋味(1),省思虑(2),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苟言语(3),轻得失,破忧阻(4),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5),勤内顾。  (注释)  (1)薄滋味:此指要饮食清淡。(2)省思虑:指思虑不要太多。(3)苟言语:指说话要经过考虑,不轻浮狂妄。(4)破忧阻:是说要避免过度忧愁。(5)收视听:指耳不闻污秽之声,目不视淫秽之色。  (按语)  原文里提出了不少好的养生方法,但主要讲的是精神方面的调养,如省思虑、戒喜怒、轻得失、破忧阻、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等。 养生诗词――《按摩养生诀》 养生诗词――《康节先生防病诀》
作者:     来源:
 《康节先生防病诀》             《康节先生防病诀(1)》(《奉亲养老新书》)爽口物(2)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3)。
知君病时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注释)  (1)康节:北宋哲学家,字尧天。(2)爽口物:有两点意思:一是指美酒佳肴,膏粱厚味;二是指偏食、嗜食的一些食物。(3)快心事:指能使人高度兴奋的事,因大喜伤心,故能损害人体。  (按语)  本口诀在养生方面的意义主要有三点:一是要饮食有节;二是不要兴奋过度;三是提倡病前预防。养生诗词――《祛病十法》
作者:     来源:
《祛病十法》
  《祛病十法》(《养生旨秘》)  静坐观空,觉四大原从假合,一也;烦恼现前,以死譬之,二也;常将不如吾前,强自宽解,三也;造物劳我以形,遇病稍闲,反生庆幸,四也;宿业(1)现逢,不可逃避;观喜领受,五也;家室和睦,无交谪(2)之音,六也:众生各有病根,常自观察克治,七也;风露谨防,嗜欲淡泊,八也;饮食宁节毋多,起居务适毋强,九也;觅高朋亲友,讲开怀出世之谈,十也。  (注释)  (1)宿业:过去不愉快的事,旧仇怨,(2)交谪:相互谴责。  (按语)
  上述祛病法,即养生法也,主要从调摄精神而论。养生诗词――《养生要诀》
作者:     来源:
《养生要诀》
《养生要语》(《类修要诀》)   元气实,不思食;元神会,不思睡;元精足,不思欲。三元(1)全,陆地仙(2)。
  (注释)
 (1)三元:指上文中的元气,元神,元精。(2)陆地仙:指精力高于常人的人。
 (按语)  原文论述了精气神对人的重要性,这是由于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神为人体脏腑生理活动,情志思维的外在表现;元精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养生诗词――《病家十要》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病家十要》 《病家十要》(《万病回春》)  一择名医,于病有裨(1),不可不慎,生死相随。二肯服药,诸病可却,有等(2)愚人,自家担阁(3)。三宜早治,始则容易,履霜不谨,坚冰即至(4)。四绝空房(5))自然无疾,倘若犯之,神医无术。五戒恼怒,必须省悟,怒则火起,难以救护。六息妄想,须当静养,念虑一除,精神自娱。七节饮食;调理有则,过则伤神,过饱难克(6),八慎起居,交际当法,稍若劳役,久气愈虚。九莫信邪,信之则差(7),异端诳诱,惑乱人家。十勿惜费,惜之何谓,请问君家,命财孰贵(8)?  (注释)  (1)裨(bi):补益,帮助。(2)有等:有这样一些。(3)担阁:通耽搁,即耽误。(4)履霜不谨,坚冰即至:《易经?坤》:“履霜坚冰至。”指踏上霜就知严冬快要到来。此句意为对疾病有所察觉时,如不早治,就会带来严重后果。(5)绝空房:指在生病期间禁止同房。(6)克:克制,消化。(7)差:差错。(8)孰:哪个。  (按语)  本首诗主要说明了怎样对待疾病及病时的调理康复,是极为重要的中医康复学文献:原文中的一些康复措施至今有着重要的意义,如病宜早治、节制房事、安心静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养生诗词――《新长寿歌》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新长寿歌》 《新长寿歌》(佚名)漫步梧桐玫瑰丛,公园友聚谈笑中;无忧少虑退休福,阅读旅游兴趣浓;怨怒悲辛长忘却,热心服务不求功;笑颜常驻心开朗,善解闲愁意自松;琴棋书画好消遣,家务拳操气血通;淡酒虽和宜少饮,卷烟含毒久伤躬;早眠习静安魂梦,晨起跑步吸晓风;名缠利锁前车鉴,助人为乐添光荣;修养锻炼要坚持,磊落胸怀老返童。  (按语)这首新长寿歌主要从精神、运动、起居、娱乐诸方面论述了如何养生长寿的问题,其中尤以精神养生为重。
养生诗词――《十寿歌》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十寿歌》
《十寿歌》(《养生至论》)一要寿,横逆之来欢喜受;  二要寿,灵台(1)密闭无情窦;三要寿,艳午娇歌屏左右;四要寿,俭以保贫常守旧;五要寿,远离恩爱如仇寇;六要寿,平生莫遣双眉皱;七要寿,浮名不与人争斗;八要寿,待客忘费娱清昼;九要寿,谨防坐卧风穿牖;十要寿,断酒莫教滋味厚。  (注释)  (1)灵台:指心灵,欲望。  (按语)  这里所述若要长寿的十点养生方法,亦有指导意义,归纳起来主要属于精神、起居、饮食三个方面。
养生诗词――《养生三字经》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养生三字经》  《养生三字经》(苏拭)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     虚其心(1),实其腹;丧(2)其耳,立(3)其目;             久久行,金丹熟。  (注释)  (1)虚其心:指思虑、欲望要少。(2)丧:指耳无妄听。(3)立:指目不邪视。  (按语)  本文的主要精神是:老人由于消化能力差,所以饭要软,肉要烂,并且喝的羹汤要热,衣着被褥要厚些。酒要少喝,并要多多休息,在睡眠不够时则勤闭目养神。在走路时要缓慢、谨慎,且心境要放宽些,还要少用耳朵和眼睛,以清心怡情,休息得更好。照此饮食起居,并能持之以恒,就能有效地保养身体,健康长寿。
养生诗词――《津液》
作者:     来源:
 《津液》
《津液》(佚名)              津液频生在舌端(1),寻常漱咽下丹田; 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2)。  (注释)  (1)津液:这里专指唾液,频:连接不断。(2)百日功灵可驻颜:指漱咽唾液百日即可使人容颜润泽。  (按语)  本首诗论述了唾液的养生作用,作者不详。题目是选者加的。
养生诗词――《健身三字经》
作者:     来源:
 《健身三字经》 《健身三字经》(佚名)心胸宽,人快活;心胸窄,忧愁多;人世间,有不平;纵七情,能致病;不悲观,不消沉;心开朗,精神振;乐陶陶,精神好;烦躁躁,要病倒;脾气怒,催人老;善制怒,变年少;闲生非,闷生病;自找病,自受痛;心绪好,大有益;生闷气,气成疾;笑开口,春常在;笑一笑,十年少;笑笑笑,通七窍;情绪高,体格好。  (按语)这首健身三字经,实际上谈的是精神卫生的各种方法,其中又包括了调神、养神、怡神等内容。
 
养生诗词――《粥疗歌》
作者:     来源:
《粥疗歌》 《粥疗歌》(碧舟)若要不失眠;煮粥添白莲(1);要得皮肤好,米粥煮红枣(2);气短体虚弱,煮粥加山药(3);治理血小板,煮粥花生衣(4);心虚气不足,桂圆煨米粥(5);要治口臭症,荔枝粥除根(6);清退高热症,煮粥加芦根(7);血压高头晕,胡萝卜粥灵(8);要保肝功好,枸杞煮粥妙(9); 口渴心烦躁,粥加猕猴桃(10); 防治脚气病,米糠煮粥饮(11); 肠胃缓泻症,胡桃米粥炖(12); 头昏多汗症,煮粥加苡仁(13);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14);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15);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16)。  (注释)  (1) 白莲:即莲子,功能养心安神,可用于心虚或心肾不交所致失眠。(2)红枣:功能健脾养血,故可驻颜。(3)山药:功能补脾益肾,先后天并补,故对身体虚弱者,症见气短、倦怠者有良效。(4)花生衣:可补益止血,可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的出血证,常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出血症。(5)桂圆:功能养心安神,可用于心气、心血虚所致的心悸、失眠诸症。(6)荔枝:功能理气、生津,可治疗由于肝胃不和所引起之口臭。(7)芦根:功能清热生津,可治疗外感发热。(8)胡萝卜:有降压、强心等作用,高血压患者饮红萝卜汁,可使血压迅速降低。(9)枸杞:有保肝及降血糖作用,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0)猕猴桃:《开宝本草》说:“止暴渴,解烦热”,故口渴、心烦用猕猴桃效果好。(11)米糠:含多量维生素B1,可用治脚气病。(12)胡桃:即核桃肉,可温补肾阳,对肾阳不足所致泻泄有较好疗效。(13)苡仁:功能健脾利湿,对于湿邪上犯所致头昏、汗多有效。(14)藕:甘凉,功能开胃、清烦热,对于便秘者可用生藕。(15)荷叶:味苦、性平,功能解暑、清热,是夏天防暑佳品。(16)旱芹:《随息居饮食谱》说:“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明目”,故常吃芹菜可使眼睛发亮。  (按语)粥疗是药膳疗法中的一种,它具有制作简便易于吸收的特点。上述所举药粥仅是举例,亦可见药粥的作用不同一般。养生诗词――《自戒》
作者:     来源:
《自戒》 《自戒》(苏轼) 出舆入辇(1),蹶瘘之机(2);洞房清宫(3),寒热之媒(4);皓齿娥眉(5),伐性之斧(6);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注释)  (1)舆(yu鱼):原指车箱,后泛指车子,也指轿子;辇(nian):原指人力拉的车,汉以后特指帝王乘坐的车,这里指一般车子。(2)蹶(jue决):颠仆,跌倒;这里指瘸腿;瘘:(lou楼):同“偻”,曲背;机:关键。(3)洞房:指深邃的内室;清宫:清淡寂寞的宫室。(4)媒:媒介。(5)皓(hao号)齿娥眉:指女子雪白的牙齿和长而美的眉毛,这里指贪恋女色。(6)伐性之斧:危害身心的工具。  (按语)  这首诗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劝戒自己不要贪恋于优越的物质享受的诗,如不要贪恋女色,不要久居清宫深室,不要完全依靠车马以及膏粱厚味等。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 养生诗词――《延年箴》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延年箴》
 《延年箴》(龚廷贤) 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呼吸清和,安神闺房,可以延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心身安逸,四大闲散,可以延年;救苦度厄,济困扶危,可以延年。  (按语)  此诗言简意赅、概括了古人行之有效的养生长寿之道,这些日常生活中简便易行的方法,常为人们所忽视,编成诗歌,让人们读诵熟记,就会引起重视。其实,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才是最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养生诗词――《五脏调养歌》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五脏调养歌》 《五脏调养歌》(《粟香随笔》)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1);调息寡言,肺金自全(2);动静以敬,心火自定(3)宠辱不惊,肝木以宁(4);怡然无欲,肾水自足(5)。  (注释)  (1)不泄:指脾的功能正常。由于饮食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脾胃,所以,饮食是否合理则可直接影响于脾。(2)调息:即调节呼吸,肺主气、可呼吸,肺在五行属金,故肺金并称。调息寡言可调养肺脏,使其功能正常。(3)动静以敬,心火自定: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宰人的精神思维;心在五行属火,情志过激,可致心火亢盛。(4)宠辱:指精神刺激。祖国医学认为,肝在五行属木,主疏泄。若受到七情刺激可影响肝的生理功能而发生病变。(5)无欲:这里指性生活能够节制,不使太过,肾藏精,若纵欲耗精,可使肾精不足。  (按语)  这里举例说明了调养五脏的一些方法,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故应十分重视对心肝脾肺肾的保养。
养生诗词――《神仙粥》
作者:     来源:
 《神仙粥》    《神仙粥》(《养生历书》)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平康。  (按语)此药膳粥可用于治疗风寒邪气侵袭所致感冒。方中的葱头、生姜、醋均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熬熟,趁热吃下,能使汗出邪退。
养生诗词――《铭座》
作者:     来源:
《铭座》 《铭座》(陆游)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1);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2);  一毫不加谨(3),百疾所由兹(4);一生快意事,噬脐莫能追(5); 汝顾不少忍(6),杀身常在斯(7);深居勿妄动,一动当百思。   每食视《本草》(8),此意未可嗤(9);赋诗置座右,终身作元龟(10)。  (注释)  (1)庸人:指见识浅薄的人。(2)卫养:指对身体的卫护和调养,即养生。(3)谨:慎重小心。(4)兹,即此,这里百疾所由兹:指许多疾病借机从此而入。(5)噬(shi)脐:比喻后悔已迟。一生快意事,噬脐莫能追,是说莫要错过愉快的时刻。(6)不少忍:即小不忍之意。(7)斯:代指“不小忍“。(8)本草:每食视本草,是说经常要按科学方法进食。(9)未可嗤(chi音吃):不可饥笑。(10)元龟:借鉴。《三国?吴志。孙权传》:“斯则前世之懿事,后已之元龟也。”
  (按语)  此诗为南宋大诗人陆游所作,在这首座右铭里,作者从五个方面谈了养生之道:一是要注意不利于身体的小事;二是要保持精神的愉快;三要宽宏大量大肚能容,四要不轻举妄动;五要按照科学的方法进食。
养生诗词――《养目法》
作者:     来源:
《养目法》
 《养目法》(周履靖)   朝暮以两手摩热,熨眼三次;  黄昏以大指揩双目,皆名“发神光”;  五更时分以指蘸津唾少许,抹两目除赤热;  日间坐,须瞪目注视,闭之少顷,可养其目;  每夜于暗处,运睛旋还八十一数,闭目集神,再运,不数夜、神光自发,永除昏暗;  时常宜看漆黑屏风之类,以助目力;  清晨洗面,以手掬热汤沃眼,汤温为度,能除目疾,盖血得温则荣泽,眼赖血而滋养也;  日间治事或观书,眼力稍乏,须以汤沃眼,不致易昏,或冲风冒寒夜归,并用汤沃,有益于目。  枸杞子明目,嫩苗亦可摘食之;  目痒,风疾也,以干姜拭之;  勿久视日月光,勿久视灯烛光,视久损目;  赤眼戒房事,犯则生内障。  (按语)  本文作者系明代人,梅颠道人,其对历代养生言论和方法作了广泛的辑录。此文专论养目,内有不少好的保护眼睛方法,至今仍有意义。养生诗词――《养生二十八禁忌》
作者:     来源:
 《养生二十八禁忌》 《养生二十八禁忌》(《养生要集》)禁无施精,寿命夭;禁无大食,百脉闭;禁无太息,精漏出;禁无久立,神倦极;禁无大温,消骨髓;禁无大饮,膀胱急;禁无久卧,精气斥;禁无大寒,伤肌肉;禁无久视,令目;禁无久语,舌枯渴;禁无久坐,令气逆;禁无热食,伤五气;禁无啄唾,失肥汁;禁无喜怒,神不乐;禁无多眠,神放逸;禁无寒食,生病结;禁无出涕,令涩渍;禁无大喜,神越出;禁无远视,劳神气;禁无久听,聪明闭;禁无食生,害肠胃;禁无呼,惊魂魄;禁无远行,劳筋骨;禁无久念,致恍惚;禁无酒醉,伤生气;禁无哭泣,神悲戚;禁无五味,伤肠胃;禁无久骑,伤筋络。  (按语)  上述各种禁忌均有一定养生意义,它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所告诫的“生病起于过用”的道理。
养生诗词――《百忍歌》
作者:     来源:
《百忍歌》
《百忍歌》(张公)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按语)  这里所说的忍,属于精神养生中的调神法,即在遇到情绪不良时,要提倡“理智”,注重“修养”,掌握自己,控制情绪。如果不控制情绪,任其放纵,不但周围的人受不了,而且对自己的身体也极为有害,小则身体患病,大则危害生命。因此,暂时,“忍一忍”亦是有积极意义的。
养生诗词――《养生》
作者:     来源:
 《养生》 《养生》(陆游) 受廛故里老为氓(1),三十余年学养生;情盼作妖狐未惨(2),肥甘藏毒鸩犹轻(3);忠言何啻于金药(4),赤口能烧万里城(5);陋巷黎羹心自乐(6),傍观虚说做公卿(7)。  (注释)  (1)廛(chan蝉):古代一夫之田,即百亩。故里:老家,故居。氓(meng萌):古代泛指奴隶,这里指平民。(2)倩(qian欠)盼:即盼倩。“倩”指口颊的美,“盼”指眼睛的美,旧时用以形容妇女姿态美好。妖:怪异邪恶之物;惨:狠毒。(3)鸩(zhen振):毒酒。(4)忠言:指上文“倩盼作妖狐未惨”二句;啻(chi翅):仅,止。(5)赤口能烧万里城:比喻谗言为害之烈。陆龟蒙《杂讽》诗:“赤舌可烧城,谗邪易为伍。”赤口,这里指忠言以外的谗言。(6)陋巷:狭小的街巷。藜羹:粗劣的饭菜。陋巷藜羹心自乐:是说虽生活贫困而心情愉快。(7)傍观:亦叫“旁观”,在局外观察。  (按语)  本首诗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养生的大敌是过分贪恋女色美食,因为这样做的后果比毒酒还厉害。
养生诗词――《行生秘诀》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长生秘诀》 《长生秘诀》(石天基)常存安静心(1),常存正常心(2);常存欢喜心(3),常存良善心(4);常存和悦心(5),常存安乐心(6)。  (注释)  (1)常存安静心:主要是指少嗜欲,如石天基说:“深山穷谷之中人多长寿者,嗜欲少而心常安静所致也”。(2)常存正常心:是说要以正胜邪,比如日色当空,昏暗自明。(3)常存欢喜心:是指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能随遇而安,能经常知足,知足才能常乐。(4)常存良善心:是要做利于人,无损于人的事,要“人邪我正、人恶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为人”。(5)常存和悦心:指对人的态度和蔼;处处息事宁人。(6)常存安乐心:是要在苦中求乐,在逆境中觅快意。其法是“每遇不如意事,即将更甚者比之,心即但然大乐矣”。  (按语)
  此养生歌诀为清人石天基所著,其自幼多病,十六七岁时身体仍瘦弱,日常发晕病。他父亲就教他读医书和养生的著作,他从十八岁时自加调摄,进行了20多年,不但大病没有了,就是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未有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长生秘诀》一书,上面所载养心六常诀即出于此。另外,值得称赞的还有“房事有七戒”。“饭食讲六宜”等,如下所述。
养生诗词――《四休安乐法诀》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四休安乐法诀》 《四休安乐法诀》(《遵生八笺》)                 粗茶淡饭饱即休(1),被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四满过即休(2),不贪不妒老即休。  (注释)  (1)休:停止的意思。
  (2)三平四满过即休:是说平稳过得去即可。  (按语)  此诗所论即《黄帝内经》“恬淡虚无”之意。人生在世,不可过多奢望,只要日子过得去即可,千万不要为功名利禄所迷惑。
养生诗词――《摄生诀》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摄生诀》 《摄生诀》(《格言联壁》)  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  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心神欲(1)静,骨力欲动,胸怀欲开,筋骸欲硬(2),脊梁欲直,肠胃欲净(3),舌端欲卷(4),脚跟欲定(5),耳目欲清(6),精魂欲正。  木有根则荣,根坏则枯;鱼有水则活,水涸则死;灯有膏则明,膏尽则灭;人有真精,保之则寿,戕之则夭。  (注释)  (1)欲:此处当“宜”解。(2)硬,坚也。(3)净:洁净,指肠中无燥屎等。(4)卷:指舌宜伸卷自如。(5)定:指站立时重心稳定。  (按语)  此诗诀里亦提出了不少好的养生方法,如五脏保养法、重视养精等,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
养生诗词――《慎防八损诀》
作者:     来源:
《慎防八损诀》
    《慎防八损诀》(《养生医药浅说?病因》)远唾损气,多唾损神(1),多汗损血(2),疾行损筋(3),善惊损胆(4),暴喜损阳(5),醉饱入房损精(6),竭力劳作损中气(7)。  (注释)  (1)唾,指唾液,为肾之液。由于肾主藏神,精能化气生神,故多唾远唾可使阴精损耗,即可损气、损神。(2)多汗损血:因“血汗同源”,故汗出太多伤血。(3)疾行损筋:此云行走速度超常,使之肌体筋肉不能耐受,故易造成筋肉损伤。(4)善惊损胆:因胆主决断,所以惊恐过多,易损伤胆的决断能力。(5)暴喜损阳:若狂喜过度,则能使心气缓散而不收,精神散乱而不聚,阳气耗散,故云暴喜损阳。(6)醉饱入房损精:此指酒喝多了,又吃得很饱时过性生活,性行为难以控制致使性交过度损伤阴精。(7)中气:即脾胃之气。若人体竭力劳作,而劳则气耗,故使脾胃受损。养生诗词――《房事有七戒》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房事有七戒》 《房事有七戒》(石天基)  虚弱戒房事,疾病戒房事,衰老戒房事,寒暑戒房事,雷雨戒房事,恼怒戒房事,醉饱戒房事。  (按语)  这里的房事七戒是房事养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说明性生活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皆可进行,应有一定的条件才能进行。 养生诗词――《老提人晚年生活八不》
作者:     来源: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 《老年人晚年生活八不》(《益寿谚语》)  不可过度沉溺于过去而回避现实;不可毫无精神欲求而无所事事;不可勉强赌气而做年轻时所做的事;不可无伴无友而孤独的生活;不可太严肃认真而有时苛求自己苛求子女;不可做激烈的运动而有伤身体;不可自卑畏死;不可为致富而省吃俭用。  (按语)  上述老年人“八不”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应当身体力行。养生诗词――《养生大要》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养生大要》
           《养生大要》(《增补遵生八笺》)  养生大要:一曰啬神(1),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2),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又曰无劳尔形(3),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  (注释)  (1)啬:吝惜;啬神:指惜神,能做到精神内守。(2)反俗:即脱俗之意。(3)尔形:你的形体。  (按语)  这里指出了养生的十个要点,如保养精神,不耗损元气,运动形体,经常进行气功,按摩,注意语言,饮食有节,房事养生,不沾染庸俗之气,注意药物及饮食禁忌,时常进行药物调理等。
养生诗词――饮食养生箴言
作者:     来源:
饮食养生箴言
  量腹而受,量身而衣。                   ――《文子》  一日之忌,暮无饱食。                   ――《养生要集》  狂饮伤身,暴食害胃。                   ――民间谚语  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民间谚语  吃得快,咽得慌,既伤胃口又伤肠。                   ――民间谚语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干金要方》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                   ――《医说》  养生当论食补。                   ――《儒门事亲》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本草纲目》   食惟半饱无兼昧,酒至三分莫过频。                   ――《寿世保元》  怒时勿食,食时无怒,醉后勿饮冷,饱食无便卧。                   ――《勿药元诠》  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软些。                   ――石成金  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陆地仙经》  少肉多莱,少糖多果。                   ――民间谚语  学习要深钻细研,吃饭要细嚼慢咽。                   ――民间谚语  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民间谚语  所食愈少,心愈明,年愈丰;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沈仲圭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                   ――沈仲圭  早晚吃点姜,百病都不长。                   ――民间谚语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民间谚语  天时虽热,不可食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                    ――民间谚语  桃饱人,杏伤人,李梅树下抬死人。                   ――民间谚语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民间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民间谚语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篓。                   ――民间谚语  淡食为宜,杂食为优;素食为主,狂食为禁;慢食为佳,  粗食为好,鲜食为妙,暴食为忌,淡茶为友,温茶为适。                   ――民间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民间谚语养生诗词――运动养生箴言
作者:     来源:
 运动养生箴言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格致余论》  用进废退。                       ――拉马克  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                       ――陆九渊  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  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罗明山  铁要趁热打,人要自幼炼;少年不锻炼,老大病来缠。                       ――民间谚语  铁不锤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键康。                       ――民间谚语  脑子越用越好,身体越炼越强。                       ――民间谚语  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                       ――民间谚语  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走如风。                       ――民间谚语  心宽体胖,勤劳体壮。                       ――民间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闲百日生病。                       ――民间谚语养生诗词――精神养生箴言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精神养生箴言   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民间谚语  笑一笑,十年少。                   ――民间谚语  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民间谚语  一片忠诚是长寿之本,满怀善良是快乐之源。                   ――民间谚语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黄帝内经》  有德则乐,乐能长久。                   ――《左传》  神清者嗜欲不能乱。                   ――《淮南子》  善摄身,不穷神,不苦形,神形既要,祸患何由而致也。                   ――《医说》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毋劳女形,毋摇女精,乃可长生。                   ――《永乐大典》  喜怒损性,哀乐伤神,性损则害生,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身,气全身平,身安神逸,此全生之诀也。                   ――《援生四书》  万般补养皆虚伪,惟有操心是要规。                   ――《琼琚佩语》  劳力与劳心并进,手和脑并用。                   ――徐特立  仁者寿。                   ――《论语》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在心头瞌睡多,快快活活保寿命,气气恼恼成了病。                   ――民间谚语  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                   ――外国谚语  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                  ――《道德经》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  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疹作。                  ――《唐书》  乐不可极,欲不可纵。                  ――《饮膳正要》  正养此心,使心常清常静,常为性情之主。                  ――《养生四要)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郑成功  寡欲精神爽,思多血气伤。                  ――民间谚语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庄子  静者寿,躁者夭。                  ――陶弘景  养静为摄生要务。                  ――《养生随笔》  湖边一站病邪除,养心养性胜药补。                  ――民间谚语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                  ――《钱公良测语》养生诗词――起居养生箴言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起居养生箴言
  早起早睡,精神百倍。                    ――民间谚语  要想身体好,每天起个早。                    ――民间谚语  睡前开开窗,一夜觉都香。                    ――民间谚语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民间谚语  过了夏至节,夫妻各自歇。                    ――民间谚语  春捂秋冻,一年无病。                    ――民间谚语  若要小儿保平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民间谚语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民间谚语  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习惯成自然,百病全赶走。                    ――民间谚语  衣服身体净,不得皮肤病。                    ――民间谚语  勤洗衣裳勤洗澡,多晒被褥身体好。                    ――民间谚语  饱不剃头,饿不洗澡。                    ――民间谚语  勤吃药,不如勤洗脚。                    ――民间谚语  指甲常剪短,不怕病传染。                    ――民间谚语  牙不剔不稀,耳不挖不聋,鼻不掏不破,眼不揉不红。                    ――民间谚语  不欲起晚,不欲多睡。                    ――《抱朴子》  大惊不寐,大病不寝,大喜不寐,大安能寐,何故不寐?湛于有累,何故能寐?行于无事。                    ――《能寐吟》  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                    ――李渔  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                    ――李渔  睡不当风,睡不对灯,睡不张口,睡不掩面,睡不卧湿,睡不对火。                    ――民间谚语  坐有坐相,睡有睡相,睡姿要像弯弯的月亮。                    ――民间谚语  吃饱就睡觉,犹如吃毒药。                    ――民间谚语  睡觉有头向,四季须不同,春夏头向东,秋冬转归西。                    ――民间谚语  起居时,饮食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                    ――管子  寒从脚下起,火自心头升。                    ――民间谚语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黄帝内经》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千金方》  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汪绮石  大寒、大热、大风、大雾勿冒之,行房更忌。                    ――《厚生训纂》  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                    ――民间谚语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未吃端午粽,寒衣不要送。                    ――民间谚语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彭祖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孙思邈  欲固寿命之原,莫先于色欲之戒也。                    ――孙思邈  大寒大热,且莫贪色欲。                    ――《千金方》  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千金方》  酒是烧身硝焰,色为割肉钢刀。                    ――冯梦龙  人近六十,当秘精勿泄。                    ――沈仲圭  要想身体好,娶妻莫过早;想活九十九,不嫌妻子丑。                    ――民间谚语  不可太饱入房,太饱入房伤脾胃;不可大醉入房,大醉入房伤骨胳;不可大疲入房,大疲入房伤其溺;不可大怒入房,大怒入房伤其精。                    ――民间谚语养生诗词――其他养生箴言
作者:     来源:
 其他养生箴言
  吃药不如戒烟,治病不如防病。                    ――民间谚语  要想不生病,盆、瓢、锅、碗都干净。                    ――民间谚语  丑病不瞒医,瞒医害自己。                    ――民间谚语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民间谚语  名医难治心头病,心病终需心药医。                    ――民间谚语  大便一通,浑身轻松。                    ――民间谚语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民间谚语  太阳是个无价宝,常晒太阳身体好。                     ――民间谚语  动则不衰,炼则寿长。                     ――民间谚语  汗出莫当风立,腹空莫放茶穿。                     ――《类偏朱氏集验医方》  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民间谚语  风者,百病之长也。                     ――《黄帝内经》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金匾要略》  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中脏经》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黄帝内经》  肥人湿多,瘦人火多。                     ――叶天士  吃药不忌口,枉费医生手。                      ――民间谚语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黄帝内经》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扁鹊  夫精者,身之本也。                     ――《黄帝内经》  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                     ――管子  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难经》  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精生气,气主神,神自灵也。是故精绝则气绝,气绝则命绝也,是故精、气、神,人身之三宝也。                     ――吕洞宾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                     ――民间谚语体质养生――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体质差异形成的原因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徐徊溪《医学源流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这说明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也表明:在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的发育,形成了人类明显的地区性差异。2.先天因素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按现代生物学的解释,遗传是由染色体传给后代的,父母的强弱肥瘦以及性格的类型可以通过染色体而遗传给后代,使后代亦可出现相应的强、弱、大、小、肥、瘦等不同的体型与性格。如小儿的五软、五迟、鸡胸等大多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发育,以致体质异于常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还发现人的各种体质如体型、眼型、发型、肤色、眉毛式样、血型、免疫性、对药物的反应、代谢类型乃至智力、寿命等都由遗传决定或与遗传有关。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3.性别因素《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予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4.年龄因素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灵枢?逆顺肥瘦篇》又具体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清代吴鞠通提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言“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这些都总的概括了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筋骨未坚的生理特点,同时也说明了其发育阶段中的体质特点。而青壮年则不同,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年人又不一样,《灵枢?营卫生会篇》亦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老年人之所以容易发病,这是由于体质因素决定的。5.精神因素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说明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红楼梦》中描写的林黛玉由于长期处于悲悲戚戚的抑郁伤感情绪中,从而形成了“多愁多病的身”,国外精神病专家维兰特曾指出:“人精神遭受痛苦,就意味着身体健康遭到至少长达五年的损害”。这说明抑郁的精神状态不但对健康有害,还会促使某些疾病较早发生,衰老提前到来。此外,《淮南子?精神训》也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同样说明了精神创伤可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改变体质。现代医学证实了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自知患癌症后,其精神萎靡而加速了死亡。6.饮食营养因素《素间?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享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但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素问?至真要大论》里就指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虽然五味本身不能致病,但一旦它们因为数量的积蓄,改变了机体的适应能力而激发反应力的时候,便可诱发疾病或改变机体生理效能,继之发生体质的变应,甚至危及生命。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体质养生――体质的分类
作者:     来源:
体质的分类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气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1.阴阳五行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体形、性格特征、对季节的适应能力等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每类型再比类于古代乐谱,分角、徽、宫、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本法强调对季节的适应能力为体质分类的依据之一。这种分类揭示了人体的不同生理特征,从而可以提高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如原文曰:“火型之人……急心,不寿暴死”,说明体质对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这对进一步探讨体质与寿命的关系,研究衰老的原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2.阴阳太少分类  这种体质分类,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多少,并结合体态、性格特征进行分类的。《灵枢?通天》认为,人体阴阳有盛阴、多阴少阳、多阳少阴、盛阳、阴阳和平之分,从而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为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类。这种分类与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类型的分类颇有相似之处。如太阳之人,相似巴氏的强而不均衡型;太阴之人,相似巴氏的弱型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相似巴氏的强而均衡型。本法分类较简,是其优点。3.体型肥瘦分类  这是以体型特征为主,结合气血状态进行体质分类的。《灵枢?逆顺肥瘦》,将人体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三型。《灵枢?卫气失常》则将肥胖之人又分为膏型、脂型、肉型。由于人到老年形肥体胖者较多,所以本法可以说是最早的关于老年人体质的分型方法。4.形志苦乐分类  形,指形体;志,是指精神。如果形体与精神相互依存,统一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若劳逸失调,喜乐失宜,形体和神志遭受苦乐等致病因素的损伤,破坏了二者的协调,就会产生疾病。据此,《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了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形志”问题。原文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灸;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这里清楚地论述了由于形志苦乐的不同,因此发病也不同,并且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治疗原则。5.禀性勇怯分类  人体脏气有强弱之分,禀性有勇怯之异。《灵枢?论勇》根据人之不同禀性,再结合体态、生理特征,将人体分为二类:心胆肝功能旺盛,形体健壮者,多为勇敢之体;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孱弱者,多系怯弱之人。这样分类有利于分析病机,诊断疾病。6.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近年来,不少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角度提出体质分型,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简单归纳如下:  阳盛质:凡强壮的,声高气粗的,好动的人,属于阳盛体质。此类人平素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病则易发高热,脉洪数有力,舌红苔薄黄。本体质之人不易患病,一经患病,多为急性病、暴发病。故饮食方面多用滋阴、清淡之品;运动量也要大一些,让体内积蓄的阳气尽快散发出去,条件许可,每天进行凉泉、温泉水浴,须常清其过盛之热,适当补其耗伤之阴。  阴虚质:这类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唇红微干,冬寒易过,夏热难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数。本体质秦伯未老中医主张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认为本方有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不蛮补四大优点,且服后有食欲增进,精神轻松愉快的效果。 瘀血质:平素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甲错,常有出血倾向,皮肤局部有瘀斑,或身体某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块,推之不动,舌质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或结代。此类体质,重在气血畅通,为此,要常常加强体育锻炼,饮食上多吃二些活血养血的食品;治疗上应活血法瘀,并配以补气行气。  痰湿质:平素身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嗜睡恶动,口中粘腻。食量较大,多汗,既畏热,又怕冷,适应能力差。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接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身头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苔多腻,常见灰黑,或舌面罩一层粘液,脉濡或滑。此类人宜多参加体育运动,让疏松的皮肉变致密结实一些。药物方面,当用温药调补,饮食上,且勿过饱,忌肥甘厚味。  气郁质:此类人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舌淡红苔白,脉弦。这类人相当于现代所称的抑郁型或抑郁质。药物治疗,以舒肝理气为主;平时应常去旅游,以使心胸愉快,从而排除多愁善感的抑郁状态;多听一些轻松、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绪;饮食上,适当喝一点酒。 体质养生――不同体质的养生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不同体质的养生
  祖国医学认为,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主要有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本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其具体养生方法如下:-1.阴虚体质养生法
-2.阳虚体质养生法
-3.气虚体质养生法
-4.血虚体质养生法
-5.阳盛体质养生法
-6.血瘀体质养生法
-7.痰湿体质养生法
-8.气郁体质养生法  1.阴虚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脉细数、舌红少苔。若患病则上述诸症更加明显,或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肺阴虚);或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心阴虚);或腰酸背痛、眩晕耳鸣、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阴虚);或胁痛、视物昏花(肝阴虚)。  (2)养生原则。  补阴清热,滋养肝肾,阴虚体质者关键在补阴;五脏之中,肝藏血,肾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养肝肾二脏为要。  (3)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此体质之人性情较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故应遵循《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养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对非原则性问题,少与人争,以减少激怒,要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  环境调摄:此种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热,口咽干燥,畏热喜凉,冬寒易过,夏热难受,故在炎热的夏季应注意避暑。  饮食调养:应保阴潜阳,宜清淡,远肥腻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鱼类等清淡食物,对于葱、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则应少吃。  节制性欲:因为精属阴,阴虚者犬当护阴,而性生活太过可伤精,放应节制性生活。  药物治疗:肺阴虚者,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者,宜服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者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者,宜服一贯煎;其他滋阴生津中药女贞子、山茱萸、旱莲子亦可选用。  2.阳虚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无华、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长、大便时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则易从寒化、可见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身面浮肿、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阳痿滑精、宫寒不孕;或胸背彻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频多、小便失禁。  (2)养生原则。   祛阳法寒,温补脾肾,因为阳虚者关键在补阳。五脏之中,肾为一身的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之源,故当着重补之。  (3)养生方法。   精神调养:《黄帝内经》中说:“肝气虚则恐”,意思是肝脏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惧,又指出:“心气虚则悲”,这是说心脏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现悲哀的情绪。中医认为,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故而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去忧悲、防惊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环境调摄:此种体质多形寒肢冷,喜暖怕凉,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阳虚体质者尤应重环境调摄,提高人体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进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所得的紫外线将能使用一年。对于年老及体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让电扇直吹,亦不要在树阴下停留过久。  加强体育锻炼:因为“动则生阳”,春夏秋冬,每天进行1~2次,具体项目因体力而定。  饮食调养:多食有壮阳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鸡肉,根据“春夏养阳”的法则,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汤一次,配合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药物治疗:偏心阳虚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汤;偏脾阳虚者,选理中汤;偏肾阳虚者,宜服金匾肾气丸。  3.气虚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体倦乏力,面色苍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且动则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是其基本特征。若患病则诸症加重,或伴有气短懒言、咳喘无力;或食少腹胀、大便溏泄;或脱肛、子宫脱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惫;或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2)养生原则。  补气养气,因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肾皆当温补。  (3)养生方法。  气功锻炼:肾为元气之根,故气虚宜作养肾功;其功法如下:  屈时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复原,可连做十次。本动作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3~5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空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之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连续做十余次,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练可固肾气。  饮食调养: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牛肉、狗肉、青鱼、鲢鱼。若气虚甚,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  药物养生:平素气虚之人宜常服金匮薯蓣丸。脾气虚,宜选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宜选补肺汤;肾气虚,多服肾气丸。  4.血虚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  (2)养生方法。  起居调摄:要谨防“久视伤血”,不可劳心过度。  饮食调养: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平鱼等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均有补血养血的作用。  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或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精神修养:血虚的人,时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应振奋精神。当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或哑剧,能使精神振奋。  5.阳盛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壮实,面赤时烦,声高气粗,喜凉怕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热赤,大便熏臭为其特点。若病则易从阳化热,而见高热,脉洪大,大渴,饮冷等症。  (2)养生方法。  精神修养:阳盛之人好动易发怒,故平日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性格,用意识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冲动。  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让多余阳气散发出去。游泳锻炼是首选项目,此外,跑步、武术、球类等,也可根据爱好选择进行。  饮食调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热上行,阳盛之人切戒酗酒。  药物调养: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干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润肠丸;口干舌燥者,用麦门冬汤;心烦易怒者,宜服丹栀逍遥散。  6.血瘀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肤甲错,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或结代。若病则上述特征加重,可有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内有症瘕积块,妇女痛经、经闭、崩漏等。  (2)养生方法。  运动锻炼: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各种舞蹈。太极拳、八段锦、动桩功、长寿功、内养操、保健按摩术,均可实施,总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  饮食调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山植粥、花生粥亦颇相宜。  药物养生:可选用活血养血之品,如地黄、丹参、川芎、当归、五加皮、地榆、续断、茺蔚子等。  精神调养:血瘀体质在精神调养上,要培养乐观的情绪。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营卫流通,有利血瘀体质的改善。反之,苦闷、忧郁则可加重血瘀倾向。  7.痰湿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2)养生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功法。  药物养生:痰湿之生,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重点在于调补肺脾肾三脏。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输布,液聚生痰者,当宣肺化痰,方选二陈汤;若因脾不健运,湿聚成痰者,当健脾化痰,方选六居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若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当温阳化痰,方选金匮肾气丸。  8.气郁体质养生法  (1)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若病则胸胁胀痛或窜痛;或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或颈项瘿瘤;或胃脘胀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气;或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或气上冲逆,头痛眩晕,昏仆吐衄。  (2)养生方法。  调摄情志: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意义的电影、电视,勿看悲剧、苦剧。多听轻快、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励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意识,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流通气血,既欣赏了自然美景,调剂了精神,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质。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动桩功为宜,着重锻炼呼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饮食周养: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橼等。  药物养生:常用以香附、乌药、川栋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因人养生――胎孕保健
作者:     来源:
胎孕保健
  胎,全称胚胎,胚,妊娠一个月内谓之“胚”,或从女,作胚;胎,《说文》:“奶孕三月也。”人居母腹胞宫内未生之前曰胎。  所谓胎孕保健是指从受孕至分娩这段时间,为促进胎儿的良好发育所采取的有关孕妇和胎儿身心健康的保健措施,其内容类似于祖国医学所说的养胎、护胎与胎教中的知识。  “养胎”一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之《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其文曰:“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继之又谓:“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阳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1. 优生 优生,就是生优,即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诞生的下一代是素质优良的。优生中的生字是出生的意思,就是说出生时便是优良的。因此,凡是与保证出生一个素质上健康聪慧的个体有关的内容,都包括在“优生”的范围内。  2.孕期保健 在父体的精子与母体的卵子结合,迸发出新生命火花的那一瞬间起,新生命就获得了来自父母的禀赋。然而,优良、厚实的禀赋还有待于胎儿在母体内优良环境的熏陶和养育,此即为孕期保健。 因人养生――儿童保健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儿童保健   此指从出生到12岁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又可分为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儿童期这五个阶段。1.各阶段的生长发育  新生儿期:从出生到满月。生理上他要适应新的外界环境,开始呼吸和调整循环,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形体上体重增长迅速,大脑皮质主要处于抑制状态,兴奋性低。患病时反应性差,故死亡率比其他时期高。疾病与胎内、分娩及护理有关。如早产、畸形、窒息、脐部疾患、破伤风、呼吸道感染、惊风、黄疸、消化不良等。因此在饮食、保暖等方面的细心护理特别重要。  婴儿期:从满月到1周岁为婴儿。这个阶段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更加突出。周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为1.5倍。但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抗病能力较低,故易患病。饮食以母乳、或牛乳为主,可逐渐添加辅助食品,以满足生长发育需要。缺乏营养时,易患佝偻病和贫血;喂养不当时,因消化能力弱,容易呕吐及腹泻。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耐受毒素和高热的刺激,易见惊厥等神经症状。  幼儿期: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这时期的体格增长较前减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乳牙渐已长出,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要注意断奶时的合理喂养,否则易致吐泻、疳症。由于接触感染机会增多,故各种小儿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最高,应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幼童期: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亦称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生长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抗病能力较前增强,和外界接触日益广泛,对新鲜事物兴趣倍增,好问为什么,理解和模仿能力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具有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  儿童期:从7周岁到12周岁为儿童,亦称学龄儿童期。这时体重增长加快,更换乳牙,长出第一、二磨牙。生理上,心肺功能稳定,以适应日益增多的体力活动;大脑皮质功能更加发达,特别是第二信号系统发育迅速,已能适应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各种传染病抵抗能力增强,疾病过程基本接近成人,肾炎、哮喘等病较多见。2.体质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小儿体格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都未臻成熟完善。历代儿科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如隋《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脏腑娇弱”,宋《小儿药证直诀》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明《育婴家秘》也说“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等,都指出小儿时期的机体与生理功能均未达成熟完善。清《温病条辨?解儿难》更进一步认为小儿时期机体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精气未足等特点是“稚阴稚阳”的表现。这里的“阴”,一般是指体内精、血、津液等物质;“阳”,是指体内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故“稚阴稚阳”的观点更充分说明了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上,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和上述的特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快速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愈快,好比旭日初生,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纯阳”。如《颅囟经》首先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温病条辨?解儿难》更阐明所谓纯阳,并非有阳无阴的盛阳,是指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需的需求,相对地感到更加迫切而言。  由于生理上既有脏腑功能未全的一面,又有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的一面,所以在病理上造成小儿容易发病,“易虚易实”和“易于传化”的特点;加上小儿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且从脏腑功能状态与疾病的关系来说,又突出地表现在“脾常不足”(指消化功能薄弱),“肝常有余”(指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卫外不固”(指易患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在病情的发展、变化上,往往较成人迅猛而重笃,所以古人特别重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现疾病,要求把握病机,及时治疗,避免损伤正气。小儿对药物的敏感程度较高,往往可以“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摄取之,则一药可愈”,说明只要调治及时得当,疾病的康复过程比成人来得快。 因人养生――青少年保健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青少年保健
  此指从12岁到24岁这一阶段,可分为青春发育期和青年期两个阶段。1.青春发育期  从12岁到18岁,叫做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身体发育的速度突然增加,尤其是生殖系统发育很快,到了性成熟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这里的二七,即十四岁,是指女子而言,二八,即十六岁,是指男子而言,青春期不但少年们有了生殖能力,而且记忆力强,思维能力也不断扩大,是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最好时期。这个时期,由于骨胳、肌肉发育很快,所以膳食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等营养素的供应很重要。女少年要注意经期卫生。男女少年要学习一些有关性的知识。在进行劳动、体育锻炼和在其他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2.青年期   从17岁到24岁,叫做青年期。青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时期,是身体到了完全成熟阶段,女子的身高到18~20岁停止增长,男子的身高到20~23岁停止增长。这时体重的增加也缓慢下降,骨胳也不继续增长,最后的恒牙(智齿)也长了出来,身体各部分的发育已经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因人养生――中年保健
作者:     来源:
中年保健   中年是指从青年到老年之间的那些年岁,但青年阶段何时结束,老年阶段从何开始,并不容易划出。美国弗里等四位医师合著的《家庭健康指导》(1982年)一书,中年指35岁到55岁。而美国华盛顿大学史密斯等三位教授主编的《人类生物学年龄阶段?从受孕到老年》(1978年第2版)这一著作中,中年指35岁到65岁。我国有关的行政部门把中年的年龄界限定为35岁到55岁。如文摘报1983年5月13日第6版《我国科技队伍现状》一文的统计资料中说:“35岁至55岁的中年科技人员约有360万。”198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科技组编的《中年卫生》一书则“把30到60岁之间的人算作中年”。因我们常常把35岁以下的成年人称为青年,所以中年的起点可定为36岁,又因习惯上历来把“花甲”之年即60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志,所以把59岁作为中年的止点较合适。  现代医学认为,中年以后,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脑力上,一方面是稳定而健全的时期,一方面又进入了某种生理的衰退过程。这种认识与祖国医学的认识是大致一样的,如《灵枢?天年篇》说:“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英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素问?阴阳名家大论》中也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这里的“大盛以平定”、“阴气自半”集中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特点。在30岁以后,人体的多种机能便开始减退,大体上每增长一岁,减退1%。如骨骼和肌肉逐渐减弱,骨密度降低,关节软骨再生能力缺乏,脊椎骨骼有压缩,背部和下肢各部的肌肉强度减弱,从30岁到60岁之间约减弱10%。由于骨骼中的矿物成分增多,骨软骨发生纤维性变化或钙化,骨的脆性增加,物理强度下降,关节凝结不活,转动幅度缩小,同时骨质易于增生,容易发生骨折和骨关节病,如颈椎病等。因此,进入中年之时,应该增加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延缓肌肉骨骼的衰退性变化,提高机体的机能。心血管的机能在青春发育期的末尾,便达到了一生中的顶点,之后就渐渐减退。心输出量从30岁到80岁,约减少30%,收缩压在中年以后,每增加10岁约升高10毫米汞柱。另外,对血压的反射性调整能力也减退,容易出现高血压病。血液胆固醇含量,从30岁以前的180毫克%,每10年平均递增38.3毫克%。血压的升高和血脂的升高,都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因素,而心血管病和高血压病是中老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进入中年以后,消化功能和代谢率均明显下降。50岁后消化能力可下降三分之二多,30岁时,基础代谢率平均每年以0.5%的速度下降。无论从热量的需要还是从消化功能来看,中年人都要注意减少进食量。中年人若不注意调整食量,不仅会更加发胖,而且容易闹胃肠病。人的排泄功能和生殖功能也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40岁以上的人,肾小球的滤过率每年平均下降1%左右。  因人养生――老年保健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老年保健   老年的统一标准年龄,目前尚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说,年过60岁即进入老年范畴了。1980年12月亚太地区老年学会会议期间,在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亚太地区60岁以上为老年人。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认为我国也以60岁以上为老年人较为合适。1.体质特点2.与老年有关的保健问题  1.体质特点  人进入老年时期,天癸数穷,体质自然有所变化。如《养老奉亲书?戒忌保护》认为高龄老人气血渐衰,真阳气少,“精血耗竭,神气浮弱”,因而老人疾病常具有同病多发的特点,也就是说在同一病人身上往往出现多种病理变化。像饮食所伤,除脾胃首当其冲外,还会牵连肝、肾,以致气血、筋骨怯弱难支。因此,老年病辨证多虚,但又不完全是虚。一般都认为老年多气血亏虚,或阴虚阳亢,或阴阳两虚。可有时也有虚中夹实,正虚邪实,甚至还有正不虚而邪实的。其次,老年人许多征象是老,不是病,如老年人行动迟缓,思维减退,耳不聪,目不明,饮食不香,睡眠多梦等现象,这只能说是老的状态,不能说是病,但整个机体和脏腑器官,气血营养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又不能单纯认为是老,所以说又是病。著名老中医蒲辅周曾说:“我现在无论是精神、体力都不如健康人,但这是‘老’不是病,不要随便治疗,不过我像一栋旧房子,经不起风雨,易于崩溃。”这就说明老年人容易生病,不高度重视,及时救治,往往带来极坏的后果。还有老年人疾病临床上表现很不典型,往往症状轻而病情重,以肺炎为例,老年人患病时往往无高烧甚至不发烧,咳嗽不明显,吐痰也少,白血球计数也可能不高,只表现为嗜睡,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等,作线检查即可发现有病变。  2.与老年有关的保健问题  老年人最好忘掉自己的年龄: 有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名叫哈里?利伯曼的一个美国人的事情。哈里?利伯曼于1903年自华沙移居美国纽约,74岁时退休。退休时经常去找棋友下棋以消磨时光。一晃六年多过去了,在他80岁的那一年,有一天棋友因故未来,一位女服务员就非常热情地建议他去到画室走一走,借画画消遣。“画画”,利伯曼瞧了她一眼,耸着肩膀说,“我连笔都不知怎么拿,怎么可以作画?”但那位女服务员坚持说:“您可以试一试嘛!”  谁想到这一试,竟使他同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年,他又到一所美术学校的成人班学习了两个半月。以后作画4年,利伯曼获得社会上的好评,不久他便成为美国一位名画家。他用了20年时间(自81岁到101岁)画了许多幅画。声望很高的洛杉矶美术馆为他举办了22次个人画展。他在101岁高龄时,还能在画架上工作14~16个小时。他从不想自己有多大岁数,而总是想“能取得什么成就”。  这个故事又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人到老年时,最好忘记自己的年龄,因为这样做的好处是,他不至于变得消沉、变得经常唉声叹气他说:“年过花甲了,老了”,老成为束缚一部分老年人生活的绳索。在这条绳索下,他们过着苟延残喘的生活。有的老年人总认为已进入风烛残年,好像时时感受到“死亡”的威胁。因此,老年人最好忘记自己的岁数,以哈里?利伯曼为榜样,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力求老有所为。其实,年过七十现在已是平常的事,人生百岁也不足为奇。我们为何只因一个“老”字,就止住了向人生终点冲刺的脚步呢?当然每个老年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在老有所为上应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应是共同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尽可能地去为社会做点贡献,这样才活得有价值。古人所云:“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是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借鉴的一句名言。  老年人要消除“恐病症”。  一些老年人,当看见同龄好友生病或病逝时,也常觉得自己身上这痛那痛,怀疑是患了种种疾病,甚至怀疑患了癌。于是由此产生恐惧、悲哀等消极情绪,整天心情不舒畅,不仅给工作带来影响,还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那么,又怎样消除这种“恐病症”呢?  其一是,不要触“景”生“情”。  所谓触景,是指老年人参加追悼会的机会多,到医院探望病人的多,每当看到别人生病或故去,就要联想到自身,怀疑自己也患病。其实大可不必,年纪大的人,一定要正确对待生离死别,“生、长、壮、老、死”,这是人的生命必然要经过的历程,对任何人都一样,关键是要正确对待。正如毛主席所说:“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踏着他们的血迹,高举起他们的旗帜,继续前进吧!”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也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此,老年人绝对不能因为老而伤感,还要继续焕发“第二次青春”。  其二是,要正确对待疾病。  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的“自然滑坡”,大部分人都在走“下坡路”,并出现一些“生物性衰老”现象,如易疲倦,新陈代谢降低,身体发胖,体重增加等,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老了,必然要出现一些衰弱的现象,不要由此而联想到自己是否得了这个病或那个病。到底有没有病,应该去医院做检查,随着医疗检测手段日臻现代化,能够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即使是检查出了病,也要正确对待,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治疗,而不要怕病、恐病、老想到“未日即将来临”。  总之,恐病是没有益处的,老年人一定要善于创造一个欢乐、开阔的环境,用新的乐趣、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学会抵制恐病情绪。每当有了恐病思想时,可找知心朋友倾诉你心中的疑虑、恐惧感,千万不要闷在心里,因为这样反而会“憋”出病来。  老年人不要忘了“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周总理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前联邦德国法兰克福老年大学一位教授说得好:“不能让最后的二三十年在摇椅上度过,也不要因为退休离别职业而牢骚满腹,因为离别职业是进入人生第三阶段的开始,使您有获取新经验的体会。”   以上这些话,很值得老年人深思。对于老年人来说,当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就有个不断学习的问题,不断适应的问题。要赶上时代,要适应生活,只有不断学习。而且,学习还是长寿的有效措施之一。  闲来偶读,发现清代有些百岁儒生,不但继续应科考试,而且胸怀豁达,性情欢乐,毫无腐朽之气。康熙年间,有儒生黄章,从童年开始应试,未能中举,至百岁仍有勇气入场应试。入闱时大书“百岁欢畅”四字于灯笼,令曾孙执之前导而传为佳话。乾隆四十五年南巡,湖南一百四十岁儒生汤老人接驾。乾隆便赐给他“古稀再度”匾额。这些儒生之所以能长寿,“练学”是其主要原因。读书求知,渐而深明天下事理,使精神和思想有所寄托。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的老人对待晚年应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学习可以使人奋进不已,视野开阔,永葆青春,对健康长寿有利。因此,老年人不要忘了“活到老,学到老”。何况,中国还有句成语“大器晚成”呢!我国历代尊为“药王”的名医孙思邈,享年101岁,他的代表作《千金翼方》就是在他百岁时写成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一直到他80岁的时候,还在努力写作。  当然,老年人学习也要讲究个方法问题,即学习的节奏不宜过于急迫,学习的内容材料最好是和过去知识经验有联系的,如果注意学习方法,则学习效果更佳。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勤于笔耕,当他年至66岁时,“身杂老农间”,看书,写作爱国诗篇。同时他在案几旁备一笤帚,学习倦了,就洒水扫地,活动身子,以加速血液循环,消除大脑疲劳。可见,陆游深知“练学”和“练身”是相辅相成的。正由于此,陆游一生颠沛流离,而竟然能活到85岁的高龄,这些难道不值得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借鉴吗?  肺部感染是老年人的杀手。  之所以说肺部感染是老年人的杀手,这是由于肺部感染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病因。  老年人肺组织长期受尘埃、细菌、病毒、微生物等理化因子刺激,一生中反复发生炎症,致使肺组织纤维化弹性减低,肺功能储备能力降低,又因为老年人呼吸肌肉萎缩及伴有动脉硬化性改变,全身脏器老年性退变,免疫能力及抗感染能力均降低,故在寒冷季节易致肺部感染。一旦发生,其疗效大大不如青壮年,病死率高。  老年人肺部感染死亡率高,首先是因为症状不典型,不少人无咳嗽(约20%),无发热(约50%),血内白细胞不增高(约60%),可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如食欲减退或恶心、吐、泻(以这些症状为首发表现者约40%),故可误诊为“胃肠炎”、“肝炎”等;亦有以精神淡漠、疲倦、嗜睡、头痛或神智不清等精神神经症状为首先发病者(约19%),故常可误诊为“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老年性精神病”等;还有些首先表现为气喘、心跳快(约4%),可误诊为“心力衰竭”等。由于被误诊,患病时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其次,老年人抵抗力、体力、排疾能力均差,多数人有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历史,故一般常用的抗生素疗效不好。还有更为麻烦的是,不少老年人常有多种疾病并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胆囊炎等,在这些疾病基础上继发肺部感染,常常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故不易明确诊断。老年人一旦肺部感染,因肺部呼吸面积减少造成缺氧、血中氧饱和度下降,进而各脏器缺氧,极易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不难看出,肺部感染的确是老年人的杀手之一,一点也不能马虎。  防止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措施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体质,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也要“虚邪贼风,避之及时”,时刻注意外界气候的变化,尤其是谨慎节气变化,因为一般常见的老年病,其发病都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许多老年患者,在节气前后,虽没有急剧发病的症状,也明显感到不适,对于身体甚虚或病情危重的病人来说,节气、昼夜变化,则是其生命攸关的问题。所以,在节气前后,老年人更要注意调养,如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分的劳累,注意饮食适度,大便通畅等。这种调养,往往能起到预防和化险为夷的作用,病危者则宜注意夜半、凌晨的护理。如室内要温暖,空气要新鲜。缺氧、痰不易咳出时,应及时翻身拍背吸氧,促进痰液排出,鼓励进食增强体质,选用对肾脏无毒作用的抗生素控制感染,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就家属而言,要重视老人感冒,及时陪送就医,切勿轻视。在医生方面,则不要被原有基础疾病掩盖肺部感染的症状所迷惑,要慎重全面考虑,必要时做胸部线检查。   老年人必须要把安全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  安全问题,应是人进入老年最应考虑的一个问题,若因为对安全的忽视,造成伤、残,以至于死亡,那就不值了。  第一,要善于控制情绪,做到情绪稳定,避免受到七情的损害。如久别亲人,突然相逢,由于过度兴奋,可突发脑溢血,带来“乐极生悲”的后果。如一气之下,突发疾病。如观看一场电视转播的紧张球赛,也可能因激动而发生意外。总之,老年人一定要胸怀开阔,把什么事都要看得淡一些,“遇事无怒”,怡然自得。  第二,参加锻炼要量力而行。运动量不要大,更不能蛮干,尤其不能做像急剧旋转、过分负重(举重)以及比较长久的弯腰低头等动作。运动时,千万不要争强好胜,动不动就一决雌雄,在气候过于炎热、过于寒冷时,最好不要锻炼。老年人不论进行何种锻炼,呼吸一定要保持均匀、自然,决不能憋气,如感到有胸闷、头晕、眼花或心跳过速等反常现象,应立即停止活动,千万不能硬撑。  第三,老年人俯身后要避免快速立起。这是因为,老年人随着血管硬化,脑部血液供应减少,故老年人在做俯身动作时应避免快速立起,否则易招致脑部暂时缺血,产生头晕。尤其是患有心血管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特别当心。如确实必须做俯身动作时,动作一定要缓慢,让上身徐徐俯下,在捡拾地上的物品时,可以采用缓缓屈腿下蹲的办法。并尽量保持头部向上,腰杆挺直的姿势,这样较安全。  第四,老年人不要攀高。这是因为老年人四肢不如青年人灵活,臂力和腿力减弱,身体平衡能力下降,故要避免做攀高的动作。具体他说,如上凳、爬梯取东西、擦窗、换电灯泡、敲钉子、挂东西等。必须要做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急于操作,谨防因身体重心发生变化而跌落下来;在攀高时,如发现体力不支或脚力虚软,要立即下来;在攀高时,最好请人在一旁扶持、保护。  第五,老年人不宜摸黑行走。因为稍有不慎,轻则造成碰撞、摔倒,重则危及生命。如确需夜里起来行走的,当分别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在床头接一根控制室内照明灯的拉线开关绳、或者安装一只床头灯,半夜需要喝水、便溺,或因为睡不好想起来吸支烟等,可以随手先开电灯。不要在床铺周围任意放置东西,也不要改变房间里原有家具的位置,更不能在通路上留下障碍物。老年人在下床时,先要在床沿上稍坐片刻,待头脑清醒时再下床。有戴眼镜习惯的老年人,临睡时一定要把眼镜放在床头最容易拿到的地方,夜间有事起床,要先把眼镜戴上。   第六,老年人要注意走路时的安全。在平日的交通事故中,就经常有老年人被人群挤倒、被车辆撞倒的实例发生。故老年人出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外出不要走得太远,最好在房前屋时或在公园草地、街头绿化地带,尽量不要到人多车多的马路上去。必须外出的,最好有家属作伴,或带上一根手杖。  二是走路时,步子应小,行动要缓慢,要注意路面情况,例如有无可能绊脚的东西,有无瓜果皮。  三是不要穿硬塑料底之类的鞋,因为这种鞋易打滑,宜穿质地轻、软的如布底、橡胶底之类的轻便鞋。  四是天气不好时,如刮大风、有大雾、下大雨,最好不出门;晚上出门时,应戴上一只电筒。  第七,老年人要注意乘车的安全。最好不要去挤公共汽车,因为老年人因乘车而被挤伤,甚至造成骨折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必须乘车时,要注意:应避开上下班乘车高峰;站上人多拥挤时,应尽量靠后站,以免在拥挤时被人撞倒;上车时不要站在车门口,以免被上下车的人无意中碰撞;坐在座位上不要打瞌睡,以免车子在停站或急刹车时,不注意将头部撞上硬物;身体不佳时,出门乘车最好有人陪伴。  第八,老年人要防止吃错药。因为老年人记忆力较差,往往忘记遵医嘱按时服药,碰到医生开给的药物品种较多时,或家里同时有两个以上病人时,还会发生错服药物及搞错剂量的情况,这就比较危险了。 防止吃错药的方法是:自己服用的药物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以免要临时服用时,由于记忆不清,到处乱找,贻误服用时间。 外用药和内服药一定要分开装置,并标明明显标记,特别是对某些含毒药物,更要做上特殊标记。 常吃的和吃剩的药,要注明购配日期,以免误服失效、变质的药物。  第九,老年人要警惕猝死厕所。近年来,发生在厕所里的猝死事件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原因何在呢?  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上了年纪的人,由于肠蠕动变弱,大便往往硬结,甚至便秘,解大便时,要用力摒,腹部肌肉进行强烈收缩,使腹压升高。这时腹腔里的血管均受到一定的压力,迫使大量血液回流心脏,使心脏负担明显加重,促使血压升高。据研究,这时脑动脉压力比平时增加20毫米。对健康人来说,心脏负担稍加重,血压略升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人,特别是已经罹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来说,就很危险了。血压骤然升高,可导致脑溢血,心脏负担加重,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情况下,就很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两者都会造成猝死。尤其是采用蹲式大便的,由于下肢血管受到严重的屈曲,如腹股沟与窝处的折曲角小于40度,这对缓解摒气大便时的压力更为不利,更容易发生意外。还须指出的是,由于老年人血管反应差,蹲便起立时血液不能迅速进入脑血管,从而发生一时性脑缺血,引起晕厥、摔倒。  又怎样预防厕所猝死呢?  关键的一点是要保持大便通畅,其次,大小便不要硬摒,一旦大便秘结,可用开塞露挤入肛内,过一会儿再上厕所。如一时无开塞露也可用小指大的肥皂条塞进肛门。假如肛门口有干结大便,有时需要请家人戴指套将干硬粪块挖出。还有,有条件的可设抽水马桶,或者专为老人做一只像凳状的解便坐架。此外,厕所的照明不能太暗,厕所里合适的位置安装扶手,有条件的还可装只小电铃,以便意外时好呼救。   老年人最好“八十不留餐,七十不留宿”。  这句话是告诫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到亲友家赴宴留宿。曾有一位老人在朋友家留宿,夜间上厕所时,被通道上的障碍物绊倒而致骨折,其原因是外出留宿,对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不熟悉又不适应,这样就容易引起意外事故。  又为何不要留餐呢?此因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而赴宴留餐,与亲友团聚,免不了要饮酒饱食,加之交谈时间长,精神过于兴奋,情绪过于激动,很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粳塞或中风等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对于那些被确诊为冠心病、高血压或曾发生过中风者,要倍加注意,即使没有发现什么病的老年人也不可忽视。因为在餐桌上首次发生心血管和脑血管意外者并不少见。因此,老年人最好不要经常赴宴留宿,必须去时,应控制情绪,严格限制酒量,并且不要吃得太饱,并携带必要药品,以备急用。  人老更需挺起胸。  这是因为人上了一定的年纪,身体各部器官逐渐萎缩,功能减退,骨骼肌肉也会变得松弛无力,容易形成老年性畸形。因此,站立和行走时应保持昂首挺胸。否则,胸腔的范围就要缩小,肺活量会降低,心脏的跳动将会受到限制。  现代运动解剖学、动静力学研究表明,正确的站、坐、走、卧姿势,会使人体各部器官保持正常,否则将导致局部器官的畸形,既影响体态美,又妨碍身体健康,甚至还会诱发疾病。因此,老年人仍须保持体态美,应把“立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作为仪表的规范。  丧偶老人再婚有利身心健康。  有些发达国家曾对“老寿星”做过调查,发现丧偶时再婚嫁是“寿星”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百岁老人有三千七百多人,其中寿星鸳鸯有五百多对。日本有个名叫万部的农民,享年194岁,其妻173岁。他俩长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婚后恩爱,精神愉快。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独身催人衰老,有调查资料表明,长期孤独生活的人,情绪往往不佳,体内的分泌功能容易紊乱,脏器功能容易失调,因而容易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癌肿等疾病,导致寿命缩短。  有些老年人,尤其是老先生,平日的生活都由老伴照料,自己不会买菜做饭,天冷了不知道冬衣放在哪里;老伴去世时,不能很好地料理自己的生活。子女白天上班,晚上忙着照料小孩和家务,无暇照顾老人。老人感到孤独,更加思念亡妻,有些老人因此影响了健康,甚至加速了死亡。有人作过调查,死去妻子生活难以自行照料的老先生,在妻子死后三年内死去的占60%~70%。  从医学角度看,丧偶老人再婚有利于身心健康。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特别是那些在坎坷人生道路上失去伴侣的老人,更需要再结良缘来治疗心灵上的创伤。老人再婚后,夫妻之间相互照料,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心情会变得愉快,因丧偶而造成的恶性刺激会逐渐被冲洗,从而重新焕发出精神活力。  老年人如何使用和保护假牙。  因许多老年人牙齿脱落,都安有假牙,故老年人须懂得使用和保护假牙的道理。  一是吃东西要小口慢吃,不能大口大口地使劲嚼,嚼东西时,要两侧平均咀嚼,这样可以避免因牙托翘动而脱落。  二是不要吃过硬和过粘的东西。因为假牙的牙托都是塑料和不锈钢丝做成的。它的功能远不如真牙,如果吃的东西太硬,很容易使假牙断裂,吃的东西太粘,就易把假牙粘掉。  三是应注意口腔和假牙的清洁,饭后要把假牙摘下来刷干净。在睡觉前,亦应把假牙摘下来泡在水里,第二天起床时再戴上。这样,可以避免假牙变形,还利于口腔里的软组织得到休息和恢复。  老年人要注意睡眠中猝死。  死亡原因多为严重打鼾造成呼吸暂停综合症。呼吸暂停15秒或更长时间,如不能马上醒过来,就意味着窒息。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口咽软组织松弛,使呼吸道发生内陷阻塞呼吸,加之睡眠姿势不当,打鼾是普遍现象,因此,老年人家属、子女、老年人本人都应格外警惕。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   其一是老年人不宜独居,子女应有养老观念,和老年人同住,以便照料。  其二是老年人白天不要过度劳累,看电视时间不要过长,不过量饮酒、否则容易诱发猝死。  其三是老年人要慎用安眠药物,因临睡前服安眠药的老年人,在睡眠中呼吸暂停与窒息现象,比不服者大约高三倍。  若是发现老年人睡眠中呼吸异常,或呼之不醒,立即请医生诊治。  老年人要警惕旅游中猝死。  一记者发表文章说:“我先后目睹和接到讣告猝死于旅游中的70岁以上老人就有二例,其一是随旅游团南下福建返回时,途经泰安爬泰山时,猝死于中途;另一例是由西安随旅游团来青岛旅游,下榻后未经适当休息即开始游览活动,突然发生心肌梗塞,二小时时死亡,显然,旅途疲劳和超负荷的体力活动是他们猝死的直接诱因,这是极其沉痛的教训。”  那么,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在旅游中猝死呢?这是因为旅游不可避免地要经历长途跋涉,还少不了要爬山越岭,如活动与休息时间安排不当,游览项目安排过多,时间排得过紧,整天疲于奔波,不能充分休息,会打乱生活的正常节律,破坏机体内环境及精神心理上的平衡,给脆弱的老年机体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换回的后果。  以生命换来的教训告诉我们,年老体弱者不宜进行长途跋涉的旅游活动,一些健康的老年人在准备外出旅游时,一定不要忘了检查身体,尤其心脏方面的检查,一旦发现有异常,不可勉强外出,即使各项检查都正常,也切不可掉以轻心,外出时要准备好必要的急救药,旅游活动要量力而行,不能好强。旅游中发现不适,要停止活动,就近就医,或自服适当的药。发生心绞痛时要原地卧倒,口含硝酸甘油片等。此外,旅游过程中要有充足的睡眠,足够的饮水量,少食油腻食物,每餐不要吃得过饱,多吃些水果。
因人养生――妇女保健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妇女保健   首先,由于妇女解剖上有胞宫,因而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等特点。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称为“初潮”。除妊娠期、哺乳期不行经外,一般一月一行,按期来潮。古人谓“如月之盈亏,潮之有信”。至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月经除有一定的周期外,经量基本衡定。行经持续时间,大约3~7天。女子在发育成熟后,月经按期来潮,此时即具备了受孕的条件和生育能力。受孕以后,月事停闭,脏腑经络之血皆注于冲任以养胎,故此时全身处于阴血偏虚、阳气偏盛的状态。妊娠期间,除了有气血改变外,在体征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如三个月时,小腹开始膨隆,乳房逐渐增大,四五个月后,孕妇可以自觉有胎动。而妊娠晚期,因胎体的增大,胎头压迫膀胱和直肠,常可引起大便秘结和尿意频仍。孕期一般为十个月左右,届期自然分娩,为足月顺产。产时,由于分娩时的产创或出血,耗损了阴液,阴血骤虚,阳气易浮,因此,产后两天之间会有轻微的发热。自汗等阴虚阳旺的症状。此外,由于胞宫尚在恢复,下腹部常会发生轻微的阵痛,按之有块,同时伴有余血浊液从阴道流出,称为“恶露”。哺乳是妇女特有的生理功能,分娩时,脾胃化生的一部分精微随冲脉与阳明之气上行,化生乳汁以养胎儿,因此,哺乳期间,月经一般不潮。  其次,男女身体外表构造有很多不同。如体重与身长,根据各国的统计数字,男孩出生的时候平均体重要比女孩重四两到五两;平均身长男孩要比女孩长两厘米到三厘米。但在青春发育期间,女孩子可以暂时超过同年龄的男孩子。体型上男的肩部宽而臀部窄,而女的则是臀部宽而肩部窄。这样就决定了男的较能胜任重体力劳动,女的就差一些。还有,女的皮下脂肪较多,由于脂肪有保温作用,女的一般比较不怕冷。男子唇部和颊部都生胡须;腋毛较多,女的不仅没有胡须,腋毛也较少。  还有,男女身体内部的器官差别也较大。如妇女的心脏一般要比男的小,每次心脏收缩时送出的血量比较少。而每分钟心跳次数要比男的多。男子的血压比女子大约多10%。在血液成分方面,血液的总量、血液里含的红血球数目和血色素的量,也是女子低于男子。女子的肝、肾、胃、肠和脑子,一般来说比男的要小。  此外,骨骼和肌肉男女也不同。男子肌肉比较发达,坚实刚劲有力,而妇女的肌肉重量和发达程度均较男子差。根据解剖学家报告,男女的肌肉总量为5:3。在骨骼方面,女性的骨骼在长度和重量方面都比男的要小。  所谓妇女保健,主要是指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的卫生。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间,如果不注意讲究卫生,极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如月经虽属妇女的生理现象,但因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气易侵,如不注意调护,常易致病。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云:“若遇经行,最宜谨慎,否则与产时证相类。若被惊恐劳役,则血气错乱,经脉不行,多致劳瘵等疾。”因此,在经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适寒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女科经纶》引王子亨语云:“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邪博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故经期应避免用冷水洗澡,洗脚,洗头,否则过强的冷刺激,子宫及盆腔内血管将过度收缩,有可能引起经血过少或月经突然停止。(2)调七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这是因经行时,阴血偏虚,肝气偏旺,情绪容易波动。而过度波动的情绪会影响月经的正常来潮。(3)注意卫生,预防感染。月经期间,绝对不能性交,因性交易将细菌带入阴道引起发炎。还要保持外阴清洁,每次换月经垫时,都用温开水洗一次。用纸要柔软洁净。(4)参加适当劳动,避免剧烈运动。因劳则气耗,最易动血,而使经期延长或经量过多。(5)睡眠充足,饮食适当。因经行阴血下注,阳血偏盛,若过食辛烈香燥之物,不但易灼其津,还会使血分蕴热。又如孕期妇女尤应注意摄生,如饮食上要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不宜过饥过饱,徐之才《逐月养胎法》中就有“节饮食”、“无大饥”、“无甚饱”、“调五味之说”。孕期还应注意劳逸结合,《产孕集》中就有“凡妊娠,起居饮食,惟以和平为上,不可太逸,逸则气滞,不可太劳,劳则气衰”等告诫。此外,孕期应谨戒房事,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女科经纶》引戴景云语云:“妇人觉有妊,男即不宜与接,若不忌,主半产”。妇女除月经期、孕期应注意保健外,在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也要高度重视摄生。  
保健中成药――气血双补类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气血双补类
  由于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所以气血两虚者,往往表现全身性虚弱,造成外邪乘虚而入,诸病发生。而经常服用气血双补类中成药,能增强人体的多种机能,填补机体的物质基础,使之动力增加,起到补益强壮、增强体质的作用。现选几个要方介绍如下:  (1)十全大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分:党参、黄芪、肉桂、熟地、炒白术、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甘草。功能:补气养血,主治由于气血不足造成的短气乏力、头目眩晕、肌肉消瘦、神情倦怠,以及妇女月经不调、产后体虚等症。用法:研细未,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2)人参养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分:人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炙黄芪、肉桂、桔皮、远志、醋蒸五味子、鲜姜、大枣。功能:补气补血,且可养心安神,适合于气血双亏引起的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筋惕肉(目闰),食欲不振者。用法:研细未,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3)黄精丸(《清宫密方》)。成分:当归、黄精。功能:养血补气,兼能润肺滋阴,尤适用于气血两亏引起的腰酸腿软、舌燥咽痛、头晕目眩者。用法:蜜丸每服3~6克,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4)党参膏(《经验方》)。成分:党参、生黄芪、升麻、桂圆肉、生地、熟地、当归、紫河车。功能:补气养血,兼能益肾,适用于虚劳内伤、气血两亏造成的精神不振、气短身倦,形体消瘦,不思饮食者。用法:每服9克,日服二次,热开水冲服。  (5)河车粉(《古今医鉴》)。成分:紫河车。功能: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主治虚损引起的骨蒸消瘦、遗精滑精、崩漏不止、小儿先天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软。用法:每服3克,日服两次,温黄酒或温开水冲服。 保健中成药――健脾益胃类
作者:     来源:
健脾益胃类中成药
  脾胃乃人体中气之所在,中气来源于脾胃饮食的摄纳和营养的吸收,是后天之本。昔胃的纳谷功能失常,脾的运化机能乏力,则气血化生不足,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营养失调,机体呈现虚弱症状。本类中成药旨在培补后天脾胃为主,使中气健旺,则周身皆得其养,便可延缓衰老。  (1)人参精(《经验方》)。  成分:人参。功能:补脾气,益肺气,生津安神,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自汗暴脱、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症。用法:既可熬汤,又可制成口服液剂。  (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成分:人参、麦门冬、五味子。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适用于气阴两伤形成的心悸气短、脉微虚汗、咽干舌燥及久咳伤肺、自汗;对于低血压或休克也有一定疗效。用法:有口服液、注射剂两种类型,口服液剂日服三次,每服10毫升;注射剂可以输液稀释5~10倍后,每次静脉滴注10毫升。  (3)参芪精(《经验方》)。  成分:人参、黄芪。功能:益气升阳,主治身体虚弱、食欲不振、疲劳过度、失眠及气血津液不足。用法:每服10毫升,日服一次,早饭前服用。  (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干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功能:补益脾胃,渗湿和中,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饮食不消、胸脘痞塞、或吐或泻、四肢无力、苔白腻。用法:散剂每服6克,水丸每服3~9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下。  (5)大茯苓丸(《圣济总录》)。  成分:白茯苓、茯神、大枣、肉桂、人参、白术、细辛、远志、石菖蒲、干姜、甘草。功能:补中益气,健脾散寒,主治五脏气逆、腹胀,吐逆食不下。用法:每服一丸,姜汤下或酒下。  (6)神仙饵茯苓延年不老方(《普济方》)。  成分:白茯苓、白菊花。功能:健脾利湿,清热明目,适用于脾虚便溏,头昏眼花。《普济方》云:“服此药百日颜色异,肌肤光泽,延年不老”。保健中成药――补肾气类
作者:     来源:
补肾气类
  历代方书所载之延年益寿中成药,以补肾者居多。盖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居,肾气旺盛,则延缓衰老而增寿。  (1)八仙长寿丸(《寿世保元》)。  成分:怀生地、山茱萸、白茯神、牡丹皮、五味子、麦门冬、干山药、益智仁。功能:滋补肾阴,适用于肾亏肺燥、腰膝无力、咳喘口干。用法:每服一丸,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2)延寿丹(《丹溪心法》)。  成分:天门冬、远志、山药、巴戟天、柏子仁、泽泻、川椒、生地、枸杞、茯苓、复盆子、赤石脂、车前子、炒杜仲、菟丝子、牛膝、肉苁蓉、当归、地骨皮、人参、五味子,功能:滋肾阴,补肾阳,主治肾气不足所引起的腰酸腿软、头晕乏力、阳痿尿频。《医学正传》云:“凡人于中年后常服,可以却疾延年。”用法:每服70粒,温开水送下。  (3)还少丸(《奇效良方》)。  成分:山药、牛膝、远志、山萸肉、楮实、五味子、巴戟、石菖蒲、肉苁蓉、杜仲、茴香、枸杞子、熟地。功能:补肾气,主治真气虚损、肌体瘦弱。目暗耳鸣、饮食无味等。用法:每服30粒,温酒或盐汤送下,日服三次,食前服。  (4)益寿地仙丸(《圣济总录》)。  成分:甘菊、枸杞、巴戟天、肉苁蓉。功能:补肾清肝,适用于肾虚、目花耳鸣、大便秘结。原书云:“久服清头目,驻颜润发”。用法:每日空心盐汤或酒下30粒。  (5)延令固本丸(《万病回春》)。  成分:菟丝子、肉苁蓉、天门冬、麦门冬、生地、熟地、山药、牛膝、杜仲,巴戟、枸杞、山萸肉、白茯苓、五味子、木香、柏子仁、复盆子、车前子、地骨皮、石菖蒲、川椒、远志肉、泽泻。功能:益肾壮阳,主治诸虚百损,中年阳事不举,未到五十须发先白。用法:空心温酒下80粒。  (6)不老丸(《寿亲养老新书》)。  成分:人参、川牛膝、当归、菟丝子。巴戟天、杜仲、生地、熟地、柏子仁、石菖蒲、枸杞子、地骨皮。功能:补肾壮阳、益气安神,适用于肾虚所致头昏头痛,烦燥不安,精神疲惫,倦怠乏力。《奇效良方》称赞此方说:“补益五脏,和调六腑,滋充百脉,润泽三焦,活血助气,添精实体。”用法:日服三次,每次15~30粒,空腹黄酒或盐汤送下。  (7)龟龄集(《清代宫廷方》)。  成分:鹿茸、穿山甲、石燕子、小雀脑、海马、紫梢花、旱莲草、当归、槐角子、枸杞子、杜仲、肉苁蓉、锁阳、牛膝、补骨脂、茯苓、熟地、生地、菊花、青盐。功能:温肾助阳,补益气血,适用于阳痿、遗精、头昏眼花、步履维艰、腰腿酸软、神倦乏力等症。本成药以龟龄作名,取龟鹤长寿,喻可增寿之意。用法:每服五粒,黄酒送下。保健中成药――阴阳双补类
作者:     来源:
阴阳双补类
  此类中成药既能补阴、又能补阳,适用于阴阳两虚者。一些人或因先天不足、或因病后虚弱、或因日渐衰老,阴阳消长失控,出现偏盛或偏衰,产生一系列病理症状。因此,必须使阴阳恢复平衡、协调,下列中成药可供采用:  (1)补天大造丸(《体仁汇编》)。  成分:侧柏叶、熟地、生地、牛膝、杜仲、天冬、麦冬、陈皮、干姜、白术、五味子、黄柏、当归身、小茴香、枸杞子。功能:补阳滋阴,适用于肾阴肾阳俱虚、腰膝无力、口渴烦热。对于此药,《医部全录》云:“此方专滋养元气,延年益寿,若虚劳之人,房室过度,五心烦热,服之神效。”用法:每日空心服100粒,有病者日服二次。  (2)何首乌丸(《太平圣惠方》)。  成分:何首乌、熟地、地骨皮、牛膝、桂心、菟丝子、肉苁蓉、制附子、桑堪子、柏子仁、薯蓣、鹿茸、芸苔子、五味子。功能:益阴补阳,适用于阴阳俱虚,腰膝无力,心烦难寐。用法:日服二次,每次15~30粒,空腹盐汤送下。  (3)全鹿丸(《景岳全书》)。  成分:鹿角胶、青毛鹿茸、鹿肾、鲜鹿肉、鹿尾、熟地、黄芪、入参、当归、生地、牛膝、天冬、芡实、枸杞子、麦冬、肉苁蓉、补骨脂。巴戟、锁阳、杜仲炭、菟丝子、山药、五味子、秋石、茯苓、续断、葫芦巴、甘草、复盆子、白术、川芎、桔皮、楮实子、川椒、小茴香、大青盐。功能:固精益气,滋补强壮,原书云:“此药能补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功效不能尽述,人制一料服之,可以延寿一纪。”用法: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蜡皮封固,日服二次,每次半丸或一丸,温开水送下。据北京医院临证经验,老年虚寒者,每年冬至立春之间,每日服半丸至1~2丸,可解除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强健身心。  (4)神仙巨胜子丸(《奇效良方》)。  成分:巨胜子、生地、熟地、何首乌、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枣仁、破故纸、柏子仁、复盆子、芡实、广木香、莲花蕊、巴戟天,肉苁蓉、牛膝、天门冬、韭子、官桂、人参、茯苓、楮实子、天雄、莲肉、川续断、山药。功能:滋肾填精,温补肾阳,适用于肾阴阳虚衰,腰痛腿软,畏寒肤冷,尿频便溏。原书云:“安魂定魄,延长寿命,添髓驻精,补虚益气,壮筋骨,润肌肤。”“耳聋复聪,眼昏再明。服一月,元脏强盛;六十日,发白变黑;一百日,容颜改变,目明可黑处穿针,冬月单衣不寒。”用法:每服30粒,空心用温酒送下,盐汤亦可,日二次。如久服,去天雄用鹿茸亦可。  (5)斑龙二至百补丸(《秘传经验方》)。  成分:鹿角、黄精、甘枸杞、干熟地、菟丝子、金樱子、天门冬、川牛膝、楮实子、龙眼肉、麦门冬。功能:益气补肾,健脾生津,适用于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阳虚内热、耳目不聪、须发干枯。。医部全录》评价此方曰:“能固本保元,生精养血,培复天真,大补虚损,益五内而除骨蒸,壮元阳而多子嗣,充血脉,强筋骸,美颜色,增寿算。”用法:每服80粒,空心淡盐汤送下。保健中成药――宁心安神健脑类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宁心安神健脑类
  这类成药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对心、神、脑,这些人体最重要的器官组织起着补益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又“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主血脉,其华在面。”正因为心具有这些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心为“生之本”,即心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心功能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人体生命的寿夭。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虽由精气而生。但反过来又能支配精气的活动。《黄帝内经》里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生,神亡则死。“脑为元神之府”,说明脑是精神活动之所在,健脑则能补神。从上述论述可知,经常选择一些宁心安神健脑的中成药食用,有益于身心健康,这点对于中老年人,以及脑力劳动者尤为重要。常用此类成药如下:  (1)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成分:生地、天门冬、麦冬、五味子、朱砂、党参、茯苓、柏子仁、酸枣仁、当归、丹参、桔梗、玄参、远志。功能:养心安神,适用于阴亏血少而产生的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衰疲,梦遗健忘,不耐思虑,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用法:口服,每日二次,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  (2)朱砂安神丸(《东垣十书》)。  成分:黄连、甘草、地黄、当归、朱砂。功能:清心养血,镇惊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胸中烦热。用法:口服,蜜丸每服9克,糊丸每服4.5~6克,口服二次。  (3)酸枣仁汤(《金匾要略》)。  成分: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功能:养血安神,清热除烦,适用于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用法:遵医嘱。  (4)脑灵素(《经验方》)。  成分:人参、鹿茸、龟板、龟板霜、鹿角胶、鹿角霜、茯神、五味子、枸杞子、苍耳子、羊藿叶、熟地、麦冬、黄精、远志、炒枣仁、枣肉、白糖。功能:滋补健脑,主治神经衰弱、头痛头晕、健忘失眠、耳鸣。用法:日服二次,每服2~3丸,白开水送下。  (5)琼玉膏(《名医验方类编》)。  成分:生地、人参未、白茯苓、白沙蜜。功能: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延年。用法:用白汤或酒点服一匙。  (6)彭祖延年柏子仁丸(《千金翼方》)。  成分:柏子仁。蛇床子、菟丝子、复盆子、石斛、巴戟天、杜仲、天门冬、远志、天雄、续断、桂心、菖蒲、泽泻、薯蓣、人参、干地、山茱萸、五味子、钟乳、肉苁蓉。功能:养心安神健脑,久服强记不忘。用法:先食服二十粒,稍加至30粒。保健中成药――延年益寿类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延年益寿类
  这类中成药具有益老、耐老、抗老或轻身健体、祛病延年的作用,非常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介绍如下:  (1)十精丸(《普济方》)。  成分:枸杞、熟地、桂心、菊花、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花椒、柏子仁、茯苓。功能:补肾益心,乌须发,悦容颜,久服轻身延年。用法:每晨空腹服10克,用温酒或盐开水送服。  (2)七宝美须丹(《明代邵应节》)。  成分:生首乌、当归、茯苓、淮牛膝、枸杞、补骨脂、菟丝子、黑芝麻。功能: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添精益髓,乌黑须发,美颜延年,适用于肝肾虚损所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用法:每早晚服2丸,盐开水送服。  (3)壮元丹(《普济方》)。  成分:牛膝、肉苁蓉、熟地、川芎、复盆子、石斛、菟丝子、当归、续断、巴戟、茯苓、山茱萸、枸杞、肉桂、五味子、防风、杜仲。功能:养血活血,强壮筋骨,增进食欲,乌须发,润肌肤,久服轻身延年。对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眼昏黑花、迎风流泪、头晕耳鸣、筋骨酸痛、步履无力有较好疗效。用法:每晨空腹服10克,盐汤送下。  (4)四圣不老丹(《众妙仙方》)。  成分:松脂、茯苓、黄菊花、柏子仁。功能:养胃气,定神志,增食欲,倍精力。用法:每晨空腹服5克,温酒送下。  (5)女贞丸(《本草纲目》)。  成分:女贞子、旱莲草、桑堪子。功能:补中安脏,养精神,轻身延年。用法:每日空腹服10克,淡盐开水送下。  (6)百花散(《太平圣惠方》)。  成分:桃花、吉利花、甘菊花、枸杞花。功能:倍力气,轻身延年。用法:日服三次,每次5克,开水送下。  (7)太清灵宝散(《本草纲目》)。  成分:菊花、茯苓。功能:润面,乌须发,延年益寿。用法:每日三次,每次5克,温酒送服。  (8)轻身散(《圣济总录》)。  成分:黄芪、茯苓、甘草、人参、山芋、云母粉。功能:益气健脾,增食欲,助消化,延年益寿。用法:饭后盐开水调服3克。  (9)驻颜延年方(《普济方》)。  成分:枳实、熟地、甘菊花、大门冬。功能:轻身明目,悦泽肤色。用法:每晨空腹温酒送服10克。  (10)枸杞酒(《名医验方类编》)。  成分:枸杞子二升,以好酒三升,瓷瓶内浸三七比乃添生地黄汁三升,搅匀、密封,至立春前30日开瓶。功能:变白,耐老,轻身。用法:每空心暖饮一盏,勿食芜荑、葱、蒜。  (11)延寿酒(《中脏经》)。  成分:黄精、苍术各四斤,天门冬三斤,松叶六斤,枸杞五斤,水三硕,煮一日,熬如酿酒法,空心服之。功能:补虚,益寿延年。  (12)枸杞根散(《遵生八笺方》)。  成分:枸杞根500克、小麦50克。用水煎煮枸杞根,取药汁加小麦浸渍一夜,晒干、研未。功能:养性,延年益寿。用法:每日早晚各服3克。
补的方法――虚则补之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虚则补之
  “虚则补之”,这是运用补药的最根本原则,若是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即无虚则不用补。倘若一见补药,以为对人体皆有好处,贸然进补,很容易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有些青壮年,形神俱旺,生机蓬勃,本无虚症,也常服用人参、胎盘、黄芪等,或有医者投患者所好,也滥用补品,如此只会有损于健康。
补的方法――“适可而止”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适可而止”
  这是说运用补药养生,忌滥服无度。若惟虚是补,偏执一端,盲目滥补,则反会有害机体。  药物的作用,主要靠药性,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药物就是利用它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例如人体偏于寒性,就用偏于热性的药物来纠正,如果用之过多,纠之太过,人体又可偏于热性。虽属气虚,但若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其他,则反而会导致气机壅滞。又如虽为阴伤,但若一味大剂养阳,则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滞。此外,补血药物药性多粘腻,过服会损伤脾胃;补阳药性偏温燥,常用则助火劫阴。以上均说明,在使用补药时,一定要忌滥用无度,防补多壅滞。清代著名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补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进也”。
补的方法――“辨证”进补
作者:     来源:
 
“辨证”进补
  证是指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病理概括。由于证候揭示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所以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基本上都是从证候入手的,相同的证候,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证候,用基本不同的治法。同样,在运用补药时,一定要辨证进补,分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根据不同体质,适当予以滋补药物。现将常见证候的滋补方法阐述如下:  (一)五脏虚证的滋补。  心的虚证又分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和心阳虚四种,其证候表现和滋补方法应是:  心气虚:证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苔白质嫩,脉少力或虚,可选用西洋参、甘草、五味子、人参、党参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应用参芪精。  心血虚:临床以心悸、失眠、多梦为基本症状,兼见面色不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弱,可选用当归、灵芝、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滋补中药;中成药要用柏子仁或天王补心丹。  心阳虚:证见心悸气短、浮肿、肢冷、畏寒、面色苍白或滞暗,舌淡或紫暗而胖嫩、脉迟无力,可选用鹿茸、黄芪、紫河车、人参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可用河车粉、人参精。  心阴虚:证见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少舌质色红且瘦、脉细数,应选用浮小麦、麦门冬、百合、灵芝、西洋参、鸡子黄等滋补中药;中成药可用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  脾的虚证主要是脾气虚和脾阳虚。脾气虚临床见症主要是:食少、腹胀、便溏、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缓弱。常用的滋补中药是:淮山药、大枣、莲子、粟米、白术、榛子仁、荔枝、黄芪等;中成药可用大茯苓丸、参苓白术散等。脾阳虚是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每见形寒肢冷、纳减腹胀、脘腹隐痛、喜温喜热、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脉沉细或迟弱,常用的滋补中药是:补骨脂、干姜、紫河车、人参等;中成药可用仙术汤、小建中汤等。  肺的虚证主要是肺气虚和肺阴虚。肺气虚的表现为咳声无力,语言低微,呼吸微弱、自汗、易感冒、脉虚、苔白舌质淡嫩,常用的滋补中药是:五味子、五爪龙、黄芪、人参等;中成药可用补肺散。肺阴虚主要症状是: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咳血、盗汗、苔少、舌质红、脉细数。常用的滋补中药是:麦门冬、天门冬、西洋参、白木耳、猪肺、沙参、梨、甘蔗等;中成药可用人参固本丸等。  肝的虚证主要表现为肝血虚和肝阳虚。肝血虚的主要症状是:面色无华、眩晕、夜寐多梦、视物模糊、两目干涩、肢体麻木、爪甲不荣、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可选用滋补中药:枸杞子、何首乌、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大枣、花生、荔枝等;中成药当用何首乌丸。肝阳虚的主要见症是:头晕、眼花、两目干涩、两胁隐痛、手足心热、苔少舌质红且瘦、脉弦细目数。可选用滋补中药:龟板、鳖甲、桑堪、芝麻、乌骨鸡、女贞子、旱莲草;中成药当用益寿地仙丸、天大造丸。  肾的虚证主要表现为肾阴虚和肾阳虚。肾阴虚的主要见症是:遗精、健忘、脱发、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耳鸣、苔少舌质红且瘦、尺脉细数。可选用滋补中药:生地、熟地、冬虫夏草、龟板、鳖甲、女贞子、黄精等;中成药当用二精丸、八仙长寿丸。肾阳虚的临床表现是:腰冷痛乏力、阳痿、畏寒、呼多吸少、腰以下肿、小便短少、苔白滑舌质色淡伴嫩、脉弱、尤以尺脉明显。可选用滋补中药:鹿茸、狗鞭、锁阳、巴戟天、沙苑子、杜仲、续断、补骨脂等;中成药当用不老丸、补骨脂丸、胡桃丸等。  (二)常见病症的滋补。  这里只谈一些典型的、常见的症证的滋补,即使是在这些病症中,也不能完全用滋补的方法,还要辨证施补,这是因为不少病证并不完全表现为虚,有的还表现为实证,还有的表现为虚中夹实证。  1.感冒。一般感冒不能用滋补药。这里所说的感冒是指体虚感冒,如卫气虚弱、体表不固,时常易患感冒伤溏者,可服用玉屏风散,每日二次,每次服15克,温开水送服;又如气虚感寒、咳嗽多痰、胸闷暖气者,可服用参苏丸,具有益气、和胃、解表、祛痰的作用,适用于患感冒或支气管炎的老弱病人,每次服6~9克,每日三次。  2.风湿疼痛。中医称痹证,能用滋补药的是风湿兼虚的疼痛。常用的有独活寄生丸、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虎骨酒、国公酒。国公酒适用于血虚不足所致风湿痹痛者,症见四肢麻木、关节不利、手足痿软等症,每次饮15~25克,日服1~2次;虎骨酒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膝酸软、气短乏力者,每次饮25克,日饮1~2次;大活络丸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以及四肢痿软的病人,每次服一丸,日服二次;人参再造丸用于风湿疼痛、经久不愈、兼有气血虚弱的病人,每次服一丸,日服二次;独活寄生丸适用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所致的风湿疼痛、筋骨伸展不利、并有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者,每次服6~10克,日服2~3次。  3.腹胀。引起腹胀的原因很多,这里只能谈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功能不足所致的腹胀,常用的滋补中成药是香砂六君丸、党参健脾丸。二者具有健脾补气、行气消胀的功能,但党参健脾丸则兼消食开胃,对脾胃虚弱所致腹胀效果更佳,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香砂六君丸每次服6~9克,日眼2~3次。  4.腹泻。腹泻分虚实两大类型,虚证腹泻又分为脾虚腹泻,肾虚腹泻两种,二者均属慢性腹泻,包括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对于脾虚腹泻,可选用参苓白术丸、资生丸、启脾丸、理中丸等滋补中成药。其中,理中丸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腹泻,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启脾丸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腹泻,并兼消食功能,每次服一丸,日眼二次;资生丸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参苓白术丸药性平和,对于身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无力者的腹泻效果较好,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对于肾虚腹泻,可用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其中四神丸主治腹泻日久不止,每日清晨必泻者,每次服6克,日服二次;附子理中丸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腹泻、腹部冷痛较甚、四肢不温者,每次服6~9克,日服1~2次。  5.便秘。也有虚实两类。虚证又分津亏,血虚或阳虚。其中麻仁丸用于津液不足的肠燥便秘,每服6~9克,日服1~2次,桑椹子膏适用于肝肾血亏所致便秘,每次用开水冲服一汤匙,日服二次;半硫丸适用于老年人阳气虚弱而大便困难者,每次服0.5~3克,日服1~2次。  6.失眠。属于虚证的有心血不足,肝肾阴虚。当选用枕中丹、养血安神片、天王补心丹等滋补中成药。其中枕中丹可滋阴安神,每次服3~9克,早晚各服一次,养血安神片具有养血安神功效,每次服5片,日服三次;天王补心丹,既滋阴又养血,适用于阴血两虚所致失眠,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  7.遗精。主要有金樱子膏。水陆二仙丹、复方金樱子糖浆、固精丸等滋补中成药,这些药均能补肾固精,可选择使用。其中,金樱子膏还可治疗遗尿,每次服一汤匙,日服二次;水陆二仙丹还可止带,对小儿遗尿、妇女白带过多有疗效,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固精丸兼能安神,每次服9克,日服二次。  8.早泄。阴虚、阳虚皆可引起早泄。若为阴虚早泄,可选知柏地黄丸、左归丸、三才封髓丹;若为阳虚早泄,可用五子衍宗丸、参茸片、大菟丝子丸、补肾强身片、龟龄集等。补的方法――因时进补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因时进补
  这是说在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过的:“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举例。那么,又怎样因时进补呢?  (1)春天进补。  《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故在运用药物进补时,应顺乎自然界变化,适当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时节,春寒料峭,阳气动而未发,进补更应偏温。我国古代养生家也都认为春季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指出:“春分后宜服神明散”,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共研细未,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苡米、云茯、党参。  (2)夏季进补。  中医认为,夏为“蕃秀”之季,即是自然界生物最为茂盛的时候,此时气候炎热,阳气蒸腾,人体新陈代谢处于旺盛期,入难敷出。其因在于热能伤阴、伤气,加之夏日排汗较多,气阴更益耗伤,如有阴雨,则兼扶湿邪。根据上述特点,夏季药物补益当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有些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只有在冬天发作或发作得厉害一些,而在夏季不发作或发作得轻一些,可采取“冬病夏治”之法,即夏季进补,常选用平补肾气的药物,如参芪片、胎盘片、固本丸、灵芝液、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此外,夏季由于寒凉之物食之较多,易伤胃气,故应在补气生津之时,还要注意健脾胃,较合适的药物有菊花、藿香、佩兰、绿豆、西瓜等。  (3)秋季进补。  祖国医学认为,“秋为容平”之季,自然界阳气渐受,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寒,处于“阳消阴长”阶段。由于气候逐渐凉爽,燥气盛行,使人们感到口唇干燥,咽干,皮肤干燥,说明燥气可消耗人体之津液。津液既伤,滋补津液就是适宜秋季的补法,常用的有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杏仁、远志、川贝、胖大海等。  (4)冬季进补。  此为“闭藏”之季。由于阳气潜伏,阴气盛极,万物生机闭藏,人体新陈代谢缓慢,生理功能处于抑制、收缩、减低状态,此时若用药物对人体进补的话,那么药物的补益作用往往有推波逐浪之势,大显神威,促进人体功能活动,增进脏腑功能活力。那么冬季进补什么时候最为适宜?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这是根据中医学“冬至一阳生”观点确定的。“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由此,阴气始退,阳气渐回,这个时候进补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气,使闭藏之中蕴藏活泼生机。《千金翼方》主张:“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这类补益药酒有十全大补酒、虎骨酒、枸杞酒、苡仁酒、山药酒、参茸药酒、人参药酒、虫草补酒等。每日1~2次,每次半两左右。冬季常用补药有:鹿茸、肉桂、龙眼、首乌等。但冬季进补亦应注意不可过服温热之品,以免太过伤阴。著名医学家张志聪针对《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认为“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不可一味温补助阳,还须结合滋补阴精,使阴阳互生互化。至于在南方,由于冬季雨水少,气候较为干燥,宜进温润之品,如桑寄生、菟丝子、熟地等。
补的方法――因人进补
作者:     来源:
因人进补   这是讲由于每一个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工作、居住环境、嗜好不同,在选用滋补中药时,也要有上定的区别。  (1)年龄不同的补益。  小儿补益:少年儿童、纯阳之体,生机旺盛,但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胜补药,如滥服人参蜂皇浆之类的补品,会出现性早熟现象。但鉴于小儿脾胃未健,且往往饮食不知节制,以致损伤脾胃或有停食,这时的补益,应健脾胃、助消化,可常服四君子丸、人参滋脾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对于一些因禀赋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者,应多补益肾气,以促进生长发育,可选用西洋参、淮山药、蜂蜜、鸡蛋、胡萝卜、泥鳅等补药、补品。  青壮年补益:由于青壮年脏腑组织功能已臻成熟,精力充沛,无须补益,即使用补,也应以平缓少量为宜。但一些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可产生心脾或心肾不足,表现为多梦、健忘、食欲不振,应适当进补,当选用首乌、莲子、枸杞子、淮山药等补药、补品。  中年补益:中年人由于体质已由盛转衰,再加上过度疲劳,气血往往不足,应补益气血以调养身体。补药补品应选用黄芪、党参、当归、首乌、八珍丸等。  老年补益:人体像部机器,机器不断地转动,它的零部件会磨损,以至毁坏,人到老年器官也要老化,故老年补益尤为重要,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但要注意少量频用,切忌重剂骤补,或一曝十寒。  (2)体质不同的补益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不同,个体素质有强弱之分,素质强壮者可不用滋补药物,而虚弱者用补;若是五脏不足的,当补五脏,气血阴阳不足的,当补气血阴阳。  (3)工作不同的补益。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很容易出汗,而出汗过多伤阴、热度过高则伤气,致使气阴两伤,当选用太子参、沙参、玉竹、黄芪等滋补药。而在冰库工作的人,由于寒能伤人阳气而使阳气不足,当选用鹿茸、紫河车、肾气丸等。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由于湿邪既伤肢体失节,又能伤脾,当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丸、肾气丸等。对于歌唱演员、教员,由于讲话过多,常常气阴两伤,致使声音嘶哑。咽于喉痛,当选用百合、西洋参、麦冬、沙参、太子参等品。对于经常站立者,由于“久立伤骨,损于肾”,常可出现下肢静脉曲张、腰背酸痛等症,当选用一些补肾、活血之类的药物,如补肾强身片、健腰丸、健步虎潜丸等。对于用脑过多、损伤心脾者,可选用健脑补肾丸、脑灵素、补脑丸等中成药;对于劳动强度过大者,可选用滋补大力丸、虎骨参茸酒、益肾糖浆等中成药。补的方法――顾护脾胃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顾护脾胃
  使用滋补药,一定要顾护脾胃,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百虚皆由于脾胃。如大病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的虚衰,常非一脏一腑,多见五脏皆虚,气血阴阳俱不足,此时用补当遵孙思邈”五脏不足,调于胃”,通过补脾胃,使脾气先旺,则气血阴阳化生有源,五脏六腑皆得其养。此外,还有在“虚不受补”的情况下,也要首先顾护脾胃。所谓“虚不受补”,是指体质虚弱较甚或阴阳气血俱虚时,当用补药滋补,若脾胃不健,反可致气机壅滞,加重脾胃之虚,药力难行,体虚愈甚,此时用补,要以运脾为先。又因为滋补药多腻滞,尤以滋补阴血之品为甚,往往滞胃呆脾,故在运用补药养生时,常应配以调理脾胃之品,如陈皮、木香、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等。上述各药不仅能使脾胃功能健旺,而且能防补药腻滞之弊。补的方法――选择合宜的剂型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选择合宜的剂型
  中成药有多种剂型,常用的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冲服剂、注射剂等,因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使用时,当加以区别选择。  (1)汤剂。是指把切制的饮片,加清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文火煎煮后取汁。此剂型易于吸收,且用药灵活,易发挥作用,但操作繁琐。  (2)散剂。指把药物粉碎研磨过筛,使其呈细的粉未,既可内服,也能外敷。但吸收发挥疗效较汤剂慢,可是比丸剂快。  (3)丸剂。将研细的药粉加辅料和粘合剂制成,在体内缓慢崩解、吸收,慢性病常用之。  (4)煎膏剂。是将药物煎煮浓缩后,加炼过的蜂蜜或砂糖一倍量以上,加热至沸,过滤去渣而成,如西瓜膏、秋梨膏之类,适用于长期调养身体应用。  (5)酒剂。又称药酒,一般用黄酒或白酒浸泡药物,使其有效成分溶解在酒里,如参茸酒等。酒本身具有疏通血脉作用,故活血通脉、祛风湿、利关节以及补益之药常可制成酒剂。  (6)片剂:是将药粉与面粉等粘合剂混合,加适量水分后压制成片,服用与携带方便,如桑菊感冒片、丹参片之类。  (7)冲剂:是将煎液浓缩制成颗粒状,用时,开水冲化服之,服用方便,吸收和发挥作用快。  (8)注射剂:就是把药物经提取药效成分、精制、灭菌等工艺,最后制成供皮下、肌肉、静脉或穴位的注射液。此使用方便,用量小、奏效快,能用于急救、急性病及服药有困难的患者。补的方法――注意用量及忌口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注意用量及忌口
  因为药物的用量不但影响疗效,而且关系到安全,故一般应按照医嘱及说明,严格用量,不能随意改动。尤其是对于含有有毒药物的更不能任意加量,以防中毒。药物的具体用量主要取决于体质、年龄、病况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如体壮的人和急性病患者,用量可适当增加,规定一天服二次者可以增加3~4次;但对于体弱及慢性病患者,用量及次数可稍减,可以一天服一次,甚至隔天或隔数天服一次。  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要避免食用。注意忌口。此外,痰盛者不宜吃肥厚油腻之品;上火者不要食辛辣助火的食品;疮疡及皮肤痒癣要忌鱼虾腥味之物。这些都是讲的忌口,若不注意讲究忌口,会加重病情,影响药物的疗效。补的方法――注意药物的贮存和煎服
作者:     来源:
注意药物的贮存和煎服
  这也是使用滋补药时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稀少贵重的药品和一些需要常备的药品更需倍加注意。倘若保管不好,就会使药物发霉、变质、虫蛀、泛油,从而影响疗效或造成浪费,甚至用后发生新的病症或中毒等。  预防药物发霉的主要措施是保持药物干燥,为此,要将药物晒干或通风凉干,或放于干燥箱内,或用塑料袋封存。  防虫蛀的方法较多,如用药物熏杀法、密封法、冷藏法等。  防泛油的主要方法是干燥和遮光,有条件的则要降温冷藏。  如何煎药和服药,这对补药药性的发挥和疗效之好坏,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先谈煎药的方法:  在用具选择上,多用砂锅陶煲,不用金属器皿。原因在于一些金属易与药物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合反应,而使药物变质或产生沉淀物。  煎液:常用自来水或清洁的井水、河水,用水多少,当以药物完全浸泡、水过药物一两横指为度。   火候:补药一般都应文火煎煮,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先后煎:贝壳类、骨质类药物,应先煎半小时之后,才下其他药物;如无先煎药物,一般都是一剂药物同时煎煮。  另煎和烊化:另煎是单独煎煮、如人参等;烊化是将药物放热水或热药中溶化。  服药的方法:每煎一次服一次,一天要煎三次,服三次。一般宜温服。
药物养生――补气药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补气药
  现代医学检查人是否死亡,主要有两条标准:一条是看心脏是否跳动,另一条是看还有没有呼吸。而祖国医学则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即《黄帝内经》所说:“无气则死矣”,判断一个人是死还是活,通常是摸一摸这个人究竟还有没有气。既然气对于人体这么重要,那么气到底是什么?  第一,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  祖国医学认为,气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元素,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人也不能例外,《黄帝内经》认为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  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黄帝内经》里又说:“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都清楚他说明了,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万物赖气而生化和存在。也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代名著《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大医学家刘完素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大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这就完全说明,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和根本,它充满全身,运行不息,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长寿。正如俗话所说:“人身三宝精、气、神”意思是对于人来说,没有比精、气、神更为重要的东西了。但因气为生化之根,故精与神要赖气而生。养生就必须以调气为本。大医学家李东垣曾在《脾胃论?省言箴》里明确指出精、气、神三者之间是以气为主,即“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这里的天人,是指真人、修真得道之人,即养生水平最高之人。究其原因,是他能够正确掌握和运用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真元之气修炼成精,又使精逐渐积累起来,达到人的主宰--神的健全,若再能使神志清静,并可控制神不外弛,这样就成为修真得道之人。此外,养生箴言之一的《养生肤语》里亦云:“人生天地间,虽可见者形,所以能长久者气。”这又是气在生命活动及养生中的重大意义。  第二,气的分类和作用。  由于气的来源不同、分布各异,其功能表现也不尽相同,因而又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如下:  (1)元气。即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又称为元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有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的作用。若元气充足,则脏腑功能强盛,抗病力强,身体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平时人们所常说的“元气伤了”,即说明病变的严重性,因为是人的根本之气伤了。  (2)宗气。它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运化得来的水谷精气,在胸中结合而成。人身的呼吸、声音、语言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相关。又由于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所以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等也与宗气有关。  (3)卫气。是本于肾中的阳气,但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其作用,而卫气的敷布,又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脏腑。润泽皮毛;保卫肌表,抵御外邪,可汗孔开合、调节体温。若卫气虚,可见皮肤干枯、毛发失泽,或易感风寒,或表虚自汗、津液自泄。  (4)营气。营有营运和营养两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精莹而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  气之在机体,属于整体作用的有以上几种,如就局部而言,则五脏各有其气,但两者互相资生、互相联系,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且其总的生成,都是胃气为根本。如张景岳说:“盖胃气者,正气也,犹言人之正气,即由于胃气之所出。”五脏之气,主要是概括了五脏的各自功能,如心气有推动血液循环的作用,脾气主管人体的吸收消化,肝能贮藏血液、主疏泄等。此外,还有经络之气、六腑之气等,它们又各具有自己的功能。  气对于生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保卫肌表、抗御外邪:  《黄帝内经》里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只要正气充实于体内,外来邪气是不能侵犯于人体的。《黄帝内经》又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说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是因为人体的正气虚弱了。这些都说明了人体正气盛,体健,则能抗拒外邪的入侵,若气弱,外邪则易犯之。  (2)温煦人体,维持体温:  人体要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若气的温煦作用失于调节,则出现四未不温、畏寒怕冷等症。  (3)固摄体液,不使溢泄:  脾气可以统摄血液的流行,不使溢出脉管之外;卫气主司汗孔的开合,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汗液;肾气能节制尿液或精液,使之有规则地排泄。若气虚不固,可发生出血、多汗、遗尿、遗精等症候。  (4)激发推动、运行体液: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环,津液的敷布,都得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推动无力,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者发生血流瘀阻,水液留滞等疾患。  综上所述,气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延年益寿,就必须注意补充人体的气。  那么,常用的补气药又有哪些呢?  (1)人参。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作为名贵的补品。许多老弱羸瘦、久病不愈的病人,常常一杯参汤灌下去,便可能从“黄泉道上”被挽救回来。所以,古人说它有扶危救脱之功、起死回生之效,并给予“地精”、“神草”、“长命草”等美名。  目前,现代科学已向人们揭示了人参“起死回生”、“防老抗衰”、“益智养神”的灵丹妙药之奥秘,是因为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参皂甙是提高人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抗疲劳,提高思维活动效率,保护心脏,改善心肌代谢,降低血糖及延缓衰老的主要成分。而人参多糖则是提高肌体免疫力、增强肌体对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  人参为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功效。但按其加工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红参、生晒参、糖参、参须等。它们虽然都有补气之功效,但又各有千秋。  生晒参:性较平和,不温不燥,既可补气、又可生津,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温燥之性,长于振奋阳气,适用于急救回阳。  糖参:性最平和,效力相对较小,适用于健脾益肺。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野山参:无温燥之性,大补元气,为参中之上品,但资源少,价值昂贵,很少用。  人参的用法多种多样:可炖服,炖时要用文火(慢火)煮沸一小时以上,以便把人参有效成分煎出,保证疗效,用量一般3~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在人参干燥后,研为细未,每次用量10克左右,这样用量小,可节省药物,但能保证一定的疗效;还可酒浸,即把人参,或配其他药共切碎,放入好米酒内浸泡,一般一个月后便可饮服,每次两三汤匙,一日二次。若要酿酒,可用人参为未,同用面米、酿酒,每次两三汤匙,每日两三次饮用。  由于人参较贵重,故要加强保存,如要防霉、防虫蛀、防变质。平时宜放阴凉干燥处保存;或将其放入装有石灰的木箱或器具中,将口封严。  西洋参:西洋参作为滋补珍品已有几千年的使用历史。西洋参又叫花旗参,主要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其味甘、微苦、性凉,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为清补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参而不耐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以西洋参易人参,则养阴之力增强,可供激烈活动时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出大汗者服用,为体育保健之佳品。若将本品与核桃同用,健脑之效极好,久服令人益智不忘,并有预防脑中风之功。戏曲、歌唱演员常饮,有益于嗓音保健。  本品服法主要是:将其研为细未,每次服三至五分,温开水送下,也可煎服,每次五分至一钱,煎时多用文火,可代茶饮,或与其他煎好的药汁同服。  但本品不适用于体质虚寒而阳气虚者。平时保存要防霉、防虫蛀,宜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干燥后密封保存。  (2)党参。以桔梗科植物党参的根入药,性味甘平,功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为平补保健之品,虽与人参功同,但力量缓弱,临床上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据现代研究,本品有强壮作用,能增强身体抵抗力,能使红血球增加,白血球减少;也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并能抑制肾上腺的升压作用。  本品用量一般为3克至9克,在重病或急病时,也可用到15克至30克,或更多些。  (3)黄芪。药用其根,为重要的补气药,全身之气皆能补益。《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以豆科植物黄芪和内蒙黄芪等的根入药。味甘,性微温,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为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据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本药确有强心、保护肝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强壮作用,若用大剂量的(30~60克)黄芪,有降压、利尿、增加血浆蛋白、降低尿蛋白等作用,故常用于高血压、肾病证属阳气衰弱者,收效良好。若与当归相配,能使大白鼠红细胞电泳明显加速,使其恢复到青年大鼠水平,说明当归与黄芪相配有使“老年”红细胞趋向于年轻化的作用,有利于抗衰老。黄芪用量为3克至9克,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30克至120克。但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4)白术。以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入药,其味苦、甘、性温,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是脾胃气虚,体弱自汗及妊娠胎动不安的常用药。据近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肠分泌旺盛,蠕动增速,入血可使血循环加快,还有降低血糖和利尿作用。《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说明常服白术可延年益寿。  白术补气,偏于健脾,补中焦以生气,适用于生气血以治虚;而党参、人参补气,偏于补脾肺元气,适用于补虚救急。  用量一般为5~10克,重病或需要时,也可用到15~30克左右。白术忌与桃、李、雀肉、青鱼同食。  (5)黄精。以百合科植物多种黄精的根茎入药,性味甘平,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精、强筋骨、乌须发、抗衰老的作用。如《日华子本草》说:“补五劳七伤,助筋骨、止饥、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单服九蒸九晒,食之驻颜。”《名医别录》列黄精为上品,称其“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黄精视为滋补强壮、延年益寿之良药,并有“仙人余粮”、“仙人饭”等美名。据现代研究证明:黄精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心肌营养,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肪肝的浸润,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有促进造血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  黄精由于性质平和,适用于久服,病时调养之用,前人经验认为“黄精可代参芪”,此说供参考。本品与鸡肉同蒸,鸡熟食用,能补益脾胃;与猪肉炖食,可加蜜或冰糖食用,能补虚润肺;水蒸,每剂量为9~15克,鲜者30一60克,内服  若痰湿盛所致的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以及脾胃阳虚所致的泻泄等症忌用。此外,本品不可多食或过量服用,以免影响脾胃消化引起胃脘胀满。  (6)甘草。又名粉草,药用其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功能健脾益胃,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四肢无力等症;也可补益心气,用于心虚所致的心悸怔忡、气短、脉结代等症;还能缓急止痛,可用于肌肉、血管挛急作痛;重要的是甘草能清热解毒,可解多种药物中毒,如解毒保肝,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此外,甘草可调和诸药,能缓和有些药物的猛烈作用,使其药性缓和,并保护胃气。还有,生甘草兼能润肺,对肺热所致的咽痛、咳嗽等有效。近代研究证明,本品为滑润性祛痰药,口服后能使咽喉粘膜减少刺激,适用于咽喉炎症;还证明甘草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可用于肺结核。  用蜜炙过的甘草称炙甘草,适用于补中益气;生甘草适用于清热解毒;生草梢能治尿道中疼痛,适用于淋病。本品用量一般1~10克,但脾胃有湿而中满呕吐者忌用。也不可长期大量服用,过量可引起水肿、高血压。甘草又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7)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实,因其味兼酸、辛、甘、苦、咸而得名,能敛肺定喘、滋肾涩精、止汗止泻、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并说:“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药王孙思邈说:“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夏季之间,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顿加,两足筋力涌出。”“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气,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可见,五味子有良好的补虚健身作用,常服能使人增强体力。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与人参相似,均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强机体的条件反射机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和病理生理机能,使病态下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提高正常人和眼病患者的视力及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良好影响;还可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能力;对胃液分泌也有调节作用;此外,还有镇咳、祛痰、抑菌等作用;是作用广泛的滋补强壮药。  本品用量一般1.5~9克,但肾阳亢奋、肺有实热、蓄痰停饮、肝火妄动、痧疹初发等症,皆禁用。  (8)太子参。又名孩儿参,药用其块根,是一味很好的清补之品,其补气作用近似人参、党参,但效力较差,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乏力、自汗、气短等症。其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而生津之力却胜于党参,可代西洋参之用。  太子参水煎,每剂9~30克,内服;在夏季天热时,可用15克太子参与乌梅,共煮水加适量冰糖或白砂糖代茶饮,有益气生津防渴之功效。  (9)茯苓。以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入药,味甘、淡、性平,能健脾利湿,益智安神,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古人称之为“上品仙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它不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茯苓中还含有茯苓酸、蛋白质、卵磷脂、麦角甾醇、组氨酸等,其中的卵磷脂是一种神经系统滋补强壮剂,这说明古人称茯苓能“保神”、“益智”是有科学道理的。实验研究还证明,茯苓有降血糖、抗溃疡和利尿作用。作为抗衰防老药,古人常将茯苓与苍术配伍同用,原因如《经验方》里所说:“乌髭发,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捷。”医籍中尚有以本品与白芷同用,做膏剂、面脂之记载,长期使用防老去皱,令面光悦,有一定效果。此外,《百病丹方大全》载方:用白茯苓研极细未,加入白蜜调匀,每夜敷之,晨起洗净,可润泽肌肤,美容艳色,去面黑斑。  煎服:用茯苓9~15克,茯苓皮可用15~30克,茯神木可用15~30克。若阴虚津液枯乏者,不宜用本品,滑精者亦须慎用。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一些补气药,但由于气又有卫气、宗气、营气、元气、五脏之气、经络之气的区别,因此,在使用补气药时,应辨证施治。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气虚症:  一般气虚:全身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少气懒言,语言低微,自汗怕动,舌质淡,胖嫩,脉虚无力。  肺气虚:呼吸短促、少气懒言、音低等症突出,并有咳嗽、咯痰等症。  心气虚:气短、心悸怔忡、精神萎顿等症突出,并有脉结代、或迟或数,但虚软无力、心神不宁等症。  脾胃气虚: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四肢倦怠,食欲减退等症突出,并多伴有脘腹胀闷、消化不良、大便溏薄及中气下陷脱肛、尿意频频等症。  肾气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并有腰膝酸软、便清长、性机能减退、舌淡润、尺脉虚弱等症。药物养生――补血药
作者:     来源:
补血药
  众所周知,血是营养人体最宝贵的物质,如《黄帝内经》里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以奉生身,莫贵于此”。中医学认为,血是一种赤色的液体物质,源于水谷精气,在脉中按一定规律,沿一定方向循环流动,以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若血液不足,即发生血虚症,或血液对人体某一部位的营养或滋润作用减弱,或全身性的血液亏损。在临床上以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或经闭等为主要见症。形成血虚的原因,多由于失血过多,所耗之血一时未能补充,或脾胃功能减退,血液生化不足,或七情内伤过度,阴血暗耗,或为瘀血不法,新血不生所致。《医学入门》曾对血虚症这样评论:“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可见,血虚给人们带来的生理、病理性危害是很严重的,必须及时进行补血。常用的补血药有:  (1)熟地黄。是由于地黄加黄酒拌和蒸制而成。其味甘、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明显。此外,地黄尚有抗炎和保肝作用。近来的实验研究结果还证明,地黄能防止细胞老化,增强神经的反射机能。这些资料表明,地黄不仅具有强壮功效,而且具有抗衰老作用。  熟地久服时,宜用砂仁拌(或佐用一些砂仁),以免妨碍食欲,使胸脘发闷。用量一般9~24克。阳虚阴盛之人忌用,痰多、苔腻、胸膈滞闷者也不宜用。  (2)当归。以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入药,味甘、辛、苦、性温,能补血活血,润肠通便,《本草备要》谓其:“血虚能补,血枯能润”,对气血生化不足,或气血运行迟缓以及血虚肠燥便秘者,常服效佳。临床和实验证明,本品有抗贫血、抗维生素E缺乏及镇静、镇痛,降血脂等作用,还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子宫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因此,是一味重要的保健中药,凡虚损不足、气血虚弱者,皆可常用。  由于当归既补血、又能活血,故成为调经要药,可用于月经延时、闭经、痛经、月经量少色淡等病症,常与熟地、白芍、川芎等配成“四物汤”应用。前人把当归称之为“妇科专药”,无论胎前、产后各病,都常随症加减采用。  当归头和当归尾偏于活血、破血;当归身偏于补血、养血;全当归既可补血又可活血;当归须偏于活血通络。用量一般3~9克。  (3)阿胶。为黑驴皮经过漂泡去毛后,加冰糖等配料熬制而成。近年有以猪皮熬制的新阿胶,可代替驴皮阿胶使用。本品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作用,为历代喜用的滋补珍品。《水经注》即有“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记载,故有贡胶之称。《本草纲目》更是称其为“圣药”,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的“三宝”。据研究,阿胶主要是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合成的,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生成,并能改善动物体内的钙平衡,使血钙升高。此外,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  用量一般为5~9克,若舌苔厚腻、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者,均不适用。  熟地、阿胶虽皆能滋阴补血,但熟地偏于补肾阴、填精髓而补血,而阿胶偏于润肺养肝、补血而滋阴,兼能止血。  (4)何首乌。为常用的滋补强壮药。据李翱《何首乌传》记载:唐朝元和七年顺州南河县,有一个叫何田儿的人,自幼体弱多病,至58岁时尚未娶妻。有一次,他上山采药,因多饮了几杯酒,醉卧于山野中,醒来已是夜深人静,突然发现有两株藤蔓,相距三尺有余,却能相交在一起,交了又开,开了又交,他感到很奇怪,就把这两株野草的根挖了回来,但无人认识此为何物,后来有人对他说:“子既无嗣,其藤乃异,此恐是神仙之药,何不服之。”于是他就将其杵为未,每天空心用酒送服3克,7天后则开始有性的要求,数月之后性功能即很强健,于是他便经常服用,并将剂量加大到6克,想不到更出现了奇迹,不仅过去的病全好了,而且头发也变得乌黑发亮,相貌也显得年轻多了。后来他不仅结了婚,而且在10年之内连生了几个儿子,因为他能生育了,便改名为“能嗣”,他又将此药给儿子延秀服,父子均活了160多岁。为了纪念这种能延年益寿和使白发返乌的神药,他们给延秀生的儿子就起名叫“何首乌”。何首乌由于常服此药,到130多岁时头发尚且乌黑。之后,这种野草的根的神效渐渐传开,人们就叫这种野草为“何首乌”。  何首乌,又名赤首乌,以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入药,味苦、甘、涩,性微温,若生用,功在润肠通便;若制用,功在补肝肾、益精血。另有白首乌,是以萝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块茎入药,虽功同赤首乌,但补力较弱。  由于何首乌有促进红细胞发育,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和轻泻等多种药理作用,故为重要的抗衰老药物之一。它不仅为滋补强壮佳品,亦为乌发、悦颜、润泽肌肤之要药。年迈体弱者常服则大有裨益,《本草纲目》即用赤、白首乌各250克研细未,每服6克,能壮筋骨,长精髓、补血气、令人多子、延年益寿。用量一般为9~15克。  (5)枸杞子。以前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入药,味甘、性平,功能补肾生精、益血明目、乌发悦颜,为滋补肝肾之佳品,被誉为历代保健良药。如《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食疗本草》谓之能“坚筋耐老,除风,补益筋骨,能益人去虚劳。”据药理研究,枸杞能降低血中胆固醇,有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故用其防治高血脂症、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性疾病。本品单用即有效,可每日取枸杞子15~30克,水煎服,或开水浸泡代茶饮,久服对高血脂症、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等有防治保健作用。  本品水煎,每剂量9~24克;酒浸,20日时可饮用;能补肝肾,强壮身体,益寿。但若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便溏、泄泻者要慎用。  (6)白芍。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种芍药的根,至梁代陶弘景分为赤、白两种。其中赤芍偏于行血散瘀,白芍偏于养血益阴;赤芍泻肝火,白芍养肝阴;赤芍散而不补,白芍补而不散。  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荣筋、缓急止痛、柔肝安脾等作用,为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所常用,尤为妇科常用药。正如《日华子本草》云:“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临床上常与熟地、当归配伍,用于治疗血虚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经后腹痛等;与甘草同用,对胁、胃脘、腹、头、四肢肌肉等部位拘急疼痛。  用量一般为5~12克。养阴、补血、柔肝时,用生白芍;和中缓急用酒炒白芍;安脾止泻用土炒白芍。  (7)鸡血藤。为昆明鸡血藤和山鸡血藤的藤茎,味甘、苦、性温,能补血养血、通经活络,现代研究证明,有升白细胞之作用,可用于因放射线照射过多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用鸡血藤汁熬制的膏,有大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的功效,老人及妇女体弱者可常服,可治手足麻木、瘫痪、月经不调、跌拉损伤等症。  水煎内服,每剂量15~30克;或酒浸,熬膏。  以上介绍的是最常用的一些补血药。但临症时,还须分清是一般血虚、肝血虚、心血虚,还是心脾两虚。  一般血虚:面色不华或萎黄,头晕眼花,爪甲色淡,舌质淡、脉细无力;  心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心悸、怔忡、健忘多梦、失眠等症;  肝血虚:在一般血虚见症的基础上,又兼见眩晕、眼花、手足发麻、肢体拘挛、爪甲干枯、睡眠不安、月经不调、或经量明显减少等症;  心脾两虚:在心血虚的见症基础上,又兼见食欲减退、神疲乏力、月经不调、崩漏失血等症。药物养生――补阳药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补阳药
  补阳药常用于阳虚证,症见: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食,食生冷则腹痛腹泻或胃脘冷痛,腰膝冷痛,小便清长,便溏,舌质胖嫩,色淡,苔白滑,脉弱或沉迟无力。由此看来,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它反映了病情的加重。因此,在人体阳气不足时,应当及时补阳,否则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里的“失其所”就是指阳气失去了在人体应有的位置,带来的后果是:短命夭亡。常用的补阳药有:  (1)鹿茸。为雄性的梅花鹿或马鹿头上尚未骨化而带茸毛的幼角,为贵重补药。  鹿,古人认为乃是“仙兽”,其寿命在兽类中也是较长的。《述异记》曾记载有“鹿千岁为苍、又五百岁为白,又五百岁为玄,玄鹿骨亦黑,脯食之,可长生也。”事实上,鹿的一身皆是药,鹿肉、鹿皮、鹿骨、鹿茸及全部内脏均可药用。其中鹿肉味甘性温,《食疗本草》称其“补虚羸瘦弱,利五脏,调血脉。”目前临床上多作为益阳气、补精血、强筋骨药使用。鹿皮味咸性温,《四川中药志》称其“能补气,涩虚滑,治妇女白带、血崩不止、肾虚滑精”。鹿骨味甘性温,《名医别录》称其能“安胎,下气。”目前临床上主要是将其作为补益虚赢、强筋壮骨药使用。鹿的各种内脏皆有补益作用,如《本草纲目》所说:“邵氏言鹿之一身皆益人,或煮或蒸或脯,同酒食之良,大抵鹿内纯阳之物,能通督脉,故其肉、角有益无损。”  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既能温补肾阳,又能补益精血,温而不燥,能治多种病症。如《神农本草经》里有:“益气强志,生齿不老”;《本草纲目》亦载:“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事实证明,常服本品有健身防病、抗衰老之效,凡小儿发育不良,经常疲劳、尿频尿多、崩漏、贫血、低血压、心力不足者,可经常服用。但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于、目赤、或牙龈肿痛、大便于燥之阴虚火旺患者,以及咳嗽、痰黄粘、口渴、胸闷之肺热患者忌用。  本品不宜煎,宜研未吞服,或入丸、散中配用。冲服时,每服1~3克。  (2)鹿角。系鹿茸成长至茸毛脱落,已骨化的老角,其味咸,性温,也是补肾阳、益精血的药,作用与鹿茸差不多,只是作用较缓弱,可作为鹿茸的代用品。可入汤药中煎服,也可为未冲服,或放入丸剂中使用。用量为3~9克。为未冲服时,一次1.5~4克,一日二、三次。  (3)鹿角胶。系鹿角熬成的胶,味甘、性温,主要功用为:温补下元、补阴中之阳,通督脉之血,生精血,止血崩。功用与鹿茸大致相似,但补力缓慢,久服方效。若配熟地。山萸、山药、茯苓等,可用于小儿发育不良等症;若配人参。黄芪、当归、熟地等,可用于温补气血、强壮身体。  (4)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的残渣,温补之力小于鹿角和鹿角胶,可用于脾胃虚寒、食少便溏等症,用量为6~9克。  (5)鹿鞭:为鹿的雄性外生殖器,功能补肾壮阳、益肾暖宫,可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膝酸痛、耳鸣、妇女宫寒不孕等病症。使用时,先将鹿鞭洗净,温水浸润,切片,干燥;再将药片放入炒热的砂子仁,炒至松泡,取出研未。若水煎,每剂量9~15克。  (6)海狗肾。为雄性海狗的外生殖器,药用其阴茎及睾丸。主要功效是补肾壮阳,益肾固精,可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阳痿,或举而不坚,坚而不久,或用于滑精、精冷、腰膝冷痛或酸软等症,使用时要烤炙,炙的方法是将海狗肾用酒浸一日,取出用纸裹好,微火炙香捣。若水煎,每剂量2.4~9克。  (7)海马。常用的海马有克氏海马、刺海马、大海马等,药用其干燥的全体。其味甘、咸、性温,能温补肾阳,可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遗尿、肾虚哮喘等症;此外,海马还可活血祛瘀,可用于难产、痞块、瘿瘤、疗疮肿毒。水煎,每剂3克至9克。  (8)蛤蚧。以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品入药,用时去头足,味咸,性平,功能补肺定喘,益肾助阳。若只取蛤蚧尾部药用,则称为“蛤蚧尾”。古人认为其药“力在尾,尾不全者无效。”入药以体大、肥胖、尾全、不破碎者为佳。本品是一味重要的补肾益肺药。《本草纲目》里说:“蛤蚧补肺气,定喘止咳,功同人参;益阴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近世治劳损痿弱,许叔微治消渴,皆用之,俱取其滋补也。”据现代药理研究,蛤蚧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卵巢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子宫及卵巢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为指标,蛤蚧提取液表现雄性激素样作用。若肾阳不足之阳痿,可用蛤蚧粉每次1.5克,温酒送服。若抗衰防老,可用蛤蚧尾0.3~1.5克,浸入50度酒内,每次服10毫升。  (9)紫河车。为健康产妇娩出之新鲜胎盘,剪去脐带,洗净血液,反复浸洗,置砂锅内煮至漂浮水面,然后烘干而成。是一味补气养血、补肾益精的保健佳品,其味甘、咸,性温,久服能强壮身体,预防疾病,延年增寿。正如吴球所说:“久服耳聪目明,须发乌黑,延年益寿,有夺造化之功”。  据现代药理研究,紫河车含有多种免疫因子,能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紫河车尚含有多种激素,可以促进胸腺、脾脏、子宫、阴道、乳腺、甲状腺、睾丸等器官的发育。从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专家对人体胎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发现它还含有许多重要的抗病因子,如“止血因子”、“抗衰老因子”、“抗白血病因子”以及“抗肝硬化因子”。紫河车所含有的“抗衰老因子”、“免疫因子”以及它所含有的多种激素与酶,可能是其抗衰防老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本品气味俱厚,可用于各种虚损、精气不足的证候,前人有“精不足,补之以味”的经验,即指用这些厚味之药。由于本品有肉腥味,常在丸药中使用,或焙干研粉,装入胶囊中吞服,不入汤药。  本品用量为2.4~5克,但有虚火者忌用。  (10)九香虫。又名屁巴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全体、味咸、性温,能理气止痛、温中壮阳,常用于治疗胃脘气滞、胀痛痞闷、脾胃亏损、腰膝酸痛乏力。阳痿等症。若是因肾阳虚所致的阳痿、尿频,可将九香虫炙熟,研细未,每次3克,一日二次,空腹服。  (11)补骨脂。以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入药。味辛、苦,性温,功能温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是脾肾阳虚,下元不固的要药之一。如《本草纲目》里说:“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据现代药理研究,补骨脂所含补骨脂乙素,能扩张冠状动脉,并有较高的选择性,并不增加心肌内的无氧代谢,毒性也很低。另据报道,补骨脂的挥发油有抗癌作用,补骨脂乙素可抑制肉瘤-180。近来有人研究补骨脂、肉灰蓉、菟丝子、干地黄、玉竹、黄精、党参七种药物对家蚕寿命的影响,发现除地黄丸,其余各药都能显著延长家蚕寿命,其中补骨脂效果最好(延长6%)。有人在用酶与受体筛选常用中药生理活性时,发现补骨脂有精神健康活性。内服,每剂量3~9克,或酒浸饮用。昔阴虚有火、大便燥结者忌用。  (12)杜仲。以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入药,性味甘温,能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腰脊痛,补中益气,坚筋骨,强志,久服轻身耐老。”《本草汇言》还说:“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然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补益肝肾、强壮筋骨药使用。据现代药理研究,杜仲的提取物及煎剂对动物有持久的降压作用,社仲之醇浸剂能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  水煎,每剂9~15克,或酒浸饮用。但阴虚火旺及内热盛者忌用。  (13)续断。药用其根,七、八月间采集,取根,去芦茎细须,晒干备用。味苦,性温,有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止血安胎、通利血脉等功用,如《神农本草经》里说:“主补不足……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近年来常用在腰肌劳损,扭伤,肾炎,泌尿系感染等出现腰痛者随症选用。  水煎内服,每剂量6~15克,或入丸、散,或捣烂外用。但痢疾初起或实热症者忌用。  (14)锁阳:药用其肉质茎,春秋季采集,除去花序,置砂土中半埋露,连晒带烫使之干燥备用。本品味苦、性温,能益阳固精,强筋壮骨、润肠通便,对肾虚阳痿、腰膝无力、遗精滑泄、尿血、肠燥便秘有较好疗效。  水煎内服,每剂量9~12克,或煮粥食用。  (15)肉灰蓉,药用其带鳞叶的肉质茎。味甘、酸、咸,性温,能补肾益精,润燥滑肠,为历代益寿之佳品。《神农本草经》即列为上品,称其“主五劳七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久服轻身。”《药性论》谓之“益髓,悦颜色,延年,大补壮阳,日御过倍”。现代实验研究证实,肉苁蓉确能显著地延长家蚕寿命。另有研究结果也表明,用肉苁蓉的提取物加入饲料中喂养幼大鼠,其体重增加要比对照组为快,说明肉苁蓉确有滋补强壮作用。  水煎,每次6~15克;但大便泻泄及阴虚火旺而阳强易举,精不固者忌用。  (16)巴戟天。药用其根,味辛甘,性微温,主要用为补  肾阳药,兼有祛风寒湿痹的作用。凡由于肾阳虚而致的性机能不好,如阳痿、早泄等,可用本品配熟地。山药、淫羊藿、枸杞子等治疗;若头晕、疲乏无力、畏寒、食欲不振等症,可用巴戟天9克、首乌9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炙甘草3克,用水同煎服。  水煎,每剂3~9克。   (17)仙茅。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茎。味辛性温,《开宝本草》称其:“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虚弱,男子益阳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海药本草》说它“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治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这些记载都说明,仙茅有着很好的滋补强壮作用。  仙茅主用为温肾壮阳药,兼有暖胃的作用。可治疗因肾阳虚引起的阳痿、精冷、滑精、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对脾肾阳虚所致的脘腹冷痛、腹泻等症,也有较好疗效。  内服,每剂量为6~9克,但不宜与牛肉、牛奶同用,阴虚火旺时也不能用。  (18)淫羊藿。药用其全草,味辛,甘,性温,有补肾壮阳,强健筋骨之效,为中老年人肾阳虚衰常用保健药。据研究,淫羊藿含淫羊藿甙、棕桐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植物甾醇等多种物质。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淫羊藿能促进精液分泌,兴奋性神经,具有雄性激素性作用。有人认为淫羊霍的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含有丰富的锰有关。而动物实验结果已表明,缺锰的雄性动物可发生睾丸退化、性功能低下,甚至出现不育症。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人体内的锰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降低,这与人体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是有密切关系的,说明锰很可能是一种对长寿有益的元素。此外,淫羊藿尚含有维生素E这也是一种人们所公认的抗衰防老药物。淫羊藿还有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及血压等多种作用,对老年人的机体可产生良好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本品对男子肾阳不足,腰膝酸软、阳痿滑精、早泄或精少不育有较好疗效,常服可维持性功能不衰。但阴虚火旺而引起的阳强易举及遗精者忌用。水煎,每剂量为3~9克;若酒泡则效益更好,可用淫羊藿30克、米酒500克浸泡,20日时饮服。  (19)菟丝子:以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入药,味辛,甘,性平,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乌发悦颜、轻身益寿等作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之上品,称其“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药性论》谓之:“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名医别录》又言:“久服明目轻身延年”。近来有人观察,菟丝子确能显著地延长家蚕寿命,这为古人称菟丝子延年益寿找到了实验根据。菟丝子尚能安胎,也是孕期保健药。  由于本品助阳滋润,不燥不腻,故为平补肝肾之常用。水煎,每剂量9~15克;若入散,先用酒浸五日,然后晒干,或配伍其他药为散。但本品不适宜于阴虚火旺及实热症者。  (20)沙苑子。以豆科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入药,其味甘,性温,虽为补阳之品,而重在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如《本草汇言》里说:“沙苑蒺藜补肾涩精之药也;其气清香,能养肝明目,润泽瞳人,补肾固精,强阳有子,不烈不燥,兼止小便遗沥,乃和平柔润之剂也”。《本草从新》亦称其能“补肾,强明,益精,明目,性能固精。”据现代研究和临床证实,沙苑子有强壮和保肝作用,久服能增神益智,补虚明目,强身延寿,而对虚性目疾尤为必用之品。  水煎内服,每剂量6~9克;多者可用至30克;或入丸、散。但阳强易举者忌用。  (21)骨碎补:为槲蕨的干燥根茎,随时可采集,除去叶、鳞片,洗净,切片,干燥备用。本品味苦,性温,功能补肾壮骨、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对肾虚久泻、耳鸣、耳聋、腰痛、牙痛、风湿痹痛。足跟痛有较好疗效,特别是骨碎补有促进骨质愈合、活血消肿作用,故常用于筋骨损伤。单用即有效,如骨折、骨裂及关节炎时,可用生骨碎补9克,水煎服。  本品忌羊肉、羊血、芸苔菜,阴虚火旺及血虚者忌用。  (22)狗脊。为蚌壳蕨科多年生树蕨金毛狗脊的根茎,味苦甘性温,能补肝肾、除风湿、健腰脚、利关节。如《神农本草经》里说:“主腰脊强,关节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本草纲目》谓之能“强肝肾,健骨,治风虚”。本草正义》说它“能温养肝肾,通调百脉,强腰膝,坚脊骨,利关节,而驱痹著,起痿废,又能固摄冲带,坚强督任,疗治女子经带淋露,功效甚好,诚虚弱衰老恒用之品。且温而不燥,走而不泄,尤为有利无弊,颇有温和中正气象。”  水煎内服,每剂量6~12克,但阴虚有热、小便不利、关节红肿热痛者不宜用。  (23)胡芦巴。为豆科植物胡芦巴的种子,味苦,性温,能温肾阳,祛寒湿,对肾虚泻泄。阳痿、寒疝、寒湿脚气有较好治疗效果。此外,对因受寒凉而引致肠胃痉挛疼痛者,可用本品配高良姜、香附、木香、干姜、吴萸等同用。  用量一般3~9克,但阴虚阳亢者忌用。  (24)怀牛膝。牛膝有川、怀两种,二者功用略异,保健多取后者。它以苋科植物怀牛膝的根入药,性平,味甘、苦、酸,能补益肝肾,舒筋活血,强壮筋骨。此外,《名医别录》说它有“止发白”的作用,临床上亦可引药下行,作为治疗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平时常服怀牛膝,可通畅血脉,强健筋骨,却病延年。现代研究认为,本品所含的促脱皮甾酮、牛膝甾酮等成分,具有促进实验动物肝、肾细胞内DNA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为牛膝在保健医方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现代科学根据。  本品配泽兰能利腰膝间死血,可用于瘀血所致的腰腿疼痛,对泌尿系统结石,可重用本品,再配伍泽泻、金钱草、海金砂等药,有促进结石下行,排出的作用。  用量为1.5~9克,但滑精、溏泄及孕妇不应使用。  (25)芡实。以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入药,味甘、涩,性平,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里说:“补中……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本草从新》说它“补脾固肾,助气涩精,治梦遗滑精,解暑热酒毒,疗带浊泄泻,小便不禁。”  芡实不仅可作药用,过去每逢荒年歉收,老百姓还常以其代粮充饥,所以古医书有不少用芡实煮粥治病的记载,如《食鉴本草》、《汤液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择要纲目》等都录有“芡实粥”方,称其久服“益精强志,聪明耳目,通五脏,好颜色”。据研究,每100克芡实含碳水化合物32克、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4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及微量胡萝卜素。由此说明,中医将芡实作为强壮滋养药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煎服:9~15克。  (26)楮实子。以桑科植物构树的果实入药,味甘、性寒,有补养肝肾、强筋壮骨、明目美颜等保健作用。如《名医别录》里说:“益气,充肌肤、明目。”《日华子本草》曰:“壮筋骨,助阳气,补虚劳,助腰膝,益颜色。”本品单用即有效,如《太平圣惠方》神仙服楮实法:用楮实阴干,捣为未,每服6克,以净水调下,日三服,可“令人耳目聪明,延年不老”。由于楮实美颜悦泽效果较好,故历代美容方中,多用之。  煎服:9~15克。  (27)复盆子:以蔷薇科植物掌叶覆盆子的未成熟果实入药,味酸甘,性微温,能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对肝肾不足而致的两目昏花、视力减弱及肾虚不能摄固的遗精、滑精、早泄、遗尿、小便余沥、频数均有较好疗效。由于本品性平和,既可补阴又能补阳,且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凝涩之弊,确为滋补强壮、乌发明目、润泽肌肤、抗老防衰之良药。正如《名医别录》里说:“主益气轻身,令发不白”;《开宝本草》亦云:“补虚续绝,强阴健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  用量5~9克,但小便不利、尿道涩痛及性机能亢奋者忌用。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一些补阳药,但在具体使用时,还应分清是脾阳虚、心阳虚还是肾阳虚。  脾阳虚:形寒肢冷,脘腹隐痛,喜按喜温,食纳减少,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沉细迟弱。  心阳虚:畏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或滞暗,心悸,气短,舌淡紫暗胖嫩,细弱或结代。  肾阳虚: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自汗,阳痿,不孕,带下清冷,头晕,耳鸣,小便清长,或遗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而弱。  若阳虚进一步发展,可致亡阳,这是生命过程中的危重证候,症见:大汗淋漓,汗液清稀而凉,呼吸气微,身畏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顿,面色苍白,喜热饮,舌淡而润,脉微欲绝。亡阳证候的出现,是由于机体阳气严重损耗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证,应当及时抢救。药物养生――补阴药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补阴药
  补阴药常用于阴虚证,症见: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烦躁多梦,腰酸腿软,大便秘结,苔少舌质红且瘦,脉细数,不难看出,阴虚是血虚证的进一步发展。阴虚不仅包括了血虚,同样也包括了精虚及津液等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而精、血、津液这些营养人体物质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健康。倘若平素一旦有阴虚的症状出现,就应及时补阴。常用的补阴药有:  (1)麦门冬。以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入药,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又能清心除烦,延年益寿。如《神农本草经》里说:麦门冬“久服轻身不老不饥”;《本草拾遗》也谓之:“久服轻身明目,和车前地黄丸眼,去湿痹,变白,夜视有光”;《名医别录》尚说:麦门冬“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可见,麦门冬有健身延年之功。据现代研究,沿阶草的块根含多种甾体皂甙,其中大叶麦冬的块根含有甾体皂甙,β-谷甾醇和氨基酸。麦冬的药理作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其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的作用可能与此有关;能升高血糖,也能降低血糖,并能促使胰蛋细胞恢复。  本品单用即有效,如《图经本草》中的“麦门冬煎”,即以鲜麦冬捣取汁,加蜜适量,熬膏,温酒化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一汤匙。可“补中益气,悦颜色,安神益气,令人肥健,其力甚快”。可代茶饮,用麦冬3~6克,有润阴清热之效;水煎,每剂9~15克。但脾胃虚寒及风寒感冒者忌用。  (2)天门冬。药用其块根,味甘,苦,性寒,能清肺降火、滋阴润燥,其健身延年、润肌悦颜效果较佳。如《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轻身,益气延年。”《日华子本草》载:“润五脏,益肌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据现代研究,天冬根含天冬素、粘液质、β-谷甾醇及5一甲氧基甲基糠醛,所含苦味成分为甾体皂甙,其药理有抗茵及抗肿瘤作用。  本品单用即有效,如《饮膳正要》天门冬膏,即以鲜天冬捣汁熬膏,每服一汤匙,早晚空心温酒下,久服有益气延年之功。此外,也可酿酒:即用天门冬去心,水煎为液,同曲。米共酿酒,初则味酸,久则味佳。此酒可滋润五脏,通血脉,久则补虚治劳损,每次饮三至五汤匙。水煎,每剂9~15克。  本品忌鲤鱼,外感风寒、脾虚泻泄者也不可用。  (3)玉竹。以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入药,味甘,性平,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作用,是养阴生津之佳品。《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诸不足,久服去面黑?,好颜色,轻身不老。”《本草拾遗》则曰:“主聪明,调血气,令人强壮。”据现代研究证实,本药确有强壮作用,但其力缓和,宜久服,且有较好的强心作用,可用于各种心脏病之心力衰竭。此外,长期服用,也可消除疲劳,强壮身体,抗衰防老,延年益气,是康复保健的常用良药。  若由气阴不足之心悸、心绞痛,可与党参、丹参等同用;若因阴虚不养筋而致拘急疼痛,可配白芍、炙甘草等同用;又因本品有降血糖作用,可用治糖尿病,常配沙参、麦冬等同用。  水煎,每剂6~15克;但胃部胀满、痰多、苔厚腻者忌用。  (4)石斜。为兰科多年生附草本植物金钗石斛的茎,一般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森林的树干上,味甘淡微咸、性寒,功能清热生津,益胃养阴。如《神农本草经》里说:“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临床研究认为,本品确能增强胃肠功能,促进胃液分泌。若平素胃有虚热、津液不足。口中干渴者,单用本品适量水煎代茶,能生津养胃,纳香进食。  水煎,每剂6~15克。若为夜盲症,可用石斛30克、仙灵脾30克、苍术15克,共研细未,每服9克,空腹时用米汤调服。对津液未伤者忌用本品。  (5)女贞子。以木樨科植物女贞的成熟果实入药,味甘、苦,性凉,有补养肝肾、滋阴明目之功。如《神农本草经》里说:“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轻身不老。”《本草纲目》亦说:“强阴、健腰膝,变白发,明目”。现代研究表明,女贞子有强心、保肝等强壮作用,并有利尿作用,对于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此外,临床证明,本品补阴而不腻,对眼科疾病属肝肾阴虚者用之有效。  水煎内服,每剂6~9克,但脘腹冷痛、腹痛泻泄等脾胃虚寒症忌用。若要强腰膝、乌须发,可用女贞子酒浸一天,擦去皮,干燥时研细未;旱莲草捣汁熬浓汁,与女贞子未混合为丸,每服9克,一日三次。  (5)旱莲草。以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入药,味甘、酸,功能补益肝肾、凉血止血。若因肝肾虚而致的头晕眼花,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可用本品配女贞子、桑堪子等同用;若因阴虚内热而致的咯血、吐血、尿血,可配阿胶同用。近些年来,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紫癜等病的方剂中,也常随症选用本品。由于旱莲草有较好的补肝肾、乌发、生发、固齿等保健作用,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凡平素发易脱落,眉毛易脱落,牙齿松动,须发早白者,可常用之。  本品单用力薄,多与补益肝肾之品配用。用量一般为10克左右。脾胃虚弱。肾阳虚者忌用。  (7)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蝙蝠科昆虫虫草蝙蝠幼虫上的菌座(子实体)及  幼虫尸体上的干燥体处。冬虫夏草是与人参、鹿茸齐名的三大补品之一,只生长在我国西南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雪原上。其药用和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每百克虫草含有蛋白质25克、脂肪8.4克(其中82%为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28.9克、粗纤维18.5克、灰分4.1克、游离氨基酸12种、水解液氨基酸18种,并含有无机元素、虫草酸(即D-甘露醇)、虫草素、维生素B12、六碳糖醇、生物碱等营养成分。可见,若能经常食用,对人体的养生保健是大有裨益的。中医学认为,本品味甘,性温,能滋养肺肾,止咳化痰,为补虚疗损之良药。如《本草从新》载其:“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本品既为肺肾两虚、咳喘短气。自汗盗汗所首选,又为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腿酸软所常用,更为身体虚衰或病后体弱滋补调养之珍品。  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因为其制剂可增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率,从而能加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还具有抗缺氧作用,又能明显增加心肌对R6的摄取,提示能增加心肌的血流量;亦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其作用强度与剂量成正比;此外,还具有镇静、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作用。  除药用外,冬虫夏草也是餐桌上的佳肴。“虫草鸡”是宫廷的御膳佳珍,具有特异的清香和鲜味,可谓“补而不腻,厚而不张”。  水煎,每剂量6~9克。但本品不易保存,日子一长就会变成灰色粉未,若与藏红花一起保存在干燥地方,就可久藏。  (8)山萸肉。以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入药,其味酸、涩,性微温,能补肾益肝、收敛固涩,是标本兼顾的保健药。本品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已列为上品,其文曰:“久服轻身”;《名医别录》里又说:“强阴益精,安五脏……强力,长年”;《药性论》则说:“补肾气,兴阳道,坚阴茎,添精髓,疗耳鸣,止老人尿不节。”临床应用表明,本品为平肝肾之要药,中年之后,凡性机能减退、前列腺肥大、小便频数或余沥不尽者,均可用山萸肉作为常用之保健药。据现代研究,山茱萸含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维生素A等,体外实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自细胞下降有升高作用,并能利尿和降压。用量3~9克,急救虚脱时可用24~30克。肾阳亢奋、下焦有热者;均不宜用。  (9)沙参。有南、北之分。其中南沙参以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入药;而北沙参则以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根入药。  南沙参体较轻、质松,性味苦寒,能清肺火而益肺阴,兼有风热感冒而肺燥热者,可以使用;而北沙参体重质坚,性味甘凉,主用于养阴清肺、生津益胃。  沙参为清养保健之品,《神农本草经》载其“补中益气”;《名医别录》载其:“安五脏,久服利人……长肌肉”。临床常用于肺胃阴虚之症。  水煎内服,每剂9~15克,但风寒咳嗽、肺胃虚寒之咳嗽痰清稀者忌用。  (10)百合。药用其肉质的鳞茎,由于其鳞茎由众瓣合成,而被称作百合。它白如凝脂,润似琼玉,醇甜清香,营养丰富,是滋补妙品,其味甘、微苦,性平,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虚强身的功效,可治疗体虚肺弱、肺结核、咳嗽、咯血等症。此外,百合还有益气调中的作用,用本品30克配乌药9克名百合汤,可用于久久难愈的胃痛。  用量一般为9~12克。但外感咳嗽时不宜使用。   (11)灵芝。为多孔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草,生长于深山老林的腐朽树桩或岩石的缝隙处。  灵芝之所以被人们视为“起死回生”服之可令人“长生不老”的仙草,主要是受到传奇小说。神话故事的影响,当然也与它的稀少难得和多种良好功效有关。  灵芝有赤、青、黄、白、黑、紫之分,功效虽各有所不同,但六芝均有“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的功效;《本草纲目》还称其能“疗虚劳”。灵芝味甘、性平,能补肺定喘、健脾养肝、益肾填精、安神定志、强筋骨、理虚劳,正由于其功能众多,故历来被视为珍贵补品,若能常服,可促进脏腑的生理机能,增强体质,坚筋骨,驻容颜,使人耳目聪明,精力充沛,健康长寿。  现代研究表明,灵芝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如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提高实验动物耐缺氧能力,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蛋白质合成,保护肝脏,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等。此外,灵芝还可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抗心律失常,降酶、降糖、降压、降脂,动物实验确能延长果蝇的平均寿命。灵芝的副作用小,适合于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长期服用。目前,临床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肝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脂血症。消化功能减弱、白细胞减少及糖尿病等病。由于灵芝作用十分广泛,因此,本品是一味比较理想、有前途的保健良药。  水煎,每剂用量为3~15克;酒浸,将灵芝切成块,浸于米酒中,20日后饮用,每次一小杯,一日二次;吞服,将灵芝干燥后研为细未,每次1.5~6克。但本品在外感初起时不宜用。平时宜放置于干燥处保存。  (12)柏子仁。以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入药,性味甘平,有养心安神、滋肾养肝、舒脾润肠、美颜乌发等保健作用,行申衣本草经》里载其:“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风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临床应用证明,本品确为滋养强壮安神药,对于心阴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神志恍惚以及阴虚肠燥所致的便秘均有良效。  水煎,每剂量6~12克;研未吞服,每次6克。但痰多、便溏、腹泻、呕吐者忌用。  (13)龟板。为龟科动物乌龟的腹甲,近来也开始采用背甲。乌龟是最长寿的动物,能活百年以上,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乌龟长寿的原因,是由于其细胞的分裂代数要比其他动物细胞分裂代数多得多,人一般只有50代左右,而乌龟则可达110代。有人还发现龟体内没有致癌因素,所以是不会产生癌变的,这也是乌龟长寿的原因之一。乌龟有极强的生命力,几个月甚至几年不吃不喝也不至于死亡。也正由于此,《神农本草经》将龟板列为上品,并说,龟板“久服轻身不饥”,《本草通玄》称其“大有补水制火之功,故能强筋骨、益心智、止咳嗽、截久症、去瘀血。”事实上,目前临床上也把龟板作为滋补强壮药使用。  龟板应用时,一般要求炙过再使用;水煎内服.一剂用量用9~24克;熬膏即龟板胶。  (14)鳖甲。为鳖的背甲,味咸,性凉,是常用的滋阴清热药,并有软坚散结的作用,兼能平肝潜阳。  因阴虚内热而见骨蒸痨热。潮热颧红、肺痨干咳、痰中带血等症,可用本品治疗效果较好;妇女经闭、气血不畅、腹中瘀积结滞而生症块者,也可用本品配合桃仁等药治疗。  用量9~15克,须“先煎”。此外,由于鳖甲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因此常用来治疗慢性肝炎肝肿大并有血浆蛋白倒置的患者。  以上介绍的是常用的一些补阴药,在临症使用时,还应分清是一般阴虚、还是心阴虚、肺阴虚、肾阴虚、肝阴虚、  一般阴虚症:午后潮热,低烧,手足心热,盗汗、咽干口燥,两目干涩,烦躁多梦,腰酸腿软,大便秘结,苔少舌质红且瘦,尺脉细数;  心阴虚:心烦失眠,心悸,手足心热,咽干,苔少,舌质色红且瘦,脉细数;  肺阴虚:干咳少痰,咽干喉痛或咳血,盗汗,苔少,舌质红,脉细数;  肝阴虚:头晕眼花,两目于涩,两胁隐痛,手足心热,苔少舌质红且瘦,脉弦细且数;  肾阴虚:腰疼腿软,遗精,健忘,耳鸣,脱发,月经不调,五心烦热,盗汗,骨质脆软,苔少舌质红且瘦,尺脉细数。  若阴虚进一步发展,可发展致亡阴症,症见:汗热而粘、呼吸短促、身畏热、手足温、躁妄不安、渴喜冷饮,或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此属体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的阴津枯涸的病变,为危重症候,应及时予以滋阴补津。
药物养生――其他保健药
作者:     来源:
其他保健药
  此类保健药虽然没有上述药物具有明显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作用,但对人体仍有较好的保健作用,且均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常用的主要有:  (1)决明子。为豆科植物草决明的成熟种子,味甘、苦、咸,性凉,能益肾清肝、明目通便,是最常用的明目保健药。如《神农本草经》里说:“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轻身”;《本草正义》亦说:“决明子明目,乃滋益肝肾,以镇潜补阴为正义,是培本之正治”。历代以其明目之方甚多,或单用,或与它药配伍,随症而施。  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决明子的水浸液、醇――水浸液、醇浸液对麻醉犬、猫、兔等皆有降压作用,其醇浸液降压作用较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决明子所含大黄素有抑菌及泻下作用,有人观察决明子对100例高脂血症的疗效,治疗前血清胆甾醇在484~210毫克%之间,平均为246.91%毫克,治疗后降后110~208毫克%之间,平均下降了87.9%毫克,由此看来,《神农本草经》所说的决明子能使人“轻身”还是有根据的。  (2)苍术。以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入药,味辛、苦,性温,有健脾祛湿、强壮、明目及预防瘟疫等作用。近来研究发现,苍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约为1.0025%,以此来看苍术明目是确实可靠的;北京医院老年病研究所还观察了维生素A、BCO、C合剂对人胚肺二倍体细胞的抗衰防老作用,发现该合剂能使细胞寿命延长28%,对体外培养的人肺二倍体细胞有抗老化作用,这说明有关苍术延年益寿之说,并非无稽之谈。苍术的延年益寿原因还在于苍术能调节胰岛细胞功能,稳定内环境,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兴奋、强壮、激发、提高人体机能的作用。  此外,苍术单用或与他药同用烧烟熏屋,能预防某些传染病。在《良朋汇集》一书中,即用苍术一味,燃烧以辟瘟邪。但由于苍术味辛性燥,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3)花椒。以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入药,性味辛温,能温中散寒,杀虫止痛,乌发,轻身延年。《神农本草经》里说:“久服头不白;轻身延年”;《名医别录》言其:“久服……通血脉,坚齿发,明目”;《食疗本草》亦说:“通神去老,益血,利五脏,灭瘢,生毛发。”李时珍认为花椒能“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虫,止泻泄。”由此可知,花椒的保健作用还是比较突出的。但本品有一定毒性,如长期服用,剂量不宜大大。  (4)砂仁。以姜科植物阳春砂、海南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入药。惚味辛,性温,有行气调中、醒脾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并能引气归肾,兼有温肾、化湿的作用。对因气滞及脾胃湿冷而致的脘腹胀满、痰湿积滞、呕吐、泄泻、腹痛、肖化不良等症,均可用本品治疗。  此外,本品尚有安胎功效,对因妊娠而胃气上逆、胸闷呕吐等导致的胎动不安,可用本品治疗。  若要重用熟地等质地滋腻的补药时,配用一些砂仁,可免除滋补药妨害消化,减低食欲的副作用。据近代药理研究,砂仁有芳香健胃作用,可促进胃的机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并可排除消化管内的积气。  用量一般为1.5~5克,入煎剂时,宜打碎后下。因本品芳香温燥,故阴虚有实热者慎用。  (5)菊花。以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入药。味甘、微苦,性微寒,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等作用,许多古医籍都记载它有“能令头不白”的作用。老年人须发变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动脉硬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药理研究证实,菊花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这对预防动脉硬化是有益处的。以此来看,古人称菊花有乌须黑发作用是确有根据的。《神农本草经》亦云:“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由于菊花有良好的清热明目之效,常用它作眼科保健,单独内服、外用均有效,如以本品做枕头,即有清肝明目之功。  用量一般为6~9克。  (6)石菖蒲。以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入药,味辛、苦,气芳香,性温,功能养心、健脑、聪耳、化湿、开胃、进食。但据《重庆堂随笔》记载,石菖蒲为“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之妙药。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石菖蒲主要是作为益智安神、聪耳明目、延年益寿药使用。如《千金要方》即称:“久服耳目聪明,益智不忘。”《名医别录》亦说:“石菖蒲“聪耳目,益心智。”《神农本草经》也说它有“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石菖蒲所含挥发油部分有镇静效果,并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纳的麻醉时间。此外,它还有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制止胃肠异常发酵,以及弛缓肠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尽管石菖蒲并不是补益之品,然而其保健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藉其芳香清芬之气,而能疏畅气机,使清阳上升,九窍通灵,以聪耳明目,开心益智。由于本品辛温燥散,阴精亏虚者慎用。  (7)五加皮。正品应是刺五加的根皮,有南、北的分别。南五加皮祛风湿、壮筋骨之力较优,偏用于腿软脚弱;北五加皮消水肿之力较好,偏用于腿脚浮肿。  本品古人除了用作祛风胜湿药外,还常将其作为滋补强壮、延年益寿药使用,如《名医别录》即记载它能“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日华子本草》也说它能“补五劳七伤”。梁元帝所著《金楼子?志怪篇》还说:“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东华真人《煮石经》又有“何以得长久,何不食石蓄金盐母”的记载。金盐即五加皮。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对刺五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在某些方面的药物作用甚至比人参还要好。现已证实,五加皮具有“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能调节疾病的病理过程,使机体的机能状态趋向于正常化;此外,它还具有显著的镇静作用。  南五加皮用量5~9克;北五加皮3~6克。因其有一定毒性,注意不可用量过大。  (8)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的根,入药应除去中间的木心部分。其味苦、辛,性温,主要功能是安神益志、祛痰开窍。《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而《药性论)说它能“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惑,坚壮阳道。”由此可见,远志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还是较明显的。其用量一般为3~9克。  (9)白蒺藜。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目前临床主要用作疏肝明目、祛风行血药使用。但也有不少古籍说它有补益之功,如《本草纲目》说:“白蒺藜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近年的研究发现,刺蒺藜还含有精神健康活性和抗食欲活性,前者对抗衰防老是有益的,后者则可能会帮助减肥。  本品用量一般6~9克,但血虚气弱者及孕妇均慎用。  (10)泽泻。为泽泻科多年生沼泽植物泽泻的块茎,味甘性寒。《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而生光泽。”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利尿渗湿药使用。据现代药理研究,泽泻可降压、降糖、降血脂,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所以本药也有一定的延年益寿作用。  用量一般为6~9克。科学对睡眠的认识
作者:     来源:
科学对睡眠的认识   现代科学对睡眠的研究已很深入,认为睡眠有两种类型,从脑电图观察:一种叫慢波睡眠,又叫正相睡眠;一种叫异相睡眠。   第一,正相睡眠又可分为四期:  一期:人在清醒平静状态时,脑电图上出现的曲线是频率为8-13次/秒的快周波,称之为α波,一旦进入初睡阶段,脑电波的曲线频率便明显减慢为4~7次/秒(称为θ波),这时人会感到昏昏欲睡,处于朦胧状态,这个阶段称为慢波睡眠的第一期。  二期:如果慢波比率越来越多,人就慢慢睡着了,称为慢波睡眠的第二期,又称浅睡期。此时,从脑电图上可以看到,在θ波的背景上,出现二种特殊的脑电波形:一种叫δ波,另一种叫“k复合体”波。这种θ慢波群中出现δ波和“k复合体”波的曲线,是浅睡期的标志。此时倘若稍有响动,便会惊醒。  三期和四期:再接下去,如果脑电波的慢波背景上出现振幅较大而频率很低(0.5~3次/秒)的δ波,则标志着人已进入深睡期。为了评定睡眠质量,又把深睡期分为深睡和沉睡两个期。前者θ波中的δ波约占20~50%,称为慢波睡眠的第三期;时者的δ波超过50%,即多于θ波,称为慢波睡眠的第四期。  第二,异相睡眠。在此期内,呼吸和心率不像慢波正相睡眠时那样减慢,而是加快:眼球不是慢转而是快转;正相睡眠时可以记录到的颈部肌电此时消失;血压不是下降,而是上升;脑血流量不是减少而是倍增;脸部及四肢肌肉也有些抽动等。由于此期眼球转动快速为其明显特征,所以又称此期为“快速动眼期”。此时若把睡者叫醒,大都诉说正在做梦,而且梦景离奇古怪。  上述两种睡眠是互相穿插进行的,一个正相睡眠的完整周期,共约80~120分钟,一个异相睡眠的完整周期则较短,一般只有10~30分钟。这两种睡眠周期在一夜之间,各约穿插进行4~5次。其时间的长短和次数的多少会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也随其疲劳程度、健康情况或情绪的好坏而变化。通常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正相睡眠期长,其中慢波三、四两期占的时间特别长,睡眠质量就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三、四期时间会逐渐缩短,及至老年,慢波四期常常缺乏。不仅睡眠较浅,而且中间会多次醒来。一些健康不良、神经衰弱的人,正相睡眠周期明显缩短而异相睡眠周期明显加长,所以常常通宵恶梦不断、醒后精神恍惚疲劳。  还须说明一点的是,人的睡眠一觉醒节律是后天养成的。新生儿没有24小时睡眠一次的规律,而是交替重复周期长约40分钟的睡眠和活动。婴儿也无成人那样的睡眠节律,从其为了得到母乳哇哇而啼的活动来看,其周期约为3~4小时。由于生活方式的调节,昼夜变化的影响,人的逐渐成长,就形成了成年人的24小时睡眠一次的节律,所以说,人的睡眠一觉醒节律是可以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这一点对于预防和治疗因工作。生活变动而形成的失眠非常重要。  关于睡眠的产生机理,现代医学主要有几种学说:  第一种是自律神经系统学说,认为人体边缘系统与睡眠一觉醒节律有关。理由是边缘系统与自律神经调控有密切关系,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交替兴奋抑制的结果产生了睡眠现象。而参与这一过程的神经递质有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乙酰胆碱等。  第二种是睡眠中枢学说,此为瑞士生物学家赫斯使用埋藏电极刺激法试验时,证实“睡眠中枢”在皮层丘脑下、大脑底部第三脑室时。其实验方法是:用特制绝缘电极放在动物丘脑下后部,当电流通过时,动物很快由觉醒转入睡眠;若改变电极插入其他部位,则上述现象消失。此实验说明睡眠中枢在丘脑下部。  第三种是网状系统上传阻断学说:动物实验证实,当切断网状结构,就会使动物失去知觉,其脑波活动与被催眠或麻醉的动物脑波一致。  第四种是血液中毒学说:法国学者皮隆和爱维最早从动物实验中发现,从非常困倦的狗、兔子、猴体内抽出血液,然后注入到正常动物体内,发现所有觉醒的动物很快入睡了。说明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睡眠促进物质”,也叫“睡眠因子”。这种睡眠因子是一种多肽,已在猫、山羊中提取出来,其研究前景是相当诱人的。  祖国医学对睡眠的认识是怎样的呢?  首先,认为人的寤寐变化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正常运行最为相关。  卫气,一般认为与人体的卫外功能有关,现代不少人认为与免疫功能有关。深入研究卫气的运行规律,发现其与睡眠一觉醒节律有密切关系。《内经灵枢?卫气行》曰:“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赃。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这里的“目张”是指觉醒,“卧起”是指睡觉和起床,完全指的是人的睡眠一觉醒节律。《灵枢?营卫生会篇》也有类似记载:“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这里的“起”是指觉醒,“止”是指睡眠。《灵枢?大惑论》则更进一步指出了睡眠一觉醒异常与卫气的关系,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说明人的失眠是卫气不能入于阴造成的。  其次,认为睡眠是阴阳交错的结果,如《内经灵枢,口问篇》里说:“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意思是,人们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后,阳气由盛转衰,阳入于阴,黑夜到来,阳衰阴盛,人们需要休息,从而进入睡眠阶段。待到黎明时,阴气尽,阳气开始旺盛,睁眼可见,于是觉醒。这就说明了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它像有规律的潮水涨落一样,呈现周期性变化。 睡眠的生理意义
作者:     来源:
 睡眠的生理意义
  睡眠对生命是必不可缺少的,人不能没有睡眠。在中世纪有一种刑法叫“不准入睡”,有一个法国人被国王判处死刑,处死的方法就是不准入睡,稍有睡意,就被看守用酷刑折磨。临死时这个人说:情愿早死,不愿受这种痛苦。所以,睡眠被称为人和动物的救星,就连最机灵的长颈鹿,每夜还要睡25分钟。具体他说,睡眠的生理意义主要有以下凡点:   第一,睡眠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据研究,促使人体生长发育的“生长素”,只有在睡眠时才大量分泌。所以,儿童的生长速度在睡时要比醒时快3倍,俗话说:“能睡的孩子长得快”,就是这个道理。故要使儿童身高增长,就应当保证睡眠多,够时间和质量。过去认为老人瞌睡少,这是误解,最能睡的老人才有希望登上寿山。因为老人的生理机能减退,易疲劳,更应多睡。  第二,睡眠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积劳成疾”不只是一句成语,而且反映了生活经验和医学上的事实。疲劳通常与各种劳动(体力、脑力)的强度。速度及持续的时间有关,速度越快、强度越大、疲劳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疲劳,疲劳是机体生理功能将接近最高限度的信号,这时非常需要适当休息,而最好的休息方式是睡眠。因为睡眠时,人体一方面把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尿素等继续分解排泄出去,另一方面又使自身获得充分的休息。在睡眠时,人体各种生理普遍减低。表现在:  (1)几乎所有的骨骼肌都舒张,肌肉的紧张度普遍降低、甚至消失,身体不能维持自主的姿势。运动神经的反射,随同肌肉紧张度的降低一起减弱。  (2)心跳每分钟减慢10~30次,血压降低10~20毫米汞柱;随着睡眠加深,血压还可以降低更多些。  (3)呼吸次数减少,吸气明显延长。在睡眠浅时,呼吸运动是有节律的,而睡眠深沉时,常可显示无规律及周期性变化。肺的通气量可减少25%。  (4)唾液分泌明显减少,胃液分泌轻度增加或无变化;胃的运动持续进行,还可能增加;胃排空及消化时间一般与清醒时相同。  (5)尿分泌减少,但尿的浓度却增加;泪液分泌减少,汗液分泌增加。  (6)深睡时,基础代谢率可降低10%一20%。体温略有降低,通常于清晨2~4时最低。脑组织葡萄糖需要量减少,体内糖元含量增加。这表明,睡眠时人体的合成代谢占优势。  第三,睡眠能保护脑力,使精神充沛。  因为睡眠对人的神经系统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保护性措施。睡眠和清醒交替进行,是正常生理过程的必要转换,没有这种交替转换人就会发生疾病。如上所述,睡眠时人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人体大多数功能降低,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谢,有利于营养供给,弥补损耗,储存能量,解除疲劳。人体大脑的皮质细胞具有高度的反应性和复杂的功能活动,它需要丰富的营养,但本身又缺乏储备营养物质的能力,所以特别脆弱。而睡眠能保护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维护皮质这种高度分化的组织功能,有利于防止遭受严重的损伤。睡眠的时间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睡眠的时间   为了保障健康,人们应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但由于人们的年龄、体质、性别、性格的差异,其睡眠时间也不相同。   (1)年龄。一般来说,婴儿的睡眠时间最长,一昼夜约需20小时。1~2岁的小孩约16小时,2~4岁约14小时,4~7岁约12小时,7~12岁约9~11小时,16~20岁约8~9小时;成年人只要7~8小时就够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相应延长睡眠时间,60~70岁老人每天应睡9小时,70~90岁的老人每天应睡10小时,90岁以上老人每天应睡10~12个小时,不宜少于10小时。以上不同年龄所需的睡眠时间也不是绝对的,如病人或病愈不久的人,睡眠时间就需要长一些,睡眠质量高的,比长时间的浅睡效果就好。像有些人每日睡十几个小时,却仍然感到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不高;而有些人每天只睡4~5小时,依然精力充沛,工作得很好。  睡眠之所以与年龄密切相关。这是因不同年龄,其身体发育不同所决定的。婴幼儿、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还未成熟,因此,睡眠时间就要长一点;老年人由于血气虚弱、营气亏少而卫气内伐,故有少寐现象,但并不等于生理睡眠需要减少,相反,需要增加必要的休息,尤以午睡为重要。  (2)职业。睡眠时间的变化与人们的职业有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或上正常班的职工,其作息方式是“百灵乌式”;而脑力劳动者以及长期上夜班的职工,其作息方式以“猫头鹰式”的人为多。所谓。“百灵鸟式”的作息方式是:每当黎明就马上起床,绝不睡早觉,可以精神百倍地投入紧张的日常生活中去;而当夜幕降临,便呵欠连连,精力不支,于是万事皆休,匆匆上床就寝,到第二天东方发白,又可一骨碌起床,即刻活跃起来。所谓,“猫头鹰式”的作息方式,总是迟眠晚起。每当夜幕降临,他反而精神抖擞,工作效率提高,思维能力倍增,直至夜深入静,还思潮翻腾、浮想连翩、毫无倦意,似乎有用不完的劲,迫于次日的工作任务,才不得不勉强就寝。到第二天已日出三竿,仍睡意盎然,恋床难舍,勉强挣扎起床,整个上午也是无精打采,工作效率极低,甚至时常犯困,直到午睡之后,才逐渐振作起来。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美国斯但福大学医学院的睡眠研究中心发现,这种觉醒一睡眠节律的差异,跟人体日常体温的周期性变化有关。“百灵鸟式”的节律,每当傍晚;体温处于波动的低值,即在正常体温幅度的下限,次日早晨逐渐升高,中午达到上限峰值,下午开始下降。“猫头鹰式”的节律,则傍晚体温升高,逐渐达到峰值,深夜时始见下降,翌晨仍在下限,直到午后才逐渐上升。当然这种节律的差异,归根结蒂还是由于神经一体液调节的差异造成的,往往与长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及习惯有关。  (3)体质。尽管人们的年龄、职业相同,但若体质差异较大,那么,对睡眠时间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这里的多卧与少瞑的原因,是因为“肠胃大”、“肠胃小”的不同,所谓肠胃大,指体胖,肠胃小、指体瘦。生活实践正是这样,胖人一般入睡快,睡的时间也长,瘦人一般入睡慢,睡的时间也少。著名的“发明之王”爱迪生只睡4、5个小时就够了,仍然精力饱满,一生做了两千多种发明,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每天要睡10个小时以上才够,其原因和每个人的不同体质有密切关系。  睡眠时间除与年龄、体质、职业相关外,还与环境。四时季节的变化有关。如随地区海拔增高,睡眠时间可减少;冬季,人们一般睡的多一点,而夏季人们则睡的少。  有人或许会问,睡眠时间少了不好,那么多了是否与健康有利?回答是:睡得多了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睡眠过久可使大脑睡眠中枢负担过重,其程度和思维过度造成思维中枢负担过重一样,使大脑昏昏沉沉,影响大脑正常工作所需的兴奋水平。祖国医学认为,“久卧伤气”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久卧可造成气血流通不畅,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下,体内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导致肌肉萎缩,脑力衰退,或痰湿内生等症。
睡眠的质量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睡眠的质量   睡眠的好坏;除与时间有关外,还取决于睡眠的质量。所谓睡眠的质量,包括睡眠的深度和快波睡眠占整夜睡眠的比例多少。  何谓睡眠的深度呢?是说正常的睡眠要求慢波睡眠的中睡和深睡,即3、4期的时间长些,因为这两期睡眠最有利于全身功能的恢复,使人体获得充分的休息。实验证明,大凡在慢波睡波的浅睡或中睡期醒来的人,几乎都否认刚才已经睡着觉了;在深睡期醒来的人,大多数也只是感到迷迷糊糊地睡了片刻;惟有在快波睡眠中醒来的人,才承认自己已睡着觉了,不过其中80%的人都述说正在做梦。至于快波睡眠,其所占的比例对睡眠质量来说,也至关重要。有人对志愿者做过一个实验,当受试者一出现异相睡眠迹象时,立即把他唤醒,这样一连几个夜晚,受试者就出现了焦虑不安、思想涣散等症状,与持续不眠者的情况相似。一般认为,快波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在新生儿为50%、婴儿为40%、儿童为18.5%~25%、青少年为20%、成年为18.9%~22%、老年为15%。  若达不到睡眠“深度”和“比例”这两项要求,即使时间睡够了,也会反复醒来,乱梦纷坛,醒后仍不解乏呵欠不断,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由此可知,好的睡眠,既取决于睡眠的时间,也取决于睡眠的质量。
睡眠方法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睡眠的方法
  谁都希望甜甜美美地一觉睡到天亮,但往往事非如愿,重要的原因是要解决睡眠的方法问题。 - 床铺
 - 枕头
 - 被子及其他卧具
 
- 睡眠的姿势
 - 睡眠的方位
 - 睡眠的环境
 
- 要有好的睡眠习惯
    
中医健身的方法
作者:     来源:
中医健身的方法
  传统运动养生法,形式多样,既有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又有形式多样的民间自成风格的健身法,真是丰富多彩,下面主要介绍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些健身术。  1.五禽戏   2.八段锦  3.易筋经  4.六字诀  5.太极拳  6.散步  7.健身球运动养生的意义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运动养生的意义
  动物学家发现,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岁,一旦被俘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好得多,却活不到80岁;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养在笼内过着“优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寿命才4~5年;野猪的寿命也比家猪长一倍。那么,为什么野生动物比家养动物寿命长呢?重要的一条是野生动物为了寻食、自卫、避敌、摆脱恶劣气候的侵害,经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体质变得越来越好,寿命自然比家养动物长了。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就长。这说明一个道理:运动是健康长寿之本。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以养形  《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说明运动能够促进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医家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人体运动主要围绕肩、腰、髋、膝、踝等关节来进行,且每一处关节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经常运动,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强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还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能。  2.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  华佗指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3.运动可加强心脏功能  国外有个心脏病学研究所,曾对20~30岁的健康男子做过一个缺乏运动对身体影响的试验。他们把试验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规定试验对象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不准坐起、站立或在床上运动。对照组也连续20个昼夜躺在床上,但允许每天在床上设置的专门器械上锻炼4次。当试验进行了3~5天时,试验组的人纷纷诉说背部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发生便秘;20个昼夜过后,肌肉开始萎缩,肌力极度衰退,不少人从床上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心跳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到危险程度,有的竟处于昏厥状态,与试验前对比,心脏功能平均下降70%,起床后,连上楼这样简单活动几乎都无法完成。但对照组的情况全然不同,他们仍保持了试验前的工作能力与机能水平。另据对哈佛大学17000名毕业生普查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经常进行积极的运动,可使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减少35%。  4.运动能增加肺的功能  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人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其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  5.运动能提高肾脏的功能  这是因为运动使新陈代谢旺盛,代谢废物大部分通过肾脏排泻活动,使肾机能得到很大锻炼。中医认为肾主骨,不少中老年人常见的骨质脱钙、骨质增生、关节挛缩等疾病,也可通过经常的锻炼,而得以预防。  6.运动使人精神愉快  体育运动可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延缓中枢神经细胞的衰老过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轻松的运动,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收到放松镇静的效果,对神经官能症、情绪抑郁、失眠、高血压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正如美国医生怀待所说:“运动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剂”。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已经证明,肌肉紧张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运动,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运动养生的原则
作者:     来源:
运动养生的原则
  传统的运动保健,除具有系统的理论外,还有切实可行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1.强调动静结合  不能因为强调动而忘了静,要动静兼修,动静适宜。运动时,一切顺乎自然,进行自然调息、调心,神态从容,摒弃杂念,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而静主养神。这样,在锻炼过程中内练精神、外练形体,使内外合谐,体现出“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整体思想。  2.提倡持之以恒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没有恒心是不行的。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说明,锻炼身体非一朝一夕之事,要经常而不间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达到锻炼目的的。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如果因为工作忙,难以按原计划时间坚持,每天挤出10分钟,8分钟进行短时间的锻炼也可以。若因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场锻炼,在院内、室内、楼道内做做原地跑、原地跳、广播操、太极拳也可以。无论如何不能高兴时练的累死累活,兴奋过去多少天都不练。  3.运动适度,不宜过量  若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昏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说明运动量过大,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会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诫人们:“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有。”那么,运动量怎样掌握才算合适呢?一般来说,以每次锻炼后感觉不到过度疲劳为适宜;也有人以脉搏及心跳频率作为运动量的指标,若运动量大,心率及脉率就快。对于正常成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心率增加至140次为宜;而对于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至120次为宜。  4.舒适自然,循序渐进  为健康而进行的锻炼,应当是轻松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满乐趣和丰富多彩的,人们才愿意坚持实行。即“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这是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豪斯的结论。在健身方面,疲劳和痛苦都是不必要的,要轻轻松松地渐次增加活动量,“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正确的锻炼方法是运动量由小到大,动作由简单到复杂。比如跑步,刚开始练跑时要跑得慢些、距离短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再逐渐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  5.运动时间,因时制宜  一般来说,早晨运动较好,因为早晨的空气较新鲜,而室内的氧气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增多,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进行运动锻炼,即可把积聚在身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吸进更多的氧气,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础。此外,午睡前后或晚上睡觉前也可进行运动,以消除一天的紧张,轻松地进入梦乡,但运动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经系统的兴奋,影响睡眠。总之,许多健身运动,随时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剧烈的运动,不要在吃饭前后进行,因为在饭前呈现饥饿状态,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发生低血糖症;饭后剧烈运动,大部分血液到肌肉里去,胃肠的血液相对减少,不仅影响消化,还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肠炎等疾病。  6.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肌肉力量减退,神经系统反应较慢,协调能力差,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能得到活动的运动,像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而对于年轻力壮、身体又好的人,可选择运动量大的锻炼项目,如长跑、打篮球、踢足球等。此外,每个人工作性质不同,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亦应有差别,如售货员、理发员、厨师要长时间站立,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在运动时不要多跑多跳,应仰卧抬腿;经常伏案工作者,要选择一些扩胸、伸腰、仰头的运动项目,又由于用眼较多,还应开展望远活动。总之,体育项目的选择,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适合身体条件,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宜少参加一些使精神紧张的活动,而体力劳动者则应多运动那些在职业劳动中很少活动的部位。 中医健身方法――五禽戏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五禽戏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套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禽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用意念想着它们的活动,自然地引出动作来,只要动作的前后次序有个组合就可以了,每次锻炼的动作次序可以不完全一样。另一种是参阅现有五禽戏的书籍,学习整套动作。  (1)熊形。  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  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本动作有健脾胃、助消化。活关节等功效。  (2)虎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虎戏时要表现出威武勇猛的神态。本动作作用于华佗挟背穴和督脉,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3)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4)猿形。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猿戏时要仿效猿敏捷灵活之性。本动作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健壮肾腰。  (5)鸟戏  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有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时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练鸟戏时要表现其展翅凌云之势,方可融形神为一体;本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可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要领:一是要像导引术一样,先有意念活动锻炼,再配合呼吸和肢体活动,三者融为一体;二是练五禽戏必须像形取义,如学虎的爪、扑、旋转等动作,学鹿的触、走、盘坐等动作,学熊的推、攀、摇晃行走等动作,学猿的跃、采、转、闪、进退等动作,学鸟的飞、落、伸展等动作。  经常练五禽戏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爽快,食欲增进,手脚灵活,步履矫健,说明五禽戏具有强壮身体的作用。此外,五禽戏对于肺气肿、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症,也有预防和及防止复发的功效。尤其是对中风后遗症,时常选择五禽戏锻炼,能改善病人的异常步态和行走姿式,防止肌肉萎缩,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对其他症状的改善也有帮助。每日可锻炼四五次,每次10分钟。此外,在练习五禽戏时,应选择空气新鲜,草木繁茂的场所。
中医健身方法――八段锦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八段锦
  锦字从金,形容贵重;帛是古代颜色鲜美之物。因为这种功法可以强身益寿,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八段锦就是古人创编的八节不同动作组成的一套医疗、康复体操。  八段锦在我国民间流传十分广泛,一般认为是南宋初年无名氏创编。由于八段锦动作简单,易学易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改、创新,又演变出许多种类,如岳飞八段锦、十二段锦、自摩八段锦、床功八段锦、坐势八段锦等等,各有特长。  八段锦功能柔筋健骨、养气壮力,可以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功能,男女老幼皆可锻炼。现代研究也已证实,这套功法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机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下面简介其动作要点:  (1)双手托天理三焦。  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自然下垂,眼看前方。动作:两臂慢慢自左右侧向上高举过头,十指交如翻掌,掌心向上,两足跟提起,离地一寸;两肘用力挺直,两掌用力上托,两足跟再尽量上提,维持这种姿势片刻;两手十指分开,两臂从左右两侧慢慢降下,两足跟仍提起;两足跟轻轻落地,还原到预备姿势。  (2)左右开弓似射雕。  预备姿势:立正,两脚脚尖并拢。动作:左脚向左踏出一步,两腿弯曲成骑马势,上身挺直,两臂于胸前十字交叉,右臂在外,左臂在内,手指张开,头向左转,眼看右手;左手握拳,食指向上翘起,拇指伸直与食指成八字撑开,左手慢慢向左推出,左臂伸直,同时右手握拳,屈臂用力向右平拉,作拉弓状,肘尖向侧挺,两眼注视左手食指;左拳五指张开,从左侧收回到胸前,同时右拳五指张开,从右侧收回到胸前,两臂十字交叉,左臂在外,右臂在内,头向右转,眼看右手,恢复到立正姿势。  (3)调理脾胃举单手。  站直,双臂屈于胸前,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先举左手翻掌上托,而右手翻掌向下压,上托下压吸气而还原时则呼气。左右上下换作8次。  (4)五劳七伤往后瞧。  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慢慢向右转头,眼看后方,复原,成直立姿势;再慢慢向左转,眼看后方,复原。  (5)摇头摆尾去心火。  两腿开立,比肩略宽,屈膝成马步,双手扶膝上,虎口对着身体,上体正直;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左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右摆,再复原成预备姿势;头及上体前俯,深屈,随即向右侧做弧形摆动,同时臂向左摆,复原成预备姿势。  (6)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平行并立与肩宽,双臂平屈于上腹部,掌心向上。然后向前弯腰,翻掌下按,掌心向下,手指翘起,逐渐以掌触及腰背,前俯呼气,还原吸气。  (7)攒拳怒目增气力。  两腿开立,屈膝成骑马势,两手握拳放在腰旁,拳心向上。右拳向前方缓缓用力击出,臂随而伸直,同时左拳用力紧握,左肘向后挺,两眼睁大,向前虎视。  (8)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拢,立正站好。两足跟提起,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足跟着地,复原为立正姿势。  练八段锦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条件,选用坐位或站位。八节动作近似现代徒手体操,易学易练。做动作时也要结合意念活动,想着动作的要求而自然引出动作来,并注意配合呼吸。八段锦除有强身益寿作用外,对于头痛、眩晕、肩周炎、腰腿痛、消化不良、神经衰弱诸症也有防治功效。  另有一种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具体内容是: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  其具体做法,详见《中医健身学》。
中医健身方法――易筋经
作者:     来源:
易筋经
  易,改变的意思;筋,泛指肌肉,筋骨;经,为方法。所以,易筋经是一种改变肌肉、筋骨质量的特殊锻炼方法。它除练肌内、筋骨外,同时也练气和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功法。在练功时要注意松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下面介绍一套易筋经的锻炼方法:  (1)两手当胸。  本节为起势,两腿开立,两脚距离同肩宽,两手自然下垂,腰背正直,两眼凝视前方,全神贯注。在基本做到调身、调心、调息后,两臂缓缓抬起至前平举位,掌心向下,手臂保持伸直;再翻掌,掌心向内,两肘内屈,使手缓缓向胸前收拢,停于胸前约一拳处,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胸,作拱手状。  (2)两臂横担。  接上节姿势,以足趾抓地,同时两手翻掌,掌心向下,足跟微微提,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左右分开,两臂成侧平举,掌心向下。  (3)两手托天。  接上一姿势,两手从左右两方缓缓上举,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朝里,作托天状,同时两脚跟再稍抬起,足尖着地,牙关咬紧,舌抵上腭,呼吸细长,意识集中在两手,然后两手握拳,两臂顺原来路线缓缓用力降下至侧平举位,同时脚跟放下。  (4)摘星换斗。  两脚开立,两臂侧平举,右手缓缓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右上方望右手掌心,左手同时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坚持片刻,作3~5次呼吸;再左手上举伸直,覆掌,五指并紧,指尖向内,抬头向左上方望左手掌心,右手同时用力放下,并反手以手背贴于腰部,在此姿势下作3~5次呼吸。  (5)倒拉九牛尾。  接上一姿势,右手从腰部撤回,并顺势向前方翻腕展臂,至手与肩平、肘微弯屈,五指撮拢如梅花状,握空拳,指尖向里,同时右腿跨前弯曲,左腿伸直,成弓箭步,左手也同时放下,顺势向左后方伸出,五指撮拢,握空拳,拳心向上;然后吸气,意念集中在右手,右手作向后倒拉牛尾状;再呼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左手作向前顺势牵牛状,换左弓右箭步,左手反抄向左前方,右手收回伸向右后方;吸气,意念集中在左手;呼气,意念集中在右手。  (6)出掌展臂。  接上节姿势,右脚踏前与左脚并拢,两手收回放在胸前成以下预备姿势:立正,两臂胸旁屈肘、手指张开,掌心向外。首先两手成“排山掌”(掌指直立与腕成90度角,掌心向前),缓缓向前推出,劲力逐渐加大,至时臂充分伸直为止,同时全身挺直,两眼睁大向前凝视;然后两掌缓缓收回,贴拢于左右两侧胸肋部。  (7)拔马刀。  立正,两臂前平举,手成排山掌。首先右手上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左耳,右腋张开,同时头向左转,左手则收回反手以手背贴于两肩胛间;吸气,同时用右手手指压拉左耳,头及右肘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右肘;呼气,放松;再右手放下,反手提起以手背贴在两肩肿间,同时左手收回提至后脑,用掌心贴枕部抱头,手指轻轻压拉右耳,左腋张开,头向右转;吸气,同时用左手手指压拉右耳、头及左时稍紧张,意念集中在左肘;呼气,放松。  (8)三盘落地。  左脚向左跨出一步,两手收回,左右分开,即成以下预备姿势:两脚开立,两脚距离比肩宽,两臂侧平举,掌心向下。首先两腿呈半蹲式,腰背与头部保持正直,两手屈时翻掌向上,下臂平举,如托重物状;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两腿再慢慢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并拢,成直立状。  (9)左右伸拳。  左手握拳,置于腰间,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圆,手划至前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体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  (10)猛虎扑食。  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上体前倾,双手撑地,头微抬起,眼看前下方;吸气,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然后呼气,同时屈肘,胸部下落。随呼吸,两臂屈伸,上体起伏,作扑食状。  (11)躬身。  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用力合抱头后部,手指敲小脑后部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起;呼气时俯身弯腰,头探于膝间作打躬状。  (12)掉尾。  两手提起,两掌向正前方推出,至两臂伸直为止,掌心向外;两手十字交叉,掌心向下,收回至胸前,两手分开;两掌向下推压,腰随掌向前弯曲,两腿保持挺直。两掌尽量下推,头稍抬起,两眼睁大,向前凝视;伸腰起立,两手同时上提、分别向左右屈伸手臂7次,两足顿地7次,结束全套练习。  在练习易筋经时,要轻松乐观,心情舒畅。在练功前10分钟,要停止较剧烈活动,诱导思想入静;练功地宜安静,空气新鲜,衣着要松适,不能紧腰、束胸,不穿高跟鞋;在过饱、过饥时,均不可练功,练功前须排解大小便。本功法适用于年老体弱者锻炼,对于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血管病、关节炎等病亦有一定治疗作用。
中医健身方法――六字诀
作者:     来源:
六字诀
  所谓六字诀是指在呼气时发出“嘘、呵、呼、丝、吹、唏”六个字的音,再配合吸气,来达到锻炼内脏,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六字诀是南北朝时期梁代陶弘景正式提出的,他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气,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丝,皆出气也。”  练六字诀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着重呼吸、式子、吐音;第二阶段转到处理意念、吐字出气流。练“嘘”字功,睁眼练,其他字可以闭目吐。每个字吐六次。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瘪肚子。吐字呼气,吐尽吸气,嘴呼鼻吸。  预备功:头顶如悬,双目凝神,舌舐上鄂,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坐胯,双膝微屈,双脚分开,周身放松,大脑入静,顺其自然,切忌用力。  (1)念“嘘”字治肝病。  本功法对肝郁或肝阳上亢所致的目疾、头痛以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面肌抽搐、口眼歪斜等有一定疗效。  练功时,两手相叠于丹田,男左手在下,女相反;两瞳着力,足大拇指稍用力,提肛缩肾。当念“嘘”字时,上下唇微合,舌向前伸而内抽,牙齿横着用力。呼吸勿令耳闻。当用口向外喷气时,横膈膜上升,小腹后收,逼出脏腑之浊气,大凡与肝经有关之脏器,其陈腐之气全部呼出;轻闭口唇,用鼻吸入新鲜空气。吸气尽后,稍事休息,再念嘘字,并连作六次。  (2)念“呵”字治心病。  本功法对心神不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有一定疗效。  练功时,加添两臂动作,这是因心经与心包经之脉都由胸走手。念“呵”字时,两臂随吸气抬起,呼气时两臂由胸前向下按,随手势之导引直人心经,沿心经运行,使中指与小指尖都有热胀之感。应注意念“呵”字之口型为口半张,腮用力,舌抵下腭,舌边顶齿。亦要连作六次。  (3)念“呼”字治脾病。  本功法对脾虚下陷及脾虚所致消化不良有效。  练“呼”字功时,撮口如管状,唇圆如筒,舌放平,向上微卷,用力前伸。此口型动作,可牵引冲脉上行之气喷出口外,而洋溢之微波则侵入心经,并顺手势达于小指之少冲穴。循十二经之常轨气血充满周身。需注意的是,当念“呼”字时,手势未动之先,足大趾稍用力,则脉气由腿内侧入腹里,循脾人心,进而到小指尖端。右手高举,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按的同时呼气;再换左手高举、手心向上,右手心下按。呼气尽则闭口用鼻吸气,吸气尽稍休息作一个自然的短呼吸,再念“呼”字,共连续六次。  (4)念“丝”字治肺病。  本功法对于肺病咳嗽、喘息等症有一定疗效。  练“丝”字功时,两唇微向后收,上下齿相对,舌尖微出,由齿缝向外发音。意念由足大趾之尖端领气上升,两臂循肺经之道路由中焦健起,向左右展开,沿肺的经脉直达拇指端的少商穴内。当呼气尽时,即闭口用鼻吸气。休息一会,自然呼吸一次,再念“丝”字,连续六次。  (5)念“吹”字治肾病。  本功法补肾,对肾虚、早泄、滑精等症有效。  练“吹” 字功时,舌向里,微上翘,气由两边出。足跟着力,足心之涌泉穴,随上行之脉气提起,两足如行泥泞中,则肾经之脉气随念“吹”字之呼气上升,并入心包经。同时两臂撑圆如抱重物,躯干下蹲,并虚抱两膝。呼气尽,吸气之时,横膈膜下降,小腹鼓起,如上述四个字吸气时之动作,连续作六次。  (6)念“唏”字理三焦之气。  本功法对由于三焦气机失调所致耳鸣、耳聋、腋下肿痛、齿痛、喉痹症有效。  练“唏”字功时,两唇微启,稍向里扣,上下唇相对不闭合。舌平伸而微有缩意,舌尖向下,用力向外呼气。两手心向上经由膻中向上托,过头顶,一边托一边呼气后,再由面前顺势下降至丹田。当念“唏”字之时,四肢稍用力,少阳之气随呼气而上升,与冲脉并而悬通上下,则三焦之气获理,脏腑之气血通调。中医健身方法――太极拳
作者:     来源:
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它姿势优美,动作柔和,男女老幼皆宜,并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防治疾病,不仅我国人民喜练,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太极”出自我国古代哲学论著《易经》的阴阳八卦学说,始见于陈搏、周敦颐的“太极图”,此图表示宇宙及万物都是由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物质组成。“太极”寓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意义,具有圆(浑然一体)和远(辽阔无边)的特点,阴阳二气平衡,互根、消长,不断运动,无休无止。太极拳正是以这种理论为依据,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形动于外,则分虚实,运阴阳,拳路整体以浑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按太极图形组成各种动作;意守于内,以静御动,用意识引导气血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可见所谓“太极拳”,就是以“太极”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其形在“太极”,意在“太极”,故而得名。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经常打太极拳的人,较少发生脊柱老年性退行性病变,也就是脊椎骨增生或骨刺增生的较少(占25.8%),脊柱的活动度较好,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占85.7%  ;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发生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较多(占47.2%),弯腰时手指能触到地面的只占20.6%。  其次,经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值为130/80毫米汞柱,而不练太极拳的人则为154/82毫米汞柱。常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发生率较低,占37.5%,而不练太极拳的老人血管硬化率占46.6%。又比如做20次蹲下起来的运动试验,时常打太极拳的人,反应全部正常;而不练太极拳的人,有35%表现出心脏收缩无力。  第三,能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由于打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杂念,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故使大脑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大脑充分休息,消除机体疲劳。  第四,能增强呼吸机能,扩大肺活量。这是因为练太极拳时要求气沉丹田,呼吸匀、细、深、长、缓,保持腹实胸宽的状态,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增强呼吸肌、改进胸廓活动度、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均有良好作用。  中医学认为,时常打太极拳之所以健身,是因为此项运动能畅通经络,培补正气。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产生腹鸣、指麻等体内行气现象,再坚持练习,到一定功夫便可通任、督、带、冲诸脉,同时增加丹田之气,使人精气充足、神旺体健。  也正因为太极拳有上述众多的养生保健作用,所以,时常打太极拳对许多疾病有防治和康复作用,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后恢复期,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肺原性心脏病,中度神经衰弱,各种类型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症,老年性便秘,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症,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此外,由于打太极拳可以补益肾精、强壮筋骨、抵御疾病,所以经常坚持这项运动,能防止早衰,延缓衰老,使人延年益寿。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分析,太极拳由河南温县陈王廷于明末清初创造,其拳法深受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影响,而戚式的《拳经三十二势》是依据明代十六家著名拳法综合编造的。可见,太极拳是吸收了民间拳法,由戚继光集其大成。陈王廷推陈出新而创造的。后经改编又派生出杨氏、孙氏、吴氏、武氏等各式太极拳。1956年国家体委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编创了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动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便于普及和掌握。下作简要介绍:  (1)起势。  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集中,呼吸调匀;左脚向左迈出一步,成开立步,与肩同宽;两臂慢慢向前抬起与肩平,掌心向下;两腿微屈下蹲,两掌轻轻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  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在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同时上体微向左转,眼看左手;上体继续左转,重心再移至左腿,两手划弧,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继续作向右转身动作,动作与上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3)白鹤亮翅。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左下划弧至左手下,两手掌相对成抱球状;右脚前进半步,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变虚步,脚尖点地;同时身体微向右转,两手向右上和左下分开,右手上提至头部右前方,掌心向面部;左手下落至左胯旁,掌心向下,两眼平视前方。  (4)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由下向后上方划弧至右肩部外侧,臂微屈,与耳同高,手心向上;左手上起由左向上,向右下方划弧至右胸前,手心向下;同时上身微向左再向右转,眼看右手。  ②上身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眼看右手指。  ③上身慢慢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即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上,右脚向左腿靠拢,脚尖点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转体向上向左下划弧落于左肩前,手心向下,眼看左手。  ④与②同,但左右相反。  ⑤与③同,但左右相反。  ③与②同。  (5)手挥琵琶。  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向前跟进半步;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上体稍向右转,左掌由下向左,向上划弧,掌心斜向前下方,高与鼻平;右手收回放在左臂肘部里侧,掌心斜向前下方。左脚略提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眼看左手。  (6)左右倒卷肱。  ①右手翻掌(手心向上)经腹前由下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臂微屈;左手随之翻掌向上,左脚尖落地,眼随着向右转体,先看右方,再转看左手。  ②右臂屈肘回收,右手由耳侧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左手回收经左肋外侧向后上划弧平举,手心向上,右手随之再翻掌向上;同时左腿轻轻提起向左后侧方退一一步,脚尖先着地,然后慢慢踏实,重心移至左腿上,成右虚步;眼随转体左看,再转看右手。  ③同②,但左右相反。  ④同②。  ⑤同②,但左右相反。  (7)左揽雀尾。  身体右转,左手经腹前向右下划弧、掌心向上;右手翻掌向下,右臂微屈,两手掌心相对成抱球状。同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同时左肘微屈,以左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左侧弧形(手朋)出,左掌高与肩平,掌心向后;右手下落至右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左手。  身体微向左转,左手随之前伸,掌心向下;右手翻掌向上,经腹前向左上前伸至左腕下方,然后两手下捋,身体以腰为轴微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下捋经腹前向右后方划弧,直至右手掌心向上与肩平,左手掌心向后,左臂平屈于胸前。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微向左回转,右臂屈时收回,右手置于左手腕里侧,双手同时向前挤出,左掌心向后,右掌心向前。重心移至左腿,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眼神顾及双手。  左手翻掌向下,右手向右前伸与左手平,掌心向下,两手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跷起。两臂屈时回收至胸前,两手掌心向前下方,然后两手向前上方按出,手腕高与肩平。同时左腿前弓成左弓步。两眼平视前方。  (8)右揽雀尾。  身体后坐并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右手先向右然后向左下划弧至左腹前,掌心向上;左臂平屈于胸前,掌心向下,两手相对成抱球状。同时重心再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神顾及左手。其下动作与左揽雀尾相同,惟左右相反。  (9)单鞭。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左转,两手在体前向左划弧,左臂至身体左侧平举,手心向左,右手至左胁前,手心向后上方,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体右转,左脚向右脚靠拢,脚尖点地;右手随转体向右上方划弧,至右侧时变钩手,臂与肩平;左手自下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视线随右手移动。  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脚跟着地;同时左手随上体左转而经面前向左划弧,右脚跟后蹬稍外展,重心逐渐移向左腿,左腿屈膝前弓,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左掌慢慢向前推出,手心向前,右臂成幻手在身体右后方,与肩同高。视线随左手移动,眼看左手。  (10)云手。  ①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里扣;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同时右手变掌,手心向右前,眼看左手。  ②上体慢慢左转,身体重心随之逐渐左移;左手由脸前向左侧运转,手心渐渐转向左方;右手由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同时右脚靠近左脚,成小开步(两脚距离约10~20厘米);眼看右手。  ③上体再向右转,同时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后;右手向右侧运转,手心翻转向右,随之左腿向左横跨一步;眼看左手。  云手左右各三次,其下:  ④同②解。  ⑤同③解。  ③同②解。  (11)单鞭。  上体右转,右手由面部前方向右划弧,至身体右侧,翻掌变幻;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向内;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点地,眼看左手。上体微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成左弓步,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左手慢慢翻掌,向前推出。  (12)高探马。  右脚前进半步,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掌着地成虚步。同时右勾手变掌,两手掌心翻转向上,两肘微屈,两眼平视前方。身体微向左转,右手经右耳侧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与眼同高;同时左手收至左侧腰际,掌心向上,左臂微屈,眼神顾及右手。  (13)右蹬脚。  左手掌心向上,前伸至右手腕之上,两手交叉,手背相对,随即向两侧分开,向下划弧;同时左脚向左前方迈出一步,身体重心渐渐移至左脚,右脚跟进至左脚内侧;两手继续划弧,交叉合抱于胸前,手心向后;两臂左右分开划弧,平举,手心向外,同时右腿屈膝提起,向右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右手。  (14)双峰贯耳。  右腿收回,膝盖提起,左手由后向上向前下落,右手心也翻转向上,两手同时向下划弧分落于右膝盖两侧,手心均向上;右脚向右前方落下变成右弓步,同时两手下垂,慢慢变拳,分别从两侧向上向前划弧至脸前成钳形状,拳眼都斜向后方,眼看右拳。  (15)转身左踏脚。  左腿屈膝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左腿,上体左转,右脚尖里扣;同时两拳变掌,由上向左右划弧分开平举,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收到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由外圈向里圈划弧合抱于胸前,左手在外,手心均向后;眼平看左方。  两臂左右划弧分开平举,肘部微屈,手心均向外;同时左腿屈膝提起,左脚向左前方慢慢蹬出;眼看左手。  (16)左下势独立。  ①左腿收回平屈,右掌变勾手,左掌向右划弧至右肩前;眼神顾及右手。  ②右腿屈膝下蹲,左腿向左后方伸出成左仆步,左手下落,眼神顾及右手。  ③身体左转,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外撇,随即右脚尖里扣,右腿后绷,左腿前弓;左手从左腿内侧划弧上抬成立掌,掌心向右,同时右手旋时将勾手置于身后,眼神顾及左手。  ④右腿提前平屈,脚尖自然下垂;右勾手下落变掌,由后下方向前摆出,屈臂立于右腿上方,肘膝相对,掌心向左;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17)右下势独立。  ①右脚落于左脚前,左脚以脚掌为轴向左转,身体亦随之转动,右手随身体转动向左侧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后方;同时左手后平举变勾手,眼看左手。  ②以下动作与“左下势独立”的②、③、④相同,但左右方向相反。  (18)左右穿梭。  ①身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前落地,脚尖外撇,右脚跟离地,两腿屈膝成半盘式;同时两手在左胸前成抱球状(左上、右下),然后右脚收到左脚的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前臂。  ②身体右转,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屈膝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手由脸前向上举并翻掌停在右额前,手心斜向上;左手先向左下再经体前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③身体重心后移,右脚尖略向外撇,随即身体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跟进停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在右胸前成抱球状(右上、左下),眼看右前臂。  ④同②,只是左右相反。  (19)海底针。  右脚向前跟进半步,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稍向前移,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同时身体稍向右转,右手下落经体前向后,向上健时至肩上耳旁,再随身体左转,由右耳旁斜向前下方插出,掌心向左,指尖斜向下;与此同时,左手向前、向下划弧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前下方。  (20)闪通臂。  上身稍向右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左弓步;同时右手由体前上提,掌心向上翻转,右臂平屈于头上方,拇指朝下;左手上起向前平推,高与鼻尖平,手心向前;眼看左手。  (21)转身搬拦捶。  身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身体向右后转,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右手随转体变拳,自右向下经腹前划弧至左时旁,拳心向下;左手弧形上举至左额前,掌心向外;两眼平视前方。  身体右转,右脚收回后再向前迈出,右脚尖外撇,右拳经胸前向前方翻转撇出,拳心向上;左手落于左胯旁,掌心向下;眼神顾及右手。  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左脚向前迈一步;左手上提经左侧向前平行划弧拦出,掌心向前下方,同时右拳收到右胯旁,拳心向上,眼看左手。  左腿前弓,右拳向前方打出,拳眼向上,左手附于右前臂里侧,眼神顾及右手。  (22)如封似闭。  右手边翻掌边由左腕下向前伸出,右拳同时变掌,待左手行至右手背处时,两手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上,平举于体前;  上体后坐,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同时两臂屈时、两掌翻转向下、收至两肋前;右腿自然伸直,左腿屈膝成左弓步;同时两手向前上方推出,手心向前,与肩同宽,眼看前方。  (23)十字手。  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里扣,向右转体。右手划弧至右侧,与左手成两臂侧平举,两臂微屈,同时右脚尖略外撇,成右弓步;眼神顾及右手,随即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尖里扣,然后右脚向左收回,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向下经腹前向上划弧交叉于胸前,右手在外,两手掌心向后;两眼平视前方。  (24)收势。  两手向外翻掌,手心向下,两臂慢慢下落,停于身体两侧,眼看前方。
中医健身方法――散步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散步
  散步是指闲散、从容地行走。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散步是我国的传统健身方法之一,历代养生家们多认为“百练不如一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这里的“广步”就是散步的意思,提倡人们早晨起床后应到庭院里走一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亦提倡“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令人能饮食无百病”。此外,在《紫岩隐书》中也说:“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以上说明了用散步健身的方法在我国已有了悠久的历史,是一种人们所喜爱而又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通过闲散和缓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的动作,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再加上轻松畅达的情绪,能使人气血流通,经络畅达,利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持之以恒则能身体强庭,延年益寿。  散步健身,对各种年龄的人皆适用,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的脑力劳动者来说帮助更大。因为他们的身体条件较差,肌肉软弱无力,关节迟钝不灵活,采用这种简单、轻快、柔和、有效的方式进行锻炼,就更相宜。有人对两组中年人进行心电图检查对照,步行上班组(走路20分钟以上)心电图“缺血性异常”的发生率为坐车上班组的1/3。其原因在于,走路对内脏有间接按摩作用。走路时,为适应运动的需要,心肌加强收缩,血输出量增加,血流加快,对心脏起到了间接按摩作用,能防治老年人心功能减弱。美国心脏病专家柏杜西曾说:“相信我的话吧,轻快的散步比慢跑有益处,而且是不论属于哪一阶层的都能做得到。”运动医学博士赖维也说:“轻快的散步20分钟,就可将脉搏的速率提高70%,效果正好与慢跑相同。”  散步时平稳而有节律地加快、加深呼吸,既满足了肌肉运动时对氧供给的需要,又对呼吸系统机能以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膈肌活动的幅度增加,有类似气功的妙用,可增强消化腺的功能;腹壁肌肉的运动,对胃肠起按摩作用,有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也可防治便秘。  散步对脑力劳动者尤其有益,因为轻快的步行可以缓和神经肌肉的紧张而收到镇静的效果。此外,走路还是打开智囊的钥匙。走路能使身体逐渐发热,加速血液循环,使大脑的供氧量得到了增加,成为智力劳动的良好催化剂。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热量,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说:“散步能促进我的思想,我的身体必须不断运动,脑力才会开动起来”。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我最宝贵的思维及其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当我在散步时出现的”。整天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到户外新鲜空气处散步,可使原来十分紧张的大脑皮层细胞不再紧张了,得到了积极休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总之,散步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又怎样进行这项运动呢?  (1)散步的要领。  首先散步前,全身应自然放松,调匀呼吸,然后再从容散步。若身体拘束紧张,动作必僵滞而不协调,影响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在散步时,步履宜轻松,状如闲庭信步,周身气血方可调达平和、百脉流通。散步时宜从容和缓,不要匆忙,百事不思。这样,悠闲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不仅能提高散步的兴趣,也是散步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散步须注意循序渐近,量力而为,做到形劳而不倦,否则过劳耗气伤形,达不到散步的目的。  (2)散步的速度。  快步:每分钟约行120步左右。久久行之,能兴奋大脑,振奋精神,使下肢矫健有力。但快步并不等于疾走,只是比缓步的步履速度稍快点。  缓步:每分钟约行70步左右。可使人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健脾胃、助消化之作用。这种方式的散步对于年老体弱者尤为适用。  逍遥步:是一种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散步,因其自由随便,故称之为逍遥步。对于病后需要康复者非常有益。  (3)散步的时间。  食后散步:《老老恒言》里说:“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说明饭后散步能健脾消食,延年益寿。  清晨散步:早晨起床后,或在庭院之中,或在林荫大道等空气清新,四周宁静之地散步。但要注意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服。  春月散步:春季的清晨进行散步是适应时令的最好养生法,因为春天是万物争荣的季节,人亦应随春生之势而动。  睡前散步:《柴岩隐书》曰:“每夜欲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这是因为“善行则身劳,劳则思息”。 中医健身方法――健身球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健身球
 
  此谓一种简单的运动器械,因主要产地在河北保定,故又叫保定铁球。其操作方法是:将一副铁球置于掌手,用五指拨动,使之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本项运动,中医认为能调和气血,舒筋健骨,强壮内脏,健脑益智。经常坚持学习,对偏瘫后遗症、颈椎病、肩周炎、冠心病、手指功能障碍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其原因在于,人体五指之上布有许多穴位,是几条经络的起止点,而经络则联系人脑神经和五脏六腑的纽带。常练习者,即可通过这些穴位和经络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此外,由于铁球与手掌皮肤的频繁摩擦,也会因静电及热效应的产生,起到增进血液循环、治疗周身各部位疾病的作用。常用健身球的几种锻炼方法如下:  (1)单手托双球摩擦旋转。  置双球于单手掌心中,手指用力,使双球在掌心中顺转和逆转。在旋转时要手指紧贴球体,使双球互相摩擦,而不要碰撞。  (2)单手托双球离心旋转。  在上述动作熟练后,逐步达到双球互相离开旋转。手指动作、旋转方向均与摩擦旋转相同,只是将手指伸开,用力拨弄双球,使双球在掌心中飞速旋转,而不碰撞。其速度一般要求为顺转150―200次/分,逆转130―180次/分。  (3)双手四球运动。  这是在单手运动的基础上,逐步锻炼两手同时做单手动作(每手双球),需充分发挥大脑的作用才能做到。此动作难度大,要求技术高,但效果要比单手运动更好。  (4)用铁球按摩、揉搓、锤击身体的不适部位,可减轻疼痛,也能锻炼手力,对常患肩胛不适、腰酸腿痛的老人大有好处。  (5)用单手或双手虎口使劲握球,或用手掌心使劲握球,有酸热的感觉,经常这样锻炼对提高指力、腕力、握力、臂力均有帮助。
春季养生法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春季养生法   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意思是,当春归大地之时,冰雪已经消融,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柳丝吐绿,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大地相应”,此时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凡有耗伤阳气及阻碍阳气的情况皆应避免,这个养生原则应具体贯串到饮食、运动、起居,防病、精神等各个方面去。  春季又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  风邪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而病变复杂,故《黄帝内经》里说:“风者,百病之长也”,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医疗气象学告诉我们,在大风呼啸时,空气的冲撞摩擦噪音使人心里感到烦躁不适,特别是有时大风音频过低,甚至达到“次声波”的标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次声波是杀人的声波,它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甚至致人于死地。此外,猛烈的大风常使空气中的“维生素”――负氧离子严重减少,导致那些对天气变化敏感的人体内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开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神经紧张,压抑和疲劳,并会引起一些人的甲状腺负担过重。还有,大风使地表蒸发强烈,驱走大量的水汽,空气湿度极大地减少,这会使人口干唇裂、鼻腔粘膜变得干燥、弹性减少,容易出现微小的裂口、防病功能随之降低,使许多病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炎、流感、肺结核等许多疾病流行。这也往往是“风助病威”的结果。故《黄帝内经》里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常与风邪相关连。  中医学认为,风邪侵袭人体后,可产生下述病理变化:  一是伤人上部:如伤风感冒中常见头疼、鼻阻、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证,起初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搏,而风性向上的缘故。伤风感冒之所以多见头疼、恶风、畏寒等症状,这是肺部受侵、风邪在表的见证。因为风邪常从外表侵入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是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宜、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汗出等症状。  二是病变范围广:中医认为,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往往上下窜扰,故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逆于上,可直达巅顶;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冲击,在临床上也不乏见。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说退就退,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行痹”等症,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时,肩肘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黄帝内经》里称:“风者,善行而数变”。  三是“风胜则动”:古人见到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论风邪致病,其证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之口眼歪斜等可为代表。  四是兼杂为病:所谓兼杂为病,是指风邪常与其他邪气相兼合并侵犯人体。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胃,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即为显例。不仅如此,中医认为风还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症。综上所述,风邪致病必须予以重视,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我国的大风虽然多发于春天,但秋冬季节亦不少,特别是华北地区这时风多且大,天气较冷。由于大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而过度寒冷可使体表皮肤血管收缩,可直接诱发某些风湿性疾病的发作,如雷诺氏病、硬皮病等。在户外工作和活动时,若受强冷的大风吹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歪咀疯”(面神经麻痹病)的发生。  尽管风邪能使人产生不少病理变化,甚至是疾病,但毕竟春天是给万物带来生机的季节,正如俗话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阳光明媚的春天,人们又应如何养生,才能使身体更健康呢?精神调养
 饮食调养
 起居保健
 
运动保健
 药物保健
 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夏季养生法   夏天,指阴历4月至6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  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而使汗液排出,通过出汗,以调节体温,适应暑热的气候。在谈到夏天如何养生时,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指明了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同时又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即《黄帝内经》里所指出的“春夏养阳”,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仍然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中医认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如果不及时救治,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元气,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由此观之,夏季防暑不可等闲视之。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因为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合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由于湿的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又防因暑取凉”,这是告诫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春夏养阳”,那么,在夏天又怎样注意保护阳气呢?  首要的一点是,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致使中气内虚,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在乘凉时,要特别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喜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里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中人。”《摄生消息论》亦指出:“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这些都是宝贵的养生经验,符合夏季“养阳”的精神。夏季养生,古人之所以提出保养阳气,关键在于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这样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  其次要谨防冷气病:所谓冷气病,是指由于人们久处冷气设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时所患的一种疾病。轻者面部神经痛、下肢酸痛、乏力、头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肠病等;重者会出现皮肤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现的各种症状更加明显。  冷气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是,人们由于每天多次出入冷气环境,这样人体多次经受冷适应的条件反射,促使交感神经对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而在中医理论中,早就有夏季宜养心的说法,因为五脏应五时,具体到夏季是心与之相应。夏季人们室外活动多,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加之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因此,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显而易见,在这个季节,心脏的负担是很重的,倘若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很容易使心脏受到伤害。由上可知,夏季人们多次反复出入冷气环境,于心脏是不利的,而心属火,伤心即伤阳气。  第二点是,在久处冷气环境中的人,一旦进入炎热的自然环境时,体内就要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除体温迅速上升外,皮肤开始出汗,而带汗的皮肤又往往粘有许多细菌。当人们再回到冷气环境中时,皮肤和血管马上收缩,细菌很容易利用开张的毛孔进入人体内而引起感染。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在酷暑一定不要贪凉,谨防冷气病的发生。办法是:  室内外的温差不宜太大,以不超过5摄氏度为好。室内温度不少于25摄氏度。  入睡时,最好关上冷气机;冷气房里不要长期关闭,有条件时要常使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流通。  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要站起来适当活动四肢和躯体,以加速血液循环。  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长期呆在冷气环境里,患有关节痛的人亦不要老在冷气环境里生活。  还有,要防湿邪侵袭:如前所述,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尤其是损伤脾胃阳气。在盛夏是心与之相应,而在长夏,则是人体五脏之一的脾脏和其相应。所以,长夏的湿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中医营养学认为,长夏的饮食原则易清淡,少油腻,要以温食为主,如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大寒凉;亦不要吃的大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在我国一些南方地区,不少人有食辣椒的习惯,这是因为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在闷热的环境里增添凉爽舒适感。另外,通过吃辣,可帮助消化,增加食欲,增加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防止在高温、高湿的时候,人们常有的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止湿邪侵袭,在居住环境上就要切忌潮湿:中医认为,“湿伤肉”,即感受湿邪,易损伤人体肌肉,如常见的风湿关节炎等症。《黄帝内经》里又指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下,指人体下部。意谓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湿邪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如常见的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如果室内过于潮湿,空气污浊,不仅家具、衣物发霉、长毛而损坏。还能损伤人体阳气。有些国家对儿童风湿病的研究证明,50%以上的患儿,是由于住在潮湿的屋内造成的。  以上,我们仅是大略地论述了夏季养生的几条基本原则,那么,又怎样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防病诸方面贯彻执行呢?精神调养
 饮食调养
 起居保健
 
运动保健
 药物保健
 防病保健
 
秋季养生法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秋季养生法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上可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这是从总的原则上来讲,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等具体问题上,又怎样去保养呢?精神调养
 饮食调养
 起居保健
 
运动保健
 药物保健
 防病保健
 冬季养生法
作者:     来源:
Zyy123.com,此文章来自华夏中医药网
冬季养生法   冬季是从立冬日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  冬三月草木凋零,冷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较低,因而要依靠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祖国医学认为,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总来源在于肾,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反映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弱。冬季时节,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  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肾气旺,即火力旺呢?关键性的一点是,是要防止冬季严寒气候的侵袭。祖国医学把能使人致病的寒冷气候,称之为寒邪,寒邪是以空气温度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即主要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并不是一点没有。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多嗜生冷及从事某些特殊工种者(如冷藏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何谓阳气?《黄帝内经》里解释说,“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人体若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这样,生命就要停止。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在冬季往往容易感觉手足不温、畏寒喜暖,这种情况,人们常称之为“火力不足”,即祖国医学所说的“阳气虚”。  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但威胁人体阳气的莫过于寒邪。寒邪伤阳后,人体阳气虚弱,体内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就会产生一派寒象,常见的情况有:  恶寒:即泊冷,这是由于寒邪外夹肌表后,体内阳气之一的卫气与外寒相搏,而见腠理闭寒,致使卫气受到遏制而不得宣泄,就产生恶寒,在恶寒的同时,亦可见到发热的症状,这是卫气郁结的缘故。  脘腹冷痛:是这外来寒邪经体表侵袭后,直入肠胃所致,寒邪损伤了人体脾胃的阳气,故胃脘部疼痛,同时还可出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  脉象异常:寒象邪袭人所致脉象异常,主要是脉紧、脉迟、脉沉,原因是寒邪侵入经脉后,影响了脉内的气血运行。寒邪留著人体后,还能见到人体肌肉、皮肤、筋脉拘挛之象。  疼痛:这是寒邪侵袭人体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寒邪侵袭肝脏经脉,阻碍肝经气血运行,引起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疼痛,即人们所说的“寒疵”其病;若寒邪客于四肢,则形成痹症,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即属此类。《黄帝内经》里在探讨疼痛病的机理时,曾明确指出:“血虚则痛”,但血虚形成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寒邪入侵血脉后,造成血流不畅,由于血流不畅。血液的供应发生障碍,故产生疼痛。  总之,寒邪伤人时所出现的症状是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此外,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倘若外感寒邪后郁久不解,则这些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冬季养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养肾防寒。那么,又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下面,我们就从精神、起居、运动、饮食、药物、防病诸方面,一一进行阐述。精神调养
 饮食调养
 起居保健
 
运动保健
 药物保健
 防病保健
 
四时养生的理论与原则 
气功养生――常用功法介绍和选择
作者:     来源:
常用功法介绍和选择   1. 放松功   本功可作为练好其他各种气功的基础功夫。健康者练此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对体弱多病者来说,更是理想的康复手段。放松功属于静功,易学易练,不易出偏,它是从意念和身体放松为主的新功种。在练习方法上是吸气时意守要放松的部位,呼气时意念离开意守的部位,同时默念“松”字,体验松感。在姿势方面,初练功者,用仰卧或靠坐;练功熟练者,可在站桩和行动时练习放松。在呼吸上,一般用自然呼吸。   2.内养功   是刘贵珍先生整理总结而成,目前已成为气功的主要功种之一。本功注重调息,对呼吸的要求较为严格,并配合默念字句以诱导入静,从而将调整呼吸与入静意守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大脑静、脏腑动的特点。内养功锻炼一般先由卧式开始,坐卧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单独应用。内养功的呼吸法较为复杂,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字句四种动作相互配合。呼吸要力求自然,尽量保持深、长、细、匀,不要憋气,以防出偏。在意守时,应自然做到似守非守。意识不可过于集中,但也不可无意去守。  3.强壮功   此方是著名气功师刘贵珍先生吸取了民间功法以及释、道、儒各家功法的精华,综合整理而成,其特点基本上与内养功相同,属于静功,只在呼吸和姿势方面有其特色,如盘膝坐及站桩等。其作用可以概括为:养气壮力、健身防病、延年益寿。   4. 保健功   是一种由外及内的功法,它是以练功者用自己的双手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为主,辅以呼吸和意念活动的保健按摩疗法。本功简便易行,作用平缓,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对颜面五官的保护和美容,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孙思邈说:“可以使身体悦泽,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   5.五行掌   是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或根据四季养生,选练相应功法,也可按顺序全套练习。具体功法如下:   ①功前预备活动。宽衣松带,全身放松;轻轻叩齿36次,舌在口内搅动36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脐下丹田处;以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然后干洗面36次。   ②推法。属木,与肝相应,默念“嘘”字。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下垂,屈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靠近小腹;以鼻缓缓吸气,意念暗示清气从两足大趾沿大腿内侧的肝经上升至两胁;与此同时,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与肩平行时吸气尽;随呼气默念嘘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由两胁沿肝经降至足大趾;同时反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随呼气双手缓缓向左前方推出,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呈弓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气尽时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样伸左腿屈右膝,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再开始吸气,如此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并重复5~10次。做推法时,动作宜缓慢,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目光注视双手,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麻酥酥的得气感,意念暗示气血沿肝经循行路线升降,吸气时大趾微微上翘,容易得气。   ③拓法。属火,与心相应,默念“呵”字。预备姿势及动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气时暗示清气从小指内侧沿心经路线至胸中;呼气时默念“呵”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心经散至小指,同时,推出的双掌如拓碑贴状,由左向右缓缓移动,至呼气尽时,直腰双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双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开始吸气如初,并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从右向左拓,也重复5~10次。做拓法呼气时,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劳宫”穴和小指尖内侧的。“少冲”穴,并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翘,以产生酥麻的气感,腰要正直,躯干随双手左右升降做圆运动。   ④法。属土,与脾相应,默念“呼”字。预备姿势同推法;随吸气左腿屈膝,尽量上抬大腿,足尖向下,暗示清气从足大趾内侧沿腿内侧的脾经上升至腹部;同时左手屈时,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自然微曲,以肘为轴,从小腹右侧向上,向左划弧运动,至与视线平时,吸气尽,掌心转向面部;随呼气默念“呼”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大腿内侧的脾经下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掌转向前方,向左。向下划圆,降至小腹前,又反掌向上,叠于右手背下;再吸气时,换右手右腿,动作同开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后退做5~10次。做法时,手、眼、头、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⑤捏法。属金,与肺相应,默念“丝”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弓步,左臂向左前方伸,掌心向上,五指收拢如捏球状;右臂抬起,向后屈时垂腕,掌心向下,五指亦如捏物状,屈肘40度左右,手置胸前,使肩、肘、手相平;随吸气,伸左腿,屈右腿,重心右移,臀向后坐;同时左臂屈时收回,右臂在左臂上方向向左前方伸出,两掌相对经过后,双双反掌,左掌向下,右掌向上;同时,暗示清气从拇指经臂内前缘的肺经吸入肺中;随呼气,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屈肘收回,腿也呈前弓后箭,重心移向左前方,同开始动作;同时默念“丝”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肺经散至拇指;如此反复5--10次后,再换右臂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也往复5--10次。做捏法时,动作应缓慢轻柔,躯于前后移动,而胸腰则左右扭转,以扩大肺活量。   ⑥摸法。属水,与肾相应,默念“吹”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前弓后箭步,两臂自然下垂,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置于小腹左前方平脐;随吸气,双手由左向右、向后收回,做划圆的抚摸动作,收至右下腹时吸气尽;同时左腿伸直,右膝屈曲,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左足尖微微上翘,足跟着地,暗示清气从足心“涌泉”穴沿大腿内侧的肾经上升至腰部两肾;随呼气默念“吹”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肾经降至“涌泉”穴;同时双手向左,向前摸出,意守掌心,手指微微上翘,以产生气感;同时屈左膝,伸右腿,重心前移至右腿上;呼气尽时,再开始做前动作;如此反复做5~10次,再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亦做5~10次。做摸法时,双掌与地面平行划圆,如磨豆腐一般,高不过脐,腰部随呼吸及双掌动作转圈,躯干要保持正直,这可加强对“肾俞”等穴的意守。   以上动作虽然简单,却能使脊椎和上下肢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因此五行掌既可用于养生保健,也可用于康复医疗,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可做为辨证施功的基本功法。   还有不少功法,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下面再谈谈有关功法的选择问题:   一般来说,身体瘦弱者,宜先练内养功,待体壮以后,再练站桩功、行功和各种动功。体胖者,宜用强壮功、站桩功、行功等;高血压者,可练松静功及内养功;胃肠病等消化系统疾患及肺结核等,可选内养功;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等,应选强壮功,配合保健功。总之,应根据中医诊断,分清自己的身体偏于阴、阳、寒、热、虚、实哪种状态。如吸为阳、呼为阴,调整呼吸时阴阳的长短,即可调阴阳。例如,阴虚有火的人,可吸短呼长,着意于呼气;阳虚有寒的人,可着意于吸气,吸气深长。阴生于静,阳生于动,调节动静也可调阴阳。如阴虚者以练静功为主,阳虚者,多练动功。意守也可以调节阴阳寒热,《文始真经》云:“气缘心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之觉寒。”就是说可以用想象和暗示的方法来建立一个适合自己需要的寒热温凉的环境。气功养生――练习气功的基本方法
作者:     来源:
华夏中医药网www.zyy123.com
练习气功的基本方法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 调息、调身、调心
- 练习气功的要领
- 练功注意事项   1.调息、调身、调心  练功之法,首先是要在调息、调身、调心上下功夫。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 所谓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效果有关,所以往往求静心切,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意守呼吸与意守丹田结合,就叫做“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气经肺吸入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好像气从小腹经肺而出。这种气贯丹田法是气功产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肾。   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等运气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后再去学习。  运气是通过深长呼吸和停闭呼吸,以意领气,打通经脉,意随气行,运行周天,这在古代也称“闭气”、“引气”、“行气”、“运气”等。若运气攻患处,给自己治病称“行气”;若运气外出,发气给他人治病,则称“布气”。   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   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调身的总要求是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摇,注意道路,气贯丹田,呼气提肛,吸气放松。  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双膝微屈,躯干平直,含胸收腹,两臂向前半举,屈时屈腕如抱球状,两目半闭凝视鼻端,然后调息,意守丹田,此所谓“三圆式站桩”。  坐,有自由式和盘膝式两种:自由式,选适当高度之椅。凳或床,双脚踏地而坐,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仰掌叠放一起置于小腹前,目半睁,视鼻端,或双手合掌如佛,目半睁视指端。盘膝坐,有单盘膝、双盘膝和自然盘膝。单盘膝是将一侧小腿放另一小腿上面;双盘膝是先将右小腿放在左小腿上面,再把左小腿搬起放在右小腿上面,两小腿交叉,两足底朝天放在大腿上;自然盘膝是两小腿自然交叉成八字形,两足压在大腿下。上身姿势皆同自由式。行功应备软垫,两腿发麻时,可行自我按摩后收功。   卧,适于病弱或失眠者,可于睡前行此功。以右侧卧位为佳,头稍向前。下面的一只手自然屈肘放枕前,手心向上,上面一只手自然放在大腿上、手心向下,或放丹田处,手心按腹。腿的姿势是,下面的自然伸直或略屈,上面的屈膝120°放另一腿上面。  做,有两个含意:其一是指日常劳作时,根据工作的性质,采取合理的不易疲劳姿势,配合意守丹田和腹式呼吸,其精神实质是时时处处都可意守丹田练丹功;其二是指导引、太极拳等各家各派的动功功法,其姿势动作五花八门,学者应选其一种,认真实行。  总之,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  2.练习气功的要领  著名气功师刘贵珍认为,练习气功要掌握以下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松,一方面是全身肌肉放松,这个松必须掌握松而不懈的状态。采用卧式,全身放松较易实现,但在摆好姿势以后,还应全身微微晃动几下,达到卧之舒适。站、坐两式的维持,都必须有一定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但也需最大限度的放松。放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意识的放松,首先要伴随着全身肌肉放松,使整个身体有一个舒适松快的感觉,另外,就是意守呼吸或意守丹田都不能思想过于集中,要消除紧张状态,达到精神意识的放松。所谓静,是指相对安静而言,在呼吸方面出入无声,体会悠闲自得,在意识方面强调通过意守,排除杂念,达到入静。总之,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关键,掌握得好,可以迅速获得良效,掌握不当,往往会出偏差。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  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之初,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肺气的锻炼,由于功法的不同,采用的呼吸方式也各异。虽然如此,但不论什么功法,大都要求呼吸做到:悠、匀、细、长、缓。练功有素之人、每分钟呼吸次数,甚至可达二三次,形成缓慢的腹式呼吸。呼吸气的锻炼,必须由浅入深,由快至慢,逐渐练习,不能要求在短时间内即形成完整的深长呼吸。初练时必须以意念诱导,练到一定程度,便可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整个机体发生更深刻的变化。初练气功者欲想很快排除杂念是很困难的,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达到入静的要求。   练功过程中怎样把练意和练气结合起来?开始锻炼呼吸时,同时也要意守呼吸,以帮助呼吸尽快练好。待深长。均匀的呼吸形成后,再注意腹部随呼吸起落。当呼吸锻炼得很纯熟时,即使不注意呼吸也能自然达到气贯丹田,此时,单纯意守丹田即可以了。这样练气练意,二者就能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   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求成。   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以内养功为例,可以先掌握姿式和锻炼深呼吸,在深呼吸比较熟练时,再加上停闭,在停闭呼吸熟练以后,再加默念字句,然后再加舌抵上腭,在这些动作都比较熟练了,再加上意守丹田,这样一步一步地掌握,往往比较顺利。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   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合理休养应包括的内容为: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这些内容在整个练功过程中乃至一生,都应当注意,这往往是战胜疾病取得健康的保证。每次练功均应贯彻练养相兼的要求。如练内养功或强壮功时,练上半个小时以后,就可以放弃停闭呼吸,放弃意守丹田,单纯全身放松,平卧床上,静养10~20分钟。养后还可以继续再练,如此练练养养,效果也很好。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   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练功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体质和日常习惯等,选择1~2种合适功法,进行锻炼,这样既便于掌握,又易获效果。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   气功疗法主要是患者自行掌握练功要求和方法,不断地进行锻炼。在锻炼中大都不能一帆风顺,严重者可产生偏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常见的原因是急于求成,不能循序渐进,呼吸用力过大,一味追求深长缓慢,或意守强度太大,或盲目追求某些感觉,结果造成呼吸不畅,胸闷气短甚则呼吸紊乱,头痛头昏,精神紧张等。  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3.练功注意事项   首先,要选择适宜的练功场所。环境安静对初学者尤为重要。在室外练功,最好能选择树林、草坪、花圃等空气新鲜的地方;在室内练功,也应保持空气流通。练功场所的光线宜暗些,有利于较快入静。但无论室内室外,都不宜让风直接吹在身上,尤其要避免吹在后颈部分。 其次,功前要摆脱烦恼,心情愉快。在上功前20分钟即应停止较剧烈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以保证练功时全身肌肉放松、心情平静,有益于调整呼吸和意守入静。作功前要宽衣松带,以便于全身肌肉放松和呼吸通畅。若采用卧式,应脱掉外衣,安卧床上。练功之前还要排除大小便。   还要注意练功的次数和时间。初学者每天宜练一次,练习10~15分钟即可;练功熟练者,可增加一次练功时间,每次延长到20~30分钟。在疗养院或在家中休养者,也可以每天练功3~4次。在练功期间,生活要有规律,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营养,去掉烟酒嗜好,同时,要注意避免七情干扰,保持情绪稳定。练功完毕后,不要匆忙站起,应该先用两手擦面,轻轻揉揉两眼,然后再缓缓起立,活动活动四肢。但要注意的是在饥饿和饱食之后,都不宜练功;发热、腹泻、重感冒或身体过度疲劳时,均应暂停练功。气功养生史   http://bbs.e521.com/printthread.php?t: http://bbs.e521.com/images/misc/vbulletin3_logo_whit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