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海英语 青云课程:當前復興儒學儒教的若干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7:55:49

當前復興儒學儒教的若干設想

一.儒學的當前形勢

    儒學誕生於遠古,因其核心是人學,是道德倫理,是家國天下,是此世此岸之成德成聖.立德立功,較不重視神鬼世界與生死問題之處理,儒學的入世性人間性特強,沒有建立自己的廟宇教會體系,而與家國天下進行緊密合作。其制度依托逐漸形成於秦漢之際,其一為大家族.宗邦鄉土社群。其二.是民間精舍.書院.家學傳統。其三.鄉舉里選的德性政治,以及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其四.君王政治及其教育體系。因此,當清末民初,君王政治解體,科舉及書院廢除,大家庭沒落,儒學失去社會的體制性依托,陷入一種無家可歸的窘境。 

    余英時在〈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一文裏,指出儒學的“遊魂”狀態,他認為儒學的許多精神元素,依然在中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發揮著功能,但作為一個有制度依托的整體性架構,已經不復存在。如何重建儒學的制度依托呢?他認為出路應該是重新發揮儒學的踐履精神,走向人倫日用,在民間 “私領域”中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現實家園。

    的確,盱衡百年來的儒學命運,先是失去君王政體與科舉制度的依托,再經五四運動的全面批判,文革的打倒,已經衰敗得如遊魂之低迷了。蔣介石雖然在台灣高調推動文化復興運動,支持了新儒家的壯大,但是,儒學畢竟還沒有發展出與現代社會相匹配的理論資源,沒有能力導引國家之政策施為,沒有組合團結自己的群眾,也沒有形成建制性機構,培育自己的幹部,推動助人救世的事業,只是一種遠古心靈的嚮往與回聲,只成了散兵游勇式的個人愛好.品德修為,畢竟不足以支撐儒學的壯大。

    日前,成功大學中文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和「台南儒教會」聯合舉辦「制──儒教興運動」徵文活動

    主辦方認為: “在宗教、政治、社会、文化、慈善、媒体、教育体制上,儒教几乎是乏善可陈。以佛教而言,自从太虚大师提倡人间佛教以,在台湾开花结果,但佛寺林立,信徒众多,也建立了六所大学,还有享誉国际的慈济功德会,而台湾但没有普遍性的儒教会,儒教的信徒也没有人去组织,儒教专业的传教士也未培训,而且一家儒教大学也没有…”,因此他們提出:如何培训专业的儒教传教士?如何建化的台湾儒教会?如何建国际性的儒教合会?…等等十大願望,期待全球儒界朋友共同來集思廣益,以開創儒學儒教之新局。

    筆者對儒學復興問題也略有思考,並寫過〈試論儒學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略述儒學在農村生態實踐上的設想〉等文章,爰根據這兩篇文章,綜合當前視點,再寫此文。 

二.儒學.儒教與儒家

    據筆者所見,“儒家”主要指向儒學這個學派,指向學派的人,是一種屬人的,以學派為主的名稱。“儒學”則指向儒學這個學問系統.學理研究。“儒教”,比較偏重儒學的形上信仰.終極追求及其宏道行道的社會建制。但是,因為儒學特具實踐性格,重知行合一,有體有用,凡研究儒學而能深入其中者,必也是一個儒教信仰者,而儒教以人倫日用為救贖的重大法門,敬鬼神而遠之,善其生所以善其死,不同於一般神鬼出世之宗教。因此,本文認為儒教是禮樂教化之教,是人文人學之教,儒教而區隔儒學,則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儒學而捨棄儒教,將退化為書齋學院裡的概念知識,丟失其實踐面向。因此,儒學儒教是相互為用,陰陽共在的一個整體,可以隨場合.隨文脈而靈活取用。此可以參看林安梧教授之說:“我们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处处有宗教,而宗教其实就在于文化、教养中看到。用「儒学、儒家、儒教」,不同的词都可以说,就其教化层面、信仰层面叫「儒教」,就其学问方面叫「儒学」,就其脉络统系叫「儒家」。…儒教其实是一个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对天地、对父母、对圣贤起根源性的尊敬,回到生命的根源,开发生命根源的宗教。这宗教之所「宗」,是回到我们祖先的根源,回到天地的根源,回到我们整个文化、圣贤教化的根源﹔这样的「教」就是顺着这根源落实在整个人间生长的教,所以这样的「宗」来说,是为「道」,这个「教」就相当于「德」,中国文化传统的「宗教」与「道德」是和合为一的。”[]。因此本文對儒學.儒教及儒家不做特別區分,取其綜合統貫,共立共成共在之意函,對相關名詞概念,端視上下文脈之需要而取用之。 

三.儒學理論之特色

    儒學為日用常行踐履之學,是與天地萬物.人文教化.身心性命高度相關的中國特色之學,就其高層次而言,是內聖外王之學,是明道救世之學,是憂以天下樂以天下,家事國事事事關心之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學。就其低層次而言,也是匹夫匹婦之學,是每一個人做人之學,行善之學,安頓其身心靈魂之學。儒學的產生本來就來自天地風雷,水火山林之間,來自春耕秋耘,夏種冬藏,來自吃飯穿衣,行住坐臥,來自父子人倫,兄弟天情。所以不識一字,亦不失其堂堂一個人。

    然而自西力東漸,中華文明在中西的磨擦衝突中,一再挫敗,割地賠款,尊嚴掃地,自信全失,進一步引起中國人對自己文明的全面否定與醜化,更有了不讀中國書,廢除中國字,全面否決中華文化的極端行動。影響所及,以西方為中心,為主體,為真理的信念信仰,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思維定勢,他們以西方的概念架構看問題,以西方的理論預設思考,以西方的術語,以西方的方法,以西方的問題意識,理解並表述世界。對中華文化體系的太極陰陽,道器相需,天人合一,靈機氣動之宇宙觀,沒有生命實證實修,實感實悟的體認。卻用西方邏輯概念思維加以描模.假設.實證.論斷,把中國天人相涉,身心踐履,萬物協作,互補互成安身立命之學,弄成紙面文章,概念遊戲,套套邏輯,考試與學位門徑。卻沒有能力指導人倫生活,社會實踐,沒有能力解明中國社會的病痛,開具治療的藥石與方案。

眼下的教育體制,從小學以至於大學.博士.博士後,可謂財大氣粗,體系儼然。但是這種模仿自西方,以西方知識論,以西方單一實體觀念,以西方機械理性方法所建立的教育體制,的確無力於傳承中華文化及其心靈,無力於施行道德踐履與倫理教化。

    因此要建設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挺立儒教的信仰體系,那就必須嘗試,在既有的西方教育體系外,試行建設具有儒學特色的教育模式。但是考慮到現行教育體系有政治.法律.社會.人心的多重支撐,還有職務.工作的許多保障,不是一時可以撼動,也不需要以它為對手,進行攻擊與抗拒,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既有的教育領域之外,進行教育.工作.生活.交往.修鍊的另類創造。依本文的設想就是恢復中國故有的儒學儒教體系,其初步設想概略如下: 

四.建設儒教體系的初步設想 

1. 起誓立大願:人生其實很短暫很渺小,人要成其大,必須知所取捨,知所放下,知所集中。有德儒者必須深明此理,不給自己太多的夢想,必須能捨棄一些讓人分心分力的志趣,而將自己一生的志業集中在一.二件事情上。做為一個儒學儒教的信仰者,最好能將志業確立在建設儒學.復興儒教的事業上來,這既符合〈大學〉止定靜安慮的要求,也容易做出成績,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

2.儒教應該強調人間性.家庭性:在台灣民主體制下,組社團辦刊物都比較容易,儒教志士應該要團結起來,組建社團,推動儒教事業的深入發展。儒教是天道人心之相貫,是體用一如,道器相需,善其生所以善其死的人間信仰。儒教的核心特質在人倫.人道,是一種人文教,禮樂教化之教,不同於世俗宗教,以彼岸.以神鬼.以死後世界為核心關切,當然無需效法出世宗教,強調神鬼的迷信做法。儒教應該專注於人間性,在一切人生的問題上,做獨特的發揮。最基本的就是人倫人道之常,家庭男女之愛。有夫婦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兄弟,才有師友,才有君臣。家庭之倫奠立了人間與國家,也保障一個人的飽暖.安居與學德之培育。古代家庭數代同堂,同姓聚居,既因為人多才多可以互相教育,也因有家譜,家規,家訓,家學之夾持訓勉,使家庭也成為道場,成為學德養成所。近代以來,大家庭瓦解,家譜,家規,家訓,家學也走向衰微。小家庭夫婦兩人,既要照顧小孩,處理家中瑣事,又需進行社會交往,以及謀生事業的開展,往往過於繁忙無法專注於孩子的教育,只能全部依賴學校,但學校因為新體制的實施,只能提供應試教育,很大程度削弱孩子的人格養成。這樣培育出來的小孩,固有成才成德者,但也有許多問題青年,製造出許多社會問題。在此情勢下,儒學儒教應該特別要關心家庭問題,可以成立家庭倫理協進會,集中家庭問題的專家與資料,專門協助問題家庭的矯治與幫扶。這一取向以家庭為基礎,上可以提升社會的文明與溫暖,下可以幫助青少年養成敦厚的品格,同時也能為儒教的壯大,建立基本根據地,應該成為儒教建設的主要策略。

    當然儒教也應該有其終極追求,有天道的召喚與皈依,有神聖的禮敬與崇拜。這些就需要適度的恢復傳統,同時參考其他宗教的某些成規,變化而創新之,最好能推動禮儀家庭化,將祭天地.祭聖賢,祭我祖我宗我生命之始源的活動一起進行,筆者認為可以創立一套簡單的禮敬模式推展到家庭中,以便日日實行,逐步內化而形成儒教家庭,培育弘毅謙敬.勤勞樂關的儒者人格。    

3.道場建設: 書院應成為儒學聖道志工之養成所。儒學做為一種具有神聖價值的思想信仰體系,同樣必須有聖道志工,以此體現儒學之浩大尊貴,以此守護儒學價值,以此引導世俗,以此抗擊社會醜惡,因此書院應成為儒教的學道基地,以之為推動中華文明再造的一個立足點。這樣的書院道場應該適度恢復古代的形式,也就是必須有祭祀崇拜的空間,必須有藏書.必須有定期不定期的儀式與講座.必須有生活設施.必須有勞動生產的設施。因為城市裡生活費用昂貴,居住空間狹窄,生活步調緊張,缺乏從容論道論學的環境。相對而言鄉村生活費用便宜,居住與活動空間大,只需要不大的資金,就可以有一片房一片地,用之為講學與勞動的基地。何況,儒學是生命的學問,生命的體驗來自天地萬物的四季變化,來自草木虫魚的生長與躍動,在城市課堂裡討論儒學,很容易走向隔靴搔癢的概念遊戲,只剩概念與邏輯上的文字擺弄,卻丟失儒學的生命體悟,丟失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生命感應。儒教一旦有了自己的道場,就應該積極而有計劃的培育信仰者及幹部,研擬出相關禮儀.詩樂.歌舞.同時出版相關書籍,持續的進行社會推廣。

4.宣教: 通過儒教道場培育的基本幹部,一旦培育完成,應該給予職稱.標章.服飾.指定其居住或工作之相關地區做為其宣教區。因為儒教是人倫入世的事業,又因為目前儒教力量的微弱,所以儒教宣教士的建立,不應該走專職的道路。最好的辦法是兼職,依據人倫的需要建立家庭,同時在社會上有正當的職業及工作,只在工作之暇進行儒教活動,這一方式應該更能進行社會交往,同時贏得他人的信任與親近。所謂 ”獨木不能成林” ,宣教區不應該單兵作戰,應該模仿耶教的團契.或獅子會的方式成立教團。在宣教區只有一人或數人的情況下,暫不正式成立宣教區,可歸屬於附近教區,其運作的方式可以採比較直接的單線領導便宜行事,以最大的靈活性盡快促其成長。等到運作成功,人數達到十人以上後,再通過必要的考察批准成立教區,隨後選擇吉日進行典禮及佈達。於此同時,教區必須有基本的分工.領導.管理.入教的相關規章,比較正式.正當的推行相關工作。在儒教的活動中,頌讀經典.唱詩歌.奏樂.禮儀動作.聚會程序.會場佈置...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應該由儒教宣教中心事先籌辦完成,適時的通過教育培訓傳遞給基層教區使用。前面提到職稱.標章.服飾等問題,也應該要有一整套的設計,比如初入教者暫不頒給,等到入教達一定年限,有一定之工作成績,或擔任一定之職務,始頒給相應的職稱.標章.服飾。這些標章都是名教體系之一環,既表彰該人的學德位階,也表示其權威與責任,必須慎重其事,同時可以借此仿傚文官體系建立教階體系,逐步形成體系儼然的儒教。 

5.強化儒教的踐履精神。所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篤行踐履是儒學的核心精神之一,因此任何儒教信仰者,都應該將行動與實踐推到重要位置。教育界的儒者應該在教育界推動儒學活動,比如讀經活動.請校外老師做儒學演講.在學校中推動忠孝仁愛,禮義廉恥的教學活動.在教職員中推動儒學讀書會.帶領學生適度參與校外的儒學活動…等等。工商人士中的儒者應該在自己公司裡推動讀經活動,以儒學的核心價值,來形構自己公司的企業文化,以之強化自己公司的凝聚力及創造力。培養好學有禮,風采翩翩的員工,這將大大增加公司的號召力及無形資產,增加公司的商譽及品牌效應。任何一個人.一個公司.一個團體,只要主其事者具有儒教信仰,就應該自我做古,自為首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庭.公司.團體中,長期而有計劃的推動儒教之信仰普及工作,同時鶯聲求友,互通信息,互相幫助,互相來往,以聯盟的方式推動各種儒教活動。儒學儒教既以天道人心之一貫為其核心,就不應劃地自限的只是讀經,只是談道德教化,而應該多元化走入生活,走入人生的多種欲求之中。比如琴棋書畫.比如傳統戲曲.比如傳統武術.美容養生.對人民生活喜樂之追求抱持肯定.接納.引導.提升的心態,積極介入其中。 

五.結語:建設禮樂中華.高貴人生

    任何思想都必須實踐,儒教實踐的面向主要就是向內與向外兩個方向,所謂向內實踐,亦即內聖之道,不斷向內探索,以證取並覺悟己心之天良明德,以此克己成德,以此刊落習氣,以此戒慎恐懼對越在天,以此鑒別自己之起心動念,言思云為,以至於達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境界。而向外實踐,亦即外王之道,這主要說的是社會實踐,不斷向外創造,通過社會實踐以成就事功,此事功之終極理想在徹底推行王道精神,成就仁愛.慈悲與正義的事業,以至於天下安樂,世界大同的境界。當然人不是神,人不具有神的至善心性與無限大力,人間終極至善與大同至美的境界,總歸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但是至善至美,至安至樂的神聖夢想,畢竟是鼓舞人心,磨礪鬥志,進而安慰靈魂,治療人間憂傷苦痛的必要法門。而所謂外王也並非人人追求成王,成為統治天下的君王,而只是說人人就其性份,就其天生材質,就其命運與奮鬥之所能所及,在吾土吾民的大地人間,踐行並成就其志其心,而為此家國天下增美增善增功德。 

    當此中華文明即將躍升的大時代,兩岸的中國人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就是中華民族的團結與重建,而其核心就是中華文化的重建,也就是儒學儒教的復興問題。如何依據中國傳統儒教資源,在當前全球化的世界條件下,在中國自身的政治經濟社會需要上,進行價值創造、思想更新與體制重建,進而在資源枯竭,生態惡化,戰亂頻仍的世界上,推出中國的創造成果與價值模式,在西方道路之外,也推出中國的發展道路,這不僅能對世界人類的發展,提出更多選擇與貢獻,也對兩岸的和平統一,價值重建,思想回歸,創造出堅實有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所夢想的重回三代,再造漢唐,也應該可以極有希望的向前開展!而要真正建設禮樂中華.高貴人生,就不能只是談說,不能只把儒教復興的活動放在紙面與網站上,所有熱愛儒學,關心中華文明的男女志士,都應該重視實踐,重視團結,把儒學儒教的義理.價值與精神,切切實實在自己身心上.家庭中踐履,同時聯合各地君子,團結起來,把禮樂教化,溫良恭儉內化到我們自己的身心靈之中,落實到我們的社會體制與日常生活之中,從而協力建設一個禮樂文明.高貴人生的神州樂土!

    這既是我們儒者的大志,也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悲願,雖然茲事體大,但只要我們一步一腳印的艱苦行履,儒教復興的光輝必定會在人間照耀的!我們有此決心.更應有此信心!

孔子25601230[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 參見〔关于“儒教”、“儒家”与“儒学”的基本义涵之厘清〕——林安梧在第一届全国儒教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