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深锦洋番外:个工科生的阅读法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18:22:25

一个工科生的阅读法则 铂程斋

(一)

 每学期开始,我有时间都会翻一翻儿子的语文书。每次看过都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我一直在想,可能编这种语文书的人估计都是中文系的人。我对中文系没啥偏见,就是觉得这课本的确不怎地,没啥兴趣。

 我本身是学工科的。跟现在一样,我们上学那阵也是到了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科。印象中,文科生语文好,数学差,背功了得。而理科生相反,普遍是“君子讷于言敏于行”的。做数学飞快,但说话,半天也打不出个屁来。

 每次写作文都头大,因为读书少。唯一的课外阅读,就是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想起来都可怜。

 80年代是个好时代,书一下多起来。然后,小说、电影画报,各种书都可以看了。我记忆中有一本书,其实,是不该我那个年龄看的(按大人们的话说是不知天高地厚):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

 我看了这本书,带来了一个恶果,就是突然,对学校的东西,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看书看得似懂非懂,然后,跑去质问化学老师:“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是事实,还是想象?”

 老师说:“书上是这样描述的。”

 我说:“谁看见过了?有照片吗?”

 老师说:“没有。”

 我说:“那有可能是想象哦。”

 老师说:“但是,书上就是这样交待的。你不要多想了。”

 我说:“我看了一本书,说知识的开始并非是客观现实,而是基于现实的观察先确定一个基本的假设,来验证或推理。这样说的话,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了。”

 老师十分无奈地对我说:“要考试了。你不要胡思乱想了。”

(二)

 那是我第一次从书中知道:居然知识是可以先从胡思乱想开始的!天啊,知识居然是这样形成的:看见一个现象,为了解释它,某个人收集了很多数据,提炼出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找很多的事实来印证它,如果符合的话,我们就称之为定理,如果有人发现偶尔的不符合的事实,就忽略它,或者实在没有办法了,就修正它。当不符合定律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那么,就有人会站出来重新发明另外一个定律来解决它。

 这样看来,知识是一个演变的过程,跟人的立场、环境、角度,当时具体的条件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很容易明白这样的道理:知识要有用,才会不断的发展、更新。

 读了《猜想与反驳》后,我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当我对很多的选择题,摇摆不定的时候,其实不完全是我学得不扎实。如果我能给选择的结果一个合理的解释的话,那么,我的选择未必是错误的。它的错误只是在于它不是老师的选择。

 因此,我洞悉了应试教育的一切把戏。应试教育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什么都不要问为什么,只需要记忆要求的知识,在考试中,猜中或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三)

 现在,我儿子上初中了,他经常被变化莫测的奥数题搞得跳脚。我会教他一些特别的思考方法来对付这种场景。

 我说:“我太了解这种教育方式了。对付这种题目的时候,你不要害怕。你只需要掌握了解一下出题目的人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可以找到一条捷径。”

 “出题者的思维大致是这样的:他们肯定不会让你们一下猜出题目的意图。所以,他们很多时候会采用对公式变形的办法,隐藏很多条件。但你要相信,条件是足够的,只是形式转化了。公式变形的办法很多,比如正常的公式记忆是从左到右,然后,出题者一般会告诉你右边的部分,让你看不出是左边的一种特例,达到迷惑答题的人的目的。所以,平时要训练一下逆向思维的能力。”

 “你要记到:出题的人往往是要故弄玄虚,跟你们藏猫猫。但你要相信,看起来难得问题,一般不会太难。如果一道题只有3分的话,那么可能是有三个因素要你回答,或者就是在说这题其实有巧解。”

 有人说了:你这方法很邪乎,有投机取巧的嫌疑。孩子会学得不扎实。

 我只能说:我只是在教孩子看问题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比做对几道题,要重要有价值的多。再说了,对付垃圾教育,人不用太老实了。

 有一个朋友曾经问我:你觉得什么才算是好的教育?

 我说:好的教育,就是让学生睁开眼睛,能自己看见,教会学生思考的能力。就是让人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如何应用,如何改变。不要把知识装神弄鬼,顶礼膜拜。

(四)

 从我高中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就知道:学校教不了我啥东西了。也不能再按学校讲的东西来学了。我得自己培养自己,自己给自己挑书。
 
 从此以后,我自己看书就有如下的原则:

 【1】看不懂的书就不看,就是一万多的人说是经典也是如此;

 没有看过的东西不会伤害你。你看了,还痛苦地违心地猜测别人的看法,这东西不是读书,是在受罪。

 看不懂书,不是啥丢人的事情。因为的确存在很多书,写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人看明白的。

 【2】看自己需要的书

 当然是你当时需要的书。如果你是学生,有的是时间,而你又刚好没事情干,看点自己喜欢的书,没啥问题。想看什么都可以。读书,从基本上就是熏陶。能熏则熏,不能也不强求。

 工作了,看专业书,是职业的基本要求。这没啥说的。讲求的就是实用。能现学现卖,也可以。用不着不好意思。

 在读书上学会势利的人,具有成本意识。

 【3】不要只看一类书

 专业会导致太多的细节,但细节有可能会导致狭隘。这是我读中学语文课本的感受。也是我自己工作多年的感受。

 专业人士一般会有瞧不起人的毛病。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人说:现在的客户真笨,连IE浏览器都不知道。

 另外一个人却说:请你点击桌面上那个英文字母为E象地球仪的图标。

 第一个人懂很多知识,但他不了解人,而第二个知道对方需要什么,他做了一种转化。

 如果只是从知识的角度来评判两个人的价值,我想起一句名言:觉得牵强,是因为自己短视。

 如果不能在一个大背景,或用户需要的角度下去理解传播或阅读,那么,自己的这把尺子,可能是非常可笑的。

 批评客户不懂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专业。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南怀瑾还是于丹评论语,都有一些专业人士唧唧歪歪。其实,于丹们何错之有?知识的价值存在于传播中。只有找到正确传播的方式,才有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在网上骂于丹、易中天,甚至连南怀瑾也一块儿挨骂。说他们愚弄了大众,骗了大家的钱。其实,这些骂人的人不必把自己想的那么高尚。我的感觉是:他们离专业还有很远的距离。批评的声音是需要的,但是夹杂着人身攻击,这种行为是令人不耻的。

 我觉得于丹的书特别适合普通人看,我专门买了一本《论语感悟》让儿子看,《论语别裁》自己看。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论语,也不是啥子国学。而是一种新的学习的可能:于丹和南怀瑾其实是一样的,他们在做一种转化器,寻找一种通道。把远古的智慧和现实的需求,连接在一起。

 你可以不同意他们的结论。但是,他们的做法,的确是让人称道的。在传承中,最重要的是做,要有效果,而不是死抱着偏见,在细枝末节上婆婆妈妈,没有大格局。

 做学问就做学问,做普及的也可以做普及。各得其所,各取所需。更何况在现实中,逐渐的晃动改变,比急风暴雨的改变更为实际一些。重要的是产生实质的影响,而不是简单抱怨。

 读书不仅要看内容,也要看思维方式,看整个世界的大背景。要看一本书,放在何处是合适的,放在何处是不宜的。一本书放错了地方,可能没有一点价值。一本书虽然说不上是完美,但适得其所,反而功德无量。

为了避免偏颇和狭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只看一类书。也不要相信只靠国学经典就能复兴中国的预言。八国联军没学过论语,也没学过文言文,仍然打得我们满地找牙。

任何纸面上的东西在真正的历史面前都有可能很轻,所以,重要的不是画地为牢、自娱自乐,而是如何吸取教训,反哺现实。

 【4】生活比读书更重要

 每个人读书开始的时候,都是为了了解知识,开阔视野,获取经验。但逐渐地要形成一种思考的习惯:你要看见说话者立场,看见说话者的背景,你才能真正把握和确定你是否该相信或是反对。

 书上说的不一定是对的,书上说是必须的东西,不一定每个人真的需要。专家们说的更是要三思而后行。

 生活比读书更重要。如果读书把人脑变残了,还是少读为好。如果你能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读书是快乐的,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2008年新年的第一天,我在家里看得唯一的电视节目就是于丹新推出的《论语感悟》,那天讲的是“孝敬之道”。看完后,我想:毫无疑问,如果出书的话,肯定是今年的畅销书。这次的讲座,比《论语心得》要严密很多。而且,后面讲得《智慧之道》和《学习之道》,是非常的通透。

 在读书上,我是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

 为了尽量减少应试教育的摧残,我一直在给儿子寻找合适的课外读物,这些读物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现代心理学、经济学的入门教材。这方面的书以前很少,但现在有很多韩国人、日本人写的书慢慢占领了我们的图书市场。

 有时,我就在想:为什么有专家可以出版一本专门批判于丹的书,而不去为孩子们写一本可用的书呢?如果你们的知识,只是用来骂人的话,那就靠边站吧!

 我个人的观点:读书能开启人的心智,帮助人更自由地思考,而非让人成为书或权威的奴隶。读书并非生活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事情。即使要读书,也不是为了沉湎于过去,而是为了开创未来,为了自由和幸福。对于每个读者来说,他的生活:经历和选择是谁也无法粗暴干涉的。

 读书就是读书。犹如一阵风,或者一抹记忆中的尘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温暖人心的礼物。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

铂程斋的读书单:『提示: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最喜欢的作家:加缪、福克纳、卡夫卡、莎士比亚、福楼拜、德鲁克、温伯格

一直喜欢的书:

《包法力夫人》、《百年孤独》、《莎士比亚戏剧》、《追忆似水年华》、《海上劳工》、《希西福斯的神话》....太多了

这两年喜欢的书: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系统化思维》、《你的灯亮着吗?》、《咨询的奥秘》、《设计中的设计》

最喜欢的专业书(IT行业)作者:温伯格,他的书每本必读,爱不释手。东西合璧的思维方式。

影响最大的作者:马斯洛。上大学后,读的第一本书,就是马斯洛的心理学读本。这本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