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北京路:儿童敏感期的具体表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37:35
儿童敏感期的具体表现 [ 2010-1-20 9:03:00 | By: sunny ]   3 推荐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

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年龄

0-25

2.5-3

3-4

4-5

5-6

具体表现

1.视觉——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

2.口——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触觉过程。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

3.听觉——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4.手——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

5.空间——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

6.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7.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8.模仿——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9.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10.玩水、玩沙——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最强烈。

11.审美——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1.建立概念——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

2.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

 

1.执拗——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承认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

2.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位空间的感觉。

3.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

4.语言——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

5.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而最能表达力量的话语是诅咒。成人越反映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6.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执拗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手一起走来。

7.剪、粘、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8.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拉开了人际关系的序幕。

9.逻辑思维——不断追问“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1.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

2.出生——开始询问文字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最早的来源。

3.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

4.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

5.审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

6.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

7.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8.性别——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

9.绘画、认字、音乐

 

1.婚姻——5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

2.书写——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

3.数学逻辑——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4.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

5.动植物、实验、收集——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情景案例

点点三岁了,和妈妈一起到阿姨家做客。由于事先知道点点的到来,阿姨在客厅里摆放了一个小凳子。为了方便点点看动画片,阿姨让点点把小凳子搬到沙发身边。可点点怎么也不肯,一定坚持将小凳子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持坐在这个位置看动画片。妈妈和阿姨有些纳闷:“为什么一定在这个位置?”点点坚持到:“就是放在这里的,就是放在这里的”。

一晃一个上午过去了,到了

情景案例

点点三岁了,和妈妈一起到阿姨家做客。由于事先知道点点的到来,阿姨在客厅里摆放了一个小凳子。为了方便点点看动画片,阿姨让点点把小凳子搬到沙发身边。可点点怎么也不肯,一定坚持将小凳子放在原来的位置,并坚持坐在这个位置看动画片。妈妈和阿姨有些纳闷:“为什么一定在这个位置?”点点坚持到:“就是放在这里的,就是放在这里的”。

一晃一个上午过去了,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点点的行为又是让妈妈和阿姨纳闷,原来点点坚持要坐在自己在家中吃饭时所坐的位置,还要使用和家中一样的小碗和调羹。妈妈和阿姨笑话道:“点点可真是固执呢!”

 案例分析

相信不少的父母遇到过类似的例子。比如,孩子在吃饭时一定坚持坐在一贯的位置上,孩子睡觉时一定要抱着一个娃娃,孩子因为妈妈由长发变为短发而大哭不止,孩子一定要每晚听妈妈讲完故事才肯睡觉。的确,孩子的这些执着,甚至可以说是执拗,让父母难以理解。

其实,点点正处于一个特定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具有秩序敏感期,他们对秩序的敏感期主要发生于最初三年。她认为, 孩子 对事物的秩序有强烈的需求 ,对秩序感有一种自然的天赋感受 。她还认为,秩序感是幼儿生命的自然本质之一。儿童内在的秩序成人无法改变,它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

孩子对秩序的敏感常常表现他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处于秩序敏感期中的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外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便不愿接受, 就会哭闹、焦虑。 点点进入阿姨家,认定小凳子就是摆放在这个位置的,阿姨家的环境就是这个秩序;午饭时,他认定自己进餐时的位置、进餐的小碗和调羹就应该是家中那个样子的。为此,他不愿意挪动小凳子的位置,坚持坐在在家中进餐时的同一位置,使用一样的餐具。

具体指导

了解、尊重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秩序感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维系着幼儿的身心发展。 父母不妨对处在这一时期的 孩子的行为和要求宽容一些。 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父母等成人不应嘲笑孩子的固执。 即使孩子提出了这些在大人看来无聊的要求,父母也可以顺着他,满足他。上例中的父母和阿姨就可以允许点点将小凳子放在原来的位置,尽可能为点点准备他 需要的物品。这样,点点得到了满足,妈妈和阿姨也不必过于烦恼,何乐而不为呢?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父母可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如在生活中将固定的物体放在固定的空间和位置上,引导孩子确立有序的作息时间,引导孩子学习由社会准则、习俗等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等等。这样,父母可以帮助孩子确立秩序感的意识,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将具备稳固的基础。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在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孩子获得了对环境的信任和安全感,进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探索环境上。