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是人非图片文字:復興國學以支撐中華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08:03

復興國學以支撐中華崛起

-----------------試評建設國學門的爭論

現代學術的一個重大弊端,就是人學的物化,人文學的物理化,科技化,實證化。因為科技能力.物理學.實證哲學,具有可見可觸,有用有力的實體特質,更因為科技對近百年來全球生活的有力統治,使製造物用的能力及學問,具備了無可質疑的真理性,成了人間一切學問與是非的評鑑表尺。從而使一切人學都成了物理學的分支,都以物理學的眼光.數據與評量標準來表述自己,證明自己在學術上的合法性。最明顯的就是馬客思主義,他以物用的生產技術定義人類的歷史,把全部人類歷史看成物用創造的歷史,把人類的所有關係看成,依賴物用而變化的“上層建築”,其結論就是解決人類在物用上的生產及佔有關係,就解決了人類根本問題。這一個以想像中物質實體為基核的思維,出之以一種嚴謹而無可爭議,物質實證的論述方式,立即贏得了科技虛弱國家的青睞,在他們飽受西方列強船堅砲利的欺凌之餘,馬客思主義提出一種,對人類全史,對人類全面關係的一種“科學解說”,並斷言西方的文明處於資本主義階段,而超越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就是共產主義。正當歷經凌辱而悲憤莫名的中國人,落難沉淪找不到出路的時候,蘇聯老大哥為我們送來這麼一個現代上帝,政治經濟歷史的科學真理,超英趕美,揚眉吐氣的科學捷徑,怎不讓中國人欣喜若狂,趨之若鶩?這些中國人為了救國救民,其信仰.其奉獻.其流血悲歌的奮鬥史,真足以驚天地而泣鬼神,然而真實的歷史,真實的人間,卻不可能被一個學者在圖書館裡的空想所匡定,不可能被全體中國人超英趕美的悲志所撼動,更不可能被人們頭腦中所想像的“科學”論述所宰制。這個教訓是慘痛的,但也是無可逃避的!經歷千辛萬苦,種種磨難,有頭腦的中國人終於想通了,所以有聯產承包,有白貓黑貓,有改革開放,有摸石頭過河,這一切都以尊重市場機能,尊重個人求富的意志而展開,三十年來,其成就是巨大的。伴隨經濟成長的同時,也激起中國人的思古幽情,激起中國人重建中國學術體系的豪情壯志,於是有國學熱的興起,各大學紛紛辦起國學院,擺在面前的就是如何建設國學學科以及如何授予國學學位的問題。

去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紀寶成.武汉大学校长 顧海良.山东大学校长 徐顯明.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實.…等人在人民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 召開一場討論會,就專門討論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

對這個重大問題,南開大學的劉澤華依然還生活在過去,發表〔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 〕“以下簡稱關文”一文,用唯物史觀批評中華文化的復興,從而引起學界的相關爭論,做為民間儒者似乎也不應該保持沉默。因此也願就識見所及進行評說,此評說分為三個部門:其一為評劉澤華。其二為建議.設想。其三為結語。

 

◎評劉澤華

1.首先應該談一下學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我們知道世界的整體必然包括中國,中國不能離開世界,世界的完整也不可能離開中國,中國是世界太極內含之一。經過五千年文明所誕育的中華民族,自有他的人類學特質,也有他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質,世界文明如果喪失中國文明,必將殘缺而黯然失色,中國文明如果沒有世界各國文明的交融,也必定會走向孤陋而僵化。因此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問題上,應該是共立共成,互涉互入,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的多元合和。可是因為中國在清末慘遭欺凌的痛史,嚴重摧毀中國人的自信心,在中國人心理上形成嚴重的殖民地意識,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看得是天生奴才,看得一無是處,以為世界文明與中國文明是兩元對立體系,世界文明就是西方文明,就是英美文明,就是遠遠高於中國的高端文明。中國文明必須全面放棄自己,全面向西方學習,中國的出路就是把中國文明完全西方化,就是把自己變成西方,變成為英美文明的同構物。五四新文化運動既是中國人求新求變的大事,也是殖民地弱小意識的一次大暴發,在他們殖民地受虐意識與自賤心態的觀照下,中華文明除了一片專制獨裁,野蠻落後之外還能是什麼?

然而如果我們還良知未泯,還有一點血性與正義感,應該不難看到,英美文明對自然界進行嚴重的破壞與污染,對弱小民族進行貪婪的剝奪.奴役.侵略.殺戮,這個以科技生產力,以高端殺人武器為代表的文明,是一個毀滅生態,毀滅弱小民族,非常有害而殘酷的文明!站在人類良知與正義的立場上必須譴責這樣的文明!而中國做為13億人的大國,不可能再走英美通過侵略.殺戮與掠奪以行崛起的道路。中國要崛起絕不能複製英美模式,中國的崛起必須依托中華文明,走一條合乎生態,合乎正義,合乎世界弱小民族共同願望的路。中華文化的靈性寶庫,正隱藏著大國崛起的密碼,隱藏著中國人揚眉吐氣,重振雄風的無上神功!天可憐見,這些神功密碼卻在殖民地自虐意識的關照下,成了人間最醜陋不堪的魔鬼!試問正當中國人奮勇拼搏,期待風雲再起之時,中國的學者教授,怎麼可以悍然自許,繼續張揚殖民地自虐意識?

 

2.文明是人文創造的總體,文化則是指向人文創造中傾向心靈.思想.精神.生活樣式的部分。百萬年無數聖哲.無數人心性靈慧的凝聚,成就了我們的文化。 它浩大深遠而多層多方,借此以支撐億萬人之總體生活需要與幸福追求。每一代人都受益於文化所施予的德惠,每一代人也繼續進行文化的修補與創造。這種創造不是自然本有的一種力,而是一種人為之力,手腦並用之力,心性靈慧之力。因此,心性手腦是創造力之本源,各種器具與規章體制則是心性創造的成果。心性之學正是鍛鍊思想,提振心性,開拓人類慧命之學。東西各民族分別在自己的種性與地文條件上,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體系,固然中國在物用創造上不如西方,有需要向西方學習,但這絕不意味中華文化就一無是處,就一片黑暗。做為浩蕩幾萬年的中華文明,自有他淵深廣厚,不可企及的地方。但五四運動以物用為真理,以西方為上國,提出德賽兩先生的口號,斷然將中華文明視為野蠻.落後.黑暗而一無是處,從廢文字.禁中醫.改信仰.破傳統.到全盤西化,其激烈的狂飆,甚至導演成文革破四舊的慘劇。

如今痛定思痛,我們應該認真反省五四以降全面反傳統的危害性,應該明白唯物史觀以物的觀點,宰制人文.歷史.人性.人倫的危害性。但是劉澤華等人依然還停留在反傳統的惡浪裡難以自拔,在〔論儒家文化的“人”〕一文中,他們斷言: 「在儒家文化的規範之下,人們生來就是君父的子民,實則成爲封建專制治下的馴民。」,他們認為儒學聖人之道必導致「泯滅個性,否定自我。」…。到現在這篇“關文”所說「王体道,王就是道,道从王出。」,可以說一以貫之的執行五四戒命,以全盤西化的五四執迷,做為心性思維的定盤金針,並以此心性迷執,想像儒學的黑暗,醜化王道之崇深。問題是:五四年代中國處於次殖民地時代,文革時代則處於動亂時節,那時的悖逆顛倒當是理有固然。可是現在的中國面臨大國的崛起,正走向世界強國的道路上,再用五四心態,文革思維指導中國的學術建設,顯然是荒唐錯謬的。

3.世界是個總體存在,但如何認識世界的存在,卻依賴於存在物的心性能力。 人通過心性能力形構出一個安身立命的價值與意義之源,同時在自然宇宙中創造出一個人文宇宙,用以承載及導引一切人文創造。心性是人慧命之源,也是人各種想像與創造的基點,人通過觀照.覺察.反省.戒持以成就此心,此心走向浩大而靈覺,才足以對人間事物進行更深更透的觀照。現代理論思維所依賴的只是一種機械靜態方法與觀察角度,捉住一個角度一種立場,將之固化推演,以為人間真理盡在於是,完全遺忘心性靈動的存有,遺忘萬事萬物.生命生機生氣的多樣纏繞。以這種理論論說人類生命事物,就很容易失真失準.片面僵化。劉澤華在 ”關文” 中所表現出來的問題正是思維僵化的問題。唯物論說以物質生產力匡定人類歷史文明之所是,已經在慘痛的失敗中證明其謬誤,劉澤華卻不肯回頭轉腦,依然以其偏愛的唯物史觀為真理,還以這種唯物思想評說中華文化。如此這般,遺忘心性在文明創造裡的巨大作用,一味執著於生產力,以物用為上帝而評斷一切,都是一種迷執的想像與戲論,全不相應。

其實人類生產力的噴發,正是心性能量的一種示現,生產力固然能影響人的生活及思維,但支撐生產力壯大的正是人類心性的創造力。不提人類心性的創造力,卻把生產力獨立化.萬能化,當神來崇拜,說到底也只不過是一種拜物教的迷信而已!有何“科學”之可言?

以心性思辯方法來看,人建構其認識心,以認識心之投射照察世界,這個照察世界,只是該認識心借世界以變現自己而已!世界不會成為他之一心,他之一心也無能於匡定世界之所是。人如果想要更多更深的探索世界,就需要不斷批判其心識,調整其心識,高大深厚其心識,這也就是莊子與禪宗哲學的核心要旨所在。可是劉澤華年歲老去,已經失去思維的融通性,失去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能力,他的思維框架還停留在唯物的孔眼裡,可是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換了人間,中國做為崛起中的大國,已經不能再做馬列的附庸,唯物的歷史命定論,既不能指導中國認識他自己,也不能指導中國聯合國內外諸力量,走向大國的崛起。做為中國大學的教授,對中國三十年的變化,缺乏感知,也不能調整自己跟上時代腳步,還妄想螳臂擋車,妄想用老一套命定論,反對文化復興的大潮,實在是可憐可悲的。

 

◎建議.設想

從幾位大學校長就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的討論來看,現行學位學科制度,甚至中小學教育體制,都是學習與模仿西方的結果,要復興中華國學,要在學制上給國學安排一個位子,都是茲事體大,困難重重。做為體制內的大學校長,當然只有從現實出發,摸石頭過河,想方設法,在接受現體制的前提下,為國學找出一個位子,這是值得肯定的。但做為民間儒者,不在其位可以不謀其政,盡不妨提出一些大膽設想,目的不在處理國學學科及學位問題,而在思考如何在學術上迎接中國的崛起,如何更有力道復興文化的問題。

1.重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這也正是中共17大的號召。中國人經過百多年的苦難.戰爭.鬥爭.死亡,其核心追求就是驅逐帝國主義的欺凌,促成中國的強大與復興。為了國家的強大,中國人奉獻出億萬的個體生命,犧牲奮鬥,家破人亡,驚天地!泣鬼神!現在的中國終於超越救國圖存的歷史階段,走向大國崛起。當年為了救國而統一意志,而犧牲個人,雖然悲慘,卻也是無可奈何的歷史命運,但是強國不是一群奴才可以建成的,當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走向崛起的時候,大家都應該認識到犧牲個人不是歷史的正道,再繼續強化黨國意志,必定違逆歷史大勢,喪失天心民意的歸往。在迎接中華復興與崛起的大道上,可以繼續強化的應該是解放思想,重建一個大國家大國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這個重建不能是全面復古的冬烘僵化,不能是唯物思維的教條堅持,不能是西方自由思維的簡單模仿,而應該是站在中國天道.天德.天人.天下.天人合一的民族精神上,吸納西方乃至世界各國的文化精華,綜合融通,成就出新一代的中華文化,成就出合乎歷史要求的新國民.新人生觀.新世界觀。所謂道在山林,學在民間,要建設一個強國的軟實力,要締造新國民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再走黨國主導,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的方式,顯然是不能成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為學術鬆綁,在學術界的學院.報刊.網路上,盡可能的容許並鼓勵思想的討論與創新。同時應該設立基金或獎項,鼓舞中華人文的研究與創作,解放腦子,恢宏氣度,團結世界華人,為中華學術之振興盡心盡力。

2.學院體制事關重大,不宜全盤大變動,但盡可以藏學於民,在民間地帶做各種創新或復古的試驗。秋風在〔国学建设的中道〕一文中說道:“国学不应当是一门专门之学,而更多地是一种开明的古典主义的学术取向、知识精神:即学者对古典保持开放心态,愿意面向永恒问题,尊重古圣先贤的主题和范式。….今人运用现代知识资源,完全可以基于儒家的主题和范式,发展出具有说服力的社会理论、政制理论、财政理论甚至国际关系理论。….狭隘的学术规划显然不利于古典思想、学术的复兴、再建。 从这个角度看,现代大学中的国学院,似可有意向古代书院模靠拢。它应当招收各个学科的高级研修生,透过对经典的研读,透过与导师的亲密接触,深入中国古典的思想、价值与学术世界,融入其主题和范式。….这样的学术精神和由此生产、积累的知识体系,将构成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秩序重建的重要部分。”[註1]

秋風這個主張我完全贊成,並且更應擴大其適用領域,就是中華國學重建問題不應限縮在大學國學院的狹窄範圍內,而應該讓國學經典全面進入各級學校,列為共同必修,列為考試科目,為中國人進行國學補課。 各級政府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舞民間讀經運動。比如許多閒置的建築.故居.紀念館,應該適當適時的提供出來,用做民間文學研討及讀經講經活動的場地。各地應該認真探索恢復部份書院的可能性,在書院中試行祭學合一體制,既有祭祀空間,又有讀書與藏書地方。 全國各地尚有許多孔廟,應該將其部份空間撥交孔氏家族或地方儒學社群,用做儒學研究.討論.傳播的場所。只有上下同心,共同擁抱中華文化,復興古典再開新花,才可能重建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以支撐大國之崛起。

 

◎結語

國學經典是歷經萬年風霜考驗的先民心靈結晶,具有淵深廣厚的天人內函,值得中國人永遠愛護與尊重。傳統經典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成為現代中國人的能量依托。經典是活的,需要歷代人物參與創造,共生共成,共感共應。通過後人的參與閱讀.詮釋與再創造,經典才能匯入歷代哲人之慧命,成為中國人精神.智慧與氣度的寶庫。

由於清未以來,國家的動亂與衰敗,國學倍受否定,全民族的腦子被西方征服。這也就是祝家華教授引杜維明的論述所說的:中國知識份子完全被西方啟蒙理性心態所征服,無條件地接受了啟蒙的無神論和科學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還一直認為這些都是進步思想。 [註2]可是,一個悠久浩蕩的中國,不可以也不可能永遠臣服在西方理論模型中,中國必將躍升,必將風雲再起,而支撐中國崛起的核心力量必定是文化的力量.思想的力量.重建國魂的力量!

當此中華文明崛起的大時代,兩岸的中國人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與重建,而其核心就是中華文化的重建,也就是國學復興問題。如何依據中國傳統的國學資源,在當前全球化的世界條件下,在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上,進行價值創造、思想更新與體制重建,進而在資源枯竭,生態惡化,戰亂頻仍的世界上,推出中國的創新思維與價值模式,在西方道路之外,也推出中國的發展道路與夢想,這不僅能對世界人類的發展,提出更多的選擇與貢獻,也可以對中國的和平統一,精神家園的重建,國家的富裕.自由與強大,創造出堅實有力的基礎。

孔子2561年2月16日[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註1.]該文发表于《国家历史杂志》,2010年1月号,

[註2.]見南方學院 祝家華博士〔尋找新文明秩序與儒家德治民主——從“開出民主論”到接著牟宗三而講〕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